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gazine

成也數據,敗也數據。

我入行接近30年,讀過大概80本以上有關市場營銷的書籍,有些很學術、有些很消閒、有些很離地、有些觀點很過時。 有更多的,就是作者本身工作上的個人案例乏善足陳,只能靠東湊西拼,把人家的案例據為己有,歸納成所謂的個人見識,市場上,以這類的書籍為主。 為何這麼少還在熱廚房工作的業界中人會出書分享呢? 首要原因,都不外乎工作太忙分身不暇,基乎沒可能有心力和時間把書完成。 其次,又因為市場風向瞬息萬變,怕書寫得不夠快,寫好後內容可能已經過時。 最後,正所謂文人相輕,廣告人營銷人出書,總忌諱行家的閒言閒語,尤其是,當你還是在大集團企業效力的話。 諸多原因制肘下,令業界中人出書,總是步步為營,能夠把書寫好又備受業界叫好叫座的,如鳳毛麟角。 疫情巨浪衝擊下,打亂了不少的生活節奏,商業社會更是翻天覆地,要重新尋找新秩序新步伐,對生活對工作感到不安與徬徨,已經成為我們要學習面對的常態。 工作雖然稍為受阻,但此書作者王俊人(CJ Wang)在這段期間,卻未有空閒停下來,他不斷思索,試圖把個人於廣告及營銷顧問業界16年的工作經驗,以最短時間,整理成一本可以幫助到在這個後疫情期間迷茫中的營銷人、廣告人,或甚至是任何企業或中小企經營者的工具書。 是的,這確實是一本工具書,一本適合放在你的工作桌上,間中翻幾頁來參考的營銷書籍。 如果你像我當初一樣,打算把它一口氣讀完,你只不過是囫圇吞棗,未必能參透當中作者的苦心。 我有快速閱讀的習慣,但我發覺讀完此書後,我需要把某些章節所講述的策略架構再次翻閱,再三細嚼,並且嘗試應用它的策略思考模式,稍作變奏,然後在我的工作上應用。 相信作者王俊人出版此書的初心,正好就是這樣。 數據已經成為營銷界的濫用詞之一,人人都說數據如何重要,但我所見到的,數據只往往淪為上司或客戶向下屬及廣告代理「追數」、「跑數」的指標,卻鮮有企業願意投資金錢及時間在數據之上。 「數據為王」一書的作者王俊人,以他在大機構享用過昂貴的數據工具的經驗、在加上他創業以來在協助預算較少的中小企業的心得,由大數據都小數據,由一擲千金的付費數據,到手無寸鐵要靠僅有的免費工具爬數據,設計出一個邏輯思考框架,幫助大家學懂如何解讀數據、洞察數據、應用數據。 正如我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大有大做細有細做,最緊要,還是要開始做」。 當然,明白大家總是喜歡參考成功案例,因此,此書作者也有以他的第一身體驗,和大家娓娓道來一些成功案例,讓大家參考一下。 可是,正正因為營銷世界中,每個產業每個品牌每個階段每個地區每個人每個事都可以改變結果,所謂成功案例,其實未必能給你真正答案,因此,這本書內,作者王俊人亦沒有刻意給你一個「你這樣做那樣做,你就會成功」一類的明確答案。 事實上,你需要要虛心學習,採納書中的思考及策略模組,然後,整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營銷手法。 即使坐擁海量數據,也不會令你成功稱王,唯有細心分析、從小數據中尋找新洞察,滴水匯川,數據才可助你成王。 書名:數據為王 作者: 王俊人 CJ Wang  出版社:MOOK墨刻出版  出版日期:2021/07/29 ​​作者簡介 王俊人 CJ Wang SoWork摘星行銷顧問首席增長官,前奧美互動行銷副總,歷經生物、管理、網拍、國會助理、行銷代理商和北京數據分析的訓練,建構了一套科學化內容行銷的心法,致力為品牌運用內容洞察的價值。 近16 年生涯中,服務超過100 個品牌,贏得國內外創意與成效的知名獎項,創業以來,持續以投資千萬的數據經驗,為品牌塑造定位、達到成效。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 | 房慧真

