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Ultimate Ears UE9000開箱文

秋風起,涼風吹,又是大耳牛Headphone出動的季節。 還是嫌連線麻煩,所以一直在考慮入手一台藍芽無線單元,如是者一物二用,既可用手機聽歌,又可用Headphone調節音量、Hand-free接聽來電。 環觀市面上的款式,除了不少年輕人熱捧大B Logo的BEATS,還有較穩陣的選擇如Sennheiser或AKG等。 但耳機這玩意卻是十分個人化的,思前想後,我還是拿不定主意,入手不成。 老早在網絡收到風聲,知道UE(Ultimate Ears)即將有大搞作,於是我索性按兵不動,一等再等。 雖說是鑑聽級入耳式耳機的大哥大,但相對於一眾品牌而言,UE可說是耳罩式Headphone的新丁。 但遲來總比沒來好,最近,UE便一口氣推出了幾款耳罩式Headphone,其中的頂級型號UE9000,正是我在等的那杯茶,藍芽無線Headphone是也。 還在躊躇什麼時候到旺角的耳機店試聽,卻已經收到來自UE的試用邀請,我當然義不容辭Say YES。 不愧是旗艦級型號,UE9000的包裝甚具霸氣,我珍而重之地拖出內裡的禮盒式重磅裝潢,見上面印有UE字款的過光油壓紋Logo,高級。 揭開摺疊式的盒蓋,整件UE9000鋼琴光面單元,藏在啞黑色的吸塑膠模內,劍未出鞘,已具殺氣。 打開盒子下格,內裡暗藏配件如接線及說明書等,另附一個用作外攜用的合成輕物料耳機套,很有高級音響器材的味道。 兩組接線,一組為USB叉電用,另一組則為傳統的細Headphone插,好讓你除了藍芽無線,還可以有線連接其他音響器材。 耳罩部份採用了記憶海綿物料,高貴的皮革觸感,摸上手感覺軟綿綿,配戴起來也十分舒適。 印有UE Logo的耳筒兩側,框架採用了金屬磨光物料,令造型更高級更有份量,但拿上手,實淨得來,330g的重量卻又比想像中可以接受。 (先發開箱文,後續開聲文)

Ultimate Ears UE9000開箱文 Read More »

Steve Jobs逝世一周年

執筆的這個晴朗早晨,秋高氣爽,卻縈繞著淡淡哀愁,揮之不去。 除了今早聽到南丫島的海難事故又添一名亡魂外,驀然回首,才猛然醒起昨天剛剛是Steve Jobs逝世一周年。 登入Apple官網,即見到一條簡單的黑白短片,全長一分四十四秒,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G大調第一號悠揚響起,Steve Jobs與Apple一起渡過的多個歷史性片段,逐一浮現。 選擇此曲作為背景音樂,相信絕非偶然,我也幾乎可以肯定,這應該是Yo Yo Ma馬友友演繹的版本。 Steve Jobs生前,曾邀請Yo Yo Ma在他的婚禮上彈奏一曲,可惜對方卻因演出行程關係而爽約。但最後,在Steve Jobs喪禮上,Yo Yo Ma卻終於應約,並以此曲餞別友人。 昨天某科技網站的老總問我:Steve Jobs離開後,Apple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我認為,即使Steve Jobs健在,那個備受用家詬病的iPhone5插頭、Apple Map、只長了少許的手機屏幕,依然是會如是推出,喬老僅僅離開一年,拜託大家不要賴Tim Cook。 我只覺得,最大的變化,是現在的WWDC一點也不好看,因為當中少了一個說話有點像瘋子,但卻又充滿魅力的代言人。 沒有了Steve Jobs的WWDC,就像沒有了主音歌手的樂隊演出。 作為果迷的我,其實還沒有急著搶購iPhone5、IOS6也懶得upgrade,今個早上,我還是用著我的舊iPod Classic,來試聽我剛剛入手的新耳筒UE9000。 也許,在很多科技迷心目中,蘋果產品已逐漸失去光環,但我還是那一句:「夠用、喜歡用就好了,鬥數字鬥功能的話,悉隨尊便吧。」  “It’s in Apple’s DNA that 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 it’s technology married with liberal arts, married with the humanities, that yields us the result that makes

Steve Jobs逝世一周年 Read More »

樹大必招風,抽水搵哎瘋?

