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 Gnu | THE GREATEST UNKNOWN | 久違四年,王者回歸

第一次聽《THE GREATEST UNKNOWN》這張新專輯時,因為幾乎所有歌曲我都已是耳熟能詳的單曲,第一個給我的感覺,居然有點像新曲加精選,當然這只不過是個美麗的誤會。 其實,King Gnu對上一張專輯《CEREMONY》,已經是2020年的事。 一如既往,樂隊花了很多心思,在歌曲與歌曲之間,插入了一些連接每首歌的短篇過門配樂,如果你一口氣把整張專輯播一次,你會有一種聆聽概念大碟的感覺。 King Gnu主腦常田大希的寫歌手法,在旋律上打破了公式化的流行曲模式,鼓手勢喜遊和低音結他手新井和輝,亦好像總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讓每首歌的編曲,都充滿創意滿溢的材料。 我尤其欣賞King Gnu的雙主音模式,美聲男高音井口理與中低音低16度的常田大希,輪流主唱或同步合唱,主唱及和音上的編排,甚至是混音上層出不窮的效果,總給你不絕的驚喜。 King Gnu為動畫《呪術廻戦》電視版及電影版創作歌曲,〈SPECIALZ〉和〈一途〉都是高能量霸氣的Indie Rock作品,很能配合這皇道動畫中的熱血氣場;〈逆夢〉則是蕩氣迴腸的大氣Rock Ballad,電結他與弦樂器的對答,充分反映出常田編曲及樂器演奏的造詣。 〈阿修羅〉和〈千両役者 〉兩首電子搖滾,前者音域上落詭異的Chorus旋律,很能配合PlayStation這電動遊戲玩味氣氛;後者像風馳電掣地飆車的音符,正好配合NTT Docomo廣告中展現的網絡高速高路氛圍。 King Gnu亦為大熱的《勿說是推理》電視版及劇場版包辦了主題曲。〈CHAMELEON〉開首井口直接唱出充滿棱角的副歌旋律,駕馭難道甚高,編曲的層次感,亦像峰迴路轉的連續劇;〈硝子窓〉則為樂隊編曲上罕有地結構簡約(但不簡單),低音結他和鋼琴略帶Jazz Fusion和Lofi Hip Hop味道,兩首都是有畫面的作品。 〈泡〉是諜戰電影《太陽不能動》的主題曲,飄逸空靈的首段,像極來自外太空的聲音,Vocoder歌聲加上多重混音的人聲,心跳聲般的鼓擊伴隨著,產生有趣化學效果的編曲。 沒想過不修邊幅的常田會接拍男士MARO洗頭水的廣告,〈2 Μ Ο Я Ο〉是一首玩味的Jazz Funk中版歌,電子化混音的歌聲,大大增加了此曲的趣味。 〈STARDOM〉是2022 NHK電視台轉播足球賽事的主題曲,前奏已能令你感受到是一首Rock Anthem,常田中段疾走助攻,與井口匯合搶攻時合唱的副歌,充滿足球場上的熱血氣氛。 〈雨燦々〉是日劇《OLD ROOKIE》的主題曲,同樣是足球運動為主題的題材,難怪歌曲的陽光氣息十足,結尾一段的大合唱,尤其充滿勵志劇的味道。 King Gnu總好像與動漫有緣,但沒想過他們會為較為兒童向的動畫《國王排名》,唱了這首氣氛輕鬆又正向的〈BOY〉。 〈三文小説〉是日劇《35歲的少女》的主題曲,是King Gnu充滿敘事感的拿手好戲,井口一開首如歌如泣的美聲男高音詠唱已是先聲奪人,編曲上亦運用了宏大的弦樂及電子SynthPad,令層次推進得攝人心魄,我會選此曲為整張專輯中,藝術層次最高的作品。

Blue Giant動畫電影配樂 | 由漫畫空想到音樂實現

《Blue Giant》是漫畫市場上罕有以爵士樂為主題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名次中音色士風手,漫畫中經常出現的音樂演奏場面,歌曲除了經典爵士樂,更有角色原創的作品。我第一次把這套漫畫拿上手的時候,一邊讀,我一邊在想:「這畫面,有聲。」

改編成電影的動畫未上畫,電影配樂已推出。被譽為日本國寶級樂手的爵士鋼琴好手兼作曲家上原廣美,包辦了《Blue Giant》動畫電影全片的配樂,推出的黑膠紀念版,我見在eBay馬上有炒家托市。

