營銷攻略

香港社交媒體新貴—銀髮族

互聯網的創業者,多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可能因為這樣,大家普遍會認為這只是個年輕人的天下,可是,隨着日新月異的電子電腦產品愈來愈親民易用,所謂的主流互聯網用戶,又或者是尖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已在默默地起革命,一個在較高年齡層的族群已逐漸集結起來,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主流。 看看目前互聯網界的大戶facebook在擁有最多用戶的美國情況,在其一億五千二百多萬的用戶中,佔最大塊餅的,雖然還是佔30%的18至24歲,其次是22%的25至34歲;但留意45歲以上的群組,加起來其實也有22%以上。 比較一下也坐擁了三百七十多萬人口的香港facebook用戶群,整體而言傾向更較為成熟,最大塊餅的32%則落在25至34歲,35至44歲這年齡層也不弱,佔了14%,45歲以後的群組加起來也有接近11%,兼且升勢不弱。 記得有次在網上看美國科技界著名的D Conference,便曾經聽過Steve Jobs提及,當年首次在iMac電腦上新增了iSight(Web Cam)這配置後,便意想不到地多了一班「銀髮族」的用家。 而且,在Apple Retail Store內所提供的電腦應用課程中,也來了一批為數甚多的退休人士,他們開始學習使用電腦、上互聯網,甚至是撰寫個人網誌,不是為了工作,而是透過現今平易近人的科技產品,方便用來促進與孫兒或子女的溝通。 大家還否記起當年諾基亞電話的名句? 科技以人為本。的而且確,只要是以人為本的科技,就不難無分年齡獲得眾人的愛戴。看看周遭的iPad用戶,由我們的曾特首到星期天與爺爺一起去飲茶的幾歲大小朋友,都能一網打盡。 前兩天,我看到華碩電腦的價廉物美的ASUS Transformer 已經出動,此公司曾一手牽起Netbook熱潮,所以我敢說,2011年的平板電腦市場,肯定會極快普及。 而作為一部集電子書閱讀器及多媒體電腦於一身的平板電腦,更勢將成為不少成年人,尤其是長者們的新玩具。 到時,他們可以在每天一邊嘆早茶時,一邊上網閱覽《信報》,興之所致,再到《信報》論壇一抒己見;發表完一番偉論,再順道將在報章讀到的有趣港聞,於facebook上分享給在加拿大彼邦移民三十多年的老友;靈感到了,不如又到新浪發一篇微博,然後回覆一下粉絲的回應;下午茶轉眼又到,邊呷一口奶茶,邊上TVB的網站追連續劇,又或者讀一下剛下載回來的蔡瀾散文集,樂哉。 這不是我憑空捏造的奇想,最近拜讀國際市場調研公司Synovate的Media Atlas(思緯)香港研究報告,當中就有數據顯示,香港人口中有超過一百四十萬年齡介乎50至64歲的「銀髮族」,而他們正好是目前在網誌和討論區貢獻內容的「新貴」,平日除了經常上網看東西,並與其他發表內容者進行互動,其中達四分一的「銀髮族」網民,更為積極發表內容的原創人,有文字的,更有影象的,單是去年,他們的活躍度便有達42%的增長,在社交媒體的平台上,參與率極高。 有別於上一代的「銀髮族」,他們對於新科技,更是需求若渴,31%認同擁抱最新科技產品的重要性,是眾年齡層中,比率最高。研究更指出,雖然遠不及八十後備受關注,惟不少市場推廣及企業,已開始積極籌備如何打入這「銀髮族」向來未受重視的市場。在互聯網及科技產業的世界,正好因為「銀髮族」被長期忽略,所以我覺得更加是商機無限。 因此,在品牌制定其網絡策略時,譬如在設計有關網頁、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上,也應多加考慮,看看能否化繁為簡,顧及較年長用家的用戶體驗。 就以蘋果這品牌的設計美學為榜樣,你的設計能否在用戶毋須閱讀說明書的情況下,也可憑直覺一用即曉?你的設計,能否提供愉快的用戶體驗,而並非是令人家感到自己是科技盲而氣餒? 能夠掌握到以上種種,不管是針對「銀髮族」還是「黑髮族」的市場,你的產品推廣及品牌建造,當然就更能無往而不利。 (原文刊登於2011年2月15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一塊玻璃的故事

