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2025年十大社交媒體趨勢

前言 告別了2024年,霎眼間,我們已站在2025年的門檻上,社交媒體依然以令人目不暇給的速度進化,改變着我們每天如何溝通、消費和創作。 香港的社交媒體滲透率極高,目前約有640萬活躍用戶,佔香港總人口的86%,而在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這一比例更高達89%​。這些數據顯示,社交媒體在香港的日常生活和商業互動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香港這個小而活躍的市場,流行的社交媒體平台雖不多,但東西文化的交融與數碼創新,為這片小天地增添了意想不到的層次與活力。面對國際及本地形勢的變化,不僅是技術上的變革,更是一場對「連結」與「表達」的重新思考。 展望2025年,影響着我們的社交媒體趨勢,可能比以往更撲朔迷離:演算法的進化、短影音的崛起、AI 技術的滲透以及地緣政治對平台規則的影響,每一項都在重塑市場格局。 讓我們探索以下這些十大趨勢與話題,一起尋找其中的洞察與機遇。 1.香港主流社交媒體平台狀況 為了對本地市場了解更多,較早前,我透過 Facebook、Instagram 和 Threads,收集了百多名香港用戶的問卷回覆,嘗試勾劃出目前香港社交媒體的使用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Instagram 、 Threads 和 Facebook 等,在香港市場各佔其獨特優勢。然而,小紅書的評價卻出現兩極化:儘管在購物和旅遊資訊搜尋上頗具優勢,但卻被不少受訪者評為「完全零吸引力」,反映其內容模式或功能,未能全面迎合香港用戶需求。 相比之下,Instagram 仍因其多樣化內容及手機直觀體驗,穩坐主流平台位置。LinkedIn 則因職場專業定位,繼續成為商業用戶的不二之選。 Facebook 始終有其慣性收視,但影響力已逐漸分流到其他平台。至於 Threads,雖以即時交流的特色吸引了大量新用戶,但其影響力尚未形成穩固地位。 此外,調查亦揭示出,圖片、文字及限時動態是用戶最常分享的內容形式,反映視覺化內容的主導地位。同時,39%的用戶表示每日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超出預期,其中18%更表示每日使用超過6小時,顯示社交媒體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社交媒體分眾化的傾向越趨明顯,品牌在制定營銷策略時,應根據平台特性與用戶偏好,靈活選擇。例如,Instagram 的接觸面廣,發表功能多樣化,適合大眾化營銷;而 LinkedIn 和 Threads 則可進一步挖掘其專業領域和互動潛力。 當面向跨境消費者,本地品牌策劃小紅書內容營銷時,仍需兼顧其於香港市場的吸引力,進行風格調整,不要一味遷就內地市場口味,提升「本地人都喜歡」的價值感,反而隨時對跨境旅客,增加更多好感,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2. 演算法重塑內容製作的未來 從「粉絲導向」轉向「興趣導向」,演算法將加速內容細分化,正重新定義內容製作的遊戲規則,平台的優先推送,變得更注重用戶的個人偏好。這對品牌和創作者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 興趣導向的內容推送:取代過去「粉絲數即流量」的模式,品牌需要專注於創作具有高共鳴價值的趣味及教育內容,吸引特定市場的目光。 隨意、雜誌式的內容營銷已難奏效,品牌需像電視網絡般,為不同主題建立專屬頻道,以保持內容的專業性和針對性。例如,美妝品牌可分別推出化妝技巧、護膚產品及美容趨勢頻道,精準觸及核心受眾,一致性與聚焦變得越來越重要。 可是,「興趣導向」演算法亦導致不少內容經營者為求追隨流量密碼,經常一窩蜂地發表同一話題的內容,以致內容流於單一,洗版話題亦令用戶陷入社交疲勞。 面臨演算法的挑戰,品牌需透過數據優化內容策劃、運用社交聆聽工具靈活調整策略,並創造針對不同受眾的個性化內容,提升參與度和觸及率。 3. 短影片當道,內容為王 短影片正在成為內容營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顯示,短影片的參與度是長影片的兩倍,且有一半以上的短影片能被完整觀看。這種形式以其簡潔且直觀的特性,成功抓住了現代消費者逐漸縮短的注意力。 品牌對短影片的重視,亦體現在廣告策略的改變上。數據顯示,66% 的影片廣告時長已縮短至 30 秒或以下,充分利用了短影片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高效性。同時,TikTok、YouTube Shorts 和 Instagram Reels 等平台的快速崛起,進一步鞏固了短影片在用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少用戶每天花超過一小時觀看短影片內容,這為品牌提供了廣泛的受眾觸及機會。 短影片不僅是一種傳播形式,更成為品牌建立真實性與情感連結的途徑。消費者越來越青睞真實而有溫度的內容,品牌未必需要依賴大製作或名人效應,反而更應該善用素人創作者(KOC)的力量,結合社交聆聽工具分析當下流行的話題,創作能引發共鳴的影片。這樣的內容不僅具有高相關性,也能促進消費者的參與度和分享意願。 此外,短影片中的故事敘述和限時性設計也能激發消費者的行動力。例如,通過創造限時優惠或倒數計時的緊迫感,品牌可以進一步提升互動性和轉化率。據預測,到 2025 年,全球 …

