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door

惡搞經典廣告標語的KFC廣告

二次大戰後,社會百廢待興,各類鼓吹消費主義的商業活動逐漸抬頭,廣告正正就是那個時代衍生的新興行業。50年代的美國,在紐約Madison Avenue地區一帶,匯聚了多家廣告公司,成為業界的搖籃,那個時代的廣告人,都自稱為Mad Men,同名美劇,正正就是講述這時代的廣告人。 初期的廣告製作,大多是標題取勝,文案主導,廣告創作人寫好一句精警廣告標語,再找畫師或美術部負責輔助的插圖或照片。 「It’s finger lickin’ good」是KFC(當年還是用全名Kentucky Fried Chicken) 於1956年開始使用的廣告標語,意思大概就是「好吃到要舐手指」,台灣譯作「吮指回味樂無窮」。這廣告標語,堪稱是全球最經典廣告金句之一,在美國,至今仍家傳戶曉。 最近COVID-19疫症全球肆虐,為鼓勵大家時刻保持個人衛生,食炸雞好吃到一定要舐手指這「指定動作」,KFC含蓄而又嚴厲地,作出了不鼓勵聲明。 KFC製作了一個戶外廣告牌,見一桶炸雞旁只見一句廣告標語,「finger lickin’ 」部分被蓋上「格仔」(馬賽克),原先的「It’s finger lickin’ good」只見到「It’s XXXX good」,可是,由於太經典,大家的腦海裡,這廣告金句依然會自動出現,令大家發出會心微笑。 巧妙的文案,配搭簡單的視覺,這類較傳統的廣告表現手法,經典卻歷久彌新。

a cappella-la-la 無伴奏聲聲聲交響樂

A Cappella—–無伴奏清唱,想當年我還在念音樂學院的生涯中,是幾乎每個禮拜都有的指定活動之一。 第一屆的聯校大專音樂節,我和一班音樂系的同學,亦有幸代表了中文大學,以無伴奏清唱,重新演繹了Beatles的In My Life,還贏了那一年的全港冠軍。 無伴奏清唱實在好玩,除了要講求每一位成員的歌唱基本功,音準就是最高的難度,團員中如果沒有人是Abolute Pitch的話,大家會唱得很痛苦。 此外,還要講求合唱團員聲音上的協調性,人人都懂說Team Work重要,但要實行起來,真的要經過很多練習、磨合,真正是「唔可以淨係靠把口」。 昨晚,有幸被客戶邀請去了a cappella-la-la,這個由太古地產主辦的系列音樂會的預演,快樂地重溫了大學時代的我還在唱A Cappella的美好回憶,好像一趟時光旅程。 a cappella-la-la是Project After 6的活動之一,旨在提供於太古坊及太古城中心一帶的上班族,一個能發揮個人於工作以外潛能的「特別行動」。 這次活動在四個月前開始招募,最後精挑細選了超過40名上班族,然後展開一個長達四個月的聲樂及形體演出專業訓練,今個月,終於學有所成,登場演出。 兩個月前,我們Turn Plus團隊亦接了一個Brief,要負責替這個系列的音樂會做宣傳,客戶的要求是,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在太古坊及太古城中心上班的朋友們,前往參加觀看這演出。 聖誕節前後,我們先在客戶的Facebook Page發了兩條短片,為這活動進行熱身,內容全部在太古地產的實景拍攝,我們找來了【一鋪清唱】 —- a cappella-la-la這活動的四位音樂導師,粉墨登場,扮演辦公室大堂及咖啡店Public的工作人員。 同時,我們也邀請了一些太古地產的同事及租客,作為臨時演員,但我們只告訴他們,我們拍攝的是非常正經的Corperate Video。 但實質上,每一次,一鋪清唱四子都會失驚無神,突然開口就唱,殺你一個措手不及。 為了捕捉真實反應,每一段演出都只可以一Take過,加上每次拍攝時間都只有兩小時,有點難度。 短片播出後,在有份參與的朋友圈子間,再加上Facebook粉絲們的推波助瀾,我在1月初與某某在太古坊上班的客戶開會時,他們說已經看過,反應亦相當不俗。 到了1月中,音樂會揭幕在即,我們也展開了第二輪的活動,就是在整個太古坊及太古城中心辦公大樓的範圍內,展示了全體演出者列陣的海報,鋪天蓋地。 同時,在一些高人流的走廊上,擺設了多支咪架,接近50支嘅咪架,每一支都代表著每一位「聲音就是樂器」的演出者。 連同地面上寫上各人名字的星光標誌,希望每一個人都會獲得太古坊及太古城區內的上班族支持,Scan一下上面的QR Code,就可以看到他們演出的相關預告片段。 如果你都是在這一區上班,這個音樂會系列,絕對值得你的支持。 想問大家,你剛好有同事也是其中的演出者嗎? 【a cappella-la-la 無伴奏聲聲聲交響樂】 日期: 1月23-24日 時間:7:30pm-8:30pm 地點:太古坊康和大廈一樓ArtisTree 免費入場。座位有限, 先到先得 節目詳情:http://bit.ly/1xTSOY0

