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Media

2022年數碼營銷新常態(綜合加強持續更新版)

經歷2020年被偷走了一整年,踏進2021年,大家逐步收拾心情,開始接受新常態這現實。 期間,相信有不少朋友,可能會像我一樣,繼續在匆匆忙忙跌跌撞撞之中,努力尋找平衡生活的新模式。 新零售、新體驗、新常態 有關香港的零售業,執筆更新本文內容的這一刻,我先參考了政府統計處於2022年1月3日發表的最新數據。 2021年首11個月的合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較2020年微升8.3%。 表面上,網上銷售升勢強勁,較2020年高達40.1%,唯目前首11個月總和,只佔全年整體零售價值的11.2%。 對於部分零售業商戶而言,不少人仍活在寒冬之中。 現實是,疫情前的香港是遊客的購物天堂,疫情後缺乏海外旅客支撐的香港零售業,營業額落差甚大。 剛剛啟動的電商業雖有持續增長,但只受惠於某少數行業,對整體零售數字而言,仍屬九牛一毛。 可是,正面去看,過去一年,很多從前像要施九牛二虎之力才可成事的,尤其是企業的數位轉型,反而可以加速落實,從前各部門各自各精彩的,今天亦可以一氣呵成地整合起來。 用戶體驗即營銷,無分實體或數碼 香港消費者喜歡到實體的零售店舖,享受有服務有實物拿上手的購物體驗,我相信不會改變,但同時,疫症期間,不少消費者亦習慣了網購的便利,尤其是在購買日用品之上。 基本上,由於網購、網上訂餐,已成為生活新常態的一部分,對於後疫情時代的不少消費者而言,他們的心目中,不再有實體與電子零售概念之分。 由選購、下單、收貨、以至退貨;實體店、網站、手機App,無論是那一個渠道的接觸點,實體與電子零售之間,消費者對用戶體驗的要求,今後,都一定是可以無間地進行。 因此,對於部分企業來說,即使電商的收入,暫時未必能與零售業務相提並論,發展電商平台,整合實體業務,依然是首要任務。 尤其是,當各大數碼媒體平台的私隱設定和限制愈來愈普遍,作為品牌,透過消費者日常消費活動,直接收集和整理第一方的用戶資料和數據,才是新時代營銷的皇道。 2022年,相信陸續會有更多集團式經營的企業,願意把資源,投入CRM客戶關係管理之上。 到時,除了香港兩大消費獎賞龍頭—易賞錢和yuu,日常消費,會有更多類似的零售積分計劃出現,埋單前,會有更多人問你:「先生/小姐,有冇登記XXX換積分?」 營銷界進入元宇宙時代 科技公司幾乎各自各都在磨拳擦掌,但Facebook先拔頭籌,連母公司也易名Meta,其象徵意義甚大。 第一,目前最財雄勢大的科技互聯網公司已經全力投入元宇宙。 第二,社交網絡亦將會進入Web 3.0的沉浸式體驗時代。 除了Meta,Microsoft同樣於差不多的時間,宣布了專門服務企業的元宇宙大計,在疫情爆發後,Microsoft Teams有相當不俗的的增長,Microsoft版本的元宇宙,相信會是Microsoft 365的整合延伸。 至於在歐美市場備受年輕用戶歡迎的TikTok和Snap,某程度上,本身亦已經是 Social Media 3.0時代的產品,因此必然會順利過渡。 另一科技巨頭Alphabet(Google),雖然未有就Metaverse這熱門話題發表什麼大計,但事實上,除了早已涉獵AR和VR,個人認為,Alphabet的Metaverse世界觀,未必會主力押注在像Google Glass那類佩戴頗為不便的VR眼罩上,Android系統整合手機鏡頭的AR領域,相信更具發展潛力。 主打新世代的年輕人市場,永遠走在最潮流前線的兩大運動品牌,Nike和adidas已經高調地在不同的元宇宙平台插旗。其餘還有不少奢華及時尚界品牌,Gucci、Dolce & Gabbana、LVMH等,亦早已看好NFTs商機,染指其中多個元宇宙的數碼藝術項目。 繼社交媒體盛世後,互聯網熱潮的下一波,將會是2022年無處不在的元宇宙,針對的目標群,一定不是年過半百的我,而是Gen Z和Gen Alpha 。 後iOS 14.8時代的Facebook廣告生態 2021年9月,蘋果推出的iOS 14.8,為手機作業系統的隱私權政策和設定,進行大刀闊斧的更新。 基於「ATT:應用程式追蹤透明度」這新架構,更新iOS 14.8或以上的系統後,每個iPhone手機的App,都必須要用戶發出提醒,要求他們允許或拒絕被軟件追蹤行為。 此更新甫一推出,令不少日常要靠Facebook廣告做營銷的商戶,尤其是以網購為主打,對精準目標再營銷(Re-targeting)廣告需求甚殷的中小企,馬上成為苦主。 iOS 14.8對Facebook廣告最大的影響,主要在於其鎖定目標受眾的最大化,以及令廣告商戶難以在Facebook以外的數碼媒體,繼續追蹤鎖定目標用戶,進行精準化的再營銷。 同時,以往Facebook強項之一的廣告活動即時優化及成效評估,同樣會大打折扣。 蘋果手機辣招一出,很多朋友會以為,Facebook的廣告收入會因而大受打擊,但數字顯示,2021年埋數,全球各地不少地區的Facebook廣告收入,依然有雙位數字百分比的增長。 後iOS 14.8時代,普遍主力打品牌廣告的商戶,相信影響不大。但由於衡量廣告轉換率成效,將會難上加難,對於主力針對lower funnel的直效營銷廣告商戶而言,卻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踏入2022年,廣告商戶除了可繼續使用Facebook提供的用戶數據評估(雖然數據不斷收窄),策略轉為以品牌營銷為重點,以內容營銷吸引潛在買家,然後才根據對你產品內容有興趣或曾經互動過的用戶,設定為目標受眾,並進行再營銷。 在內容營銷這方面,Facebook影片來得更加重要,因為根據用戶消費影片的行為數據,廣告商戶能夠有機會找到質素更好的潛在買家。 …

