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成為一個偉大的普通人

一家大企業,要為有特殊需要人士「做啲嘢」的話,香港地,通常都係會派下飯啦、捐啲錢啦、做下義工啦,我覺得,這都是好事。 但除了這些指定動作外,企業還可以做什麼? 最好最好最好,就是在設計產品或服務的時候,可以考慮到有特殊需要人士的需要,然後透過產品和服務,讓他/她們的生活,活得更美好。 大概在6年前,第一次看到Apple的《Accessibility – Sady》這一條短片,透過一名有特殊需要人士,分享她如何因電腦及流動科技而改善生活,或甚至是改變人生。 Apple – Accessibility – Sady (2016) 看後我大受感動,雀躍地拿著這支影片,在某個會議上,向某大國際集團的管理層,發表了一番偉論,嘗試說服他,先不要談廣告,不如一起先「做啲嘢」吧。 最後,客戶把我的話轉告了CEO,幸運地,提議獲得接納,CEO亦願意從產品的設計上,加入某些元素,作為服務某些有特殊需要人士之用。 12月3日就是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Apple再次發功,推出了《The Greatest》這支新影片。 這一次,影片中參與演出特殊需要人士,更加人強馬壯,每個角色迥異其趣。 有關Apple專為特殊需要人士而設計的accessibility功能,當然亦無處不在。 當中,包括了screen reading、screen magnifying、noise recognition、door detection,以及當然少不了的Siri召喚啟動。 這個世界上,不同的人、每天都面對著不同的生活挑戰,而這影片中的朋友們所表現出的樂觀積極,實在令人為之動容。 作為觀眾、亦作為用家,暗地裡,我亦對Apple這公司萌生更高的敬意。 The Greatest (Audio Descriptions) | Apple 《The Greatest》有兩個版本,一個Audio普通版,但我會推薦給大家看有Audio Descriptions的這個版本。 這一個版本比較特別,正正就是為了某些特別人士而設。 Apple讓視覺有挑戰的朋友們,可以直接「聽」得到這個廣告,於是來了這個神來之筆的版本,實在是一絕。 This is insanely great。

Apple完整示範,何謂Full-funnel Marketing廣告。

Apple 剛剛推出了新版本M1 Chip的 iPad Pro,同時,也在官方的網絡帳號,差不多同步發放了三支廣告宣傳影片。 是的,不是分階段,而是同步發放。 這是一個相當完整的Full-funnel Marketing廣告示範,所以,我也想趁機和大家探討一下。 Upper Funnel – Thematic Video 第一支,是較為傳統的形象廣告影片,我暫且把她歸類為主打的主題廣告片Thematic Video。 這算是大製作,有點劇情、有點故弄玄虛,未到最後,你也未必知道甚麼葫蘆賣什麼藥的那一類。 雖然2021年還要來職業特工隊真是有點老土,但製作還算是吸睛的,結局亦算出人意表的,只不過,不想劇透了,自己看。 Middle Funnel – Product Video 第二支,就是大部份科技產品、汽車或大部份High Involvement 類的產品常見,要把產品的功能、優點如數家珍的產品目錄式內容。 一般而言,這類影片,我會稱之為Product Video。 在這裡數白欖是必要的,但即使是數白欖逐一把賣點說出來,但Apple始終是Apple,數白欖得來還是有品味的。 Lower Funnel – User Endorsement Video 第三支,為避免品牌過於自吹自擂,於是找來了大批真實用家的分享、評價,令消費者作最後考慮的一刻,加強說服力。 Apple的確高招,找來了一班iPad Pro的終極用家–程式編寫員,現身說法,雀躍地告訴你,這部iPad Pro如果讓他/她們發揮無限創意。 個人認為,這是通常埋門一腳,最需要有力度說服消費者埋單的一招,一般品牌,通常用特別優惠之類的手法,但貴為Apple,繼續要動之以情。 基本上,這就是一個完整的Full-funnel Marketing廣告示範,除了這三支影片,相信在Lower Funnel的內容營銷攻略,Apple還會有其他後著,當中,不一定繼續是影片,可以是社交媒體的Sponsored Ad,又或者是Display Ad。 不少廣告客戶或甚至是廣告公司,在策劃一個Campaign的時候,往往都會把火力集中在Upper Funnel,下面兩層Funnel的廣告或營銷內容,往往淪為副產品。 這方面,大品牌來說,Apple向來做得相當成功。一般而言,Apple每推出一個新產品,都幾乎會有一系列的內容營銷,照顧Marketing Funnel的每一步,而且,越接近埋單的Lower Funnel,有些時候,力度隨時會越強。 而重點是,當很多Marketers還在看著自己的Marketing Calendar,盤算什麼時候推出什麼廣告內容的時候,消費者根本不會等你,在網絡時代做廣告,你一定要連消帶打,三管齊下。 這是網絡時代,最有效的廣告模式,事實上,很多e-Commerce,或者是網絡品牌,都會走這個廣告套路,只是規模各有不同,而且並非每個品牌都有預算做大製作,拍大片。 最近我在Marketing Interactive發表了一篇關於Full-funnel Marketing的文章,寫得更為詳細,大家有興趣的話,也不妨看看。 …

