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zz

創意爆棚的天才音樂人 Jacob Collier 新作《Djesse Vol. 4》

“Too many notes, dear Mozart, too many notes”:當年有看過電影《莫札特傳》的,可能都會對這經典台詞有點印象。 Jacob Collier (以下簡稱 JC)十多年前初出道,便被媒體冠以「流行音樂界的莫札特」這稱號。 當年的神童,今年已經 29 歲。JC 最近剛推出的第5張專輯《Djesse Vol. 4》,便見到有外國樂評人用 ”Too many notes” 這句話作標題來揶揄他的新作過份賣弄、沒有靈魂、缺乏焦點。 至於我,用平常心欣賞這張專輯,我反而覺得,《Djesse Vol. 4》是一張充滿熱情及宏大理想的作品集,Jacob Collier 像有說不完的音樂故事,亦好像有用不盡的音樂題材。 但無可否認,相比起對上幾張專輯,一如封面上的設計,JC 的作品越來越有點像花碌碌的音樂剪貼簿的感覺。 音樂品種由流行、搖滾、爵士、騷靈、嘻哈、現代古典、以至民族樂,音樂素材隨時跨越七大洲和五大洋,在編曲及和弦上的炫技程度,又好像每個小節細節都在玩雕花。 製作陣容,更是越來越人山人海,由從前的一人樂隊,到現在幾乎可以呼風喚雨,參與的樂手及和音人數龐大(其中便有過10萬人大合唱的聲音取樣),並且來自五湖四海,說JC是聯合國音樂親善大使,絕對不誇張。 大牌音樂人們都好像隨傳隨到,由神級的 Michael McDonald、Steve Vai、John Mayer、Chris Martin 和 John Legend,以至年輕一輩的紅人 Shawn Mendes、Madison Cunningham、韓國女團 Aespa 等,都樂意和這位天才音樂家合作。 作品又真的這麼難以消化嗎?《Little Blue》、《Summer Rain》和《Never Gonna Be Alone》等,就是幾首旋律平易近人得可以的優美 Ballad,當然,JC 總會是忍不住手,在最出其不意的地方,來點和弦或節奏上的刁鑽變奏。 洋溢異國風情的《A Rock …

創意爆棚的天才音樂人 Jacob Collier 新作《Djesse Vol. 4》 Read More »

鍵盤上的詩人:Brad Mehldau 的爵士音樂探索

從前,我一直以為爵士鋼琴好手 Brad Mehldau 只是一位很出色的 Sideman,事實上,他充當不同樂手的綠葉時,幾乎每次都像成為了另一個人。 起初,我在幾張 Joshua Redman 的爵士四重奏錄音中,留意到 Brad Mehldau 這名字,一開始我並未刻意去尋找他的個人作品,後來,我卻發覺自己走寶了。 一如 Joshua Redman 那一批90年代冒起的年輕爵士樂手一樣,Brad Mehldau 同樣都是接受過音樂學院的教育,初出道,一邊致力在捍衛 Post-pop 傳統爵士樂,試圖把當中的藝術及技巧推進更高層次,另一邊廂,卻同時嘗試尋找前衛爵士樂的新方向。 但相比 Joshua Redman一直都處於領導者的角色,Brad Mehldau卻顯得更我行我素,雖然擁有自己的鋼琴三重奏,但他偶爾還會加入其他樂手領軍的組合,亦會來點獨奏;演繹樂曲方面,涉獵範圍亦很廣,涵蓋 Post-pop、Neo-Classical、甚至是把主流流行樂包括 Radiohead、David Bowie、Oasis 和 the Beatles 的作品煎皮拆骨再重組成的 Contemporary Jazz,多方向的嘗試,數之不盡。 他與 Bass 手 Larry Grenadier、鼓手 Jorge Rossy 組成的鋼琴三重奏,已經推出了五輯名為《The Art of the Trio》的專輯,包括錄音室製作和現場錄音,三位樂手的技巧皆精湛,每張專輯的藝術價值都非常高。 表面上,這鋼琴三重奏像是承襲自 Bill Evans Trio 及 Keith Jarrett Trio 的傳統爵士樂模式,但事實上,這卻是三人在和弦、即興對話及鋼琴彈奏技巧上的突破性嘗試。 Brad …

