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夢想而偉大 | Coldplay | A Head Full of Dreams》

2014年,經歷婚變風波,樂隊 Coldplay 主將 Chris Martin 以治癒系的沉鬱聲音,創作了一張內容極為私密的《Ghost Stories》專輯,如果我稱之為《年度最佳掟煲專輯》,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反對。 人總需要勇敢生存,《Ghost Stories》推出後,Chris Martin 馬上收拾好心情,極速反彈,就連巡迴演唱也沒有,便馬上與樂隊開工籌備緊接下來《A Head Full of Dreams》這一張專輯,典型Coldplay 正能量陽光氣息,再次湧現,但可能令樂迷失望的是,與此同時,坊間亦傳出消息,話說這極可能會是樂隊的告別作。 「這是有關於愛、接納與包容任何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It’s about love and acceptance and embracing what happens to you)。」Chris Martin 如是這樣形容這專輯。 此外,除了老拍檔 Rik Simpson,亦找來了 Beyoncé及Rihanna 背後的製作單位 Stargate,據聞監製對樂隊非常嚴謹,要求樂隊製作了大批 demo 錄音,然後才逐一甄選,交上十首 demo,隨時有八首被監製打回頭。難怪 Chris Martin 也自嘲地說:「感覺上,我們像回到未有唱片公司簽約前的時候了。」 參與客串的樂手歌手,亦可謂鑽石級陣容,隨便數幾個名字,Beyoncé、Merry Clayton、Tove Lo、Noel Gallagher (Oasis主音結他手),甚至是前妻 Gwyneth Paltrow 等等,最後隆重介紹,還有特別嘉賓(雖然只是新聞片段錄音),自稱為 Coldplay 粉絲的美國總統 Obama。 不理三七廿一,我第一時間把整張專輯一口氣聽完,就直接地覺得,就好像它的封面設計一樣(令我聯想起橫尾忠則的經典海報),這是一張色彩斑斕的專輯,像要一口氣向很多音樂單位(包括Coldplay 本身)的樂隊聲音致敬,同時間,亦注入了更多的電子舞曲元素。 […]

《人,因夢想而偉大 | Coldplay | A Head Full of Dreams》 Read More »

成熟型格大叔的至愛 | New Balance 990

New Balance(1906)、Puma(1924)、adidas(1949)、Nike(1964)….。 不是最近看見New Balance的110周年企劃,我從來沒留意過,這個來自美國波士頓的品牌,原來較諸其餘的經典運動品牌,更老。 想當年,New Balance 990推出的時候,便是以一百元美金的標價及Made In USA作定位,事隔30多年,目前在美國標價平均一百七十元美金左右,加幅不算離譜。 雖然,我自問是一名波鞋控,但實不相瞞,我從來沒有買過一雙超過一千塊(港幣)的波鞋。 不是我負擔不起,而是,我總覺得,花一千塊買一雙波鞋,說到底,都是用來穿得很粗的,實在有點兒奢侈。 更何況,對於那些大熱潮款,我從來都沒興趣追捧,人人都覺得潮的,也通通不要預我。 可是,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想放縱自己,奢侈一下的話,我唯一的選擇,一定會是這一雙New Balance 990。 這一雙灰色的「阿伯」鞋,1982推出,至今已經來到第四代,但款式,其實都好像沒變過。 無他,這可能並非像余文樂那類潮人會穿的款式,而是那些像坂本龍一、李宗盛,美國總統奧巴馬、又或者是Steve Jobs這類人士獨沽一味愛穿的長青款式,有關於潮流,他們都沒興趣和大家一追再追。 時日如飛,我也終於到了這個成為大叔的年紀,亦好像開始懂得欣賞New Balance 990的成熟低調,還有那堅持美國製造的人手工藝,對於一個品牌來說,頑固,是一種美德。 最近990的第四代推出,#‎990V4‬ 這個hashtag充斥了整個網絡,在社交網絡上,也有些紀錄片開始流出,令我對這個品牌,以及這個經典款式背後象徵著的品牌精神面貌,產品了強烈的興趣。 首先打頭炮的,是New Balance Logo及品牌定位的原創人Terry Heckler。 在以下片中,這位品牌設計大師,如數家珍地,解釋了New Balance鞋款以數字命名的由來。 坂本龍一已經當了New Balance的代言一段日子,那個年頭,New Balance的slogan是單一個字Achieve。 而事實上,以下這支廣告片中,我始終覺得坂本龍一一身黑色西裝內襯黑TEE、然後腳踏一雙灰色的New Balance,絕對是型到無朋友的。 以下這支短片,坂本龍一和大家分享他對「一」這個數字的觀點,在片中,他正在彈奏的音樂,正好是差不多10年前,他曾經拍攝的New Balance廣告的配樂。 那首作品名為Ngo,這首歌曲,在他的專輯《Chasm》出現過,但我不喜歡專輯內的混音版,這個出現在廣告內的版本,只有在單曲唱片中出現。 最後,來到李宗盛,初時看見,有點詫異,因為這條「短片」,足足長達十多分鐘。公司的年輕同事說:「我只可以捱到一分鐘。」 這支不知應該算是紀錄片還是廣告的網絡影片,打正旗號的,不是990,而是一個名為《New Balance 110周年 X 李宗盛 “每一步都算數”》的特別企劃,在網絡只是看到簡體字的版本,相信是為內地市場而製作,片中李宗盛也是穿著一雙990,一灰一黑。 在片中,李宗盛與我們一起回顧了他創作生命中路經的五個城市,由東京、溫哥華、香港、吉隆坡出走,最後回到台北老家。 也許,來到某個年紀,人總會開始回望過去,審視自己走過的每一段路,這個故事,由李宗盛娓娓道來,尤其有說服力。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這句廣告標語,有點文青的感覺,有網友批評:「這和賣波鞋有什麼關係?」。 的而且確,這個系列的「廣告」,令我想起了”Keep Walking”的Johnnie Walker,我不會說它是抄襲,但大致上是英雄所見略同吧,是看後感覺猶有餘韻的那一類品牌概念,這個年頭,可恨已見得太少。 也許,這個年頭,大家都喜歡追捧能找到那位最潮最吃香的大明星代言的廣告,運動品牌,不是要說什麼運動精神、更不要說品牌內涵,卻要紛紛追趕潮流,我暗地裏覺得,這個時代的運動品牌,總缺乏了一點能鼓舞人心的溫度。 出現了日本的坂本龍一、台灣的李宗盛之後,我在想,如果來到香港,我們可以找誰來說個故事? 我的心頭,開始有點納悶。