2025年十大社交媒體趨勢 Read More »

消失中的樂評人

因為大學主修音樂,主動投稿後獲得好幾位編輯賞識,我讀大學時代開始寫樂評,出來社會工作後,仍然有繼續筆耕多年,直至現在。 我是一名音樂雜食者,但我主打的範疇,還是以歐美日流行、爵士和古典音樂為主。 高峰時期,邊打工邊當樂評人所賺的外快,隨時過萬港元,加上各大唱片公司定期派 CD Sample 兼請睇音樂會,80年代尾至90年代,香港地,當樂評人是一份不俗的副業。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如果像我這類還堅持當樂評人的,基本上,就像經營部落格一樣,只是一項純粹為興趣的消閒活動,不可奢望有任何回報。 有段時期,我嘗試多寫一些本地作品的樂評,那個時候,我在某實體雜誌還有每月幾版紙的地盤,某一次,老總問我有否像素較高的彩色照片,於是,我便把寫好的幾千字文章,電郵給相關的唱片公司,要求提供照片,換來的,卻是冷淡對待。 唱片公司對樂評人不再重視,或多或少,令樂評人堅持下去的動力減低,懂計數的報章雜誌老闆們,當然亦覺得樂評人是可有可無。 而我的樂評地盤逐一消失,大概是由 2000 年左右開始。 那個時候,部分原因,是因為唱片公司生意急走下坡,令在報紙雜誌落廣告的預算大減。 在商言商,報紙雜誌的音樂專欄篇幅亦隨之大減,另方面,為了開源節流,部分音樂評論亦開始交由記者負責,罕再外判兼職稿件。 此外,從前因為市場需要,資訊亦沒這麼發達,某程度上,樂迷需要靠樂評文章作推介或者導聽,作為購買唱片的入手指南。 互聯網打破了這資訊壟斷的局面,較主動的樂迷,要獲得有關資訊、試聽唱片,一律順手沾來。 踏入音樂串流時代,聽音樂再不是一個定期要花錢買唱片的消費行為。 每個人的手機,都成為了24/7音樂點播機,有關專輯的基本資訊,串流平台已有提供,令樂評的角色,更加變成可有可無。 寫樂評花時間嗎? 對於我來說,其實寫的時間,不算要花很多,但因為我喜歡以微距解剖模式寫作,所以我需要把同一錄音反覆細聽,於是,花的時間,隨時是聽完一張專輯的四至五倍。 從前,寫樂評的最大動力,除了因為這是一份收入不俗的優差外,還有就是能夠獲得很多唱片公司安排的特別款待,其中包括第一時間收到 CD Sample、在貴賓座聽音樂會、到後台與音樂人見面做訪問等等。 而我最開心的,就是間中會在唱片店內,見到自己的樂評被貼堂,成為了專業推介。 目前,我在某音響雜誌還有個每個月數百字的小地盤,每個月,我也會找一些新歌來聽,雖然音樂輸入腦袋的數量不及從前,但物色新歌試聽,依然是我每天的生活習慣。 唱片我也真的少買了,主要是以 Apple Music 串流為主。 那天在朋友的面書上,見到他在討論有關樂評這話題,令我赫然想起,原來自己都已經當了超過30年的樂評人。 希望以這篇文章,回應一下他有關樂評的迷思。

為何要幫黑膠唱片洗澡?