壹周刊剛剛面世的時候,打開每期雜誌,第一件事,我就是會翻頁過去,讀那一期的人訪。 有很多記者,以及被訪者,好像總覺得,做人訪,可以很隨意,即興就可以,正所謂「煮到埋嚟就食」。 但我覺得,要令被訪者處於最輕鬆的狀態,以及讀者最想看到的一面呈現出來,雙方都要下點功夫。 壹周刊的人訪好看之處,就是你總會可以透過被訪者的人生,從中找到點兒共鳴,甚至是啟發。 最近我剛好上網上完Malcolm Gladwell的MasterClass課堂,當中有好個章節,也是分享了他做人訪的心得。 課堂之間,Malcolm Gladwell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就是說:「我希望被我訪問之後,被訪的朋友一定不會感到後悔,或甚至被出賣。」 無可否認,後來因為競爭劇烈,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壹周刊好、蘋果日報也好,相信都刊登過不少令被訪者後悔的訪問,這當然又是另一個話題,在這裡,我不打算詳談。 話說當壹周刊的網上版出現後,我間中都會瀏覽台灣版的人訪,雖然當初沒刻意留意到她的名字,但房慧真小姐所做的人訪,我一定看過很多篇。 最近,又由於台灣的《報導者》,我又再次讀到房慧真小姐的評論文章,以及她最擅長的人訪文章。 房慧真小姐筆下的人訪,有畫面、有近鏡、有遠景、有微距、有聲音、有燈光、有空氣、有溫度、間中,甚至有背景音樂。 閱讀的時候,我覺得,即使我作為第三者,我卻就像是乖乖地坐在她和被訪者身旁背後的小助手,認真地用腦袋做筆記。 感謝朋友F借我這本書,這個早上,我靜靜地呷一口咖啡,讀著人家的訪談對談。 這一刻,我又變回了那個乖乖地坐在房慧真小姐身旁背後的小助手,細心地消化著她和被訪者的雋語連篇的訪談,好好在心裡做筆記,好好地上了人生一課。

