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

IG重出元祖Icon,突然又已十年。

互聯網世界的光陰,好像比火箭飛得更快,霎眼間,Instagram(IG)原來已經陪伴了我們十年。 我還記得當初玩IG Filter時的興奮心情,那個時候,iPhone 4才剛剛面世,手機拍攝,開始逐漸取代便攜的DC,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踏入第二年左右,我亦開始陸續幫不少廣告客戶啟動了他們的Instagram帳號,那個時候,Instagram只可以用手機上載照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即時(Insta)照片分享平台。 第一代的Instagram App Icon,基本上就是寶麗萊相機的愛的替身,復古味道甚濃,亦反映出品牌強調即時拍攝的定位。 為了紀念IG面世十週年,今天,在IG App的設定中,你可以選擇多款昔日的IG App Icon,包括當年試版推出的「無名版」,懷緬一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以最新版本的簡約Graphic變奏,期間限定推出新主題版本。 登入IG App的設定版面,不斷向下滑,就會自動出現這個隱藏的彩蛋。 據說,這隻IG彩蛋只會給大家玩一個月,你的選擇又會是什麼?

TikTok撤離香港的啟示

上星期,TikTok突然高調宣佈撤離香港,就連本地的廣告代理,也是看到CNN新聞才知道。 不少媒體及廣告業界人士為此嘩然,亦對未來社交媒體在香港的前景,感到無比焦慮。 較早前,我接受了廣告狂人網誌的訪問,以下是本人的文字回應內容。 1.為何TikTok要撤出香港?對業界前景有甚麼啟示? TikTok目前要保住剛剛在美國崛起這新市場,一直在試圖去中國化,反正香港這個市場一直未成氣候,撤離是一個很合理的商業決定。 雖然,對於本地的TikTok用戶而言,這實在來得有點突然,我有朋友的公司是做TikTok廣告代理,就連他們事前也沒有獲得通知。 但目前中美關係持續惡化,TikTok前途實在難以樂觀,如果包括抖音的話,印度本來是中國大陸以外最大的TikTok市場,但最近卻因為中印關係,TikTok已經在印度下架。 有很多人說,TikTok走了,抖音就會移民來香港,這方面我也不感樂觀。因為抖音從來都是中國大陸市場限定,從來沒有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出現過。 抖音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用戶管制,相對較嚴,香港這個市場這麼小,抖音會否特別為這個市場度身訂造一套規則,我相信未必會,但如果照搬中國大陸那一套來香港,要吸引本地用戶的話,相信亦有難度。 TikTok撤出香港,對業界前景的啟示,就是任何第三方的平台都是人家的地盤,無論你投放了多少感情和資源,你都不應該一廂情願地,相信這段關係可以直到永遠阿們,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永遠都存在風險。 同時,香港業界亦應該多點留意國際局勢,目前所有本來由美國主導的社交媒體,在美國本土亦被牽連入不同的政治糾紛,TikTok撤出香港,只是這一籃子問題的冰山一角。 2.如果Owned Media不存在,加上國安法實施後,對published content主權更少,(上月就有網紅在YouTube的影片一夜間被消失),品牌今後應該如何定制content strategy? 我想借這裡再三提醒大家一次,任何依賴第三方平台建立的,都不算是Owned Media,大家不要天真地,以為擁有一個官方帳號就代表這是你Own的,因為最終Owner不是你本人或貴公司。 說穿了,那只不過是一個載體,有一天,這些第三方平台要下架,要封你的帳號,你都是很被動的。 真正的Owned Media是你的品牌網站、非依靠第三方平台建立的網誌、你的eDM database及客戶下載了你的手機App等等。 就正如貴刊《廣告狂人》,從前是主力靠Facebook和Instagram,最近也開設了自己的網站,我覺得這才是正確的長遠方向。 即使有沒有國安法,大家都要好好先經營真正屬於自己的Owned Media,依賴第三方的平台,你永遠都是處於被動。 目前做Digital Marketing,大部分人的Content Strategy,都是被Social Media的Algorithm牽住鼻子走的,至於將來大家做法會否改變,我覺得要視乎品牌負責人有否遠見,因為呃Like呃View呃流量的誘惑依然太大。 在各大平台的Algorithm操控之下,嘩眾取寵始終最有市場,你看看在社會事件發生期間,內容農場在香港大行其道你就明白,人類對吸收資訊總有惰性,除非Social Media在這個世界消失,否則這現象將會繼續存在。 我希望大家不要過度恐慌,也不要聽太多陰謀論說,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先做好自己,好好經營自己的核心客戶群,同時亦不要過分依賴任何第三方平台。 3.可見將來Facebook, Youtube等撤出香港機會大嗎? 我不知道,也覺得猜度這個沒意思,以Facebook為例,目前在美國也面對著相當大的政治壓力,對他們來說,香港市場所面對的問題,可能微不足道。 我亦想補充說,無論Facebook和Google的辦公室會否撤離香港,他們都會繼續在香港這個地區做生意,目前,中國大陸仍然有不少廣告客戶,會透過不同方法,在Facebook和Google投放廣告。 沒有Facebook和Google前,香港人生活都是這麼過,這不是世界末日。 4.面對國安法,品牌應該如何自處? 我目前服務的品牌,大部份都是國際品牌,每家國際企業,都一定有他們自己一套的Compliance或Protocol,要跟隨總公司的決定,除了商業,更有國際關係的政治考量,即使有沒有國安法,他們向來都謹慎行事。 面對將來的未知,我只希望大家先要克服內心的恐懼,反正「驚都無用」,何必每天要活在惶恐之中,做一頭驚弓之鳥? 廣告狂人網誌原文: 國安法後 品牌Social Media策略