成熟型格大叔的至愛 | New Balance 990 Read More »

《除了講煲劇攻略,我想說關於Netflix的二三事》

已經忘記了,我有多久沒跟著電視台的節目時間表看節目,人生苦短,追劇也最好一口氣追完,電視台節目時間表,什麼來的? 我不知道多少位Netflix試用用戶,試用完一個月後,有否續約幫襯,老老實實,即使沒有Netflix的公關送我一年會籍,我老早也打算自投羅網。 我揀了的,是每個月HK$78的標準計劃,我的家沒有4K電視,這個計劃,夠用。 Netflix可以取代NOW TV嗎?對於我說,基本上,這不可以是像Apple To Apple般比較的一回事,因為最低限度,我還要看HBO和TLC,但說到未來,沒有人可以保證任何事。 尤其是,我最愛看的紀錄片和英美劇集,現在於Netflix上看,我相信,即使我每個周末像返教會般乖乖地騰時間出來,我隨時看足一年也未必看得完,況且,好看的節目愈來愈多,每天依然只有24小時。 不幸中的大幸,目前,Netflix最弱的一環,是電影,很多電影不是太舊就是太不入流,較好看的,通常你又已經在戲院看過。 但自從我買了新的Apple TV後,其實我愈來愈不介意幫襯iTunes Store,HK$38看一齣首輪剛推出影碟的新戲,反正NOW現在的Movie On Demand,較新的電影都要另外付費。 至於Netflix的英美劇,除了自家製的Daredevil稱得上是首輪內容,其他暫時大部分都是慢了半拍的。我最喜愛的House Of Cards,卻因為香港區版權賣了給RTL CBS,想看最新一季的話,暫時還要等一等,或者可幫襯LeTV或Now TV,未看的,可以先看頭三季。 之不過,如果你不是追英美劇追得很貼的朋友,還有幾套鎮台之寶是值得大家回帶收看的,其中,我會首選我老早看飽了的Breaking Bad,以及BBC製作的Sherlock,我看了大半而又已經收了進My List的,還有蝙蝠俠前傳Gotham和福爾摩斯現代版的Elementary。 我知,我知,紀錄片未必是你那杯茶,但我個人就覺得,這才是我坐在電視機面前攝取的真正精神食糧,而這方面,Netflix實在是太強。 歷史天文地理流行文化社會政治議題,你要多有養份就有多有養份,其中有一些,娛樂性更是不俗,如果你像我,家中有Apple TV再接駁大電視和環迴音響的,那些大自然主題相關的高清紀錄片,更是不可多得的視覺與聽覺享受。 朋友問:紀錄片會很沉悶嗎? 我說:會呀,尤其是,如果你覺得「愛回家」才是你杯茶的,你一定會覺得很悶很悶,而且隨時會悶到你死,因為你已經習慣了不用腦,你也認為看電視時不想或不需要用腦。但凡一些稍為有養份的東西,你也會覺得很難入口,甚至是會產生生理排擠,情況就像大部分營養不良的小朋友般,一見到蔬菜生果就想吐想反胃一樣。 Netflix上有很多PBS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製作的紀錄片,PBS是一個70年代在美國成立的非牟利電視台,所有Funding都是靠募捐而來,但由於其製作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向來獲得不少觀眾的愛戴。無論是中學和大學,也很喜歡用PBS的節目來做教材。 我在美國和過一些念電影的大學生閒聊,好幾位都告訴過我,他們正在努力寫劇本和四出尋求金主,希望能製作一齣紀錄片,然後成功把作品送上PBS播,聽說,這是美國電視製作人的一份榮譽。 由於是美國本土的電視台,不少PBS的紀錄片都和美國歷史有關。而當中,我最喜歡看的是Ken Burns的作品,他絕對是紀錄片界的殿堂級人物,贏過無數次的奧斯卡及艾美獎。 第一次接觸Ken Burns的作品,是我一位深知我心的中學老友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是一套一共十集,2001年推出的Jazz(可惜暫時香港Netflix沒有,我在此鄭重呼籲希望他們能夠快些上架),如果你想認識爵士音樂的歷史,我肯定這是目前坊間唯一最齊全、整理得最好的作品,看完十集,像上完一個很有系統的爵士音樂史課程。 更重要的是,表面上雖然是說爵士音樂史,但這其實也是一套講述美國近代史的紀錄片,不說不知,如果沒有30年代的經濟大衰退,爵士音樂未必會發展得如此蓬勃。 較為近期而又有在香港Netflix上架的Ken Burns作品,是一共七集的THE ROOSEVELTS: AN INTIMATE HISTORY,這是關於三位ROOSEVELTS,包括兩位已故前美國總統Theodore Roosevelt和Franklin Roosevelt,以及Franklin Roosevelt的髮妻Eleanor Roosevelt的故事。 你大致上可視之為一套橫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人文歷史來觀看,我尤其喜歡Eleanor Roosevelt的部分,這位充滿智慧、剛柔並蓄,首位積極參與國家事務的美國第一夫人,特別令人值得敬佩,有趣的是,負責聲演的,是Meryl Streep姨姨,見微知著,製作是如何地認真。 除了美國的PBS,BBC的紀錄片節目也很值得看,Planet Earth、The Blue Planet、Frozen Planet、Life等等大自然題材的紀錄片,都是些不少朋友會買Blu-ray或DVD珍藏的好東西,現在,固然也可以On

