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幸福滋味

雖然我的媽媽已經離開多年,但我還是對母親節這日子相當投入,較早前,為客戶社交平台製作的一個社交媒體小項目,我亦使盡九牛二虎之力。 母親節這大日子,當然不要媽媽操勞,自己廚藝又欠佳的話,出街吃一頓豐富的晚飯是常識吧。 但我一直好奇,那些在酒樓食肆打骰的大廚們,在這大日子當然會忙過不停,當他們在設計母親節菜單期間,會否會想起自己的媽媽,菜式靈感會否來自她? 為此,我走訪了客戶旗下三間食肆的大廚,以「媽媽的幸福滋味」為主題,製作了一系列的內容,我發覺,原來每位大廚的成長路途,媽媽也的確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媽媽的幸福滋味故事 – 利園一期安南羅姑娘:一隻蝦頭都不要浪費】 「我係越南華僑,15歲左右,就開始喺屋企經營嘅到會小生意幫媽媽手,一家8兄弟姊妹,送貨烹調都要一手包辦,我亦邊做邊學,經常聽到啲客讚我媽媽所煮嘅食物,開始對呢一份滿足感… Posted by Hysan Place及利舞臺at Lee Gardens on 2015年4月30日 【媽媽的幸福滋味故事 – 利舞臺「莆田」何師傅:要做出讓人想念媽媽煮菜嘅原味】「福建菜唔賣弄花巧,但好考心機,係名副其實嘅心機菜,就好似家人為我哋悉心烹煮嘅一頓家常飯一樣,真正係啖啖心機,表面上再簡單嘅菜式,背後所付出嘅心機,卻一啲都不… Posted by Hysan Place及利舞臺at Lee Gardens on 2015年4月29日 【媽媽的幸福滋味故事 – 利舞臺翠亨邨大廚海哥: 最難忘媽媽煮嘅鹹菜炆牛腩】「小時候,媽媽只教過我學做饅頭,其他時候,廚房係媽媽嘅聖地,唔會畀我哋越池半步。」「記憶中最難忘嘅味道,係媽媽煮嘅北菇炆雞翼同埋鹹菜炆牛腩,尤其係後者。」… Posted by Hysan Place及利舞臺at Lee Gardens on 2015年4月27日 此外,因為內容都是放在社交平台,我們團隊也設計了一系列的小廣告,將媽媽比喻為較Google 、Facebook及Instagram更厲害的人肉網絡平台,為母親喝采。 本來我個人最喜歡Google那個版本,但最後,勝出的居然是Facebook那個,看來在網絡世界,這個年頭,拿Facebook做比喻似乎更能引起大家共鳴。 無論如何,希望大家今天會渡過一個愉快的母親節。 Before Google, your mom was the only person who could answer your […]

媽媽的幸福滋味 Read More »