點解黑膠唱片要洗白白(洗澡)? 聽黑膠,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音樂享受體驗。 起手式,把唱片拿出來後,先用防靜電唱片刷掃掃,把塵埃及靜電略略掃走,才把唱片放上唱盤。 看著唱盤在轉動,然後,盯著唱針慢慢落在唱片的坑紋內,音樂徐徐響起,快活過神仙。 有人嫌麻煩,但有人樂在其中,黑膠中人總覺得,每張黑膠唱片都彷彿有生命,因此亦有壽命,尤其是中古唱片,所以,都需要我們細心保養。 黑膠唔補好易老,最重要一個程序,同護膚一樣,就是清潔。 清潔程序五花八門,豐儉由人,為此,我亦間中會請教黑膠專家,隨便入手一些黑膠補品。 最近,我剛好請教了 HK68 黑膠專門店的師傅們,於是,我亦順便把他們的回應整理如下,順便和大家分享一下。 平日聽唱片前後,我都已經有用唱片刷清潔,為何黑膠還要洗白白? HK68: 用乾掃可以去除唱片表面的灰塵,如果刷子具有防靜電功能,可以消除靜電,減少因靜電引起的「炒豆聲」。 而濕洗則能夠更有效地清除黑膠唱片溝槽內較深處的污垢,這些污垢一般是播放時因靜電吸引的微小灰塵。 普通的乾掃纖維較粗,很難深入黑膠唱片的溝槽中清潔,濕洗除了清潔,同時也可去除黑膠唱片的靜電。 每次享受音樂前,先進行簡單的清潔程序,為的就是希望帶來更好的聆聽體驗,有實際的作用。 同時,每次這樣做亦會增添聽音樂的儀式感,令自己更投入音樂的世界。 濕洗和乾洗有什麼分別? HK68: 濕洗需要較多時間、步驟多、工具多,相對來說更講究,而且需要用到專業的洗碟水。 濕洗時,更要小心不要弄濕紙製的唱片標籤,因為標籤濕了未乾,不僅容易損壞標籤,還會使保存在唱片內袋中的唱片容易發霉,所以,有朋友會購買特別的工具,在清潔時保護唱片標籤。 最後,濕洗完的黑膠唱片,一定要風乾一段時間,讓唱片表面完全乾透,為此,有些朋友會特別入手一些晾「碟」架。 黑膠唱片需要隔多久濕洗一次? HK68: 洗黑膠唱片的時間沒有固定的規則,看到唱片上有明顯灰塵,或者在聽黑膠唱片前想提升音質,你都可以進行清洗。 此外,有些唱片放得太久沒有清洗,可能會出現霉點,這個時候,建議要儘快進行清洗。 除了那些動軌數千或過萬元的洗黑膠機,有沒有較相宜的選擇? HK68: 從前用手濕洗黑膠是一件比較大陣仗的事,但現在有了清潔噴霧,基本上刷兩圈就完全乾透。 無論是清潔的時間,或者是清潔過程,都比起洗黑膠機方便快捷得多,亦不用太破費。 所以,但凡聽到有炒豆聲時,就可以立即進行簡單的清洗,輕而易舉。 有哪款清潔噴霧推介? 怎樣用? HK68: 清潔噴霧方面,我會推薦大家用 Nagaoka 清音水 SPW01。 首先用清音水噴在濕用清潔刷上,然後沿著唱片的溝槽刷,再用唱片清潔布 CLV30 或眼鏡清潔布擦去污垢。 Nagaoka 唱片清潔噴霧 SP558 也可以清除靜電和灰塵,能減少因唱片劃痕引起的噪音。 使用前搖晃容器,距離唱片約30厘米均勻噴灑整個唱片,然後配合乾用清潔刷擦拭便可。 如果黑膠曾經發霉,想消除霉菌,我會推薦Nagaoka 清潔噴霧 SP601。 它具有優異的快速乾燥性能,還混合了有效的特殊防霉成分。使用 SP601 前,首先要用清水/洗碟水清洗唱片表面,再用 SP601 距離唱片約30厘米均勻噴灑整個唱片,然後配合乾用清潔刷擦拭。 當然,如果你想有更佳清潔效果,專業洗黑膠機始終是一個效果較佳選擇。 …

為何要幫黑膠唱片洗澡? Read More »