IG Story快閃廣告

Facebook近年成為了不少大中小廣告客戶的寵兒,原因很簡單,除了落廣告埋單的預算豐儉由人,相比起Google,Facebook稍勝一籌的,就是他們會不斷推出新的廣告產品,數位營銷的潮流瞬息萬變,廣告客戶也份外貪新鮮,這方面,Facebook的確滿足了不少人的需要。 說回Facebook的廣告產品,因為收購了Instagram,而Instagram亦無可避免地成為了該公司挑戰Snapchat的主打產品。事實上,IG Story廣告已經推出了好幾個月,雖然是IG Story廣告的翻版,但始終Facebook已經有一個很成熟的廣告投放平台,對於已經習慣在Facebook下廣告的廣告客戶或廣告公司來說,這幾乎只是一個新的投放窗口。 最近,看到廣告圈的朋友分享,知道不同的本地廣告客戶,已經也有廣告推送在IG Story之上,其中,包括HSBC、Netflix和Expedia。但要留意的,是如果要充分發揮IG Story廣告的優勢,廣告客戶就要在視覺創意上花多少許功夫。 第一、由於必定是在手機上看,無論是15秒短片好、純圖片加文字也好,畫面必須是直度,好好佔用整個手機畫面; 第二、訊息內容一定不可以複雜,一個搶眼球的簡潔畫面,一條簡單的標題,戶外廣告的3秒法則,在這裡同樣適用; 第三、目標為本最重要,這類廣告的優勢,除了幫品牌搶眼球,讓更多人認識,此外,就是一個直接了當的Call to Action訊息,以優化轉換率為目標,但一如任何廣告,貪字得過貧,所以,每個廣告創意的投放,目標應該只有一個; 第四、有別於Facebook News Feed廣告,用戶看到IG Story廣告,即使想回帶再看,也未必能找得到,所以,廣告快閃無Take 2,內容更要直接了當。 當然,歸根究底,我們要先弄清楚,Facebook和Google這兩家數位廣告巨擘,其廣告邏輯是好比兩套南轅北轍的功夫。 Facebook的優勢是較為主動,可以幫廣告客戶找到他們想針對的消費者。 而Google卻可以讓有某方面需求的消費者,找到相關的廣告客戶,更有效完成交易。 在Facebook的世界,身份最重要,而在Google的世界,意圖優先。 《原文刊登於2017年7月晴報》

