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Wars

The Mandalorian新紮配樂師 Ludwig Göransson

星戰迷,出名難服侍。尤其是,當星戰系列的前傳後傳外傳長賣長有時,要從當年原班人馬接棒繼承的製作人,壓力自然更大。 雖然我也是星戰迷,但平心而論,70年代OG的星戰系列,製作其實相當粗劣,始終技術上有太多限制。印象中,始終音樂最長青,唯有John Williams的電影配樂,今天重聽,依然半點都不失禮。 橫跨40年,John Williams先後為9集星戰電影系列配樂,近年已正式收山,並揚言已完成星戰的歷史任務,拒絕再玩。 至於其他星戰外傳,都已經假手於其他作曲人,Michael Giacchino為《Rogue One》配樂,John Powell更為《Solo》一片,撰寫Han Solo的個人主題動機旋律(此乃John Williams的慣例),似乎,兩位作曲人都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作品處處充滿John Williams的影子。 雖然並非電影級數的大製作,但作為Disney+這串流影音服務的主打作品,星戰外傳《The Mandalorian》(曼達洛人)卻成為了不少星戰迷近期的至愛,而為這個電視系列做配樂的瑞典裔作曲人Ludwig Göransson,亦可能成為了John Williams之後,第一個備受星戰迷接受的作曲人。 Disney+還未在香港推出,但為了先睹為快,我老早已千方百計,第一時間看了《The Mandalorian》的第一季。執筆之時,第二季接近尾聲,我正在等最後一集本季大結局。 雖然是古典音樂訓練出身,但本人卻是一名重金屬搖滾及hip-hop音樂的愛好者,Ludwig Göransson的成名作,是Rocky後傳的電影系列《The Creed》,及後他亦憑《Black Panther》的配樂獲獎,實力備受肯定。 此外,話說大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指定作曲人Hans Zimmer,因為同期要為另一電影《Dune》配樂,於是大導的新作《Tenet》,配樂的責任就落在Ludwig Göransson手上。 看電影時,聽得出他與大導演的合作實在不易為,一如電影中的橋段,作品中有大量高難度的技術性實驗,虛耗的力度很大,迴響卻可能一般。 直至為《The Mandalorian》配樂,Ludwig Göransson才得到最大的發揮。看完此劇的第一季後,我在Apple Music找回這電視片集的配樂來聽,赫然發現,原來作曲人為每一集(合共8集)的內容,都分別創作了大量的音樂素材,合共推出了8張迷你專輯,足證他是如何地投入。 事實上,無論故事的背景和人物設計,《The Mandalorian》都有點像Clint Eastwood的西部牛仔電影,一名浪人,帶著一名小孩,來到不同的不毛之地的荒蕪小鎮,遇上不同的冒險故事,音樂上的孤寂感,像哨子聲的旋律和西班牙結他,都難免會令人聯想起大師Ennio Morricone的作品。 當然,Ludwig Göransson亦嘗試參考了部分John Williams的星戰音樂語言,繼承了兩位大師作品的路向,再加上自己的個人風格,既有新古典意味的配器,亦有原始部落的敲擊,再配合了實驗性的電子音效設計,以及搖滾音樂節奏,成就了這新一代的星戰音樂風格。 樂器方面,作品中常用幾支不同音調的Bass Recorder,只有兩個音符的低音鋼琴音樂動機,便成為了主角每次登場時的主調,此外,亦有兩件70年代搖滾樂隊常用的電子樂器,Mellotron和Fender Rhodes,以及大量充滿exotic色彩的結他彈奏。此外,典型John Williams以銅管樂器威武進行曲作主調的管弦樂,亦令作品繼續與經典的星戰音樂對話。 據說,Ludwig Göransson創作此劇的配樂時,盡量以自己在家中的錄音室的一人樂隊包辦,來到製作第二季,因為社交隔離,難以邀請管弦樂團錄音,於是,這二季的配樂,個人演出的比重多了。而且,為了兩手準備,同一樂曲,就分別有獨腳戲和管弦樂兩組版本的編曲,這可能就是新一代作曲人優勝之處。

看星戰終曲,一定要看IMAX Laser 3D (無劇透體驗分享)