幻彩水舞詠佐敦

我絕對有理由懷疑,負責Nike廣告的創作部,曾經自由行來過香港,見識過我們的幻彩詠香江,然後又順便過大海去看水舞間表演,最後,便回美國炮製了這個絕世表演。 是這樣的,10月20日,當全新的M8 Jordan籃球鞋正式推出時,Nike在紐約市Pier 54對開的Hudson River,在眾多紛絲及記者面前,演出了一幕幻彩水舞詠佐敦。 雖然我絕非NBA標準球迷,但那些年,我們都一起追過男兒當入樽,沉迷過幾乎所有關於米高佐敦的Nike廣告。 佐敦當然是經典,但更厲害的是,人尚健在卻被擺上了神檯的他,早已化身成那個跳起入樽的人影logo Jumpman,毋須文字,見人如見佐敦。 圖騰地位,直逼Nike那把關刀。是的,現在的Air Jordan Brand籃球鞋,連Nike關刀已經消失。 我不知道Air Jordan已經來到第幾代,近年代言每款新Air Jordan的,亦早已交由Team Jordan佐敦小隊旗下新一代的NBA運動員,極之人強馬壯。 其中一位峰頭躉,就是綽號Melo的卡梅羅·安東尼(Carmelo Anthony),亦是這場表演的主角。 節目開始,見有直升機將一名身穿白色運動服的籃球員掉進河裡,剎那間,數十呎高的巨人Melo,如魅影般於屹立在水上。 隨著他的腳步與打拍著的籃球,水面(地面)同時濺起介乎於現實與虛幻間的浪花。 大會指定動作,Melo一躍而起,入樽、扣爆籃板。轉眼間,立體投射影像去了岸邊的一排建築物,Melo繼續帶球,沿途將所有建築粉碎,再入樽、再扣爆籃板。 再三扣爆籃板後,Melo掉進大海裡,翻起數十呎高嘩啦嘩啦的浪花,現場觀眾看得目定口呆。 驚魂未定,驀地裡,整隻超巨型的M8 Jordan籃球鞋,立體地出現在海面,轉一個圈,然後以佐敦的Jumpman標誌作結束。 據報導,這個以河上水影光影展現出來的海市蜃楼,立體投射的影像足有85呎高,難怪力拔山兮氣蓋世!我們這邊廂的幻彩詠香江,頓然相形見拙,變了港孩小學雞。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紐約市變「藍」

「藍精靈」是否「十分勁」?雖然歌仔都有得唱,但這方面我不是專家,請恕我不予置評。可是,這齣來自比利時經典卡通,最近以真人加3D動畫搬上大銀幕,7月29號剛剛在美國上畫,宣傳攻擊就真的「十分勁」。 首先,在開畫前個多月,電影公司便公告天下,將6月25日訂為國際藍精靈日,並號召全世界的藍精靈粉絲,一起來戴上白帽,穿上白褲,並將自己身體面口變為藍色(人體彩繪),齊齊化身藍精靈,並於24小時內,集結於世界各地不同的指定地點。 據說,電影公司打算以此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也許你會問,集體扮藍精靈這樣的世界紀錄也有爭?的而且確,2008年於愛爾蘭創下的1,250人世界紀錄,到了翌年便在威爾斯以2,510人刷新紀錄,今次由電影公司起動的,最後便4,891人創下最新世界紀錄。 到了開畫週的那個星期,藍精靈更發動起紐約市的旅遊發展局,一起來把紐約市變「藍」。由於這套電影的故事背景,正好就在紐約市,拍攝之時,相信已獲得紐約市政府的全力協助。 開畫在即,為了一起造勢,宣傳電影之餘也順道幫紐約旅發局賣廣告,所以,由7月25號開始的那個星期,紐約市政府便索性命名為「藍精靈週」,在紐約多個主要遊客必到此一遊的景點,滲入不少藍精靈卡通內的主題元素,以藍精靈為主題,進行觀光導遊。 譬如,整個Columbus Circle就變成了藍精靈村,到處都會見到那些蘑菇狀的小屋,另外更有一頭高40呎的藍精靈屹立於其中。 此外,在紐約植物公園,又會進行一項尋寶遊戲,讓遊客找出藍精靈卡通內的小蘑菇及草莓等植物。 而最壯觀的,便莫過如那項呼籲大家捐款給UNICEF的活動,發一個短訊就捐$10美元,集齊一定善款後,帝國大廈頂部就會變藍。總而言之,星期一至星期五,全個紐約市的主要觀光點,都會一律變「藍」。 但我覺得更好玩的,就是於7月29號開畫當日的早上,一眾藍精靈更闖入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為當日股市交易啟市敲鐘。美國道瓊斯指數近期節節下挫,這幾頭可愛的藍精靈的出現,算是稍為舒緩一下緊绷的氣氛吧。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Jay-Z自傳逐頁貼通街