歲月如歌:安全地帶與玉置浩二演唱會

人總會老,體力、精神,亦沒可能永遠保持在同一狀態。 雖然聽音樂不用講敬老,只不過,累積了一定人生閱歷的樂手,換來的,卻可以給予樂迷不同的韻味與情懷。 玉置浩二的磁性嗓音,經歷了不同人生階段,踏入暮年,聲帶的變化,又是最明顯。 很多歌都不能再用當年的原 Key 重唱了,而玉置浩二的聲線,亦變得比 80-90 年代的他,增加了一點粗糙的痕跡與質感。 但令人著迷的,是他依然如泣似訴的抒情唱腔,令每個音符都真摯動人,情感滿溢之處,溫暖感如脈搏奔流,作為聽眾,我完全無法抗拒這份感染力。 玉置浩二從來都不是所謂的人肉 CD 機,他現場演出動聽之處,就是他會來很多旋律上的微即興,透氣位亦不會跟足錄音室版本,殺你一個措手不及。 更重要的是,彷彿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玉置浩二總會唱出他抵達到那個年紀時的獨特韻味。 有點不好意思,本來想介紹的是安全地帶和玉置浩二兩套近期的現場錄音,但文章開頭,焦點似乎都落在了玉置浩二身上。 但老實說,與其說這兩套分別是安全地帶及玉置浩二的演唱會錄音,不如說這是玉置浩二的 Band Sound 和 Folk Rock 的個人演出,無可否認,不少聽眾期待的,始終是玉置浩二的歌聲。 這兩套錄音,我在 Apple Music 串流聽了個多月,最近,還是一口氣入手兩套日版 CD。 喇叭一開聲,發覺音樂會場地的空氣感與現場氣氛,近在眼前,人聲與樂器展現出的質感,截然不同,感覺上,我需要重新認識這兩套錄音是如何地靚聲。 ------------- 安全地帯 40th ANNIVERSARY CONCERT “Just Keep Going!” Tokyo Garden Theater 回帶2022年11月,巡迴演出之前,安全地帶原裝班底的5位成員,鼓手田中裕二因療養缺陣,只剩下4位成員,《Just Keep Going!》亦更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該演唱會的主題。 可惜的是,演唱會才結束不久,田中裕二終於因病離世,40年幾乎合作無間的安全地帶五子,從此,有一個永遠無法取代的空席。 畢竟每位樂隊成員都已經60多歲,近年的演出亦越來越需要依靠外援樂手,在編曲上,亦因此亦變得較為豐富華麗,多了電子樂器、horn section,以及和音團的氣氛加持。 純個人情意結,我是較欣賞安全地帶於80年代,以兩支結他 + rhythm section 為主要骨幹的編曲手法,我尤其喜歡聽到兩位結他手:矢萩渉和武沢豊二人精湛的技巧、每首都量身定做的結他音效、編排緊湊明快,輪流當主音結他的精彩默契。 但無論如何,見到這4位搖滾老將,40年來都沒有離開過戰場,已經是令人肅然起敬,更何況,老將們依然有火! 明明都是熟悉的曲目,明明都已經聽過千百次,或多或少,因為樂隊靈魂人物玉置浩二的歌聲也不斷在蛻變,演出便有如累積了歲月精華的陳年佳釀,詮釋的味道,就是每次都有所不同。 我不肯定玉置浩二是否已成功戒酒,但聽他今回40周年的演出狀態,感覺上,比起35周年的他,來得更穩定、更與樂隊合拍,更能揮灑自如。 那些都被大家聽得滾瓜爛熟的經典歌不用我多說了,而今次演出的曲目,亦包括由安全地帶首張發行的單曲〈萠黄色のスナップ〉,以至算是較近年的〈蒼いバラ〉都包括在內,選曲則主要來自安全地帯 I-VIII 等8張專輯的主打歌。 …

歲月如歌:安全地帶與玉置浩二演唱會 Read More »

