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觀點

WordPress達人分享7個SEO秘訣

從事Digital Marketing的工作可謂五花八門,雖然我個人主打的是創意部分,但我向來對某些表面上看來不太Sexy,但卻是非常實用的範疇,份外有興趣,而且,我亦對進攻這些實用範疇的專家,份外尊敬有加,業界好友Ivan So是其中一位。 Ivan除了積極推動WordPress的應用,他個人亦是一名SEO(Search Engine Optimisation)專家,經常幫不少客戶,甚至是博客網友如我等解決難題。 顧名思義,SEO就是要提高你的網站在搜尋器上的排名,讓更多潛在客戶或讀者找到你。在這個人人只顧著在Facebook開Page的年代,經常備受忽略。 如果你都是和我一樣,相信長尾效果的重要性,除了Social Media策略,你其實更需要一個SEO策略。 Ivan向來很願意把自己所累積的經驗和大家分享,點擊以下SEO課程連結,填寫你的名字及電郵,你就可以免費獲得由Ivan主講的SEO課程短片,聽他分享7個SEO貼士。 SEO課程

WordPress達人分享7個SEO秘訣 Read More »

2018年數碼廣告風雲及前瞻

一個既定事實,就是社交媒體的光環已逐漸消失,無論是廣告客戶或者是用戶們,對社交媒體的熱情亦驟減,熱鬧情況,明顯不及三、四年前。 可是,單憑宏觀數字看,2018年全球數碼廣告仍然持續向好,收入更首次超越電視廣告,高達2,203億美元,佔全球廣告媒體支出38.3%(Dentsu Aegis Network Ad Spend Report)。其中社交媒體廣告冒起,大大話話已有超過十年光景,過去五至六年,正式踏入了一個引爆點,廣告收入飆升,根據eMarketer報導,預料Facebook 2018年全年營收將達544.4億美元,升幅高達36.3%,明年預料升勢放緩,但依然可威脅到數碼廣告界一哥Google的領導地位。與此同時,這兩個新世代廣告媒體市場的天之驕子,不少問題亦隨之出現。 廣告圈也風起雲湧,集團WPP創辦人兼CEO Martin Sorrell 突然下馬,引發了集團旗下多家廣告公司及部門的整合風潮,新任CEO Mark Reed銳意令整個廣告集團走向數碼化,揚言今後集團要禁止使用「數碼」二字,因為這個年頭,廣告不應再以數碼或非數碼(傳統)之分,所有Commerce亦應該是e-Commerce。但新老闆磨拳擦掌之際,卻先宣布將要來個全球瘦身勁炒3,500人,WPP是廣告界的龍頭,此舉具備示範作用,Winter Is Coming絕非危言聳聽,人心惶惶在所難免。 雖然最後在WPP走得不太風光,但Martin Sorrell始終不是省油的燈,廣告沙皇已立即另起爐灶,搖身一變轉型為數碼廣告人,新公司S4 Capital主攻Programatic Media Buy及大數據策劃的Digital Content Marketing兩大範疇,還要擺明車馬說不會再染指盈利屢創新低的傳統Creative Agencies,並且狠批那些老字號傳統廣告公司已死,某程度上,這亦可能是對業界未來發展的重大啟示。 《社媒數碼   多事之秋》 事實上,2018年的社交媒體及數碼廣告界,負面消息多籮籮。YouTube網紅拍攝並上載自殺遺體影片,被猛烈抨擊之餘,亦引發新一輪網絡廣告安全憂慮;網絡假新聞繼續纏繞整個數碼媒體界,英國劍橋分析公司事件,更是牽連甚廣,引發連串訴訟風波;Google及Facebook兩大數碼媒體龍頭CEO,先後被美國國會聽證會傳召質詢;歐盟推出GDPR個人資料保護法辣招,直接威脅到歐洲數碼廣告市場的發展;Facebook影片數據篤數疑雲,繼而引發連番集體訴訟,期間被逼令一些內部「黑心」電郵曝光,進一步影響該社交網絡之形象;2018年踏入第四季,Google旗下社交網絡Google Plus終告關門大吉、執筆之時,Facebook又再次傳出被黑客盜竊個人用戶資料,篇幅有限,不能盡錄。 可是,Google及Facebook這兩大互聯網廣告界龍頭,依然壟斷了2018年全球數碼廣告收入過半江山。當中,多番涉及個人私隱事件訴訟的Facebook,尤其被各地政府窮追猛打,更有政客揚言,建議應考慮透過反壟斷法,逼使Facebook分拆旗下業務。可是,即使負面新聞不絕於耳,這寡頭壟斷之局面,在可見未來繼續是牢不可破,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目前為止,還沒有被他們做得更合乎成本效益,正所謂更高「性價比」的社交及數碼廣告產品。 這一邊廂,用戶們終於發現,社交及數碼網絡服務並非免費午餐兼且問題多不勝數;另一邊廂,廣告客戶亦開始質疑數碼廣告數字上的真確性,大家開始對社交及數碼媒體出現信心危機,過去十年的天之驕子,剎那間,會否隨時被打落凡間? 