說起企業影片(Corporate video),自覺創意無限的創作人,可能會先給你打兩個呵欠,因為這類影片九成硬銷企業形象,其執行手法,亦不外乎父慈子孝世界變得很美等這類例牌動作。 最近在YouTube看到了這支來自康寧(Corning),名為”A Day Made of Glass”的企業影片,長達5分30秒,執行手法可能比港式樓盤廣告更科幻,題材亦同樣離不開企業為人類帶來美好優質生活這例湯例水的企業遠景。 但有趣的是,我居然有耐性地一口氣地將它看罷,中間絕無快鏡飛帶。我一邊看一邊在讚嘆之餘,看看在YouTube上的數字,更赫然發現,此片放了上網才個多月,瀏覽人次已過千萬。 說起康寧,印象中少不免是廚房中那套隨時用足十年,跌過落地無數次卻依然無穿無爛的碗碗碟碟,試問大家怎會聯想到,現時我們幾乎人人一部,在街上頭耷耷手指篤篤的那部iPhone4或iPad,又或者是其他大品牌如Samsung、LG、Dell、Motorola或Acer等等的智能手機,機面上的那塊強化玻璃,原來就是康寧出品? 目前,康寧為起碼超過20個品牌280款電子產品,提供片中展示的這名為Gorilla Glass之玻璃物料,除了最廣泛應用的智能手機外,還包括LCD/LED電視、廚房電器用品及其他戶外玻璃展示屏幕。 事實上,這款不易磨損兼堅硬無比的玻璃化工物料,康寧早於60年代已經發明,直至數年前,才卻給喬布斯(Steve Jobs)在一個無意中的場合發現,驚為天人後馬上火速鑽研,最後此物料終成為了不少蘋果產品的重要材料之一,至於蘋果公司,目前亦當然成為Gorilla Glass的最大買家。 說到這裡,相信你已不用我多說,這講述康寧玻璃物料可如何應用於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企業影片,為何會如此引人入勝,為何會引來過千萬的瀏覽人次,正因為,原來有些時候,一些毫不嘩眾取寵,以平實手法告訴你一家企業的成功故事之短片,由於原來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有所共鳴,迴響固然亦更大。 康寧這家企業,真的有點像一架隱形戰機,低調內斂卻實力強橫。難怪就連向來以報導最新科技情報著稱的WIRED雜誌,也大讚此片,稱之為Design Fiction,真的是科幻得來有道理,天馬行空之餘,卻是一切皆有可能。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無定向喪心病狂「打卡」術