廣告常用手法之一:比較廣告。 開港有話:「唔怕貨比貨,最怕你唔識貨」。 拿人家產品的弱點來無限放大,然後將自家產品「更好」的一面無限放大,正是不少「比較廣告」的常見手法。 但礙於各地不同的廣告法例,直接比較產品功能或質素的執優執劣,貨比貨此話不太好說,標準有時也難定,有見及此,不能鬥武,於是鬥文。 比較廣告,由當年鬥產品優劣,開始流於鬥咀。 「邊個夠我威,點解你至威?」你一言,我一語,純粹語言偽術比拼。於是,廣告公司度橋,也大多以挖苦競爭對手之能事取勝。 iPhone5推出,功能規格均沒甚「驚喜」,粉絲怨聲載道但依然大賣,於是競爭對手出手,借題發揮。 挖苦排隊買iPhone的朋友們,Samsung不是第一次,今次再次照辦煮碗,在對白上,刻意針對 iPhone5多個「弱點」,試圖逐一擊破。 對白其實頗啜核,作為果迷,我也忍不住笑了。 新推出的Nokia LUMIA 920有七彩外殼,於是也來湊湊熱鬧,含沙射影,取笑向來只有一黑一白選擇的iPhone。 既然「紅黑紅紅黑,就係咁簡單」大家都不介意,「白黑白白黑,就係咁埋單」相信也沒所謂吧。 執筆時,蘋果方面未有以廣告作出回應(其實也九成不會),問題是,被取笑過後的果迷,會否因而反思,轉投對方陣營? 這類廣告,又會否直接影響你的消費決定?  

樹大必招風,抽水搵哎瘋? Read More »