2022年數碼營銷新常態(綜合加強持續更新版) Read More »

WordPress達人分享7個SEO秘訣

從事Digital Marketing的工作可謂五花八門,雖然我個人主打的是創意部分,但我向來對某些表面上看來不太Sexy,但卻是非常實用的範疇,份外有興趣,而且,我亦對進攻這些實用範疇的專家,份外尊敬有加,業界好友Ivan So是其中一位。 Ivan除了積極推動WordPress的應用,他個人亦是一名SEO(Search Engine Optimisation)專家,經常幫不少客戶,甚至是博客網友如我等解決難題。 顧名思義,SEO就是要提高你的網站在搜尋器上的排名,讓更多潛在客戶或讀者找到你。在這個人人只顧著在Facebook開Page的年代,經常備受忽略。 如果你都是和我一樣,相信長尾效果的重要性,除了Social Media策略,你其實更需要一個SEO策略。 Ivan向來很願意把自己所累積的經驗和大家分享,點擊以下SEO課程連結,填寫你的名字及電郵,你就可以免費獲得由Ivan主講的SEO課程短片,聽他分享7個SEO貼士。 SEO課程

潮流興Unfriend

  「我尋晚KO了起碼廿個。」 「我仲犀利,最近歲晚大清貨,送客上路過百位,其中包括我老闆。」 「邊個夠我狠?我大義滅親,送走唔少屋企人。」 以上疑似電影「人肉叉燒包」或「沉默的羔羊」之對白,全部真人發聲,是我最近不止一次,在搭車搭船搭地鐵甚至是行山時聽到的。 他/她們難掩興奮地所講話題,不是打War Game或Diablo,而是在互相較量,大家最近在facebook上,unfriend了多少個friend。 本來,在facebook上九成都只是泛泛之交,所謂的朋友,就連「得閒約出來飲茶」這類敷衍說話都不用說的,試問相煎何太急? 但偏偏就是,某一天,大家發現部份facebook朋友,突然變得面目可憎,去到一個地步,要非與他們絕交不可。 以下是常見導致「被絕交」的七宗罪,看看你自己有沒有份? (一) 愛玩Game,常中Spam: 這類朋友,有點像電影中的喪屍,他/她們時時刻刻也在facebook上浮游,終日卻默默無言,只沉迷於大量如開酒店耕田泊車之類的遊戲。喪屍特色之一,就是會不停把喪箘散播,廣發邀請;特色之二,就是他/她們其實是行路不戴眼的,所以會經常中那類如Dislike Button的典型facebook陷阱,中了毒,下一步就是累街坊。 (二)人地開趴地,你入場放屁:當人家在facebook興高采烈地談論某餐廳東西多好吃某電影多好看時,你這不速之客卻走進來拋下一句「我試過食到曱甴」或「看到一半我就瞓了」之類的晦氣話,英文諺語有句The skunk at the picnic,指的就是這類人,你想繼續留他/她在朋友圈嗎? (三)Tag人成癮,Tag到剋人憎:把人家整容前或極樣衰的咸豐年舊照放上facebook,還要怕我的現任另一半看不到,tag完再tag? 又或者,你像某政黨的朋友們一樣,成功爭取了什麼雞毛蒜皮事,公告天下時,又怕你這新post朋友會看不到,如是又逐個tag,一個post,tag足成村人。 (四)有病不尋醫,話畀facebook知:有病,其實第一件事是應該要休息,或者第一時間去看醫生的,但有些朋友,生病的時候,第一時間卻偏偏要先在facebook公佈,除了搏同情或為請病假提供在場證供外,我真的找不到一個更好理由。朋友,我不是不想知你有病,但有病的話,拜託你還是先去看醫生,而不是呻到花兒也謝了。 (五)衰鬼波士,facebook當正CCTV:老闆主動在facebook add了你,你以為會更容易升職加薪?其實你老早心知肚明所為何事,於是你努力扮勤力,日日晨早九點前在公司扮打卡,又頻頻扮OT完再加句我要做好呢份工(查實明明去了蒲),好了,工轉了,戲演完,老闆拜拜。 (六)弊傢伙,facebook有隻偷窺魔:有些朋友明明add了你,卻立即人間蒸發,平時不會like你的post,更完全不會留言,看看他/她的wall,簡直就像是寸草不生的荒廢國度。但某天,一班舊朋友相聚,言語間,卻發現他居然對大家的一舉一動瞭如指掌,實在令人心寒哦。 (七)負能量洗版,密罵當三番:那些怒罵港女狂插毒男的負面新聞,他/她一定會第一時間和大家分享,然後加連珠炮發惡毒說話煽風點火 ,務求將該post不斷重複置頂,令罵戰升溫。在他們的世界裡,人生是苦短的、前路是茫茫的、老闆是無良的、工作永遠是忙到要死的(但還是有時間上facebook哦),哎喲,寫出來我連自己都開始受不了,再見了,分手吧。 我非聖人也,以上「被絕交」七宗罪,我絕對也有可能犯過,但希望我的老友叔伯兄弟姊妹們高抬貴手,unfriend前,拜託通知一聲,好讓我死得瞑目。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臉書上市,廣告吸金?