IG一秒生存攻略

「老人家才會玩FB(Facebook)!」 多得較早前某家補習學校拍攝的網絡視頻,街訪了好些00後,大家都異口同聲宣布FB已步入侏羅紀時代,於是,為怕錯失下一代消費者的商機,不少當廣告客戶的朋友都問:「我們是時候開個IG(Instagram)或Snapchat帳號嗎?」 事實上,2014年左右,我已陸續替部分客戶經營IG帳號,當時,品牌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下,只可讓帳號自然增長,直至兩年前左右,IG才開始正式商業化,推出不同廣告產品。品牌現在終於開始可以在IG打廣告了,加上不斷推出如IG Stories及FollowHashtag等新功能,旋即令這社交平台成為品牌的寵兒,但問題是,站在品牌營銷的角度,此消彼長下,距離IG取代FB的日子,到底還有多遠? 我認為,投入IG營銷前,品牌經營者有幾點是先要注意的: 一、你目前的目標客戶群,主要活躍的平台在那裡?不要為了追潮流,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及浪費資源,按目前香港的情況來看,FB還是眼球集中地。 二、的而且確,按目前用戶習慣的趨勢,Engagement在FB的世界只會持續降低,廣告客戶追數的難度高了,但要留意,即使轉到另一個較受追捧的平台,這依然是一個不能改變的用戶生態。 三、除非是直接和Influencer合作,否則,作為品牌帳號,Engagement在IG的世界,隨時會比FB更低,再者,IG用戶的注意力,一般會比FB更短。 四、影像先決是IG重點,如果三秒法則適用於FB,關鍵時刻在IG就可能只有一秒,你會放怎麼樣的圖片、文字、色彩、動態影片等創意來吸眼球?直接把FB的內容放到IG?相信此路不通。 五、不要期望在IG打廣告,就可以獲得較高的Engagement,那個同樣是追接觸率的廣告遊戲,尤其是用戶注意力極短的IG Story,可是,品牌卻可以藉此建立形象,以及接觸到較年輕的社群。 《原文刊登於2018年2月晴報》

Instagram第二春

Instagram於2010年10月成立,一眨眼三年多,在互聯網世界,大概可以類似貓齡狗齡相對人類歲數的倍數運算,屈指一算,目前Instagram正好是廿八歲左右的壯年。 由當初的黃毛小子,Instagram現已成長為剛好嗒得杯落的型男,因此,近期傾慕者突然倍增,當中又以女性為主。 我眼見不少90後妙齡女士,口口聲聲說Facebook已經老餅過氣,決意離棄, 紛紛向Instagram投懷送抱,認為此乃時下潮人象徵。另一邊箱,作為她們旗下的觀音兵,也有不少紛紛跳船,誓要飛甩老土(Facebook),轉投Instagram陣營。 最新現象,分享照片之餘,Instagram已迅速發展成一個虛擬活動社區,每天24小時,都幾乎有不同大小規模的活動在進行。 繼2013聖誕節前,LOG-ON叫大家上Instagram拆禮物之後,容祖兒亦在她的1314演唱會期間,呼籲歌迷齊上Instagram點歌。因此,我極有理由相信,在2014年,一定會有更多吹雞行動,逐一在Instagram發生。 有見及此,我特別提供以下想法,可供各大團體機構作為參考。 1.Instagram叫外賣:街口茶記可以在每朝早先將午飯時間的ABCD餐放上官方Instagram帳號,讓熟客預先點菜,按圖自Tag即可,一來方便大家,連聽電話的時間都慳番,二來廚房可先作約略統計,決定每款餐所需預備份量,夠環保。 2.Instagram報案:警方設立999 Instagram專線,市民如有任何舉報 ,可直接拍照上載兼打卡簽到,除了有圖有真相,位置也可報得一清二楚,提高破案效率。 3.Instagram報新聞:上述999專線方便市民及警方之餘,更可做福傳媒,讓新聞工作者不用竊聽,也可追蹤第一手新聞猛料。事實上,外國各大傳媒如CNN 或Time等,早已聘用專業Instagram攝記,香港各大傳媒亦可以嘗試仿效。 4.Instagram報天氣:每天早晨,尤其在冬天,只告訴你溫度是多少未必有用,每朝早幫你在中環旺角路邊拍張路人甲乙照,看看那誰冷得騰騰震那誰好似太陽咁溫暖,即可減低天氣不似預期之風險。 5.Instagram統計遊行人數:無謂每次口同鼻拗,不如每位參加遊行的朋友都自拍上載,順便打卡簽到,每張照片亦緊記使用大會指定#Hashtag。再玩盡一點可以同步使用Runkeeper或Nike+等一類手機app,然後把遊行路線截圖分享往Instagram,走數正衰人。 除了上述活動,大家可以探討一下例如Instagram選港姐、Instagram公佈六合彩攪珠結果、Instagram選特首、Instagram派利是、Instagram放榜等活動的可行性,搞搞新意思,讓香港成為Instagram活動之都。 以下是我的個人Instagram帳號,請多多指教。 http://instagram.com/rudileung (原文刊登於e-Zone周刊,本網誌可能略經修改)