文化、設計、創意、生活一同遇上後的可能。

VERSE雜誌創刊號 Why Taiwan Matters? 在我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總有好幾本伴我度過美好時光的好雜誌。 在報攤等每一期新雜誌的出現、到書店或後來的HMV拿新鮮滾熱辣剛從外國運到的新雜誌,閱讀每期的新雜誌,無論在文字、視野、設計、美藝等等方面,都豐富了我的生活養份,還有很重要的生活靈感。 我曾經為如何收藏舊雜誌而苦惱、也經歷過每次把舊雜誌扔掉的痛楚,於是,近十年,我幾乎放棄了購買實體雜誌,轉為買網上版本。 但到最幾年,我已經完全轉了只訂購網上版的報紙,買雜誌這習慣,始終還是戒掉不了。 說到買雜誌,我偏向喜歡購買月刊。 一則是我感到網絡資訊太快、沒機會沉澱就刊登的文字,並非我杯茶。 二則是我欣賞月刊的出版節奏、及時得來,又不會太急,雜誌裡的圖片,亦剛剛好追得上那一刻的潮流。 三則是我感到某些外國雜誌,因為視覺風格別樹一幟,亦吸引了一些臭味相投的精緻廣告,作為廣告專業員,這是一個比起閱讀廣告大獎年鑑更具參考價值的靈感來源。 任誰都知道,紙媒在世界各地都處於捱打狀態,媒體網絡化,暫時亦鮮有成功的例子。 我個人認為,問題癥結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源於紙媒當道的時代,廣告商的錢相對易賺,到了網絡時代來臨,很多從前能夠賺到的廣告費,數字上,大部分都未能順利過渡。 第二是大部分的高端廣告商,還是未感到網絡世界的廣告力量,更有不少會覺得,網絡廣告亦未能等價交換到在印刷品上刊登廣告所獲得的虛榮與快感。 媒體的出路,我非行內人,所以不宜多加評論,但可以肯定的,就是媒體的商業模式,除了昔日的媒體廣告、植入廣告、收費訂閱,以至後來出現的公關策展等活動,一直都在變。 近年,以眾籌資助的形式出版、原生廣告、推出聯乘產品、自家IP產品、舉辦講座、工作坊、大師班,甚至是推出專業研究報告,媒體的商業模式,再次正處於一個全新的探索階段。 剛剛在網購平台購買到第一期的VERSE雜誌,正好是一個集合了上述眾多新探索的商業模式下催生的新雜誌。 VERSE來自台灣,社長兼執行總編輯是張鐵志先生,張兄在台灣媒體出版及文化界享負盛名,既是學者,亦是文化人及產業經營者,一人分飾多重身份。 他曾經來港出任號外雜誌的總編輯,為這曾經一度是香港中產文化圖騰的經典雜誌,再次注入了一股充滿時代氣息又貼地的新氣象,不再是報攤上另一本消費雜誌。 但張兄來去匆匆,我在TED x Kowloon活動上,以及後來的一個飯聚上和他遇上,之後他很快就回到台灣,我和他都是熱愛搖滾音樂的文字人,卻與他只有兩面之緣,說起來也有點可惜。 說回這本VERSE雜誌,我會以文化、設計、創意、生活等可能成就的產業與商業活動的交匯點來形容。 作為一家廣告公司的經營者,我既要觀察文化潮流、也要留意商機所在,大致上,我對日常所需吸收的資訊的養分,就是這些。 這一期VERSE,感覺有點像是,一口氣把幾期的日本Brutus雜誌合併成一期似的。 第一期的VERSE,以Why Taiwan Matters?為專題,探索台灣在文化、設計、創意、生活等方面可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以不同產業的角度,作深度探討。 我很欣賞這本雜誌設計上的優雅簡約格調,雜誌內的照片更是尤其漂亮,每一名被訪者都面露令讀者感到「我有話要說,拜託你來聽聽」的誠意,令人很想馬上讀下去。 唯一美中不足,是有一些字體實在太細,排版上間中充滿實驗色彩的顏色與文字配搭,對眼睛不大友善。 第一期的VERSE,有三個不同封面,其實我也不是刻意挑,但我訂購收到的,正正就是唐鳳做封面,聽說,也是最快售罄的一個版本。 第一時間拜讀,既畢,感覺實在是充實,令我更期待第二期VERSE的出現,我更加好奇的是,究竟VERSE還可以爆發出那些可能性? Why Taiwan Matters? Because VERSE matters. 祝張兄的創業大作一紙風行,為華文雜誌創造更多可能。

以為已忘記,卻原來未敢忘記。

讀健吾的文字,或者在電台收聽他的903國民教育,我總覺得,自己像回到中大校園,上大學的通識課。 《未敢忘記 2019/20》這一本書,以時序記錄,香港在過去一年所發生的某些事件。 除了在開首的四分一,稍稍感受到作者的情緒(除非你是唐僧吧),到書的後四分三,作者已經回到他的通識老師mode,冷眼分析,如實拆解。 有人說,過去一年,我們好像被奪走了一整年。 現在回帶重看,有部分情節,明明聽過,卻好像根本沒發生過,因為,當事件疊事件,我的腦袋,就好像會自動啟動保護迴路,某些事件,會選擇性忘記。 人的腦袋很奇怪,無論你是選擇性記起、或者是選擇性忘記,每個人的腦袋產生出來的畫面,可以大不同。 但我覺得,面對當前的混沌,只記得美麗的畫面,和只記得齷齪的畫面,同樣危險。 我們應對「正義中毒」的網絡生態,唯一方法,就是全民用力去學習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作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才會有機會令世界變得正常一點。 健吾 2019-2020年,按時序重新把事件整理一次,美的醜的,一一都記錄在這本書裡,有趣的是,當中,其實沒涉及太多的個人情緒。 這本書,上星期四速遞公司送來了,放了在我的書房兩天,一直不敢打開來看,因為我知道,開始了閱讀,就很難停下來。 終於來到星期六早上,一覺醒來,本來打算只讀兩個章節,但書打開了,卻停不下來,一個週末,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 健吾先生以很冷靜的文字,從第三者的抽離角度,讓作為讀者的我,可以抱住嘗試去了解、安靜地釋懷的心態,好好地回顧過去一整年,在香港我城所發生的事。 就正如健吾先生在另一篇文章《東京眼(326)給「正義中毒」的正義魔人們》中提及到,面對「正義中毒」的網絡生態,作為像我的一個普通人,「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全民用力去學習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作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才會有機會令世界變得正常一點」。 多謝 健吾君,你又一次好好地,給我上了一堂很充實的通識課,這個時代,我們需要這種媒體素養教育。

