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數碼廣告風雲及前瞻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一個既定事實,就是社交媒體的光環已逐漸消失,無論是廣告客戶或者是用戶們,對社交媒體的熱情亦驟減,熱鬧情況,明顯不及三、四年前。

可是,單憑宏觀數字看,2018年全球數碼廣告仍然持續向好,收入更首次超越電視廣告,高達2,203億美元,佔全球廣告媒體支出38.3%(Dentsu Aegis Network Ad Spend Report)。其中社交媒體廣告冒起,大大話話已有超過十年光景,過去五至六年,正式踏入了一個引爆點,廣告收入飆升,根據eMarketer報導,預料Facebook 2018年全年營收將達544.4億美元,升幅高達36.3%,明年預料升勢放緩,但依然可威脅到數碼廣告界一哥Google的領導地位。與此同時,這兩個新世代廣告媒體市場的天之驕子,不少問題亦隨之出現。

廣告圈也風起雲湧,集團WPP創辦人兼CEO Martin Sorrell 突然下馬,引發了集團旗下多家廣告公司及部門的整合風潮,新任CEO Mark Reed銳意令整個廣告集團走向數碼化,揚言今後集團要禁止使用「數碼」二字,因為這個年頭,廣告不應再以數碼或非數碼(傳統)之分,所有Commerce亦應該是e-Commerce。但新老闆磨拳擦掌之際,卻先宣布將要來個全球瘦身勁炒3,500人,WPP是廣告界的龍頭,此舉具備示範作用,Winter Is Coming絕非危言聳聽,人心惶惶在所難免。

雖然最後在WPP走得不太風光,但Martin Sorrell始終不是省油的燈,廣告沙皇已立即另起爐灶,搖身一變轉型為數碼廣告人,新公司S4 Capital主攻Programatic Media Buy及大數據策劃的Digital Content Marketing兩大範疇,還要擺明車馬說不會再染指盈利屢創新低的傳統Creative Agencies,並且狠批那些老字號傳統廣告公司已死,某程度上,這亦可能是對業界未來發展的重大啟示。

社媒數碼   多事之秋》

事實上,2018年的社交媒體及數碼廣告界,負面消息多籮籮。YouTube網紅拍攝並上載自殺遺體影片,被猛烈抨擊之餘,亦引發新一輪網絡廣告安全憂慮;網絡假新聞繼續纏繞整個數碼媒體界,英國劍橋分析公司事件,更是牽連甚廣,引發連串訴訟風波;Google及Facebook兩大數碼媒體龍頭CEO,先後被美國國會聽證會傳召質詢;歐盟推出GDPR個人資料保護法辣招,直接威脅到歐洲數碼廣告市場的發展;Facebook影片數據篤數疑雲,繼而引發連番集體訴訟,期間被逼令一些內部「黑心」電郵曝光,進一步影響該社交網絡之形象;2018年踏入第四季,Google旗下社交網絡Google Plus終告關門大吉、執筆之時,Facebook又再次傳出被黑客盜竊個人用戶資料,篇幅有限,不能盡錄。

可是,Google及Facebook這兩大互聯網廣告界龍頭,依然壟斷了2018年全球數碼廣告收入過半江山。當中,多番涉及個人私隱事件訴訟的Facebook,尤其被各地政府窮追猛打,更有政客揚言,建議應考慮透過反壟斷法,逼使Facebook分拆旗下業務。可是,即使負面新聞不絕於耳,這寡頭壟斷之局面,在可見未來繼續是牢不可破,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目前為止,還沒有被他們做得更合乎成本效益,正所謂更高「性價比」的社交及數碼廣告產品。

這一邊廂,用戶們終於發現,社交及數碼網絡服務並非免費午餐兼且問題多不勝數;另一邊廂,廣告客戶亦開始質疑數碼廣告數字上的真確性,大家開始對社交及數碼媒體出現信心危機,過去十年的天之驕子,剎那間,會否隨時被打落凡間?