Microsoft不行、Google不行、Yahoo!不行,就連創意澎湃的Apple也不行,到頭來還是只有facebook行,說的就是社交網絡這事兒。 成立不足八年,全球坐擁九億用戶(今年內憧憬將達10億)的facebook,終在5月18號於納斯達克上市,每股發行價38美元,開盤價42.05美元,上市當日曾一度飆升至45美元,但後勁不繼,收盤價回落至38.23美元,較發行價微漲0.61%,表現平平。 無論如何,按上市首日收盤價算,facebook市值已達1047億美元,超過惠普與戴爾兩家傳統科技公司加起來的總和,市盈率達107倍。 以上市首日融資紀錄而言,facebook籌集的160億美元,僅次於VISA於2008年的179億美元,已成為美國史上公司上市的最高第二紀錄。在互聯網科技界,當然也創下了歷史性新高,與2004年Google的16.7億美元IPO規模相比,facebook今回融資超過十倍。 看了一大堆數字,下一問題是,facebook值這個價嗎?誠然,facebook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發明,短短幾年間,已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社交分享文化,帶來了莫大衝擊,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確因facebook的出現而變得大不同。 Facebook當然也商機無限,目前,由最大型的國際品牌,以至地道的中小企,都會在facebook開個粉絲頁,作為與消費者溝通或舉辦宣傳活動的平台。昔日品牌為個別營銷活動特別製作的微網站(Mini-site),現在大部份都搬了過facebook。 剛過去了的母親節,全球最大的消費者產品集團P&G,便為倫敦奧運製作了一個Thank You Mom品牌營銷活動,除了把廣告片放了上YouTube,更製作了一個叫大家向媽媽說聲多謝的活動,全部就在facebook上舉行。 雖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可是,作為一個網絡媒體,如果純以傳統的廣告代理商角度去看,facebook目前的吸金能力依然有限,始終,就廣告而言,facebook 暫時還未有一個計算得如Google般精密的商業模式,亦未有如一般入門網站可提供設計美侖美奐的橫額廣告,兩邊未到岸。 目前,大部份在facebook進行營銷活動的廣告商,還是以非付費(媒體)的為主,即使是廣告投入,數字還是難以和其他傳統入門網站或搜尋廣告相題並論。 2011年Google的總營收為379億美元,當中96%來自廣告。雖然成長速度驚人,facebook於2011年的廣告收入,只有31.5億美元。 facebook上市前四天,美國通用汽車更高調宣佈,將會中止於該社交網絡投放廣告,只保留該公司旗下品牌的facebook粉絲頁及其餘非付費活動。 據稱,通用汽車過去已投入近千萬美元的廣告費,可惜成效一直成疑。通用汽車的facebook廣告投放金額,對人家整體廣告收入雖只屬九牛一毛,但此舉卻在廣告界敲響了警號。 最近,英國調研機構GreenLight便指出,調查顯示有最少44%的受訪者表示從來不會點擊facebook上的廣告。此外,更有分析指,一般facebook廣告的點擊率只有0.05%,Google卻平均有0.4%。 筆者一般只會對這類的研究稍作參考,因為始終這絕非蘋果對蘋果的比較,不應一概而論,更何況,在facebook上打廣告,套用「傳統」網絡廣告的邏輯,實在不智。 說到底,facebook是一個用戶進行社交活動的平台,試問當你與中學同學回味「那些年」,又或者與遠方親友分享美好時光時,你會有興趣和路過的汽車營銷員打交道嗎? 要知道,社交網絡營銷,必須同時兼顧Owned Media(品牌於社交網絡創建的內容)、Earned Media(品牌於社交網絡上與消費者打交道,繼而創造自發性對話)、 Bought Media(品牌傳統廣告投放,旨在增加曝光率),三管齊下,缺一不可。 市場揣測,facebook上市後必定會絞盡腦汁,想辦法擴大收入來源,其一吸金大法,當然就是向廣告商打主意。 但所謂成也廣告,敗也廣告,過份急於為廣告客戶獻媚,相信很快便會被消費者唾棄,Yahoo!正是可鑑前車。 目前階段,facebook應加快步伐改善在手機及圖片分享上的用戶體驗,以及鞏固與其他週邊社交網絡平台的整合。至於facebook的廣告模式,還是要另闢溪徑,皆因廣告商大愛的網絡廣告,facebook用家九成怕怕。 (原文刊登於2012年5月22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Path—你的隨身私人日記