鍵盤上的詩人:Brad Mehldau 的爵士音樂探索 Read More »

致10個美國城市州分的情詩 | Joshua Redman | Where Are We

出道30年,Joshua Redman (JR)今年再重新出發,拿著他的次中音色士風,穿州過省,走過大街小巷,見證了紙醉金迷、苦澀無力的社會兩極。 加盟Blue Note的首張專輯,題材內容都走向兩極,重新打造了好些Jazz Standard、Hard/Post Bop、Jazz Ballad,也有意想不到的Pop Rock和Folk Song。 13條音軌,當中包含了以10個美國城市或州分為題的作品,音樂素材如順手沾來,包羅萬象,充滿展現出美國不同地方迥然不同的城市氛圍。 由Bruce Springsteen、John Coltrane、Thelonious Monk、Count Basie、Rodgers & Hart以至Charles Ives等等,要幾大路有幾大路,要幾冷門有幾冷門,就像一幅接一幅令人意想不到的音樂拼圖,風格寬度甚高,亦聽得出JR花在編曲上的心思。 這位當年的哈彿大學高材生,畢業後本來獲得耶魯大學法學院招手,但最終卻選擇了當全職爵士樂手,難怪在作品中,總反映出他較為知性的一面。 就以這張專輯為例,表面上是以不同的美國城市州分為題,但實質上,是JR從不同地點的角度出發,試圖對近年美國好些社會事件及現象的反思。 專輯只有四首純音樂作品,其餘則由JR夥拍新進爵士女歌手Gabrielle Cavassa,由女聲站台當主角的歌曲,是JR的新嘗試。 在JR率領的樂隊伴奏下,Gabrielle Cavassa的嗓子甜美而饒富個性,引吭高歌長音時的vibrato,亦實在令人驚艷。 基本上,我對JR的技巧沒有可挑剔的餘地,一向欣賞JR甜美雄渾的Tenor Saxophone音色,他紮實的吹奏技術和即興造句,既可優雅得游刃有餘,咆哮起來又可以充滿爆發狠勁,風格充滿可能性,這張新專輯也不遑多讓。 JR藝高人膽大,專輯以他一人無伴奏吹響美國民謠〈This Land is Your Land〉的旋律作引子,最後伸延出如吶喊的哀號,不協調的鋼琴和弦推進,鋼琴與女聲展開戲肉〈After Minneapolis 〉的序幕,充滿張力,是對George Floyd事件發生後的陳述,中段色士風及樂隊啟動,JR即興造句充滿實驗性,效果懾人。 Bruce Springsteen的經典〈Streets of Philadelphia〉來到JR手裡,一開首的電結他前奏已經令人馬上入戲,投入這個城市勞動階層的氛圍,見有人帶著疲累的身軀,喝啖酒,步履闌珊地和你說故事。 〈Do You Know What It Means To Miss New Orleans?〉加入了客席小號Nicholas Payton與JR熱情對話,二人的即興造句,既有傳統的新奧爾良式幽默,又有新派爵士的出其不意。 John Coltrane的〈Alabama〉原作本身已經具備劃時代意味,這州分亦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Martin Luther King昔日的基地,JR用了三個音樂章節,作為描述Alabama此地的詩篇。 專輯歌曲有些話題較沉重、樂風亦較實驗性,但同時,亦有優雅的靡靡之音,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但整體來說,仍然算是易入喉的Contemporary …

致10個美國城市州分的情詩 | Joshua Redman | Where Are We Read More »

Blue Giant動畫電影配樂 | 由漫畫空想到音樂實現

《Blue Giant》是漫畫市場上罕有以爵士樂為主題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名次中音色士風手,漫畫中經常出現的音樂演奏場面,歌曲除了經典爵士樂,更有角色原創的作品。我第一次把這套漫畫拿上手的時候,一邊讀,我一邊在想:「這畫面,有聲。」

改編成電影的動畫未上畫,電影配樂已推出。被譽為日本國寶級樂手的爵士鋼琴好手兼作曲家上原廣美,包辦了《Blue Giant》動畫電影全片的配樂,推出的黑膠紀念版,我見在eBay馬上有炒家托市。