京都直送,幸福滋味|中村藤吉香港店

託美食家朋友D的鴻福,5月15日才在香港正式開幕的中村藤吉香港店,我居然在人家營運測試的第一天,有機會打尖去親身體會一趟。 京都,相信是近年愈來愈多香港人主打的旅遊勝地,而熱愛京都的朋友,又很難沒聽過「中村藤吉」這響噹噹的名字,各地抹茶控慕名而來,經常大排長龍已屬家常便飯。 宇治彷如綠茶的代名詞,中村藤吉亦是誕生於於京都宇治成立,始於1854年,時至今日,已經是第六代傳人。 秉承一貫日本人對傳統的執著,「中村藤吉」一直致力推廣日本茶道,其培植茶方法,堅持「不遮陽光的露天栽培」,它的綠茶口味帶獨特的芳香馥郁,而且不說不知,這出品更是日本天皇的貢品,可以稱得上是神級茶品料理。 雖然那天是朋友D請客,她千叮萬囑叫我盡情點菜,但始終是午飯時間,下午還要開會,所以,我也吃得相當收斂,我先點了一個綠茶烏冬套餐輕食,然後追加一杯抹茶芭菲。 據知朋友D解釋,除了部份每天由京都本店空運直送的核心食材,就連店內的大部份物件,即使是細節如枱面的墊布或茶杯,同樣都是京都直送,務求讓整個體驗,與京都本店接近。 面前的這碗綠茶烏冬,上台時,未吃烏冬,我先呷一口和暖的清湯,淡淡清幽的滋味,滿載一份幸福感覺,舌尖上的窩心。 幼滑煙韌的烏冬,入口茶味甘美,咀嚼起來更是彈牙爽口,份量剛好,少吃多滋味,就是這種滋味。 套餐同時奉上了一碗灑上海苔粉的白飯,顆顆珍珠米飽滿潔白,雖然有點樸素的清淡感覺,一口呷一口,卻是溫溫過喉,暖暖入胃,剛剛吃完,已經想添碗再來。 當然,以上這些其實都只不過是前菜,真正主餐,其實是綠茶甜品。 先來一點前奏,其實,套餐已附送一小杯抹茶果凍,杯中更有一顆白玉丸子,以及少許紅豆蓉。 輕嚐淺酌,前奏過後,接下來,當然就是要試一下在Instagram上呃Like必備的抹茶芭菲。 這是一個口感讓人百感交集的甜品,說它是甜品,本來會令我卻步,因為我向來都不嗜甜,但抹茶果凍及雪糕甜中帶甘香的口味,已抵銷我對「甜」的抗拒。 事實上,這個「中村藤吉」的鎮店之寶抹茶芭菲,甜度適中,令我這非嗜甜動物,也吃得一發不可收拾。 美食家朋友D建議,品嚐此人間極品,必須一羹到底,一口氣把當中的多層滋味稍稍混和。 由忌廉、綠茶蛋糕、紅豆蓉、玄米脆脆粒、白玉丸子、綠茶果凍等等、直搗黃龍至底部的綠茶雪糕。 當中的軟、脆、韌、冰、鬆、腍等,讓我的口感經歷幾重天,朋友D繼續在旁解釋,但我吃得相當專注,話亦沒多說,已經吃完,齒頰還留著綠茶香,回味無窮,但實太過滿足,看來要擇日重賽了。 店名:中村藤吉香港店 地址: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00號The One 18樓

京都直送,幸福滋味|中村藤吉香港店 Read More »