我們都是看星戰長大的 1977年,我不知道你那個時候出生沒有,可那個時候,我還是一名中一學生。 我的家境普通,去戲院看電影,通常只是過年大時大節,才會和家人一起做的奢侈事。 當時我亦沒有零用錢,但當知道《星球大戰》這齣幾乎每一個小朋友都很想去看的電影上畫,當時的我,實在心急如焚,希望家中的姐姐,可以第一時間帶我去看。 某天,我有位家境比較富裕的同學,居然告訴了我一個好消息,原來,他有位世叔伯有份經營位於佐敦的普慶戲院(現在Eaton Hotel的位置),而且送了他好幾張《星球大戰》的首映戲票。 我還清楚記得,他手上拿著的那疊戲票,上面印有《星球大戰》這電影單色印刷的海報圖案,他淡淡然地問我,以及身邊幾位同學們,有沒有興趣一起去看,那一刻,我興奮得幾乎尖叫了出來。 我已經忘記了,最後,我是與那幾位同學一起去看的。大致上,我只依稀記得,我進入戲院,當《星球大戰》主題音樂響起的那一刻,我的三魂七魄就已經被帶往了外太空,進入了無邊無際的宇宙。 那個時候的戲院銀幕畫面與音響,相信質素遠不及現在的家庭影院,但當其時,由於視覺上實在太震撼,電影完結後,我的腦袋就一直只有《星球大戰》刺激的畫面、音效和音樂。 由1977年到2019年,經過了42年,《星球大戰》終於正式來到Episode IX,據稱,這齣《星球大戰》第九部曲,將會整個電影系列的終章(當然,外傳或電視版還是會陸續有來)。 K11 MUSEA Art House,可能是全港最豪華的影院。 為了迎接這個《星球大戰》的完美句號,在首映週的某個晚上,我來到了K11 MUSEA的Art House,這個號稱是目前UA院線中最豪華的戲院,觀賞《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 由1977年的佐敦普慶戲院,來到差不多快要踏入2020年的尖沙咀K11 MUSEA Art House,我像和《星球大戰》的劇中人物,踏上了一趟時光之旅,瞬間光速飛越了42年。 大家可以放心,我沒打算劇透,我只想分享我第一次在Art House享受這全港首家 IMAX Laser  4K影院的震撼。 新一代IMAX Laser 3D眼鏡,體驗銳利立體層次感。 一般的IMAX 3D眼鏡不適用,幸好,HK$200的票價,已包含附送一副專為此新一代銀幕設計的IMAX with Laser 3D眼鏡。 進入劇院後,見觀眾席呈碗狀,被前面觀眾阻擋的機會近乎零,三百多個座位,座位與座位之間的空間感,亦比想像中寬敞,坐得舒適,只是冷氣超強,奉勸各位,最好在入場前先向帶位員借定毛氈。 第一次體驗IMAX Laser 4K投影系統,觀看的影片還要是《星球大戰》的最終回,甫一開場,已經感受到其3D立體畫面,是如何地銳利而充滿層次感,太空飛船追逐的場面,即使是浩瀚無垠的暗黑部份,居然也饒富透視感,好像就是有真實的深度,令人看得更投入。 立體畫面令人投入,音響更是震撼亮點。 令我最感到興奮的,是影院配備了的12.1聲道環迴立體系統。 除了充滿震撼力的爆炸、射擊、飛行聲效,《星球大戰》向來最煞食的,還有往往動員超過百人的大型管弦樂團所彈奏的配樂。 電影中,幾乎每一次,當黑武士的主題曲響起,威武的銅管樂吹奏旋律的時候,隨著充滿壓逼感的節奏,感受著聲與畫同步的震撼,我都難掩心中興奮。 今集的電影配樂,還加入過百人的合唱團,氣勢磅礴非凡,史詩式的悲壯魅力,如此聲畫匹配的劇力與迫力,相信只有在這樣的音響配套的影院中,才能夠感受得到。 好戲還是要在戲院裡面看,要享受《星球大戰》這完美最終章的震撼力,不要看普通的IMAX 3D,一定要看IMAX Laser 3D。