用6秒說故事 短片社交網絡Vine

  因為Instagram的社交照片分享模式成功,繼而有不少以社交短片分享模式跟風的手機app出現。 香港人可能略為熟悉的,首推Viddy(多得Edison啦),其餘還有Klip、Gif Camera,以及無聲無色地登場,來自Google/YouTube的Video Capture。 但論備受注目,相信還遠不及於兩個月前推出,由Twitter主腦人Jack Dorsey背後力撐的Vine。 江湖傳聞,有說Twitter爭輸了給facebook,買不成Instagram,於是一直在另覓明日之星,見數秒短片及Animated GIF這社交分享潮流方興未艾,剛好於去年年底遇上還未面世的Vine,於是索性收歸旗下。 Vine的玩法,單手搞定。啟動鏡頭,指尖按著熒幕,拍攝就自動開始,你可以用大姆指按著連續拍攝,也可以一小段一小段去拍。總之,當拍攝短片到達6秒上限,就會自動停止。 6秒短片拍好,就可以直接上載到Vine,同時,你也可以於Twitter及facebook上分享你的Vine。 有點像Instagram或Twitter,若果你希望較容易被人發現,你可以在上載的同時,以#號註上關鍵字Hashtag,又或者透過整合在Vine的Foursquare打卡,顯示短片拍攝位置所在。 但又與Instagram不同,Vine不可以匯入檔案,所有Vine片,都是要直接用該app拍攝。Vine亦沒有像Viddy般,可加入的濾鏡效果。 暫時,Vine只提供iPhone iOS版,Android或其他的手機平台欠奉。 由於我身邊的Geek友大多為Android友,所以友儕間的Vine玩家,數目甚少,正在開始玩的,又以在Twitter活躍的英文Geek友為主。 Vine好玩嗎?雖然介面單薄了一點,但我還是覺得不錯,唯一不太方便的,就是當出外旅遊,手機又沒有data roaming時,想玩Vine就比較麻煩。 拍攝Vine片,我還認為是以逐一秒或半秒的手法拍攝較有趣,有機會有時間的話,加上手機腳架,也不妨試試拍攝Stop Motion。 除了一般數碼達人,跟據我透過Twitter新增的帳號,我發現已逐漸有不少名人、品牌,以及出版企業開始試用Vine,這些帳號,可能是由Twitter官號直接過戶關係,所以,都已經有一個Verified帳號。 目前,由於我個人Vine帳號的Followers還是寥寥可數,相信還要經營一段時間,待多一些朋友一起玩,經常互Like一下對方的Vine後,才會好玩。 各位網友,你開始Vine沒有?開始了的話,不妨大家互動一下哦,我的帳號是@rudileung。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把Photo都變成Poster—Phoster

喜歡玩手機攝影的我,最近常玩Phoster這個iOS的app。 前天見Phoster的新版本1.5.0剛推出,想想也是時候向大家介紹一下。 有玩Instagram又有讀過相關外國博客報導的朋友,都可能會聽過,很多Instagram大好友都喜歡暱稱其照片為Poster。 這個名詞,對於某些每次發相都像出Poster的品牌或傳媒帳戶來說,尤其貼切。 顧名思義,Phoster就是Photo-Poster的混合體,把一張iPhone拍下來的照片,匯入此App,就有信手可拈來的數十款設計精美的海報Template任你挑。 全部排版都取材自好些經典海報(包括電影海報),選中了喜歡的風格,就可以更改預設的內文,換上屬於自己的個人化標題。 除標題字款和大小外,需要的話,再可略為修飾一下照片的光暗及對比,讓標題更突出。 最後,就可以選擇海報的印刷風格或紙質(當然都是虛擬的),再匯出,海報就製作完成(打印出來也很方便哦)。 初玩時,發覺Phoster有個缺點,就是它只提供直倒(垂直)的海報選擇,幸而,這個剛推出的最新版本,除了追加了多款新的排版風格外,更新增了方型和橫倒格式。 有了方型的海報,以後,直接匯出往Instagram就更方便了。 Phoster在App Store才賣$15港幣,就可以同時擁有iPhone和iPad兩個版本,絕對物超所值。 以下有幾張拙作,全部兩三分鐘內完成,最後那一張,由我的老婆製作,作為我們一家三口參加SPCA的慈善步行,向朋友籌款之用。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2012年十大社交網絡事件