你還需要多一個社交媒體平台嗎? 平台太多,時間太少,老老實實,又中又英,我一早已覺得有點社交過盛的消化不良感覺。 但工作需要,有新東西的話,我還是即管會試試看的。 目前已同時在iOS及Android平台出現的Path,推出的時間和Instagram差不多,但兩者的普及程度卻不可同日而語,直至Path 2.0版本於去年年底出現,才開始獲得較多的注意。 Path的基本概念,就是你的私人日記薄,你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到那裡上班,沿途見到什麼,和那誰一起,都可以一日透過圖片、文字、短片、GPS軌跡等等,一一記錄下來。 (Path其實也有一個音樂分享鍵,但不要太開心,以為這是類似Spotify的功能,因為你除了可以聽到由少數人已上載了的歌曲單的音樂片段外,你只可以用文字告訴大家,你正在聽什麼歌,可是呢,就連直接到我的iTunes找播放清單都不懂,這個設計是敗北。) 但不要把Path視作另一款的多媒體社交分享平台,Path的概念,與愈多人一起分享愈好的主流平台相反,她強調這是一個私人日記薄,雖然你的朋友可以過來看你的Path,但有別於facebook,他們不可以隨便把東西貼上你的Path裡。 更重要一點,Path真的希望你這本日記,只容許少數真正認識你的朋友瀏覽,所以,Path剛推出時,只限定每人只可以有50個朋友,Path 2.0推出了後,才增加至150個名額。 與陌生人搭訕?絕非Path用家那杯茶。 那麼,Path的魅力在那裡? 個人認為,Path的亮點,是那圖像化的時間軸Timeline設計,簡潔、易上手,UI(User Interface)亦美艷到不能。 還有,可能是新鮮感作崇,Path的照片濾鏡,好像有比人用我用的Instagram的那些漂亮。 拿上手開始玩後,便很容易會愛不釋手,指尖在屏幕上游上游落,很多按鍵想按一下。 到底我是否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何時何刻都記錄下自己去過那裡、見過什麼或是在想什麼,這點我就不太肯定。 當然,如果是在旅行途中,又或者初為人父母,這又可能會另作別論。 但目前這一刻,因為開始了玩Path,相信我一定會減少玩Foursquare。 一來我向來對能否夠成為那裡的地主其實興趣不大,二來畢竟Foursquare是把個人的行蹤公告天下,我在那裡留低過腳毛這等閒事,還是在Path讓自己友知道就算了。 P.S. 到目前為止,Path還可以在內地使用,即使上不到facebook或twitter,一如Instagram,到了內地,你還可以透過Path發貼。

人生有個Geek友真正好…..極!

