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 Sheeran 英國好聲音

「英國製造」這個生招牌,曾經一度老態龍鍾,近十年來,卻又開始逐步回勇,流行文化好、設計工業好、就連我覺得明明是老太太才幫襯的英國零售老店馬莎百貨,那天我路過位於中環蘇豪區的分店,赫然發覺裡面擠滿了不少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而且當中不乏衣著入時的Hipster。 2014年英國樂壇埋單結算,更出現前所未有的現象。全年十大最高銷售專輯,入榜的,一律均為「英國製造」,而其中,全年最備受矚目的英國音樂人,是為第二張專輯【X】賣了170萬張的Ed Sheeran,除了實體唱片銷售,他亦是多個音樂串流服務包括Spotify的全年被聽次數最多的音樂人,風行全球。 拜鋪天蓋地的網絡宣傳所賜,如果你是網民如我,過去兩三年來,你更是根本沒可能錯過Ed Sheeran(本文後簡稱Ed)這名字,2014年Google全年被搜尋次數最高的藝人,就是他。至於我第一次接觸他的歌聲,就是多得在Apple TV上免費收看的iTunes Festival 2012。 這個迷你音樂會上,一副鄰家大男孩模樣的Ed,身穿一件印有Fender Logo的短袖黑Tee、一條牛仔褲、一雙Nike籃球鞋,手拿一支Martin Mini木結他,一個人站在台上,就憑歌聲結他聲征服了全場觀眾,氣氛沸騰。 Ed實在其貌不揚,初見他一頭散亂蓬鬆的紅髮,覺得他造型活像Harry Potter內的大茄Ron Weasley(演員Rupert Grint),是那一類中學時肯借功課給你抄不會向老師打小報告平日毫無機心兼且可以當一世朋友的最佳損友。 後來我才湊巧地發現,Ed於2011年的成名作之一”Lego House”,MV中粉墨登場的,就是Rupert Grint本人,看來二人神似,早已經是眾所周知。 究竟,作為一位20歲出頭的90後,Ed憑什麼能耐征服整個英國樂壇?有英國樂評人認為,作為一名出色的樂手兼歌手,他的音樂風格有本事遊走於由Eminem(Hip-hop)、Justin Timberlake(流行)、Damien Rice(另類鄉謠),實在是當今樂壇中,不可多得的天才創作歌手。 也有人認為,Ed的歌曲中,充滿著個人情感投射的生活化內容,全部以第一身演繹,可能因而令年輕一輩的樂迷,更容易投入,兼且有點治癒系的感覺,再說,他的Fingerstyle Guitar技術,也實在令人覺得,歌曲中的自白式說唱,更有說服力。 尤其是,Ed的大部份作品,旋律娓娓動聽容易捉摸,平易近人,一如他個人平時的演出一樣,一人一結他,就大概可以出唱出一點味道和樂趣來,這完全切合了這個年頭酷愛自家唱作,喜歡在YouTube發表演出的年輕人們。上YouTube搜尋一下”Cover Ed Sheeran”,你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 第一張專輯【+】算是站穩住腳,有數首大熱的流行作品上榜,3年後,來到第二張專輯【X】,我覺得此音樂小子功夫更見真章,光芒四射。 1.One 甜美的一人一聲一結他,徐徐地,展開了他孤寂一人的聲音,Verse 1重複時,才逐漸加入了簡單的bass drum kick,多了一層的木結他和簡單的弦樂,留意2:59的尾句,Ed一口氣拖足了超過16秒的尾音,演繹的手法,細膩得來,不加雕琢,完全是率性而發。 2.I’m A Mess 可以想像得到,一頭亂髮的Ed,磕磕絆絆地,自彈自唱著另一首的孤單情歌,但相比起上一首歌曲,此曲的鄉謠搖滾味道卻是較濃,歌曲循序推進,進入副歌段落,開始帶點樂與怒,編曲依然簡約,副歌重複,憤怒力量繼續推進,主要來自聲嘶的層層重疊的歌聲,以及豪邁的結他strumming。 3. Sing 由Pharrell監製,擺明車馬向Justin Timberlake的流行舞曲致敬,雖然如此,全曲搶耳的,依然有Ed由頭帶到尾的標誌性密集式Guitar Riff,全曲差不多用兩個Chord搞定,躍動力貫穿首尾。Verse 1過後,Pre-chorus一段突然假音人上身,充滿玩味,Verse 2及Chorus過後,進入大直路的Bridge,最後一次重複Chorus,才發覺Pre-chorus原來可以重疊在Chorus之上,最後一次像派對歌聲,熱鬧非常。 4. Don’t 由取材自副歌末句的幾個catchy音符展開,隨之而來,是帶點的Hip-hop味道的節奏,首段的Verse,以音程極窄的數個單音組成的密集式旋律,像喃喃自語的說唱,進入Chorus,旋律又重拾他拿手的琅琅上口,歌曲內容有點「曳曳」,不知是否Ed想刻意打破乖仔形象? 5. Nina 甜美但帶點不完美的鋼琴旋律打開序幕,是sample自Hip-Hop組合Wretch 32的”Welcome to My World”,Verse 1繼續以密集式說唱旋律展開,節奏主線依然落在Guitar Riff及簡單的鼓擊節奏上,先前的鋼琴旋律sample,襯托起整段副歌,悅耳非常,最後2:26再來一段”Outro”,以純結他和拍掌聲伴著歌聲,很有演唱會尾聲的意味。 […]

