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在Facebook出PO聲明Facebook Does Not Have My Permission To Share Photos 是否真的有法律效用?

“Don’t forget tomorrow starts the new Facebook rule where they can use your photos. Don’t forget Deadline today!!! It can be used in court cases in litigation against you. Everything you’ve ever posted becomes public from today Even messages that have been deleted or the photos not allowed. It costs nothing for a simple copy …

在Facebook出PO聲明Facebook Does Not Have My Permission To Share Photos 是否真的有法律效用? Read More »

來自中國的Facebook廣告豪客

很多年前,我還在打工的那個從前,我的團隊中,總有一至兩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港漂」同學。 我經常會和他/她們說:「不要因為你們比較熟悉微博微信,就一味只顧著做這類中國大陸平台的工作(雖然同事們老是只會把這類工作派給他/她們),你們要趁生活在香港這個自由城市,盡量多認識像Facebook、Twitter及YouTube這些外國平台,在不久的將來,當中國企業要做國際市場,這就像將會是你們大展拳腳的機會。」 因為已經開始幫某大中國企業做國際市場,我還曾經寫過建議書,嘗試說服公司在深圳設立衛星公司,專門服侍需要做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 誰知,我還未說完,這一天已經來臨。 有很多人以為Mark Zuckerberg向中國政府示好,是為了讓Facebook重返中國,但其實,Mark哥根本志不在此,中國出口向外,需要透過外國的網絡平台打廣告做宣傳,在中國被禁的Facebook、Google都是不二之選。 這條廣告「大數」,其實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水漲的程度,已經去到VIP的級數,好些坐鎮香港的Facebook員工,除了台灣,有更多VIP廣告客戶,都是來自中國大陸。 根據這篇New York Times的報導,由Pivotal Research Group提供之數據,2018年Facebook的中國廣告客戶收入,估計達50億美元,大概佔其總銷售額的10%。 雖然相比起中國的三大龍頭BAT:阿里巴巴、百度、騰訊,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這收入已足以讓Facebook排在中國第七大上市互聯網公司之列。 這篇報導,走訪了Meet Social這家在深圳的Social Media Agency,這家公司,除了可以在國家許可之下,公然翻牆上Facebook和Instagram,背後,亦和Facebook亞太區團隊關係密切。 據Meet Social發言人透露,預計他們於2019年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投放的廣告額,將達至10億至20億美元。而平均每一天,Meet Social會幫客戶在Facebook上投放大約2萬個中文廣告。 想了解大灣區廣告業的前景,這篇New York Times的報導,值得一讀。 伸延閱讀: How Facebook’s Tiny China Sales Floor Helps Generate Big Ad Money