微信微營銷時代

內地上不到facebook及Twitter,人人網、開心網等等受歡迎程度也今非昔比,所以近期談及社交網絡,仍離不開一支獨秀的微博。 最近,新浪微博換了新版面,也新增了好些功能,試用過後,發覺其意圖要成為facebook與Twitter混合體這動機,愈來愈明顯。 但微博的困局,亦一如facebook與Twitter,用戶人數縱使再增長,盈收方面,始終仍未找到一個用戶和廣告客戶皆大歡喜的商業模式。 微博營銷雖然火紅,但能否持續下去,還是一個大問號。 微博營銷一波未平,最近內地又有新話題登場,是為微信營銷。 微信是什麼?它是一個透過智能手機提供即時短訊服務的應用程序,香港人較熟悉的Whatsapp或Line,就有類似功能。 可是,微信除了文字短訊分享的功能外,野心其實更大。語音短訊,一種類似對講機的功能,就是令微信火速竄紅的原因之一。 當然,語音短訊並非微信首創,但微信厲害之處,除了有騰訊QQ撐腰的海量用戶群外,更有技術上支援的強大後盾。 難怪微信推出才短短一年多,僅僅433天,用戶便突破一億,據說,在香港下載數字也達到一百萬。 微信最近剛剛推出了4.3版本,又熊吞了好些新功能。基本上,你可以說得出的智能手機社交網絡應用程序,只要是外國大熱的,類似人家已有的好些功能,它都老實不客氣,照拷貝可也。 由一對一及群組的文字及語音短訊、透過手機數據傳送的語音及視像通訊、多媒體內容分享、狀態更新、群組內以至陌生人社交圈等等,看來,微信的野心,明顯就是要為SoLoMo(Social-Local-Mobile)營銷舖路。 品牌透過設立官方微信帳戶,邀請消費者加入,就能夠對粉絲進行點對點溝通,到達率可達百分百,作為客戶服務的平台,相當方便。 可是,始終微信的社交化屬性,與微博或甚至是facebook及Twitter大不同。 主流的社交網絡如微博等,是非對等的單帳號多向關係,而微信與用戶間,則為對等的雙向關係,微信對話的廣播性,只限於已加入該帳戶的用戶,而用戶與品牌間若有對話的話,都是止於點對點的私底下情況中進行,口碑傳播有所局限。 品牌進行微信營銷,首先,要替官方微信帳戶進行粉絲大規模徵集,粉絲未有儲夠一定人數,事倍功半。 (近期見內地不少品牌如星巴克或Nike等,都陸續在宣傳海報上印上官方微信帳戶的QR Code,邀請微信用戶,加入品牌帳戶於好友清單內,就是其中一個方法。) 再者,由於粉絲接收資訊的到達率是百分百,微信營銷所發訊息,不適宜太頻繁,如果都是非客製化純宣傳的垃圾資訊,即使是隔天一條,都容易對用戶製造成干擾,不勝煩擾的話,隨時會與品牌帳戶絕交。 所以,既然用戶都是選擇性地接受品牌透過微信所發出的訊息,品牌必先從用戶的角度設想,寧缺勿濫。時間性、相關性,都要比起在做微博營銷時所發的內容,更為精準。 基於以上幾點,加上智能手機的屬性,筆者認為,微信的最大潛力,在於客製化及或定點地域化的客戶服務,而並非以廣播式宣傳的營銷手法。 除了定時或定地點向粉絲提供優惠及實用資訊外,品牌更可以透過微信,作為手機會員卡及優惠券的發放平台,免卻了自行製作及管理品牌手機應用程序的煩惱。 雖然下載數字已達一百萬,微信在香港使用的滲透率仍有待考驗。但作為一個透過移動平台進行營銷的試點,我仍然是會鼓勵各品牌話事人儘管一試的,起碼可以考驗一下,貴公司品牌在手機平台能否與消費者互動的實力。 說到底,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需要時間累積,所以,愈早開始和消費者打關係愈好。 (原文刊登於2012年9月11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微信微營銷時代 Read More »

舉頭望明月,低頭See哎瘋。

「人世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明明在你面前你卻他媽的在玩哎瘋。」 最近,在微博看到這番發人深省的話,回到家裡,我按捺不住,執着老婆的雙手,熱淚盈眶對她說:「老婆,我從前辜負了你,我答應,以後和你同台食飯的時候,我一定不會再頭耷耷玩哎瘋了。」 和人家講話時,雙眼要望著對方,本來這是基本禮儀,但多得智能手機的出現,所謂的眼神交流,彷彿已成為博物館內名畫肖像般的懷舊事了。 還在「我看著你你看著我」(《你令我快樂過》)?舊曲新詞要改寫,我們現在都習慣了用頭殼頂望對方,真心話只敢隔著手機講。 筆者本來也是這一類近代青年,但最近我已「洗心革面」,戒除手機惡習之餘,我更加入了「國民手機教育組」,希望能喚起大眾對這股社會歪風的關注 。 身為廣告界一份子,筆者當然想盡多點棉力。以下是我絞盡腦汁創作的七大標語連同建議使用方案,各界政府高官立法局議員特首辦新華社國民大小先峰或各位街坊,任君轉貼,拿來作路邊橫額廣告好,宣傳單張也好,無任歡迎。 「成功爭取零覆蓋,手機齊齊放入袋。」西隧口區區議員 「唔想隨街仆,路上行人咪facebook。」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 「除本國公民,本範圍內,嚴禁Check-in。」日本駐尖閣諸島領事 「手機玩唔停,靠右企定定。」港鐵扶手電梯安全組 「情願頭岳岳,勢不低頭玩微博。」秋官金句 「淨飲免費,手機餸飯雙計。」好運茶餐廳 「你《Whatsapp》到佢個人,唔《Whatsapp》到佢個心。」情投意合介紹中心 看過以上廣告標語,可能你已熱血沸騰,巴不得將哎瘋劈開,昂首闊步、重新做人。 說不定有一天,你會赫然醒覺,發現閣下的眼前人其實比AKB48還可愛,抬起頭做人的感覺又是那麼棒,晨早空氣哦,原來是如此清新開朗。 其實,此刻的我,正頭耷耷地忙着,在哎瘋上努力用Evernote趕完這篇稿…..@_@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舉頭望明月,低頭See哎瘋。 Read More »