【創作奴隸獸】

專欄名字:廣告吐槽 作者:Rudi Leung 標題:【創作奴隸獸】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4月號) 表面上,從事廣告創作的朋友,都像一定是天生做人愛自由的,但透在骨子裡,其實,他們卻隱藏一種奴性。 明明通宵達旦捱了一整晚夜,翌日早上提案時,被客戶讚了幾句,立刻倦氣全消,但其實,這只是更多個要捱夜的晚上的序幕。 天天早出晚歸,但在某個自己剛剛下班,途人卻正開始出發晨運去的時分,見到自己的得意之作,出現在旺角地鐵站的大型廣告牌,馬上大呼一聲「元氣」(GENKI)。 次次還未去到討論報價細節,但客戶已爽快地一口氣買下所有創意,是賺是蝕還是未知之數,你就已經當自己賺了,沾沾自喜,拉大隊慶功去。 就我認識從事廣告創作的朋友中,就是有這一股奴性,他們甘心屈服於的主子,就是能滿足創作及發表慾望的過程。 大部份聰明的廣告客戶,總是會看透這世情,亦懂得把握廣告創作人這死穴,單是拋出「創作空間」這四個字,便已經隨時比開出一張多幾個零頭的支票吸引,並足以讓不少廣告創作人垂涎欲滴,心誠悅服地,出盡九牛二虎之力,為交出好作品,努力賣命。 我發現,就我認識的廣告創作人中,無論對預算大與小的製作,所花的氣力及勞心之力,從來不會以半斤對八兩來衡量,創作就是創作,製作費當然有分別,但所絞的腦汁,卻很難會將價就貨。 反而,即使廣告預算全公司最高,當明知那個廣告客戶是「阿公」派下來的,而且那個客戶是出名一成不變,創作空間近乎零,是名副其實的所謂「開飯」客戶,廣告創作人反而會化身Walking Dead。 當然,廣告創作人也並非如此不吃人間煙火的,有本事賣得出好作品的廣告創作人,其實一般都可以替公司或自己賺錢,因為,創作不是什麼純藝術,說穿了,還只不過是一門市儈的商業活動,如果你的作品能夠幫客戶的商品大賣,客戶就自然會願意給你奉上更多的廣告製作費,這是簡單的商業定律。 客戶的產品或服務賣得好不好、品牌能否提高名氣才是關鍵,任你這廣告公司或創作人名氣再大,說穿了,還只不過是一項商業交易,什麼識英雄重英雄,多數都是電影虛構情節。 久不久有做客戶的朋友問我,為什麼那位薄有名氣的廣告創作人,或者是那一間城中大熱的廣告公司,平日明明精彩作品不絕,來到自己與他們公司合作時,卻好像是水土不服,作品平平無奇? 我和朋友解釋,箇中原因,固然是多不勝數,譬如雙方的性情脾性風水八字是否匹配,已經是一大考驗,但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我這類當客戶的朋友中,不少是自封「橋」王的聰明人,平時,總喜歡在人家的創作過程中,諸多意見。 不要說廣告創作人,即使是廚房裡的大廚,他正在下廚的時候,作為食客的你,滿以為自己是食家,埋單的又是你,於是便總愛在人家廚房前後左右指手劃腳,如果遇上一個脾氣欠佳的大廚,何止隨時為你加料,更隨時會釀成血光之災。 差不多是同一樣的道理,不要以為自己是客戶便是至高無上,更不要以為負責埋單,就可以身兼創作總監,除非是非不得已,一般聰明的廣告客戶,大都只會在直接涉及商業利益的課題上給予意見,其餘有關創意的主觀決策,一般就會盡量交給廣告創作人負責。 表面上,是給予更大的自由度,可能會招致嚴重失控,而事實上,但凡任何一位吃得開的廣告創作人,都不會為一己之慾,忘記了廣告最終只不過是「為消費者服務」這道理,廣告創作是商業行為,作品不能叫好不叫座,任你多拿幾個廣告大獎,幫不上生意,客戶甚少回頭,你的飯碗,亦可能隨時不保。 但重點是,廣告創作人的緊箍咒,就是不能夠錯過創作良機這奴性,如果客戶給予了更大自由度的「創作空間」,反而就會更使出渾身解數地去務求不負所託,務求使命必達。 雖然我三句不離本行,上述所討論的創作奴隸獸,其實不止出現於廣告創作界,如果你時運高的話,你也可以在出版界、飲食界、IT界、音樂界等等不同職場界別中遇上他們,唯獨是政府部門就不要奢望了。 舉凡可以應用上「創作空間」這四個字,你就可以喚醒一頭接一頭的奴隸獸,追逐著你,為你賣命。 當然,你萬萬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因為,發現創作美夢撲空的奴隸獸,隨時會反咬你一口,兩敗俱傷也在所不辭。

【創作奴隸獸】 Read More »

抽水抽得早,必定有前途?