2018年數碼廣告風雲及前瞻

一個既定事實,就是社交媒體的光環已逐漸消失,無論是廣告客戶或者是用戶們,對社交媒體的熱情亦驟減,熱鬧情況,明顯不及三、四年前。 可是,單憑宏觀數字看,2018年全球數碼廣告仍然持續向好,收入更首次超越電視廣告,高達2,203億美元,佔全球廣告媒體支出38.3%(Dentsu Aegis Network Ad Spend Report)。其中社交媒體廣告冒起,大大話話已有超過十年光景,過去五至六年,正式踏入了一個引爆點,廣告收入飆升,根據eMarketer報導,預料Facebook 2018年全年營收將達544.4億美元,升幅高達36.3%,明年預料升勢放緩,但依然可威脅到數碼廣告界一哥Google的領導地位。與此同時,這兩個新世代廣告媒體市場的天之驕子,不少問題亦隨之出現。 廣告圈也風起雲湧,集團WPP創辦人兼CEO Martin Sorrell 突然下馬,引發了集團旗下多家廣告公司及部門的整合風潮,新任CEO Mark Reed銳意令整個廣告集團走向數碼化,揚言今後集團要禁止使用「數碼」二字,因為這個年頭,廣告不應再以數碼或非數碼(傳統)之分,所有Commerce亦應該是e-Commerce。但新老闆磨拳擦掌之際,卻先宣布將要來個全球瘦身勁炒3,500人,WPP是廣告界的龍頭,此舉具備示範作用,Winter Is Coming絕非危言聳聽,人心惶惶在所難免。 雖然最後在WPP走得不太風光,但Martin Sorrell始終不是省油的燈,廣告沙皇已立即另起爐灶,搖身一變轉型為數碼廣告人,新公司S4 Capital主攻Programatic Media Buy及大數據策劃的Digital Content Marketing兩大範疇,還要擺明車馬說不會再染指盈利屢創新低的傳統Creative Agencies,並且狠批那些老字號傳統廣告公司已死,某程度上,這亦可能是對業界未來發展的重大啟示。 《社媒數碼   多事之秋》 事實上,2018年的社交媒體及數碼廣告界,負面消息多籮籮。YouTube網紅拍攝並上載自殺遺體影片,被猛烈抨擊之餘,亦引發新一輪網絡廣告安全憂慮;網絡假新聞繼續纏繞整個數碼媒體界,英國劍橋分析公司事件,更是牽連甚廣,引發連串訴訟風波;Google及Facebook兩大數碼媒體龍頭CEO,先後被美國國會聽證會傳召質詢;歐盟推出GDPR個人資料保護法辣招,直接威脅到歐洲數碼廣告市場的發展;Facebook影片數據篤數疑雲,繼而引發連番集體訴訟,期間被逼令一些內部「黑心」電郵曝光,進一步影響該社交網絡之形象;2018年踏入第四季,Google旗下社交網絡Google Plus終告關門大吉、執筆之時,Facebook又再次傳出被黑客盜竊個人用戶資料,篇幅有限,不能盡錄。 可是,Google及Facebook這兩大互聯網廣告界龍頭,依然壟斷了2018年全球數碼廣告收入過半江山。當中,多番涉及個人私隱事件訴訟的Facebook,尤其被各地政府窮追猛打,更有政客揚言,建議應考慮透過反壟斷法,逼使Facebook分拆旗下業務。可是,即使負面新聞不絕於耳,這寡頭壟斷之局面,在可見未來繼續是牢不可破,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目前為止,還沒有被他們做得更合乎成本效益,正所謂更高「性價比」的社交及數碼廣告產品。 這一邊廂,用戶們終於發現,社交及數碼網絡服務並非免費午餐兼且問題多不勝數;另一邊廂,廣告客戶亦開始質疑數碼廣告數字上的真確性,大家開始對社交及數碼媒體出現信心危機,過去十年的天之驕子,剎那間,會否隨時被打落凡間? 說穿了,社交及數碼媒體已經與大部分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沒可能回到從前,但正所謂變幻原是永恆,2019年相信會是整個社交及數碼廣告界的梳理整頓期,在賺取豐厚廣告費用之餘,各大社交及數碼媒體平台,首要條件,就是要重拾用戶及廣告客戶的信心,同時要承擔起保護公眾利益的責任,最後,就是要提供更佳的用戶體驗(包括廣告客戶)。 《信任為先  其餘免談》 因為出現了信心危機,因此,除了媒體平台,這亦是一個是整個數碼廣告業界需要正視的問題。