《除了講煲劇攻略,我想說關於Netflix的二三事》 Read More »

《去吧RubberBand兵團 | Gotta Go!》

霎眼間,RubberBand的字母順序專輯已經來到《G》第七章了(但這卻是第八張專輯),屈指一算,已經來到第十二個年頭。要在香港這樂壇撐十二年,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何況是要四(五)個人一條心的一隊樂隊? 樂隊和歌手的分別在哪裏?我覺得樂迷對樂隊的期望,一般比對個人歌手的期望為高,除了在音樂上的造詣,還有能否與樂迷一起成長,為他們身處於的那一個時代發聲,作為一隊樂隊,彷彿這些就成為了他們的天職。 無獨有偶,RubberBand大部分的歌曲,都經常與探討成長中的困惑有關,內容也會涉及本地話題,《Gotta Go!》這專輯不例外。 音樂上,今次找來了王雙駿當專輯的監製,也積極參與了所有的編曲和部分的作曲,長達一年的製作,無論在演奏或者是編曲部分,相比起樂隊從前的專輯,明顯來得更成熟豐富和多樣性,音樂性更強,而且,當中有很多細位值得細意欣賞。 1.《Gotta Go!》 為專輯打響頭炮的一首歌,開首先來段Analog Synthesizer的Arpeggio,是七十年代典型的電子太空聲音,樂隊齊奏進入,前奏氣勢有點演唱會序幕,略帶點神經質的結他Riff橫空闖入,先聲奪人,「Bong Bong聲」的Snare Drum比起平日的RubberBand來得較為「躁底」,原來是多得客席鼓手恭碩良!他帶領著樂隊進入Chorus前的幾下Fill-in,未出發,先亢奮,相信泥鯭有一定壓力。歌曲後半段,注入了更多電子元素,中段音樂間奏再回到Chorus後,歌曲由樂與怒搖身一變成電子舞曲,樂隊成員像帶上了Daft Punk的太空頭盔,震盪中搖晃的電子低音,令整隊樂隊擺動起來,熱鬧過後,再回來一個搖滾樂隊陣容的終曲,霸氣地閉幕收場。 2.《挾持》 相信這是不少處於這個大時代的朋友們的心聲,要選擇站在高牆與雞蛋其中一邊,正如歌詞中所講「當初的堅持,流亡在何處,心中的天使,情人很擔心,雙親介意,等幾時至可以」,要在家人與個人的立場之間作出取捨,實在太難。音樂而言,是抒情的Pop Rock,電鋼琴與弦樂的編曲,增加了這首歌的流行味道,琅琅上口的Chorus大旋律也來相當流暢悅耳,很有K歌的潛質。 3.《許多年以後》 先不要猜度這首歌用普通話演繹的動機是什麼,但當初聽時,可能由於咬字發音的關係吧,演繹的情感上,感覺總是有點搔不到癢處似的。但站在音樂角度,要RubberBand處理這類Soul Ballad,絕對沒有任何難度,我亦很喜歡結他與Rythm Section方面的處理,反觀電鋼琴部分就彈得有點流水作業,說到底,這可能並非目前樂隊陣容成員所擅長的樂器吧。 4.