致大馬的爵士情書 | Purnama | WVC Jazz

「有不少爵士樂的演奏,都是採用我們稱為Jazz Standards的歌曲旋律,說穿了,就是把老歌作為即興演奏的載體。於是我想,那屬於我們自己的歌曲呢?我們可以用馬來西亞的音樂,來向世界發聲嗎?」

馬六甲出生,到美國求學,從小深受西方古典、爵士及搖滾薰陶的華裔爵士音樂人,也是WVC – Malaysian Jazz Ensemble的創辦人之一的Tay Cher Siang (鄭澤相) ,在一篇訪問中,透露出他製作這張爵士樂專輯的意圖和動機。

2024年10大社交媒體趨勢

2024年來了,光陰似箭,但社交媒體的變化卻快得像火箭,昨天你還以為自己錯過了某個新潮流,霎那間,今天那個潮流已經不再入流。 我沒有水晶球預測下一個潮流,但我會嘗試從大環境與大趨勢,為各位導航,一同起步,探討社交媒體在2024年的新方向。 1.文字不死,千字文成新寵 2023年最矚目的社交媒體新聞之一,就是Twitter改名為X。 Twitter超過90%的收入來源是靠廣告,Elon Musk入主後,由於他的無定向中二病,嚇走了不少廣告商,再加上他亦不打算向廣告商買帳,昔日X的廣告市場,相信會逐漸被其他競爭對手瓜分。 事實上,Elon Musk對X(Twitter)帶來的改變,令這個社交平台一波多折,至目前仍處於業務極不穩定的狀況,但相信,Elon Musk正積極改變X的商業模式,試圖把它帶往一個不需要靠廣告生存的方向。 但另一邊廂,在新力軍Mastodon和Meta的Threads帶動下,除X以外,以純文字貼文主打的社交平台,亦重新獲得關注。 X還是以英語為主流的平台,在香港,卻有不少使用中文寫貼文的用戶在Threads上逐漸活躍起來,除了不同界別的KOL,也開始有明星名人進駐。 顯而易見,乘著Instagram的優勢,Threads在滲透非英語的本地語言社交網絡上,比起X較有優勢。 而製作照片、影片或多媒體內容通常需要較高的時間成本,但寥寥數十字的純文字發言,靈感一來,就能隨興趣就寫,暢所欲言。 說穿了,在社交平台上的生態,純文字內容需要更加簡潔有力,才能吸引眼球並引發討論。 X、Threads和Mastodon等社交平台,其純文字貼文,一般都以100個字的短打為主,而Facebook這類「傳統」的社交平台,則較為偏好「千字文」內容。 你沒看錯,在Facebook上,「千字文」確實越來越常見,亦成為新的流量密碼。 Facebook此舉,動機當然是為了延長用戶停留在平台的時間,一篇有一定文字密度而又能為讀者帶來價值,能夠有機會留得住讀者的純文字貼文,一般會自動獲得較佳的自然觸及率。 純文字內容在社交網絡復興,這可能將成為網誌(Blog)的第二波。 2.新世代搜尋引擎:社交網絡 搜尋引擎霸主Google地位不保,即將被社交平台的搜尋功能取代? 這已是2022年的新聞了,Google高層Prabhakar Raghavan發表了有關「超過40%的Z世代更喜歡使用TikTok或Instagram進行搜尋,而不是使用Google搜尋引擎」這言論。 接下來這兩年的發展,證明了他的憂慮不無道理。社交App正逐漸蠶食傳統搜尋引擎的市場,並步入一個新的搜尋時代。 年輕一代傾向於直接在社交App上進行購物研究或尋找美食,這已成為無可爭辯的社交行為。 此外,社交App上的地標搜尋,由於有照片和評論的輔助,也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習慣。 香港沒有TikTok,但我們卻有越來越像TikTok的Instagram,以及不再只是中國消費者才使用的小紅書,這些平台內建的搜尋功能,已成為了年輕一代的日常使用習慣,直接挑機Google。 社交搜尋的演算法也在改變,有趣的是,昔日你以為只有坐擁大量追隨者的「大戶」才會排名在較前位置,但其實這優勢已逐漸成為歷史。 