Apple完整示範,何謂Full-funnel Marketing廣告。 Read More »

蘋果辣招護私隱,手機廣告將見瓶頸?

執筆之時,蘋果手機及平板電腦系統剛剛更新至iOS14,雖然各位讀者,未必會像筆者般,身先士卒,即時更新,但相信兩三個星期後,在本文面世的當日,將會有更多朋友陸續加入iOS14行列。 今次系統更新,對筆者從事的廣告界,其實影響深遠,原因是,蘋果公司的這項更新,可以稱得上是針對手機廣告的辣招。 不說可能不知道,每部iOS手機內,都有一個名為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的識別碼,讓各大廣告商及媒體平台,可以透過IDFA,進行用戶追蹤及推送廣告,令廣告投放,更精準、更有效。 過往,用戶若要堵截被廣告追蹤,要進行一連串繁複的設定,或者是裝置廣告攔截軟件。 今後,每台行走iOS14的蘋果手機,當廣告商或媒體代理進行追蹤前的每一個動作,系統都會主動通知手機用戶,是否核准,話事權就在用戶手中。 當手機出現訊息提示,告訴你有某某廣告系統問:能否索取你手機上的個人行為資料,並將會向你進行追蹤,除非是廣告業內人士,相信大部份用戶的反射動作,都會是「不願意」。 可是,此舉無異於向所有依賴手機廣告維生的企業開刀,因為,進入手機時代後,超過70%的數碼廣告,都是在手機進行,而數碼廣告的強項,就是精準及個性化的廣告投放。 雖然,IDFA並不會把你的個人資料,直接送給廣告商及媒體平台,但卻可以透過大量不同用戶行為分析,跨APP或甚至是跨平台,創造一個Audience Network,讓廣告投放系統,能夠更精準地尋找和接觸同一類的目標顧客群。 廣告愈精準有效,廣告費固然愈值錢,因此,除了我們常用社交網絡,大部分透過Audience Network推送針對性廣告的手機軟體開發公司,舉凡任何的手機APP:媒體網絡、手機遊戲、免費工具軟件等等,都會構成相當大的影響,IDFA這識別碼,幾乎就是他們做廣告的靈魂。 說到針對用戶進行個性化廣告投放,Facebook肯定就是當中的佼佼者,因此,於今年7月的時候,Mark Zuckerberg已開始向蘋果進行遊說及交涉。 但是即使沒有了IDFA,Facebook由於用戶數量龐大,他們可以透過不同的途徑,收集用戶的行為資訊,加上用戶使用習慣的惰性,相信對其影響有限。 相反,一些用戶數量較少,要靠跨平台建立的Audience Network來進行用戶識別,從而投放追蹤廣告的的中小型手機軟體開發公司,在廣告收益上,打擊就會相當大。 此外,坊間上,還有亦有無數依靠這個生態系統,提供媒體服務的廣告技術公司,他們亦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廣告投放的效果大減,間接下,生意亦會備受牽連。 蘋果公司這個大動作,基本上是一個與手機廣告割席的姿態,反正他們的生意是售賣硬件,廣告公司的死活與他無關。 而另一邊廂,幾乎是因廣告而生的Google Android系統,將會與iOS形成一個有趣的分眾局面,較注重個人私隱的用戶,有機會因此而紛紛投向蘋果陣營。 原文刊登於2020年10月3日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文略有更新刪改,我是本文作者。

