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Point & Shoot隨身攝錄機 | HTC Re Camera

不得不承認,還是拜GoPro所賜,令”Action Cam”這玩意近年備受追捧,除了名門正宗的GoPro外,後繼加入陣營的,還有Sony,兩個品牌,都是主打高級及專業用家路線。 此外,又有一大堆國產凌凌漆代表,當中以山狗、小蟻最有名,當然,見有市場,大堆不知名的淘寶貨色亦充斥市場。 云云大廠品牌中,HTC肯定是一個異數,相信大家也不禁問,為何一個手機品牌,也要加入Action Cam的行列? 當大家在發出很多疑問的同時,今年8月,HTC Re Camera在美國3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Design Excellence摘下了一枚設計獎項,從此,在Henry Ford Museum佔有一個永久展覽席位。 HTC的這部Re Camera,在市面上已經推出了超過一年,但我還是在最近,於LOG-ON看見包裝相當可愛,機身有多款顏色選擇的它,才開始引起我的興趣。 與其說Re Camera是一部Action Cam,不如說它是一部Pocket Video Cam。 除了顏色走Lego般的塑膠玩具風外,Re Camera的造型亦十分趣緻,坊間很多網友都叫它做「水喉通」,我就覺得它更像潛水鏡,非常盞鬼。 拿在手裡,對著人家Point & Shoot,由於完全不像一部相機,對方的反應,可能會更自然。 作為一部小小攝錄機,Re Camera十分輕便,只有66.5 克。隨便放進恤衫袋、西裝袋、行山功能褲的側袋也可以,女士們,把這個放在手袋,和多放一支唇膏差不多。 外表像玩具,卻可拍攝1080p全高清影片、慢鏡也可以拍到720p高清,相機方面,1600萬像素配146° 超廣角鏡頭,最高光圈為f/2.8,夠用。 記憶體方面,使用microSD 卡,最高支援128GB,方便拍攝大量影片。 話說回來,既然目前大部分高階智能手機都已經可以做到這個規格,純粹站在一般拍攝的角度來看,初步測試,Re Camera未有為我帶來任何深刻印象。 但大概你可以視這Re Camera為你手機的鏡頭伸延,透過專用手機app,連接Re Camera,手機屏幕即時變為監察視屏,兼且可調節所有設定,近年開始流行Live Stream,Re Camera也有這項功能,即時直播,相當方便。 嘗試過它的超廣角功能,但魚眼的效果頗厲害,除非你視此為一種風格,否則建議不要應用在人物拍攝上,否則人人都隨時變成Star Wars內的Jabba。 你大可使用手機屏幕作觀景器,但一如所有Action Cam,拍攝的時候,都要在「盲拍」的狀態下進行,Re Camera也不例外,習慣了有觀景器拍攝屏幕的用家,要重新適應。 學習「盲拍」,手持拍攝時,只要把Re Camera拿在胸前位置,並且接近目光的水平線,拍攝出來,便會與「看到什麼拍到什麼」較為接近,Point & Shoot其實沒甚難度。 我較為喜歡它的慢鏡拍攝,即使是靜止的畫面,陽光的細微變化,也會創造出不俗的效果,但要留意,當進行慢鏡拍攝,Re Camera只可以拍到720p 96fps的畫質。 但說到底,我覺得Re Camera最實用的地方,就是不用加上什麼防水docking,就可以潛入達一米深的水底作短時間(30分鐘)拍攝,IPX7防水驗證的級數,大概相當於Sony Xperia …

Point & Shoot隨身攝錄機 | HTC Re Camera Read More »