這雖然已經是去年年底時的作品,但我覺得仍然值得一談。 有關於Jay-Z,當然不用我多說了,他是當今美國R&B/Hip-Hop樂壇最紅的製作人,Beyoncé的夫婿,他那首與Alicia Keys合唱/RAP的Empire State of Mind,大家即使不懂Rap,聽到副歌部份,又真的很難不跟着唱”In New York…..”那一句吧(好了好了,不用唱給你旁邊的那位朋友聽,地鐵車廂內嚴禁高歌)。 是這樣的,Jay-Z於去年11月推出了一本名為Decoded自傳,作為樂壇教父,當然一定要有氣勢,但更要有創意,於是,Jay-Z與某個合作單位,展開了一連串非比尋常的宣傳活動。 那個合作單位叫bing,是Microsoft旗下的搜尋引擎,對慣性收視習以為常的香港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但在美國,bing的用戶增長速度,不俗。 趁新書出版的同時,Jay-Z作了一個頗大膽的嘗試,就是把他整本書內的每一頁,當作大型海報般張貼於英美兩地的不同角落,任由大家先睹為快。但更有趣的是,這不同頁數版面出現的所在地,絕非一般地方,而是與文中所講述的內容相關之地。 其中的地點,包括了某條小巷街角的外牆、某個籃球架上的籃板、某個酒點泳池的池底,某系列Gucci外套的衣履、某一支放在櫥窗內的結他之外殼、某一台停泊於某條街道上的房車車身,或甚至是,某家快餐店內的食物盤及漢堡包包裝餐紙等等。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這個不是創舉是什麼? 感覺上,這有點像「蘇菲的世界」小說內的某一幕,話說蘇菲的爸爸在四周好些出人意表的地方,留下一些文字線索,讓蘇菲一一解碼和追尋。但Jay-Z更毒,他索性將他新書的整頁內文,一一印在這些匪夷所思的地方上,明明是公開展示了,兼且任人閱讀,但讀者打算要打書釘讀畢整本書的話,卻肯定是一項Mission Impossible。 好的,這個時候bing立即出動,透過一連30天在各大社交網站發放的提示,你就可以用bing的地圖搜尋,把你虛擬地帶到這些書頁出現的所在地,眼睛旅行,點擊幾下滑鼠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Jay-Z這本自傳賣得好不好,但作為個人宣傳,成果真的非比尋常。活動過後,Jay-Z的facebook個人粉絲頁,增加了超過一百萬人,執筆之時,粉絲總數超過九百萬,比全香港人口還要多。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香體噴霧誘惑天使下凡?

科技不斷步,互動廣告現在真的無處不在。對於不少智能手機用家來說,相信對「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這技術也可能不太陌生,簡單而言,就是只要你啟動了手機面前的鏡頭,你就能夠在手機屏幕上,看到現實與虛擬世界結合的畫面。 這類應用,最普遍被用於一些公司的優惠,又或者是旅遊或交通導覽,在提供相關資訊之餘,更可加強用戶與品牌之間建立的關係。 譬如,你會在手機屏幕中顯示面前的街景中,見到好些虛擬地出現的立體動畫式浮標,你繼續一路前進,浮標亦會隨你所處的位置變更,告訴你附近有什麼有趣事情或有用資訊。 除了智能手機,「擴增實境」亦可應用於具有網絡攝影機(Web Cam)的個人電腦之上,通常的手法,就是用戶手中只要有一個類似電腦條碼的印刷品(當然是由相關的廣告商,透過網絡下載或宣傳印刷品所提供),透過網絡攝影機,用戶便同樣可以在電腦屏幕面前,看到現實與虛擬世界結合,可作三百六十度轉換,或甚至是可進行互動的立體畫面。 當然,這技術也可以應用於戶外廣告,最近,於倫敦的維多利亞火車站(Victoria railway station),便出現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擴增實境」廣告,途人只要站在地面上這個廣告位置,根據指示仰頭一望,便會見到自己不僅出現在火車站大堂上的巨型視像屏幕上,自己的身旁,更會從天而降一名美女天使,她更會向你發出挑逗動作。 賣廣告的是Lynx這男士香體噴霧,意思大概是說,只要一經使用這產品,閣下便會魅力四射,連天使也會動凡心,主動向你投懷送抱。我不知道這產品是否真的具備如此「神奇」功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僅是男士,其餘男女老幼都被這個有趣的戶外廣告吸引,玩得不亦樂乎之餘,對品牌的認知,又是上了一層樓。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全球最大型剃鬚真人Show