一名特技人的前半生

Apple “Shot on iPhone” 9分鐘直度微電影 一 名 特 技 人 的 前 半 生 Apple是厲害的,先有個動人故事,再用上這個鑽石級數陣容的製作團隊,傾盡人力物力拍攝,成就了這部可以拍片的iPhone 11 Pro獨擔大旗,成為焦點角色。 神乎奇技的,其實不是iPhone 11 Pro,而是整個製作團隊。 導演是何許人?Damien Chazelle這個名字你應該不會陌生,即使你沒看過Whiplash,起碼都看過La La Land。 看完主片,你很難忍得住不追看那個Behind-the-scene,我看完不禁問,「真係點到你唔服」? 廣東人有一句話說:「妹仔大過主人婆」,用來形容這個在一部iPhone 11 Pro背後的大製作,實在貼切。 除了講iPhone 11 Pro的拍攝能力,這支廣告片更想告訴大家,直度影片的時代,已經來臨。 這一支9分17秒的廣告片,就來了一個完美示範,試想像一下,如果一套荷里活級數的電影,用直度拍攝和播放,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模樣? 當然,直度影片還是只合適在手機上看,在戲院或大電視屏幕播,都只是開玩笑。 但重點是,喜歡看和拍直度影片的,還有TikTok這一代。 哦,對不起,TikTok可能會被美國總統趕盡殺絕了,但幸好,Instagram於日前已經推出Reels。 與其說這是一支廣告片,不如說它其實是一支特技廣告片,技術和技巧都實在厲害,一不留神,很容易會令人誤會,一部iPhone真的可以拍攝出這個級數的影片。 所以,拜託各位廣告客戶或廣告公司,不要看完這支廣告片就問製作公司為什麼iPhone都拍得這麼好,為什麼你還要收我那麼貴的攝影器材租機錢。 廣告拍得這麼好,還是很值得觀看的。 再說,由最初的照片,到後來的影片,然後到現在的直度影片,Shot on iPhone這個創意平台,我覺得只有Apple才會認真地做得這麼持之以恆。 市場上的同類品牌,似乎只有Apple明白,品牌建立,是需要時間累積。 Shot on iPhone,信不信由你,但示範給你看了好幾年,很難不入腦。 Shot on iPhone by Academy Award® Winner Damien Chazelle – …

一名特技人的前半生 Read More »

U2新專輯iTunes免費下載帶來的啟示

昨天大家都在雀躍地討論Apple的發佈會,熱烈地研究應該入手那一部iPhone6,又或者是明年才登場的AppleWatch。 你就罵我這份人老套吧,坦白説,自老Steve仙遊後,Apple產品雖然仍然維持著一定水準,但產品發佈會已不能同一日而語,從前我當煲劇般收看的MacWorld,到現在我上YouTube找精華片段看的,已經算是賞面。 對於我來說,今次發佈會的兩大亮點,是為U2將整張最新專輯“Songs of Innocence”,放在iTunes任君免費下載兩星期,同時間,Apple亦宣布其Apple Pay以指紋認證的支付平台,即將於10月面世。 新產品年年都有,但一個新的ecosystem的誕生,才是非同小可,而這方面,Apple向來擅長捆綁式營銷,Apple Pay的出現,肯定是可影響到未來網絡生態的大事件。 那麼Apple Pay和U2新專輯又有什麼關係呢? Apple虎視眈眈的,就是當消費者將來在使用iTunes購物時(那怕你幫襯的只是$0.99美金),要乖乖地將個人的信用卡,綁定在iTunes的帳號,這張U2最新專輯,就算是餌引吧(雖然,下載歌曲之時,你並不需要綁定信用卡)。 Apple的目標消費群,是全球擁有信用卡的U2粉絲及其他樂迷。 U2這隊搖滾老將,已經坐擁了不少成熟樂迷,他們大多擁有資深的樂齡,但尚未必是iTunes這類電子媒體的用戶,他們可能擁有較高的消費力,是iTunes最想羅致的一群。 同時間,U2亦希望透過iTunes這坐擁全球5億用戶的平台,跨越地域界限,接觸到更廣泛更年青的樂迷。反正這個年頭,專輯某程度而言已成為音樂營銷的副產品,開放免費下載兩星期,絕對是除笨有精。 更何況,有關下載的數據,譬如下載數字最高最快的地區或城市,大有可能可成為樂隊分析市場潛力的工具,說不定,U2策劃下一次在那一些城市舉行音樂會時,就會以此作為參考。 那天和一位App Developer朋友談及他的生意,他公司的音樂軟件同時推出了iOS及Android版本,一律免費下載,然後才追加in-app purchase,有趣的是,Android版本明明下載數量佔大多數,但說到付費,卻是iOS用戶遙遙領先,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支付平台,Apple Pay的發展潛力,絕對大有可為。 在不久的將來,商家們會愈來愈重視的,就是這透過移動裝置的支付平台,指紋認證,相信比NFC或傳統Bar Code,更有趣更具顛覆性。    