《Alive》 都說這張專輯RubberBand要以兩文三語來和大家見面,粵語、普通話後,又來了一首「鬼鬼地」的純英文歌,風格是略帶Disco-soul和Funk味道,營造出的悅耳氣氛,我聯想起MJ的《Love Never Felt So Good》,都是甜蜜蜜、充滿陽光感的開心情歌,很喜歡在前奏、中段間奏,以及後半段Chorus於背後Ad Lib的長笛,配上樂隊的快樂節奏,互相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令人聽得開懷,名副其實的Alive。 5.《#sorrynotsorry#》 連歌名也來玩社交網絡潮物Hashtag,相信是別有用心,想貼緊互聯網時代的脈搏。音樂上是帶點Hip Hop味的搖滾,歌曲內容道盡年輕打工仔的心態,講起「我哋呢班打工仔」,大家很難不想起Sam Hui,難怪就連主音的唱腔,也忽然來得有點像他,中間來的一段Rap,有點反叛,卻未見十分激進,其實,我覺得,RubberBand是可以再憤怒一點的。 6.《休眠》 情深款款的抒情Pop Ballad,樂隊暫且退席,弦樂鋼琴五重奏,優雅的旋律,略帶淡淡哀愁,很悅耳動人的一首歌,不是說笑,我認為動聽得可以成為愛情韓劇的主題曲。 7.《七》 可能是專輯中最具「政治」意味的一首歌,就憑「在黑暗角落裡,重新定義,什麼叫七俠五義。」這幾句,話題已經呼之欲出。音樂素材方面,用的卻是充滿調侃意味的Rockabily,節奏和唱法都有點鬼馬,但奇怪的是,明明是演繹一個本土議題,所用的語言卻是普通話,不知是否別有用心? 8.《堅彌地城》 請容許我大膽假設,此曲對於RubberBand而言,可能就是《Stairway to Heaven》之於Led Zeppelin般的一首標誌性作品吧。樂曲由霧氣籠罩的電結他節奏展開序幕,Verse 1旋律「懸浮在交通燈之上」一來便要直上聲嘶力竭的高音域處;接著Bridge的部分「餵你飽肚的午餐,你不再需要揀,給你矜貴的晚餐,你只要跟對板,不要絞腦汁了」則由交由合唱組合Charatay提出對現實的控訴;來到Chorus「Fly me to the moon,再見地殼瘡疤,Fly me to the sun,有隻螞蟻猝死嗎?」的華麗搖滾大旋律,更是來得「大氣」凜然,後半段演繹則是來得歇斯底里,這是一首廣東歌中少見的Progressive Rock作品;最後一段Outro更加是悉心經營,像氣勢澎湃的電影配樂,戲劇性的管弦樂與和音,與咆哮中的電結他對話,其中也加插了電波干擾中的對白,編曲充滿畫面般的層次,令我聯想起Interstellar電影中的末日氣象。 9.《我是樂隊》 開宗明義,這首歌應該是衝著內地真人秀《我是歌手》而來的,無獨有偶,亦是用普通話演繹,是一首風格大路的Rock Ballad作品,你會無可避免地想起樂隊《五月天》又甚至是《Mr. Children》,歌曲由Acoustic Guitar的節奏徐徐展開,進入Chorus樂隊全體合奏,「不怕世界不知我是誰,只要相信自己就萬歲,我錯我對,給不了誰」,很勵志,又能夠溫暖人心,就連電結他Solo的幾句旋律也好像有歌詞似的,像要再三叮嚀叫著我們「不要倒下來不要倒下來」。

《去吧RubberBand兵團 | Gotta Go!》 Read More »