從前,因為社交網絡的病毒性傳播效果,在網絡上吹風、放煙幕、甚至是放誤導消息,都是不少廣告或甚至是媒體中人常用的傳播伎倆,更嚴重的是,當這些不道德的操作,再加上數碼廣告極之有效的廣告推送,所能達到的傳播效果,可以隨時倍增,這亦是過去一年備受爭議的不少個案所在。 英國劍橋分析公司事件令這爭議白熱化,部分用戶及廣告客戶,亦開始對網絡個人私隱略略提高了警覺(雖然,我覺得大部份普羅用戶還是會繼續懵然不知或不聞不問),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議員們對各大社交及數碼媒體CEO咄咄迫人的質詢,其實也反映了位高權重的議員們,一方面對網絡世界的無知,另方面亦對數碼科技持不理性的惶恐態度,兩個世代人所產生的矛盾,一時間不易解決。 各大社交及數碼媒體平台的高層們終於明白到,不可能再以為自己是上帝,其中,被首當其衝的Facebook,對廣告埋單客戶亦訂下了更嚴謹的審查制度,尤其是政治廣告。同時,他們亦大舉招聘人手(2018年第三季財報顯示,其人力資源支出較去年多了40%),輔以人工智能工具,追查及打擊假帳號、假新聞等不良訊息傳播。 Facebook品牌專頁的organic reach的演算法,亦進一步被收緊,事實上,去年大家在Newsfeed上所見到的廣告,數量已大幅減少,操作品牌專頁亦愈來愈困難,廣告商亦不再會是「有錢就可以任性」,未有能提供令用戶有興趣的廣告內容,曝光會被進一步的自動減低,此舉一定會對Facebook的廣告收入有短期影響,但長遠而言,這才是以用戶體驗優先,讓用戶重拾對社交網絡廣告信任的正途。 預料在2019年,廣告商將減少在Facebook上盲目追Like,除了成本愈來愈高之外,因為再多的Engagement,似乎亦未必能兌換成實質的生意,對廣告商而言也開始愈來愈沒意義。 香港區的Facebook用戶,吝嗇派Like冠絕全亞洲,看完內容不派Like是主流文化,這是難以扭轉的社會現實。再加上,用戶口味的轉變,能否靠一個Facebook Page經營社群,開始意義不大,反正網絡世界資訊流量太高,一般用戶已經不會有閒情刻意走進品牌的Facebook Page閱讀內容。 不再糾纏於建立社交社群,直接為用戶提供個別有用資訊或娛樂、高水平經反覆測試的Branded Content,串聯直效廣告,將會成為一個更有效的廣告模式。 但奉勸各位品牌話事人,在部署任何廣告攻略前,永遠要把品牌網頁及客戶數據放在重點首位。花錢做廣告前,先好好經營網頁和CRM(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 《電商廣告 乘勢崛起》 上述廣告審查上的轉變,整體而言,會對以電商主導的品牌或企業可能較為有利。所謂廣告的質量,除了見仁見智的創意,沒有實際得過,當用戶看到合眼緣的產品、又有合理的價格或甚至是特別優惠後,可以直接點擊選購。純粹為了譁眾取寵而獲得大量網絡流量的廣告,娛樂至上,依然會是網絡世界的主流風氣,但我覺得,電商賣貨推貨的廣告,或甚至是能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廣告,將會陸續在不同的廣告平台中更加成形。 2018年的Black Friday、Cyber Monday、雙11購物節等等,除了在世界各地都看到整體數字繼續上升,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用戶透過手機直接訂購的趨勢,亦同樣在各地市場飆升。如何透過優化的手機用戶體驗,以及互動內容吸引消費者,將會是2019年的重點。 說到底,因為網絡世界人人可發言的特質,電商也必須要好好經營口碑,提高用戶對他們的信任,昔日單純靠一方面唱好的廣告模式,將會愈來愈難做,亦未必可行。用戶對看到的廣告是否有信心,相信廣告內容的真實性,這方面將會是2019年網絡廣告界的一大課題,除了社交平台的日常操作,廣告商也要承擔起一定責任。 但廣告始終不可能一味硬銷產品,要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先令大家加深對產品及品牌的了解,用故事打動人,然後才用產品和合理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在不同的接觸點進行整合式的游說,才是廣告的不二法則。 著名網絡分析師Mary …