說穿了,社交及數碼媒體已經與大部分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沒可能回到從前,但正所謂變幻原是永恆,2019年相信會是整個社交及數碼廣告界的梳理整頓期,在賺取豐厚廣告費用之餘,各大社交及數碼媒體平台,首要條件,就是要重拾用戶及廣告客戶的信心,同時要承擔起保護公眾利益的責任,最後,就是要提供更佳的用戶體驗(包括廣告客戶)。 《信任為先  其餘免談》 因為出現了信心危機,因此,除了媒體平台,這亦是一個是整個數碼廣告業界需要正視的問題。從前,因為社交網絡的病毒性傳播效果,在網絡上吹風、放煙幕、甚至是放誤導消息,都是不少廣告或甚至是媒體中人常用的傳播伎倆,更嚴重的是,當這些不道德的操作,再加上數碼廣告極之有效的廣告推送,所能達到的傳播效果,可以隨時倍增,這亦是過去一年備受爭議的不少個案所在。 英國劍橋分析公司事件令這爭議白熱化,部分用戶及廣告客戶,亦開始對網絡個人私隱略略提高了警覺(雖然,我覺得大部份普羅用戶還是會繼續懵然不知或不聞不問),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議員們對各大社交及數碼媒體CEO咄咄迫人的質詢,其實也反映了位高權重的議員們,一方面對網絡世界的無知,另方面亦對數碼科技持不理性的惶恐態度,兩個世代人所產生的矛盾,一時間不易解決。 各大社交及數碼媒體平台的高層們終於明白到,不可能再以為自己是上帝,其中,被首當其衝的Facebook,對廣告埋單客戶亦訂下了更嚴謹的審查制度,尤其是政治廣告。同時,他們亦大舉招聘人手(2018年第三季財報顯示,其人力資源支出較去年多了40%),輔以人工智能工具,追查及打擊假帳號、假新聞等不良訊息傳播。 Facebook品牌專頁的organic reach的演算法,亦進一步被收緊,事實上,去年大家在Newsfeed上所見到的廣告,數量已大幅減少,操作品牌專頁亦愈來愈困難,廣告商亦不再會是「有錢就可以任性」,未有能提供令用戶有興趣的廣告內容,曝光會被進一步的自動減低,此舉一定會對Facebook的廣告收入有短期影響,但長遠而言,這才是以用戶體驗優先,讓用戶重拾對社交網絡廣告信任的正途。 預料在2019年,廣告商將減少在Facebook上盲目追Like,除了成本愈來愈高之外,因為再多的Engagement,似乎亦未必能兌換成實質的生意,對廣告商而言也開始愈來愈沒意義。 香港區的Facebook用戶,吝嗇派Like冠絕全亞洲,看完內容不派Like是主流文化,這是難以扭轉的社會現實。再加上,用戶口味的轉變,能否靠一個Facebook Page經營社群,開始意義不大,反正網絡世界資訊流量太高,一般用戶已經不會有閒情刻意走進品牌的Facebook Page閱讀內容。 不再糾纏於建立社交社群,直接為用戶提供個別有用資訊或娛樂、高水平經反覆測試的Branded Content,串聯直效廣告,將會成為一個更有效的廣告模式。 但奉勸各位品牌話事人,在部署任何廣告攻略前,永遠要把品牌網頁及客戶數據放在重點首位。花錢做廣告前,先好好經營網頁和CRM(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 《電商廣告 乘勢崛起》 上述廣告審查上的轉變,整體而言,會對以電商主導的品牌或企業可能較為有利。所謂廣告的質量,除了見仁見智的創意,沒有實際得過,當用戶看到合眼緣的產品、又有合理的價格或甚至是特別優惠後,可以直接點擊選購。純粹為了譁眾取寵而獲得大量網絡流量的廣告,娛樂至上,依然會是網絡世界的主流風氣,但我覺得,電商賣貨推貨的廣告,或甚至是能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廣告,將會陸續在不同的廣告平台中更加成形。 2018年的Black Friday、Cyber Monday、雙11購物節等等,除了在世界各地都看到整體數字繼續上升,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用戶透過手機直接訂購的趨勢,亦同樣在各地市場飆升。如何透過優化的手機用戶體驗,以及互動內容吸引消費者,將會是2019年的重點。 說到底,因為網絡世界人人可發言的特質,電商也必須要好好經營口碑,提高用戶對他們的信任,昔日單純靠一方面唱好的廣告模式,將會愈來愈難做,亦未必可行。用戶對看到的廣告是否有信心,相信廣告內容的真實性,這方面將會是2019年網絡廣告界的一大課題,除了社交平台的日常操作,廣告商也要承擔起一定責任。 但廣告始終不可能一味硬銷產品,要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先令大家加深對產品及品牌的了解,用故事打動人,然後才用產品和合理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在不同的接觸點進行整合式的游說,才是廣告的不二法則。 著名網絡分析師Mary