《h.ear》式低調好聲音

趁天氣還有點點涼,近排出門聽歌,還是經常以on-ear耳機為主。 嫌一般的on-ear耳機太笨重?最近,Sony為大家帶來一個輕便的選擇,說的是Sony《h.ear》這品牌系列的新款耳機,《h.ear》目前有兩款on-ear(有線及無線),以及兩款in-ear型號的耳機,看見它整個系列色彩鮮艷的lineup,設計簡約時尚,有別於其他Hi-Fi友味較濃的Sony耳機,加上相對「平易近人」的售價,定位明顯是鎖定年輕人的便攜音樂市場。 從Sony收到了《h.ear》系列的MDR-100AAP,是一雙炭黑色的on-ear有線耳機,開箱後發覺內裡有個硬盒,包裝很有Hi-End耳機的感覺,耳機拿上手卻很輕盈,雖然是膠製品,但很喜歡這啞色的炭黑,高級得來很低調,以價論貨,大概港幣千五蚊左右的價格,單憑觀感,性價比已相對地提高。 我用來測試的音樂播放工具,除了我的老爺iPod Classic(依然好好聲呢),分別還有Sony的Hi-res Walkman NWZX100,以及Xperia Z5 Premium手機。 音樂檔方面,除了平日在手機常聽的Spotify,採用上最高規格的320 kbit/s制式,其餘一律是Apple Lossless。 我主要聆聽的音樂種類,除了日本流行樂如Mr. Children、MISIA及小田和正,還有我的最愛John Mayer等類似的英美搖滾,爵士樂和古典音樂也少不了。 由於《h.ear》系列標榜是Hi-res Audio ready,所以我也先找來了Diana Krall《Wallflower》的高清檔,在NWZX100上進行煲機。 在MDR-100AAP上播放著的《Carlifornia Dreamn’》,Diana Krall充滿哀愁的歌聲充滿穿透力,聚焦在正中央,鋼琴靜悄悄地擁抱著背後的弦樂組,座落在音樂廳內,堂音渾圓甜美,整隊爵士樂團進入鏡頭,未有太搶鏡,但節奏仍然鏗鏘有勁。 除了「好聲」,選擇一雙耳機時,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我的第一項要求就是要「舒適」,太重、太侷、太硬的on-ear耳機,就算音質多發燒,我也無福消受。 戴在頭上,這雙《h.ear》on-ear耳機帶來的,是相當舒適的聆聽體驗,我在辦公室連續聽了個多小時,耳朵還未有感到疲累,兩邊耳罩內的海綿,把耳朵包得貼貼服服之餘,隔音效果也相當優秀。 《h.ear》on-ear的阻抗為24 Ω at 1 kHz、靈敏度103 dB/mW、頻率響應5–60000 Hz,用手機推高清的Apple Lossless檔,完全不費吹灰之力。內裡的40毫米高清驅動器單元,配合鈦塗層圓拱形振膜,大大抑制了不必要的振動,令音質相當剔透清晰。 近年,「防纏繞導線」彷彿成了不少主攻主流便攜耳機市場耳機的指定動作,《h.ear》on-ear也不例外,鋸齒形設計的導線,除了避免你的耳機和導線扭纏不清,更兼具智能手機線控及咪高峰功能,一個按鍵,便可設定為轉換樂曲或控制聲量的功能,更方便作免提通話之用,雖然這樣說,但戴著這個耳機講電話,總又是有點怪怪似的。 如果你平日出街聽歌,主要都是用手機聽類似Spotify的320 kbit/s串流音樂檔,我的耳朵告訴我,聽某些類型的音樂作品,尤其是爵士樂,這耳機是一個不俗的選擇。 為了考驗耳機對處理普通音檔的能耐,我在Spotify聽日本爵士鋼琴好手HIROMI的新作《SPARK》,她的彈奏有點神經質,間中投入到接近敲打琴鍵的瘋狂狀態,由高潮激昂之處,至低位細膩旋律造句,與另外兩位樂隊成員的對答,爵士低音和爵士鼓的定位皆清晰無論,動態感很強。 轉戰Coldplay的最新專輯《A Head Full of Dreams》 ,樂隊的聲響雖然仍然相當華麗,電結他和電子合成音效包圍著主音歌手Chris Martin的聲音,音質就似乎壓縮得太厲害,很多細節位都變得有點矇糊,當然這不能怪罪於耳機哦。轉聽我自己用CD轉檔的Apple Lossless檔再聽一次,耳機就生猛起來了。後來我也試聽了Suede《Night Thoughts》,也有類似的情形出現,高音部分尤其未見突出,中頻人聲與樂器之間也有點混濁。 就這樣吧,我會形容《h.ear》on-ear是一雙文質彬彬的耳機,不浮誇,帶點低調,音色老老實實,高音高亢之處,伸延性略嫌收斂,未夠清脆,但中低音實淨醇厚如美酒,節奏不含糊,有punch有勁而不會太aggressive,平衡感是我杯茶,音樂現場的空氣感也很遼闊。 秋天快來了,趁天氣還有點涼,出門聽歌,這雙《h.ear》on-ear耳機,還有一陣子可以當我的音樂伴侶。

《h.ear》式低調好聲音 Read More »