去年第一次在Social Media Week當主持,反應不俗,今年自告奮勇,翻叮。 一如所料,大家都說,不如再找些本地Blogger聚首一堂,分享一下吧。 可是呢,我深感大家都覺得Blogger就是Social Media的代名詞,反而令我更想來點突破。 有留意社交媒體的朋友都知道,其實過去一年來,社交媒體圈子愈來愈熱鬧,分享平台愈來愈多元化,各有各精彩,社交媒體達人,已不止於Blogger。 還只談Blogger的話有點落伍,於是我便有了一口氣過,找來品牌、傳統及電子媒體、網絡短片及博客界等等的社交媒體達人,和我們一起分享社交媒體的應用心得。 我把這個活動命名為Geek Chic Gadgets,正因為我覺得但凡玩電子產品的,上網「蒲」社交媒體找「朋友」幫手或分享心得,絕對是指定動作,因此以用這個界作話題,一定不用愁。 在此,先要多謝香港海港城的營銷及公關團隊(Karen、Vicky、Carrie、Ocean、Cindy等等),除了為我提供及安排場地外,更在背後發功,在策劃及宣傳上,全力支持我這次的活動。 活動當日,我先用「大家身邊總有位Geek友」來打開話匣子,然後請來了第一位的嘉賓,來自Sony Mobile的總經理Michelle。 Sony Mobile(前稱Sony Ericsson)是香港最早進駐facebook紛絲頁的品牌,目前坐擁接近七萬五紛絲,是全港手機品牌中最高。 說起搞facebook紛絲頁,很多品牌開始時都顯得投鼠忌器,我問Michelle,當年facebook在香港方興未艾,怎樣說服老闆放手讓她搞? 「唔駛錢(不用給錢)!」 Michelle果然快人快語,細說當初起動Sony Mobile 紛絲頁時,全部自己親力親為,由落筆寫post、回應紛絲、以至第一時間把參加完公司產品發佈會或將活動的內容放上facebook,都是一手一腳,自行包辦。 目前,她整個營銷、公關、及客服團隊,都極之投入經營品牌的粉絲頁。更重要的是,無論線上線下的活動,Sony Mobile 的紛絲頁都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整合位置,絕對是本港社交媒體營銷的典範。 緊接Michelle,是我特別從台灣請來的Vista(在此又要特別鳴謝香港海港城幫我找到機票和酒店的贊助),他除了是台灣社交媒體的活躍份子,正職其實是數位時代的執行編輯。 Vista在數位時代的文章,我經常也有拜讀,與他結緣,卻是由三年前HP在北京舉辦的一場博客活動而起。 席間,我問Vista為何台灣的社交媒體會發展得如此蓬勃,據他分析,除了facebook的確盛行外(台灣坐擁超過一千二百多萬用戶),台灣社會普遍對社交媒體的接受程度亦相當高,很多小商家都會抓緊機會,作出更多嘗試,平民化後的結果,就是更了解,更容易接受就是了。 所以,除了大企業外,你也會見到不少中小企,或甚至是政府部門,都會積極嘗試,使用社交媒體作溝通及宣傳之用。 此外,台灣方面的博客們,一般也較為團結,同一興趣的朋友,經常會有聚會,進行交流。這一方面,香港博客就顯得較為自我。 Vista認為,來年台灣除了在智能手機的應用上會更上一層樓外,平板電腦的普及化更會加劇。 畢竟,台灣有不少靠製造筆記薄電腦起家的廠商(生產量曾經是全球第一呢),具備豐富的生產經驗,在平板電腦這個風潮上,將肩負起帶動的作用。 第三位嘉賓Jansen,除了是香港著名科技博客外,更是我的老友兼同事。他甫一開咪,便二話不說,與我們來個對博客生活愛與恨的真情對話。 話說Jansen平日經常被品牌公關邀請出席活動和飯局,應接不暇之餘,更有時經常被誤以為是不務正業,無需上班,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逃離工作現場,參加在辦公時間舉行的活動。 實質上,博客撰文多數都是為了興趣,當被人家看作參加博客活動是工作的一部份,兼且被視為全職博客般看待時,往往會產生反效果,令博客生厭。 此外,作為持續對話的一部份,品牌找博客試用產品,切忌急於影響對方撰文的內容,不疾不徐,不壓不迫,多溝通多跟進,雖然頗考功夫,卻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位嘉賓石先生,同樣是有雙重身份的朋友,他除了是香港著名科技博客外,他的正職,其實是著名科技網站engadget中文版的高級編輯。 石先生先與大家分享了網站與傳統媒體報導手法的大不同,前者務求要最新最快,同一篇報導,在短時間內,隨時會有多個更新版本。 因為,除了補充追加新資料外,也常有更正內容出現,譬如最近數碼通於短時間內更改其數據計劃服務,他們便要在同一篇報導內,作出更新內容。 另一個觀察,石先生認為內地朋友對科技資訊極之渴求,同時亦更樂於溝通和互相「過料」。 正因如此,他個人及engadget也開了個微博帳戶,自此亦很快便認識一批內地的科技博客界朋友,有些更曾經見面。 最後一位嘉賓,便是近期在YouTube極人氣的司徒夾帶師傅待(原名學鳴)。 想當年,他和一班同學仔在YouTube尚未出現的年代,便已經成立了UMovie這個網絡短片製作的組織,一眨眼已有十年。 學鳴本身對影片製作,心中明顯有一團火,席間,我們由網絡短片,談論到近年在內地及外國都陸續興起的微電影,但當說到靠拍片為生,學鳴便顯得有點壯志未酬。 當然,任誰從事創作的,即使不吃人間煙火,都總希望會有機會能夠靠點兒收入,來支持自己的嗜好。 但根據學鳴所講,即使他目前製作的影片隨時動輒過十萬點擊,可是若要透過香港最大的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分享點兒廣告費,機會暫時還是零。 更甚者,他們花了多年心血設立的影片頻道,更一度被YouTube封殺,一切也要重新開始過,連上訴的機會也沒有。 目前UMovie其實也有從事一些廣告製作,作為主要收入,其餘時間,他們便會繼續拍攝短片,嬉笑怒罵,娛人娛己。 有機會的話,大家不妨支持一下,到UMovie的短片網,按多幾個Like吧。 後記:每次辦完活動,做主持的好,做講者的好,事後總覺得可以做得好一點,很想有Take 2。 如果可以再來一次,我真心希望,我可以帶動更多與現場觀眾的互動,令他們對我請來的嘉賓發問更多。 我是一個喜歡多說話多做事的人,因為我相信,多一點分享多一點討論,我對事情的看法,就會多了更多層次。 希望下一次,我會做得更好。明年Social Media Week見。