2018年數碼廣告風雲及前瞻 Read More »

對不起,惡搞你

上星期我有幸獲香港電台邀請,參與《日常8點半》的直播環節,與三位主持討論網絡惡搞及抽水文化如何影響廣告業。 的而且確,有不少專業廣告人都經常批評惡搞及抽水廣告只反映出低級趣味;但老老實實,學廣告界大師林俊明話齋︰「廣告無真理」,廣告只有觀眾喜歡或不喜歡之分,無論惡搞抑或抽水,都只不過是眾多達到廣告效果(引起觀眾注意,從而採取行動或改變行為及觀點)的手段之一,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說時遲那時快,今年聖誕,為了宣傳智能家居的聲控技術Google Assistant,網絡巨人如Google也製作了一支惡搞荷里活經典聖誕電影《Home Alone》的廣告。現時已經30多歲、當年只有幾歲大的男主角再次粉墨登場,翻炒《Home Alone》的經典橋段多一次,食正聖誕節這個時機。此片不單止在網絡,就連傳統電視媒體也引起了廣泛討論,人人樂此不疲,認為惡搞有理。 事實上,近年不少香港政府部門,由廉政公署、消防局以至天文台,都似乎一改昔日嚴肅古板的形象,對網絡文化盛行的惡搞及抽水廣告更持開放態度。雖然,我覺得部分作品只有一味譁眾取寵之嫌,但當然也有例外,譬如在節目中也有討論到,抽水抽出名堂的清潔龍阿德,我就覺得算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好例子。節目中又訪問了負責創作的團隊,他們亦意識到不能獨沽一味靠抽水出位,抽水之餘也要不忘原創;又或者,即使是抽水,也不要一窩蜂隨大隊去抽。 惡搞也好,抽水也好,都只不過是一種借力打力、緊貼潮流文化的即食手法,正所謂來得快,去得更快,但凡任何即食產品,始終多吃無益。所以作為廣告創作的手段,偶爾為之是可以,但只靠借題發揮這一招的話,實在很難為品牌樹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個性形象;說到底,即使是政府部門,也需要樹立屬於自己的品牌形象。 但話說回頭,當這個年頭,廣告公司與客戶的關係都同樣是來得快去得快,當即食手法變成了常態時,這個惡搞及抽水氾濫的廣告現象,亦是不難理解的。

對不起,惡搞你 Read More »

長短兼施的YouTube廣告

除了歐美主流電視台的脫口秀、內地地方電視台的真人騷,還有無數網台及素人製作的娛樂資訊內容,YouTube就像一個有無數頻道的電視台。 YouTube的影片質素愈來愈高(在畫質及內容上),從前我主要只會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看,但最近,除了慣性收視的Netflix,YouTube已經成為我家中大電視的主打電視台。 好節目這麼多,難怪近期在YouTube上看片時亦發現,廣告出現的頻率高了,一些受歡迎的節目,播放期間插播廣告亦已成常規。 本地節目方面,我個人近期常看的就有《杜汶澤喱騷》,還有意想不到地精采的《港台節目》。 同一主題的影片廣告,更被製作成不同的版本,包括常見的30秒、15秒和六秒等,實行長短兼施。而且,除了”You need a website”或手機遊戲一類的網絡廣告常客外,據我觀察,也開始多了主流品牌的廣告入場。 請教過一些媒體採購的專家,聽說近期Facebook的影片廣告已經淪為用錢買流量的等價交換,廣告表現大不如前,因此部分廣告客戶亦開始轉移陣地,作分散投資,實屬正常不過。更何況YouTube已幾乎等同是Y世代及Z世代的電視台,收視率毋庸置疑。 最近讀了一篇Think With Google報告,文中指出,2019年的YouTube廣告市場將會有進一步的蛻變,由昔日只是擔綱大聲公角色(Awareness)到近期的Call-To-Action,而消費者亦已養成一個看片後即行動的習慣,譬如點擊了解更多、立即購買、登記報名等;當配合關鍵字廣告後,更能夠瞄準對產品有興趣的潛在目標消費群。 其中一個創意案例,就是在影片中正好出現了觀眾曾經在該購物網瀏覽過的產品(Retargeting),影片更提供特別優惠,但優惠會在廣告片的25秒後消失,觀眾必須及時點擊。能夠讓消費者立即行動的YouTube影片廣告,相信能夠殺出一條新血路。

長短兼施的YouTube廣告 Read More »