近期社交搜尋的答案排名,越來越趨向以關聯性和可靠性為關鍵,各大社交平台,包括香港較多人用的Instagram,都正朝向這方向調節其平台的演算法,這可能是非「大戶」的新秀內容創作用戶的喜訊。 3.社交影片,由碎片化轉長片化 TikTok的出現,帶動了全球的短影片熱潮,但隨用戶習慣的改變,無論是短影片或長影片,也不斷在重新定義。 有別於YouTube動不動一個小時以上的長影片,社交平台上,本來主打5至15秒的短影片,近年開始走長短兩極化,Instagram Reels及TikTok已再三延長了長達15分鐘的影片上載長度。 X更揚言,將推出高級訂閱服務,讓付費用戶上傳長達兩小時的影片,顯見用戶或內容創作者,對長影片的需求日增。 不短過一分鐘是基本,三到五分鐘的長度,已逐漸成了不少社交「長」影片的新趨勢,平台的演算法,亦傾向鼓勵這類長度的影片。 此外,用戶行為正在改變,正如上面所講,他們由傳統搜尋引擎,轉向社交平台尋找答案。 長影片更有利於深入地說好一個故事,以及對FAQ作更詳盡的解說,與此同時,長影片亦提供了電視以外的不同娛樂,正好補完了另一種娛樂內容的生態。 4.社交私密化,人人在說悄悄話 社交平台上的互動,正在轉向地下進行。 品牌帳號經營者總是在抱怨,社交平台的互動率(Engagement Rate)屢創新低,亦質疑社交平台刻意打壓了他們的自然觸及率,但他們卻忽略了,就是傳統的社交平台用戶行為,正在急劇改變。 由於社交網絡內容進一步商業化,廣告越來越多,用戶亦減少了在動態消息(News Feed)上發表貼文,亦減少了在平台進行公開互動。 與此同時,由於大家越來越注重網絡私隱,用戶之間卻多用了私訊(DM)功能,社交互動亦多了在私密的環境中發生,這個用戶習慣改變的現象,大家都沒見到,但卻正在每天發生。 就連Instagram一哥Adam Mosseri都曾公開承認,Instagram的使用率增長,主要都在Story和DM上,他亦意識到,Telegram正是這個領域的競爭對手。 因此,Instagram最近推出了Notes,一種只能在DMs裡存在並可以回答的文字狀態更新;亦推出了Broadcast Channels(暫時此功能只開放給有帳號認證的內容創作者),一如Telegram,可進行以一點對多點的頻道廣播。 品牌及內容創作者若要加強與用戶的互動,可能就要在私訊內容上多下苦功,甚至是,品牌需要把客戶服務團隊,移植到社交平台的官方帳號,鼓勵用戶透過私訊查詢問題。 品牌帳號管理者亦不應拘泥於昔日標準的互動數字,要接受新一代用戶不喜歡公開社交互動這現實。 最後,品牌必須注意,當越來越多互動都只生DM的私密空間進行,當進行競爭對手的社交網絡監察時,將會變得困難重重,因為社交監聽及分析工具,根本無法觸及對方帳號的私訊活動。 5.LinkedIn進化論:不只是名利場 LinkedIn向來都是「老闆級」用戶的名利場,但不得不留意,近年一個顯著的趨勢是,Z世代將在LinkedIn的用戶群中佔據更大的比例,成為增長最快的群體。 這些年輕用戶多半對其他主流社交平台的過度商業化內容和接連不斷的無意義爭論感到厭煩,他們更青睞於在LinkedIn上尋找與其專業知識相關的社交內容和互動。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現象是,在COVID-19期間,LinkedIn這個原本專注於職場社交分享的平台上,用戶開始多分享一些個人化的生活動態,展示職場成就以及打卡照片,已經成為新常態。 然而,在全球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之際,LinkedIn則表明了要積極回歸其作為專業社交平台的初衷,鼓勵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意見領袖,發表更多相關的專業個人見解。 …