共協共創,社交媒體周再下一城

在過去的一個星期內,我在繁忙的工作時間表中努力再擠出多一點時間來,遊走城中不同場地的研討會、分享會、工作坊以至黃昏時間的Happy Hour,為的,就是第二屆香港社交媒體周Social Media Week Hong Kong。 今年我有幸繼續被邀成為籌委會成員之一,除了出席開幕致詞,也主持了其中一場研討會。 眨眼間,這個活動已經完滿結束,香港作為全球12個主辦城市之一,一個星期內,合共舉辦了三十八場活動,吸引了超過三千人出席。人人投入分享互動,氣氛好不熱鬧,當中華洋雜處,其活力與魅力之處,我覺得那就是香港精神所在。 今年社交媒體周的大會主題是「共協共創」(本人非官方翻譯,原文Empowering Change Through Collaboration),相比起去年第一屆的參與人數及投入程度,與大會主題也極之貼切。 因為,包括負責香港區的城市合辦機構Cohn & Wolfe/impactasia、場地贊助,以及我們一班籌委會成員和講者,全部都是義工。 大家都為了推動香港社交媒體的持續發展,公開地分享個人的專業經驗與智識,更難得的是,除了公關及廣告界中人,今年更多了好些科技創新行業的中小企、草根社交媒體紅人,以及一些非牟利團體的盛情參與。 由於多了合作單位,技術上的支援也有所進步,大會除了製作了一個網絡平台,可即時監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就今屆活動發表的相關話題外。 同時,另一個亮點,就是透過網絡的現場視頻直播,由於不少研討會都在日間進行,研討會亦安排得密密麻麻,此舉實在方便了不少上班族,可以隨時隨地,置身其中。 社交媒體周期間的研討會,除了包含了好些商業應用的專業分享外,也有舉辦了一些別開生面的社交媒體工具應用講座和工作坊。 譬如,會有專家教你如何用透過手機,拍攝更具個人風格的照片,然後在社交媒體平台發放;也有博客與大家分享撰文心得,以及如何提高在社交媒體平台的知名度等等,透過這些分享活動,提高大家對應用社交媒體工具的認識。 輕鬆之餘,亦有一些題目較為嚴肅的活動。正因為社交媒體發展迅速,好些有關內容發表及應用上的法律,以至是透過社交媒體進行商業活動時的私隱問題,暫時仍有不少灰色地帶。 此外,Facebook作為全港最高人流的社交平台,進行產品營銷,當中又有什麼可行與不可行。其中一場於生產力促進局舉行的研討會,便針對這些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回想去年第一次舉辦社交媒體周時,除了邀請講者外,尋找場地亦是另一難題。 來到今屆,總算在這方面有點突破,除了如城大或生產力促進局等地較正規的演講廳外,好些位於中環一帶的餐廳譬如PURE Bar或甚至是某些酒吧及私人會所,都加入了場地贊助行列,更難得的,就連向來低調的香港蘋果旗艦店,居然也參與了其中一場活動。 可能,大家終於明白,舉辦這類活動除了可間接作宣傳外,更能夠吸引一班在社交媒體界活躍人士的人流,此舉對這些地點在增加於社交媒體上的曝光率或知名度,一定會有所幫助。 舉一個例,大會其中一個協辦機構,同時亦是場地贊助的單位之一,就是香港海港城。社交媒體周期間,他們便分別以旅遊、餐飲、時尚、及科技產品為主題,先後在其商場內舉辦了四場大型的研討會。 活動進行期間,除了參與的一班社交媒體達人會活躍地「簽到」(透過手機於不同的社交網絡發佈所在位置的資訊),更會熱切地將嘉賓對話以文字或照片,同步發佈到不同的社交網絡中,線上線下,同步引爆話題。這些具互動性的對話,也會於香港海港城的facebook、Twitter及微博等等社交媒體平台的帳戶,一起推波助瀾。 一時間,角色原非媒體的品牌,居然扮演了媒體的角色,成為了一個製作並發表內容的平台,這種營銷手法,我相信,在這個社交網絡盛行的年代,將會是一股新趨勢。 社交媒體周期間,亦有兩個團隊趁機擇好時辰登場,成為亮點。首先,本地方面,香港科技大學正式宣佈成立社交媒體實驗室(Social Media Lab),來自贊助商投入的首批資金,高達三百萬港元,正所謂學以致用,此贊助還包括了可提供實踐機會的合作機構,包括了Turner(透納廣播)、PCCW(電訊盈科)及OpenRice(開飯喇)等等。 此外,奧美國際廣告集團也高調地宣佈成立Social@Ogilvy,這創新的獨立團隊,合共有五百五十名社交媒體專業人員,他們分佈在全球不同的奧美辦公室,為客戶提供跨地域及本地化的社交媒體顧問服務,焦點之一,當然就是亞太地區的大中華市場。 現今社交媒體雖然盛行,但在商業應用的層面上,目前仍然方興未艾,企業願意投入的資金及人力資源,與主流媒體相比,仍屬九牛一毛。 但不用等facebook上市集資50億美元的黃金夢成,上述兩個進取的例子,已默默告訴我們,未來媒體潛在的淘金機會,就在社交媒體。 (原文刊登於2012年2月21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Pinterest七步入門功,一說即通。