HTC One M9 | 進化就在細節中

我發覺,一直以来,歐美市場對HTC手機的評價普遍不俗,就連權威科技雜誌WIRED,對每款手機型號的評測,即使有讚亦有彈,但整體而言,幾乎都相當正面的。 可是,來到亞洲,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便殘酷得多了,媒體亦似乎不太買HTC的賬。 HTC這品牌,在過去兩年,一直像在處於捱打狀態,媒體聚焦也較少落在產品之上,反而,大家對這品牌的廣告做得好不好,股價跌得有多低,似乎更加關注。 老老實實,近幾年來,HTC每台手機的造型,型號與型號間的分別近乎零,對於貪新鮮和換機頻密的香港人來說,實在是稍欠競爭力。 是的,既然換了件新衫,任誰都想比身邊的朋友發現,人,有時就是這樣膚淺的。 我是大概由Desire型號開始測試HTC手機的,對上兩台,分別是第一代的HTC One和HTC One Max,這一次,手頭上測試的,是HTC三個月前推出的旗艦型號HTC One M9。 有趣的是,此型號推出不久,HTC已急不及待推出了M9+以及性價比甚高的E9+。 外型貫徹,不變應萬變。 但事實上,HTC的確有它的堅持,這個Unibody的金屬外殼設計,做功上的雕琢,亦絕非一朝一夕,每一代的One系列,HTC只在細節上作輕微的改進,卻沒有石破天驚的大改動,這一點,其實可以理解。 色澤配搭,除了我手頭上的一台金銀雙配色較具特色外,其餘的紅色、鐵灰色、金色,都是從前HTC推出過的「基本色」,這方面,不得不承認,Sony Xperia就似乎進取得多。 機面上下位置與機背,都是銀鋼略帶微金的雙色調拋光金屬色澤,機邊部分及按鈕皆採用香檳金銅色,風格上,一貫地有點像MacBook的遠房親戚。 機背隱約見到的鋼絲紋理,機殼的打磨明顯下過一番功夫,很有份量和質感,但這Iron Man的缺點,就是較容易因與硬物的碰撞而刮花,我不小心地跌了在石屎地兩次,雖然手機安然無恙,身經百戰後的痕跡,卻無可避免地相當明顯。 全金屬機身,以「鋼水」來說,雖然一如上幾代One般的典型鋼鐵感,但今回初拿上手,我發覺居然有點兒刮手。 拿了好幾天還是有點不自在,雖然作為一名麻甩佬,可能我的手掌仍是屬於偏細吧,但相信這鋼鐵感,部份較man的男士,可能會頗為受落。 HTC One M9的「鋼水」如何有份量? 當你設定為震機,把手機放在檯上,那份由震機發動起來的隆隆聲響,你就會親身體驗得到。至於我,就曾經嚇到過好幾位朋友,如果把手機放在玻璃或金屬檯面,你更加要有心理準備。 攝力功能升級,表現尚欠突破。 我連續使用了這台HTC One M9兩個多月,坦白說,站在硬件上的角度而言,其實驚喜不大。 最大躍進,是前置鏡頭採用了HTC自家製的制式UltraPixel的400萬像素鏡頭,f/2.0光圈,這是昔日型號的主鏡頭級數哦,但可惜我平日不玩自拍,無福消受了。 主鏡頭也有進一步的升級,2000萬像素、f/2.2 光圈、27.8mm鏡頭、兼且有4K錄影,算是足以和其他品牌的同級旗艦機看齊吧。 我沒有用過M8,但發覺網絡上的評價都幾乎統一口徑地說:「進步不甚明顯」。 就我個人的實質使用體驗,覺得對焦速度、拍攝,還算順暢,可惜的是,由於沒有光學防手震,在低光環境中拍攝,還是有點兒難度,失焦亦在所難免。 唯一可讚的,是照片的清晰度、還原度很高,色澤十分自然,保持了一貫HTC旗艦機的水準。 另外一個拍攝功能上的新突破,就是HTC One M9可支援RAW格式拍攝,對於普通拍友來說,我覺得這方面的意義不大,一來所佔儲存記憶是一般JPEG的十倍,二來我亦相信,除了專業拍友,相信沒有多少位手機拍友會這麼「神心」,會將手機的照片再在電腦上用Photoshop修圖,除非是工作需要吧。 BoomSound音響系統,驅動前置雙喇叭震撼。 HTC引以自豪的BoomSound系統,進一步再次強化,聲音的高低頻平衡感甚佳,更具有音樂感。 我用林二汶的新歌「只怕不夠時間看你白頭」Hi-Fi Track的Wave檔來測試,直接用前置的這對立體揚聲器來聆聽,人聲的還原力很高,斯文淡定。 當然並非零瑕疵,略嫌低音力度有點力不從心,但說到底,這還只不過是手機內置揚聲器,不能苛求太多。 HTC One M9亦內置了杜比音效的5.1聲道環繞音響模擬技術,音效分別可選擇【音樂模式】或【劇院模式】,我用YouTube播放Ant-Man的HD Trailer進行測試,杜比音效的立體感,實在有點出乎意料地強,真正是「細」不可擋。 畢竟,站在物理性而言,這對前置揚聲器的設計,實在可將市場上任何一台的手機比下去。 用我常用的KEF M500耳機測試,發覺驅動力甚強,6成音量播放我的Wave檔音樂聲軌,已經應付得綽綽有餘,聲音不浮誇,表現溫文,播放爵士樂,尤其合適。 插入耳機,用家還可以根據耳機的耳塞式、或者是耳道式,為HTC BoomSound系統的聲音最優化設定作選擇,這方面的設計,實在細心。 但如果純粹聽歌,我還是會選擇把BoomSound系統關掉,音樂的細節位,反而可以聽到更多,人聲及低音少一點喧染,多一點溫暖,似乎較合我杯茶。 Sense 7系統,貼心設計更上層樓。 …