眼鏡88 | 戴起美麗人生

雖然是大公司連鎖經營,但《眼鏡88》始終可以稱得上是陪伴好幾代香港人成長的一個本地品牌,我輩不少人,起碼都會幫襯過不止一次,說起《眼鏡88》,總有點親切感。 我平時沒看電視,但昨晚卻在社交網絡看到《眼鏡88》最新一輯的電視廣告(因為很多電視聽眾朋友爭相討論),全長3分半鐘的動畫,製作是國際級數,很多朋友第一時間說聯想到Pixar,我認為這是對團隊的讚美。 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兩代父女情,同時亦穿越時空,娓娓道來了香港過去30年的變遷。 那麼,廣告與產品的關係是什麼? 就是透過一副接一副,不同年代老爸佩戴過的舊眼鏡,見證了女兒的成長,亦經歷了30年的社區變遷。 不知道大家有否捨不得掉去舊眼鏡這習慣?透過眼鏡作為故事中的感情連繫,亦講述了30年來的香港及《眼鏡88》品牌的變遷,於是成就了《戴起美麗人生》這品牌 30週年的主題。 雖然是有點傳統的廣告手法,但卻是來得恰到好處,亦切合品牌氣質,親切而溫馨。 廣告中亦出現了不少令人懷緬的香港舊物,包括紅色郵筒、14座校巴、「麗園」遊樂場等等。 廣告中亦有忽然植入的廣告,赫然見到一隻鐵達時手錶,但不説可能不知道,《鐵達時》是《眼鏡88》同一個企業旗下的另一品牌,所以,出場有理。 向製作這廣告的Uth Creative Group的行家老闆D兄打聽,才得悉這廣告從賣橋到客戶拍板,已經歷了最少半年時間,而動畫的製作,更加是歷時超過半年。 在這個網絡時代,大家都在壓縮的時間表下進行創作,驟聽起來,一年多這時間表,簡直是匪夷所思。 雖然,略有製作常識的朋友都知道,動畫製作其實絕對是「無得急」的,而且,時間愈多,電腦運算下的動畫質素就會相應更加細緻,用超過半年多的時間做這迷你電影的製作,其實,已經算是神速。 再者,大家亦不應該以為只不過是電腦動畫,又沒有郭富城古天樂這類大牌明星,製作費可能會比起拍片平宜。觀乎此片的質素,我相信其製作費,隨時可媲美一般的廣告大片。 負責動畫製作的公司是Nikopicto,聽說老闆是居港法國人,除了香港人,製作團隊班底都是來自五湖四海,難怪,這條動畫的風格,既有港產特色,亦具有外國風情,令人值得再三回味。 個人覺得,Uth Creative Group和Nikopicto能夠交出這佳作,廣告客戶《眼鏡88》才是居功至偉,試問,這個年頭,還有多少個客戶會有如此耐性?可以等足你超過半年?

眼鏡88 | 戴起美麗人生 Read More »

天王何其多,四手天王只此一個?

有人說,請得起劉德華做代言,你的廣告已經成功了一半。 當然,有劉德華做代言,還不足以成為產品賣點,但天王何其多,四手天王只此一個。 上天是不公平的,想像一下,本身已經又靚仔又好人又好演技又勤力的劉德華,如果給他多添一雙手,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世界? 原來,都只不過是天方夜譚,四手天王所指的並非劉德華,而是這張模仿四手齊齊幫你按摩的「天王」按摩椅。 配樂參考了Mozart Symphony No.25的第一樂章,然後,變成了劉華版的鋼琴及小提琴四手變奏。 不是什麼偉大創意,但廣告聲音畫面都充滿娛樂性,算是大製作,加上是劉德華,我太太看得份外開心。 一個家庭,購買一張按摩椅,誰是最終決策人?OSIM當然最清楚不過。 https://www.facebook.com/HKOSIM/videos/996984080481880/

天王何其多,四手天王只此一個? Read More »