山茶花文具店 | 代筆者言

無論待人或處事,日本人都十分含蓄而優雅。 在美國念書時,我的班上有好些日本同學,平日大部分時間都相處融洽,可是,當一起做功課時,我卻多次被他們總不願意「打開天空說亮話」的民族性,幾乎逼瘋。 當然,這是人家的民族性使然,亦是他/她們與人的相處之道,所以,我也要好好學懂去尊重。 日本人的含蓄委婉,凡事都不喜歡說得太白的特性,都充分反映在這本書內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裡。 讀這本書前,從沒想過,日本人對社交禮儀之注重,會因而衍生出這專為人家代筆的工作出來。 代筆的原因,形形色色,百怪千奇。 有些是因為個人不擅辭令,希望由別人代筆代勞; 也有人因為說話難於啟齒,連執筆的勇氣都沒有; 亦有些人因為書寫字體欠佳,怕見字如見人,有失體統。 除了要寫得一手好字,行文得體,書中的代筆者,還要對所有執行細節,譬如選信札、貼郵票、用何種筆墨,一一都要深究。 每位找書中主角鳩子代筆的配角,人物設定各有特色,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說故事的手法,有點像深夜食堂,所以,相信很快會被迫成劇集,或者是電影也不足為奇(我後知後覺,事後上網搜尋,也有網友爭相告知,發覺原來此書2017年已被改編成日劇)。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做日本人,實在很累哦。 但細嚼下,我又覺得,做日本人,好像很有情趣。

關於閱讀,我要說的其實是….

