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 Stories

PROYA(珀萊雅) | 強打品牌營銷的美妝護膚品牌

自成立自己的廣告創意工作室以来,我一直都有服務美妝護膚品牌的客戶,因此,我也會特別留意不同地區的相關作品。 去年(2021年),一輯中國大陸的婦女節廣告,令我認真地開始留意PROYA(珀萊雅)這品牌。 一個廣告標題:「性別不是邊界線,偏見才是」,更如當頭棒喝,讓我乖乖地耐心把兩分鐘的廣告片看完。 普遍而言,包括我自己做過的大部分作品在內,這個產品類別的廣告,十居其九都是主打產品功能,唯一稍微的變化,就是在消費者的痛點上,找一個略為有趣一點的切入點說故事。 事實上,這個產品類別,產品的同質化幾乎是必然的,放諸四海皆是。 但有趣的是,無論是傳統歐美大品牌、抑或是大熱的日本及韓國品牌,卻偏偏越來越少願意投資在建立品牌形象之上。 三八婦女節,為性別平權發聲。 說回這個主題廣告,原来是2021年婦女節前,PROYA與中國婦女報的聯合主題活動。 主題廣告片由新生代女Rapper於貞擔綱朗讀宣言,兩分鐘的廣告片內,不斷對觀眾提出多個有關性別偏見的反思,文案鏗鏘有力之餘,亦很容易令人感到共鳴。 「什麼是獨立女性?從來沒有人討論,什麼是獨立男性?」 除了一系列不賣產品,主打品牌訴求的主題廣告外,也邀請了10名KOL(意見領袖)以「性別偏見」為題的個人回應,作為內容營銷的延續。 支持男女平權之餘,同時亦不失歌頌女性,另一方面,卻沒有把性別平等這話題單一化,在主題廣告片內,不單止女性,也一併把男性帶到性別偏見這話題之上。 既質疑大眾對女性偏見,亦發表了男性偏見的種種迷思,「你個男孩子,為什麼要學護理學?」、「男人不能哭?」、「跳芭蕾舞的男生娘娘腔?」等等。 因此,可見這個婦女節期間推出的計劃,目標對象,其實不止於女性。 有趣的是,翻查一下資料,我才發現,在中國大陸,PROYA這個品牌的消費者,男性的比例其實相當高,有接近30%。 以性別平權為切入點,坦白說並不算新鮮,兩大運動品牌,其實都做過類似作品,但作為一個美妝護膚品牌,趁婦女節前打的這個主題廣告,我覺得策略上,算有誠意,值得加分。 中國美妝護膚品牌領導者,主打品牌營銷。 說回PROYA,其實這是一個2006才誕生,只有十多年歷史的年輕品牌,而且,亦算是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大陸開始在不同產品領域開始冒起的國產品牌之一。 面對以進口品牌為主,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市場,品牌成立的初期,迴避了正面交鋒,先積極進入三、四線城市,以18至35歲的上班族為核心目標對象。 PROYA集中「保濕+美白」兩大產品功能,以海洋生物科技作為品牌核心資產,並以「深層補水專家」作為品牌訴求,同時,以大眾化定價,高性價比為品牌定位。 每次推出新產品,PROYA亦會先以一個吸引的試用價,來培養顧客的基礎群,這一種策略,和成衣品牌UNIQLO的新產品上市策略相似。 媒體策略方面,全力主打網絡營銷,亦與大量KOL緊密合作,透過口碑營銷,建立品牌的認知度,當其時,相對於其他傳統品牌,算是較早投入在網絡營銷的品牌之一。 之後,PROYA亦投入大量資源在綜藝冠名,以及網絡短視頻的欄目冠名上,同時,亦透過與媒體的聯乘合作,擴大品牌的認知度。 在新興社交網絡媒體上,PROYA投入度亦相當高,早在2015年,已經進軍直播帶貨市場,據稱他們是首幾家透過「抖音」賣貨的品牌之一。 PROYA於2017年1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兩年後,2019年前三季即錄得21億元人民幣的收入,以及2.4億元人民幣的純利,較前一年同期增長近三分之一。 2020年1月,PROYA股價創新紀錄,以108.94元人民幣高價收盤,及後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侯軍呈以109.4億元財富,晉身《2020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 目前,PROYA集團以多品牌模式經營,集團旗下,除了主打的「珀萊雅」,還包括有「悅芙媞」、「彩棠」、「INSBAHA」、「CORRECTORS」等品牌,以分眾化的營銷手法,經營品牌定位、銷售渠道、營銷手法等,覆蓋市場甚廣,各佔不同市場領域。 既有名人代言,更積極投資品牌營銷。 但不難發現,PROYA這個品牌,和她的競爭對手一樣,在產品營銷上,都會找名人、KOL代言(當中包括宋仲基、大S及章子怡這類一線大星)。 同時間,企業品牌亦會在好些社會議題上,譬如像上述的性別平權,為大眾發聲,或者是引起公眾的關注,公益廣告,成為了品牌建立親民形象的營銷手法。 除了上述的「性別不是邊界線,偏見才是」企劃,為了持續與消費者對話,PROYA還有好些純粹打品牌這張牌的營銷及公關活動。 另外一個我留意到的,就是PROYA趁2021年「世界精神衛生日」,與聯合中國青年報及壹心理兩個單位合作,共同發起的《迴聲計劃》,一項提起公眾關注青年心理健康的公益行動。 幾乎每位都市人,都習慣了在人家面前裝堅強,也習慣了壓抑情緒,於是,這個企劃的目標,就是旨在讓受情緒困擾的朋友,讓他們的每一種情緒,都可以得到其他人善意、正面和溫暖的「迴聲」。 除了主題廣告影片、個人個案分享的紀錄片,亦有和專業心理學服務平台《壹心理》合作,推出了一本《情緒療愈不完全指南》,由專業人士,給予受情緒困擾的朋友一點的幫忙。 其實,除了上述兩個案例,PROYA還有不少成功的品牌營銷個案,都值得我們參考。 在品牌營銷以外,其全管道銷售(Omnichannel Marketing)策略,也有不少值得我們取經之處。 有興趣的話,到中國大陸的營銷或廣告網站逛一逛,就不難找到一些PROYA的案例,研究一下,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高效能Gym鞋品牌—LANE-EIGHT