專欄名字:廣告吐槽 作者:Rudi Leung 標題:【抽水抽得早,必定有前途?】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3月號) 廣告創作經常用手法之一,就是有理無理,或甚至那管你「大纜扯都唔埋」,以熱門話題或時下潮流事作跳板,借題發揮,進行創意跳躍伸延。昔日,廣告界常用的散裝英文稱之為Borrowed Interest,到了今時今日的互聯網世代,常用語稱之為「抽水」。 一邊廂,「抽水」廣告經常被自封名門正宗的廣告人鄙視,認為這是沒頭沒腦沒Idea的低層次之作。 另一邊廂,又有人認為廣告不是搞藝術,目標為本是王道,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於是,水繼續抽,若然效果立竿見影,更是抽得樂此不疲。 譬如,你會問:「明明賣燒味為什麼又會向超級英雄致敬?明明開百貨公司又為什麼會關財爺的事?明明賣果汁橡皮糖又與韓國綜藝節目明星干卿何事?」 來到社交媒體的世界,由於不用下下在出版媒體訂位,只要自家有個Facebook或YouTube或Instagram或Twitter帳號就可以自行發表廣告,於是,抽水廣告在的「插旗」速度上的競爭,就愈來愈變得白熱化。 女星馬賽流出無格情慾片?各大旅游Facebook粉絲頁紛紛以「我哋呢度有無格馬賽(地方名)短片」回敬! 2014世界盃期間,烏拉圭前鋒蘇亞雷斯疑似咬人,老麥立即出招勸佢不如食巨無霸。 每次蘋果出新手機,宿敵三叔例必找緊機會,對死對頭定點攻擊,盡情揶揄。 今年的渣打馬拉松期間,跳跳豹運動品牌在臉書品牌專頁出了一個D7689的Post,網民嘩然,有讚,當然亦有彈,贏了眼球,卻有「手尾」跟,後來有知情人士報料,原來品牌無意「抽水」,只是被人P圖整蠱。 除了運動盛事、各大頒獎典禮等,近年,廣告商已經發展到即使是天氣驟變、流感肆虐、選舉爆冷等等大事件,只要有水份,即使只有一滴,一律照抽。 更甚者,有些企業,連天災人禍都不放過,2014年,馬航客機失蹤事件後,AirAsia居然登出「本航空公司機師訓練有素,確保飛機永無失蹤」,網民當然「群插」,AirAsia事後當然例牌澄清兼道歉,但形象迅速插水。 親身體歷,我亦試過不止一次有廣告客戶垂詢,問我應否為某某名人仙遊,馬上在品牌的Facebook專頁出一個所謂的致敬Post,我當然斷言拒絕,認為除非該名人與你的品牌息息相關,否則,即使給你抽了水又如何?消費者會因此而對你更表敬意嗎? 同樣是航空公司事故,2011年,澳洲航空公司Qantas爆發工潮,競爭對手維珍航空Virgin的老闆Richard Branson立即在Twitter抽水,呼籲原Qantas的顧客大可找他的航空公司幫忙,並順水推舟,大讚旗下維珍航空員工因此工潮影響下弄得忙過不停,但卻依然保持優質服務云云。 當然,Richard Branson本人向來都是懂得運用媒體炒作之人,來到社交媒體世界的抽水廣告,對他來說基本上是如魚得水,此舉一出,人人大讚「靚抽」,相反,競爭對手Qantas在社交媒體反應緩慢,唯有繼續捱打。 抽水廣告是否只靠小聰明、跟紅頂白,或者是轉數快取勝?站在廣告客戶、廣告公司、或甚至是消費者,每個人的看法都可能南轅北轍,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社交媒體盛行的這個年頭,抽水廣告肯定是爭取眼球的一個捷徑,但對於品牌有否長遠的正面影響,就要看廣告的執行,是否純粹抽水,有沒有顧及品牌的形象。 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抽水」這名詞,因為始終帶有貶義。 雖然,從實招供,我所曾經參與過的廣告創作中,其實不乏「抽水」之嫌。 可是,我的創作方向,一般會較傾向所謂的「實時營銷」(Real-time Marketing),我會盡量找一個由品牌出發的角度,重新詮譯一些時下熱門話題事件,被我「抽過水」的,就包括了北京三輪哥、澳洲藍光人、海港城黃鴨仔、在選舉獲勝連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香港天文台等等,不勝枚舉,多多益善,但我自問每次都出師有名,並非純粹為「抽」而「抽」,多得社交媒體,這類創作,每次都會有網民自動幫忙,推波助瀾,「抽水」有時都變成了樂趣。

抽水抽得早,必定有前途? Read More »