Dead Poets Society中的人生歌賦

Robin Williams離世的消息傳出的那個早上,Facebook上的朋友們,都紛紛不約而同地分享了這一張充滿象徵意味的照片。 這是電影Dead Poets Society裡面的一幕,在班房內,好幾位學生正在無聲控訴,仿效著他們那位由老師Robin Williams飾演的老師,齊齊站到桌子上,為的,就是要找另一個角度去看這個世界。 Robin Williams的經典遺作無數,但對於我等八十年代正值青春期的一代來說,要數最具影響力的一齣電影,必然是Dead Poets Society無疑。 事有湊巧,今年的較早前,Apple推出的一系列iPad Air影片廣告中,主打的那一支主題廣告,就是用了Dead Poets Society電影中Robin Williams的一段經典獨白,來為系列廣告畫龍點睛。 廣告片中,充分利用了廣告的浪漫化本質,賣的明明科技產品,卻用上詩人對文學的比喻,含蓄地告訴我們,iPad只是一件死物,但你的無邊想像、你的敢於冒險、你的澎湃創意、你的夢想世界,才是把你帶到意想不到的領域的橋樑。 要到你去接上下一句了,屬於你的人生歌賦,題材又會是什麼?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 these are …

Dead Poets Society中的人生歌賦 Read More »

Mac足三十年

雖然,我的Mac齡沒有30年,但很幸運地,我在80年代末,有機會在當時中文大學的Computer Lab內,第一次接觸到Mac電腦。 那個年代的PC,還是行DOS的Green或黑白Mon。Mac機雖然都是黑白,但介面已經是圖像化,當時,我第一次接觸Microsoft的Word及Excel做功課,就是在Mac機。 後來,我就像大部份學音樂的朋友,迷上了Mac機,但那個年代,Mac機的入場費最少兩三萬,音樂軟件,坐底八千,我家境清貧,根本買不起。 剛畢業,購置個人電腦,用的當然是黃金砌機的PC。我還是畢業了好幾年,儲夠了錢,才重新投入Mac機懷抱的。 “1984”這個有關Macintosh誕生的廣告,1984年的時候,於Super Bowl廣告時段只播過一次,卻成為全球熱話,新聞廣泛地報道,是廣告界多年屹立不倒的神話。 無獨有偶,30年後,Macintosh誕生30週年的廣告,由當年“1984”的導演Ridley Scott的兒子Jake Scott操刀。 30年前講George Orwell意識形態,30年後則純粹展示軟硬實力。 的而且確,Apple已經不再單單是昔日的一家電腦公司,而是一家與我們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企業。 廣告拍攝當日,24小時內,於5大洲15個地點同步進行,100部iPhone5S同時開工,擔綱所有拍攝工作,全片1分24秒(食正1月24日生辰)。 (當然,佢係Jake Scott你唔係,其實除了後期製作,拍攝期間亦採用了大量輔助器材及燈光,敬告各位廣告客戶,切勿隨便模仿,有樣學樣,以為慳得就慳,吩咐你的廣告公司只可以用iPhone5S拍片) 雖然各大廣告商正於Super Bowl廣告時段張牙舞爪,劍跋扈張,Apple卻連廣告費也省回,廣告只放在官網及YouTube放送,同場加映製作特輯及網站的Macintosh大回顧,收視依然高企。 我最開心,莫過於在製作特輯中見到兩位音樂界的偶像,Han Zimmer和Moby現身說法。 還有還有,已屆70高齡的TBWA\全球創作總舵主Lee Clow,30年後,像美源護髮采一樣地風采依然,在現場參與拍攝指導,一指定江山。 做了Mac友多年,我深知,坊間有不少Macintosh用家會自以為高人一等,因而看扁其他PC用家。 作為一名Mac機長期用家,我還是覺得大家應該謙厚一點免犯眾憎,多年來,我們一直是小眾,只是,我還是覺得這個平台實在愈來愈好用愈來愈易用愈來愈便宜,所以,我真的找不到其他原因要轉台去了,你呢? “1.24.14”廣告片 “1.24.14”製作特輯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心平氣和少口角的智能手機廣告