2018年數碼廣告風雲及前瞻 Read More »

網絡假新聞,誰是幫兇?

圖片來自這裡 有別於傳統媒體機構需要負上法律責任,在社交網絡發表個人言論,或甚至是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向來都是一個三不管地帶,加上有言論自由這道德高地作後盾,網絡發言演變成網絡造謠已是屢見不鮮,再加上,網絡一窩蜂的「分享」文化,愈是有話題性、愈是有 sound bites、愈是能夠正中讀者情緒下懷的新聞消息,便愈有機會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被廣傳在社交網絡。 剛剛過去的美國大選,大選前夕,便有大量「假新聞」充斥於社交網絡(當中以Facebook及Twitter為主),又或者是Google搜尋結果首頁,其所誤導的,不單是升斗市民,還包括了主流媒體。 上星期四,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開腔,公開譴責社交網絡「假新聞」的嚴重性,尤其是在大選前的幾個月內。翌日,曾堅稱「假新聞」在Facebook被廣傳只屬極少數、並且未不足以左右選舉大局的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終於在個人帳號上表示,該社交網絡將會嚴肅正視「假新聞」,包括一連串的監察機制,減低未經證實的消息廣傳的機會,其中更會過濾那些經常發放「假新聞」的粉絲頁或網站,除了會禁止售賣廣告,消息亦會遏止流通。 在輿論壓力下,Google及Twitter同樣作出聲明,將會採取相應措施處理網絡「假新聞」,但問題是,即使有尖端的網絡科技去為大家過濾「假新聞」,流言的散播又是否能夠被完全杜絕? 說到底,Facebook,或甚至是其他互聯網工具背後的運算機制,某程度助長了流言的散播速度,正正因為,這個時代的新聞,內容往往以吸引眼球,以及能否跟隨大眾主觀意願的情緒為優先,愈多人廣傳、被廣傳的速度愈快,被「發現」的機會就會愈高。群眾的眼睛,從來都不一定雪亮,大家亦會在不自不覺間,成為了羊群中的其中一頭羊,間接成為網絡假新聞的幫兇。

應節/贈慶社交營銷內容

但凡在任何節慶或盛事期間,都是社交網絡營銷發功的好時機。 有一些內容,你可以在事前好好構想、雕琢,然後在適當時機,安排在最佳時間出招,就能正中下懷。 此舉除了能更易在這些重要日子引起粉絲共鳴,同時,更不失為品牌提升、深化、或鞏固形象的好方法。 重點是,品牌不應純粹「抽水」,而是真正的借力打力,為品牌創造社交影響力。 譬如,以下來自商務出版的【新年必讀:文青如何以文人方式回應姨媽姑姐的新年提問?】,選擇在年廿八出招,可能是為了針對有「過年遇上姨媽姑姐焦慮症」(如我等)在過年前帶來的溫馨提示,過年前,先熟讀。 內容啜核到肉,同時,又不失文青風範,作為一家老字號的出版社,商務出版此Post,可謂莊諧並重,既應節,又合乎品牌形像。 另一種情況,是人算不如天算的,就是當遇上突發事件,立即以品牌的角色回應,與民同樂好,與民同愁也好,總而言之,能夠令消費者覺得你是和他們同聲同氣,正所謂可以”跟你做個Friend”。 譬如,下面來自麒麟啤酒的【麟到開心年初二登場】,「一番爽快」這句話,除了一矢中的,並且能語帶相關,道出了品牌和產品的特質,以及其常用廣告語。 同時,在諷刺時弊間,仍不失品牌大將之風,並非低俗的純惡搞或負面情緒宣洩,粉絲看到,固然「一番爽快」。 發貼的時間性,當然亦很重要,過了年初二,這段新聞便可能降溫。就我的觀察,平日大部份麒麟啤酒的Facebook Post都是在中午發的,很少在晚上發貼。 至於當日年初二的貼,其實早已發佈,但為了回應這段「一番爽快」的新聞,麒麟啤酒的專頁趕緊在晚上11點再次發貼,由於不少網民的情緒還在亢奮狀態中,麒麟啤酒一出招,固然令大家更進一步亢奮。 但只要稍為留意粉絲的回應,就會發覺,網友進一步的亢奮升溫,只會淪為純粹的負面情緒宣洩,麒麟啤酒的粉絲頁很快便會吸引更多同類留言,對品牌而言,變成幸災樂禍和落井下石,未必是好事。 這個時候,品牌應該見好就收,再深想一層,物色下一個「一番爽快」的事件了。