【運動品牌廣告,就是奮鬥中的我和你的心靈雞湯】

我在想,即使不是運動能手,相信沒有多少個年輕人(或者是心境年輕的人),從未被一輯勵志的運動品牌廣告打動過。 我也是其中一名,無論是入行前或入行後,作為廣告從業員的我,經常也會因為一輯出色的運動品牌廣告而為之著迷。 Just do it、Impossible Is Nothing,以至是剛剛看到的這一輯#RuleYourself,看完這些廣告,不是給了我多一分動力去做運動,而是像總有一把聲音,繼續在我的耳朵旁邊,喋喋不休地鼓勵著我,叫我要相信自己、要繼續努力、不-准-放-棄。 想成為一個出色的設計師、想成為一個作家,想成為一個好兒子、想成為一個好媽媽….,無論你在奮鬥中的目標是什麼,這種不是為了競賽、人生路上的運動精神,其實可以無處不在。 最近看到很多年輕人輕生的新聞,然後又聽到很多成年人的意見,我想了很久,也找不到什麼解救的答案。 我只是在想,慶幸自己從小熱愛運動,即使表現毫不出色,也未能鍛煉到一副運動員的身軀,但在精神上的體魄,卻或多或少有點幫助。 無論成年人好、年輕人也好,如果能夠先讓自己的心強壯起來,又或者,能夠得到身邊隊友們的鼓勵,無論前面的路多艱難,總要相信有辦法,凡事都可以熬得過去。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除非你放棄了自己,否則,人生路上,沒有什麼輸與贏。

【運動品牌廣告,就是奮鬥中的我和你的心靈雞湯】 Read More »

關於閱讀,我要說的其實是….

某台灣書評網站找我做訪問,但交稿後好像不了了之,一眨眼已經半年,所以索性自己發表了。 1.請介紹一下你自己,還有現在所做的工作? 我是梁志成,業界朋友大多只認識我的英文名字Rudi,是一個大學本念古典音樂和學作曲的廣告人,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去當廣告文案,本來一直打算邊做廣告邊等機會回去做音樂的,我還簽了BMG做作曲人呢,但誰知,我由小文案到創作總監以至後來跑了去做數位及社群營銷,一做就做了超過20年,其實我還是很希望能夠回到音樂舞台的。 2.你最近讀了哪些書?是否有趣呢?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剛剛讀完村上春樹的《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由大學時代開始,我當過十多年的古典樂評人,讀起這本書來,好像再次燃點了我對欣賞古典音樂的熱情。書裡面有很多十分專業的古典音樂欣賞分析以至演奏技巧的內容,素來知道村上春樹是一名超級樂迷,但讀完這本書,我發覺他除了對音樂充滿熱情,他對古典音樂鑽研的深入程度,根本上就已經是一個專業樂評人的境界。 平日我也喜歡讀一些工管營銷相關的書籍,亦間中會揀一些廣告人撰寫的書,較早前拜讀過台灣廣告人龔大中的《當創意遇見創意》,文章分享了不少作者對一些生活創意達人的創意啟發,雖然很多都與廣告無關,我卻覺得那是廣告人的一本心靈雞湯;現在正開始讀著我們香港廣告界的大哥大KK曾錦強的書《上位》,KK是GroupM的前CEO,三年前創立了他的廣告營銷集團The Bees,我認識他很多年,知道他是一個謙謙君子,這本書的書名卻和他的行事作風相反,說的原來是他的職場心得,和龔大中的那本書一樣,可說是廣告人的心靈雞湯,讀上一兩篇,心情也好起來。 3.你理想中的讀書環境是怎樣的呢? 我成長中的那些年,和我那個年代的香港清貧家庭一樣,一家十口都擠在一個二、三百平方呎的公共屋村單位,自少我已習慣在嘈吵的環境中做任何事,包括讀書。現在,我家住離島,每天要搭船再轉搭捷運上班,同樣是低頭族,人家在玩手機,我卻差不多整個旅程我都會在看書。 4.你都如何處理看完的書呢? 我會把書放在公司,然後「逼」我的同事拿去看。 5.你平常都在哪裡買書?大約多久買一次書? 大概兩三個月一次吧,英文書一定會買Amazon的Kindle版,中文書則會在誠品或Page One那一類店買,有時也會在機場買,總之是方便就好。 6.你選書的標準是?有特別偏好某些類別的書嗎? 沒有一定標準,主要都是講緣份,但我由於工作需要,會讀較多工管營銷類別的書,此外,由於我是村上春樹迷,他的作品,我幾乎一本都不會錯過。 7.請推薦幾本喜歡的書給大家。 平日我很喜歡讀KK曾錦強在香港報章的專欄,他這本新作《上位》卻並非把專欄舊作湊合而成,而是一本分享了他個人20年工作心得的作品,我一邊讀,一邊感覺像在聽一位良師益友的促膝對話,正如先前所說,除了廣告人,我覺得這也是一本適合給任何「打工仔」(上班族) 的心靈雞湯書籍。

關於閱讀,我要說的其實是…. Read More »

