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通訊

40 YMO 1979-2019 寫真集

三名大男孩、後來成為大叔、到了今天,大家都已是古稀老人。 因為音樂,他們的心,由1979至2019,卻好像從來沒有老過。 已經忘記了我最後一次會買寫真集是什麼時候,但這本寫真集,卻勾起了我的少年時代,在尖沙咀智源書局翻書時候的喜悅。 這是我目前為止最喜愛的寫真集。 YMO玩電子音樂玩足40年,隨時各散東西又隨時歸隊,像三一萬能俠。 演出的時候,三人仍有心有力,依然有能力把不少年輕樂手比下去。 YMO的40年是一個創舉,三浦憲治先生影YMO影足40年也如是。 事實上,這本寫真集的寫真家,三浦憲治先生,跟隨YMO的足跡,跟足40年,他今年70歲,還是繼續影。 如果能夠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試問又為何要退休呢? 我也希望自己有這麼精彩的40年。 這本寫真集,YMO迷必定珍藏,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上Amazon.co.jp訂購。 40 YMO 1979-2019 三浦 憲治 (著)

和阿童木一起去飛

中學時代的我,課餘讀物,除了金庸倪匡,也沉迷日本漫畫,但卻經常被父母長輩們,視之為不良讀物。 但事實上,年過半百的我,如今回頭看,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於探索個人價值觀、社會認同,甚至是倫理與宗教等領域中,某程度上,我都受到不同漫畫內所透視的世界所影響。 有不止一位朋友說過,絕大部分的日本漫畫,其中所呈現的世界觀,除了某些小眾作品外(雖然也為數不少),都不外乎友情、夢想、勇氣這三大元素。 我所陶醉中的漫畫世界裡,由《阿童木》、《怪醫秦博士》、《叮噹》、《銀河鐵道999》、《龍珠》、、《TOUCH》《男兒當入樽》等等,都與我的個人成長旅程息息相關。 當我成為社會人後,日本漫畫依然是我的精神食糧之一,我目前最欣賞的近代漫畫家是浦澤直樹,一套《20世紀少年》,令我多年來讀得廢寢忘餐,由20世紀追到21世紀。 而我亦發覺,有不少在工作上認識的朋友,即使成長背景與我截然不同,甚至是年紀相差一大截,但每當有關日本漫畫的話匣子打開,彼此又會談得滔滔不絕。 而當中,手塚治虫老師的作品,可能是最能夠跨年代,對好幾代人的成長,都有深遠影響的漫畫家。 手塚老師是一名量產型的漫畫家,作品數之不盡,其中,大家經常為之津津樂道的,就包括了《阿童木》、《怪醫秦博士》、《三眼小子》、《小白獅》、《狗面人》等等。 就我所認識的「我們都是看手塚治虫作品長大」的朋友中,有趣的是,或多或少,他們的性格都有點兒相類似。 他/她們都好像像《阿童木》般,有一顆永遠不會長大的純真的心,是一位名副其實,性格忠實的正氣朋友。 我有幸認識了好幾位現實世界中《阿童木》,其中一位是朋友M。 日間,他是在廣告公司工作的創作總監,在忙碌的廣告生涯裡,他卻經常會偷時間從事漫畫創作,他希望透過漫畫,給小朋友透視成年人的世界,同時亦提供了成年人的一點精神食糧。 除了日本漫畫,朋友M對日本傳統及流行文化的熱愛,亦成為了他近期的創作契機。 MR JAPIN是他的新作,這系列同時亦化身成實體產品,目前先推出了四款磁石金屬胸章,分別是: 1.早安富士山 2.神明的紅色鳥居  3.咔嚓咔嚓的草莓刨冰 4.天守上的金鯱 看見每個角色的可愛的眼神,我馬上聯想起手塚老師筆下的漫畫角色,看來我這位朋友M,也曾經深受手塚老師的影響。 某一天,我和他閒聊,問他最大的創作志願是什麼? 「我希望能夠做《阿童木》這角色的伸延創作!」 我衷心希望,有一天朋友M真的能夠願望成真,MR JAPIN會推出一個《阿童木》系列。 在這願望成真之前,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最支持獨立設計師、亞洲領先設計商品購物網 — PINKOI去選購MR JAPIN的作品。 你亦可以透過Instagram,給MR JAPIN一點的支持和鼓勵,給他一點力量,繼續創作下去。 我們這個城市,需要更多的《阿童木》。 ⭐️Pinkoi店傳送門 http://www.pinkoi.com/MrJapin ⭐️Instagram傳送門 http://www.mrjapin.com