認識LANE-EIGHT這品牌,大概始於兩年前,我無意中在SCMP讀到一篇有關品牌創辦人James和Josh兩兄弟的訪問。 有點意想不到,這個成功打入美國市場,獲得國際媒體報導的運動鞋品牌,居然是來自香港的本地薑。 但正所謂「天涯何處無波鞋」,全世界在等我入手的運動鞋,無論品牌與款式,都多如天上繁星,多一個,真的都可能嫌多。 更何況,LANE-EIGHT這個新品牌,居然夠膽獨沽一味走天涯,只有Trainer AD 1這款式。 驟眼看,鞋帶的綁法,靈感疑似是來自Nike Presto,鞋底的構造,又疑似Nike Lunar的東施效顰,還有鞋身採用的一體化網織纖維物料,整體加起來,就像是一對無印版的adidas Ultraboot。 人總是先入為主的,因此第一印象,LANE-EIGHT未能勾起起我的興趣,令我認真地對她了解更多。 後來,某天路過LANE-EIGHT的Pop-up Store,拿過實物上手,發覺做工不錯,售貨員又使力解說此乃環保物料又沒有使用任何皮革云云,是名副其實的一雙Vegan鞋。 一如近年不少國際大品牌所走的ESG企業方針,LANE-EIGHT雖然只是一個初生之犢的新品牌,在製作原材料的選擇上,卻同樣講究,一律都是取諸天然的循環再造物料,當中,更把大量人為廢物升級再用。 譬如,LANE-EIGHT的鞋身,採用再生聚酯紗線製作,材料來自廢棄膠瓶;而鞋底部份的物料,則是取材自大量充斥會對海洋有害的藻類,整個生產過程,當然亦講究減碳。 說到這裡,不期然會令我聯想到,在美國名人界中大熱的AllBirds,品牌同樣走DTC(Direct-to-Consumer)和持續發展概念,兩者都是象徵著新世代品牌的特色,除了是時尚,同樣亦是吸引新一代消費者,或甚至是投資者的熱門概念。 但說到我對LANE-EIGHT這個品牌開始產生興趣,其實是由我的健身教練開始。 過去一年,我開始逐漸留意到,我慣常去的那家Gym,身邊都總有幾位Gym友穿著這款運動鞋,此外,更包括了好些健身教練。 也許你會問,做Gym穿哪款運動鞋,是否真的需要這麼講究? 純個人體驗分享,先由我家的鞋櫃說起,我的運動鞋,大概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平日上班襯衫穿的便服鞋,功能性較弱,未必合適穿來認真做運動。 第二類,是我每個星期行山時,穿來踢石踩沙的行山鞋,功能性很強,但做Gym穿的話,可能會有點笨重累贅。 第三類,就是跑鞋,除了跑步時會穿,因為上述兩類運動鞋都不太合適做Gym鞋關係,於是,跑鞋就成為了我平日的Gym鞋。 跑鞋作為Gym鞋,其實我覺得還可以,當然,還要視乎你穿的是那類款式的跑鞋。 由於某些款式的跑鞋以輕巧先行,往前跑絕對可以,但當在Gym要做一些需要左右走動或跳躍的動作,甚至是要做一些負重運動時,間中就可能會感到有點缺乏安全感。 話說某天做Personal Training的時候,我和教練J閒聊,問他有那款Gym鞋推介。 二話不說,他就向我推介了兩個鞋款,其一就是Nike的Metcon,其二就是上述的LANE-EIGHT Trainer AD 1。 前者款式,教練認為鞋身結構會較為硬淨,習慣柔韌度較高的跑鞋的我,未必會習慣,的而且確,我目測另一邊廂正穿著一雙Metcon的一位教練,走起路來,確實有點像Robot Cop。 後者鞋身造型雖然同樣紮實,但鞋身在穩定性與柔韌性之間,卻取得相當好的平衡,除了合適做Gym,做較短途10K左右的跑步訓練都不錯,加上款式較接近休閒鞋,平日上班行街也可以。 教練J於是說。 當我還在考慮,應否入手一雙Trainer AD 1的時候,卻剛好遇上LANE-EIGHT終於推出的第二款運動鞋—HIIT Trainer。 驟眼看,造型和上一代Trainer AD 1好像分別不大,設計風格依然是簡約的休閒鞋,細心看,發覺鞋身鞋舌不再一體化,獨立鞋舌之外,鞋繩亦改為較接近傳統的穿法。 設計稍作調節的鞋身結構,在鞋身與鞋底整體的穩定性上加持,為應付需要快速切換左右動作的體能鍛鍊,亦強化了內外結構的支撐力,種種細節上的改良,都是為了更切合以健身為重點的日常穿著。 Trainer AD 1鞋身相對包腳,鞋身結構較像穿襪,腳掌厚肉的話,著起來亦會較緊,教練J建議,一般人可能要穿大半個碼。 但HIIT Trainer就有點不同,因為穿鞋繩的方式,雖然依然包腳,但腳掌貼腳程度較有調節空間,因此穿起來,沒Trainer AD 1那麼緊,腳趾亦有較多鬆動空間。 因此,有朋友建議,最好選擇平日最合適的貼腳尺碼,由於鞋身柔韌度極高,新鞋穿一次就可以break in,所以尺碼來說,愈貼腳,愈好。 穿上HIIT Trainer後,入到PURE的Gym場,我真的是「自信心返晒嚟」,尤其做負重兼且要走動的鍛煉時,馬步比平時穩,安全感亦大增。 我也嘗試穿HIIT …