致大馬的爵士情書 | Purnama | WVC Jazz

「有不少爵士樂的演奏,都是採用我們稱為Jazz Standards的歌曲旋律,說穿了,就是把老歌作為即興演奏的載體。於是我想,那屬於我們自己的歌曲呢?我們可以用馬來西亞的音樂,來向世界發聲嗎?」

馬六甲出生,到美國求學,從小深受西方古典、爵士及搖滾薰陶的華裔爵士音樂人,也是WVC – Malaysian Jazz Ensemble的創辦人之一的Tay Cher Siang (鄭澤相) ,在一篇訪問中,透露出他製作這張爵士樂專輯的意圖和動機。

EB Duet | 歌不醉人人自醉

我自問只是一名永遠入門音響玩家。 少年時,我喜歡流連旺角的音響店,看人家發燒。 到現在,我還是喜歡到人家的Facebook、網頁或YouTube頻道,看人家怎樣發燒。 EB Duet是我經常在發燒友們的地盤看到的名字,能夠被有要求的發燒友青睞,一定的錄音質素是必然的,但我卻反而好奇,EB Duet的音樂質素又如何。 EB Duet是一個來自馬來西亞的二人組合,Eve Wong負責主唱,Billy Ho則身兼結他、編曲及唱片監製。 典型新一代音樂人的成名故事。 2015年,二人在YouTube頻道發表了翻唱著名馬來歌手兼演員P. Ramlee的經典老歌《Getaran Jiwa》,Eve Wong充滿騷味的歌聲、Billy Ho俐落的Fingerstyle Guitar伴奏,南洋風情的暖風陣陣,馬上令人聽出耳油。 未幾,這段音樂演出的影片被Nescafe發掘,找他們拍攝廣告MV,平地一聲雷,EB Duet成為了YouTube音樂界的網紅。 EB Duet這個版本的《Getaran Jiwa》,至今更已經累積了240萬次的播放紀錄。 事實上,馬來西亞有不少音樂人,一直致力把老歌爵士化,將馬來語或華語的老歌,當作Jazz Standard般來重新演繹,EB Duet正是其中之一。 對於有一定「聽齡」的樂迷來說,這類作品由於旋律大都耳熟能詳,加上以品味成熟的風格重新演繹,簡單的樂器編曲,配以一定質素的錄音,難怪大受發燒友歡迎。 EB Duet重新演繹的歌曲,由英語流行金曲、馬來語的經典老歌、以至是華語的懷舊情詩,一律都展現出一種如醇酒般的韻味,動聽、也耐聽。 再加上,EB Duet中Eve Wong渾厚的歌聲,實在有股懾人魅力,她一開聲,讓你實在很難不放緩心情,停下來用心聆聽。 表面上當綠葉的Billy Ho,間中也會露兩手,顯示他的Fingerstyle Guitar功架,玲瓏浮現的魚絲結他聲,同樣地,又是為音響發燒友服務。 成軍8年,EB Duet先後已推出了6張CD專輯,其中3款,更特別推出了黑膠版本,據說,每逢出現在各大音響展,銷路甚佳,每次都必定賣光。 我建議你可以先到EB Duet的YouTube頻道,感受一下二人隨意得來又專注的演出魅力,無論你是否音響發燒友,這些優美的歌聲及旋律,都必定會令你樂醉大半天。