黃色魔法 交響40年 | Yellow Magic Orchestra 40th Anniversary

70年代末,在我母校培正附近的窩打老道山YMCA,門口有兩部電動遊戲機,有一部同學們戲稱為「嘭蕉嘭蕉」的電動遊戲機,畫面背景是一個馬戲團帳幕,當中有兩個玩雜耍的火柴人,左右交替跳著搖搖板彈高,遊戲目標,是要跳上頂頂撞破上面的氣球。 那時都只是站在其他小朋友後面,看著人家打電動,但我對這個電動的背景音效卻印象深刻,除了搖搖板上火柴人一上一落的「嘭蕉嘭蕉」,還有就是火柴人失手直墮地面身亡一刻所奏起的哀樂。 這段我印象深刻的聲效,後來居然在一隊樂隊的唱片中出現,那就是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這首音樂,叫《Firecracker》,話說此曲旋律原作人是Martin Denny,是有名的美籍Exotic音樂作曲人,這首歌的旋律充滿外國人眼中的東方味道,原曲是用類似東南亞的竹片琴演奏,很有原始的民族特色。 但《Firecracker》到了YMO手上,卻像變魔術般,把當時小朋友流行的電動音樂,變成有型有格的電子音樂,中段更來一段像協奏曲華彩樂段的古典鋼琴。當時的YMO,可能已有把音樂直接輸往英美市場的雄心,有點刻意要把外國人眼中帶著「土氣」的東方元素,來個嚇你一跳的華麗轉身,成為了樂隊橫空降世的第一首單曲。 今年是YMO成軍的40週年,低音結他手細野晴臣、鼓手兼主音歌手高橋幸宏,以及鍵琴手坂本龍一,三位師兄弟都開始陸續歸位,包括好些即興現場演出。 《Yellow Magic Orchestra》(1978):回帶40年前,YMO第一張與樂隊同名的專輯,網上找到的初代日本版黑膠唱片的封面圖,封條上是大大隻字寫著細野晴臣。顯見當時樂隊剛成立時,名氣最大的,就是細野晴臣,事實上,除了作曲編曲彈奏低音結他,細野同時亦身兼此專輯的監製及混音。 每次提起YMO,大部分人都會聚焦於坂本龍一,但其實,樂隊成立初期,三人中最年長的細野晴臣,才是樂隊的靈魂人物兼召集人。 事實上,細野晴臣亦可能是最早意識到,電動遊戲將會影響一代人的音樂人,《Yellow Magic Orchestra》這首張專輯中,亦注入了一些電動音樂元素作音樂前奏及間場,包括《The Circus》及《The Invader》這兩款電動遊戲,回想當年,作為中學生的我,第一次聽到這種音樂,實在感到異常興奮和震撼。 當其時,參與《Yellow Magic Orchestra》這專輯的重量級音樂人,還有開創Jazz Fusion先河的結他手高中正義,至於為樂隊電子合成器程序編排及編曲的松武秀樹,更加可以稱得上是YMO的第四號人物。 首張專輯以純音樂的電子搖滾及舞曲為主,細野晴臣一人包辦了《Simoon》、《Cosmic Surfin’》、《Mad Pierrot》三首各具電子前衛色彩的作品,是他尋找新音樂風格,實驗意味較強的階段;《Tong Poo東風》則是坂本龍一漸露頭角的大規模電子樂曲,編曲有點像管弦樂般豐富,是日後最常被演出的YMO曲目之一;樂隊亦試驗流行曲演唱的作品,《La Femme Chinoise中國女》是由高橋幸宏操刀。 