2024年10大社交媒體趨勢 Read More »

Sennheiser入門新旋律

已使用了Sennheiser Momentum 4超過一年,一直都相當滿意。 最近留意到 Sennheiser 推出了另一款ANC藍牙耳機, 本來以為是進階產品,但後來發現,這款Accentum原來是品牌為進攻入門市場的新型號。 開始嫌黑色太單調,一直想多一雙白色的耳機來襯衫,於是,今次這雙Accentum耳機,我的選擇就是白色。 未開箱,產品包裝拿上手,感覺上是瘦身了,但以為Sennheiser會將價就貨你就錯了。 入門價格,中階規格 電池的續航力是第一個亮點,單次充電,由0-100%,大概只需3小時,充滿電後,可以聽足50小時。 Bluetooth 5.2 無線連線,兼容 SBC、AAC、aptX 和 aptX HD 編碼,高解析度的音訊,交由一對37mm全頻驅動器輸出,頻率響應範圍是 10Hz – 22kHz,這個規格,對得住這個價格綽綽有餘了。 欠缺了Momentum 4的高級感,Accentum相對地有一種「膠」感,但換來的,卻是較為輕盈的機身,長時間佩戴,耳朵也未有感到太大的負擔,舒適度不下於或甚至是高於Momentum 4。 作為這品牌的老用戶,不用看說明書都已經懂得這雙耳機的操作,控制按鈕直觀易用,讓你可以輕鬆調整音量、切換歌曲,以及接聽來電,無難度。 音樂感Neutral得來有味道 音色是一貫的Sennheiser調音風格,感覺上就是Neutral,所以,不要期待一戴上就會感受到很大的衝擊力,整體表現,平衡感甚高,但卻不是一鳴驚人。 我試聽用的,是iPhone上的Apple Music串流,King Gnu的新專輯《THE GREATEST UNKNOWN》是我的選擇。 專輯中有幾首歌,先前已經推出單曲,我老早聽得耳熟能詳了,所以,我拿來用作調校音色就最合適不過。 Sennheiser的Smart Control手機App內,有個Sound Check功能,建議各位用家一定要用善用這個功能,先用自己常聽的音樂,調校出自己最喜歡的音色。 我從前很抗拒用Equalizer,但自從開始用ANC藍牙耳機後,我發覺用Equalizer把耳機調校到自己最喜歡的狀態,是有必要的。 個人化音樂口味 但Equalizer的個人化設定,還是要按音樂風格分別調校。 因此,稍後我也試聽了Chris Botti的《Vol.1》,低音大提琴深沉有力而未至於壓倒一切,小號的中音響亮、金屬感得來卻溫暖細膩,爵士鼓的高音鼓花,清脆明亮。 最後當然還要來點古典樂,王羽佳與Dudamel合演的Rachmaninoff第二鋼協,對我來說真的是百聽不厭;Accentum提供了開揚的音場,予你溫暖的空間感和深度感,像是來自音樂廳的沉浸式體驗。 雖然只是入門價格的產品,Sennheiser Accentum顯然未有退而求其次,雖然不會給你帶來一種驚艷的感覺,但卻仍然是一個有質感的聆聽體驗。 舒適感和音樂感,Sennheiser Accentum都同樣做到相當優秀的平衡,作為一雙ANC藍牙耳機,絕對對得起這個價錢了。 更何況,小白真的很靚。

EB Duet | 歌不醉人人自醉

我自問只是一名永遠入門音響玩家。 少年時,我喜歡流連旺角的音響店,看人家發燒。 到現在,我還是喜歡到人家的Facebook、網頁或YouTube頻道,看人家怎樣發燒。 EB Duet是我經常在發燒友們的地盤看到的名字,能夠被有要求的發燒友青睞,一定的錄音質素是必然的,但我卻反而好奇,EB Duet的音樂質素又如何。 EB Duet是一個來自馬來西亞的二人組合,Eve Wong負責主唱,Billy Ho則身兼結他、編曲及唱片監製。 典型新一代音樂人的成名故事。 2015年,二人在YouTube頻道發表了翻唱著名馬來歌手兼演員P. Ramlee的經典老歌《Getaran Jiwa》,Eve Wong充滿騷味的歌聲、Billy Ho俐落的Fingerstyle Guitar伴奏,南洋風情的暖風陣陣,馬上令人聽出耳油。 未幾,這段音樂演出的影片被Nescafe發掘,找他們拍攝廣告MV,平地一聲雷,EB Duet成為了YouTube音樂界的網紅。 EB Duet這個版本的《Getaran Jiwa》,至今更已經累積了240萬次的播放紀錄。 事實上,馬來西亞有不少音樂人,一直致力把老歌爵士化,將馬來語或華語的老歌,當作Jazz Standard般來重新演繹,EB Duet正是其中之一。 對於有一定「聽齡」的樂迷來說,這類作品由於旋律大都耳熟能詳,加上以品味成熟的風格重新演繹,簡單的樂器編曲,配以一定質素的錄音,難怪大受發燒友歡迎。 EB Duet重新演繹的歌曲,由英語流行金曲、馬來語的經典老歌、以至是華語的懷舊情詩,一律都展現出一種如醇酒般的韻味,動聽、也耐聽。 再加上,EB Duet中Eve Wong渾厚的歌聲,實在有股懾人魅力,她一開聲,讓你實在很難不放緩心情,停下來用心聆聽。 表面上當綠葉的Billy Ho,間中也會露兩手,顯示他的Fingerstyle Guitar功架,玲瓏浮現的魚絲結他聲,同樣地,又是為音響發燒友服務。 成軍8年,EB Duet先後已推出了6張CD專輯,其中3款,更特別推出了黑膠版本,據說,每逢出現在各大音響展,銷路甚佳,每次都必定賣光。 我建議你可以先到EB Duet的YouTube頻道,感受一下二人隨意得來又專注的演出魅力,無論你是否音響發燒友,這些優美的歌聲及旋律,都必定會令你樂醉大半天。