從前,在這個社會,主要是從事某幾類行業的朋友,才需要在上班下班,或者在抵達不同的工作地點時,到時到候「打卡」或「簽到」。 譬如,你在工廠或地盤上班啦、你做屋苑看更啦、又或者,你是紀律部隊中要巡更的阿Sir或Madam。 但今時今日,世界變了,那些手執一部iPhone或Android手機的男男女女,無論去到那裡,除了要放下一兩條腳毛外,潮流更時興自發性地「打卡」或「簽到」。 港產片中,通常以巡警在那個時間在那個站崗街口「簽到」而被歹徒有機可乘,又或者警察追蹤疑匪的八達通使用地點時間來緝兇這類橋段,不久的將來,不,是現在,相信要改為某某在什麼時候在那個地點在街旁或foursquare或facebook「簽到」了。 世事難料,為免你因為用手機「簽到」留下的腳毛有一天成為呈堂證供,我建議你開始用下列由小弟歸納出的「無定向喪心病狂簽到術」三大要訣,混淆所有人的視聽。 (一)無定向時間:半夜食宵夜路過也好、週末刻意搭巴士經過也好,甚至是托世伯伯母晨運時幫手也好,照樣在公司可「打卡」的範圍內,照打可也,時間愈無規律對你愈有利,切忌星期一至星期五朝九晚五,準時上班下班。 (二)無定向地點:不要以為手機的GPS真的那麼神通廣大,有不少時候,你可以「簽到」的範圍,其實遠到你不相信,我就試過在西營盤「簽到」彼岸的海港城。明明在上環大排檔食煲仔飯,卻「簽到」在蘭季坊高級私人俱樂部飲紅酒,絕對無難度。此外,你更可新增無定向的「打卡」地點,譬如像男廁第三格,後樓梯2.5樓等等。 (三)無定向朋友:表面上與你一起「簽到」的朋友,人物關係愈亂愈好,譬如如果你背着新歡和舊愛去聽音樂會,就反而更要在facebook曝光,在紅館「打卡」後,隨便在手機看看附近還有什麼朋友,相熟的也好,不相熟也好,一律照tag可也,於是,你就可以製造與大班朋友一起的現場證據。 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相信仍會是今年的大熱,但facebook或街旁之類的公司,在為你帶來這類免費服務之餘,亦當然希望把你所分享的地點資訊,量化成廣告收入。為了讓大家都有飯開,締造雙贏局面,我誠意向大家推薦上述的三大要訣,留多幾條腳毛tag多幾個朋友,利人更利己。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本略經修改)  

男兒當微笑—井上雄彦為日本災民打氣。

面對天災人禍,我等凡人深感無助之餘,還可以做什麼?呼天搶地?讓愁雲再添慘霧? 311日本東北大地震後,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彦除了立即在他的Twitter帳戶@inouetake 向粉絲報平安外,更馬上以他一貫著名的水墨手繪,大筆一揮,繪畫了數十張以《Smile》(微笑)為主題的插圖(目前已更新至79張)。 每張人物寫真,都呈現出一個來自不同階層、個個充滿著朝氣的日本人面貌,漫畫大師利用他的專長以激勵人心,為日本災民打氣。 井上雄彦是不少年青人以至是70後們的偶像,相信這批漫畫必定能在不少日本人的心目中,注入點點生氣。 更希望的是,日本國民能夠儘快走過這段艱難的日子,雨過後,天,一定會晴。  

Ikea 2.0—Mykea

有想過有一個新創的品牌,其實是建立在人家的品牌上,同時又仍可不失創意 ? 事實上真的有這樣的一個品牌,單看Mykea這名字,你已大概看出端倪,這是建立於Ikea之上的一個周邊品牌。 是這樣的,話說Mykea的創辦人某次在替辦公室搜購傢俬的時候,發覺大部份Ikea的傢俬都是由單調的夾板組成,顏色非黑即白,又或者只有顏色一深一淺的木紋。 靈機一觸,他索性自行設計了大量圖案各具特色的貼紙,用來粉飾這些缺乏個性的傢俱之用,量度尺寸期間,他發現原來大部份Ikea的傢俬,即使是款式略有不同,其組件尺寸都極之標準化。 既然如此,何不大量生產一些按Ikea傢俬組件尺寸而製作的貼紙,讓即使是買了一式一樣的Ikea傢俬回家的朋友,可以有機會在DIY上更上一層,自行選擇圖案? MyIkea這網上商店就此應運而生,消費者者可按已購買了Ikea傢俱型號,選購相關的貼紙,除了可讓傢俱更個性化外,更可為舊傢俬翻新。 更有趣的是,為了讓設計圖案更多樣化,Mykea亦採用了Crowd Sourcing的概念,讓不同的設計自由人提供作品,分賬形式以售出多寡而定。 作為一個生產Ikea周邊產品的品牌,MyKea的創意,又令我聯想起這個年頭大量為蘋果產品製作的如iPhone 套等產品,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力打力之作。