近年,智能手機界幾大品牌,份外多你吵我鬧,有些透過廣告揶揄對方,有些鬧上法庭,各師各法。 正所謂有愛就有恨,消費者之間,各自的捧場客或超級粉絲,也陸續加入戰團。 愛蘋果的,愛三叔的,各據一方,你彈我,我罵你,已屬平常事。 至於我等旁邊吃花生的,唯有每天等睇戲。 最近,卻看到了以下兩支智能手機的電視廣告,一支看後令人咀角帶笑,另一支則奉行浮誇爆笑,難得大家也心平氣和。 先談iPhone那一支。 根據照片社交網絡Flickr的資料顯示,該網絡群組中,最多人使用的相機三甲,依次正好就是iPhone4S、iPhone5和iPhone4,其次才到Canon的5D MK II和7D。 無論你是否Apple粉絲,毋庸置疑,iPhone的出現,的確對數碼攝影這生活習慣,擔綱了一定的革命性角色。 廣告中,出現了多個大家都可能十分熟悉的生活小插曲,每個人都拿著自己的手機,記錄下生活中的小片段。 真實的環境聲音,配上溫馨的配樂,最後,伴著娓娓道來的畫外音。 “Every day, more photos are taken with the iPhone than any other camera.” 好廣告,就是如此,無需賣弄小聰明,最重要,是讓消費者有所共鳴。 之後,說到Nokia。 曾經一度是手機界的大哥大,好不風光,近年,卻被人一沉百踩,我見尤憐。 Nokia 920是該品牌目前的旗艦機,去年,不動聲色,被Engadget reader’s choice投票選為Smartphone of the year 2012。 廣告中,Nokia未有刻意曬馬,卻以一個婚禮上,出現了蘋果和三叔兩幫擁躉,初而口角繼而互相廝殺這鬧劇,來告訴大家,日日大家鬥咀爭一日之長,實在無謂哦。 這是近期我看過最攪笑的手機廣告,無論你最終會不會捧Nokia場,這個廣告,值得捧場。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iOS平台上最優秀的Google Reader訂閱app—-Newsify

在iOS有那一個RSS Reader最好用呢?在Facebook向朋友請教,朋友A推薦我用Newsify。 先前都用些免費軟件閱讀RSS上的訂閱,但主打還是用Flipboard,也有用Pocket負責收藏,最近亦多用了Evernote來作資料整理。 由於工作及教學上所需,我對知識及資訊的吞吐量愈來愈大,我發覺若要滿足到我從訂閱、分類、篩選、閱讀、收藏這五個步驟的要求,除了我要培養出一套個人的整理術外,我更需要物色一些好工具。 用了Newsify此app的免費版一個上午,已立即決定升級使用付費版(媽呀,才HK$8,已可iPhone和iPad版兩用),除了因為界面精美外,實用性更是一流。 Newsify的一大優點,是在於它與Google Reader的整合性極高,無論你是透過Google Reader或者是Newsify新增訂閱,兩者都會同時同步,有條不紊。 此外,Newsify內建的搜尋引擎,效率也相當高,要在訂閱中以關鍵字找新聞,輕而易舉。 更重要的一點,是為Newsify的離線閱讀功能,這一點,類似平台如Flipboard等,暫時是最大盲點。 由於我經常要到廣州出差,所以間中會有大半天處於離線狀態,但只要在早上出門前用Newsify同步更新一次,大部份當天的新聞已可儲存,路上便可以繼續輕鬆地閱讀和整理了。 此外,一如巿面上所有主流的新聞訂閱app,看到有趣的新聞,想在社交網絡分享,Newsify也同樣方便。 你大可先標籤某段新聞為重點、或者是將新聞的連結收藏到Evernote,想把文章分享到社交網絡?一籃子的如Facebook、Twitter、Google+、Tumblr或甚至是Buffer等等的超連結,幾乎也可以一鍵搞定。 執筆之時,Newsify正進行限時免費,還未擁有的iOS用家,快快到這裡「單撈」(下載)下來吧。 當然,即使是付費的話,這也是一個物超所值的App哦,支持一下也應該。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Steve Jobs的i-戰衣