《我最喜愛的10首占士邦主題曲》

97回歸祖國後,在港人心目中,占士邦此英國餘孽的地位,似乎依然比英女皇事頭婆為高,大家繼續在每集都又讚又彈的情況下,乖乖地買票入場,我和占士邦有個約會,集集風雨不改。 屈指一算,今年已經是第24次出動了,每一集,除了這位擁有一雙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鬚根、神乎奇技的鎗法、掌心蕩漾著一杯Dry Martini的占士邦,少不了的,還有集集換畫的邦女郎,以及每次開場時展開序幕的主題曲,這不僅是指定動作,更加是占士邦國度裡的宗教儀式。 除了早期的純音樂,每一集的占士邦主題曲,都會找來一位當紅歌手/組合來演繹,可是,亦和所有占士邦電影一樣,這些主題曲都是好壞參半,當中,又一如所有的邦女郎,大概可分為霸氣沖天、撲朔迷離、秋水伊人、傾國傾城、紅顏禍水、巾幗鬚眉、婀娜多姿等等類型。 1.John Barry 《James Bond Theme (From “Dr. No”)》: 作曲家John Barry在第一套占士邦電影中,立即為這角色的出場定調,60年代的「摩登」電結他、配以大量很Glam的Big Band Sound,聽聲如見人。 2.John Barry 《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稱得上是占士邦二號主題旋律,雖然可能比較少人認識,特務旋律依然神秘中帶浪漫,低音銅管非常「型棍」,依然聽聲如見人。 3.Loius Armstrong 《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本來是插曲,卻再三被發掘成為經典James Bond金曲之一,68歲的Loius Armstrong灌錄這首作品時已經病入膏肓,當時只錄了一Take,成為經典絕唱。 4.Shirley Bassey 《Goldfinger》:可能是比邦女郎更Iconic的女性,先後主唱過三套占士邦電影主題曲,一開聲,立即霸氣沖天,巾幗不讓鬚眉。 5.Shirley Bassey 《Diamonds Are Forever》:肯定是占士邦金曲三甲之一,此曲進一步將特務電影的浪漫神秘情懷,如有神助,推到極致,開腔頭一句”Diamonds Are Forever”旋律就是過耳不忘。 6.Sheena Easton《For Your Eyes Only》:可能是個人造型最接近邦女郎的原唱者,旋律由當時已寫過Rocky主題曲的Bill Conti操刀,歌曲柔情似水,令人想起電影中的漂亮邦女郎。 7.Duran Duran《A View

《我最喜愛的10首占士邦主題曲》 Read More »

《星戰流行榜》

時為1977年,戲院內,抬頭看,大熒幕上見一望無際的浩瀚星空,字幕徐徐展現”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威武澎湃的鼓號曲同步奏樂,《Star Wars》的音樂宇宙亦正式展開序幕。 《Star Wars》這電影系列,除了透過史詩式的故事橋段、豐富的人物角色、令人看得目不暇給的科幻特技,此外,深受後浪漫主義管弦樂曲影響,由作曲家John Williams譜曲的大型電影配樂,跨越了前傳後傳六集,同樣也俘虜了幾代星戰迷的心。 不說可能不知,John Williams當初為《Star Wars》譜曲時,已經心思細膩地進行計算,除了為每一位主角度身訂製了一個主題旋律,亦為某些故事橋段,設定一些別具象徵意味的音樂素材,一如華格納歌劇內的旋律動機手法。 因為篇幅所限,《Star Wars》的音樂宇宙亦太龐大,我只集中介紹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由Episode IV至Episode VI內出現過的5首經典作品清單。 1.《Main Title》 每一集的序幕曲,都必定由它帶頭響起,千年如一日。事實上,這首氣勢磅礴的英雄式Fanfare,亦被作曲家稱為Luke Skywalker主旋律,首三集(即始於Episode IV)中,由於人物角色為主線關係,出現的次數相當頻密,同時亦有配合不同氣氛的變奏,及後則演變為星戰國歌級的份量,是的,我真的見過有朋友,在電影開場的時候想站立起來致敬。 2.《The Force》 這是JEDI武士的主題旋律,最早在Episode IV的《Binary Sunset》一幕中出現,旋律蕩氣迴腸,賺人熱淚,及後亦像Luke的主旋律一樣,經常以不同模式,在所有集數的《Star Wars》中出現。大致上,這音樂主題可分為兩大風格,一為感人肺腑的慢版,二為雄壯威武的進行曲版。 3.《Princess Leia》 由於首套《星戰三步曲》的劇情主線,都是由Luke和Leia兩兄妹帶動,代表第二人物這主題旋律,當然同樣出現次數甚頻,及後前傳第三集《Revenge of the Sith》的尾聲,亦曇花一現地出現了一次,其暗示不言而喻。 4.《The Imperial March》 在《Episode V:The Empire Strikes Back》首次現身,之後便演變成幾乎是Darth Vader每次登場時,必然同步出現的主題音樂,是一首充滿霸氣的進行曲,亦是象徵了黑暗勢力的旋律,出現次數頗多,除了Episode IV外,每一集都會現身,最新一集的《The Force Awakens》肯定也不例外。而我印象最深刻,是我曾經有位外國朋友,他將外母的手機鈴聲,設定為這首音樂,可見其象徵意味如何強大。 5.《Yoda’s Theme》 同樣與上述的Darth Vader旋律一樣,除了Episode IV外,Yoda大師在每一集都有出場,音樂主題固然少不了,旋律充滿靈氣,亦帶點夢幻氣息。一個小插曲,就是在E.T.電影中某一幕,話說萬聖節中有位路過的小朋友打扮成Yoda大師,於是這旋律居然也有短暫現身,作為該電影的作曲人,John