Like即是空,空即是Like。

在互聯網世界,自從Facebook發明了那個豎起大拇指的”Like”這玩意後,世界各地的朋友都為之著迷,為博紅顏一Like,每次發Post,大家都會施盡渾身解數。 可是,有Social Media專家告訴我,相比起東南亞國家或甚至是台灣等地,據數字顯示,對於「派Like」這活動,香港可說是吝嗇之都。 天啊,香港不明明是善長之都嗎?每逢天災人禍,各界朋友都樂於慷慨解囊,正所謂多多益善,少少無拘,即使不是童子軍,也樂於日行一善哦。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導致香港Facebook用戶惜Like如金?莫非大家會覺得隨便「派Like」,會有失身份? 大有可能,表面上,雖然香港人相當洋化,但內心深處,我們還是是極含蓄的龍的傳人,有別於西方國家的朋友,說句讚美人家的話當食生菜,我們還是會把讚美說話藏在心裏,公開在Facebook給個”Like”,尤其是如果身為長輩的,更好像會有失儀態。 再加上,有些香港人是份外害羞表態的,也有股立場潔癖。支持好不支持也好,有心就好了,凡事何必公開力撐?若果有人知道我撐藍不撐綠,可能會招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哦。 本來,香港人惜Like如金,理應不會影響社會經濟家庭和睦,但卻苦了一班在Facebook做廣告搵食的朋友,因為,不少廣告客戶或老闆都是「認Like唔認人」,在Facebook進行的推廣活動,幾乎都要「跑Like數」。 這可能是數位廣告(又可稱之為網絡廣告)的迷思之一吧,客戶所花的媒體或製作費,雖然一般較傳統媒體為低,但對於宣傳成效,要求卻往往高出幾皮,為什麼?就是因為有「數」可尋,來到Facebook營銷,順理成章,當然也是有「Like」可尋。 評估所謂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表面上,純粹「跑Like數」可能是最容易的,之不過,大多數人廣告客戶卻未必有太深究,每一隻Like,表面上沒有好Like、弱Like或廢Like之分。 但其實,已經開始有精明的廣告客戶,不會再盲目追Like,而且,除了Like的數量,也會開始講究Like的質量,因為,大家都心裡有數,網上的賣Like的情況,相當普遍。 上淘寶看看就知道,執筆之時,剛剛踏入2015年,純粹Page Like,最新市價為3塊錢人民幣100隻,若果有指定地區的Like,或者是指定動作,包括Like圖、Like片、轉載、留言等等,全部服務明碼實價,任君選擇,還要說明「下單即做,不需要等」,非常專業。 為滿足龐大的客戶需求,這類我們行內人稱為Click Farm的血汗工場,其實一直也存在,從前,是幫網站點擊橫額廣告,製造大受歡迎的假象,今時今日,不少Click Farm也加入Facebook的按Like大軍,除了中國,在亞太地區,不少Click Farm的基地,都是來自印度、菲律賓、印尼,當旗下員工,也有不少為遍佈世界各地的海外僱傭,難怪,即使在香港,大家的粉絲頁都經常會出現大量印尼姐姐。 有求便有供,都是拜部份不願意花錢花時間去好好經營Facebook內容、同時又要盲目追Like的廣告客戶所賜。 雖然,Facebook在香港依然旺場,但我還是苦口婆心,勸喻客戶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Facebook,更不要盲目追Like。有看清楚條款細則,你就會知道,那管你坐擁十萬粉絲,Facebook上的所有東西,其實永遠都不屬於你,話事權,始終都是在Facebook手上。閣下粉絲頁即使有再多粉絲,Facebook也可以隨時像「唧牙膏」般控制你的曝光率,留下買路錢,買點廣告,水喉才會一點一滴為你打開,在未來日子,開水喉費,肯定會愈來愈貴。 為了要與假Like黨抗衡,我建議大家久不久實驗一下,不要惜Like如金,也不要偏食,無定向地喪Like一整天,看看Facebook會派什麼Feed給你,擔保你會有意外收穫。 專欄名字:廣告吐槽 作者:Rudi Leung 標題:【Like即是空,空即是Like】 (原文刊登於ELLEMEN雜誌2015年2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facebook假人多