高效能Gym鞋品牌—LANE-EIGHT Read More »

SKII STUDIO x 是枝裕和 《中間泳道》

一個品牌有沒有靈魂,大概可以從她平日由產品、服務、用戶體驗,到最後宣揚品牌理念的傳訊工作,略知一二。 很多做Marketing的朋友,拿到新客戶,又或者是客戶方的新人上場,總覺得要大肆改革,推翻前人的所有,從而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但誰知,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品牌,如果想宣揚一個品牌理念,其實是一項長線投資,不可以做完一兩次後,就期待立竿見影。 前人留下來的,下過的努力和苦功,總有其可取之處,不應一下子就完全抹煞,重新歸零。 Change Destiny是SKII從2016開始使用的品牌主題,用Marketing術語來說,這就是SKII的Brand Purpose,是品牌的存在意義。 近年大家都講Marketing For GOOD、Marketing For Impact,一個品牌能否建立一個具長線策略的Brand Purpose,其實變得愈來愈重要。 我服務過不同的護膚品牌客戶,SKII總是我的客戶的競爭對手,但我總又是會拿她作為我的競爭目標,所以會經常留意她的作品。 說真的,單單是要說服一個客戶,要抓緊一個Brand Purpose,要持之以恆,將同一個理念,用不同的角度發揚光大,就已經相當困難。 雖然應該是總部的堅持,但我仍然敬佩SKII可以持之以恆地,把Change Destiny這個品牌理念,堅持繼續發揚光大。 當你的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如果只是建立在價格及產品的競爭之上,你們之間的關係,不單不會長久,更會是非常脆弱。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大家都是忙著搶生意的世界,SKII卻成立了SK-II STUDIO電影工作室,與知名導演聯手,製作以Change Destiny為題的故事,把「命運非必然,唯選擇使然」這個理念,繼續宣揚開去。 第一章,請來了是枝裕和這位近年我最欣賞的日本導演,故事主角是日本女泳將—池江璃花子,這套紀錄片,講述18歲患上白血病後的她,內心的掙扎及求生意志的心路歷程。 池江璃花子以一名白血病倖存者的平實分享,一如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平淡如空氣,但卻因為真實,所以動人。 網上有三個版本,有10分鐘時間的話,我建議大家可以在大電視上,欣賞一下導演剪輯的加長版。 30秒預告片 5分23秒廣告版 10分51秒導演版