崔展鴻 | 爵士結他本地薑

與一些本地音樂製作人聊起,大家都對崔展鴻這位本地結他手,讚不絕口。 最近,經Apple Music推介,無意中發現了崔展鴻的首張同名個人專輯。 當中音樂元素,有些較接近傳統的Jazz Standard、也有些較新派的Free Jazz、有些Modal Jazz,也有些接近流行音樂的作品。 但與其把作品歸類為爵士樂或是某種新派流行樂,我反而覺得,其實作品更接近可配上畫面的電影配樂,聲音中,有構圖。 整張專輯都是在美國以現場同步收音進行,當中,可聽到樂手們緊密交流的即興形態,臨場空氣感滿載。 音樂所散發出的品味和氛圍,亦讓我聯想起ECM和Windham Hill兩大音樂廠牌的作品交匯,無論是編曲及和弦的運用上,總是帶著一點冷冷的空靈感,充滿格調。 《重塑》是整張專輯中唯一一首樂器上有採用Overdub的錄音,作曲人兼結他演奏者用兩支結他,產生像一面鏡子般的溫柔對話,單簧管遊走其中,像一片落葉般飄搖於空氣中。 《蔓延》單簧管和色士風的二重奏,先展開富饒冥想意味的優美對話,及後鼓手濺起即興的浪花,像在平靜的湖水面泛起了漣漪,低音結他一輪獨腳戲後,鋼琴在旁用令人意想不到的和弦襯托,電結他的即興獨奏進來,又引入了另一些想法,把大家帶去令一個境界,鋼琴繼續用調性飄忽的和弦推進,最後,回到單簧管和色士風的二重奏,所有樂手交錯再來一個總結。 《沒懂你的輕描》女聲重疊著單簧管的主旋律,打開了序幕,長笛木結他幽幽地泛起清新的空氣,在調式音階中持續轉換推進,鋼琴獨奏和弦展開,像是帶出了陰晴不定的色彩,但卻又柳暗花明。 《繹民歌一首 (feat. 九九)》色士風吹響了中國小調般的前奏,然後民謠茉莉花的旋律,融化在爵士四重奏的背景、還有其他管樂襯托起的和弦中,像首中西合璧的水墨畫。 《Round Midnight Variation》音樂人先把這首Cool Jazz經典解構,在差不多的和弦進行架構上變奏,4/4變成6/8拍子,單簧管與電結他交談,然後鼓手和低音結他加入了,即興而瑣碎繁複的鼓擊節奏,帶領著各人持續推進,最後女歌手從天而降,劃破了黑夜的長空。 《I’ve Grown Accustomed to Her Face》曾被Wes Montgomery及被多名歌手演譯過的經典老歌,來到崔展鴻手裡的結他和他的爵士四重奏,有股入夜後恬靜鬆容的美態,有一刻,我像被凝固於冰塊在威士忌杯中融化的頃刻。 《智有所不明 (feat. 郭雅志)》採用了較多不協調和弦架構,較接近Contemperary Jazz的感覺,嗩吶在爵士四重奏中出現,與鼓手自由奔放的即興對答,產生了東西方迥然不同的色彩碰撞的效果。 《纖巧的一刻 (feat. 楊淇)》整張專輯中唯一一首較接近流行曲的作品,但情懷上,我覺得更接近是一首電影的片尾曲,最後一刻,我看到女主角淡然地在驀然回首的神態。