Ed Sheeran 英國好聲音 Read More »

應節/贈慶社交營銷內容

但凡在任何節慶或盛事期間,都是社交網絡營銷發功的好時機。 有一些內容,你可以在事前好好構想、雕琢,然後在適當時機,安排在最佳時間出招,就能正中下懷。 此舉除了能更易在這些重要日子引起粉絲共鳴,同時,更不失為品牌提升、深化、或鞏固形象的好方法。 重點是,品牌不應純粹「抽水」,而是真正的借力打力,為品牌創造社交影響力。 譬如,以下來自商務出版的【新年必讀:文青如何以文人方式回應姨媽姑姐的新年提問?】,選擇在年廿八出招,可能是為了針對有「過年遇上姨媽姑姐焦慮症」(如我等)在過年前帶來的溫馨提示,過年前,先熟讀。 內容啜核到肉,同時,又不失文青風範,作為一家老字號的出版社,商務出版此Post,可謂莊諧並重,既應節,又合乎品牌形像。 另一種情況,是人算不如天算的,就是當遇上突發事件,立即以品牌的角色回應,與民同樂好,與民同愁也好,總而言之,能夠令消費者覺得你是和他們同聲同氣,正所謂可以”跟你做個Friend”。 譬如,下面來自麒麟啤酒的【麟到開心年初二登場】,「一番爽快」這句話,除了一矢中的,並且能語帶相關,道出了品牌和產品的特質,以及其常用廣告語。 同時,在諷刺時弊間,仍不失品牌大將之風,並非低俗的純惡搞或負面情緒宣洩,粉絲看到,固然「一番爽快」。 發貼的時間性,當然亦很重要,過了年初二,這段新聞便可能降溫。就我的觀察,平日大部份麒麟啤酒的Facebook Post都是在中午發的,很少在晚上發貼。 至於當日年初二的貼,其實早已發佈,但為了回應這段「一番爽快」的新聞,麒麟啤酒的專頁趕緊在晚上11點再次發貼,由於不少網民的情緒還在亢奮狀態中,麒麟啤酒一出招,固然令大家更進一步亢奮。 但只要稍為留意粉絲的回應,就會發覺,網友進一步的亢奮升溫,只會淪為純粹的負面情緒宣洩,麒麟啤酒的粉絲頁很快便會吸引更多同類留言,對品牌而言,變成幸災樂禍和落井下石,未必是好事。 這個時候,品牌應該見好就收,再深想一層,物色下一個「一番爽快」的事件了。

應節/贈慶社交營銷內容 Read More »

MusChat|V記(李端嫻) x Rudi Leung

因為已經老早超過了20年,所以,近年我已經不會再告訴人家,我到底認識了V記有多久。 平日,我和她,各有各忙,甚少見面。 但老友就是這樣,每次見面,大家還是談得滔滔不絕,不愁沒話題。 我們只會愁,見面的時間不夠,又或者,當聊得興之所至,令人煩厭的餐廳侍應,又會不通氣地過來提提你,吃完飯的話,兩位麻煩可否埋單交枱。 很多年前,我還是一名活躍於各大音樂專欄的樂評人的日子,V記還未正式入行做音樂,又或者,她才剛剛開始在錄音室做小工。 現在,她已經是一位知名音樂監製兼演唱會樂手,我才猛然醒起,原來,我一直都沒機會以樂評人的身份,和她好好聊過一次。 在Wagazine開了這個MusChat音樂專欄以來,一直是一個愉快的經驗,因為,我除了可以重操故業,寫寫和音樂有關的事宜,更開心的,是我可以和一些熱愛音樂的朋友聊天,分享他/她們的故事。 既然大家都說,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所以,我希望我的這個專欄,能夠以純音樂的角度出發,只談音樂,其餘免談。 V記是在MusChat專欄第二位接受我訪問的香港音樂人,希望大家會喜歡。 李端嫻(行內人稱V記)--可能是全港首位女混音師,前人山人海成員,音樂監製、編曲高手,當年以古典樂風將「友情歲月」重新解構,並由黃耀明演繹,被喻為「踩場」之作。近年轉戰廣告及電影配樂,作品包括《富士相機|浪攝流》、《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及近期新作《極光之愛》等。 V:V記 R:Rudi R:發覺你近年主力參與電影和廣告配樂的製作,有沒有什麼特別原因? V:大概是不安於室吧。一直以來,我花了太多時間躲在錄音室了,於是開始想接觸一些音樂圈以外的人和事,尤其是我對視覺配合音樂的創作愈來愈有興趣。既然機會來了,就好好把握吧。 R:就你的經驗而言,流行、廣告、電影三類音樂製作,最大的共通點和分別在那裡? V:任何音樂製作,共通點都是源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不會視【廣告配樂】為音樂,它其實是一些功能性的音符,而每一顆音符,都是要一針見血,不得浪費;【電影音樂】最重要的,就是可以靠音符帶動畫面中看不到的言外之音;【流行歌曲】重點就是要感動人,要率性自然。 R:手風琴好像已經成為了你的標誌性樂器,你覺得這樂器最迷倒你的地方在哪裡? V:一個字,「靚」。 R:你平時錄音最常用的手風琴,是什麼牌子?什麼型號? V:在錄音室内,我的最愛是一台捷克牌子Delicia白銀色的風琴,喜歡她就是因為她琴靚聲甜,至於出show,我主要用一部Roland的MIDI手風琴FR-3。 R:有沒有一位手風琴大師是你的啟蒙老師? V:想當年Björk來港演出時,她的手風琴師Coba的演出,實在令我印象難忘,此外,當然還有一代宗師Astor Piazzola啦。 當年主修古典音樂,所學到的音樂知識,現在會否應用得到? V:對於我來說,音樂是一門手藝,因此一定要透過專業訓練去浸淫。古典音樂訓練最大得著之一,主要在配器編曲方面,譬如我懂得編管弦樂,就是拜當年學習「樂曲分析」所賜。此外,一些和弦理論基礎,如要避免parallel 5th、inversion和弦結構,在編曲時我都會份外注意。 R:你覺得這個年頭,音樂在香港人的生活中,最明顯的變化是什麼? V:最明顯的變化,就是CD的死亡,聽音樂的途徑和選擇都愈來愈多。 R:你經常遊走於香港與台灣音樂圈之間,你覺得兩地的製作人,區別在哪裡? V:香港人比較講求效率,工作以搞定為先。台灣朋友則較注重溝通過程,工作需要更人性化。 R:對音樂充滿夢想的年輕人,想入行的話,你會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V: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所有精力只放在音樂之上,生命中還有太多值得我們欣賞的事,張開眼睛,看看這個世界,反而會對音樂創作有用,這方面,近年的我體會至深。最後,「守時、守信」,就是我個人音樂人生的座右銘,也是不少成功的前輩們最值得學習的地方。 (原文刊登於2015年2月號Wagazine月刊,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出入)

