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里活大電影的解碼遊戲 | Alexandre Desplat’s Imitation Game In Hollywood Movies

Culture - Culture Music - 1

Culture - Culture Music - 2

在每次欣賞一齣電影時,只要你稍稍留意一下幕後人員中電影配樂的作曲人名單,你就會不難發現,有好些名字,總是經常重覆出現,譬如想當年的John Williams或近年的Hans Zimmer,愈是吃得開的那幾位,出現的次數就愈頻密。

Alexandre Desplat肯定是近年荷里活最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作曲人之一,作為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作品”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得主,兼且還有另一套作品”The Imitation Game”同時入圍奧斯卡,再看看2014年他的荷里活電影作品名單,還包括了”Unbroken”、”The Monuments Men”和”Godzilla”,絕對可稱得上是量產型作曲人。

除了產量極高,Alexandre Desplat過去所擔綱過配樂的電影種類,亦相當多元化,由超級商業的”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史詩式荷里活大製作”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輕鬆小品”Julie & Julia”、獨立製作”Fantastic Mr. Fox”、以至藝術色彩較濃的外語片”Lust, Caution(色戒)”,琳瑯滿目,就像一家電影配樂的超級市場。

原籍法國,自小被古典音樂薰陶,曾經學習鋼琴、小號及長笛,對法國浪漫派作曲家如Saint-Saëns及印象派Debussy及Ravel等,份外情有獨鍾,同時,他亦很早已經對電影配樂產生濃厚興趣。

1986年開始踏足法國電影圈,為電影”Le Souffleur”創作了第一套配樂,及後,於2003年被荷里活電影圈發掘,為”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這齣電影譜曲,Alexandre Desplat那帶點Art House小品的音樂風格,很快便備受注目,該電影之配樂,亦獲得了那一年的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提名。

「工多自然藝熟」,就連Alexandre Desplat本人也不諱言,他是一個譜曲神速的作曲人,幾乎任何時間,他的腦袋也在拼湊音符。為電影當配樂師29年,先後為超過100套不同大小規模的電影創作配樂,平均每年最少創作5套以上的作品,一年365日,他的工作,幾乎是年中無休。

難得的是,即使已經是荷里活電影配樂圈的當紅作曲人,他仍然會為規模較小的電影創作配樂,除了商業電影,還包括不少獨立製作。

據他先前在BBC的訪問中所透露,即使是荷里活的大製作,由毛片交給作曲人以至把配樂錄製的時間,隨時也只有少於一個月的時間,幸而他也是一個作曲編曲的快槍手,所以亦很快融合了這種荷里活式的製作節奏,慢工出細貨好、趕工出正貨都好,一律沒有問題。

的而且確,拍攝一套出色的電影,實在需時(不,今年不是有一齣奧斯卡得獎電影”Whiplash”,人家只用了19天就拍完嗎?),但談到為一套電影配樂,即使在荷里活這電影夢工場,也往往要在極速的時間內(譬如三四個星期)完成,這是行業現實,始終音樂只屬配菜。

當然,Alexandre Desplat在電影夢工場如此吃得開,除了他的專業態度外,說到底,還是要回到音樂本身。

作為一名電影及音樂發燒友,我還是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這電影配樂開始才成為Alexandre Desplat的粉絲。

雖然曲風多樣化,但他的作品中,我認為還是受到法國浪漫派作曲家的薰陶,作品常帶有饒富詩意的優美旋律,卻不是容易琅琅上口大旋律,風格略為含蓄,管弦樂的配器,層次豐富而蘊藏暗湧,變化多端而充滿想像力。

一套出色的電影配樂,往往能夠在電影一幕既終,字幕徐徐升起的一刻,帶領著讓觀眾心滿意足地步出電影院,同時在歸家的路途上,繼續回味著電影中的難忘情節。

Alexandre Desplat為”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所寫的配樂,就是有這股韻味,如淙淙流水般的優雅旋律,長時間繾綣在我的心,百感交雜中,又可讓我細味著電影故事中主人翁一生的甜酸苦辣。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可說是Alexandre Desplat的另一標誌性作品,這位多產的作曲家,經歷多次奧斯卡提名,還是到了此片,他才摘下了第一枚的小金人獎座。

站在曲風而言,此片配樂其實與同一導演拍擋Wes Anderson的前作Fantastic Mr. Fox有點相似,當然,今次手法更加是進入化境,至臻成熟。

同樣是充滿東歐風情,配樂中亦採用了大量東歐民族樂器,俄羅斯Balalaika(巴拉萊卡琴)以及匈牙利Cimbalom(欽巴隆琴)兩款樂器,貫穿整齣電影多個情節,幾乎成了整套電影中唱雙簧的主要角色。

而且,一如電影中的荒誕中帶浪漫的情節,此片的配樂,氣質同樣一脈相承,單單是聽其配樂,無論是片中怪誕的人物角色,以及富東歐情懷的優美景致,閉起雙眼睛,就能夠重溫一遍多個精彩場景。

Alexandre Desplat於同屆奧斯卡入圍作品,還有”The Imitation Game”,與”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的曲風,完全是兩碼子的事情,電影亦是較為嚴肅的二次大戰背景主題。

作曲家將故事中的主人翁Alan Turing—他作為一名性情孤僻的數學天才、他那超越常人的發達腦筋、以及他對其至愛的思念,苦澀中略帶些絲絲入扣的甜美,一一都透過音樂語言表達出來。

片中有不少與數字、解構密碼的情節,結構其實有點像巴洛克時代的Counterpoints(對位法),有很多橫向切面的旋律對位關係。作品中,以主角”Alan”的主題旋律為例,Alexandre Desplat就運用了不少節奏重複,橫向伸延的1/16琶音旋律,象徵著密集式的數字運算,同步間,籠罩著氣氛雄渾的管弦樂,旋律時明時暗唔,像描述思考精密、莫測高深的天才腦袋。

為了要描繪出龐然巨大的電腦計算機,進行解碼運算中,其機械性的重複動作,同時,又想以音樂比喻Alan Turing轉數比一般常人高幾倍腦袋,在時間緊促的氣氛下,如何解構納粹德軍情報密碼,當中Alexandre Desplat便嘗試了用了多台鋼琴同步彈奏的重複音符,配以節奏急促狠勁的提琴撥弦和敲擊,交織中的音符,一如萬縷千絲,難以解破的密碼。

雖然”The Imitation Game”這電影配樂,在奧斯卡派獎典禮上,落敗於”The Grand Budapest Hotel”,Alexandre Desplat的左手敗給右手,但其實這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一套電影配樂,雖然,我的至愛,還是他的前作”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5年4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