面向世界,本土創意熱店F5育成之路。

國際巨無霸廣告創意集團的光環隕落,在世界各地,正加快步伐。 有留意中國大陸廣告市場的都知道,這現象,在十年前左右,大江南北,已經極之普遍,首要原因,顯然易見,就是本土創意熱店的迅速崛起。 我還在國際廣告創意集團的公司上班時,有段日子,我要兼負主理廣州辦公室,每次參加比稿,幾乎都輸得很難看,每次贏的,都總是本土創意廣告公司。 好些香港及老外同事總是開解我說:「他們都是靠關係贏的。」 後來我看看人家面世的作品,我總是心服口服,我們輸的,除了創意和執行力,還有我們對本地文化的洞察力。 我認識不少在國際4As上班的創作總監,總是自以為挾著一個光環,創意思考模式,總跳不出做飛機稿時的小聰明,或者是因循於服務國際老品牌時的墨守成規、模式化的策略框框。 反觀不少本土創意廣告公司,一如初生之犢,既有妙想天開的創意,更有大膽命題的熱情,當中,有不少更是具備鮮明風格。 過去幾年,中國大陸的本土創意廣告公司,由昔日的創意熱店、到後來仿效國際4As的本土大集團,以至現在,開始踏進為本地或其他外國品牌,開拓國際市場的領域。 本土創意廣告公司育成之路 放眼世界,本土創意廣告公司的育成,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因為在地,所以地道,於是,順理成章地,本土創意熱店紛紛成為本地品牌的金牌拍檔。 第二階段,因為吸收了在國際公司的經驗,前國際4As人自立門戶後,很快成為國際客戶的本地合作夥伴,直接與國際4As的本地辦公室競爭。 第三階段,累積了更多的國際視野,再加上深耕在地文化,深得本地大型企業客戶信賴,於是,成為了本地品牌進軍世界市場、站上國際舞台時的首選合作夥伴。 用本土創意帶領本地品牌進軍國際 F5絕對是屬於這第三階段的本地創意廣告公司,我一直有留意他們的精彩作品,雖然,創辦人都是一貫老掉牙從國際4As出走然後創業的成功故事,可是,F5卻有一個很鮮明的獨特品牌個性和商業定位。 經常上網排隊買演唱會票或搶購限定版波鞋的朋友,對F5鍵一定不會陌生公司。 公司取名於電腦上的F5鍵,一如F5鍵的功能,意指「刷新」refresh,命名已充滿互聯網時代的革新意味。 F5定位為擅長利用新技術協助品牌成功的創意機構,同時涉獵電商、社交媒體、創新科技這三大熱門領域,並且是中國唯一一家,可以同時服務中國互聯網三巨頭--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的廣告公司。 在今年年初的一個新春貼文,我看到以下F5對自己的介紹。 我們是F5 我們來自全世界 在新的一年 我們將繼續利用國際化的資源 和最聰明的人才合作 能誇下如此海口,你大概可以感受到,F5對擁抱世界、站上國際舞台的激情。 事實勝於雄辯,2020年疫情期間,除了佳作仍源源不絕,據 F5 官方宣佈的數字,其營業額,更依然獲得80%的增長。 看看F52020年期間的一些作品,你可以察覺到,這新生代創意廣告公司的澎湃活力。 《假如莫扎特活到80歲》 任誰都知道,莫札特當年英年早逝,35歲時死於細菌感染,想像一下,如果他當時得到合適的藥物治療,並且能夠活到80歲,在他40、60、80歲的時代,他又會創作出怎麼樣的作品? 從以上的這個命題出發,獲得大藥廠 Pfizer 的贊助,於是,F5的團隊向Google人工智能求教,希望能推論出莫札特步入不同人生階段時,可能會撰寫的樂曲。 AI作曲不是新事物,但用AI延長莫札特的音樂生命,從而創作出新作品,卻是充滿話題性。 AI模擬作曲後,再交由對莫札特作品所有研究的奧地利音樂學者進行配樂編曲,然後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由70人管弦樂團展開一場《莫扎特80歲音樂會》。 Pfizer 每年招聘的大學尖子,不計其數,而這個音樂所針對的對象,正正就是這些大學生。 你沒有聽錯,被邀請出席的,都是在學中的大學生,而這場音樂會背後的目的,其實是為招攬到一流的人才而設,Pfizer 就是要向這些明日的社會棟樑,展現出品牌的使命與激情。 《名畫蒙娜麗莎背後故事,經典短路》 除了為國際品牌做中國市場的廣告,F5亦有協力中國本地品牌,遠征海外市場。 這個為中國品牌 Midea (美的) 進軍歐洲市場的《Sad Mona Lisa》廣告,創意來自中國、製作團隊在米蘭、廣告投放在全歐洲。 第一次在外國廣告網站看到此片,未看到最後一刻,我絕對無法想像得到,一、廣告主是來自中國;二、創意也是來自中國。 達芬奇的經典畫作《蒙娜麗莎》,今次來一趟腦筋急轉彎,將背後創作的過程,故事重新改寫。 演繹浮誇的搞笑手法,有點像周星馳的《唐伯父點秋香》,不過演員卻成變了歐洲人,歷史背景亦回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手法幽默之餘,不落俗套。 《尋找世界各地最純淨的觸感》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作品,充分顯示出,F5跨地域的強大執行能力, 廣告主是洗碗劑品牌 finish,廣告以品牌的承諾出發,帶領觀眾,展開了一趟「全球尋淨之旅」。 …