《星戰流行榜》

時為1977年,戲院內,抬頭看,大熒幕上見一望無際的浩瀚星空,字幕徐徐展現”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威武澎湃的鼓號曲同步奏樂,《Star Wars》的音樂宇宙亦正式展開序幕。 《Star Wars》這電影系列,除了透過史詩式的故事橋段、豐富的人物角色、令人看得目不暇給的科幻特技,此外,深受後浪漫主義管弦樂曲影響,由作曲家John Williams譜曲的大型電影配樂,跨越了前傳後傳六集,同樣也俘虜了幾代星戰迷的心。 不說可能不知,John Williams當初為《Star Wars》譜曲時,已經心思細膩地進行計算,除了為每一位主角度身訂製了一個主題旋律,亦為某些故事橋段,設定一些別具象徵意味的音樂素材,一如華格納歌劇內的旋律動機手法。 因為篇幅所限,《Star Wars》的音樂宇宙亦太龐大,我只集中介紹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由Episode IV至Episode VI內出現過的5首經典作品清單。 1.《Main Title》 每一集的序幕曲,都必定由它帶頭響起,千年如一日。事實上,這首氣勢磅礴的英雄式Fanfare,亦被作曲家稱為Luke Skywalker主旋律,首三集(即始於Episode IV)中,由於人物角色為主線關係,出現的次數相當頻密,同時亦有配合不同氣氛的變奏,及後則演變為星戰國歌級的份量,是的,我真的見過有朋友,在電影開場的時候想站立起來致敬。 2.《The Force》 這是JEDI武士的主題旋律,最早在Episode IV的《Binary Sunset》一幕中出現,旋律蕩氣迴腸,賺人熱淚,及後亦像Luke的主旋律一樣,經常以不同模式,在所有集數的《Star Wars》中出現。大致上,這音樂主題可分為兩大風格,一為感人肺腑的慢版,二為雄壯威武的進行曲版。 3.《Princess Leia》 由於首套《星戰三步曲》的劇情主線,都是由Luke和Leia兩兄妹帶動,代表第二人物這主題旋律,當然同樣出現次數甚頻,及後前傳第三集《Revenge of the Sith》的尾聲,亦曇花一現地出現了一次,其暗示不言而喻。 4.《The Imperial March》 在《Episode V:The Empire Strikes Back》首次現身,之後便演變成幾乎是Darth Vader每次登場時,必然同步出現的主題音樂,是一首充滿霸氣的進行曲,亦是象徵了黑暗勢力的旋律,出現次數頗多,除了Episode IV外,每一集都會現身,最新一集的《The Force Awakens》肯定也不例外。而我印象最深刻,是我曾經有位外國朋友,他將外母的手機鈴聲,設定為這首音樂,可見其象徵意味如何強大。 5.《Yoda’s Theme》 同樣與上述的Darth Vader旋律一樣,除了Episode IV外,Yoda大師在每一集都有出場,音樂主題固然少不了,旋律充滿靈氣,亦帶點夢幻氣息。一個小插曲,就是在E.T.電影中某一幕,話說萬聖節中有位路過的小朋友打扮成Yoda大師,於是這旋律居然也有短暫現身,作為該電影的作曲人,John …

《星戰流行榜》 Read More »