啟動着地一刻的愉快感|PUMA IGNITE

跑步的心態,人人不同,平日,我就喜歡作中距離練跑,大概10公里以內,出一身汗,身體部份肌肉略帶點酸軟,然後踏著愉快的步履回家就好。 從前,剛開始學跑步,總愛聽著歌去跑,但後來才發覺,跑步時其實亦要注意步伐有沒有發出沉重的聲響,因為這會影響到跑步的質素。 所以,近年跑步時,起碼在開始首兩三公里,我都盡量不會聽歌了,到我掌握到步伐的節奏,控制到落地不會過份用力後,我才會開始用較微音量聽點跑步勵志歌。 穿了這雙PUMA送給我的IGNITE已經個多月,累積了大概十次左右的中距離試跑,發覺這雙跑鞋,很能夠切合我目前的跑步心態。 初次試跑,跑了2公里左右,發覺自己比平日更快進入狀態,着地時的步伐聲明顯輕了,即使沒有音樂的推動下,步伐節奏也掌握得更快。 IGNITE的電視廣告有點誇張,除了動用宇宙最強的飛人Usain Bolt,更把這雙跑鞋比喻為燃點速度爆炸力的火引。但對於我目前的跑步心態,反而未能引起什麼的共鳴。 對於我來說,一雙平日用來練跑的跑鞋,它的首要責任,就是保護我雙腳,所以,鞋身結構的穩定性十分重要;同時,也需要能夠提高我的跑步樂趣,對於有些朋友來說,可能速度至上,但至於我,卻更講求跑步時雙腳着地一刻的愉快感。 什麼是着地一刻的愉快感呢?這其實是我十分個人的感受。 第一,這雙IGNITE讓我無論在腳踭或腳前掌着地的時候,都有感覺很輕鬆的回彈力,緩震效果亦相當理想(鞋底採用了嶄新的PU物料,而並非一般跑鞋使用的EVA膠,回彈力更強),當我在使用不同的速度調節跑姿時,我覺得鞋底的軟膠,尤其是腳踭部份,亦好像在幫助我調節着地力度。 第二,整對跑鞋的物料極之輕盈,鞋身亦相當貼腳,鞋舌沒有像一般練習用的跑鞋般刻意墊厚,但依然舒服,因為整體讓每次想提腿加速時,都變得份外輕鬆。 第三,因為整體跑得更慳力,跑起來,就更有動力了,平時我最怕的長命斜,試跑時提腿也變得輕鬆得多。 唯一美中不足,是IGNITE鞋身較為修長,穿了5、6次後,發覺鞋身前方,開始略嫌有「鬆動」,要把鞋繩綁得更緊。 雖然,每個人的腳形都不一樣,很難一概而論,但還是建議各位跑友在試鞋時,不妨考慮同時試穿小半號。 這已經是我第四雙試穿過的PUMA跑鞋,IGNITE應該是目前質量最好,最適合大眾化市場的一雙練習用跑鞋。

啟動着地一刻的愉快感|PUMA IGNITE Read More »

7-Eleven復仇者聯盟英雄Q版Figure

未上演先在網上熱爆,Hulkbuster大戰Incredible Hulk這一幕,可以肯定是今集《Avengers-Age of Ultron |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大家最期待的一幕,大家都想知,Ironman變了大隻佬,到底有多厲害。 最近在Facebook紛紛見到朋友的7-Eleven復仇者聯盟英雄Q版Figure開箱圖,本來問七仔的朋友可否幫我換一對Hulkbuster+Incredible Hulk,但誰知,復活節假後,全套Q版Figure已經出現在我的辦公室,真的不得不公開說聲多謝。 一如所料,那一隻Hulkbuster的確是型到沒朋友,但講真,我其實更喜歡7-Eleven的Avengers化新Logo,我覺得,活動期間如果全線7-Eleven都可以換上這一款Logo,就真係勁到轟轟聲啦。 如果你都想擁有全套7-Eleven復仇者聯盟英雄Q版Figure,就要去這裡 http://goo.gl/EKDYTy  參加這個遊戲。

7-Eleven復仇者聯盟英雄Q版Figure Read More »

Toyota Baseball Party 熱血棒球

當明明是廣告卻拍得不太像廣告,於是,就能夠有效地吸引你乖乖地坐在下來,看足兩分半鐘。 只有在網絡時代的短片廣告,播足兩分半鐘還不會太奢侈,要是放在大氣電波的電視台播送,譬如像我們年年加廣告費的TVB,廣告客戶又那來錢給廣告公司的創作費和製作費? 日本Toyota近年的作品,都是朝這個方向走,由FUN TO DRIVE, AGAIN這一系列的廣告開始,都聰明地充份發揮了網絡廣告短片的優勢。 “Sportscars For All”,概念其實一句講完,有點像任天堂Wii當年「全民皆可成為機民」的產品概念,這一次,是每一個人的心底裏,都有一團熱血棒球之火。 不用我多說,作為國民運動,在日本,棒球就是運動的代名詞。 這個廣告在九州市的小倉街道拍攝,雖然浮誇,因為素人演員的精湛演出,卻令故事充滿真實感。 全城效應全城投入世界盃這一類的電視廣告,由Nike到CCTVB都拍過,但這個Toyota的熱血棒球,又真的令人看得熱血沸騰,看完很想打棒球哦。 更重要一點是,看完這個廣告,我真的乖乖地去了以下G’s的產品網站哦。 http://dkwt.toyota.jp/gs/

Toyota Baseball Party 熱血棒球 Read More »