面向世界,本土創意熱店F5育成之路。 Read More »

全球第三波咖啡熱潮-Blue Bottle Coffee

Blue Bottle Coffee品牌故事 財經電視CNBC有個名為Make It的主題環節,內裡網羅了不少有趣的營商故事,有些是有關創業、有些是關於品牌,也有不少是有關理財生活智慧等。 兩年前左右,我無意中看了一集關於Blue Bottle Coffee的品牌故事。 一如其他CNBC Make It 的影片,短短十分鐘左右,故事已經可以引人入勝,趣味與知識並重。 不懂第三波咖啡,你不懂咖啡。 影片由講述第三波咖啡(Third Wave Coffee)這潮流是如何興起開始,美國這個喝咖啡如飲水的國家,如何由第一波讓人人期望咖啡好飲到;第二波以Starbucks為首帶動的連鎖咖啡店優雅生活;以至第三波講求更極致咖啡豆質素、創新沖調方法、味道內在特色、可持續發展等等的精品咖啡。 當中,Blue Bottle Coffee成為最備受注目的獨角獸,如果第二波咖啡是屬於Starbucks,第三波咖啡就是Blue Bottle Coffee的天下。 Blue Bottle Coffee創辦人James Freeman,本身是一名專業古典樂手,在管弦樂團吹奏單簧管,他的業餘嗜好,就是在家裡醉心於手工咖啡的研究。 古典樂手,成功轉型咖啡達人。 2002年某天,他為自己的音樂生涯感到納悶,忽發奇想,嘗試在家裡經營起烘焙咖啡豆的小生意,每包咖啡豆的包裝,都會手寫註明烘焙時間和日期,保證保鮮期只限24小時,每包咖啡豆都是小手作,就連logo都是原始的手繪圖案。 做古典音樂家的收入有限,James Freeman用盡了自己的私己錢,碌爆了兩張信用卡,由在三藩市灣區(Bay Area)的Farmers Market擺街檔開始,然後靠口碑,開始了他第一間的貨櫃箱臨時小店。 刻苦經營差不多10年,Blue Bottle Coffee以保鮮期24小時的咖啡豆、Cold Brew及即場手沖的手工咖啡工藝、加上服務貼心的網購體驗等等,成功地逐漸建立了口碑及人氣,認為這是有靈魂的品牌,甚至乎,有人比喻其為咖啡界的Apple。 未幾,Blue Bottle Coffee成為了潮人趨之若鶩的精品咖啡名牌,無論去到那裡開店,店舖多細小,都幾乎有人大排長龍。 期間,Blue Bottle Coffee亦成功吸引了不少矽谷投資者的青睞。 星級粉絲,紛紛成為星級投資者。 Blue Bottle Coffee品牌的粉絲兼投資者名單,星光熠熠,令人目不暇給。 當中,包括了Twitter CEO Evan Williams、Instagram創辦人Kevin Systrom、樂隊U2主音Bono、荷里活性格演員Jared Leto、滑板界之神Tony Hawk等等。 此外,Google Ventures、Morgan Stanley及Fidelity等金主也有紛紛入股。 …