MusChat|V記(李端嫻) x Rudi Leung Read More »

Like即是空,空即是Like。

在互聯網世界,自從Facebook發明了那個豎起大拇指的”Like”這玩意後,世界各地的朋友都為之著迷,為博紅顏一Like,每次發Post,大家都會施盡渾身解數。 可是,有Social Media專家告訴我,相比起東南亞國家或甚至是台灣等地,據數字顯示,對於「派Like」這活動,香港可說是吝嗇之都。 天啊,香港不明明是善長之都嗎?每逢天災人禍,各界朋友都樂於慷慨解囊,正所謂多多益善,少少無拘,即使不是童子軍,也樂於日行一善哦。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導致香港Facebook用戶惜Like如金?莫非大家會覺得隨便「派Like」,會有失身份? 大有可能,表面上,雖然香港人相當洋化,但內心深處,我們還是是極含蓄的龍的傳人,有別於西方國家的朋友,說句讚美人家的話當食生菜,我們還是會把讚美說話藏在心裏,公開在Facebook給個”Like”,尤其是如果身為長輩的,更好像會有失儀態。 再加上,有些香港人是份外害羞表態的,也有股立場潔癖。支持好不支持也好,有心就好了,凡事何必公開力撐?若果有人知道我撐藍不撐綠,可能會招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哦。 本來,香港人惜Like如金,理應不會影響社會經濟家庭和睦,但卻苦了一班在Facebook做廣告搵食的朋友,因為,不少廣告客戶或老闆都是「認Like唔認人」,在Facebook進行的推廣活動,幾乎都要「跑Like數」。 這可能是數位廣告(又可稱之為網絡廣告)的迷思之一吧,客戶所花的媒體或製作費,雖然一般較傳統媒體為低,但對於宣傳成效,要求卻往往高出幾皮,為什麼?就是因為有「數」可尋,來到Facebook營銷,順理成章,當然也是有「Like」可尋。 評估所謂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表面上,純粹「跑Like數」可能是最容易的,之不過,大多數人廣告客戶卻未必有太深究,每一隻Like,表面上沒有好Like、弱Like或廢Like之分。 但其實,已經開始有精明的廣告客戶,不會再盲目追Like,而且,除了Like的數量,也會開始講究Like的質量,因為,大家都心裡有數,網上的賣Like的情況,相當普遍。 上淘寶看看就知道,執筆之時,剛剛踏入2015年,純粹Page Like,最新市價為3塊錢人民幣100隻,若果有指定地區的Like,或者是指定動作,包括Like圖、Like片、轉載、留言等等,全部服務明碼實價,任君選擇,還要說明「下單即做,不需要等」,非常專業。 為滿足龐大的客戶需求,這類我們行內人稱為Click Farm的血汗工場,其實一直也存在,從前,是幫網站點擊橫額廣告,製造大受歡迎的假象,今時今日,不少Click Farm也加入Facebook的按Like大軍,除了中國,在亞太地區,不少Click Farm的基地,都是來自印度、菲律賓、印尼,當旗下員工,也有不少為遍佈世界各地的海外僱傭,難怪,即使在香港,大家的粉絲頁都經常會出現大量印尼姐姐。 有求便有供,都是拜部份不願意花錢花時間去好好經營Facebook內容、同時又要盲目追Like的廣告客戶所賜。 雖然,Facebook在香港依然旺場,但我還是苦口婆心,勸喻客戶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Facebook,更不要盲目追Like。有看清楚條款細則,你就會知道,那管你坐擁十萬粉絲,Facebook上的所有東西,其實永遠都不屬於你,話事權,始終都是在Facebook手上。閣下粉絲頁即使有再多粉絲,Facebook也可以隨時像「唧牙膏」般控制你的曝光率,留下買路錢,買點廣告,水喉才會一點一滴為你打開,在未來日子,開水喉費,肯定會愈來愈貴。 為了要與假Like黨抗衡,我建議大家久不久實驗一下,不要惜Like如金,也不要偏食,無定向地喪Like一整天,看看Facebook會派什麼Feed給你,擔保你會有意外收穫。 專欄名字:廣告吐槽 作者:Rudi Leung 標題:【Like即是空,空即是Like】 (原文刊登於ELLEMEN雜誌2015年2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Like即是空,空即是Like。 Read More »