讓你浸淫在冷酷異境的音樂世界

另類、低調,有格調的音樂品牌ECM 我是在80年代中,開始接觸到ECM這個來自德國的音樂品牌的。相信和很多人都一樣,當初都是因為Pat Metheny、Keith Jarrett和Chick Corea這幾個著名爵士音樂演奏家的名字。 那個時候,我會想,為何這些年輕的美國樂手(當年大多只是20出頭),當他們在ECM出版音樂的時候,總好像不需要作任何商業考慮,可以更無拘無束地,嘗試一些平時很少聽到的音樂語言? 後來,就像尋寶一樣,發掘了很多其他如Steve Reich、Arvo Pärt、Alfred Schnittke等作曲家的實驗性現代音樂,然後又有Ralph Towner、Paul Motian、Jack DeJohnette、Jan Garbarek等冷酷風格的前衛爵士樂。 我形容ECM為一個音樂品牌,因為她給我的印象,基本上,由構圖充滿空間感的唱片封套設計,以至由不同樂手呈現出來的藝術氛圍,都幾乎可以令人馬上認出,哦,這就是ECM。 ECM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形容詞,因為,幾乎每張ECM的出品,都散發出一陣陣典型「冷冷」的低調氣息,容易惹人進入沉思狀態,間中又會讓我聯想起,灰灰的天,空氣有點潮濕,我坐在書桌前,眺望著窗外,下著毛毛細雨的某個星期日下午。 那個年代,我主要還是聽黑膠唱片為主,當手上拿著一張接一張的ECM唱片,一邊欣賞唱片封套的照片,播放時,一邊聽到唱針在黑膠唱片的坑紋上,刮出的啪粒啪粒細微雜聲,伴著徐徐響起像香薰般的音樂,這個情景,現在回想起來,就像個思想的奇妙旅程。 80年代資訊還沒那麼發達,對ECM這唱片品牌知道得少之又少,只知道ECM的全名,就是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後來才知道,這個源自德國,於1969年成立的音樂品牌,創辦人Manfred Eicher本身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音樂造詣深厚,同時亦是一名低音大提琴好手和作曲人。 ECM出品,大部分都是經由Manfred Eicher親身落場監製,由1969年開始至今,ECM已經發行了超過1,700張專輯。 在歐洲或甚至是日本,逛過幾家大唱片店,發覺ECM的唱片,總會被安排在一個自成一角的地方,就好像這個唱片品牌,已可以被歸納成一種音樂類別。 繼續以一個獨立品牌營運之餘,1999年開始,ECM開始由Universal Music擔任全球發行。及後,至2017年,由於網絡音樂串流平台已成大勢所趨,ECM亦經由Universal Music的古典音樂品牌DGG,擔任其串流音樂版權的代理。 同時間,ECM的經典作品和新作,也逐一開始在各大主流串流音樂平台上架,雖然,依然有極少部分的曲目,因為版權的關係,未能完全上架。 我明白,ECM的忠粉可能會對ECM數碼化感到有點失望,我亦覺得,因為有太多不熟悉的曲目,以及完全不知道是何許人的名字,當年少年傻兮兮的我,購買ECM唱片的經驗,都是看看唱片封面是否合眼緣,或多或少,反而有點像尋寶的感覺。 姑勿論如何,我還是覺得,當ECM的所有作品上架串流平台後,實在是一個打開大家聽覺體驗的好機會,尤其是,對於年輕一代的樂迷而言,這是一個難得能開拓視野的音樂盛宴。如果你在串流平台成功尋寶,也不妨購回專輯的CD或者是黑膠,作為珍藏。 當然,ECM的經典作品多不勝數,而當中,亦有不少都是極具實驗性的現代音樂,因此未必合適一般樂迷的胃口。在這裡,我嘗試向大家推介,以下這幾款ECM的入門作品。 Keith Jarrett: The Köln Concert (1975) 這可能是ECM歷來最暢銷最歡迎的作品,相信沒有多少人會異議,Keith Jarrett打開了不少人對爵士鋼琴即興獨奏的眼界,原來爵士即興可以如此無拘無束,天馬行空。這是一張現場演出的錄音,據說,受當時錯配的一台鋼琴限制,Keith Jarrett對鋼琴高音聲部不太滿意,於是他的即興演奏,旋律除了都落在中音,還有大量密集的低音節奏。 Pat Metheny: Bright Size Life (1976) 當年只有21歲的Pat Metheny的出道作,夥拍傳奇低音結他手Jaco Pastorius和鼓手Bob Moses,這個爵士三重奏組合,技術和音樂語言自成一格,即興造句靈感如泉湧,品味亦成熟老練得令人難以置信,如此精彩演出是來自這幾名廿來歲的年輕樂手,證明當年Manfred Eicher確實獨具慧眼。 Ralph Towner: …

讓你浸淫在冷酷異境的音樂世界 Read More »