《星戰交響曲 Star Wars Symphony》

時為1977年,當《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橫空降世,除了電影中的人物角色科幻特技令當年的老中青觀眾看得如癡如醉,當中的音樂,甫一開場,字幕打出,由銅管樂齊奏的威武旋律響起,那一種澎湃的震撼力強,一錘定音,已經註定成為經典。 即使是70年代,荷里活的大製作電影配樂,其實已經不是什麼前無古人的事情,但為何,John Williams替《星戰三步曲Star Wars Trilogy》所創作的電影配樂,會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事實上,為首齣《星球大戰》電影譜曲前,John Williams已經在荷里活電影圈中薄有名氣,先後憑《Fiddler on the Roof 錦繡良緣》和《JAWS 大白鯊》贏得奧斯卡,而《星球大戰》在開拍期間,卻一直受到荷里活圈中人一致看扁,更有不少人認為這齣嚴重超支超時的電影,隨時會爛尾收場,由此可見,如果不是基於對George Lucas的信任,相信很難想像一位這樣的音樂大師,會願意替這齣電影的配樂投下如此心力。 雖然《星戰三步曲》後來也追加了三部前傳,但其最具備標誌性的星戰音樂世界,還是建基於首三集的配樂中,當中的音樂素材,豐富得可以不斷循環變奏再變奏。 的而且確,John Williams為《星戰三步曲》投入的心力,遠比他當時創作過的任何一套電影配樂為多,還記得,想當年我敗了我儲足幾個月零用錢入手的《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配樂專輯,是一套雙卡式錄音帶,音樂長度幾乎是兩套交響曲的總和,而且,此專輯更罕有地內含詳細的演出名單,LSO(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是演出樂團,擔綱演出的每一名樂手,都居然人人有名有份,有點像古典音樂會的場刊。 那個時候我剛開始學習古典音樂,對擔綱演奏的LSO,當然略有所聞,因為恰巧當時的明珠台星期日有個古典音樂節目,駐場樂團就是他們,發覺這樂團的銅管樂組所發出的聲響輝煌燦爛,樂團中的首席小號Maurice Murphy和首席長號Denis Wick,都是名氣響噹噹的大師,在這套卡式錄音帶的演出名單上見到他們的名字,已教我興奮莫名。 《星戰三步曲》的電影配樂之所以厲害,是因為John Williams以編寫管弦樂交響詩的氣派,去處理整套電影的音樂,而並非純粹的配樂。作品中處處流露出他備受後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大型歌劇及管弦樂作品的影響,編曲幾乎用盡整隊樂團的每一件樂器,他在代表每個主要角色的旋律的處理手法上,更尤其深受Wagner歌劇鉅著《Ring Cycle》的影響。 在Wagner音樂世界的語言中,有一個德文術語叫Leitmotiv(主導動機),意指一個貫穿在整套音樂作品內的旋律動機,這些「動機」可以是象徵人物角色,也可以是一個具某種獨特意義的象徵式旋律,「動機」每次出現,就代表某個角色,又或者是某個概念的場面出現。「動機」可以按故事發展推進而變奏,每次出現的編排都可以截然不同,但卻會令聽眾聽聲如見人,聽聲如見畫面。 《星戰三步曲》最具標誌性的Leitmotiv,當然首推主角Luke Skywalker的主旋律,同時亦是電影開場的Main Title主題曲。 第一次進場看Star Wars的,相信很難會忘記,當字幕”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在浩瀚無際的星空中出現,這一刻這震撼性畫面。 這是一首充滿英雄意味的Fanfare鼓號曲,擔綱主旋律演奏的小號,開始時昂首闊步上大五度的旋律,充滿英雄氣概,緊隨三連音直上七度的高音,更有種衝上雲霄的勇氣,整個開場白,都有種力拔山兮的氣概。 及後,這個屬於Luke …

《星戰交響曲 Star Wars Symphony》 Read More »

迷你黑武士Darth Vader

看「星球大戰」(Star Wars)長大的朋友,相信有不少都是大反派「黑武士」(Darth Vader)的粉絲,印象中,小時候,我都試過拿個膠袋笠住個頭,扮黑武士講話時重重的「唞氣」聲。 相信廣告人中都不乏「黑武士」粉絲吧,他的形象多次被廣告人借用過橋。 最經典一次,可能要三年前美國Superbowl期間的這一支Volkswagen電視廣告,內裡出現了一個自以為可以用念力控制爸爸那台新車的小小「黑武士」。 最近,小小「黑武士」再次出動,但今次卻是超級迷你版,廣告商是近年賣「星球大戰」玩具發過豬頭炳的Lego。 同樣玩「黑武士」的黑色幽默,那個熟悉的「黑武士」旋律一起,同樣「力」拔山兮,一出手,馬上一兩撥千斤,技術性擊倒任何大男人。

憤怒星戰鳥

發展到今時今日,Angry Birds憤怒鳥已經超越了一個普通的遊戲,成為了一個真真正正的品牌。 任何其他品牌與憤怒鳥埋身,都幾乎一定能擦出火花,最重要係,你有無本事同佢癲埋一份? 曾經與美國NASA合作,上太空已經不是第一次,但今次憤怒鳥卻打算衝出月球,以光速飛行,到很遙遠的很遙遠的銀河系的另一個國度,參與星球大戰。 也許,你會認為憤怒鳥與星戰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但事實上,自星戰推出動畫系列之後,很明顯,Lucas Films 這單位一直想將品牌年輕化(入戲院看星戰第一集的60/70後,請舉手),與憤怒鳥合作,正好有助將這計劃又邁進一大步。 11月8日將會是「憤怒星戰鳥」推出日期,屆時,相信絕對能同時吸引到憤怒鳥和星戰的兩批粉絲大打出手,不打機不罷休。 不可不知,今回憤怒鳥更是照顧到所有平台玩家,由iOS、 Android、Windows Phone、Kindle、Mac、PC,以至執筆時還未正式推出的Windows 8,真的不得鳥! 先來暖暖身,不妨到這個網頁(請留意,這個其實是用tumblr起的Blog),選擇投入憤怒鳥還是惡魔豬的正反各一方。 我見暫時黑暗勢力稍弱,於是我也決定棄明投暗,你,又會如何選擇?