全球第三波咖啡熱潮-Blue Bottle Coffee Read More »

惡搞經典廣告標語的KFC廣告

二次大戰後,社會百廢待興,各類鼓吹消費主義的商業活動逐漸抬頭,廣告正正就是那個時代衍生的新興行業。50年代的美國,在紐約Madison Avenue地區一帶,匯聚了多家廣告公司,成為業界的搖籃,那個時代的廣告人,都自稱為Mad Men,同名美劇,正正就是講述這時代的廣告人。 初期的廣告製作,大多是標題取勝,文案主導,廣告創作人寫好一句精警廣告標語,再找畫師或美術部負責輔助的插圖或照片。 「It’s finger lickin’ good」是KFC(當年還是用全名Kentucky Fried Chicken) 於1956年開始使用的廣告標語,意思大概就是「好吃到要舐手指」,台灣譯作「吮指回味樂無窮」。這廣告標語,堪稱是全球最經典廣告金句之一,在美國,至今仍家傳戶曉。 最近COVID-19疫症全球肆虐,為鼓勵大家時刻保持個人衛生,食炸雞好吃到一定要舐手指這「指定動作」,KFC含蓄而又嚴厲地,作出了不鼓勵聲明。 KFC製作了一個戶外廣告牌,見一桶炸雞旁只見一句廣告標語,「finger lickin’ 」部分被蓋上「格仔」(馬賽克),原先的「It’s finger lickin’ good」只見到「It’s XXXX good」,可是,由於太經典,大家的腦海裡,這廣告金句依然會自動出現,令大家發出會心微笑。 巧妙的文案,配搭簡單的視覺,這類較傳統的廣告表現手法,經典卻歷久彌新。

虎膽龍威2020之電有勁打不死

「既然我們這個產品叫Die Hard,我們今年又要搞Relaunch,不如我們就拍一個廣告叫Die Hard is Back 2020啦,請埋當年DieHard的男主角Bruce Willis,以及其他一干人等的配角出山,咁就為之Very Good啦!」 這種橋段,說出來,真的超級老土,簡直就有點像是80年代王晶電影,噏得出就噏,噏得完就拍(隨便說、隨便拍)。 說真的,我覺得80年代港產片盛世的時候,很多港產片幾個人吹吹下水吹出來的。 話說這隻叫DieHard的電池品牌,其實真有其電,而且已經有50年歷史。 時光飛逝,話說第一集的Die Hard電影(港譯:虎膽龍威/台譯:終極警探),已經是1988年的事,前後拍了五集。 電影中那位永遠逢凶化吉,連場大爆炸都炸不死他的主角Bruce Willis,今年已經65歲,在香港的話,他可以拿兩蚊去搭地鐵。 2020年找Bruce Willis出山,今時今日,還有什麼看頭? 我不知道80後90後的朋友中,會有多少位認識Bruce Willis。 但作為60後的我,想當年,在戲院看這個系列的白痴動作電影,真的看得我如痴如醉。 每次見到匪夷所思的爆炸場面,Bruce Willis飛身衝爆玻璃,都只不過是整損了少少(擦破了少許),然後又站起來再和壞人拼過的時候,我都會在電影院看得大呼過癮。 在美國的朋友說,《Die Hard》可能是除了《Home Alone》外,聖誕節期間,電視重播得最多次的電影,有點像我們過年看《家有囍事》。 所以,翻叮《Die Hard》,極有可能,不存在代溝的問題。 這支廣告片,對於熟悉Die Hard這電影系列的朋友們,有大量會發出會心微笑的笑位。 再者,Die Hard汽車電池這個名又實在改得好,直接、粗獷,非常符合這個產品的屬性。 疫症期間,雖然大家減少外出,但開車還是主流文化,汽車用品,也是必需品。 除了Die Hard,大家覺得,還有那套經典電影的名字合適成為品牌名字?