《Solid State Survivor》(1979):是YMO乘勝追擊的傑作。唱片封面上,各人身穿紅色的疑似解放軍裝束,和一個模特兒人形攻打四方城。延續了上張純音樂為主的東方電子曲風,高橋幸宏作曲的電子純音樂舞曲《Rydeen》,幾乎成為了日後YMO的主題曲。坂本龍一和高橋幸宏合寫的《Behind The Mask》亦衝出國際,被Michael Jackson(事隔多年後才公開推出)及Eric Clapton改編。 《Public Pressure》(1980):雖然是一張現場演出專輯,、卻是YMO的一個里程碑,因為這是樂隊首次出國到英美等地巡迴演出的實況記錄,YMO三子之外,演出樂手,除了電子合成器主腦松武秀樹,還有坂本的前妻矢野顕子擔綱鍵琴手與和音,不得不提,還有Jazz Fusion電子結他手渡邊香津美。當年第一次聽,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隊我本來以為是錄音室樂隊的冰冷電子樂團,現場演出,居然可以這麼充滿樂隊默契的火花,每首歌曲的能量感亦大增。專輯除了收錄了YMO首兩場專輯的多首重點作品,也出現了坂本龍一個人首張專輯內的名曲《The End of Asia》的YMO版本。 《×∞ Multiplies》(1980):單單是封面就已經充滿劃時代意識,YMO三子人像無限重複出現,個人認為是眾多YMO專輯最經典的封面設計。歌與歌之間的Snakeman Show是一個虛構的清談節目,音樂方面亦充滿實驗性,作品像《Nice Age》和《Citizens Of Science》等,亦注入了Psychedelic/Punk Rock及New Wave等元素,部分樂評人批評這專輯是姿態多於實際,音樂上另類內容,亦令部分樂迷無所適從。 《BGM》(1981):經過上張專輯的放任與實驗後,YMO再次回到電子搖滾的初衷。外間盛傳當時開始作個人海外發展的坂本龍一,逐漸與細野晴臣及高橋幸宏若即若離,各有心病。《Cue》便正好是細野與高橋聯手撰寫的歌曲,目的是要向坂本展示二人的音樂意向,有點冷戰意味。為此,坂本亦以他的出道作《1000 Knives》,以及以細野70年代曾經名噪一時的樂隊名稱命名的《Happy End》回禮。整張專輯以冰冷低調的電子程序編曲作主調,演繹具流行意味的旋律,開創了另一種新風格,影響了後來無數歐美地區的SynthPop樂隊。 《Technodelic》(1981):繼續承接上張專輯的曲風方向,工業意味的機械聲音亦更明顯,坂本的《Taiso體操》我是先從細碟聽到,封面設計充滿日本懷舊的Pop Art味道,音樂卻是一首電子New Wave作品,樂曲內容,基本上就是日本式的大媽舞。《Key》是在細野與高橋再次聯手撰寫的佳作,旋律很有日本歌謠曲味道,但編曲卻很前衛獨特,密集式的電子低音,成了日後的風格之一。此專輯亦開始滲入了不少Ambient編曲元素,在流行旋律之餘,仍有點前衛電子實驗意味。 《Naughty …