HTC One M9 | 進化就在細節中 Read More »

依然Quietly Brilliant的HTC One Max

大碼版HTC One 作為2013年年底推出的主打機款,HTC One Max雖然未至於石破天驚,但一如上一台HTC One,勝在細水長流,眼見身邊用家朋友的正評不絕,所謂路遙知馬力,難怪我還是念念不忘品牌昔日的那一句廣告標語—-Quietly Brilliant。 顧名思義,單憑外表,HTC One Max徹頭徹尾就是HTC One的大碼版,CPU同樣是採用Qualcomm Snapdragon 600 四核 1.7GHz,就連比例也是一樣。加上HTC One Mini的話,就是一門三傑,大中細碼都齊全了。 先前用過HTC One一段日子,認為那是實用性最強、表現最全面的Android機款之一,我更尤其喜歡它的鏡頭拍攝質素,以及多個在系統軟件上的優化功能。 事實上,除了硬件上的競爭,Android手機市場有趣之處,就是廠商在系統軟件上的優化,也是其「軟」實力的格鬥場,這一方面,HTC自家客製化的Sense系統,一向是口碑不俗。 兩個多月用家體驗 我認真地試用了HTC One Max差不多兩個多月,是時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用家體驗。 老實說,初拿上手,真的覺得HTC One Max「墜手」了少許(重217克),尤其是相比起較早前我試用過的Samsung Note3,這台手機的「份量感」很明顯,像一枚「小鐵餅」,想瀟灑地單手操控,有點難度。 幸好,用過一段時間後,開始逐漸體會到「小鐵餅」的多方優點。 先體會下它的設計。 上回合,HTC One採用的,是Unibody的一體式鋁合金構造,今一回的HTC One Max,面板首尾的揚聲器部份以及背部整個板塊,皆為鋁合金鑄造,整部手機中間的結構部份,則採用了聚碳酸酯合成塑料。 我手上的這台機是銀白配搭,相對起Unibody的一體式,今回這設計當然不夠乾淨俐落,可是,兩側白色的合成塑料,卻給予用家較有安全感的防滑手感。 再者,由於用家再三要求,今趟HTC終於讓我們可以自行加入microSD記憶卡,方便擴充存儲。 HTC One Max機旁就有一個小小的按鍵,按一下,機背就可以自動解體,非常方便。雖然,我們還是期待著,HTC可以設計出一個既不用拆除機殼,又可以保持microSD擴充存儲的Unibody設計。 雖然機殼背部可以拆除,可是,HTC One Max卻不能更換電池,這方面就有點令人不明所以。可是,話須說回來,本機款擁有一枚3,300mAh的鋰離子電池,續航力相當高。 啟動了省電模式後,平日主要用作電郵、閱讀Flipboard及Feedly等訂閱內容、間中上一下社交網絡、再兼顧日常生活拍幾張照片等,在一般情況下,使用足足一整天,也能夠相當安心,它的續航力,能給我一定的安全感。 如果再刻意地省一點電,譬如不要過於頻繁上Facebook或拍照,我最高的紀錄是,大概可以用上超過一天半左右。 iPhone 5S開創了手機應用指紋識別先河,相信不久便會成為各大品牌新增的「基本」功能,HTC也不甘後人,今回這台One Max最大賣點之一,就是追加了這指紋識別的開鎖/啟動功能。 iPhone 5S的指紋識別啟動,用戶需要將指尖緊貼手機的Home Button,從而進行掃描確認,情況就有點像,我們平日看過有關科學鑑證或特務等一類的電影或電視劇場面。 HTC則採用了截然不同的指紋識別技術,你只要把指尖輕輕掃過置於機背鏡頭下面的掃描器(有點像在超級市場的條碼閱讀器),就能夠啟動手機的不同預設功能。譬如,除了解鎖之外,你更可以設定以指紋直接啟動指定的應用程式,合共最多可以設定三個指紋,啟動三個不同的指令。 表面上,這是一個十分貼心的設計,可是,當然在應用起來的時候,一如iPhone 5S,其實還是會間中失靈。再者,可能我的手掌較小,要單手解鎖,有點難度,更有點危險,加上我經常有手汗,遇上潮濕季節,對於我來說,這個指紋識別功能便有點得物無所用。 此外,除了解鎖之外,我還是覺得,在啟動其他應用程式方面,實在是可有可無的。譬如在以指紋啟動相機時,即使是相機應用程式已直接用指紋啟動,手機還是處於未解鎖的狀態的。 當然,這情況,與平日使用快速按鍵啟動相機或其他應用程式一樣,手機解鎖,還是要多另一重的動作。如果可以改善這方面,將手機解鎖及啟動應用程式兩個指令一起執行,就更加方便了。 …