圖片來自互聯網

每天上Facebook,在那些你訂閱了的Facebook Page上,這個標題,相信大家都見慣見熟。 大部份「圖片來自互聯網」的精彩內容,都是沒有註明出處,拿了人家的圖片或者是文字,加一兩句描述,就變成了自己的內容。 是的,這個年頭,幾乎每一個消費品品牌、傳媒、甚至是個人都要來搞一搞社交網絡,開一個Facebook Page諸如此類。 可是,開一Page事小,天天都要有內容更新卻可大可小。 任誰都會說Content Is King,只可惜,自從互聯網教曉了我們:「舉凡放了上網的,都是屬於世界的」,於是,這個所謂的King,一下子間變得一文不值。 沒時間?沒錢?沒創意?沒問題,上Google找一下,天下新知趣聞美圖靚靚應有盡有,花心機做原創內容,儍的嗎? 問一問做這本書的老總:「嗨,為什麼要約這個什麼專欄作者寫稿?上網找些內容來東拼西湊就可以啦,為什麼要付稿費?」 不幸中之大幸,原來大家的邏輯是這樣的—實體書最低限度還要給錢去買,內容當然還值得落本製作,互聯網嘛,內容大都免費,於是,既然是免費提供的內容,就當然要用免費的方法做。 個人真實體驗,話說有某大國際知名雜誌的內地版網站,北下找我約稿,雖然見對方誠意拳拳,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問:「借問聲有稿費嗎?其實多多少少都沒問題哦。」 但對方居然回應說:「暫時我們還是較為非商業呢,希望閣下能體諒體諒。」即是說,希望閣下能免費供稿。原來,即使是網絡媒體,對於網絡內容的態度,同樣是有市無價。 難怪,來到社交網絡的世界,「圖片來自互聯網」這手法會如此吃香,而且,這句聲明的確好使好用,最低限度,大家的惻隱之心可稍微舒緩,「借用」並不代表偷竊。 說到底,我還是頗支持二次創作的,因為起碼仍包含創作成份。只可惜,眼見大部份「圖片來自互聯網」的Facebook Page內容,都是純粹借用,不註明「借用」出處,更加是主流。 如果只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博客,分享内容純粹是興趣,還勉強可以接受(但依然不代表你可以直接偷),可是,假使你為那些大型商場、出版媒體、或者是各大品牌營運Facebook Page,這明明是你工作一部份,明明是純商業活動的話,「圖片來自互聯網」就有點說不過去。 我最不明白的,是那些明明本身也是靠賣內容為生的傳媒,為什麼在經營出版社的Facebook Page的時候,就連向路透社買圖片也要慳,「圖片來自互聯網」那一類的內容,比目皆是。 説穿了,可能由於來料正斗,於是Like數不弱,隨時超越來自該傳媒的原創內容,可能亦因為這樣,搜尋「圖片來自互聯網」已成為工作一部份,而且變本加厲。 作為品牌管理人,Google到一張可愛的貓仔狗仔BB仔圖片,加一句聰明的文字說明,你滿意為發功呃Like大功告成?我可以向你保證,即使那張圖被Like被Share多少次,大家對閣下品牌的印象,依然濛糊。 更甚者,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名媛去Ball最怕撞衫,我亦見過同一界別的不同品牌,居然發生「圖片來自互聯網」撞圖事件,兼且湊巧在同一天出現,名符其實,飛機撞紙鳶。 最近,Facebook進一步打壓YouTube片在Facebook的曝光,於是,各大Facebook Page的管理員,唯有索性把人家的網片,先下載,然後再上載到自己的粉絲頁,連「影片來自互聯網」這句聲明都懶得寫了,更上一層樓。 我比較幸運,我替客戶經營的Facebook Page,大部份都堅持原創內容,當然,這些客戶亦明白「內容有價」,於是,亦願意付出相對可觀的製作預算。 既然Content Is King,這位King也要出糧哦,否則,只好變成國王的新衣中的國王了,是的,除非你可以註明「新衣來自互聯網」的話。 (原文刊登於ELLEMEN雜誌2015年1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圖片來自互聯網 Read More »