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份,2012年接近尾聲,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YouTube都分別發表了於該社交網絡內的2012年大事回顧,熱鬧情況,與Google的全年熱門搜尋榜不相伯仲。 事實上,在社交媒體上以病毒式傳播爆發的事件,某程度而言,已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當下不少社會運動、公眾輿論、文化品味等數之不盡的事情。 以下是我個人選出的2012年社交網絡十大事件,看看有否一件會與你息息相關? (一)江南Style 不想再提還是不得不提,就是這位其貌不揚,舞姿古怪,卻成為了互聯網音樂史上最呼風喚雨的韓國藝人。 正當那些與時代脫節的唱片公司,還不斷在YouTube上狙擊非官方的上載MV和音樂,PSY的這首Gangnam Style卻無數次被複製及惡搞,任改任抄,反而造就了此曲大紅。 其接近7億的YouTube點擊數字,逾493萬的按讚次數,已納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這一曲成名的故事,再次証明了,在網絡世界,任何小人物都有機會竄紅。話說回來,作為上市公司主席的兒子,PSY的富二代背景,其實本來殊不簡單。 (二)微博反腐 告密或舉報者不去官門,直接在社交網絡上,以匿名或甚至是以實名帳戶揭發貪腐官員的惡行,近期這個內地現象,絕對非比尋常。 因為在巡視延安大車禍時被拍下一張笑臉,繼而被人肉搜尋,發現他擁有的11隻瑞士名表的陝西表叔,只是冰山一角。此現象最近令不少內地官員聞微博色變,但在隨時可被政府取締的媒體建制下,微博能否繼續替天行道,還是成疑,畢竟,貪腐官員都已經成為驚弓之鳥,微博反腐,可能前路坎坷。 (三)奧巴馬連任 四年前,乘著社交網絡的崛起,奧巴馬的競選團隊透過這新媒體游擊戰,間接令他擊敗對手,成為史上首位被譽為最懂善用網絡造勢的美國總統,堪稱President 2.0。 涉取了上回教訓,今回共和黨候選人朗尼之團隊明顯有備而來,紛紛與奧巴馬在社交網絡上開戰,好不精彩。 論網絡人氣及戰術,奧巴馬及其團隊始終略勝一籌,技術性擊倒對手的一刻,奧巴馬總統與夫人米歇爾喜極相擁的一張標題”Four More Years”的圖片,旋即在網絡上被瘋傳,僅僅數小時,在推特上已被轉發超過81萬次,30萬人按讚,成為推特史上之最,人氣非僥倖。 (四)學民思潮 「你可以響應他們、否定他們、頌揚他們或抹黑他們,但唯一你不能做的,就是忽視他們。」 套用當年蘋果電腦這經典廣告文案來形容他們,相信是最貼切不過,黃之鋒與他一班90後同學,手無寸鐵,憑藉社交網絡的力量,召集起無數支持或甚至是反對他們的民眾,集會好遊行好,動員能力與聲勢之浩大,都遠勝於不少有財團背景支持的政客們,說明了這個社交網絡的年代,草根再不可以是被忽視的一股力量。 (五)紅牛太空笨豬跳 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s)早已成為紅牛(Red Bull)這能量飲料的代名詞,但說到贊助這類運動,今回絕對稱得上是全球最驚人的創舉,43歲來自奧地利的極限運動員Felix Baumgartner參與紅牛平流層計劃(Red Bull Stratos),搭乘特製的氦氣球升空,然後從39公里的高度進行自由落體飛行。 這個歷時4分22秒突破音速的瘋狂笨豬跳,全程透過YouTube串流直擊播放,觀看人流最高一刻接近8百萬,Felix著地那一刻的圖片,在臉書被瘋狂轉發2萬9千次,逾21萬人按讚,留言也有過萬。當日在推特上,有過半話題都是與此活動有關,除了各大媒體官號,不少名人藝人也參與討論,2012年10月14日這一天,Felix Baumgartner肯定是全球社交媒體最紅第一人。 (六)倫敦奧運 今年8月的倫敦奧運會,堪稱為首屆社交網絡奧運會SociOlympics,當觀眾在透過傳統媒體欣賞奧運盛況之時,數以億計的對話也同時在臉書、推特及微博等社交網絡同步密集式爆發,期間也間接釀成了一場官方與非官方奧運贊助廣告商的牙骹戰,即使在場內贏盡眼球。 來到社交網絡上,官方贊助單位沒有絕對優勢,能夠掌握得到全球運動迷頃刻情緒的,即可於數秒間爆發網絡話題,非官方贊助運動品牌Nike正是最佳例子,論社交網絡人氣,非金牌莫屬。 (七)微信崛起:從手機短訊起家,及後加入了多方的社交元素及功能,微信在2012年於中國大陸終於進入了引爆點,氣勢一時無兩,大有超越微博之勢。今年12月14日﹐騰訊主席馬化騰便透露﹐微信登記用戶即將邁向3億。更有趣的是,微信於今年4月從音譯WeiXin易名為WeChat,並推出18個語言版本,大有積極面向世界之意。 雖然,微信可能是首個由中國出發,意圖攻打國際市場的社交網絡,可是,鑒於中國政府對媒體的嚴密監控,始終令部份人士對微信的私隱有所保留,微信是否可信?最近成為海外熱門話題,能否邁向國際,還看今朝。 (八)臉書上市:成立僅僅八年,坐擁全球超過10億用戶的社交網絡龍頭”臉書”,於今年5月於納斯達克上市,絕對是社交媒體界的大事一宗。由開始時每股發行價38美元,直至上市當日一度飆升至45美元,及後出師不利,先遇上納斯達克交易所技術故障,後有被傳於上市前刻意隱瞞該公司營收增長乏力訊息的指控。 今年9月,股價一度插水至17.55美元,及後受第三季財報利好因素影響,一直被市場人士詬病的移動廣告業務,增長超出市場預期,”臉書”股價稍為回勇,升幅達19%至23.23美元。 執筆前的周五交易日,”臉書”收市價為26.81美元。相比起另一互聯網界龍頭谷歌(Google),”臉書”在廣告業務上的可持續競爭力始終仍有一段距離,2013年的兵家必爭之地將繼續是移動廣告業務,”臉書”仍需努力。 (九)圖片分享成主流:2012年是不少新進社交網絡邁進引爆點的一年,以圖片分享作主打的Pinterest,正是其中佼佼者。 它的成功,除了說明多圖少字的分享將成為未來社交網絡的一大趨勢外,讓內容更方便於不同移動設備上瀏覽的用戶體驗,更直接影響了當下不少網站設計的品味,這種方塊式並主要是由上而下拖曳的瀏覽方式,將取代昔日以動畫式主圖吸引眼球的設計,成為2013年的主流。 (十)手機快拍登封面:以智能手機快拍圖片,即時透過Instagram上載作直擊報導,已成為了不少外國主流傳媒分秒必爭的報導手法。 今年10月,超級颶風「桑迪」席捲美國東岸,釀成嚴重破壞,美國時代雜誌TIME的攝影主編 Kira Pollack,破天荒將其Instagram官方帳號開通予5名業餘手機快拍達人,讓他們將即場拍攝到的颶風「桑迪」圖片,上載上網,其中之一,更成為了時代雜誌的封面圖,新聞攝影的歷史,重新被它改寫。 (原文刊登於2012年12月18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手機快拍、靚相快執 Snapseed