依然Quietly Brilliant的HTC One Max Read More »

HTC One的攝像力

買部智能手機回來,最重要的是什麽? 「影相」。 問過很多個朋友,居然都給了我這答案。 用手機玩Snapshot隨拍,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小相機市場日漸式微,要怪,就要怪各大智能手機。 在這個像素動不動就過千萬的年頭,400萬像素,可以肯定是一個極之趕客的數字,可是,HTC卻是藝高人膽大,在這部HTC One及剛推出的 Butterfly S 所配備的,居然就是400萬像素的鏡頭。 HTC稱此技術作UltraPixel,即是說,雖然表面上是400萬像素,但輸出的照片,每一個像素點的可用單元面積,都比一般智能手機相機的面積大最少兩倍,感光元件尺寸,等同800萬或甚至是1300萬像素。 所以,明明是400萬像素,清晰細緻度不僅可媲美過千萬像素的相機,更可能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每個UltraPixel鏡頭背後,都有一個1/3 吋的背照式感光元件,以及ImageClip 2影像處理晶片,配合F2.0 光圈和28mm廣角鏡,在日光下拍攝,自然色彩、高層次感,無難度;微光中,HTC One對光線的敏感度很高,即使在預設的基本拍攝模式(同時備有夜攝模式),依然能夠捕捉到不俗的影像。 數字遊戲非我強項,還是有圖有真相。我在Flickr開了一個HTC One的Photo Set,全部照片由手機直接上載,中間無添加、無執相。 所拍攝的照片,除了夜景,也有幾張日出日落的照片,色澤的還原度很高,層次感亦很強,作為隨拍的相機,小相機可以退役。 此外,HTC One的拍攝軟件配備,還包括了一個名為Zoe的三秒拍片功能,表面上是拍片,其實是把20張高像素照片連拍的合成短片。 在手機中打開Gallery檔,用Event瀏覽模式,你就會見到一個一個以Event歸類的檔案夾,並且會有一支早已自動編輯好的30秒短片,將你某天日程的照片、Zoe短片或高清片合成,選擇你喜歡的預設濾鏡、音樂、剪輯風格(可惜選擇不多,只有六大款),不費吹灰之力,短片搞定,即可分享。 除了將整個檔案夾的照片分享,這類30秒的slide show分享模式,其實也不失為一個旅行照片分享的好方法,尤其是,當配合Zoe的三秒短片,可觀性便更高了。 (筆者按:本文評測手機由手機商提供,本人並無收取任何稿費等酬勞)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HTC Sync Manager幫你無痛轉會

HTC客製化的Android體驗,向來對用家十分體貼。 為了照顧由iOS或其他平台轉會的朋友,於是,htc設計了一個簡單易用的Sync Manager軟件。 譬如我目前使用的是iPhone 5,只要先把檔案如常於iTunes備份,然後把HTC One連接,啟動Sync Manager,兩家人就會自動「傾計」,將所有檔案,包括Contacts及照片等等,全部過戶。 先選擇手機平台 然後選擇型號 先前已備份的檔案,就可以直接過檔到新手機。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向來是使用iTunes管理音樂檔的,今後也可透過Sync Manager,和iTunes連繫,打通任督二脈。 於是乎,即使是Android機,以後也可以用iTunes作音樂檔管理,過歌落手機了。 (筆者按:本文評測手機由手機商提供,本人並無收取任何稿費等酬勞)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HTC One初體驗