每一代香港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獅子山精神。

「我哋呢代,有夢想,無希望。」 劈頭第一句旁白,道出了無數90後的心聲,表面上,好像很灰。 但繼續看下去,其實每個人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走前人沒走過的路。 最後一句「明知會輸,我哋都一定要贏」,令我聯想起電影打擂台的羅新師傅。 所謂的「獅子山精神」,就是要找自己的路,自己努力去走下去,即使焦頭爛額,也不會怨天尤人。 所謂的「獅子山精神」,其實又沒有標準答案,正如這個廣告所想傳達的訊息,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的詮釋方法,請自行對號入座。 這是本地廣告公司Metta最近又一精彩作品,由他們接手幸福醫藥這個品牌以來,一直都創作出不少極接地氣,與香港人同步呼吸的作品。 平日,經常聽到外間的朋友看到Metta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時,總是羨慕他們經常能夠遇上很多既開明又大budget的客戶,可是,大家卻忽略了,人家今天行到這一步,背後也有太多太多不為人知的辛酸事,但重點是,他們選擇了自己覺得應該行的路,沒有多少前車可鑑。 除了要向創作人、導演及參與製作的朋友鼓掌,也不要忘記,背後真金白銀畀錢拍片的廣告客戶。 除了勇氣,這個時代,我們也需要豪氣。 幸福要走多步。 【幸福醫藥2015 電視廣告】 百多年來,獅子山見證著香港人的努力和拼博;「獅子山精神」亦是大家引以為傲的信念。時移勢易, 獅子山依舊巍然聳立。而隨著環境和心態的轉變,香港人亦重新為「獅子山精神」添上各自的闡釋。今日我們勇於表達所想的同時,又應該為未來走出怎樣的一步呢?幸福醫藥 香港製造幸福傷風感冒系列連續16年全港銷量No.1幸福要走多步===============================全新60秒電視廣告http://goo.gl/b6fxLZ#幸福醫藥 #獅子山精神 #獅子山 #香港製造 #幸福要走多步 #葉準 #明哥 #Gogovan #達哥 #謝曬皮=============================== Posted by 幸福醫藥 Fortune Pharmacal on 2015年3月30日

每一代香港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獅子山精神。 Read More »