最近,有朋友沾沾自喜,話說自己的facebook帳戶,幾乎隔天就有大概是林志玲身材加蒼井空童顏,貌似台灣正妹的朋友add他,於是以為艷福無邊。 但我這個以粉碎人家美夢為樂的損友,直接向他踢爆:「那一些,九成是假人。」 「假人?機械人美女?」說到這裡,朋友開始流鼻血,唉,真係無佢收。 所謂的facebook假人,對於並非從事社交網絡營銷工作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離奇的概念,為什麼好端端的一個facebook帳戶,大家明明也有十個八個共通朋友,又有間中的內容更新,她卻會是個假人?(嗚咽) 相信大家都可能會聽過,有所謂網絡打手這地下工作。一般來說,他們就像職業殺手一樣,身份神秘,神出鬼沒,受客錢財,替客消災。 網絡打手一般可提供以下幾類服務: (一)在各大討論區上幫品牌客戶製造聲勢,扮消費者幫你唱好產品。 (二)有必要時,幫你踩入對家地盤,唱衰對手產品(這項服務涉及人身安全,可能要另付安家費)。 (三)替廣告客戶放了上YouTube的微電影長廣告四圍放Link,製造點擊。 網絡打手與一般間中都會幫品牌做打手的Blogger不同,Blogger一般一人只會飾演一角,網絡打手工作則較為艱辛,一人多角做齊路人甲乙丙丁自問自答已是家常便飯,為口奔馳,更間中要跨越不同界別,由電子產品、化妝美容、親子討論、食評影評等等,服務全方位。 近年,幾乎連灣仔賣雞蛋仔的小店都說要開facebook粉絲頁,搞一下所謂口碑營銷,於是網絡打手開始大舉南移,紛紛來到facebook搵食。 要在facebook吃得開及不被懷疑,一定要夠多朋友,而通常,只要你弄一張美圖秀秀profile pic,一口氣加入多名新朋友,要令像我上述那位朋友般中伏的話,易如反掌。 近期充斥的facebook假人,不少以中文名的亞裔辣妹為主,也不排除有金城武級數的俊男,而據聞,這一類的假人帳戶(當然,賣家依然堅持那是真人),淘寶大量有售,一般叫價每位一至兩蚊人仔,多買有折。 如果你發覺,最近你放上facebook的宵夜餐蛋飯照片乏人問Like,弄至情緒低落,不妨上淘寶淘一百幾十個facebook假人回來,廣結新好友,讓他們為自己的每個post喪Like,自信人生,是要自己爭取回來的。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臉書吸金新功能 推社交圖表搜尋