《星戰流行榜》 Read More »

《星戰交響曲 Star Wars Symphony》

時為1977年,當《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橫空降世,除了電影中的人物角色科幻特技令當年的老中青觀眾看得如癡如醉,當中的音樂,甫一開場,字幕打出,由銅管樂齊奏的威武旋律響起,那一種澎湃的震撼力強,一錘定音,已經註定成為經典。 即使是70年代,荷里活的大製作電影配樂,其實已經不是什麼前無古人的事情,但為何,John Williams替《星戰三步曲Star Wars Trilogy》所創作的電影配樂,會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事實上,為首齣《星球大戰》電影譜曲前,John Williams已經在荷里活電影圈中薄有名氣,先後憑《Fiddler on the Roof 錦繡良緣》和《JAWS 大白鯊》贏得奧斯卡,而《星球大戰》在開拍期間,卻一直受到荷里活圈中人一致看扁,更有不少人認為這齣嚴重超支超時的電影,隨時會爛尾收場,由此可見,如果不是基於對George Lucas的信任,相信很難想像一位這樣的音樂大師,會願意替這齣電影的配樂投下如此心力。 雖然《星戰三步曲》後來也追加了三部前傳,但其最具備標誌性的星戰音樂世界,還是建基於首三集的配樂中,當中的音樂素材,豐富得可以不斷循環變奏再變奏。 的而且確,John Williams為《星戰三步曲》投入的心力,遠比他當時創作過的任何一套電影配樂為多,還記得,想當年我敗了我儲足幾個月零用錢入手的《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配樂專輯,是一套雙卡式錄音帶,音樂長度幾乎是兩套交響曲的總和,而且,此專輯更罕有地內含詳細的演出名單,LSO(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是演出樂團,擔綱演出的每一名樂手,都居然人人有名有份,有點像古典音樂會的場刊。 那個時候我剛開始學習古典音樂,對擔綱演奏的LSO,當然略有所聞,因為恰巧當時的明珠台星期日有個古典音樂節目,駐場樂團就是他們,發覺這樂團的銅管樂組所發出的聲響輝煌燦爛,樂團中的首席小號Maurice Murphy和首席長號Denis Wick,都是名氣響噹噹的大師,在這套卡式錄音帶的演出名單上見到他們的名字,已教我興奮莫名。 《星戰三步曲》的電影配樂之所以厲害,是因為John Williams以編寫管弦樂交響詩的氣派,去處理整套電影的音樂,而並非純粹的配樂。作品中處處流露出他備受後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大型歌劇及管弦樂作品的影響,編曲幾乎用盡整隊樂團的每一件樂器,他在代表每個主要角色的旋律的處理手法上,更尤其深受Wagner歌劇鉅著《Ring Cycle》的影響。 在Wagner音樂世界的語言中,有一個德文術語叫Leitmotiv(主導動機),意指一個貫穿在整套音樂作品內的旋律動機,這些「動機」可以是象徵人物角色,也可以是一個具某種獨特意義的象徵式旋律,「動機」每次出現,就代表某個角色,又或者是某個概念的場面出現。「動機」可以按故事發展推進而變奏,每次出現的編排都可以截然不同,但卻會令聽眾聽聲如見人,聽聲如見畫面。 《星戰三步曲》最具標誌性的Leitmotiv,當然首推主角Luke Skywalker的主旋律,同時亦是電影開場的Main Title主題曲。 第一次進場看Star Wars的,相信很難會忘記,當字幕”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在浩瀚無際的星空中出現,這一刻這震撼性畫面。 這是一首充滿英雄意味的Fanfare鼓號曲,擔綱主旋律演奏的小號,開始時昂首闊步上大五度的旋律,充滿英雄氣概,緊隨三連音直上七度的高音,更有種衝上雲霄的勇氣,整個開場白,都有種力拔山兮的氣概。 及後,這個屬於Luke

《星戰交響曲 Star Wars Symphony》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