收了朋友或我發給你的邀請(但緊記要Follow回人家哦),開始玩Pinterest了,但Pin海茫茫,到底由那裡開始? 我雖然Pin齡尚淺,但姑且也和大家分享一下七個基本步驟,交流一下吧。 1.【個人設定】先到Pinterest的個人帳戶設定清單,填好個人基本資料,寫兩三句個人簡介,上載個人profile picture(就算想真人不露相,也拜託不要留空),最後,連結你的Facebook及Twitter帳戶,如果你有個人博客,也可以把網址填上。 2.【找朋友】你可以到”Find Friends”一欄,點擊進去,就會見到左右兩行的Facebook朋友名單,你可以選擇Follow已成為Pinterest用戶的朋友,當然,也可以邀請其他朋友。 3.【嚴選Board】你未必對朋友所有的Pins有興趣,除了選擇Follow All,你也可以按你的個人興趣,選擇朋友個別的Board,但寧缺勿濫,當有天你的Pinterest朋友多如繁星流動,你會多謝我這忠告。 4.【Pin It插件】進入Add+的清單,你就會見到一個置頂的“Pin It” button選項,進入後,你就可以用Drag & Drop的方法,把“Pin It” button加進你的瀏覽器Bookmark Button上(但你要先設定瀏覽器Bookmark Button顯示)。我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安裝這個插件,因為有了之後,你在瀏覽任何網站又見到心水圖片時,你便可以馬上把它直接Pin下來,這才是Pinterest最有趣的地方,按這裡有短片簡介。 5.【整理收藏】Pinterest就好像一個你個人的圖片收藏夾,所以一定要分類整理,但你可以先用Pinterest已為你預設好的分類(這裡稱為Board),日後才逐人作個人化的修定。 6.【基本禮儀】就正如玩其他社交網絡一樣,人家Like了你的Pin或Re-Pin了你的Pin,不妨Like尚往來,心情好或有空閒便索性到人家的圖片收藏夾回贈句留言或說聲多謝,但要不要深交,需不需要follow回人家,這點就不太重要。 7.【切忌洗版】你每Pin過一張圖,你除了可以寫上個人評語外,還可以選擇在已連結了的Facebook及Twitter帳戶上分享。但此舉切忌過密,尤其在Facebook。洗版,就算那是你自己Timeline上的版,有時是很煩人的。所以,在選擇是否要顯示或分享在Facebook及Twitter前,最好停一停,想一想。 如果你覺得我以上的分享有用,希望你可以給我一個Like,又或者,不妨到訪我的Pinterest帳戶,交流一下,你也可以按下面的Pin It按鈕,Pin我在網誌上分享的圖哦。 http://pinterest.com/rudileung/ Happy Pinning!

求Social不是求分數

求學不是求分數?當年想得出這句說話來的人,自己本身也隨時比他/她想勸諭的年輕人,來得更緊張分數。 分數當然不代表全部,但在無可奈何下,分數卻經常成了你想達到某個目標的最基本入場券,說自己不在乎分數的人最虛偽,如果他/她也有好分數在手,我向你保證,他們也一定會拿出來show off。 我又不是做老師的庫斯克,為什麼會突然和大家討論起分數這話題呢?是這樣的,最近在從事社交媒體營銷及公關的行家中,本來大家已喜歡比較你的堂口有多少個粉絲,我的貼圖又有多少個Like,大家的工作,當然就在求分數。 江湖已經多事,幾個月前又多了一名不速之客,這個號稱社交媒體影響指數的平台名為Klout,能夠將你的個人或企業於不同地盤的社交媒體帳戶,一次過來一趟統一評分,得出的所謂Klout Score,就代表你在社交媒體裡,影響力有多高。 列入Klout計算之列的社交媒體平台,主要當然是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其餘的主流平台,譬如Google+、foursquare和YouTube也包括其中。較冷門少許的如Instagram、Tumblr、或Flickr等也有,唯獨欠缺的最大一塊餅,就是微博。 除了你發貼的活躍度外,Klout Score也會算你的粉絲數外,也會分析粉絲對你所發的貼的回應活躍度,當然也會看看其中有多少是懷疑殭屍粉,從而統計出你的社交影響力。 一般普通帳戶的平均分是20左右,有50分以上的,已說明你在社交媒體圈是相當活躍,有60至70分的,大部份都已經是名人或意見領袖級數了。就我觀察,好些國際新聞媒體或知名記者,都平均有超過80分。 我有位本來在線上線下都經常大力推廣Klout的朋友,因最近Klout修改了少許計分基制,分數跌了一大截,轉過頭來,最近便大聲疾呼「Social不是求分數」。 但我有口說人家閒話,轉過頭來,也在因這修改計分基制而感到不快,是的,我也足足消失了起碼10分,現在只有66分,但也比我最喜愛的香港音樂人 @hoccgoomusic 為高,雖然「Social不是求分數」,但我不想扮清高,分數,還是愈高愈好。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2011年社交網界大事件