YOYO 岑寧兒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音樂流浪者之歌

大概在三、四年前,開始留意這一位來自香港的小女孩,她的歌聲,零零星星地在YouTube上出現:有些是她在音樂會上的和唱演出、有些是她和清唱組合「張山」的現場現出、有些是她的個人小Live Gig、還有電影插曲、廣告歌、個人作品MV等等,當中,有官方的,但有更多是非官方的。 可是,在唱片店裡,還是很難找到她的唱片,向音樂圈的朋友打聽,據說,大部分的時間,YOYO都留在台灣,更大部分的時間,她不是正在演出,就是在前往演出的旅途上。 YOYO的歌聲,有一種很獨特的率性魅力,她不是那種典型的甜美女嗓音,但她一開腔,你卻又很難不放慢腳步,停下來用心細聽。作為一名歌者,她就是會讓你覺得,你就是她面前唯一的一名聽眾,再寂寞的你,也不會感到孤單。把所有伴奏的音軌關掉,即使是清唱,單憑一把聲音,她就已經能夠把你征服。 和身邊的80、90後朋友閒聊,他/她們總可以對其實只推出了兩張EP:【4-6pm】和【2/2】的YOYO的作品,如數家珍。此外,相信你亦不會感到詫異,這些年輕樂迷中,同時也不乏是陳綺貞、張懸、林二汶、盧凱彤等等獨立女聲的歌迷。 我不知道,應不應該將「獨立女聲」歸類為一種音樂類型,作為一名60後MR大叔,我嘗試去了解,我的結論是,大家都愛「獨立女聲」,就是因為她們都象徵著一份堅毅與倔強的態度,同時間,又有一份能撫慰心靈的溫柔,老土點講句,正所謂的剛柔並濟,這方面,我們MR是注定輸蝕的。 我亦大致上可以肯定,在兩、三年前,YOYO在香港及台灣或甚至是大陸,其實已累積了足夠的樂迷支持,推出專輯,應該沒什麼問題。可是,這個年頭,音樂圈的商業模式,推出專輯,老早只成為了音樂人宣傳的一部分,隨時是一項「支出」,多於真正的收入來源,這也難怪,對於推出專輯,YOYO似乎也不太著急。 較早前,我在另一本雜誌的音樂專欄,透過電郵訪問了YOYO,問她的專輯【Here】為何會姍姍來遲,據她所說,箇中原因,就是因為要兼顧香港及台灣兩個工作地點,同時又要平衡音樂會和音和個人演出的工作,要雙軌同步進行,因此而走得慢了,再說,她實在相信,每一首歌的製作,都需要時間和空間的醞釀,不是刻意要讓樂迷久等,而是真的需要點時間。 YOYO 岑寧兒 【Here】 1.明天開始 為整張專輯定調的第一首歌,YOYO以懶洋洋的歌聲,躺在沙發上輕描淡寫地,抱著結他開口就唱,副歌就連略帶沙啞的喉嚨音也收錄進去,第二次進入Verse,其他樂器加入了,YOYO還是一副漫不經心,到了Chorus重複,才開始略為精神抖擻,輕爵士節奏配上Horn Section溫柔的襯托,如午後溫暖的陽光,進入音樂過門,Trombone、鋼線結他、低音結他、Drum Set 逐一站到台前來一趟Solo,Chorus後半部,讓我想起當年黃韻玲的”關不掉的收音機”,當然還少不了Michael Franks的靈感。 2.Glow 輕輕如薄紗的Synth Pad,襯托著魚絲結他展開前奏,Verse 1像透過窗簾滲入的和絢陽光,Chorus後進入Bridge的一段和音合唱,有點非洲民族曲風的詠唱意味。雖然歌聲毫不相似,但此曲中的YOYO,卻讓我聯想起Julia Fordham,有種不吃人間煙火的優秀氣質。 3.哪裡 歌曲由鋼琴以一個Major 7 Broken Chord展開,電子鼓節奏推進,逐步加上其他和弦樂器,Verse 2啟動,整個Rhythm Section響起,馬上叫人投入一股清新的輕爵士氣團,像在乍暖還寒的春日午後,樹影婆娑,在沙灘旁邊的渡假屋,呷一口冰凍的啤酒,Chorus後半段的電結他Solo,配合如醇酒般豐厚的和音,如果要在這張專輯選主題曲,大概就是這一首。 4.Interlude (東京) 深秋的蟬鳴,與路過的烏鴉在搭訕,大提琴在寂寞的街角喃喃自語。 5.Twistable Turnable Man with 張傑邦 與「張山」(Hill Cheung)合唱團成員張傑邦的合唱曲,改編自Andrew Bird的作品,原曲是向Shel Silverstein那深入民心的兒童畫作致敬之作,他的作品,寓意深長,既有溫柔控訴,也有一針見血的反思,其實也啟發了不少成年人。這個新版與原曲的編曲比較,改動其實不大,反而在演繹上,一男一女的對白,令此曲多了另一個層次的弦外之音。 6.空隙 with 盧凱彤 我第一次是在YouTube上看/聽到此曲的,音樂所描述的畫面,是一個下午5點,在錄音室內的空間。盧凱彤一支結他和岑寧兒一把聲音,像兩個好朋友遇上,呷一口熱茶,就開始互吐心聲,唱到力竭筋疲,Chorus最後尾句的聲嘶力竭,那句「不斷壓抑」的假音,也實在壓抑得令人心碎。這實在是太有故事感的一首歌,我覺得,此曲中的YOYO,深得李宗盛老師的真傳,相信在專輯內收錄的,應該是同一個「一take過」的Studio Live版本。 7.You and I 這是專輯中較接近主流流行的作品,但作品無論旋律和編曲,還是較傾向於歐西流行的Pop Ballad,弦樂和鋼琴的配器都相當優美,YOYO的歌聲,亦忽然變得帶點女人味來,Chorus在真音與假音的處理上,收放自如像呼吸般自然,又是另一首會讓你靜下來細聽的歌曲。 8.Interlude (台北) 印象裡,台北就是這樣,經常下著煩人的毛毛細雨,低音大提琴在被彈撥著,指尖發出一點牢騷。 9.Mask

YOYO 岑寧兒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音樂流浪者之歌 Read More »