藍牙入耳好聲音

在不久的從前,無線藍牙耳筒耳機價格不菲,起碼港紙二千起跳,是一小撮人的「敗家」玩意。 但近年,晨早搭地鐵,目測見到戴著無線藍牙耳機或耳筒聽歌、煲劇的朋友,又似乎愈來愈多。 其實各大耳機品牌真的要多得Apple帶頭,狠心地由iPhone 7開始,把手機的傳統耳筒插頭閹了,自此打後,無線藍牙耳機普及的步伐,尤其是較輕巧的入耳式耳機,也因此而加快起來。 目前的入耳式無線藍牙耳機市場,主要分為耳塞式和掛頸式兩大類,而其中再細分,又有防水運動型和非防水普通型,價格由數百元至二千元不等,豐儉由人。 我雖然耳朵只有一對,但最近卻交替試聽兩款藍牙耳機,兩款都是入耳式耳機,兩者價格相約。 (先利申,兩款耳機,都是品牌送贈給我試用,除此之外,但我並沒有從中收取其他利益。) Sony WF-1000X 靜聽更動聽 第一款要介紹的是Sony WF-1000X,這是該品牌第一款入耳式無線藍牙耳機。 事實上,為了與Bose人氣大熱的QuietComfort 35爭一日之長,Sony在降噪耳機技術上,近年開始急起直追,十分進取。 Sony耳罩式WH-1000XM2的降噪功能獲得不少音響主編的讚賞,因此,就連這款該品牌第一次推出的無線藍牙耳機,同樣也是標榜降噪,以「靜聽更動聽」作為招徠。 Sony力推的降噪技術,其實並非一味靠「靜」,重點是,這項降噪功能特色之一,就是能夠自動分析你四周環境的雜聲,再加上佩戴耳機用家身處的狀態(步行、站立、靜止等),從而更改降噪設定。 此「彈性音效控制」降噪功能其實十分貼心,讓你身處戶外,尤其是當處於步行狀態時,會在降噪之餘,不會完全隔絕譬如交通工具聲音,或甚至是附近的人聲,絕對是為用家安全設想,不愧為日本工程師的貼心技術。 體積小巧,設計平實得像無印良品多於Sony產品的WF-1000X,還是一貫的Sony平衡好聲音,解析度高、音樂感強,並非一般的電子機械聲。 WF-1000X就是充滿音樂感的一套耳機,低音紮實,彈跳力度不俗,隔聲效果,當然不能與其耳罩式耳機相提並論,但已經比一般同級耳機高出一皮。 這類的音質是相當耐聽的,我平均連續聽超過一個小時,耳朵都未有感到疲累。 想補充一下,什麼是耳機的音樂感呢?這方面大家可能覺得我說得太抽象,大體上,我會留意每件樂器及人聲的位置比例是否恰到好處,分析力是否細緻立體、聲音溫暖是否表情豐富。 因為编曲很多細緻位,亦可測試動態,所以,我平時最喜歡用John Mayer的專輯《Heavier Things》來試機。 WF-1000X藍牙的最大缺點,是連線速度有點強差人意,一邊耳機間中失靈, 更新了Firmware 1.0.7後,情況稍有好轉,但這方面,我覺得仍有改善空間。 另外要留意,當啟動「彈性音效控制」降噪功能,因為要持續監測你的活動狀態,所以非常耗電,再說,WF-1000X的電池續航力其實不算强。 Jaybird RUN 防汗防水控 第二款要介紹的,是來自運動耳機品牌Jaybird的Jaybird RUN。 我本人是Jaybird X3的用家,因為其防水防汗設計,可以用得十分粗魯。平日邊跑步邊健身邊聽音樂,都是靠它。 Jaybird始終是運動界的耳機名牌,有點像Asics之於馬拉松,不是牛頭角順嫂都認識的主流大牌子,但卻備受用家推崇。 說到音響質素,老老實實,Jaybird RUN的確不可以和Sony WF-1000X相提並論,但如果你選購入耳式無線藍牙耳機的動機,主要就是為了運動,我會直接推薦你考慮Jaybird RUN。 除了防汗防水的物料,Jaybird RUN的機身表面,還備有雙層納米塗層,即使你大汗淋漓,或者在雨中跑步,依然也不會影響到耳機操作。 用過幾個品牌的藍牙耳機,暫時認為Jaybird RUN為穩固耳機而設的魚鰭,最穩妥最好用,加上不同尺碼的耳塞選擇,佩戴起來做運動,動作更大,都仍然充滿安全感。 Jaybird X3可以同時連接兩個播放的藍牙裝置,但Jaybird RUN卻不可以,只不過,仍然可以記得四個藍牙裝置。 耳機啟動和連接藍牙的速度,我覺得還可以,幾秒就能夠啟動。但兩邊的啟動按鍵,當你在佩戴著耳機的時候,便要略為使力往耳朵按下,會弄得不舒服,操控使用體驗欠佳。 試用期間,和Sony WF-1000X一樣,間中左右連接會失靈。 電池續航力方面,Jaybird RUN明顯比Sony WF-1000X出色,一次充電可連續3-4小時(這是我的個人使用體驗,並非根據官方數字),後者則只有大概兩小時左右。 一如坊間所有的入耳式無線藍牙耳機,Sony WF-1000X和Jaybird RUN都提供了一個收藏耳機的小盒,同時亦是充電盒,兩者都大概可足夠替耳機充電大概兩次,足夠一整天使用。

藍牙入耳好聲音 Read More »