備受爭議的鋼琴怪傑 – Glenn Gould

序曲 Glenn Gould,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他的音樂才華彰顯出加拿大這片土地賦予他的自由奔放不拘小節的性情。 然而,他同時也是一位對藝術極為執著的完美主義者,他深信只有透過錄音室的紀錄,才能完美地呈現他的演奏。 Gould擁有眾多支持者,同時也有許多批評者。然而,有趣的是,不論是讚揚還是批評,大多數人都將焦點放在他奇特的行為上,而非他的音樂本身。 歷史性時刻 1955年,當時他只是一位23歲的年輕音樂家,身穿整潔的西裝,修長的身材使他顯得格外優雅。 他擁有一頭濃密微捲但有些凌亂的頭髮,臉上帶著一股知性氣息,寬廣的額頭上眉毛修長且微微上揚,深邃的目光充滿著光芒,彷彿能洞察音樂中的奧秘。 他進入錄音室,心中充滿期待。 坐在鋼琴前,他的手指輕觸琴鍵,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旅程。 他將以即興的創新節奏、卓越的對位清晰度和對音樂感的敏銳表現,賦予每一段變奏全新的生命。 在這裡,錄音室就是他的聖地,他在那裡見證了他對Bach的《Goldberg Variations》的獨特詮釋。 當他彈奏到最後一個音符時,時間仿佛停頓了,肅穆的寂靜彌漫在空氣中。 這次錄音,捕捉到了一段將啟發未來多個世代的音樂傳奇。 是天才也是瘋子? 在藝術世界中,有時標新立異和與眾不同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開創自己的風格和藝術領域,卻最終只成為自娛自樂的孤芳自賞者,或者被人批評為藝術的叛徒。 另一方面,有些人不需刻意追求,只要真實地展現自己的內心,就能成功地塑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我們稱這些人為天才,除了使用「天才」這個詞彙之外,似乎找不到更適當的詞語來解釋他們的成就。 儘管「天才」的行為常常被視為與眾不同,但在另一些人眼中,那卻是一種令人心悅誠服的標誌。 在鋼琴家Glenn Gould的音樂生涯中,他重新評估了傳統的演奏方式,並將其視為一種限制。 他堅信,只有透過錄音室的紀錄,才能真正完美地傳達他對音樂的理解和詮釋。這種獨特的觀點和方法,令他在音樂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Gould的音樂風格和演奏方式,顛覆了不少人對古典音樂的傳統觀念。 他以極快的速度演奏,並注重每個音符的清晰度和對位的準確性,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他的演奏亦充滿了獨特的節奏感和技巧,並且展現出對音樂的深入理解和敏銳的感受力。 然而,Gould的創新並非僅限於演奏技巧上,他亦通過錄音室的使用,開拓了新的可能性。 他將錄音室視為一個創作工具,利用錄音技術進行多軌錄音和後期製作,以實現他對音樂的完美呈現。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並為後來的音樂家和製作人開闢了新的道路。 儘管Gould的創新方法在當時引起了爭議和批評,但他的音樂成就,卻是不容忽視。 他以著名的Bach《Goldberg Variations》錄音而聞名,該錄音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錄音之一。 他的演奏風格和獨特的觀點,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音樂家和聽眾,並將他確立為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古典樂界的怪人 事實上,Glenn Gould可能是最罕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一位能夠廣泛吸引大量非古典音樂聽眾的鋼琴家。 表面上,作為一位古典音樂演奏家,Glenn Gould的行為確實充滿反叛的特質,有點像搖滾樂手。難怪在60-70年代期間,他的粉絲中不乏許多搖滾和爵士樂迷。 然而,無論是那些認為他在台上刻意標新立異的批評者,還是那些盲目欣賞他我行我素、反叛姿態的支持者,他們對他的評價主要都圍繞在他的特立獨行上。 有時候,對於他的行為舉止,人們甚至會夸大其詮釋,強行塑造出一個讓他們的反對者難以接受,或者讓他們的支持者心悅誠服的怪人形象。 例如,他演奏時使用的鋼琴凳,比一般人使用的要低十公分,所以,到處演出時,他總會帶著自己常用的一張折疊椅。 他演奏時的坐姿和表情也非常奇特。他的手肘經常低垂在鍵盤下方,手指保持平直,有時還會扭動身體,甚至邊彈奏邊輕聲哼唱旋律(有點像爵士鋼琴家Keith Jarrett)。 最令人困惑的是,他曾經在演出時戴上厚厚的手套,並以奇特的表情和動作演奏,這讓人們幾乎認為他是一個瘋子。 然而,Glenn Gould一直否認自己刻意追求離經叛道或裝瘋賣傻。 對於這些在演奏台上引人注目的行為,他解釋說這只是他個人的習慣,無法改變。 Glenn Gould解釋說,他使用的鋼琴凳比一般人使用的低很多,這只是因為他從小就習慣了父親為他量身定制的折疊椅,這種椅子的高度確實比一般凳子低,這也只是另一種久經習慣的舊習慣,一時難以改變。 他在演奏之前戴上厚厚的手套,也只是為了更快地暖身,並非刻意裝酷。 可惜,聽眾們對他的言行舉止更感興趣,而忽略了仔細聆聽他的音樂演奏,這讓Glenn Gould感到非常煩惱。 不辭而別的最後公開演出 1964年4月10日,當Glenn Gould的演奏事業如日方中時,他在加州洛杉機舉行了一場演奏會,表演曲目包括了Bach、Beethoven和Hindemith的作品。 …