  今年1月15號,臉書(facebook)宣佈即將推出了一個名為”社交圖表搜尋”(Graph Search)的新功能,暫時仍屬Beta測試階段,尚未正式開放予所有用戶。 雖然筆者已登記試用,更直接向臉書亞太區的高層要求,看看有否機會插隊,但美國公司始終有規有舉,登記後,成功參與試用純屬抽樣進行,我公司的下屬與我差不多時間排隊登記,上星期她已經開始試玩,我還在苦等當中(本文刊出當天,我的Graph Search功能終於開通了)。 在網絡上早已看到外國科技博客們舖天蓋地的評論,我亦在同事的帳戶嘗試了一會兒,感覺這搜尋器功能果然強勁。 臉書內的搜尋功能,向來備受詬病,但試想一下,如果你玩臉書已有數年,你與你身邊親朋好友於臉書曾經分享的一切,如今都可以易如反掌地重新翻出來,這會否成為今後你上臉書的活動之一? 「有朋友去過新西蘭旅行嗎?有那一個熱點和那一家餐廳值得去?」在臉書上發問這類問題,十分平常吧。但現在,你只要用”社交圖表搜尋”,就能夠翻查出閣下的臉書朋友中,有誰去過新西蘭旅行,他們又有去過那幾個景點。 你只要往臉書裡找「我朋友中去過新西蘭的」、或者是更仔細一點「我的男/女性朋友中去過新西蘭的」、「我在信報的男/女同事去過新西蘭而又喜歡運動的照片」,如此類推,就能夠透過朋友中過去在臉書上活動,按照人物、地點、照片和興趣,找到不同組合歸類的「社交」內容。 聽起來,有少許像互聯網界令人聞風喪膽的人肉搜尋,但事實上,不少人每天在臉書上載照片、打卡、更新個人動態,當然還包括你曾經讚(Like)過的粉絲頁,以及你的個人資料標籤(在那兒上班上學與那誰有親戚關係),某程度而言,臉書早已嚴如我們的社交生活簡史,與我們息息相關。 雖然黏貼度高,但部份用家使用臉書,可能是較為被動的。除了偶爾更新個人狀態,平日可能都是以看看朋友近況更新(News Feed)上的內容。 新增了這”社交圖表搜尋”功能後,就有可能會增加這類用戶的活躍度,同時亦鼓勵了用戶在臉書上的逗留時間。說穿了,用戶愈活躍,臉書能透過其中打廣告的機會便愈多。 2012年臉書及谷歌(Google)的廣告營收分別為50億和500億,今回”社交圖表搜尋”夥拍的搜尋廣告平台,亦只不過是微軟的Bing(內地譯作”必應”),在搜尋廣告的領域上,臉書暫時相信仍難以與谷歌匹敵。 可是,”社交圖表搜尋”推出後,由於搜尋內容有可能涉及朋友圈子中的旅遊、飲食、購物、找工作(你可能都試過在朋友間打聽某某心儀機構有否空缺,是不?),或甚至是交友等有商機可尋的活動,於是便大有機會瓜分這類垂直網站,或甚至是谷歌的部份廣告收入。 要留意的是,有別於一般入門網站或搜尋引擎,用家在使用臉書時,是處於一個個人帳戶登入狀態進行的,由於擁有了更詳盡及個人化的用戶數據,廣告客戶進行針對性的精準廣告投放,較為有利。在這個大數據時代,分析用戶行為和喜好,是為兵家必爭之地。 相信在短期內,臉書不會過於急切地將”社交圖表搜尋”這功能商品化,但類似谷歌在搜尋引擎或其他服務如電郵(Gmail)或地圖(Google Map)出現的關鍵字廣告,大有可能成為臉書的新廣告收入來源之一。 “社交圖表搜尋”的廣告模式還是未知之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在臉書進行社交營銷的廣告客戶而言,今後用戶的每一個”讚”或”分享”,均將別具意義。 就等同在進行關鍵字廣告前,品牌要先做好網頁SEO(搜尋引擎優化),確保自家網站會出現在搜尋結果的較高位置一樣,臉書SEO也同樣重要,而成功與否,將取決於粉絲們的一舉一動。 在這裡,我建議各經營臉書粉絲頁的廣告客戶們,可先作好以下四項基本準備。 (一)整理品牌資訊:粉絲頁內如類別標籤、有關概述、聯絡方法等等資料,一定要填妥及保持更新。 (二)了解粉絲喜好:除了你的粉絲頁,你的粉絲還喜歡那些粉絲頁?他們的喜好為何?了解後,考慮能否在粉絲頁創建的內容上,更加配合他們的口味。 (三)爭取紛絲互動:增加紛絲數目之餘,也要製作更多可促進粉絲互動的內容,每個”讚”、”分享”或”留言”,都相信會直接影響搜尋結果。 (四)鼓勵打卡活動: 零售或餐飲有關的粉絲頁,應定期進行打卡的推廣活動,獎勵活躍打卡的粉絲,品牌上載的照片,也謹記標籤地標位置。 雖然臉書營銷變數繁多,但以上皆其實皆為基本功夫,為迎接”社交圖表搜尋”這項新功能,亦是時候趁機修理一下了。 (原文刊登於2013年2月29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形體演繹IKEA PS系靚傢俬