小確幸咖啡館

十個廣告人,七個會向你抱怨他們的工作如何辛苦如何想轉行。 然後,當中又有幾個會間中發開口夢說:「希望能在四十歲前,提早上岸退休,然後在中環Soho開一家小咖啡館吧。」 但結果,十個廣告人,十個都會繼續庸庸碌碌大半生,然後驀然回首,問:「究竟誰偷走了我的咖啡館?」 你心目中那一家理想咖啡館的你正一邊在和熟客聊天一邊在泡咖啡的燈光柔和角落,其實一直都在那裡。問題是,你願意把目前的高薪厚祿放下,重新歸零,由最瑣碎的小雜工開始做嗎? 同事M,是我上述的十個廣告人中的第十一個。 未夠三十歲,出走廣告行,隻身去了澳洲,在彼邦的咖啡館中打小工,順便學泡咖啡,同時,偷師學習咖啡館營運。 一年後,山窮水盡,回香港面對現實,一邊找老本行的廣告公司工作,一邊參加咖啡師比賽。 無心插柳,比賽期間被人賞識,打本與他合作,開店賣咖啡、也同時賣工業用及民用的咖啡機。當然,不脫廣告人本色,也做自家品牌的咖啡豆。 此外,也為不同的餐廳,提供咖啡製作材料兼顧問的一條龍服務,也有在店內搞一些咖啡講座。 與其說這是一家咖啡館,不如說這是一家咖啡文化小展館。店內只有一張長長的木枱,兩邊就是咖啡器材的展示空間,可以容納的客人不多,但在寸金尺土的中環,小店經營,已算奢侈。 某個偶然的星期五黃昏,路過中環Soho,想起同事M,於是上去打了一個招呼。 喝了兩杯由他親手用全手動的Espresso Machine製作的醒神Latte,再追加品嚐一下蒸餾及滴餾咖啡兩款截然不同的獨特韻味。聽同事M滔滔不絕地說他的咖啡經之餘,也聽了他的創業小故事。 當一家小咖啡館的老闆,其實不一定如大家想象中的浪漫,廣告人當起小店老闆,也不可能再如昔日花客戶的錢般浪費。當十元八塊也是從自己的荷包拿出來時,真正的創意,反而就逼出來了。 咖啡館的品牌標誌做得頗有詩意,據說,也是在網絡找到的自由人設計,所費無幾。 小本經營,當然也沒可能花錢打廣告,自己開個Twitter帳戶,與幾位美食達人聊起來,產品做得不俗,口碑有人免費幫你傳,然後傳媒報導,也自動陸續上門。 辛苦嗎?我問。 「好辛苦哦,不過,很快樂。」 說時,我和他各自都呷了一口Latte,濃濃的Espresso透過暖滑的奶泡送到我舌尖,感覺太棒。 我暗地裡在想,這莫非就是傳說中的小確幸哦?難怪,那一刻,我只呷一小口Latte,就可以如此快樂。 有興趣的話,路過也好,特意專誠要去一趟也好,不妨到到那裡,看看你可不可以也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小確幸。 Rabbithole Coffee and Roaster address: 2/F, 26 Cochrane St., Central, Hong Kong. tel: (852) 2581 0861 hours: 11:00 – 19:00 follow us: facebook – twitter      