某台灣書評網站找我做訪問,但交稿後好像不了了之,一眨眼已經半年,所以索性自己發表了。 1.請介紹一下你自己,還有現在所做的工作? 我是梁志成,業界朋友大多只認識我的英文名字Rudi,是一個大學本念古典音樂和學作曲的廣告人,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去當廣告文案,本來一直打算邊做廣告邊等機會回去做音樂的,我還簽了BMG做作曲人呢,但誰知,我由小文案到創作總監以至後來跑了去做數位及社群營銷,一做就做了超過20年,其實我還是很希望能夠回到音樂舞台的。 2.你最近讀了哪些書?是否有趣呢?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剛剛讀完村上春樹的《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由大學時代開始,我當過十多年的古典樂評人,讀起這本書來,好像再次燃點了我對欣賞古典音樂的熱情。書裡面有很多十分專業的古典音樂欣賞分析以至演奏技巧的內容,素來知道村上春樹是一名超級樂迷,但讀完這本書,我發覺他除了對音樂充滿熱情,他對古典音樂鑽研的深入程度,根本上就已經是一個專業樂評人的境界。 平日我也喜歡讀一些工管營銷相關的書籍,亦間中會揀一些廣告人撰寫的書,較早前拜讀過台灣廣告人龔大中的《當創意遇見創意》,文章分享了不少作者對一些生活創意達人的創意啟發,雖然很多都與廣告無關,我卻覺得那是廣告人的一本心靈雞湯;現在正開始讀著我們香港廣告界的大哥大KK曾錦強的書《上位》,KK是GroupM的前CEO,三年前創立了他的廣告營銷集團The Bees,我認識他很多年,知道他是一個謙謙君子,這本書的書名卻和他的行事作風相反,說的原來是他的職場心得,和龔大中的那本書一樣,可說是廣告人的心靈雞湯,讀上一兩篇,心情也好起來。 3.你理想中的讀書環境是怎樣的呢? 我成長中的那些年,和我那個年代的香港清貧家庭一樣,一家十口都擠在一個二、三百平方呎的公共屋村單位,自少我已習慣在嘈吵的環境中做任何事,包括讀書。現在,我家住離島,每天要搭船再轉搭捷運上班,同樣是低頭族,人家在玩手機,我卻差不多整個旅程我都會在看書。 4.你都如何處理看完的書呢? 我會把書放在公司,然後「逼」我的同事拿去看。 5.你平常都在哪裡買書?大約多久買一次書? 大概兩三個月一次吧,英文書一定會買Amazon的Kindle版,中文書則會在誠品或Page One那一類店買,有時也會在機場買,總之是方便就好。 6.你選書的標準是?有特別偏好某些類別的書嗎? 沒有一定標準,主要都是講緣份,但我由於工作需要,會讀較多工管營銷類別的書,此外,由於我是村上春樹迷,他的作品,我幾乎一本都不會錯過。 7.請推薦幾本喜歡的書給大家。 平日我很喜歡讀KK曾錦強在香港報章的專欄,他這本新作《上位》卻並非把專欄舊作湊合而成,而是一本分享了他個人20年工作心得的作品,我一邊讀,一邊感覺像在聽一位良師益友的促膝對話,正如先前所說,除了廣告人,我覺得這也是一本適合給任何「打工仔」(上班族) 的心靈雞湯書籍。