備受爭議的鋼琴怪傑 – Glenn Gould Read More »

AI領航 數碼廣告呈新視野

對上一次數碼廣告影響營銷的轉捩點,可以回溯至2000年左右,消費者旅程(Consumer Journey)這營銷概念的崛起,但隨著Apple於2020推出的iOS 14私隱設定更新,令廣告商戶在收集消費者行為數據上大打折扣,廣告追蹤失效,令數碼廣告界一時間方寸大亂。 但隨著過去兩年Generative AI(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下簡稱GenAI)的迅速發展,不單改寫了廣告創意、內容製作的流程,甚至亦重新啟動了消費者旅程在營銷活動中的關鍵作用。 霎那間,AI(人工智能)已經由科幻小說中的空想,搖身一變成為現實世界中一種實用而強大的工具,GenAI大大加強了營銷人及廣告商戶創建內容的效率,令內容營銷、廣告AB Testing等,更容易降低成本和擴大規模。 除了文字,GenAI更可生成圖像及影片,過往需要動用拍攝團隊、聘請模特兒的製作,如今都可以由電腦代勞,透過龐大的圖片及影片庫,生成無數的廣告內容。 GenAI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讓企業能即時理解及回應客戶的網絡查詢,聊天機械人,亦越來越不像個機械人,與顧客的溝通與互動,變得越來越自然和友善。 展望2024年,GenAI將如何重新塑造數碼廣告領域,並且對不同企業帶來什麼意義? GenAI與數碼廣告媒體的交匯點 在數碼廣告的範疇內,GenAI正在革新數碼廣告的製作、投放和與目標顧客群互動的方式。 透過GenAI協助內容生成,能迅速自動化製作出數千種的創意變奏,並快速地進行不同廣告內容或模式的版本測試,以廣告的有效與否,同時進行優化。 AI的強項,在於深化學習和預測分析,因此能更有效地,預測消費者行為和市場趨勢,讓廣告在最合適的時間、針對最合適的目標、並以最貼心的廣告訊息,在網絡媒體進行投放。 數碼廣告的前景,亦與主流的數碼媒體平台發展息息相關,其中,GenAI亦正在改寫這些平台的歷史。 Meta和Google,兩大數碼廣告產業的龍頭,早已集結企業的重點資源,押注於數碼廣告科技的GenAI應用。 Meta力推廣告生成工具 先說坐擁Facebook、Instagram及Whatsapp三大平台的Meta,今年10月,Meta已在其Ads Manager中,推出GenAI創意內容生成功能,即使你沒有設計基礎,也可以量產化製作廣告,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 背景生成:提供一張產品圖片的PNG格式,交給GenAI處理,即可自動生成多個以不同背景形式展現的廣告內容,為針對不同的目標客群,自動化進行廣告創意版本的替換及投放的優化。 二)圖像調整:GenAI可助你裁剪及擴展原圖背景,讓廣告內容能因應不同廣告投放時的版面,自動化修圖補圖,改成最佳比例。 三)文案代筆:根據你所提供的文案原稿,自動化生成多個不同方向的文本,針對不同目標群的喜好,進行客製化修改,並且量化地生成多個版本。 相信這些工具對於預算及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尤其有用,除了讓廣告商節省大量時間和金錢,同時亦幫助他們大幅提高了生產力。 Google重點於廣告投放自動優化 另一數碼廣告龍頭Google也不甘示弱,正在將生GenAI整合到其廣告解決方案中,以優化其Performance Max廣告解決方案的表現,以下是其中的應用: 一) 廣告投放:透過GenAI分析海量的消費者行為數據,當廣告商戶在Google的廣告網絡上投放時,系統將自動化地,協助廣告商戶選擇能對指定目標消費群具最大影響力的頻道,進行投放及同步優化。 二) 互動體驗:品牌在其網站上加入聊天機器人,當顧客與其互動,GenAI可生成相應的文字,並配以客製化的產品照片回應,大幅增強廣告內容的互動性和針對性。 