永不止息,攝在當下。

兩個多月前,有位主修廣告的畢業生來我公司見工。 席間,我問他,最近除了努力在找工作,還有做什麼? 然後,他就把一大批幫朋友做義工,或者是個人習作的攝影作品,如數家珍地給我們看。分享時,難掩他眼中流露的雀躍之情。 看來,這位年輕人,即使還未有找到工作,但他卻沒有疏懶,依然努力地練習,豐富個人的作品集之餘,亦將生活中每一個珍貴時刻,透過攝影,好好記錄下來。 於是,他馬上被獲聘用,同時,他亦啟發了我,要向Canon客戶提案#BornToRemember 這個概念。 其實,我們這些喜歡享受創作樂趣的,即使處於任何艱難的處境,也不會受條件的局限,停止創作。 老實說,這些年來,我見過不少口口聲聲說很熱愛創作的朋友,除了求學期間的學校習作,畢業後,卻完全沒有繼續做出任何自己熱愛的作品出來,然後,又可以搬一大堆理由出來,告訴你他/她只是欠一個機會。 機會,向來都是自己爭取和創造的,不應該等別人給你。 的而且確,疫情影響了不少行業的生計,包括廣告製作。 於是,我們開始和客戶積極物色,在Canon的用家當中,有那些朋友在這段艱難日子期間,還是努力地不斷尋找機會,繼續從事創作的,這些朋友,才是品牌真正需要的KOL,而並非什麼明星名人。 用他/她們的作品,向其致敬,我覺得,這是品牌的份內事。 是的,即使有收入的製作停了,並不代表你就要停下來,就等同一名武俠小説中的武林高手,並不會為了有對決才習武,對他/她們來說,練功夫,是日常事。 多謝Jacky、Travis和Jeremy,還有我公司的一大班熱愛攝影的同事,連續多天,冒著日曬雨淋,不辭勞苦,協力拍攝。 當然,還有相信我們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依然能夠使命必達的客戶。 事實上,近期因為受疫情影響,我認識的不少製作人,燈光師、攝影師、收音師等等,都長期處於待業狀態。 於是,近年多來,每次一有機會,而客戶又容許的話,我們的團隊,便會自行埋班,自編自導自家製作。 不是為了要搶製作公司的飯碗,而是想創造更多新合作模式的機會,我相信,這是目前及不久的未來的新常態。 其實,找製作公司籌劃拍攝,作為廣告公司,我們是可以輕鬆得多的。可是,自編自導自家製作,卻讓我們重拾創作初衷的樂趣。 熱愛攝影的朋友,就是一秒都不能停下來,對他/她們來說,生命就是永不止息,攝在當下。

Levi’s Batwing 品牌識別

最出色的Logo設計,莫過如那些即使拿走了品牌的字,單憑Graphic或圖案,你就可以一眼認她出來的品牌。 話說Levi’s 這個綽號為Batwing的Logo設計,誕生於1967年,靈感源於經典501牛仔褲後褲袋的縫線,是出自著名設計師Walter Landor的手筆。 是的,Walter Landor就是那家鼎鼎大名,黃色招牌的品牌咨詢公司Landor的創辦人。 我曾經在HKU SPACE的碩士班教品牌管理,那個時候,我就是最喜歡拿Levi’s這個品牌,作為做品牌識別的案例之一。 我會舉例說,想像一下,如果你設計的品牌,單單一個Logo印在Tee Shirt上,消費者也會趨之若鶩來幫襯你的話,某程度上,已可說代表你已成功一半。 想像一下,你目前工作的企業或團隊的品牌識別,可以有把Logo印在Tee Shirt上,而大家又願意穿在身上的能耐嗎? 事實上,Levi’s 的Batwing Logo Tee,設計簡約,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變化,每一年,可以賣出數百萬件,是牛仔褲以外,Levi’s生意的一大來源。 而這個Batwing Logo,更可以輕易配合不同的主題、色彩,從而變奏成千變萬化的版本。 因為持之以恆,所以亦能更加歷久彌新,被應用次數愈多、層面愈廣泛,作為品牌識別,就更能夠加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記憶點。 並非什麼大道理,但偏偏就是,在這一方面,很多品牌都忽略了,而Levi’s這個百年老字號,反而深諳箇中奧義。 Levi’s持續不懈經營,因而造就了這個競爭對手難以取代的品牌資產(Brand Equity),亦成為流行文化的Icon。 近年,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城市,開始有陸續推出印有城市名字的Batwing Logo Tee,在不同城市再出發,變奏成令一種在地化的品牌識別。 你的衣櫃裡,也有一條Levi’s 501,以及一件Levi’s Batwing logo tee 嗎? Levi’s Hong Kong Online Store 現已啟動,凡購物滿$500免運費、滿$2,500即享75折、$1,200即享85折。