小確幸咖啡館 Read More »

Freddie Mercury化身憤怒鳥大王

持續與消費者創造對話性(Converstional)卻不一定與銷售相關的內容,是新世代品牌的成功之道。 譬如,大家稍有留意的話,都會見過Google不定期(其實早有安排)的頁面Logo更新,由紀念某名人冥壽、大時大節,或甚至和你說聲生日快樂(只要你有登入他們的服務及有塡寫過生日日期),就是令品牌不停活化的好例子。 較早前,在eCMO論壇上聽到Angry Birds創辦人之一Henri Holm的演說,也有提及此點。今天看見的新搞作,正是紀念著名樂隊QUEEN主音歌手Freddie Mercury於9月5號的66歲冥壽之特別企劃。 “Freddie For A Day”是一年一度紀念這位殿堂音樂人的籌款活動,目的是替協助愛滋病患者的Mercury Phoenix Trust籌募經費。 有見及此,今年Freddie Mercury將於這支Rovio特別製作的短片內,化身憤怒鳥大王,客串演出一角,載歌載舞,唱出經典名曲Bicycle Race。 以此特別造型製作的限定版Freddie Mercury x Angry Birds TEE,亦將會於Rovio網站出售,所得收入,當然又是捐給“Freddie For A Day”基金。 懂得與民同樂,正是建立品牌之道,難怪Angry Birds如此成功。

Freddie Mercury化身憤怒鳥大王 Read More »

人人期望Google到

最近,相信大家都給「多啦A夢誕生前100年祭」在facebook每天不停洗板,雖然,我在上一份工時也有參與了這活動的部份工作,但我還是盡量低調處理。 有關多啦A夢的貼,一律可免則免,多我一個也嫌多。 可是,今天是多啦A夢誕生前100年的正日生辰,人家大喜日子,當然可以破一下例。 剛剛在Google日本的官方YouTube頻道,看到了這支為祝賀「多啦A夢誕生前100年祭」的短片,片中只巧妙地用了Google Search,便將多啦A夢如何令人人期望可達到,逐一Google了出來。 有些時候,漫畫世界內的天馬行空,原來都可以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美好將來。 在這特別日子,我誠心向多啦A夢許願,希望我們的成年人世界也好,小朋友世界也好,今後都會多一點童真,少一點紛爭 🙂 你去了尖沙咀海港城看過那一百隻多啦A夢這震撼場面沒有?未去的話,就要趁早去,最後一天,就在9月16日。

人人期望Google到 Read More »