手機快拍,其中一個好玩的過程,莫過於即時在手機上修圖,然後上載上facebook或Instagram。 嫌Instagram內的濾鏡人有我有,熟口熟面,於是,我開始使用其他不同的照片後期工具。 在iOS平台上,當中用得最多的,首選Camera+,作為取代原廠的攝影app,暫時,我還未找到一個比它好的。 拍攝一定用它,但還是嫌Camera+的照片編輯功能未夠仔細,於是嘗試找其他的替代app,問了十個iPhone Photographers,十個有九個推薦了Snapseed(第十個會推薦iPhoto)。 Snapseed好用之處,十隻手指數不完。 說起手指,我就是尤其喜歡它可以用指尖「捽」下「捽」下的人性化介面,除了基本的光暗、對比、白平衡、飽和度等,更可作局部或整體調較。 其他如移軸、散景、剪裁、水平等等效果,也應有盡有。當然,好些特別的個性濾鏡,也包括其中。 如果你是iPad用家,你更會愛死了Snapseed,因為一個價錢,你可以一App兩用。 因此,即使作為一款造價US$4.99的iOS Paid App,推出一年,Snapseed仍吸引了9百萬名下載用戶。 如此好用軟件,最近被Google+收購,上星期最新版本,介面變動不大,只加入了更多的懷舊相紙及菲林效果的濾鏡和相框,當然,可直接匯出分享照片的平台,多了Google+。 但嚇了一跳的是,原本US$4.99的價格,現在免費,同時Android版也免費下載,雙響炮齊放。 Facebook收購了Instagram,據說Twitter也正與某手機攝影軟件密斟(說時遲那時快,已推出,詳情按此),無獨有偶,Google+最近新增了群組功能之餘,也同時推出了Snapseed的Google+新版,此舉想必與其社交媒體發展有關。 看來2013年社交媒體界的兵家必爭之地,一定會繼續是手機快拍及網絡照片分享有關的平台。 以下是小部份我用Snapseed修圖的舊作,全部iPhone拍攝。有興趣的話,也不妨到我的Instagram帳戶多多交流哦。 iOS 下載連結 Google Play 下載連結    