《100毛》創刊一周年,100條毛是這樣煉成的。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你都會遇上一些影響過你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還有,不同的雜誌。 每一個星期,或者是每一個月,你都可能會望穿秋水,到報攤期待著它的出現。 遇上外遊的日子,你更可能會託朋友去幫你買定,好讓你不用脫期。 每一本雜誌,都可能是它出現的那一個年代的象徵,反映著那個時代的人與事。而更重要,是它們會成為了當代無數人的精神食糧。 回想我的少年時代,《結他雜誌》、《音樂一周》、《年青人周報》、《TOP音樂誌》、《MUSIC BUS》、《號外》等等,每一期,都讓我讀得廢寢忘餐。 2013年,有一班不知天高地厚的八、九十後年輕人,打著「看得完,剛剛好」的口號,推出了一本叫《100毛》的雜誌。 讀了第一期,承接著前作《黑紙》的幽默中帶點兒見地的風格,覺得他們是一點想法的,可是,我的首個讀後感,還是認為它有點不倫不類,定位未夠清晰,好像要一次過討好很多方面的人,可能因為這樣,內容去得未夠盡。 及後,多看幾期,發覺他們不斷調節,用我們做數位媒體常用的術語,是為優化Optimisation。他們很快地掌握了八、九十後讀者每個星期的熱門話題的脈搏神經,這些熱門話題,當然就大多在社交網絡上展開討論,而在香港,主場是為Facebook臉書。 創造話題性的內容,或者在熱門話題上二次創作的新內容,改圖好、《黑紙》式的金句好、似是而非的infograph也好,正好就是《100毛》的強項,而這類模式的內容,亦非常切合在社交網絡中成長的新生代。 而這班年輕人的編輯部,也很懂得運用Facebook的社群去擴闊讀者群,除了將每一期的封面及撮要精彩內容先放上Facebook,引發社交網絡的分享。平日,他們亦很懂得運用社交網絡,以可能極為無聊但卻往往引來會心微笑或爆笑的朋友式口吻,與他們的粉絲對話,累積更多粉絲的「讚」。 要留意,大部份傳統媒體的Facebook Page,目的都是把人流帶往媒體網站,但100毛賣的是實體書,在Facebook Page聚集粉絲,製造話題,目的還是希望讀者能夠在下次路過報攤時放下十元,然後帶走一本《100毛》,難度高很多。 有人形容《100毛》是《9GAG》的實體雜誌版,這點我完全不同意,前者雖然含有不少二次創作,但大部份內容依然是原創,反之後者雖然不乏精彩內容,但卻大多是抄襲或甚至是直接盜取,連credit也沒有給回人家的(我在另一家廣告公司工作時,我家的團隊曾經做過的一系列某大型連鎖快餐店的網絡廣告,就被他們直接偷用了,截了圖,卻剛好讓logo看不到,事後,當然亦沒有給回credit)。 漸漸地,每一期的《100毛》,幾乎成為了每一個星期Facebook上的熱門話題回顧。當然,《100毛》依然是會以其一貫嬉笑怒罵的幽默口吻,演繹他們對這些話題的看法,有角度,間中亦有點兒深度。有點像我們的朋友圈中,總有一兩名平日表面上嘻嘻哈哈,談起正經事時卻又可以充滿大智大慧的朋友。 我不知道《100毛》的創辦人會否帶多少社會抱負,如果你問我,我衷心希望除了掌握著潮流脈搏外,更會像「黑紙」一樣,能夠成為年輕一代人的發聲渠道,又或者,記載更多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性聲音,娛樂與反思並重。 雖然,大部份內容都是以廣東話口語撰寫,但其實,《100毛》的編輯和作者的文字功力不俗,或多或少,可能會與其創辦人中的填詞人背景有關,如果以廣告文案的水平而言,有些更是過之而無不及。看看它們極為「屈機」的廣告贊助文,便是寫得充滿趣味,甚爲可讀。 剛過去的星期四,正好是《100毛》的一周年,我亦十分榮幸,作為一名六十後的作者,四個月前開始,可以成為100毛這一班八、九十後年輕人中的其中一條毛(每一期的100毛,每一文章欄目都被稱為其中一條毛,而所謂「毛」者,Most也)。 花無百日紅,我不知道《100毛》究竟可以做多少年,但可以肯定的是,2013年,香港最值得留意的雜誌,除了重新上路的《號外》,《100毛》一定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 (圖片來源:《100毛》Facebook 粉絲頁)