為品牌做Social Media marketing,愈來愈難做。 難處之首,是很多廣告客戶滿以為,單單靠每個星期在facebook貼四至五條公關稿,就可以留住粉絲,或甚至是,令粉絲數目持續增長。 Owned Media + Paid Media + Earned Media必須三管齊下,這個基本策略幾乎剛入行做廣告的都已經懂得說了,但做起上來,卻知易行難。 我很幸運,最近卻偏偏又遇上一個又一個的好客戶。 是這樣的,幾個月前,IKEA的客戶打了個電話過來,問我們有否興趣比稿。 平時幾乎逢比稿必推,聽見這是IKEA,我們當然去馬。 一直有留意他們在facebook上的一舉一動,那個抽周柏豪水的玻璃水杯post ,早已成為我們行內的佳話。 更何況,這趟的活動,宣傳的是以高品味設計招徠的PS系列,再加上有那個不作公開發售的紙板數碼相機KNAPPA作獎品,真係一出必Like。 世事當然沒這麼簡單,說明這是比稿,我們當然耍出渾身百寶。 客戶的要求是,IKEA PS系的靚傢俬一共有三十多款,我們如何能透過一個較為engaging的方法,向消費者介紹每一件的產品? 充滿創意的創作部同事,想出了找來一名舞蹈員來,由她作形體演繹其中一件IKEA PS系傢俬的造型,然後要大家猜一猜,究竟這是那一件傢俬的演繹? 這個看短片估傢俬的遊戲,連續舉行了5個星期,我們為此拍攝了25條短片,每天與消費者進行互動,齊齊估傢俬。 估中了的話才有機會抽獎,你更會即時知道能否贏到那部紙板數碼相機KNAPPA,或者是現金券。 光陰似箭,這個活動已接近尾聲,6月28日就要結束了,還未中獎或還未玩過這個遊戲的朋友,是時候抓緊最後機會。 到這裡就可以齊齊估傢俬,手機都一樣可以玩哦。

從Instagram蝗蟲到獨家村社交網絡

等了又再等,Instagram終於在今年三月推出了Android版了,可是呢,推出以來,坊間卻一直惹來不少自問正印Instagram用家呱呱叫。 任誰都知道,這個世界上,Apple Snob特別多。 眼見Instagram本來只屬iOS我等名門,地位超然。今天你居然中門大開,讓那些Android蝗蟲來分一杯羹? 即是說,我們這些上等人要與那些什麼三叔呀、索妮呀、H天師呀、無得撈娜等等一眾庶民平起平坐,當然有失蘋迷身份,試問叫人怎啞忍? 難怪Apple全球產品行銷副總裁Phil Schiller會如此激動,一怒之下,除了索性把個人的Instagram帳戶「自宮」,更在Twitter批評Instagram此舉,絕對是Jumped The Shark(當然不是說他們跳鯊魚啦,意思是罵他們倒行逆施萬劫不復)。 本來,一個小眾玩意,首批玩家難免會自我感覺良好。 但某一天,當小眾玩意多了一些閒雜人等,原來這班所謂early adopter的先驅者,就會頓然感到特殊身份盡失,意興闌珊,於是一走了之。 科技或潮流二三事,往往就是如此,歷史只會不斷重演。 作為Instagram愛好者,其實我喜見更多人開始加入,社群迅速成長,Follow我的帳戶,Like我的照片的朋友也多了不少,說到底,社群還是人多好辦事,執筆之時,Instagram全球用戶已超過4千萬。 我請教了Android駐港非官方領事讚神Jansen,問他老哥如何看Instagram推出Android版本此事,出乎意料之外,他居然認為:「Instagram會立即失去他原有的優越光環,此舉可能有點不智。」(說時一本正經) 但不同意歸不同意,Jansen依然玩得不亦樂乎。 事實上,大部份的科技產品都有類似的生命週期,正如收購了Instagram的facebook一樣,當初也不是只屬哈佛大學學生們的專利嗎? 到了後來,當用戶人口成長變成了公司願景的發展硬道理,不僅是其他二三四五六七流大學的學生,其他阿公阿婆阿叔阿嬸,都一律成為facebook要討好的對象之人,據悉,2012年內,facebook全球人口,大有機會直逼10億。 最近,有朋友陸續淡出facebook與Instagram等社交圈,當然,他們可能都是Social Media Snob一族,不肖與一般庶民連輿並席。 於是,他們紛紛轉向其他小眾社交網絡,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如那個容許你最多只有150個朋友,據稱擁有比Instagram更漂亮的照片濾鏡的Path。 雖然,部份用家還會是間接把他們的最新動態,透過Path更新往facebook,但個人而言,卻已很少再踏足facebook。 至於我,最近也開始和太太在玩Pair,app如其名,這個社交網絡,只可容納我和她,兩個人是也。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