MusChat|李拾壹 x Rudi Leung

80年代水尾,我第一份拿到稿費的文章,就是馮禮慈老師主理的TOP音樂雜誌(Size和號外一樣的超霸氣音樂雜誌) ,馮老師找我負責了的一個樂手訪問,當時的被訪者,是已故著名爵士樂手James Moody。 之後,我以一個音樂學院學生的身份,走訪過不少音樂人和樂手,由流行到古典、由古典到爵士,由Tori Amos、Wynton Marsalis、Lorin Maazel、Janos Starker、Dip In The Pool、Tuck & Patti、西村由紀江、倫永亮、區丁玉等等,要數起來的話,有排數。 總覺得和音樂人及樂手的對談,是一個十分愉快的經驗,2015年,我又重拾這習作。 WagazineHK是一本新雜誌,針對的相信都是90後的年輕人,我這位大叔有幸在這裡有個新專欄,專門做音樂人專訪,是的,大致上我都應該不會訪問薛凱琪或者是周柏豪。 第一個被我接受訪問的,是李拾壹,他可能是目前香港最火爆的新進音樂人,我個人更覺得,他是香港樂壇的新希望。 李拾壹--90後新晉本土Alternative Rock音樂人,曾參與《春嬌與志明》、《低俗喜劇》及《飛虎出征》等電影主題曲及插曲演出,成名作有為林宥嘉譜寫的《自然醒》,最近剛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大膽小鬼》。 L:李拾壹 R:Rudi R:你幾歲拿起第一件樂器? L:如果不包括小學人人都有一支的無敵牧童笛,就要數小學五年級爸爸買給我的木結他了。老爸當年自己沒機會學樂器,於是就希望讓我來繼承衣缽,木結他可以拿到那裡都自彈自唱啊,既方便又環保。 R:你一共懂得玩多少種樂器? L:主打都是結他、bass、鼓和琴,牧童笛算唔算?其實都是為了方便編曲吧。 R:你與結他形影不離,你的最愛又是誰? L:我對Gibson情有獨鍾,目前手頭上的J45木結他和Firebird電結他就是我的最愛,我喜歡它們什麼?三個字:厚、肥、有character。 R:你的Guitar Hero是誰? L:一定是MUSE樂隊的Matthew Bellamy。基本上,他就是我的結他老師,我從他身上學曉的,就是如何運用結他及電子音效,去創作不同的聲響,更厲害的,是有些時候,結他到了他手上,可以隨時變成一件敲擊樂器。 R:你有否以某隊樂隊的音樂為榜樣? L:MUSE(技術)、Radiohead(精神)、Arctic Monkeys(能量),都是對我目前所做的音樂,影響最深遠的榜樣。 R:你口口聲聲說你是英倫樂迷,但我覺得你的音樂裡有一陣日系indie搖滾味,你又有沒有哪一隊心水日本樂隊? L:東京事變當然是宇宙最強啦。另外我也頗欣賞來自仙台的兄弟樂隊Monkey Majik,既有日本主流流行味,又有少許歐美indie風格,音樂平衡得很有趣。 R:作曲編曲填詞唱歌彈結他,如果有一日上天只留給你其中一種能力,你會選那一項? L:可不可以是作曲加編曲呢?對我來說,寫歌不是單純的旋律,而是一個接一個的段落,而這些方塊,是旋律配合編曲而成的。 R:第一張專輯《大膽小鬼》,你期待能夠帶給大家一個怎麼樣的訊息?你會不會有一些特別的主題想講? L:我會視這張EP為我的個人名片,而這張名片正代表新生代的香港聲音,香港音樂,會不會有另一個可能性。 R:你音樂中有股很獨特的energy,那是否一種情緒上的宣泄? L:作為一名師承自MUSE的音樂人,我大概會歸類自己為「躁鬱搖滾」系,音樂中難免會有點對生活不滿的宣洩,或者是觀察到的東西的展示,但我卻總會把情緒宣洩於編曲上,而不一定在歌詞或旋律上。

MusChat|李拾壹 x Rudi Leung Read More »

a cappella-la-la 無伴奏聲聲聲交響樂

A Cappella—–無伴奏清唱,想當年我還在念音樂學院的生涯中,是幾乎每個禮拜都有的指定活動之一。 第一屆的聯校大專音樂節,我和一班音樂系的同學,亦有幸代表了中文大學,以無伴奏清唱,重新演繹了Beatles的In My Life,還贏了那一年的全港冠軍。 無伴奏清唱實在好玩,除了要講求每一位成員的歌唱基本功,音準就是最高的難度,團員中如果沒有人是Abolute Pitch的話,大家會唱得很痛苦。 此外,還要講求合唱團員聲音上的協調性,人人都懂說Team Work重要,但要實行起來,真的要經過很多練習、磨合,真正是「唔可以淨係靠把口」。 昨晚,有幸被客戶邀請去了a cappella-la-la,這個由太古地產主辦的系列音樂會的預演,快樂地重溫了大學時代的我還在唱A Cappella的美好回憶,好像一趟時光旅程。 a cappella-la-la是Project After 6的活動之一,旨在提供於太古坊及太古城中心一帶的上班族,一個能發揮個人於工作以外潛能的「特別行動」。 這次活動在四個月前開始招募,最後精挑細選了超過40名上班族,然後展開一個長達四個月的聲樂及形體演出專業訓練,今個月,終於學有所成,登場演出。 兩個月前,我們Turn Plus團隊亦接了一個Brief,要負責替這個系列的音樂會做宣傳,客戶的要求是,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在太古坊及太古城中心上班的朋友們,前往參加觀看這演出。 聖誕節前後,我們先在客戶的Facebook Page發了兩條短片,為這活動進行熱身,內容全部在太古地產的實景拍攝,我們找來了【一鋪清唱】 —- a cappella-la-la這活動的四位音樂導師,粉墨登場,扮演辦公室大堂及咖啡店Public的工作人員。 同時,我們也邀請了一些太古地產的同事及租客,作為臨時演員,但我們只告訴他們,我們拍攝的是非常正經的Corperate Video。 但實質上,每一次,一鋪清唱四子都會失驚無神,突然開口就唱,殺你一個措手不及。 為了捕捉真實反應,每一段演出都只可以一Take過,加上每次拍攝時間都只有兩小時,有點難度。 短片播出後,在有份參與的朋友圈子間,再加上Facebook粉絲們的推波助瀾,我在1月初與某某在太古坊上班的客戶開會時,他們說已經看過,反應亦相當不俗。 到了1月中,音樂會揭幕在即,我們也展開了第二輪的活動,就是在整個太古坊及太古城中心辦公大樓的範圍內,展示了全體演出者列陣的海報,鋪天蓋地。 同時,在一些高人流的走廊上,擺設了多支咪架,接近50支嘅咪架,每一支都代表著每一位「聲音就是樂器」的演出者。 連同地面上寫上各人名字的星光標誌,希望每一個人都會獲得太古坊及太古城區內的上班族支持,Scan一下上面的QR Code,就可以看到他們演出的相關預告片段。 如果你都是在這一區上班,這個音樂會系列,絕對值得你的支持。 想問大家,你剛好有同事也是其中的演出者嗎? 【a cappella-la-la 無伴奏聲聲聲交響樂】 日期: 1月23-24日 時間:7:30pm-8:30pm 地點:太古坊康和大廈一樓ArtisTree 免費入場。座位有限, 先到先得 節目詳情:http://bit.ly/1xTSOY0