16歲的爵士世界 | Joey Alexander

據說,莫札特在5歲的時候,就已經寫了他的第一首作品,那是一首G大調小步舞曲。 其實,每一項優秀的傳統,都需要有新一代的傳承者,他/她們在努力地把傳統傳承下去之餘,亦肩負起讓同輩認識傳統的責任。 但有趣的是,有一些傳承者,他/她們的天賦就好像是與生俱來,年紀輕輕,命運就委託他/她,擔綱係守護傳統的使命。 除了莫札特,我想所說的是,本文要介紹的Joey Alexander。 Joey Alexander是當今國際爵士樂壇一個閃亮亮的名字,但8歲初出道,9歲登上國際舞台,今年才只有16歲,卻已經推出了6張個人專輯,他演奏的,主要是新派的古典爵士樂。 更有趣的是,他並非來自爵士音樂發源地的西方國度,他是土生土長,來自峇里島的一個印尼家庭。  幸運是,他有位爵士音樂發燒友的爸爸,從小就給他聆聽非靡靡之音的hardcore傳統爵士樂。 Thelonious Monk、John Coltrane、Bill Evans和Herbie Hancock等等的音樂,才6歲的Joey Alexander就已經聽得滾瓜爛熟,聽得雀躍之餘,他便開始在爸爸送給他的一台迷你電子琴鍵上,單憑耳朵牢記,便可以模仿彈奏出Thelonious Monk經典名作《Well, You Needn’t》的旋律。 老爸知道此子絕非池中物,於是馬上給他好好培養。為了他的音樂教育,Joey Alexander的爸爸決定舉家由峇里島,搬到印尼首都雅加達,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優秀的爵士音樂人。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印尼雅加達是國際爵士音樂的重要城市之一,每年都有多個大小型的世界級爵士音樂節在這舉行。 同時,正好因為這個原因,因緣際會,8歲那一年,Joey Alexander便有幸在雅加達某音樂節中,遇上了一代爵士琴鍵大師Herbie Hancock,並受到他的鼓勵,決意投入成為全職爵士音樂人。   只有9歲,Joey Alexander已參加Master-Jam Festival,在台上與來自17個國家的43名頂尖爵士樂手,互相切磋較量,最後,他獲得了當年的Grand Prix全場大獎。 一年後,為了讓兒子成材,Joey Alexander舉家再次搬遷,但今次這一站,是美國紐約,那一年,他才只是10歲。 少年時代同樣是音樂神童,如今已是爵士音樂大師的Wynton Marsalis,無意中在YouTube發現了Joey Alexander的演奏,同時間,Marsalis又得悉他已經人在紐約,於是,便馬上邀請他出席Jazz at Lincoln Center的音樂會。 Marsalis是Jazz at Lincoln Center的話事人,同時亦是致力推廣和捍衛傳統爵士音樂的文化對手。因此,Joey Alexander這個在美國初試啼聲的演出,可說是為他打開了國際爵士樂壇的康莊大道。 音樂會上,Joey Alexander以細膩的技巧,糅合了既古典、亦有現代即興旋律與和弦變化的觸感,演繹了他「兒時」偶像Thelonious Monk的經典名作《Round Midnight》,馬上技驚四座。 他除了獲得報章如The New York Times,爵士雜誌Down Beat等刊物中,有名奄尖的樂評人們一致盛讚,就連前美國總統Bill Clinton,以及荷里活名嘴兼名演員Billy Crystal,都一一對他公開讚揚,並揚言自己是這位音樂神童的粉絲。 在Jazz at Lincoln …

16歲的爵士世界 | Joey Alexander Read More »