哈利王子裸照風波,都是LYNX惹的禍。

借助熱門話題,或人或事,找一個與產品或品牌屬性相關的切入點,製作廣告一則,順勢掀起更多茶餘飯後的對話,這類手法,屢見不鮮。 老外稱之為borrow interest,順水推舟你好我更好;另一邊廂,香港人卻謂之「抽水」,略帶眨意。 個案一:歌手周柏豪在家不小心打爛玻璃杯一隻,忽發雅興,先拍靚相一張,然後大筆一揮,寫下一段心情故事,圖文並茂,上載到他的臉書粉絲頁,隨即引來成千上百粉絲前來慰問,好不熱鬧。 品牌宜家傢俬立即與民同樂,將該文轉貼至其官方臉書粉絲頁,慰問周柏豪之餘,更向他推介宜家傢俬玻璃靚杯三百餘款,任君選擇。 最新個䅁:大英帝國哈利王子的裸照風波,近來成為連牛頭角順嫂都會笑埋一份的熱門話題。 男性香體品牌LYNX,向來喜以性暗示作產品招徠。 廣告中,凡使用之型男,一遇上索女,隨時成為如花蜜給蜜蜂盯上,被窮追不捨。當然,故事只為滿足男性幻想,純屬虛構,笑過就算。 向來美女對他如螞蟻見蜜糖一樣的哈利王子,與LYNX加在一起,可以產生什麼聯想?相信已不用我多說。 表面上,廣告是一則對哈利王子的道歉聲明,但潛台詞就是說:哈利王子風流成性,其實也不一定是他的錯。要怪,就即管怪LYNX吧。 除了寫出如此簡潔有力的聰明廣告人外,更值得一讚的,當然是膽敢在皇室頭上釘蝨乸的廣告客戶LYNX。 廣告成功搶灘,刊登了在英國報章The Sun。大家都笑翻了,紛紛在各大社交媒體爭相分享和討論,原本只是小小文字為主的廣告一則,郤因群眾網絡分享,自發成為了其人肉廣告媒體,一石激起千重浪。 我們常說的所謂Viral Marketing,就是如此。 執筆時,尚未聽聞皇室公關發出任何遺憾聲明,更未有人嚷著皇室形象告急。 自我小反思:廣告公司創作部,向來有「未收brief唔開工」的規舉,但創作這則廣告,時機要緊,你還覺得要等人家寫brief嗎? 我將這則廣告,以及「廣告人無brief唔開工」這想法貼了上臉書,一如所料,同業好友們都紛紛說:「此事只能發生在彼邦」。 還是老外朋友G的一句回應” It’s definitely a no briefs situation…”更讓我發出會心微笑,笑完又笑。 月亮不是外國的特別圓,但外國人的幽默思維,或多或少,都值得我們學習一下。

哈利王子裸照風波,都是LYNX惹的禍。 Read More »

新加坡Live House – Timbre @The Substation

說起新加坡的夜生活,十居其九,都只會提及遊客必到的Clarke Quay。 朋友R是名業餘Band仔,我問他:「有那些不是齋飲譬如像是Live House一類的好去處?」 想都不用想,這一晚夜,他就帶了我和太太去Timbre @The Substation。 單單是Timbre Group本身,已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 根據在官方網站的描述,他們是一個以音樂為核心的Lifestyle品牌,業務除了餐飲、現場音樂演、音樂祭活動等等,更重要的是,背後他們有經營音樂學院。 不用我多說,相信大家已經明白,Timbre Group業務的生態系統,就是讓喜歡音樂的朋友去學玩樂器,但又不一定是要去考什麼皇家音樂學院八級演奏級的那類。 練得一身好武藝,就可以到Timbre Group旗下的餐廳和pub作演出練習,實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Timbre Group有好幾個場,這晚我們去的Timbre @The Substation,朋友說十分受年輕人歡迎,見四周都有一行大概八個十個人的二十歳出頭年輕人,聽得投入,所言非虛。 坐在當中,我算是老餅了,但樂隊演出實在太棒,我聽了三個section才捨得埋單叫走。 樂隊組成的,都是廿來歳的本地年輕人,演出的主要都是Top 40的主流樂隊音樂cover,但玩的無論是Usher、Maroon 5、David Guetta、Keane、Gotye、以至是MUSE或Radiohead等,他們都能玩出屬於自己的樂隊聲音來,唱好、彈也好,技術十分專業。 現場特設點唱,觀眾想上台演出也可以(當然你自己要量力而為),我後來又發現,來捧場的,也不乏台上演出的朋友,難怪氣氛特別好。 除了現場演出氣氛一流外,說句實話,食物水準也是不錯的,朋友點了他們的招牌菜,12吋的大型鴨肉pizza。 那晚我明明已吃了豐富的晚飯才去,最後,也忍不住吃了三塊。 一邊吃一邊喝我點了的Guinness黑啤,我一邊暗地裡鼓勵自己:「沒事沒事,明天我會去行山,這些卡路里,我會努力幹掉。」 有關Timbre Group餐廳的資料,可到這裡看看。說不定,下次去新加坡的話,你會在Timbre遇上我。  

新加坡Live House – Timbre @The Substation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