a cappella-la-la 無伴奏聲聲聲交響樂 Read More »

2014香港社交網絡大事回顧與展望

今年的香港,我們一起經歷了一個大時代,不管你取態如何,喜歡與不喜歡都好,在這個城市,社交網絡界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已經踏入了一個引爆點階段,沒有人可以忽視。 慣性收視,一台獨大,是香港特色,同時,也是不同界別媒體的生態,可能是,香港人實在太忙,在媒體平台的選擇上,一邊有所不滿,卻一邊繼續偏食。在香港,要數社交網絡平台,Facebook依然是主流,即使是近年愈來愈人氣的Instagram,其實也是Facebook旗下分支。 但要注意的,是Facebook對其他社交網絡的「排他性」也愈來愈強,其內容曝光率的運算模式,亦集中令更多願意付費的廣告商受惠,加上明年即將進一步限制具宣傳性的內容曝光率,所有廣告客戶都要接受,免費午餐不再。 在香港,其餘的外國選擇,譬如像Twitter、Vine、Pinterest或剛剛登陸香港的YELP,始終還是停留在小眾階段。至於專業平台LinkedIn,在香港亦似有起動跡象,但由於走高檔媒體路線,大部份廣告商依然卻步,用戶使用行為亦偏向被動,某程度仍屬另類小眾。說到龐大的中國社交網絡平台,由於用戶未能暢所欲言,加上緊張的政治氣氛籠罩下,亦間接令一度廣受歡迎的微博,逐漸在香港市場式微。 雖然平台逐漸收窄,但言論卻是百花齊放,Facebook逐漸成為自媒體,或者是網絡原生媒體挑戰傳統媒體的主力平台,主流新聞媒體即使如TVB,亦多次因報道被指責有所偏頗,繼而遭網媒及普羅網民猛烈批評,新聞客觀中立性備受質疑。這個時代,由於人人24小時「在線」,人人一部智能手機就隨時當記者,在社交網絡資訊爆棚的情況下,表面上,新聞透明度似乎增加,但同一時間,就同一事件,卻隨時可以衍生出不同立場者的多個不同詮釋,良莠不齊在所難免,作為新聞讀者,頭腦需要更加冷靜。 以下是筆者列舉了過去一年,個人認為在香港較具代表性的社交網絡大事件,不知道,當中又有那一件又曾經與你擦身而過? 一)香港社交網絡用戶,重新認識Twitter 由西方及至中東國家,或甚至是我們的彼岸台灣,在每次大型社會運動期間,由於它的實時性、公開性、國際社會關注性與訊息密集性,Twitter往往成為了箇中推波助瀾的核心社交網絡平台。本來,Twitter在香港,因訊息內容是英語為主,以至向來只是一小撮居港外國人,或者是較西化的本地人的小眾社交網絡。可是,今年於9月至12月期間的「雨傘運動」,尤其是在事件爆發的初期,Twitter卻罕有地擔綱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第一,在召集群眾,以及實時在告急期間互通消息方面,Twitter頓然成為了一個廣播及指揮平台,雖然訊息混亂,但仍發揮了一定的組織作用。第二,由於不少國際新聞網絡,都會透過Twitter的實時內容,作為第一手新聞的參考,不少運動群眾亦明白到,可藉此而提高國際社會就該事件作出關注,於是便紛紛將運動有關的圖片或文字,實時地於Twitter海量發放和轉發。我的個人帳號內容,便先後被不同國際新聞網絡的記者包括CNN轉發。 二)社會運動,現場與社交網絡同步發生 由於社交網絡的實時性質,加上大量用戶自發性地上載即時內容,雨傘運動期間,社交網絡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傳統媒體,又或者可以說,即使是傳統媒體,也要依靠社交網絡平台,作為推動其網絡頻道最新內容的瀏覽量推動引擎。讀者則一邊透過社交網絡追蹤事件,同時也於現場見證實況,虛擬與現實,同步雙軌進行。 三)網絡媒體,更趨社交媒體化 無論是由傳統轉戰網絡的媒體出版,或者是在網絡原生的新媒體,社交網絡都扮演著一個更重要角色,是網絡瀏覽量的催化儕,是網絡生態重要一環。不少傳統媒體的網站,為了與讀者進行互動,亦為了吸引人流,因而同時要兼營一個Facebook粉絲頁,在英語為主流的國家,還要有Twitter,如果社交網絡平台經營有道,更隨時有機會成為媒體廣告收入的分支,或者是為廣告客戶提供附加價值,在集團經營的社交網絡上,一手包辦內容創造、傳播、宣傳等,在云云本地傳媒中,今年尤其以「新傳媒」最為積極,動作最多,值得同業效法。 最近登場的HKTV,由於本身具備了社交網絡的話題性,甫一登場,已經成為了觀眾每天在Facebook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就連最近與麥當勞合作的植入廣告,也成為了大家在Facebook的討論熱點,可想而知,即使是賣廣告,這個年頭,也需要創造成社交網絡話題。 四)後「主場新聞」時代,網媒繼續上路探索 的確是曇花一現,可是,「主場新聞」依賴博客提供內容的獨特經營模式(雖然是借鏡自Huffington Post),其實某程度已影響了不少新聞讀者的閱讀習慣。