黃色魔法 交響40年 | Yellow Magic Orchestra 40th Anniversary Read More »

《添布頓異想世界》巡迴展

我的高中年代,因為一齣Beetlejuice,展開了我的Tim Burton電影之旅,及後,舉凡由他執導的電影,由Edward Scissorhands、Batman、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Batman、Batman Returns、Mars Attacks、Big Fish等等,我幾乎一齣都沒錯過。 喜歡Tim Burton的朋友,包括我在內,大多是因為欣賞他怪誕荒唐的暗黑氣質,偶爾在電影製作特輯看見過他筆下的草稿、故事板、隨手塗鴉,更加見識到他電影中的美學風格、場面設定、分鏡角度、人物造型等等的出處。 Tim Burton眼中的世界,總是帶點黑暗、也有點抽離,人物嘛,面容身形比例大都比畢加索的抽象畫風更扭曲,但有趣的是,往往卻還保留著一點童真,雖然,那一份童真,會有點詭異,但卻仍不失溫情,你更隨時會被嚇著地,發出會心微笑。 我家裡有一本Tim Burton的繪本《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 & Other Stories》,內裡都是他的鋼筆手繪作品,表面上,畫風雖然略為潦草,但見他所取的構圖、角度、透視感,都看得出他的美術修為,其實功力深厚。 收到公關公司Six Degrees的朋友A的邀請,昨天有機會與同事偷步去看了位於太古坊ArtisTree的80天《添布頓異想世界》巡迴展-香港站,我們一行三人,拿著別出心裁的入場券,有點像在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內抽到Golden Ticket的小孩,雀躍地大踏步前去。 展場內嚴禁攝影,我們三個亦是乖孩子,沒有偷拍,所以只可以和大家形容一下。 場地其實不大,9個主題展區,展出的作品合共500件,我用了大概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逐一欣賞。對於我這名粉絲來說,當中最引人入勝的,首推那些在餐巾、或順手沾來的紙張上,由Tim Burton親筆繪畫的手稿,數量之多,手繪的即興性,你大概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實在是一個半瘋子半天才的藝術家。 除了手稿,展品還包括了他的個人畫作,其中,有他18歲當年投稿迪士尼而被拒絕了的作品,那封拒絕的函件,居然也在展出之列。 畫作中,不少都是用鋼筆、也有用木顏色筆、水彩、Marker筆、以至是Acrylic繪畫的大型油畫,表面上有點像塗鴉,但細看卻知道他的確畫功深厚、繪畫技巧亦十分多元化。 此外,也少不了一些他創作的電影世界內的模型,甚至是立體裝置等等,同場放送的迷你電影院,內容上我就興趣不大,因為到時平時可以在YouTube看到或已經看過的內容。 無論你是否Tim Burton粉絲,只要你對現代普普藝術有興趣的話,這個展覽,絕對值得你去走一趟。 《添布頓異想世界》巡迴展 日期:2016年11月5日-2017年1月23日 地點:香港鰂魚涌太古坊英皇道979號康和大廈1樓ArtisTree 開放時間:早上10時-晚上10時 售票點:購票通 www.goo.gl/v4W18M    

【真相|Reality】攝影展

廣告,是否就只不過是一個接一個美麗謊言? 抑惡揚善、誇大其辭、無中生有、危言聳聽、神棍變天王、荒山變豪宅、債仔變叻仔,任擇其一,總有一單响左近。 廣告中呈現出來的產品及品牌形像,這些漂亮的語言和畫面的背後,究竟與「真相」的距離有多遠? 作為一名靠做廣告混飯吃的廣告人,過去廿年來,夜闌人靜,我久不久都會把這堆問題拿出來,自問自答好幾遍。 昨天下午,平日只會因行山或拜山才在星期日出城的我,特別破例,就是想聽一聽張震揚和梁詠珊這兩位年輕攝影師,就「真相」這主題,分享他倆如何在遊走於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同時,對香港這城市及商業社會的觀察與體會。 張震揚和梁詠珊是對夫妻創意檔,前者熱衷藝術攝影教育,成名作之一的明爐燒鴨針孔攝影機,中外馳名,想法較為哲理性;後者則為近年城中炙手可熱的時尚攝影師,一人一機,上山下海遇job殺job,偶爾影而優則寫,要做就去做。 夫唱婦隨,婦唱夫隨,比想法,兩者不分高下。糖兄糖妹兩個位置,隨時可以對調。 「揾食啫」是我等典型港人的口頭禪,我對這句話,感到十分厭惡,因為,有些時候,無可奈何地,我也間中要逼自己這樣想,或者是逼自己的下屬這樣想。 這個下午,聽張震揚和梁詠珊的一席話,作為一個商業攝影單位,有趣的是,期間,他們二人完全沒有給我半點「揾食啫」的感覺,很難得。 雖然,他倆還未至於不吃人間煙火,二人說起話來,仍帶點靦腆神色,互相讓咪,但當講述他們的作品時,卻充分流露出那份對創作的熱誠,不是靠口才,用作品說故事,往往才是令人最動容。 大家已經錯過了這個精彩的分享會,但仍然可以在9月26號前,去Gallery 27,欣賞一下這個Photo by Studio TM 攝影展。 這個以【真相|Reality】為主題的攝影展,展出了十幅各迥異有趣的糸列作品,以商業攝影與藝術概念,讓我們對香港這城市的「真相」進行反思。 從今天開始,Topaz與Martin,是兩個我會記著的名字。 Gallery 27 address 1901 Harcourt House, 39 Gloucester Road, Wanchai Hong Kong