尤達大師沖合味道杯麵,用的是念力。

小時候,我最羨慕Luke Skywalker,因為佢可以得到Jedi老祖Master Yoda尤達大師的真傳,教他用念力,將整隻X-Wing戰機在沼澤升起。 “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星戰迷不記得這一幕和上面那句說話的話,就真的沒資格做星戰迷了。 繼高達之後,合味道杯麵原來還請過Master Yoda出關,幫大家整壺靚滾水沖番個合味道杯麵醫肚,用的,當然又是念力。 “Always in motion, is the future” “Believe in your own power, you must” 看!簡單兩句說話,就道出如此人生哲理(Master Yoda的重口味英語口音及怪雞文法,我自少聽慣)。 這個廣告,相信是繼續向地震後重建的日本市民說聲加油,打打氣,肚餓?就整個合味道杯麵醫肚,然後再努力啦! 廣告內,Master Yoda先把合味道杯麵騰空拉過來,然後,再施展渾身解數,將巨型熱水煲,橫空升起,準備就緒,沖番個靚杯麵。 最後,最正果句依然係Master Yoda的經典對白”May the force be with Japan(You)!” 日本加油!( 哦,不是不是,是加滾水!)

名「聲」語音導航

在外國住過或旅行時享受過跟著GPS自駕遊的朋友,都可能會聽過TomTom這系統。 為了讓你的旅程更愉快,除了提供GPS導航外,TomTom更重新發掘語音導航系統的潛在趣味,除了一般冷冰冰的系統人聲外,他們更提供了好些個人口味選擇。 大概是兩三年前,他們已引入了以Star Wars人物配音的語音導航內容。 想像一下,當你一邊開車,叫你轉左轉右向前行多三個街口的,居然會是Star Wars中聲音低沉、透氣聲呵呵的黑武士,又或者是英文文法全部反轉來講的絕地武士老祖尤達大師,你明明沉悶的高速公路車程,便立即生猛起來,那就不怕瞌睡了。 除了Star Wars的經典人物,TomTom後來還推出了如Simpsons、Spongebob及Looney Tunes等卡同系列人物的聲之演出,也加入了一些演藝名人,譬如在電影Speed內的大奸角Dennis Hopper、HipHop紅人Snoop Dogg,甚至是經典James Bond主角Roger Moore等(部份只屬模仿演繹,並非個人原聲)。 為了宣傳這個產品,好讓大家乖乖地給錢,TomTom製作了好些虛擬地重組現場錄音情況的網絡短片,講述服侍這班超級巨「聲」,對於錄音師來說是如何的一件苦差,好讓大家覺得物有所值(在替黑武士錄音時,錄音師便因為一時語氣太重,幾乎被黑武士用念力勒死)。 最近加盟TomTom的,是那對多次被傳言認為是同性戀,在芝麻街內陪伴著我們成長的那對布公仔Bert & Ernie。 那位出名煩過阿煩又喜歡在洗澡時玩鴨仔的Ernie,一貫地「點極都唔明」,老友Bert於是無奈的出手幫助,但同樣又是愈幫愈忙,十分惹笑。 在設計產品時,我覺得TomTom已十分聰明地,想出這個可以增加收入的增值服務(是的,每套聲音要另付百多元港幣),但另一方面,這也同時是一個相當巧妙的產品宣傳方法。 如果推出香港版本的話,大家又想由誰來為你語音導航呢? 我最想有的卡通人物,當然一定會有叮噹(多啦A夢),又或者是叫我們「衝呀衝快搶攻」的足球小將戴志偉。名人方面,如果有當年的馬路天使葛文輝加林海峰也不錯哦。 最後,由溫超來演繹星爺,當然又是絕對全無難度啦。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