今年社交網絡較往年更為熱鬧,一年既終,我特別嚴選了十大事件,看看當中有那些也和你息息相關? (一)社交網絡示威風雲 就連時代雜誌也將示威者選為年度風雲人物,可見2011年的而且確是一個示威之年,而其中社交網絡亦扮演著推波助瀾的重要角色。率先啟動事故始於年初,前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被透過社交網絡組織及策動的群眾要求下台,開羅政府先禁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後封鎖互聯網及手機短訊,最後演變成海外人士同心協力,千方百計將當地被封訊息繼續散播(譬如有人提供話音轉成文字短訊的技術),裡應外合。#egypt除了成為了推特2011年的標籤排行榜首位外(即最多人以此話題作標籤發言),引來的骨牌效應,是令今年接踵而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示威活動的策劃及參與者,更懂得借助社交網絡的力量,由英國及溫哥華暴動以至佔領華爾街,角色同樣重要。 (圖片來源) (二)日本東北大地震 今年三月期間,這場接近9級的大地震及接連發生的核幅射事故,震撼全世界,同時間,亦突顯了在這非常時期,當傳統移動通信網絡癱瘓時,大家能如何透過社交網站,更有效地協助大眾了解事態發展、提供人道支援、協助尋人、發放支持慰問訊息等。同時,透過在社交網站發佈圖文,日本當地民眾亦扮演了提供第一手資訊、在社區中互助等角色。當然,造謠及惡意破壞者也會趁此非常時期出來搗蛋,將未經證實的訊息盲目轉發,某程度亦反映在社交網絡應用上,民智仍有待改善。 (圖片來源) (三)英國皇儲大婚微直播 可能是首個大規模地透過不同社交網站進行直播的國民慶典,在現場的,在世界另一個角落的,都在婚禮舉行期間,一起以文字、圖片及視像,同步參與證這場世紀婚禮派對。有趣的是,當中參與人士佔了六成來自美國,婚禮前的24小時,最少有280萬人透過facebook一起討論皇室大婚這話題,婚禮期間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撰寫的推文,平均每秒就有237條。除了證明了英國皇室在這場公關秀中,成功將國家出口,有助將來吸納外國觀光旅客,另方面,透過無遠忽屆當中又以年輕人為主的社交網絡,成功地將皇室的形象年輕化。 (圖片來源) (四)推特搶先傳出拉登死訊 國家大事件不向傳媒放風,有關拉登的死訊,卻是先由美國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的幕僚長Keith Urbahn在推特上放風,聊聊數十字,即令各大傳媒網站輾轉相傳並向白宮爭相確認,在電視發表廣播前,奧巴馬亦特意在推特事先張揚即將有大事宣佈,此事件破了推特發貼的次數紀錄,最高峰期間的一個小時內,合共發貼1千2百40萬條。 (圖片來源) (五)微博造謠闢謠 郭美美與中國紅十字會事件、溫州動車事故後的不實報導、日本核事故被渲染、諾基亞公司倒閉等等,無論是大事小事民事國事商事,由於微博已成為了全國3億用戶每日的訊息脈搏,因此亦成了想成名想惡搞等人的窩藏地。為此,新浪微博雖然下半年推出了微博闢謠服務,但造謠作假之風仍沒可能杜絕,隨便相信謠言事小,就連所謂的名人也隨便將謠言廣傳,才是微博社區內的真正歪風。 (圖片來源) (六)騰訊微博英文版 可能你會覺得事不關己,你更有權質疑,面對言論自由開放的外國社交網絡,要符合中國國情才能生存的微博,針對外國人的英文版究竟存在意義何在?姑勿論如何,這是微博意圖吸引海外社交網絡用戶的中介點,對有興趣和中國人進行文化交流或做生意的,這可能是一條重要的新渠道。不相信?問問老早於多個月前,已經在新浪開了個官方微博帳戶的湯告魯斯,你就知道他多有先見之明,畢竟,中國網民4.9億這數字,說一點也不吸引真有點說不過去。 (圖片來源) (七)臉書推出時間軸 先於9月向開發人員推出試版,然後在12月中,趕及在聖誕節前正式推出。臉書將版面進行大規模變臉,以圖像化的時間軸(Timeline)來增加用家的粘貼度,迎戰來勢洶洶的對手Google+,試版時已獲得相當的好評。目前臉書坐擁全球超過8億用戶,成為網絡瀏覽量高於Google的平台,一拖再拖的IPO預計會押後至在2012春天,時間軸能否讓投資者認同臉書的吸金潛力,將有機會影響上市價位。 (圖片來源) (八)Google+進軍社交圈 臉書宣佈推出時間軸的接近時間,經歷了三個多月只接受被邀請者的試用後,Google+也於本年9月公開接受用戶登記使用。雖然被批評為小眾的玩意,但首16天已吸納了過1,000萬用戶,首100天則邁入4,000萬大關,Google+已肯定成為社交網絡史上成長速度最快的社群。Google+的殺著,肯定會與搜尋引擎的結果排名有微秒關係,有否被你社交網絡中的朋友”+”過的網頁,有可能會直接影響搜尋結果,搜尋引擎社交化,或甚至是社交網絡的搜尋引擎,都可能是2012兵家必爭之地。 (圖片來源) (九)向喬布斯致敬潮 相信沒有多少個企業領袖的離世,會在民眾間掀起如此廣泛迴響。2011年10月5日,當喬布斯的官方死訊正式宣佈,社交網絡立即爆發出一輪向喬布斯致敬潮,推特上對相關話題的發貼速度最高達每秒1萬條,以#iSad或#ThankYouSteve等致敬標籤發貼也數以十萬計,一時間,喬布斯的名言如廣告語”Think Different”或演講詞”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也成了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詞句,自逝世消息公佈後的24小時,最少已有超過280萬條在各大社交網絡出現過的致敬訊息(數據來自澳洲社交媒體監察機構SR7),其中當然不乏社會名人,最廣為備受轉載之一,首推喬布斯宿敵兼老朋友蓋茲在推特那句「Working with Jobs was an insanely great honor」的留言(註:喬布斯生前常以insanely great來形容自己的產品)。 (圖片來源) (十)社交網站IPO潮 社交網絡全球大熱,掀起了新一輪的科網熱潮,社交概念企業磨拳擦掌,由專業人士必用的LinkedIn以至團購網站Groupon,紛紛上市集資,就連中國的A貨臉書人人網及交友網站世紀佳緣也成功越洋到美國上市。社交網絡概念成為股壇新貴,靠在臉書上做社交網絡遊戲起家的Zynga亦趕上2011年的尾班車,於上星期上市,但上市首日即跌5%,出師不利,同時亦向這社交網絡泡沫潮敲響警號。 (圖片來源) (原文刊登於2011年12月20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