如何成為一名出色的專欄作家

我是香港科技大學MBA2005年畢業的兼讀舊生,畢業那一年,校友會剛好與信報合作,開通了一個名為【經管錦言】的專欄,逢禮拜二刊登,由畢業校友們輪流撰寫。 初期,我們更以【香港下一個十年】為大主題,各人有自己的專業領域,發表文章。後來,我們更結集成書,是為《香港的下一個十年--新世代企管人的思考》。 雖然是義工(我們的稿費都用作慈善用途),但我好歹都算是同學中寫文最勤力的作者之一,由開始到現在,一直也能持之以恆。 原因之一,是能夠在《信報》發表文章,向來我也覺得是一份不能用金錢衡量的榮幸,所以,平均一至兩個月,我最少都會有一篇文章在此欄見報。 80年代尾,我還是中文大學的本科生,我其實已經有多個專欄地盤,發表好些有關音樂的文章。 時移世易,當日大部份都是外判的音樂專欄,現在都交由記者兼寫,我昔日的多個地盤,全部也逐一銷聲匿跡。 幸而,爬格子搵食,其實是搵不到食的,所以,專欄沒有了,其實我也不覺得份外可惜,更何況,這個時代,想寫東西的話,自己開一個部落格,就可以隨心隨意,寫自己喜歡的。 但其實,在報章雜誌發表專欄,心態及滿足感卻又有所不同。 我還深刻記得,當年看見在某旺角唱片店,居然將我為某某CD推介的雜誌專欄,剪貼在貨架上作為推介,那份滿足感,實在是很難形容,你再給我更多稿費,也未必換不到回來。 所以,如果你問我,我還是更喜歡能夠在報章雜誌,有個屬於自己的專欄的。 上星期三晚,我參加了一個由香港科技大學MBA校友會主辦的研討會,《信報》總編輯陳景祥先生,這位一直也對我們【經管錦言】這專欄給予了許多寶貴意見和支持的老師,這一晚,他以【如何成為一名出色的專欄作家】為題,與我們一起分享不少有關他個人,以及作為多年報人的寫作心得。 分享內容太豐富,不能盡錄,但有趣的是,陳先生根據目前信報網站的大數據,分析了長期屹立於最高瀏覽榜的專欄作者之好些共同特質,然後歸納出以下三大重點,供大家參考參考。 這最受歡迎的作者群中,除了大家都會猜到一定榜上有名的林行止及練乙錚等大師外,還包括了溫天納、黃于漸、錢志健、顧小培、占飛、王迪詩、邵力競等作者們。 陳先生認為,若要像這些作者一樣,成為一名受歡迎的專欄作家,你便要先問問自己,你的文章… 一)有否任何獨特內幕、幕後、或第一手資訊? 二)能否引發廣泛討論或被引述的理據? 三)是否筆鋒特立獨行、抵死寸嘴、兼可引起讀者共鳴? 讀者先決的話,以上就是成功的因素之一,當然,這又絕非成功方程式,執筆前,先參考一下,也無妨。 但說到底,你一定要很清楚地想一想,除了金錢上的報酬,能夠讓你繼續寫的動力是什麽,畢竟,專欄寫作是一場不會終止的馬拉松,少一點韌力,也不易走下去。

由「足足五千年」走到「足足五萬年」

雖然,我的家裡好歹也有一台PS3(當然是買來看Blu-ray),可我卻絕非一名電動遊戲迷。 但因緣際會,我有幸透過朋友,認識了在電動界享負盛名的James項明生先生,後來,還替他們公司做過一輯網絡廣告。 初相識,那個時候James剛出版了他的「足足五千年」,再版加印的同時,他正籌備推出電子版,和他交談間,我多口問James:「下一站你會去哪裡?」 「趁體力還可以,還是會找些稍稍落後的地方作為目的地吧,愈窮的地方,我反而愈有興趣去,譬如北韓。」James於是說。 大部份香港人旅行都離不開飲食按摩血拼,觀光只是餘興節目,James貴為一家國際大公司的總經理,卻反而逆流而上,專挑較為刻苦的旅程上路。 於是乎,項明生的「足足五千年」,四年間,如今已走到「足足五萬年」,証明James絕對是身體力行,有心有力。 平日拜讀人家有關旅遊的文章,最讓我讀得津津有味的,往往就是那些能夠引古証今,探索歷史文化的旅遊札記。 在享樂至上的香港,這類文章當然是少數,而James的旅遊故事,卻正好是我所講的這一類。 不告訴你James的專業其實是電動遊戲,拜讀他的文章,你會以為他是一位歷史或通識科的老師,而這位老師說故事的技巧,更是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讀到關於某些古文明國度,我更幻想著自己是Indiana Jones,去到那些既神秘又充滿歷史痕跡的地方,潛入一趟又一趟的冒險旅程。 除了以第一身撰寫多個國家的遊記,James更同時會穿梭時空,由史前文明、宗教誕生、中世紀帝國、航海大發現、以至歐洲殖民等人類的文明史,為你一一解讀。 這絕非是一本教你歎世界的旅遊書,如果你是那類喜歡流連博物館及歷史古蹟多於百貨公司的旅遊人士,歡迎你踏上項明生這跨越人類文明史「足足五萬年」的旅程。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貓咪有情 人間有愛—-家有諧星貓