除了icon這個字,我似乎已不找到一個更貼切的詞彙,來形容剛剛離我們而去的Steve Jobs。 作為一位icon,他的一舉一動當然備受眾人關注,而但凡人都是先看外表的,所以衣著亦往往成為焦點所在。 眾所周知,近期亦備受談論的,就是Steve Jobs自從於1997年回歸那一家由他一手創立,後來又把他踢了出局的Apple Computer時,他開始逐漸樹立起的一套衣著「風格」。 Steve Jobs生前是惡名昭彰的偏執狂,更是簡約主義的忠實信徒,從他的衣著品味,大家亦可見一斑。 一件黑色長袖高翻領(Turtleneck)毛衣、一條Levi’s經典501牛仔褲、一對灰色的New Balance 991球鞋,就成為了Steve Jobs每次站在演講台上,宣佈那些令全世界為之歡喜若狂的蘋果產品時,最iconic的形象。 大家都幾乎可以肯定,這一式一樣的衣著組合,就如蝙蝠俠放在蝙蝠洞裡的戰衣,Steve Jobs應該擁有無數套。 牛仔褲及球鞋的品牌早已揭盅,都是美國貨(但牛仔褲卻不肯定是否美國製造了,那款球鞋卻肯定是),唯獨是那件黑色長袖高翻領毛衣,一直帶點兒神秘感。 最近的一個解說,是來自已經出版的Steve Jobs個人回憶錄(由Walter Isaacson執筆)。話說80年代,Steve Jobs曾一度拜訪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席間他對Sony企業內的員工制服,產生了濃厚興趣,而事實上,當時的服裝設計師為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為了加強員工歸屬感,Steve Jobs認為Apple員工也應該有自己一套制服,於是他找來了三宅一生擔綱設計。之不過,此構思後來遭到Apple員工強烈反對(這個當然,那個是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哦),最後胎死腹中。 雖然如此,Steve Jobs繼續與三宅一生保持密切聯繫,後來更要求大師為他設計屬於其個人風格的「制服」,最後,Steve Jobs選了一件黑色長袖高翻領毛衣作為他的戰衣,三宅一生亦為他一口氣製作了一百件。 三宅一生當年為Steve Jobs量身訂造的一百件毛衣,未必永遠合穿吧,難怪過去多年來,Steve Jobs要找其他代替品。 但到頭來,他還是選了一個美國牌子,這個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品牌叫St. Croix,據該公司的發言人稱,Steve Jobs平均每年會向他們公司購買兩打同款同色的黑色長袖高翻領毛衣。 最近,St. Croix這個品牌亦因Steve Jobs的離世而人氣高漲,只短短幾天,這款外表平平無奇,賣175美元的毛衣,已經售罄,銷量升幅為100%。 但奉勸大家,這既然是Steve Jobs的個人標誌,除非閣下為了製造搞笑效果,否則還是不要照樣模仿了。 更何況,這並非一個合適的搞笑時候,小心惹來Steve Jobs粉絲咒罵。(放心,我一定會帶頭) 伸延閱讀: Steve Jobs on Why He Wore Turtlenecks Steve Jobs’s style: New turtleneck details revealed Brand Behind …

Steve Jobs的i-戰衣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