”蝦餃”整多兩籠PUMA Blaze of Glory LTWT

很多朋友都同我講:「PUMA那些新款潮鞋,靚還靚,之不過好”蝦”人著囉。」 說話如常好”行”的我,好”行”也要這樣扮幽默地回應:「睇吓”蝦”邊一個人啦,蝦仔Rudi都應該OK嘅。」 何解?正因為我的衣著向來都十年如一日,牛記笠記全身UNIQLO(以前是佐丹奴),非黑即灰或藍,不太潮。 所以,平日一雙比黃膠鴨更鮮黃色的PUMA fass400跑鞋,穿上我腳,立即也被迫變得低調起來,一啲都唔”蝦”人著。 話說,那一晚被朋友邀請去了PUMA與Hypebeast搞的”點心”派對,看見兩款放了在蝦餃燒賣蒸籠裡面的的”點心”潮鞋,如是者,我覺得我終於遇上兩對絕對唔講得笑,真正”蝦”人著的波鞋。 以蝦餃和燒賣仔兩款香港地道美食作靈感,是為網上潮誌Hypebeast與PUMA合力設計”點心”系列。 鮮黃色的那一款,當然就是”燒賣”Blaze of Glory OG,順便整多一籠,就係顏式似足”蝦餃”皮的Blaze of Glory LTWT。 幾大就幾大,燒賣就燒賣,於是你估我唔到地,我問我那位在PUMA做的朋友:「可唔可以幫我整番對”蝦餃”?」 想像一下,一對蝦餃皮色絹布面的波鞋,暗藏蝦肉橙色花紋托底,你都咪話唔”蝦”人著。 Blaze of Glory原型是PUMA的跑鞋系列,有綁帶及Disc(無繩設計)兩大類,鞋型結構我覺得有點像Nike的Presto,同樣是”輕跑鞋”一族(即是叫你不要穿來認真跑馬拉松,明未?),但PUMA這款比Nike的鞋身結構較實淨,不宜踩踭。 穿了上腳,我還是一貫的非黑即灰裝束,於是乎,更”蝦”人著的波鞋,到了我腳上,依然也變得頗低調,”蝦”我唔到。 這雙”蝦餃”飆馬,鞋身極輕,上班穿,步履輕盈。 下班去gym跑treadmill的話,剛剛好,之不過呢,跑石屎路上五公里以上的話,我還是會有點保留的。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手機快拍、靚相快執 Snapseed

手機快拍,其中一個好玩的過程,莫過於即時在手機上修圖,然後上載上facebook或Instagram。 嫌Instagram內的濾鏡人有我有,熟口熟面,於是,我開始使用其他不同的照片後期工具。 在iOS平台上,當中用得最多的,首選Camera+,作為取代原廠的攝影app,暫時,我還未找到一個比它好的。 拍攝一定用它,但還是嫌Camera+的照片編輯功能未夠仔細,於是嘗試找其他的替代app,問了十個iPhone Photographers,十個有九個推薦了Snapseed(第十個會推薦iPhoto)。 Snapseed好用之處,十隻手指數不完。 說起手指,我就是尤其喜歡它可以用指尖「捽」下「捽」下的人性化介面,除了基本的光暗、對比、白平衡、飽和度等,更可作局部或整體調較。 其他如移軸、散景、剪裁、水平等等效果,也應有盡有。當然,好些特別的個性濾鏡,也包括其中。 如果你是iPad用家,你更會愛死了Snapseed,因為一個價錢,你可以一App兩用。 因此,即使作為一款造價US$4.99的iOS Paid App,推出一年,Snapseed仍吸引了9百萬名下載用戶。 如此好用軟件,最近被Google+收購,上星期最新版本,介面變動不大,只加入了更多的懷舊相紙及菲林效果的濾鏡和相框,當然,可直接匯出分享照片的平台,多了Google+。 但嚇了一跳的是,原本US$4.99的價格,現在免費,同時Android版也免費下載,雙響炮齊放。 Facebook收購了Instagram,據說Twitter也正與某手機攝影軟件密斟(說時遲那時快,已推出,詳情按此),無獨有偶,Google+最近新增了群組功能之餘,也同時推出了Snapseed的Google+新版,此舉想必與其社交媒體發展有關。 看來2013年社交媒體界的兵家必爭之地,一定會繼續是手機快拍及網絡照片分享有關的平台。 以下是小部份我用Snapseed修圖的舊作,全部iPhone拍攝。有興趣的話,也不妨到我的Instagram帳戶多多交流哦。 iOS 下載連結 Google Play 下載連結    