有一段日子,「主場新聞」的網絡內容,是不少朋友在Facebook分享的主要新聞之一,隨時超越主流媒體。突然結業前,該網站亦開始受各大廣告客戶的垂青,本來前景開始向好。有趣的是,「主場新聞」本身的Facebook粉絲頁亦經營得不俗,即使已經停止內容更新,依然坐擁超過27萬的粉絲,是個獨特的媒體現象。踏入後「主場新聞」時代,網媒依然繼續探索其生存空間,以及廣告及商業模式上的突破。 「香港獨立媒體網」、「獨立媒體」、「輔仁媒體」、「熱血時報」等等,雖然離主流仍有距離,但由於其內容的社交話題性,以及平台管理人懂得運用Facebook粉絲頁構成其媒體生態一環,因此仍具備一定影響力。另一方面,也不要以為只有支持社會運動的網媒才有市場,「港人講地」及「幫港出聲」等維穩派,其實亦有一定的支持者,聲音不容忽視。 編按:2014年12月22日,「主場新聞」宣佈重新上路,易名「立場新聞」,執筆之時為2014年12月25日早上,短短四天,尚未發表過任何實質內容,其Facebook粉絲頁已累積超過3萬3千多名粉絲,社交話題性依然。 五)Facebook粉絲頁,也可成為獨立媒體 為了保持一定的社交網絡影響力,這個年頭,上述的網絡原生媒體或傳統媒體網絡版,同時也要兼營一個Facebook粉絲頁。但另一個有趣現象,就是有些網媒基本上是可以完全沒有網站,亦無需透過社交網絡帶動站外瀏覽量,Facebook粉絲頁是純粹如媒體般獨立運作。當中的表表者,可能就是明明是主打週刊實體書,卻聰明地透過Facebook粉絲頁聚集粉絲,擔綱實體書推廣的「100毛」,這個獨特的生態模式,在未來的日子,實在值得其他傳媒或營銷人士探討,到底凝聚社群重要?還是帶動網絡瀏覽量重要?經營模式亦有什麼不同?當中,又能否孕育出另一種商業模式? 六)網絡短片,將成社交網絡主流內容模式 網絡影片,不再被YouTube專美,一、兩分鐘,甚至是只有數秒鐘的網絡短片,逐漸成為了另一種廣受社交網絡用戶歡迎的內容展現模式,繼Instagram可上載15秒短片後,Facebook亦高調地推出短片廣告模式,實行與YouTube分一杯羹,近月來,如果在Facebook分享YouTube短片,「能見度」已大大減低,知情識趣的粉絲頁經營者,開始直接上載影片,試圖爭取更多眼球。經過一年醞釀,2015年相信是Facebook社交短片的成熟期,平台經營者需要投入更多資源製作短片,難度挑戰,愈來愈高。 七)冰桶挑戰,爆發社交網絡捐款潮 2014年不得不提的是社交網絡盛事,背後推波助瀾的,除了是社交網絡的病毒式傳播,更重要的,是當中參與人士點名式的「人傳人」社交網絡影響力,直接影響了這一趟善舉的成果,除了娛樂圈,香港不少企業界的名人也不甘後人,積極參與。一如上述所言,直接在Facebook上載的原生短片內容,亦成為在社交網絡內容成功爆發的因素之一。當然,此活動亦蔓延至其他平台包括新浪微博、Instagram及YouTube,但不容忽視的,還是此活動除了發揮了社交網絡的短片優勢,同時,在平日充斥互相攻擊爭拗的言論以外,社交網絡圈亦罕有地大規模展現出人性善良及關懷社群的一面,值得鼓勵。 八)小圈子社交網絡湧現 大型社交網絡如Facebook及中國的微博走向主流,成為廣播式社交平台,另一邊廂,社交網絡亦走向小圈子法發展,WeChat、LINE或其他新興如Snapchat、Telegram、Firechat等即時通訊平台,由於也有群組聊天及發放消息功能,逐漸吸引了部份用家「轉台」。由於時間多花了在小圈子社交網絡,在主流社交網絡包括Facebook逗留的時間亦相應減少,這是任何媒體都難以扭轉的命運。 九)Facebook積極為中國企業,打開世界脈絡 最近頻頻對中國伸出友誼之手,當然不是為了打入中國巿場,Facebook此舉,其實是為了打中國本地企業的主意。事實上,近年中國企業透過在Facebook建立粉絲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早已成為新一輪的社交網絡廣告商機,今年Facebook在香港高調插旗,成立主理大中華市場的團隊,當然也是為中國市場未來的發展而鋪路。 十)Facebook unfriend潮,是撕裂還是分眾? 一場社會運動,引發了對壘陣營的群眾,紛紛因政治取向不同意見相左而在Facebook上互相unfriend,有媒體監察者認為,雨傘運動導致社會出現撕裂,但其實,在社交網絡的所謂朋友,關係本來就是相當脆弱,所謂的網絡絕交,其實只是一次自動分流分眾的行為。社交網絡上,不同意見者各據一方,只會聽到同聲同氣的聲音,某程度,社交網絡表面上言論開放,其實,卻愈來愈像多個分隔開的密室,對方的聲音,未必聽到,值得大家反思。 (原文刊登於2014年12月27日及2015年1月6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本人是該文作者。)