「好靚好靚好靚好靚好靚好靚好靚好靚好靚好靚。」 把玩著我剛入手的HTC One,友人A居然陳振聰上身,連環講了幾乎十次「好靚」。 老老實實,我覺得HTC One的設計,的確算是不賴,但我這位朋友,可能真的見得那些番梘膠盒太多,反應實在是浮誇了少許。 看圖片未必感受到,拿過實物上手的朋友就會明白,HTC One的確「好靚」,尤其是銀色機身那一款,放在一部MacBook旁邊,情況就有點像如果搵靚佬王敏德飾演靚仔吳彥祖老豆,像一對失散多年的靚版父子。 說他們像是父子,其實有出處,事關兩者的機身框架都是採用了一體化的Unibody設計,加上鋁合金磨砂的物料,難怪,由代理方面得悉,銀色的那款,一推出,即缺貨。 雖然我手上獲得的那款是啞黑色的,打了個小折扣,但拿上手,這無縫一體化Unibody的機身,做工精細,任刮唔花,依然令我眼前一亮。 拿上手,有點兒墜手,與同級競爭對手哎瘋輝銀河四齊齊上磅秤一秤,厚9.3mm淨重143g,該煨,比人厚又重過人。 沒辦法,針無兩頭利,要擁有金屬機殼的質量感和手感,墜手少許是必然,這是常識啊。 上網找資料,得悉原來這個機背呈微微弧形的外殼,框架設計採納了零間隙結構,製作時更採用了鑽石切割及電化學蝕刻等技術,打磨拋光,注塑紋理,做工一絲不苟。 先奪去我目光的,是機身上下各一的長方形蜂巢,相信大家也會猜得到,這對其實是揚聲器。 原來,這些鑽孔上下各有188個(4×47),每個大小均一0.4mm,大小經多番測試決定,太大會堵塵,太小會影響音色播放質素。 這對喇叭,霸氣深藏不露,其立體聲音響的聲量,響得令我有點詫異,即管開盡volume聽Eason的「重口味」也未見「拆」聲。 如果帶著它去開會,用來播片做示範的話,以後,就不用帶多對小喇叭了。 所以,拜託拜託,各位HTC One機主,千萬不要在搭地鐵搭巴士搭天星小輪的時候不戴耳筒打Candy Crush或者看蘋果動新聞,平時這樣做已經夠討厭,用這手機的話,我保證,你會更神憎鬼厭,隨時會被車長/船長趕出車/船的。 要數另一亮點,當然還有它的4.7吋的屏幕。 雖然比同級對手略小,但屏幕像素密度卻達到468ppi,分析力亦爲1080p高清級數,屏幕色彩還原力甚高。 播放Pacific Rim的高清電影預告片,發覺暗部細節仍未能充份展現,但可視角度十分廣闊,接近水平,亮度適中,色澤的味精味不濃,眼睛看得舒服。 當然,你硬要說喜歡吃味精的話,我阻不了你。 (有關此機大家可能更關心的拍攝力,下回會集中討論和分享更多) 以下是有關HTC One設計的官方影片,看後除了令你更加明白背後心思,更會覺得付這個價錢購買,真的是值回票價的哦。但話說回頭,這個年代,產品設計師越來越能夠從幕後走到幕前,真的又不得不多謝Apple。 (筆者按:本文評測手機由手機商提供,本人並無收取任何稿費等酬勞)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品牌最大公因數