Samsung Note 8 神來S筆

告訴你我對Note 7的爆炸性歷史沒心存芥蒂只反映出我問了人家借機試用就只說好話的虛偽。 「但S9都已經啟動了,你還寫Note 8來幹什麼?」 老實告訴你,說起Galaxy Note 8,雖然在市面已經推出了一段時間,我還是到了最近,因爲還間中聽到周遭用家們,以及偶爾讀到外國網站的評測,才開始對這部Samsung的旗艦手機產生好奇。 最後,我還是厚住面皮,託朋友問Samsung的公關公司借機試玩。 無縫機身設計 近年坊間不同品牌的手機造型幾乎都千篇一律,根本就是一個悶局,而單單是Note 8機身兩側弧形的無邊際顯示螢幕,已算是令人眼前一亮。 初拿上手,Note 8的18.5:9修長螢幕比例,機身比平時平時用慣的手機窄身,第一次見面,又狹又長,感覺上有點突兀,雙手用姆指打起字來,需要重新習慣。 我借來試用Note 8是黑色光面,機背的玻璃加鋁合金,無縫設計,線條平滑流暢,build quality感覺良好,但機殼很快便印滿指模,手機做功是唯美的,可是機背的指模卻打了一個折扣。 機身左邊,除了音量上下兩個按鈕外,還有一個快速啟動Bixby按鍵,這個其實是類似Google Assistant的系統,由Samsung獨家研發,但我覺得很困擾,因為我經常無意中把它召喚了出來,還要每次都load幾秒。 神來S筆 作為一陽指派的後人,我即使明明買了Apple Pencil,平日也極少在我的iPad PRO上使用。 在手機上,我其實十分抗拒要「搞太多嘢」,那些又話整PowerPoint呀、砌Excel呀、畫插畫呀之類的橋段,留給廣告去給你繼續發夢好了。 但S Pen好用嗎?反正我還是認真試過了,基本上,我覺得S Pen的功能實在是太強大了,除了即使在鎖機狀態下,也可以直接在螢幕上寫memo、你還可以一邊上網瀏覽外國網站,一邊用S Pen幫你做即時翻譯、你又可以製作動畫或文字的Live Message、或者製作GIF瞬間短片,此外,Note 8本身的IP68 防水防塵級數再加S Pen的防水功能,更可以讓你在傾盆大雨下寫字(吓?真的有人會這樣做嗎?廣告真的這樣講哦),功能多到近乎得物無所用,又或者,你可能會貪新鮮,只會用一兩次。 但不得不說,S Pen具有4096筆壓水平,筆控感極佳,寫鋼筆字,真的有用鋼筆的感覺。那麼,和Apple Pencil比呢?大佬,這支筆,隨機附送,你還要苛求什麼? 螢幕賞心悅目 但在我晨早上班的路途上,當如常打開我的閱讀app,當中包括Feedly及Medium,一機在手閱讀文字時,兩旁無邊際,6.3吋的Super AMOLED螢幕,飽和度及亮度上也讓人看得舒服。 雖然平時我較少用手機看片,但這個18.5:9的螢幕比例,相較於傳統的16:9,在全螢幕的狀態下看片,畫面感覺更飽滿,更重要的是,作為首批支援Netflix HDR播放的手機,只要螢幕設定中先啟動WQHD+(2960×1440) ,就能夠欣賞到HDR高畫質影片。 我只是Netflix的普通用戶,未能欣賞高階用戶的HDR影片,但幸好YouTube也有不少4K HDR影片,在解像度選擇的設定上選項,就能夠確認到該支影片是否HDR質素。 Note 8的色彩十分柔和飽滿,畫面的對比度亦沒有過分銳利,眼睛所及之處,實在是賞心悅目,看片是一種享受。 Note 8系統中也有一個「影片強化工具」設定,可能片源關係,我又不見得有太大分別。 相機快攝入魂 相機方面,坦白說,我對Samsung手機向來有偏見,試玩過從前幾代的Galaxy S,拍攝出來的色彩都總不是我杯茶。可是,今次我有所改觀。 反正,我絕大部分的照片都會用VSCO Cam進行後製,因此,鏡頭對焦反應是否快而準,晚間拍片也能勝任,基本上我沒什麼可投訴了。 兩組前置鏡頭,一組普通鏡、一組長焦鏡,像素同樣都是12-megapixels。雙鏡頭似乎已經是這個年頭所有旗艦機的標準了,1.7大光圈亦輕易地拍攝出景深效果,廣角及人像兩個模式,讓你可以拍攝後再決定,十分方便。 Note8亦設有相機必備的Dual Pixel雙像素感光元件,並且配合1.4µm特大像素,低光環境下,對焦速度尚算流暢。 長焦鏡頭亦具備了2倍光學變焦功能,甫一按鍵,能即時拉近拍攝對象的距離,十分方便。

Samsung Note 8 神來S筆 Read More »