用Instagram說故事

是這樣的,如果你有讀過我那一篇「來生不做蘋果人」,你會知道我對蘋果是如何既愛且恨,適逢上近期因工作需要,其實我已默默轉會Windows Phone。 之不過,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本來我以為自己既然連iTunes內 那幾百GIG歌也可以放得低,應該沒有什麼牽掛了,但想不到,我還是因一隻App而令我與iPhone繼續藕斷絲連。 那就是Instagram。 世間上有很多照片分享平台哦,為什麼一定要是Instagram?這個問題,其實就與塵世間好些感情問題一樣,關係實在太微妙,很難說得出一個具體的理由來。 我只知道,我每次我將敝宅家犬Sophie的照片放上去,總可以輕易地得到世界各地的愛犬人士或拉布拉多粉絲的起碼數十個Likes。 又或者,每次我將我在上環街頭拍到的王家衛式out foc照片分享出去,又可獲到外國朋友的讚許或甚至補一句”I love HK”,實在令小弟感到能為推動香港旅遊盡了一點綿力,其中所獲得的滿足感,遠遠又較諸於在facebook或微博上分享照片時高得多百倍。 Instagram在2010年10月推出,過了兩個月後我才開始正式接觸,那個時候我還在主力玩港產的Steply和Yahoo!的Flickr,起初覺得這不過是另一款照片分享平台吧,應該捱不過一年。 但及後的幾個月,我卻見到她在社交化方面新增的功能愈趨成熟,而且開始可以像Flickr一樣,可替照片加上不同標籤(#Hashtag),讓對同一主題有興趣的拍家,能立即眉來眼去。 加上除了那些寶麗萊式的菲林風格濾鏡,及後再追加的移軸效果,Instagram這東西不單愈來愈好玩,她更重新賦予手機快拍另一重意義。 軟件是死的,人的眼睛才是活的。作為一個提倡手機快拍的照片分享社群,除了平台上的功能事實上,我更欣賞Instagram拍家社群間的人文色彩。 即使是同一個品種的小狗小貓照片,你也可以看到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它們,如何上山下海遊車河等等,生活得是可以如何地不一樣。 街頭快拍更不用說,除了被隨意攝入鏡頭的城市潮人、巴士站旁的一張椅子、地鐵車廂內打瞌睡的老人、馬路旁邊的拾荒者,都成了無數街拍好手的攝影題材。 任你罵我崇外我也要說,在創意題材這方面,我發覺的本地Instagram用家就顯得有點乏善可陳。來來去去,我見得最多的照片,也不外乎是早餐午餐晚餐宵夜,或者是在某大商場購物後的戰利品等。 事實上,Instagram創辦人Kevin Systrom及Mike Krieger這兩位仁兄都不認為他們所創造的是一個照片分享平台,而是一個說故事的工具,一個可讓大家發掘這個世界週遭故事的工具。 執筆之時,Instagram已一歲有多了,Instagram CEO亦再次公開承諾,會「儘快」推出Android平台的版本,我期望會有更多本地街拍高手加入Instagram的行列,同時也希望Instagram會推出Windows Phone的版本。 這裡有玩Instagram的朋友嗎?有機會就多多交流一下吧,我的帳號是@rudileung。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可口可樂 x James Jarvis 125週年別注品

可口可樂慶祝125週年大壽,近排動作多多。 秘方125週年不變,要令老牌子有新意思,所以,可口可樂近期頻頻與不同潮流單位推出合作企劃。 早一陣子最有趣的搞作之一,就是找來了電音組合Daft Punk推出別注版,可惜此金銀樽裝DaftCoke,只在法國限定地點出售(其中包括COLETTE SHOP),與香港無緣。 最近香港區可口可樂也不甘後人,找來了CLOT設計師Kevin Poon及廣告公司Communion W聯手,為Classic Coke的經典紅罐添上新裝,並聯手英國插畫達人James Jarvis,操刀設計了六款卡通插圖,各具主題,齊齊宣揚快樂訊息。 James Jarvis曾替品牌SILAS設計鬼馬吉祥物Evil Martin,今回這系列別注版可口可樂汽水罐上的卡通人物,相信正是此造型的變種。 James Jarvis設計的這個卡通造型實在潮得可愛,只用來製作汽水罐包裝,紛絲當然會嫌不夠,因此可口可樂便打造了多件潮物,分別與G-Shock、Subcrew、Head Porter再進行交叉感染,推出限定產品。 雖然只要買滿港幣$40的可口可樂產品,你就可以加錢換購,定價亦算公道(下圖G-Shock才$990),但可惜近期排隊黨猖獗,要換到這些潮物,就真的要下點兒苦工了(其實大部份產品已被掃得一乾二淨,如今只可幫襯炒家了)。 產品換領日期由即日至6月5日止,詳情請看這裡。 鬥不過排隊黨的話,像我這類小市民,其實儲齊這套別注汽水罐也不難,最重要還是要開開心心呢。  