創意爆棚的天才音樂人 Jacob Collier 新作《Djesse Vol. 4》

“Too many notes, dear Mozart, too many notes”:當年有看過電影《莫札特傳》的,可能都會對這經典台詞有點印象。 Jacob Collier (以下簡稱 JC)十多年前初出道,便被媒體冠以「流行音樂界的莫札特」這稱號。 當年的神童,今年已經 29 歲。JC 最近剛推出的第5張專輯《Djesse Vol. 4》,便見到有外國樂評人用 ”Too many notes” 這句話作標題來揶揄他的新作過份賣弄、沒有靈魂、缺乏焦點。 至於我,用平常心欣賞這張專輯,我反而覺得,《Djesse Vol. 4》是一張充滿熱情及宏大理想的作品集,Jacob Collier 像有說不完的音樂故事,亦好像有用不盡的音樂題材。 但無可否認,相比起對上幾張專輯,一如封面上的設計,JC 的作品越來越有點像花碌碌的音樂剪貼簿的感覺。 音樂品種由流行、搖滾、爵士、騷靈、嘻哈、現代古典、以至民族樂,音樂素材隨時跨越七大洲和五大洋,在編曲及和弦上的炫技程度,又好像每個小節細節都在玩雕花。 製作陣容,更是越來越人山人海,由從前的一人樂隊,到現在幾乎可以呼風喚雨,參與的樂手及和音人數龐大(其中便有過10萬人大合唱的聲音取樣),並且來自五湖四海,說JC是聯合國音樂親善大使,絕對不誇張。 大牌音樂人們都好像隨傳隨到,由神級的 Michael McDonald、Steve Vai、John Mayer、Chris Martin 和 John Legend,以至年輕一輩的紅人 Shawn Mendes、Madison Cunningham、韓國女團 Aespa 等,都樂意和這位天才音樂家合作。 作品又真的這麼難以消化嗎?《Little Blue》、《Summer Rain》和《Never Gonna Be Alone》等,就是幾首旋律平易近人得可以的優美 Ballad,當然,JC 總會是忍不住手,在最出其不意的地方,來點和弦或節奏上的刁鑽變奏。 洋溢異國風情的《A Rock …

創意爆棚的天才音樂人 Jacob Collier 新作《Djesse Vol. 4》 Read More »

Confessions of an ex-advertising man (by David Kan)

本文是一個過氣廣告人自作聰明的創作實錄 (作者:簡兆明) What’s wrong? 小聰明取代大意念? 以前的 big idea 買少見少, 廣告行普遍認為是因為沒有 big budget。有錢先有諗頭? 即係車要擺在馬前面? 香港廣告人誤將小聰明當作大意念, 互相吹捧, 已不是一朝一夕。 抽水廣告橫行, 一個鞋抽廣告在綱絡傳為勁抽, 試問賣幾多隻才可以令營業額增長? 弊在新入行者奉為聖經, 買弄小聰明容易, 判定市場策略難, 瞄準目標創作大意念更難。 試看當下社交網絡上最多人讚的 meme 營銷帖文, 究竟有沒有長遠的 brand building 策略? 點讚的人有幾多人真的付鈔購貨? 無奈小聰明已經植入新世代廣告人及客戶腦袋, 被視為創意指標、接觸 potential customers 的平靚正捷徑, 背離 brand image 越行越遠。 這個現象被視為廣告行業自然進化的新規則, 沒有人敢坦誠相告, 因為不能傷害年青一輩創作人, 輕視他們的努力, 小聰明都要捧到變大成就, 加油! 試看最近的杜蕾斯文字廣告, 「戴咗。我真係已經戴咗。」那一輯, 先不論廣告本身是否真的不露骨, 它觸發不少粗鄙意淫留言, 那倒確實清晰地反映了網民心目中塑造的 brand image。 以後, 如果我在香港拿着盒杜蕾斯去 …

Confessions of an ex-advertising man (by David Kan) Read More »