88鍵上的音樂光譜 | HIROMI上原廣美Spectrum

那是我還在音樂學院上課的日子,某個炎熱的下午,我在冷氣猛得如冰櫃般的音樂圖書室內,聽著Chick Corea《Piano Improvisations Vol. 1》的CD。 有位主修鋼琴演奏的同學,剛剛在我旁邊坐下來,好奇地問我在聽什麼,於是我和她聊了幾句。 「這類音樂都幾乎是不用跟著樂譜彈奏的,是名副其實的『無譜』,彈錯了都沒有人知道,試問有什麼欣賞價值?」 同學帶點不肖地說。 那是80年代末,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即使是主修音樂,大都還是需要有不俗考試成績,才可以成為大學生的,難怪,我這位同學會覺得原來音樂都像是考試,她的音樂世界,只在乎有沒有彈錯。 可是,對於那個正在音樂學院主修音樂的我來說,卻覺得這類音樂,打開了我耳朵的另一扇門。 耳朵習慣了古典音樂的我,在即興爵士樂表面上自由疾走的韻律中,嘗試尋找當中的規律與結構,那種陌生和不安,反而令我感到樂趣無窮。 尤其是,當我剛開始接觸爵士音樂時,最先吸引到我耳朵的,是那些純鋼琴即興演奏的錄音,Chick Corea及Keith Jarrett的作品,我就是百聽不厭。 二人作品風格迥異,前者彈奏的旋律如行雲流水,後者則充滿無邊際般的幻想力,但在音樂美感上,我又覺得大家像是同出一轍。 純鋼琴即興演奏的魅力在哪裡? 就是在於欣賞一名鋼琴師,如何憑一雙手,在88個琴鍵上,創造出變幻莫測的聲音,鋼琴時而發出如交響樂團齊奏的輝煌聲響、時而激進如敲擊樂、時而細膩如單簧管般吹奏的旋律、時而亦會像弦樂組般拉奏起柔滑如絲的大旋律。 沉醉在大師的舊作之餘,也不要錯過新人,當中,我愛死了HIROMI(上原廣美)這位大概在十年前冒起(雖然她在更早的時候出道),我認為是最具個人魅力的近代爵士鋼琴手。 十年前留意到她,正好是因為她和Chick Corea,這位一手發掘她出來的前輩的音樂會現場錄音。兩位年紀相差38年、分別來自美國和出生於日本的樂手,卻好像沒有任何隔膜般,一起四手聯奏,二人擦出的火花,像要把鋼琴這樂器的聲響,爆發至無限可能的極限。 但正所謂拳怕少壯,HIROMI厲害之處,除了豐富的想像力,還有她的無限精力,看她的現場演出,你會感受到,她幾乎像是競賽中的運動員般,體力毫無保留地投入。 HIROMI的錄音室作品中,純鋼琴演奏的其實不多,專輯大部分都是爵士三重奏,合作的樂手,包括Anthony Jackson和Simon Phillips。除了鋼琴,她的部分作品亦會加入了電子琴鍵的元素,我們間中會在音樂會中見到的搶眼紅色Nord Keyboard,某程度都是被她帶紅的。 HIROMI音樂風格,有點像是Chick Corea Elektric Band與Chick Corea Acoustic Band的混合體,彈奏技術上,遊走於Jazz Fusion、Post-bop、Jazz Rock之間,再加入多一點深受古典音樂技巧影響的元素。 可能是師承自Chick Corea關係,HIROMI亦與Stanley Clarke組成三重奏,他曾經與Chick Corea組成樂團Return to Forever,擔任低音結他手。 除了與美國和英國的樂手合作,HIROMI也有回歸日本,與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和矢野顯子合作炮製專輯,但可能由於這兩張專輯都沒有國際發行,所以在一般音樂串流服務基本上不會找到,要聽的話,除了YouTube,就可能要靠水貨了。 十年前,HIROMI首次單飛推出了純鋼琴演奏專輯《Place to be》,剛推出的《Spectrum》,可說是她的一期一會之作。 相比之下,今年剛剛滿40歲的HIROMI,依然像個小女孩般精力充沛,爆炸力只是有增無減。 技巧上,今次融入了更多古典音樂及傳統爵士樂的元素,但不要誤會,她的創作力和幻想,會嚇你一跳。 對於一名樂手來說,純鋼琴演奏是最赤裸裸的音樂修為的挑戰,尤其是表面像「無譜」的自由即興爵士樂,更何況,《Spectrum》專輯內每手作品平均都有接近6分鐘,若非藝高人膽大,一般樂手都未必會走這條路。 根據Keyboard Magazine的一篇訪問,HIROMI取專輯的名字為《Spectrum》,意指不同色彩的音樂光譜,因為在她的世界中,鋼琴的色彩不止於黑與白,中間還有無窮無盡的色彩。 打頭陣的《Kaleidoscope》,首幾個音符的音程,讓人誤以為是莫札特第25交響樂的變奏,然後機械式的重複音符,又隨時讓人誤會是像Philip Glass的Minimalism作品,但誰知,樂曲由單純的音樂動機展開,最後卻伸延成為一首龐大的樂章,像一首由一台鋼琴演奏著的龐大交響樂章。 《Whiteout》是受法國印象派作曲家Ravel和Debussy美學所影響的作品,開首的3/4拍子顯出一派法式浪漫,和弦也襯托出印象派般的朦朧光影,樂曲的色彩又淡變濃,展示出美不勝收的浪漫構圖。 …

88鍵上的音樂光譜 | HIROMI上原廣美Spectrum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