彼思動畫25年

如果說電影是一個夢工場,動畫電影就好比夢工場中的主題公園。 動畫電影帶我們進入的光影世界,夢幻中卻充滿現實世界中的人性,五光十色,令人看得目不暇給,看來看去,你總好像未看過,再看一遍,你又會找到新趣味,一如小朋友再去十次也不會悶的迪士尼樂園,對於我來說,喜歡的動畫電影,百看不厭。 去的那天是星期六,排隊不用半小時,沒投訴了。 除了Studio Ghibli,我最喜愛的動畫工作室就是PIXAR,所以,今回假如不是為了看PIXAR「彼思動畫 25年」展覽,相信我也未必會山長水遠,從愉景灣搭船轉地鐵再轉火車到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 由中環搭地鐵到大圍再轉的士(後來才發覺可以搭至車公廟站),抵達時已經差不多兩三點,但人龍依然頗長,幸好大家也十分守秩序,不用半小時已能魚貫進場。 入場前,大家會先遇上怪獸公司的這兩位朋友和你打招呼,不知道這是否真實的體積? 幾年前到過Studio Ghibli的宮崎駿三鷹美術館(森之博物館),雖然整個場館也不許拍照,所有回憶都存在腦海中,反而令我印象更深刻。 今回的「彼思動畫 25年」,展覽場館內同樣不許拍照,雖然部份人仍一於少理,但整體而言尚算合作了,說真的,其實不許拍照,大家反而能欣賞得更專心,我的心暗地裡叫好。 這張來自UP的故事版原稿,油彩繪畫,筆觸份外有風味,在展覽館外的走廊展出。 為什麼值得我們這麼專心欣賞?因為場館內展出的400多件展品,全部都是PIXAR過去25年來作品背後的心血結晶,由不同的造型草圖、模型、分鏡的故事版等原稿珍藏,也一一網羅其中。 展覽分為兩個場館,除了大批展品外,不可錯過的,當然是那個《反斗奇兵》幻影箱,多個角色的立體塑像,以動畫的原理,以逐格動作的資態,安裝在一個大型轉盤上,然後,當轉盤以每秒一圈的速度轉動,加上光學的閃爍效果,便產生了動畫的錯覺,幻影箱內的立體塑像成為栩栩如生地活動的人物。 我在宮崎駿三鷹美術館內也看過類似裝置,這個規模較小,但也同樣出色,另人看得目定口呆。 不要忘記這幾幅要從場館高處眺望才看到的圖畫哦,有反斗奇兵3內的奸角抱抱熊。 另外,場館內亦有一個名為「藝術風景」的短片播送,內容是將多套PIXAR經典作品的故事版,以動態的形式配合音樂及音響效果展現出來,全長大概十多分鐘吧,會不停重複播放,所以亦不用爭先恐後,最後就是等一節差不多完的時候,才進場找個有利置,當上一節完畢,就不難找到座位了。 這個展覽由即日起至 7月 11日,入場費成人才20元,學生及周三更有半價優惠,不管你是否PIXAR動畫迷,作為週末外遊活動,讚! 伸延閱讀: the world of pixar 場館資訊 場館外有大量三眼仔外星人兵團,不少朋友也忙於拍照留念,大家記得它們是來自那個星球呢? 離開場館前,緊記要在出口與胡迪及巴斯光年合照留念。 彼思動畫迷不會錯過的,當然還有大量的紀念精品,最抵買的,可能是那本只售$24港元的紀念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