三) 對答搜尋:搜尋引擎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已大幅提升,透過GenAI,文字搜尋將會由昔日的關鍵字主導,演變成更人性化的對答式互動體驗。 四) 數據分析:海量數據分析是AI的強項之一,但更上一層樓的是,透過互動對話的摘要,GenAI可以探索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為廣告商生成具價值的洞察。 五) 自動執行:GenAI亦可用於自動化回覆提案要求(RFPs),將重複性的機械任務自動化,譬如將廣告及營銷內容,即時進行本地化,自動生成不同語言翻譯。 在GenAI領域上的應用,Google主要集中火力在強化其廣告解決方案,並為廣告商及整個互聯網生態,提供更多附加價值,深具遠見。 結論:GenAI是否真的如此美好? 當GenAI成為人人唾手可得的工具,參與門檻降大幅低了,亦代表要突圍而出的競爭天花板亦無限提升。 過分依賴GenAI「生成」廣告的商戶,將會成為面目模糊,差異性越來越低的品牌;消費者們亦並非無知,他們會逐漸漠視這些靠大量GenAI生成的廣告內容。 再加上,GenAI內容生成還存在不少未有清晰解決方案的版權、法律,以及涉及抄襲等道德問題,其中的灰色地帶,依然有不少未知之數。 在未來,AI不會淘汰人類,AI只會淘汰不懂善用AI的人類。 原文刊登於2023年10月28日信報專欄《經管錦言》,我是本文作者。

Sennheiser HD 660S2 | 好聽到唔捨得除低

開放式耳機的溫暖之聲 HD 660S2是很適合希望透過枱頭音響或DAP,從而享受到Head-Fi體驗的耳機選擇,尤其是,如果你向來都鍾情Sennheiser的音樂調聲取向。 戴上耳機前,請容許我先要戴頭盔。 我絕非音響控,更沒資格當耳機狂人,我只是一名業餘音樂愛好者。 Sennheiser HD 660這開放式頭戴耳機系列,久仰大名,推出多年,依然有不少耳機用家還對其情有獨鍾,來到第二代的HD 660S2,難怪引來不少老用家來作比較。 辦公室枱頭有套LEAK STEREO 130小音響,接駁上這雙HD 660S2,被我用不同的CD餵飼了兩個月,音樂真的越煲越和暖,好聽極了。 有好幾次,音樂播送途中,要除低耳機接電話,那一刻,我居然捨不得把耳機除下來。 繼續秉承一貫Sennheiser的音樂品味 HD 660S2保持了不浮誇、斯文淡定的美好特質。 我用HD 660S2試聽了好些主流R&B的流行歌曲,我對測試女聲情有獨鍾,其中包括Whitney Houston、Celine Dion、Jeanie Bryson、Mary Black等靚聲天后的作品。 聽Whitney Houston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人聲的部分,甜美溫暖得聽出耳油,臨場氣氛,如此充滿爆炸力的聲音,卻有一種很intimate的感覺。 之後,想試聽一下現場錄音的效果,於是在櫃桶底翻出了《Where the Light Is: John Mayer Live in Los Angeles》,這是一個在數千人場地演出的現場錄音,樂隊人數不多,給人一種與演出者很接近的感覺。 本來打算比較一下男聲和女聲展現的效果,最後,我反而更陶醉於John Mayer 電結他聲音包圍住的沉浸式體驗,聽到〈Gravity〉時,我整個人就像浮在音樂廳的半空。 換上平衡插頭 聆聽Hi-Res音樂 覺得HD 660S2已經暖身了,於是,我便替耳機換上了4.4mm平衡插頭,接駁上Fiio M11 Pro DAP,試聽一連串的24bit的Hi-Res音樂檔。 繼續試聽女聲,宇多田光的〈花束を君に〉是我歌單上的首選,宇多田的歌聲給人帶來一種溫暖人心的幸福感,整首歌曲編曲上的層次感,充分地在HD 660S2發揮出來。 緊接亦試聽了MISIA的〈Higher Love〉,是相對較近期的錄音,MISIA在一字一句間,都充份發揮出懾人的感染力,爵士風的編曲,每件樂器的位置都相當清晰,整套Drum Set的細節位都顯而易「聽」,HD 660S2的解析力相當厲害。 …