2018香港馬拉松跑友跑鞋普查

話說2017年,渣打香港馬拉松終於有一個大型國際運動品牌贊助,而我作為一名廣告人,出於好奇,實在很想知道這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會否對消費者帶來直接影響。 再加上,因為我個人亦喜歡跑步,更是一名波鞋發燒友。 於是,去年我在自己的臉書頁上製作了一個問卷,嘗試了解一下。 去年的結論是,一如所料,兩大跑友熱愛的跑鞋品牌,ASICS和MIZUNO,由10公里賽事領先至全馬,唯官方贊助品牌NIKE在半馬方面表現尚算突出。 踏入2018年,今年繼續獲得各方網友跑友的意見,在設計問卷的時候,我加入了更多深入了解跑友的問題,此外,更不得不再三多謝《運動筆記hk》的主編,給予我好些專業意見。 上年我一共收集到534個樣本,今年,我除了把問卷放在自己的臉書頁,也放了上《長跑長友》的臉書群組,更重要的,《運動筆記hk》的主編也有在其臉書頁分享了我的問卷,所以,今年反應更加熱烈,一個星期,已合共收到1,151個樣本。 為此,我要向每一位幫我填問卷及分享過的朋友致謝。 先利申,因為工作關係,我認識部分運動品牌負責營銷和公關的朋友,但我卻和他/她們並無任何商業來往,製作這篇問卷的目的,亦純粹是作為我個人觀察的紀錄,並非商業行為。 此外,由於我個人朋友圈子的關係,加上熱衷回應問卷的朋友,相信大多是全馬及半馬跑友,某程度上,我這個問卷的結果,我會大膽視之為「認真跑友」的答案。 因為今年獲得更多「認真跑友」的支持,收到問卷居然以全馬跑手為主,所以,今年的統計結果,對於「認真跑友」、或者是正積極成為「認真跑友」的跑友來說,可能更具參考價值。 根據渣打香港馬拉松的官方資料,以下是2018年三項主要賽事的參加名額: 全馬:18,500 半馬:20,500 10公里:35,000 今年渣打香港馬拉松,你參加了下列哪一個路程的賽事? 我所收集的樣本中,男士為主,佔了超過七成。 跑手所參加的賽事項目,45%以上是全馬、差不多35%是半馬,10公里跑手接近20%。 因此,我所收集的樣本,跑手比例幾乎是大會參賽名額的相反。 賽前你有參加過任何跑會或跑步訓練嗎? 我個人平時有在週末或下班後練跑的習慣,同時也有參加一個星期一次練習的跑會,我的個人體驗是,由教練的指導下,與其他跑友一起練習,即使不參加比賽,都能夠給我更多的進步動力,如果想長跑長有,我覺得參加跑步會是絕對值得的。 今年的參賽跑友中,有超過60%在賽前有參加過跑會或其他的跑步訓練,雖然各有前因,但這亦證明了,大部分「認真跑友」,為了爭取更好成績,又或者是想作好更佳準備,在賽前都會參與訓練。 你有參加過由運動品牌舉辦的跑步訓練活動嗎? 近年各大運動品牌為了宣傳,都開始參與更多社區運動活動,其中包括贊助跑步訓練,今年參賽的跑友當中,有接近26%的朋友都參與過類似活動。 你知道自己腳型是屬於…. 未必所有跑友都懂得按自己的腳形,從而挑選更合適的跑鞋,平時亦不一定有留意自己跑鞋的耗損狀況,於是今年亦加入了兩條相關的問題,主要目的,其實不是單純的想了解到跑友的跑步姿勢,而是根據某些資深網友/跑友的建議,認為這些問題有助提高跑友對這方面的關注。 結果顯示,有超過51%的朋友,認為/知道自己是正常足弓,至於扁平足跑友,也有22%,約有10%朋友卻不知道此為何物。 你有留意到你的跑鞋磨蝕位置主要在那裡? 有15%的跑友一直都沒有留意跑鞋磨蝕情況,而38%以上的跑手留意到磨蝕的主要為後外側位置,情況最為普遍,此外,有19%的跑友認為磨蝕位置尚算平均。 以下這篇文章,值得各位跑友參考: 《圖解!「鞋底磨損」8種類型,看出你的跑步姿勢哪裡有問題》 比賽期間,你有邊跑邊聽歌嗎? 聽歌本來是一個很個人的問題,有關在跑步期間應否聽歌,不同朋友也有不同見解,我的音樂朋友J,今年也有參加全馬比賽,他便笑說過:「跑步沒歌聽,痛苦得要死」。 但我認識過一些資深跑手,會對跑步聽歌予以反對,他/她們普遍認為跑步期間,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腳步聲,步伐有否過度用力,其次,也要專注留意四周環境,避免意外發生,這都是相當重要的。 可能今年問卷樣本的跑友中,全馬跑友佔了大多數,而全馬跑友中,不聽歌跑步的為主,以至今年跑步聽歌人數的比例,比往年的38%更低,今年跌至28%。 比賽前及期間,你有否使用以下其中一款手機App或電子工具記錄你的跑步狀況嗎? 除了注重日常運動健康,也順便方便在Facebook呃Like,可記錄運動質素資訊的電子產品,近年已成潮流,手機App之外,運動電子手帶或電子錶,都是不少熱愛跑步行山踩單車的朋友們的必備工具。 今年的馬拉松跑友中,GARMIN成為了一枝獨秀的寵兒,有超過52%跑友在比賽期間使用,成為今年的大熱,陪伴跑友多年的NIKE+則有超過18%使用者。 令我詫異的是,平日也見到不少朋友佩戴的運動手帶Fitbit(3%),以及Apple Watch(8%),可能由於其功能關係,比我預期中少跑友在比賽期間使用。 說到底,論其專業性及運動資訊的豐富,GARMIN還是比這兩者高出幾皮,成為跑手主要選擇,亦是無可厚非。 你有沒有於賽前或賽後,分享照片至社交網絡? 個人認為,某程度上,社交網絡上的分享,促進了更多人享受參加像渣打香港馬拉松這類大型運動比賽的樂趣,辛辛苦苦完成了賽事,試問有多少位朋友能夠忍手不來一張自拍? 當作是個人的人生記錄也好、在朋友間炫耀一下都好、刷存在感都好,我覺得這都未嘗不是一件人生的美好事。 即使我的跑友樣本以「認真跑友」居多,今年的跑友中,有超過76%的朋友,在賽前或賽後都有分享照片至社交網絡。 你曾經在以下哪個社交網絡平台分享照片或短片?(可選超過一個選項) 而分享的平台中,一如所料,Mark Zuckerberg是大贏家,我也有理由相信,Facebook和Instagram有助促進馬拉松體育活動的宣傳。 有92%以上的朋友都有在Facebook分享,此外,Instagram也有不少,超過42%,第三位便要數到WeChat,有超過10%。 最後,終於來到大家可能最關注的跑鞋部分。 去年我沒有細分跑手比賽組別,但我今年將三項主要賽事,分開來問跑友所穿戰靴的品牌。 全馬跑手,你穿著下面哪個品牌的跑鞋參賽? 即使沒有大賣廣告,主要靠口碑及跑友教練的推薦,結果差不多35%的跑友都選擇了ASICS,接近20%選MIZUNO。 雖然在馬拉松前廣告不算特別給力,但今年也好歹開始做少許宣傳,同時亦沒有再硬推那些貽笑街坊的明星跑手的adidas,有15%以上的跑友穿上了「三間」戰靴,緊貼在第三位,有參加全馬的跑友目測觀察,不少「三間」跑友都是穿著Adizero Adios這款較為專業的鞋款。 NIKE跑鞋向來被「認真跑友」詬病「睇得唔跑得」,今年「關刀」也急起直追,除了在每個項目都有贊助跑手出賽,而且亦獲得佳績外,在全馬賽事中,也有11%的跑友穿著關刀戰靴出征。值得留意,NIKE在2017年的Breaking2挑戰,雖然未能打破兩小時這紀錄,但仍算雖敗猶榮,亦顯示出品牌對「認真做好跑鞋」的野心,VAPORFLY