iPad再襲擊 傳統媒體要給力

上星期的3月2號是一眾蘋果迷的大日子,除了教主喬布斯戲劇性登場外,各界期待已久的iPad2,順理成章成為當日焦點。 iPad第一代在9個月內便創下了1500萬台的銷售紀錄,於平板電腦市場坐擁逾90%的佔有率,因此喬教主揚言,2011年將會是屬於iPad2的一年。 與此同時,科技調研公司Gartner Inc.亦於iPad2發表後,亦馬上調低2011及2012年的個人電腦銷量預測,認為隨着iPad2的出現,以及多家競爭對手加入平板電腦的市場,將進一步分薄個人電腦的市場。 平板閱讀默默起革命 於筆者而言,我更為在意的,反而是隨平板電腦的流行,將如何影響整個媒體及廣告業的發展。據Fortune雜誌的報道,目前最少有三分之二的Fortune 100大企業,已紛紛投入製作iPad app,或者是利用iPad作為企業營銷及傳訊等活動的工具。 此外,目前於蘋果App store可供下載的35萬Apps內,便已經有6.5萬個專為iPad而設的AppS,佔總數的18.6%,發展速度迅速。 近期與好些廣告客戶的高層開會,亦發覺當中不乏iPad用家,這些老闆級人馬,昔日任你和他大談網絡世界如何精彩發展神速,他們可能都不太着意,但如今由於手中的這個新玩意,卻開始躍躍欲試。 可以肯定的,就是未來的網站設計,必須要顧及到用戶透過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登入時的體驗,任你在電腦瀏覽器中再聲色藝俱全,你的網站來到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之上,隨時也可能會英雄無用武之地,武功盡廢。 以我們公司為例,近期為客戶設計的網站,也愈來愈重視誇平台的可兼容性,昔日曾一度流行的花巧動畫設計,在兼容至上的大前提下,亦要開始作出取捨。 因為iPad一下子成為「老闆玩具」,對於傳媒出版業而言,尤其是像《信報》這類專門針對高質素、消費能力亦較高讀者群的媒體,如何透過這新渠道緊貼現有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亦要利用這新興媒體,吸納更年輕的讀者群,將會同時成為不久將來的考驗與機遇。 過去一年,外國已有不少媒體出版,紛紛在iPad上進行不同商業模式的試驗,當中最高資態之一,可數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旗下News Corp斥資3000萬美元,並聘請了達100名記者編採的而製作的The Daily;這份iPad限定的數碼化報章,於上月才正式推出,採取收費模式,每個星期酌量收費0.99美元,按年訂閱則為39.99美元。 在這個網絡上充斥無數免費新聞資訊的年代,The Daily這個收費訂閱的如意算盤能否被打響,暫時仍是未知之數,但iOS系統背後的一個殺着,就是iPhone或iPad用戶早已進行信用卡登記,全球高達2億賬戶,隨時可成為你的潛在買家,門檻較諸其他網絡商業交易平台為低,絕對不容忽視。 商業模式改變傳媒 筆者估計,傳統媒體透過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再生,採取完全免費+廣告收入、部分免費+廣告收入,或者是全部收費+廣告收入等商業模式,將會是今年的大勢所趨;其中致勝的條件,除了在內容的獨特性上,要積極地與目前網絡的免費資訊爭一日之長外,在用戶體驗上,能否充分發揮平板電腦的觸控、互動、多媒體等用戶介面體驗,再配合網絡的即時更新同步,以及其社交媒體化的特性(方便讀者能隨時將部分內容於facebook等一類的社交頻道分享)等等,都將成為能否讓傳統媒體成功地移植到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的成功因素之一。 此外,媒體出版者亦不能忽略廣告模式上的創意空間,當中能為廣告客戶帶來多少的正面影響這因素。最新一期的AdAge中,便有調研指出,分別在某雜誌的iPad及平面版本上刊登同一個廣告,由於前者的聲畫及互動俱備,前者平均可較後者能提高的廣告記憶度(recall),居然可多達21%,閱讀廣告後會否直接登入品牌網站,前後者的成功率亦可相差一倍。 最後,由於新一代的iPad2配備了前置鏡頭,相信亦將大大方便用家採用QR Code條碼掃瞄,實行平面與數碼媒體相結合;其餘好像「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的執行手法,若果能配合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s)的宣傳推廣,肯定更會是如虎添翼。未來的媒體出版,相信會有另一番新景象。 (原文刊登於2011年2月15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銅鑼灣藍光人就係傳說中阿4?