最近頻頻有學生問我什麼是Co-brand,那算不算是Cross-over的朋友?怎樣才為之成功? 我不想在這裡向大家拋書包,我只想用最草根的方法,向大家解釋一下,就當這是生活小百科吧。 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DNA,兩個不同的品牌結合,就會產生奇妙的化學作用,像忌廉溝鮮奶,可樂加萬樂珠,能夠「撞」出一些特殊的品牌效應出來。 當然,兩個品牌交叉感染,都希望一加一不止於二,你稱這形式做Co-brand也好,Cross-over也好,其實都是異曲同功。 但拜託不要隨便用個X字,譬如黎明最近的Leon X U,看起來就有點不雅了。 重點是,一如優生學中強調遠親相交,兩個品牌愈是風馬牛不相及,所能繁殖出的化學作用,爆炸力便愈強。 譬如張敬軒與香港管弦樂團兩個品牌合作,便同時把流行曲與歌手高格調化、古典樂大眾化。 這條方程式由當年的關正傑,以至較近年的張學友或李克勤等也歷久不衰,兩個品牌單位也各取所需,雙贏。 但在大部份的情況下,遠親相交卻經常會出現怪胎,譬如將曾特首與MC Jin這兩個品牌硬生生地配對,便立即洋相大出,貽笑街坊,起錨變嬉錨。 也有些情況,會妹仔大過主人婆,譬如每次任何品牌與Hello Kitty Cross-over,這頭沒咀巴的貓卻永遠會搶盡主人家的鏡,那管你是輩份極高的麥當勞叔叔。 但反正每次都大賣,主人家們通常都不會太介意。 但也有些品牌聯盟,是主人家想借助對方的品牌基因,令自身產品產生Halo effect(光環效應)。消費者電子產品方面就有較多案例,要數最成功的一宗品牌婚事,便莫過於Sony與Ericsson了。 此外,譬如Panasonic及Sony的數碼相機,會分別採用專業的萊卡及蔡司鏡,突顯專業形象;大眾化的消費者電子品牌LG,又會找Prada合作推出時尚高檔的手機。 最近,兩大手機品牌htc及Nokia,都分別找了一個音響耳筒品牌BEATS及Monster(其實都是同一家公司)合作,大打音樂潮牌這張牌。 兩個品牌合作,如何找出最大公因數,難度極高。 箇中究竟是誰靠誰,誰滔對方的光,形式千變萬化,手法五化百門。但萬變不離其宗,假使配搭得宜,愈是遠親相交,遺傳基因愈是優秀。

鐵三角鬥智博弈—–竊聽風雲2

說得口水乾了但還是要說,《竊聽風雲2》與上一套同名電影之劇情,並無關係。 這一集之於竊聽,只是其中的情節,故事主線,是一個有關貪婪、復仇與承諾的故事,而背景,就是香港的金融市場。 如果你有一定年紀,以股票買賣為題材的故事,大家不其然會想起當年無線的《大時代》,加上本片主角之一的劉青雲,以及其他的老戲骨曾江及江毅等,真的很難沒有這個聯想。 事實上,除了曾江及江毅,幾位TVB的甘草演員如駱應鈞及郭峰等的出場,一時間就像時光倒流,提醒我們,TVB其實也有好演員。 正如我的老友老占講:「江毅講冚家鈴是帶RRRRRR….鈐口音,絕呀!」我看當晚在戲院內的觀眾,江毅一開口爆粗,如雷貫耳,尖酸刻薄,全場也笑了。 但時代變了,《大時代》不可能再以昔日的《大時代》方式說故事,《竊聽2》配合了現今觀眾習慣了的節奏,不必要的對白減到最少,連環動作、飛車、鬥智等場面,兵賊民這鐵三角的錯綜複雜,緊張得如坐過山車,讓我坐立不安。 兩個小時的戲,眨眼便過,電影曲終人散,看到最後一幕,實在有點捨不得離場。 當然,方展博式的股票買賣博弈,亦讓我輩電影觀眾看得份外投入,看時我在想,如果有股神師傅羅樂林出現,就更完美了。 故事緊湊之餘,亦不失有情有義的細膩描寫,司馬祥(胡楓)、司馬太太(焦姣)和司馬念祖(吳彥祖)這一家三口的深厚感情,看得令人心酸。 何智強(古天樂)這位公事公辦的丈夫,面對被自己親自報案入獄的妻子何婉清(葉璇),對白不多,夫婦間的無奈與恩仇,卻演繹得細緻入微。 較弱一環,反而是羅敏生(劉青雲)與郭麗萍(黃奕)這患難與共的夫妻檔,女角演出略嫌生硬,兩夫妻共處一室時,就連劉青雲也居然演得有點尷尷尬尬。 反而,劉青雲與胡楓在大排檔促膝暢談的一幕,更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再說一次,我更希望和劉青雲做對手戲的那位是羅樂林)。 也留意到電影中有植入廣告,HTC手機幾乎由頭帶到尾,但最盞鬼還是曾江說的那一句:「點解你地個個都用同一款手機?」這幕對白絕對是劇情需要,卻又幽默得令人發出會心微笑。 港產片近期狀態大勇,靠的不需要是3D,《竊聽風雲2》以一個地道的題材、紮實的多線發展故事、人性的細膩描寫,拍出充滿港產片味道的特色。 整套電影在香港取景(中環街頭爆炸的那幕實在精彩),除了令本地觀眾看得更投入,因為這份本地情懷,我覺得會讓外國觀眾更為欣賞,亦間接為香港旅發局宣傳了。