鍵盤上的詩人:Brad Mehldau 的爵士音樂探索

從前,我一直以為爵士鋼琴好手 Brad Mehldau 只是一位很出色的 Sideman,事實上,他充當不同樂手的綠葉時,幾乎每次都像成為了另一個人。 起初,我在幾張 Joshua Redman 的爵士四重奏錄音中,留意到 Brad Mehldau 這名字,一開始我並未刻意去尋找他的個人作品,後來,我卻發覺自己走寶了。 一如 Joshua Redman 那一批90年代冒起的年輕爵士樂手一樣,Brad Mehldau 同樣都是接受過音樂學院的教育,初出道,一邊致力在捍衛 Post-pop 傳統爵士樂,試圖把當中的藝術及技巧推進更高層次,另一邊廂,卻同時嘗試尋找前衛爵士樂的新方向。 但相比 Joshua Redman一直都處於領導者的角色,Brad Mehldau卻顯得更我行我素,雖然擁有自己的鋼琴三重奏,但他偶爾還會加入其他樂手領軍的組合,亦會來點獨奏;演繹樂曲方面,涉獵範圍亦很廣,涵蓋 Post-pop、Neo-Classical、甚至是把主流流行樂包括 Radiohead、David Bowie、Oasis 和 the Beatles 的作品煎皮拆骨再重組成的 Contemporary Jazz,多方向的嘗試,數之不盡。 他與 Bass 手 Larry Grenadier、鼓手 Jorge Rossy 組成的鋼琴三重奏,已經推出了五輯名為《The Art of the Trio》的專輯,包括錄音室製作和現場錄音,三位樂手的技巧皆精湛,每張專輯的藝術價值都非常高。 表面上,這鋼琴三重奏像是承襲自 Bill Evans Trio 及 Keith Jarrett Trio 的傳統爵士樂模式,但事實上,這卻是三人在和弦、即興對話及鋼琴彈奏技巧上的突破性嘗試。 Brad …

鍵盤上的詩人:Brad Mehldau 的爵士音樂探索 Read More »

潮流電子經典10週年 | Random Access Memories

所謂的潮流事物,包括音樂,一般都只是曇花一現。《Random Access Memories》這專輯,剛好推出了十個年頭,歷久常「潮」,在流行樂壇,是一個稀有的異數。

說起來,法國Progressive Dance二人電子組合Daft Punk,本身已是一個音樂界的潮牌。90年代出道、2000年走紅,到推出第四張專輯《Random Access Memories》,除了打上全球多國的流行榜,一個月內創下賣出超過606,000張的紀錄,更於2014年格林美大獎中獲得12項提名並囊括5項大獎,名利雙收。

與此同時,Daft Punk卻決定見好就收,將組合旋風式解散,剎那間,成為音樂界的傳奇。時日如飛,這十年間,這張專輯卻好像沒有離開過樂迷,譬如,每次到生果品牌的陳列室試玩耳機或其他音響產品,Playlist上總是還會見到這張專輯,《Get Lucky》亦好像成為試機金曲。

既然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趁2013年是《Random Access Memories》10週年,唱片公司便推出了特別紀念版,原本專輯的13首歌曲以Dolby Atmos重新混音,另外追加9首從前沒收錄過的Demo和Outtake。

當然,配合現今音樂消費市場需要,這個10週年套裝,重點可能是落在這三張黑膠的版本。

事實上,這可能是Daft Punk這隊電子組合最不電子的專輯,除了把依賴Programming的編曲元素降到最低,並且加入了大量錄音室樂手,邀請到電結他之神Nile Rodgers助陣,注入了70年代的Funk元素,更加令到當中的好幾首歌曲,有著劃時代的時尚感覺。

音樂與文學之旅 | 黃妍《4891》

黃妍是極罕有的異數,有些時候,我幾乎會忘記了,她其實也是大唱片公司旗下一員,而並非Indie歌手。

來到第三張個人專輯《4891》,黃妍繼續與她的詞人拍檔王樂儀展開另一段結合音樂與文學的旅程,今回,她倆更義無反悔地,從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1Q84》出發,以創作回應創作。

音樂專輯《4891》中,黃妍與王樂儀則卻以《4891》中的八首歌曲,回應《1Q84》中的世界未日與冷酷異境,描繪出平行時空中的點與線,音樂風格主要走電子Folk Rock的氛圍。

14首秋調變奏,14道生命軌跡 | Ed Sheeran | Autumn Variations

可能大家都未必會想過,Ed Sheeran的這張新專輯《Autumn Variations》,居然會與Elgar的管弦樂作品《Enigma Variations》扯上關係。

話說Ed Sheeran在籌備這第7張錄音室專輯的期間,湊巧從父親那裡得悉《Enigma Variations》背後的故事:作曲家Elgar在構思每一段變奏的時候,都是以身邊一名好友的故事為創作靈感。

於是,Ed Sheeran亦以《Enigma Variations》為創作框架,撰寫了14首歌曲,每一首歌曲,靈感都是取材於他其中一名朋友的故事,就像是14道在秋季經歷過的生命軌跡。

從14個友人的故事出發,《Autumn Variations》探討了愛情、鄉愁、失戀、孤寂、友誼、希望與個人成長等和希望等主題,在某種程度上,這反映了疫情期間的生活縮影,製作樸實無華,卻情感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