多得YouTube這平台,再加上facebook的Share和Like的推波助瀾,拍攝網上短片,已成為近年不少廣告客戶的指定動作。 最近公司同事十分興奮,因為繼真人版【功夫滑仔】之 港版三輪哥後,我們再下一城,大鬧中環後,今次來到銅鑼灣,表面上是拍攝美女時計,但其實另有乾坤。 今次,我們企圖把近期一套大熱科技猛片「關鍵第4號 」(I Am Number Four)的主角,帶到香港鬧市,看看大家反應。 無論你是鬧好讚好,我們都照單全收。因為僅僅一星期,此片放在YouTube的幾個種籽,已經錄得超過15萬的瀏覽紀錄,假使每個click 你要靠在雅虎香港首頁登廣告,以平均不足1%點擊率的click算回來,你求其搵個中學生都識計這條數,假如我是客戶的話,我會半夜笑醒,仲要係嘈醒隔離果隻。 更重要的是,因為片中主角那雙發光的藍光手,有朋友討論這是否遊戲inFamous的宣傳片,更有不少聰明的網民,一看就認得出(踢爆)這是「關鍵第4號 」(I Am Number Four)的網上軟廣告,增加了網上討論,我們的目的,其實已經達到。 但話說回來,一如我經常強調,網上病毒短片不可能是傳統廣告的廉價替代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引發相關的網絡討論和分享,其他的營銷攻勢,還要配合傳統的廣告和公關,線上線下雙劍合璧,才是最佳拍擋。  

關於iPad的數字魅力

任你再雄辯滔滔,口才了得,世間上,可能再沒有任何的演說內容,能夠比得上訴之以實實在在的數字,來得更可鏗鏘壓場。 Steve Jobs演說之精彩,其中在於他擅於把弄數字的力量(魅力),來增加他整場「銷售秀」的說服力。 無論你從事的是那一行業,無論你的工作崗位是否要你擔當說客,大家都要好好學習,如何能增強表達個人意見時的說服力。 先說說有關iPad的數字,看看Steve Jobs今回如何像以往般,甫一開場便展現出壓倒性的強勢: 1,500萬台iPad銷售紀錄(9個月內) 95億美元總收入 >90%市場佔有率 iPad再強,還有賴整個Apple自家製的網絡生態系統支持(潛台詞是,有錢齊齊搵): 2千5百家出版社已進駐iBookstore(坐擁強大合作伙伴群) 1億本iBooks下載紀錄(合作伙伴皆大歡喜) 2億個iTunes帳戶,每個皆有信用卡記錄(龐大潛在客戶群投以信任一票) 35萬apps可供下載(開發公司紛紛進駐,努力做apps) 二十億美元收入已盡歸App Store開發公司(有錢齊齊分) iPad前景為何如此樂觀? 80%的Fortune 100企業已經磨拳擦掌,紛紛投入製作iPad app或進行iPad營銷活動 6萬5千個專為iPad而設的app,佔整個app store的18.6% 1億台iPhone的銷售紀錄(用家中不少已經或將有可能成為iPad用戶) 說了這麼多數字,哈哈,差點漏了今回的主角iPad2: 較上一代iPad薄了33%/輕了15% 10小時電池備用 2倍速度的CPU(處理器) 9倍速度流暢播片 售$499-$829美元 相信今早已經夠多朋友在談論iPad2,我反而不想多講了。但願Steve Jobs能在發佈會後能好好休息,健康至上。 伸延閱讀: Live Blogging the iPad 2 Announcement Steve Jobs Takes Center Stage Apple’s iPad 2 Event by the Numbers Apple’s Earnings Insanely Great Jobs …