Sennheiser HD 660S2 | 好聽到唔捨得除低 Read More »

Depeche Mode | Memento Mori 

死亡帶給我們的覺悟 相信在樂隊Depeche Mode的字典裡,絕對無「大吉利是」這四個字。 新專輯取名《Memento Mori》,拉丁語的意譯,大概就是「緊記,人死就是必然」。 休隊6年,重新上路,經歷了成員相繼離隊,老拍檔Andy Fletcher猝逝,如今只剩下Dave Gahan和Martin L. Gore兩個救火的少年,樂隊成軍43年,今天成為了一隊二人組合。 事實上,多年來的Depeche Mode,都在走不同程度的暗黑路線,探索人性的陰暗面、人生所面對的生與死,在不同時代,時刻在提醒著亂世中的我們,要時刻警醒。 今回,經歷疫情的衝擊,樂隊更毫不忌諱地,徹底地探討有關死亡這主題,雖然沉浸在死亡的主題中,但歌曲卻沒有來得太哀傷,反而令我在音符之間感到,二人對生命的希冀。 專輯以黑暗死亡的〈My Cosmos Is Mine〉展開,冰冷的電子低音,像被觸電時發出的撕裂噪音,當主音DG的旋律進入,卻像劃破長空,馬上打開了一個元宇宙。 〈Wagging Tongue〉以懷舊的合成器sequence展開,似是DM向其偶像Kraftwerk致敬的聲音,DG與MG二人的副歌合唱,聖詠般的旋律,令本來機器式的編曲,頃刻充滿血與肉。 〈Ghosts Again〉本身已是令人朗朗上口的旋律,中板synth-pop的樂風,節拍及編曲亦有著Depeche Mode80年代末既年輕又當紮時代的活力,更容易令人一聽上癮,耳朵無限loop。 〈Don’t Say You Love Me〉氣氛卻轉向愛比死更冷的冷酷異景,慢板如進行曲的節拍,歌詞充滿電影感,令我聯想到由鬼魅進行中的婚禮。 〈My Favourite Stranger〉曲式和編曲有點像回到80年代末時期的DM,帶點Punk及工業音樂風格,旋律只有寥寥一段,不斷重複卻令人洗腦。 〈Soul with Me〉是MG獨腳戲,據作者說,歌曲糅合了好幾種音樂風格,由Pet Shop Boys到Beach Boys,和弦上更參考了Kurt Weil的作品,副歌部分更明顯地受到騷靈音樂的薰陶。 〈Caroline’s Monkey〉作品中充滿隱喻,反覆的自問自答,探索的毒品對人的影響;異曲同工的〈Before We Drown〉,歌曲同樣描述酗酒及毒品對精神的摧殘,亦是兩位主音另一次的完美結合。 〈People Are Good〉是DM經典〈People Are People〉的精神延續,受Kraftwerk風格影響的電子樂風,再滲入工業音樂風,如今來得更成熟沉實。 〈Always You〉充滿層次的音樂結構,逐步架建上去,擴展到副歌部分,演變出一個宏大的音樂構圖。 〈Never Let Me Go〉以噪音音效的電結他為主要骨幹,有點Post-punk的意味,非常糜爛。 〈Speak to Me〉來到專輯尾聲,主唱者像在靈魂出竅,在天花板上俯瞰著頹廢的自己,音樂推進高潮,無邊的思緒,隨著電波聲效飄散到空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