品牌故事與品牌體驗之間的距離

經營品牌,先要有故事,幾乎任誰都會說。 的而且確,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你先要找到你品牌故事的重心,而你的故事,又能否打動別人。 話說我最近惠顧了一家餐廳,這家店在網絡上發佈了很多動人的品牌故事,也有媒體的曝光,故事打動了我,於是,趁周末長假期,我便和太太,專程從愉景灣的家,老遠跑到九龍的鬧市光顧。 第一身體驗後,我發覺這家店的產品質素與整體體驗,與我期待中的品牌體驗,落差實在太大,於是,第一印象就大打折扣。 因為有期望,所以更容易失望,再動人的品牌故事,到頭來卻幫助不到產品的平庸。 回家的路途上,我又再次提醒自己,無論你的品牌故事多動聽,建立品牌前,你實在要先好好地下苦功,把產品/服務的品牌體驗經營妥善,不要錯過與消費者建立品牌關係的每一個機會,尤其是,第一次的機會。 事實上,所謂產品內容,除了實體產品,還包括了整個消費產品的整個體驗。 產品體驗,由決定購買前的一刻,第一次與產品的相遇開始。 品牌第一類接觸 First Moment of Truth FMCG(快速消費品)界的龍頭P&G,對此尤其注重,過去十多年來,他們便奉行所謂的First Moment of Truth (FMOT) 和Second Moment of Truth (SMOT) 兩大教條。 所謂的First Moment of Truth (FMOT) ,就是當消費者第一次在實體店舖,或者是網店上接觸到你的品牌的那一個關鍵時刻。 這個時刻,一般可能只有數秒,按照一些學術硏究,就認為一般消費者對產品的第一印象,時間決定於5秒前後之間。 我有位大學老師說過,你給人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第一印象」,顧名思義,第一次的機會,就只有一次,所以你要好好掌握,因為,這個世界,未必會有第二印象這回事。 產品包裝是基本功夫,當然要做得大方得體辨識分明,其次,在大型連鎖商店出售的特別推廣包裝,更是促進銷售的重要工具之一。 隨便走入一家超市或連鎖店舖,你更隨時會察覺到,如P&G或Unilver這類FMCG龍頭大公司旗下的產品,可能是最重視店舖內陳設的品牌。 他們旗下多不勝數的品牌,即使是同一類產品,也隨時可以充斥了大半個貨架,因為有足夠的資源,地盤霸位也霸得最多位置又最搶眼。 網絡世界的品牌第一類接觸 來到網絡世界,你的網店,售賣產品的虛擬貨架,同樣不能掉以輕心。 此外,店舖內及產品上標籤的POSM(Point of Sale Material),也同樣地做得分外搶眼球,同時,更重要的是,這些細眉細眼的POSM,其實亦扮演著引導或誘導顧客選購之目的。 品牌網店,我向來是崇尚使用現成template的簡單設計的,雖然可供客製化的空間較細,但因為這些大部分都是經歷過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實證的介面,站在普羅用家立場,一般體驗較佳。 網店要花的功夫,除了背後系統是否流暢,能否提供足夠數據改善購買體驗及追逐潛在買家外,其次,就是產品圖片、文案或圖表解說等等。 我見過不少大品牌,就連一張產品照片,似乎也不捨得花點錢給專業攝影師拍攝,寒寒酸酸地把產品展現在網絡平台上,這個FMOT,就已經馬上被大打折扣。 除了產品照片,展示產品的標題設計,文案描述等等,和實體店內的POSM一樣,都是考功夫的工作,要在云云海量的產品中突圍而出,一定要花點心思。 正因為是在網絡世界,品牌管理更要一絲不苟。 「只是放上網,何必這麼講究?」 我聽過不少廣告客戶,或甚至是做一些所謂的網絡營銷專家,都表達過類似的看法。 如果大家堅持做差不多先生,我也沒興趣和大家爭論。 我所持的看法就是,經營品牌,其實就是要這麼講究,那管那只是一些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細節,這裡一點,那裡一點點,加起來,品牌才能成形,更何況,這是與消費者建立品牌關係的第一次機會。 更何況,在網絡世界,我們不能依靠銷售人員在旁向潛在買家即時推銷,或者是進行跟進解說。 消費者瀏覽網店,都是在自助的模式下,進行選購,品牌難以主動地影響消費者一舉一動的決策變化,從而作出主動引導他/她的消費選購及埋單。 但我相信,經歷過近期網購大熱的洗禮,品牌會陸續開始,好好地重視這個網絡世界上的FMOT。 品牌第二類接觸 …

品牌故事與品牌體驗之間的距離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