從Instagram蝗蟲到獨家村社交網絡

等了又再等,Instagram終於在今年三月推出了Android版了,可是呢,推出以來,坊間卻一直惹來不少自問正印Instagram用家呱呱叫。 任誰都知道,這個世界上,Apple Snob特別多。 眼見Instagram本來只屬iOS我等名門,地位超然。今天你居然中門大開,讓那些Android蝗蟲來分一杯羹? 即是說,我們這些上等人要與那些什麼三叔呀、索妮呀、H天師呀、無得撈娜等等一眾庶民平起平坐,當然有失蘋迷身份,試問叫人怎啞忍? 難怪Apple全球產品行銷副總裁Phil Schiller會如此激動,一怒之下,除了索性把個人的Instagram帳戶「自宮」,更在Twitter批評Instagram此舉,絕對是Jumped The Shark(當然不是說他們跳鯊魚啦,意思是罵他們倒行逆施萬劫不復)。 本來,一個小眾玩意,首批玩家難免會自我感覺良好。 但某一天,當小眾玩意多了一些閒雜人等,原來這班所謂early adopter的先驅者,就會頓然感到特殊身份盡失,意興闌珊,於是一走了之。 科技或潮流二三事,往往就是如此,歷史只會不斷重演。 作為Instagram愛好者,其實我喜見更多人開始加入,社群迅速成長,Follow我的帳戶,Like我的照片的朋友也多了不少,說到底,社群還是人多好辦事,執筆之時,Instagram全球用戶已超過4千萬。 我請教了Android駐港非官方領事讚神Jansen,問他老哥如何看Instagram推出Android版本此事,出乎意料之外,他居然認為:「Instagram會立即失去他原有的優越光環,此舉可能有點不智。」(說時一本正經) 但不同意歸不同意,Jansen依然玩得不亦樂乎。 事實上,大部份的科技產品都有類似的生命週期,正如收購了Instagram的facebook一樣,當初也不是只屬哈佛大學學生們的專利嗎? 到了後來,當用戶人口成長變成了公司願景的發展硬道理,不僅是其他二三四五六七流大學的學生,其他阿公阿婆阿叔阿嬸,都一律成為facebook要討好的對象之人,據悉,2012年內,facebook全球人口,大有機會直逼10億。 最近,有朋友陸續淡出facebook與Instagram等社交圈,當然,他們可能都是Social Media Snob一族,不肖與一般庶民連輿並席。 於是,他們紛紛轉向其他小眾社交網絡,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如那個容許你最多只有150個朋友,據稱擁有比Instagram更漂亮的照片濾鏡的Path。 雖然,部份用家還會是間接把他們的最新動態,透過Path更新往facebook,但個人而言,卻已很少再踏足facebook。 至於我,最近也開始和太太在玩Pair,app如其名,這個社交網絡,只可容納我和她,兩個人是也。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