認識的貓奴朋友中,九成犯賤。 由於一般都頗具藝術家脾氣,我這些朋友,除非臭味相投,否則,一般不容易與他/她們相處,屬「啋你有味」一族。 這些朋友,大多為出色的音樂人或廣告人,在工作上,平時大家可能要「買佢怕」,可是回到家裡呢,正所謂一物治一物,在「啋你有味」一族的食物鍊上,貓星人永遠高高在上。 是的,你沒聽錯,我真的是在說貓星人。 事實上,貓奴界中有個美麗傳說,普遍認為,貓咪乃貓星派來監視地球人的外星人,所以,為了地球安全,我們這些卑微的人類,都要好好地全心全意侍奉牠們。(你說啦,這不是犯賤是什麼?) 淘氣的白吉,時而帥氣,時而惹笑。 我一邊在讀朋友W太太撰寫的這本新書「家有諧星貓」,一邊讓我更加相信貓星人這傳說。 這本書的主角—-白吉,是一頭甚具喜劇細胞的家貓,某一天,朋友W不知從那裡撿了他回家後,這一對在上海生活的台灣夫婦,家裡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原本是一家之主的太太,成為了吉麻(媽),朋友W則成為了吉杷(爸),一家之主的位置,逐漸由白吉取代(可憐的吉杷,始終留在食物鍊的底部)。 白吉的禱告,這個只此一家的趣怪樣,我每看見一次都按捺不住,笑得嘰嘰喳喳。 話說,由於工作關係,吉麻和吉杷要搬到廣州去。 一家人兵分兩路去搭飛機,但內地航班混亂,遲誤已是家常便飯,白吉一頭貓孤單上路,與吉麻吉杷經歷了一段近乎生離死別般的冒險旅程。 接下來,一家三口來到廣州,書中內容主要描述白吉在他們家的生活點滴,既幽默,也溫馨。 吉麻也有以過來人的身份,和大家分享了好些有用的養貓冷知識,教大家如何好好地照顧貓咪,以及培養飼養寵物的一些良好家居習慣。 作為一名充滿愛心的領養者,吉麻透過分享與白吉一起生活的幸福時光,鼓勵大家領養及愛護小動物,當然,這是一生一世的承諾哦。 圖文並茂,貓咪修甲秘訣傾囊相授。 吉麻本人是一名出色的插畫家,白吉本身已經表情多多,非常趣怪,再加上吉麻的寥寥幾筆,在圖片上加一對粗眉、幾滴冷汗,或者是一些漫畫化的形聲字後,白吉的喜劇細胞更是全面釋放出來,非常爆笑。 正如書面的標題「享受呼嚕呼嚕的幸福感」,這一本書,內裡洋溢簡潔而充滿幸福感的細膩文字,配合少女風的插畫,當然少不了,就是白吉整個成長歷程的寫真。這是任何一位喜歡小動物(不一定只是寵愛貓星人哦)的朋友,也一定會愛不釋手的溫馨讀物。 每次看見白吉帥氣或惹笑的照片,我的心,也會變得出奇地安靜,小動物,果然真的是治癒系的。 只要進入白吉、吉麻和吉杷的世界(排名當然要分先後咯),你就能夠領略到,何謂生活中的小確幸,這是我們城市島人每天都需要的心靈雞湯。 由於我與吉杷稔熟,經我威逼利誘下,剛剛才新鮮運到香港誠品書店的「家有諧星貓」,也順道送了好幾本給我,希望能將可愛的白吉,介紹給更多香港朋友認識。 只要你到白吉的facebook粉絲頁「我是白吉」按Like,留言讚他一下,同時以註明#我要家有諧星貓#,之後,我會選出寫得最好的留言,然後送一本「家有諧星貓」給你(只限香港區的朋友)。 由於這絕對是個人喜好兼小圈子選舉,如果你沒有被選上,希望你不會介意,就當是認識了多一位新貓友吧。 截止日期,是4月5號下個星期五,我和白吉,呼嚕呼嚕地恭候你的光臨。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