MusChat|Yoyo(岑寧兒) x Rudi Leung

Yoyo Sham(岑寧兒)— 新生代創作女歌手,由香港兒童合唱團唱到紅館陳奕迅演唱會,更曾經於麥當勞廣告聲之演出《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而備受矚目。近年主力於台灣發展,先後推出過兩張EP,然後讓樂迷餓足幾年,2015年1月,終於等到她的首張個人專輯《Here》。 Y:Yoyo R:Rudi R:是因為一直太忙,還是想讓樂迷望穿秋水?為什麼要等到今年才發表首張專輯? Y:可能因為過去幾年台灣與香港兩邊跑,在和音工作跟自己的演出上面找平衡,好像同時在走兩條路,所以走得不快吧。也因為我希望給每一首歌雕塑成形的關係,要遇上合適的夥伴,把每一個環節做好,這些都需要時間。我沒有刻意要讓人等待,但我很感激還在等待的人。 R:今天的你,與當年成立張山時候的你,或者回帶再遠一點,15年前大夥兒在兒童合唱團的你,最大的改變和不變是什麼? Y:其實我們幾個從來沒有要做一個團體/組合叫做「張山」,然而5年前的「張山十年演唱會」意外地開始被認識,最後變成這樣。15年前的我們更簡單,就是合唱團裡面有點囂張又愛玩在一起的好朋友。今天的我最大的改變是如此認真地把唱歌當成了事業,不變的是喜歡。 R:師承李宗盛,音樂與音樂以外,覺得兩者間最大的得著,分別是什麼? Y:如果不是遇上大哥,沒有北京那幾年,我大概不會開始寫歌。那幾年因為寫歌的練習而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也對唱歌很有幫助。感激大哥那幾年總會抽時間聽我的功課,給我意見,更感激他推動我去挖掘自己的潛能與限制。音樂以外的得著就是學習做音樂的生活方式,克服欠缺自律的困難,面對和處理自由,始終浪費了的時間是自己的,沒有人會替你可惜。 R:首張個人專輯命名為《Here》,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Y:《Here》對我來說有很多意思,比如專輯裡的音樂和設計裡的點滴都是分享我怎麼來到今天的過程,how did I get here,這些歌今天來到這裡,我也來到了這裡。 而且生活上長期遊走於幾個城市,習慣了一種「不在這兒又不在那兒」的感覺,直到我發現,無論我在哪裡,身處的地方就是這裡,不再覺得自己此時該在別的地方。 R:見你經常與結他形影不離,你的結他好拍檔是那一把?有沒有幫襯李宗盛老師的Lee Guitars? Y:與吉他形影不離大概是一個誤會,通常做訪問他們都喜歡叫我拿吉他拍照,可能這樣比較容易介紹一個寫歌的人,其實我對吉他非常敬畏。吉他可以幫我寫歌,但演出我就不太能駕馭,所以我沒有買很多吉他,也沒有研究,但我很喜歡木吉他的聲音。在我擁有自己的吉他之前,我用的是工作室裡面那些Lee Guitars的樣本,離開北京後也只是借家人不用的Ovation,後來買的第一把屬於自己的吉他是takamini,現在還是最常用它。也有一把Lee Guitars,baby系列的「當下」,無論樣子還是音色都很漂亮。 R:以歌唱技巧而言,你覺得在唱合唱團與在演唱會當和聲相比,最大分別在那裡? Y:唱合唱團對認識一些基本樂理,和耳朵的訓練有很大的幫助,但除了這樣我覺得沒有什麼相同之處。唱演唱會的和聲除了技術上要求精準以外,需要貼近主唱的演繹,如果歌曲類型多元化,聲音的處理也需有很多變化。我記得唱合唱團的時候音樂類型對聲音演繹上的變化相對沒有那麼大,比較注重跟其他人的聲音一致,混合。 R:你心目中最完美的夢幻樂隊/樂器/和音組合,將會是怎麼樣的? Y:就是把這幾年在台灣認識到的樂手朋友們,跟香港認識的樂手朋友們放在一起,一起玩,那就太開心了。 R:《不枉我們張山十年》算不算是你對過去十年生活的小總結?這是否專輯的點題曲? Y:如果有一首「點題曲」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哪裡》吧。《不枉我們張山十年》其實是我跟朋友們的主題曲,收錄這首歌就是因為它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這是很個人的原因,沒有他們我就不會走到這裡。 (原文刊登於2015年3月號Wagazine月刊,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出入)

MusChat|Yoyo(岑寧兒) x Rudi Leung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