關於iPad的數字魅力 Read More »

不求有誰共鳴,但求有格有型。

「從東涌到柴灣站地鐵路程中,忘我地讀着剛出爐的e-Zone,驀然地,發覺旁邊有一個在偷看我書的八公。」 「身心皆疲累,但仍要堅持做Gym去。」 「零時十分,瑟縮街角牆外暗燈,在等那個遲大到的衰神。」 「老婆走佬,在吉野家孤身走我路,一人一鍋打邊爐。」 先多得MSN,然後又有了Facebook、Twitter與Foursquare,最近再新增來自內地成員新浪微博和街旁,不知由那個時候開始,我們都喜歡忽爾化身成王家衛的電影、林夕黃偉文的歌詞,或者是村上春樹小說中等等的角色,透過寥寥數十字,將我們某時某刻於某地的心情故事,公告天下,不求有誰共鳴,但求有格有型。 我們會因私隱被剝奪被販賣而怒火中燒,但另一方面,社交網絡卻給了我一個平台,可以將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一些所見、一些所聞,幻化成游走於半潛意識的狀態文字或甚至是圖片,無意中將我們所謂的私隱,以另一個形式赤裸裸地、無條件地發放出去。 「我就是不想讓人家知道我這麼多事情,更何況,誰會有興趣知道我在做什麼?」 聽過很多這樣說的朋友,即使明明在Facebook add了我們一班朋友,卻永遠不會更新他們的狀態,就連profile picture也沒有一張。但有一天,當她/他成為人母/父,卻會開始「喪」發自己小朋友的照片甚至是影片,你自己怕被人「點相」,卻反過來好像以為每一張小朋友的臉都是一樣,私隱不私隱,可暫時拋諸腦後。因為,對於每個父母來說,子女總是他們最會毫不害羞地去炫耀的心血結晶。 到頭來,我們發現,原來人類始終是群體動物,在心底裡,我們都渴望被注意或被認同。在埋藏於某個潛意識的角落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想擁有過15 Minutes of Fame,而這個小小的慾望,因為社交網絡,任你是名人還是草根,現在都有機會實現。 「寫完e-Zone稿,心情大大好,拿拿臨約班friend一齊去醫肚。」 我一口氣用手機在Facebook、Twitter與新浪微博發了同一條貼,公告天下如是說。 (原文刊於e-Zone,本人為該文作者)

分手總要在facebook

相信你都可能在YouTube上看過,一對新婚男女,在証婚人一句禮成後,便立即用手機互相在各自的facebook帳戶中,更改個人profile狀態,由單身變已婚。 合家歡大團圓當然開心,但你有無有想過,如果反過來,你與伴侶分手後,除了你要由和誰正在蜜運,更新為孤家寡人,此外,你可能還有一堆蘇州屎要清理。 譬如,你與舊愛放了在facebook照片簿內的大量纏綿照片,還要是tag了頭的那類。 你明明本來是小市民一名,但這個年代,多得facebook,你無厘頭地變了公眾人物,分手,再很難是一件私事。 可但凡有人愁之餘可能卻有人歡喜,你回復單身,你本來在排隊的後備甲乙丙丁便可以有機可乘,向你大獻殷勤。 為了方便大家,居然有人做了這個Breakup Notifier的app出來,在facebook裝了後,各位後備甲乙丙丁請聽著,當你心儀的那位(你可以選擇多過一位,分散投資也)在facebook更新了狀態,回復單身後,你就將會第一時間收到通知。 我不知這個app是否過度歡迎,負荷不了,我多次嘗試,都未能成功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