雙核播flash片,蘋果都俾面。

身邊有不少Android控,他們最喜歡炫耀的數百樣事情的其中之一,就是「我地可以play flash你唔得」。 也許,我早已被Steve Jobs洗了腦,但凡所有mobile device都不應該support flash,flash對我們有害無益,flash會令我們手機的「包耍」當機。 說真的,我雖然喜歡上網,但對那些有大量flash animation 飛來飛去的網站,老早已看膩,見到某大入門網站的Crazy Ad,作為一名用家,更覺討厭(但為口奔馳又無辦法)。 對於我來說,有flash無flash,本來無甚所謂。 但無辦法,有些時候用手機瀏覽某些網頁,見到好幾個窿窿,確實又有點惱人,尤其是做我們做網絡廣告的,經常想第一時間上網看看有什麼事情發生,而通常又要靠手機,哎瘋很多時候就不太方便。 來到雙核年代,相信mobile device播flash已經不是個難題,兩星期前拿到HTC Sensation這部手機,我第一時間就是考驗一下它播flash的能耐。 在家中用Wi-Fi上網,登入蘋果日報網站的桌面版,完全無問題,與在電腦上網相比,流暢度接近無分別。 當然要試播蘋果動新聞,也是直接用browser於蘋果日報桌面版上直接執行,也沒難度。影片下載速度比在蘋果日報app上播片,分別不大。 我「求其」地拍了以下試片,大家可作為參考。 補充一點,大家可能憑這影片看不到,4.3吋的qHD熒幕,睇片真的很爽。  

雙核機王,兩雄相遇。

  HTC Sensation與SAMSUNG Galaxy S2這兩部雙核機王,在差不多的時間推出,真有點像縮敵對壘,但由於兩家人各有捧場擁躉,一時間,兩者好像變成當年譚校長張國榮在勁歌金曲的對決一樣,好不熱鬧。 先申報個人利益,HTC的公關第一時間送了一部Sensation給我試用,但同時間,由於我們公司也有好幾位三叔擁躉入手了Galaxy S2,於是我便有機會把兩部機同時拿過上手把玩,粗略地比較一下,當然少不了---拍照留念。 以下純為初步個人感覺,要否作為參考請自行判斷,至於詳細技術評測,可參考最新一期PCM或e-Zone,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手機用家。 1)輕巧度與手感:無可否認,相比起Sensation金屬感的「墜」手,Galaxy S2的確輕巧得多,但當然也「膠」得多,這方面就要看你的個人喜好了。 2)熒幕畫質:到底Sensation的S-LCD還是Galaxy S2的AMOLED好?我覺得後者霎眼看頗華麗,但再看下去就感覺像落了籃墨水,前者色彩就較自然,但當然,這絕對涉及個人對熒幕色調喜好的問題。 3)介面親民度:Sense踏入3.0的年代,動感介面明顯是變得有點浮誇了,有點不合乎Quietly Brilliant這宗旨,但幸而速度及用戶體驗方面,還是不俗,地圖功能真的一絕,作為iPhone用家的我也沒投訴了。Samsung對比起來,在介面這方面就顯得平實了一點,變化不大。 4)上網流暢度:單看數字,就知道兩者都應該贏盡哎瘋肆。至於能否直接在瀏覽器播到flash,對於你來說是否重要,就真的見仁見智(我個人就覺得沒甚需要,反正最討厭看到煩人的廣告)。整體而言,兩部機用瀏覽器直接上網睇蘋果日報都無問題,速度對決,Galaxy S2略贏了半個馬鼻,但這半個馬鼻有多重要,就請自行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