還記得,當年舊式戲院的巨型廣告海報嗎?每一張都是由畫師逐筆繪畫,雖然未必及上現今的印刷品般精美,但手繪的筆觸,給我們的感覺卻又是別有一番味道。 想不到這「懷舊」藝術,最近又得以循環再用。這個戶外廣告,一律全部手繪,有趣之處,是此「壁畫」上的人物肖像,會像真人一樣,有個虛擬生理時鐘,天天長出鬍子,鬍子長出後,又會有專人幫他剃鬚。 你大可視作這是戶外行為藝術吧,先容許我解釋一下,是這樣的,說起吉列剃鬚刀,相信大部份男士友都用過,此外,吉列剃鬚刀近年亦起用過不少運動明星代言,Tiger Woods、 Roger Federer、Thierry Henry等等巨星都曾經撐場,為這經典老牌子加強人氣。 今回吉列剃鬚刀這個寬20呎的巨型戶外廣告,出現於紐約SoHo區,牆上的肖像,正是紐約洋基棒球隊(New York Yankees)的安打王Derek Jeter。 這個肖像採用油畫手法繪畫,「壁畫」部份連續三天每一天都會重畫一次。而在這面牆外上上落落的,不是抹牆的清潔工,而是負責手繪的兩位畫師(不說不知,這兩位老師傅各自起碼有45年的繪畫壁畫經驗)。 藍布的吊台外面,除了 Gillette品牌的標誌外,只有一句簡單的廣告標語”Everyday masterpiece”(天天都是大師作品),Derek Jeter的肖像每天會仿如有生命地長出鬍子(當然這都是手繪的), 然後兩位畫師又會塗上模仿剃鬚糕的白泡,為他的俏臉進行「修理」,此之為吉列剃鬚刀的大師作品。 將戶外壁畫的部份製作過程,演化成產品說故事的一部份;動用了體壇巨星,卻又無需真人親新上陣。品牌及名人效應,一起發揮了奇妙的化學作用,除了不難引起媒體的話題性討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試想像一下,如果你在街口看見這個廣告牌,你第一件事會做什麼?好的,拿出你的手機拍照或甚至是拍片,是不? 然後呢?當然就是在facebook或微博分享,或者是順便到facebook、foursquare或街旁上載相片兼「簽到」吧,話題人傳人,真的一舉多得。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H&M 鬧市施魔法

我認我認,你平日見我十年如一日地牛記笠記,對時裝知識近乎穿久保零。 但我知我知,H&M是近年的街霸潮牌,除了打破了平貨沒好東西這道理之外,更極之懂得搞cross-over那事兒,每一次都會拍中一個「大碼頭」,不是名人名設計師就是矜貴名品牌,那管你出動菲傭印傭先頭部隊再搭家爺仔乸排隊掃貨,當中最後又有多少位消費者能成功搶灘,總之每次出手幾乎都例不虛發,像葉問師傅般中中中,大排人龍後成功見報,省回不少廣告費。 只要名氣夠大,那管那是否人家的貨尾設計,香港消費者都可能會呼之若狂,然後自動排隊獻上銀兩,可是在歐洲呢,由於競爭較劇烈,H&M可能還要再加多兩錢肉緊,搞搞新意思作為招徠。 較早前,便在網上看到這個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H&M新落成的旗艦店,剛剛舉行了一場別開新面的戶外宣傳活動。 H&M今次不和大家玩排隊,卻在入夜後與大家在戶外玩魔術,在這H&M旗艦店大樓外,這座充滿歷史特色的六層高建築物門前,他們以立體的投影手法,將整個外牆幻化成如大衛高柏飛變法般的舞台,一刻將整座建築物變成一個禮物盒,來一條巨型絲帶將它打開,一眨眼間,又把每個窗戶粉飾為小女孩的玩具屋,比愛麗斯夢遊仙境更夢幻,精彩得令人目不暇給。 整個活動演歷時三分半鐘,與其說這是廣告,不如說她是集音樂、音響設計、美術與科技大成的表演藝術,就有點像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般的演出,不同的是,這次H&M的表演,純粹以立體投影進行。 你可能會問我,如此大陣象,大灑銀兩後只有三分半鐘演出,值得嗎?人家當然沒這麼笨,多得YouTube,這個年頭,但凡任何精彩短片都隨時不止有九條命,現場直播後,大家不單可以上YouTube隨時重溫外,觀眾更可以是無遠弗屆,任你排隊排完頂多見報一兩個星期,這個H&M魔法演出,相信大家起碼會在網上分享及討論一段日子 ,H&M今回有賺。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默默地控訴的游擊廣告