2018香港馬拉松跑友跑鞋普查 Read More »

當品牌廣告遇上不良內容

Google除了受到各大廣告客戶的杯葛,明明是始作俑者之一的廣告媒體集團,最近也一起加入聲討Google的行列了,認為他們要「徹底」解決廣告比鄰不良網絡內容的問題,因為此現象會大大影響品牌形象,讓人誤以為廣告商支持某些仇恨、不雅、歧視言論云云。 廣告客戶都有潔癖,這當然是無可厚非,譬如他們最怕自己的廣告會出現在一個不太「企理」的版面,旁邊會有死人冧樓等風化不雅的內容。這方面,傳媒媒體可以用排版或投放時段人手過濾。但來到網絡世界,即使是同一版網頁的內容,每個人會看到的廣告都可以是截然不同。 再者,近年興起的程序化購買、網絡媒體購買都是交由機械人處理,廣告只認數字不認內容,廣告客戶只大概知道,廣告會投放給哪些事先設定了針對的群組,可是到底這些用戶會在哪版網頁或哪段視頻上見到你的廣告,卻很難100%在任何人的控制範圍之內。 尤其是有很多廣告客戶都會要求買平貨,又要流量高,又要平均曝光價夠低,在充斥海量用戶內容的網絡世界(YouTube每分鐘平均有400小時的內容被上載),如果廣告客戶還是停留於傳統媒體時代的潔癖思維,基本上我覺得已經是不切實際。 不要以為我在替Google辯護,某程度上我認為Google也好,Facebook也好,都應該好好監管用戶所上載的內容,尤其是當涉及廣告投放的。然而,那條尺究竟是如何訂、由誰訂、找誰執行,很難有一個完美的方案,譬如廣告客戶A會覺得支持LGBT的內容沒問題,但客戶B卻可能覺得大有問題。到底Google應如何決定此乃「品牌安全」內容,那將會是一個永無休止的爭論。 (原文刊登於晴報《進擊中的Social》2017/04/7,我是本文作者)

當品牌廣告遇上不良內容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