2014香港社交網絡大事回顧與展望 Read More »

暖感恆溫,輕巧自如 | PUMA KEEP HEAT羽絨外套

較早前,在PUMA的Facebook粉絲頁看到【來自星星的你】的安宰賢,為2014冬季的KEEP HEAT系列當model,看來,無論在設計、剪裁及宣傳,這個來自德國的運動品牌,今回終於有特別為照顧亞洲市場的時尚產品。 可能見UNIQLO的Heat Tech年年大熱,PUMA亦不甘後人,獨家研發了名為KEEP HEAT的「5℃ 暖感升級科技」,製作成這系列時尚與功能兼備的羽絨外套。 外套內襯採用了最新研發的瑞士禦寒技術,加上來自韓國DYNTEX公司獨家研發的銀色熱能反射物料,能透過身體體溫作反射作用,達到恆溫保暖效果。 據稱,KEEP HEAT技術,在一般情況下,能夠比普通禦寒物料,創造高約5℃ 溫暖感。 聖誕假期期間,香港氣溫持續在14-15度左右,加上有點微雨,外出時,內裡我只穿著了一件Under Armour長袖緊身衣,外面則披上這件軍綠迷彩造型的KEEP HEAT羽絨外套,輕便之餘,保暖度效果亦相當好。 每年冬季,通街熟口熟面的羽絨外套在所難免,不想和大家撞衫的話,PUMA的KEEP HEAT絕對是一個不俗的「暖身」選擇。

暖感恆溫,輕巧自如 | PUMA KEEP HEAT羽絨外套 Read More »

Coldplay |Ghost Stories 鬼迷心竅

20多年前,十位樂迷初認識 Coldplay,九位都相信是因為 《Yellow》。 話說 2000 年推出的 《Parachutes》 專輯,坐在我辦公室鄰房的英國女同事 A 第一時間買了一張,連續兩個星期,一日最少洗腦式 loop 播三次,每每播至《Yellow》,她更立即無影鼓無影結他再加 Chris Martin 上身,雀躍奔放,毫無掩飾。 事後,我有沒有因此而聽厭了《Yellow》這首歌?奇怪地,後來我也像我這位同事 A 一樣,被這首歌曲的正能量感染了,每一次反覆再聽,都會讓我體會到不同氣氛的亢奮。 一眨眼十四年,Chris Martin 由當年廿歲出頭的黃毛小子,如今已為一對孩子的父親,妻子是荷里活萬人迷 Gwyneth Palrow,Iron Man 的至愛。 人到中年,婚姻亮起紅燈,可是,The Show Must Go On,Coldplay 在 Martin 領軍下,期間,正好推出第六張專輯《Ghost Stories》,整張專輯彌漫陰沉低調的小品氣氛,一反過往 Coldplay 的正能量大器風格,適逢其會,實在太難令人不會聯想到,今回樂隊的音樂主題,製作期間,曾否被樂隊主腦人 Martin 的婚姻狀況影響。 Coldplay 向來十分重視專輯的故事和主題,《Ghost Stories》同樣是概念意味很濃的一張專輯,專輯點題的所謂「鬼故事」,其實是指人生在世,總難免會被自己過去的一些事情所纏繞,左右了你的將來,也可能會影響你對新一段感情的投入。 根據 Martin 個人詮釋,所謂的 ”Ghost”,就是影響着今天的你,或甚至是未來的你的那一些「過去」,假使你一直沉溺在這一些「過去」,或甚至是那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之上,正所謂的等價交換,你的「將來」,也將會是這些「過去」的沉澱,「將來」就是這樣煉成的。 說起來有點像佛偈,為了不想活於「過去」的陰影中,索性將心底話釋放於音樂之內,《Ghost Stories》專輯內合共九首歌曲,都是與這些「過去」有關,九段「鬼故事」,九段都與樂隊主腦人 Martin 揮之不去的一些「過去」有關。 整體音樂風格,主調也相當灰暗,專輯甫一展開,Martin 便立即開誠布公,赤裸裸地以一個容易受傷的男人的姿態出現。樂隊編排結構方面,Coldplay 亦回到原来的起步點,回帶到早期配器較簡潔的瘦身階段,所以,不要期待這張專輯會有如《Viva la Vida》的力拔山兮,又或者是《Mylo Xyloto》中的多幕大型搖滾歌劇。

Coldplay |Ghost Stories 鬼迷心竅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