因為創意空間一般比傳統廣告客戶大,所以廣告公司都經常樂意為非牟利團體做Pro Bono廣告。 這當然是個事實,可是,做公益廣告的最大挑戰,卻並非來自創意本身,即使你討好了廣告獎的評判,贏了大獎,其實在普羅大眾的坊間卻沒甚迴響幫不了甚麼忙,便難免惹來「為做而做」或「借人家的名字來為自己揚名」此等非議。 更甚的是,如果創意無限卻同時又勞民傷財的話,更會弄巧成拙。每年的創意大獎,就總是見到一些一邊講環保,一邊製作卻絕不環保的「環保」廣告,每次看見我都皺眉頭,也同時想起,自己也曾經如此樂在其中地閉門造車。 可能是本身組織已極富爭議性,更能發揮創意吧,因此,為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做的Pro Bono廣告,每一年,你都不難在世界各地的廣告大獎中找到蹤跡,但當中作品,還是以廣告人賣弄小聰明的居多,可是,最近我看到來自德國的這個,卻印象深刻。 其實我也不懂怎樣為此廣告分類,它在戶外出現,卻並非要付媒體費的廣告牌,我姑且就稱它為行為藝術式的游擊廣告。 是這樣的,大家當然都見過路邊的欄杆吧,這創意就是由一些德國的街頭藝術家,親手逐一繪畫在欄杆與欄杆之間的位置上,從正面看,你只會見到普通的欄杆,打側看呢,你才會見到隱藏在之間的一張臉,這張臉不是何許人,而是Troy Davis,一名在美國喬治亞州被控謀殺,卻因證據不足而被關了在監獄足足19年的死囚。 解構當中概念,大致就是說,國際特赦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權,讓任何人都能獲得公平的審訊及裁決,因此,要致力讓像Troy Davis這類的死囚事件,不會被隱藏於鐵窗之下,而是能喚起世人的關注,令不可見的,都能見。 當然,你和我都未必認得出Troy Davis這張臉,但相信,同一個創意,在不同國家地區出現時,只要換上另一位大家所關注的人物,便能引起一定的迴響。 基本上,這創意乎合我認為一個優秀公益廣告應具備的三個條件:(一)具視覺震撼,感染力強; (二)製作沒有勞師動眾,少浪費;(三)創意不會過炫並喧賓奪主,能夠引起人對核心話題的反思,而並非單純是廣告本身。 這真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廣告哦。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又是時候喝一口冰凍的….

廣告客戶付了真金白銀,買了廣告版位或時段,無論那是平面戶外電視電台的廣告,都會想在有限位置有限空間有限時間內物盡其用,誰願意蝕底? 於是乎,我們經常會在地鐵燈廂內見到好些長篇大論,字多於圖的廣告,內文如排山倒海,要一口氣把所有內容字字咀嚼,最好可以坐下來,喝杯茶再來一個包(為口奔馳,這類爛廣告,我都做過不少)。 可是,連平時出入大廈也不願為人家扶門,就算是零點零一秒也怕浪費的現代人,有這閒情嗎? 戶外廣告,最重要是能否於一兩秒的瞬間,抓住消費者目光,其餘免談。 上面的一套系列戶外廣告,不是什麼驚人的大創意,但視覺上的效果,仍算不俗。 而我想帶出的重點是,廣告客戶可能會覺得:「我買了三張廣告牌,為什麼不把我的產品都放在這三張牌的位置上?」 但其實,牡丹也需綠葉陪襯,這個可口可樂廣告旁邊的擬似廣告,正好將本來表面上平平無奇的產品廣告,襯托出得更加突出,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