說穿了,社交及數碼媒體已經與大部分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沒可能回到從前,但正所謂變幻原是永恆,2019年相信會是整個社交及數碼廣告界的梳理整頓期,在賺取豐厚廣告費用之餘,各大社交及數碼媒體平台,首要條件,就是要重拾用戶及廣告客戶的信心,同時要承擔起保護公眾利益的責任,最後,就是要提供更佳的用戶體驗(包括廣告客戶)。

《信任為先  其餘免談》

因為出現了信心危機,因此,除了媒體平台,這亦是一個是整個數碼廣告業界需要正視的問題。從前,因為社交網絡的病毒性傳播效果,在網絡上吹風、放煙幕、甚至是放誤導消息,都是不少廣告或甚至是媒體中人常用的傳播伎倆,更嚴重的是,當這些不道德的操作,再加上數碼廣告極之有效的廣告推送,所能達到的傳播效果,可以隨時倍增,這亦是過去一年備受爭議的不少個案所在。

英國劍橋分析公司事件令這爭議白熱化,部分用戶及廣告客戶,亦開始對網絡個人私隱略略提高了警覺(雖然,我覺得大部份普羅用戶還是會繼續懵然不知或不聞不問),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議員們對各大社交及數碼媒體CEO咄咄迫人的質詢,其實也反映了位高權重的議員們,一方面對網絡世界的無知,另方面亦對數碼科技持不理性的惶恐態度,兩個世代人所產生的矛盾,一時間不易解決。

各大社交及數碼媒體平台的高層們終於明白到,不可能再以為自己是上帝,其中,被首當其衝的Facebook,對廣告埋單客戶亦訂下了更嚴謹的審查制度,尤其是政治廣告。同時,他們亦大舉招聘人手(2018年第三季財報顯示,其人力資源支出較去年多了40%),輔以人工智能工具,追查及打擊假帳號、假新聞等不良訊息傳播。

Facebook品牌專頁的organic reach的演算法,亦進一步被收緊,事實上,去年大家在Newsfeed上所見到的廣告,數量已大幅減少,操作品牌專頁亦愈來愈困難,廣告商亦不再會是「有錢就可以任性」,未有能提供令用戶有興趣的廣告內容,曝光會被進一步的自動減低,此舉一定會對Facebook的廣告收入有短期影響,但長遠而言,這才是以用戶體驗優先,讓用戶重拾對社交網絡廣告信任的正途。

預料在2019年,廣告商將減少在Facebook上盲目追Like,除了成本愈來愈高之外,因為再多的Engagement,似乎亦未必能兌換成實質的生意,對廣告商而言也開始愈來愈沒意義。

香港區的Facebook用戶,吝嗇派Like冠絕全亞洲,看完內容不派Like是主流文化,這是難以扭轉的社會現實。再加上,用戶口味的轉變,能否靠一個Facebook Page經營社群,開始意義不大,反正網絡世界資訊流量太高,一般用戶已經不會有閒情刻意走進品牌的Facebook Page閱讀內容。

不再糾纏於建立社交社群,直接為用戶提供個別有用資訊或娛樂、高水平經反覆測試的Branded Content,串聯直效廣告,將會成為一個更有效的廣告模式。

但奉勸各位品牌話事人,在部署任何廣告攻略前,永遠要把品牌網頁及客戶數據放在重點首位。花錢做廣告前,先好好經營網頁和CRM(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

《電商廣告 乘勢崛起》

上述廣告審查上的轉變,整體而言,會對以電商主導的品牌或企業可能較為有利。所謂廣告的質量,除了見仁見智的創意,沒有實際得過,當用戶看到合眼緣的產品、又有合理的價格或甚至是特別優惠後,可以直接點擊選購。純粹為了譁眾取寵而獲得大量網絡流量的廣告,娛樂至上,依然會是網絡世界的主流風氣,但我覺得,電商賣貨推貨的廣告,或甚至是能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廣告,將會陸續在不同的廣告平台中更加成形。

2018年的Black Friday、Cyber Monday、雙11購物節等等,除了在世界各地都看到整體數字繼續上升,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用戶透過手機直接訂購的趨勢,亦同樣在各地市場飆升。如何透過優化的手機用戶體驗,以及互動內容吸引消費者,將會是2019年的重點。

說到底,因為網絡世界人人可發言的特質,電商也必須要好好經營口碑,提高用戶對他們的信任,昔日單純靠一方面唱好的廣告模式,將會愈來愈難做,亦未必可行。用戶對看到的廣告是否有信心,相信廣告內容的真實性,這方面將會是2019年網絡廣告界的一大課題,除了社交平台的日常操作,廣告商也要承擔起一定責任。

但廣告始終不可能一味硬銷產品,要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先令大家加深對產品及品牌的了解,用故事打動人,然後才用產品和合理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在不同的接觸點進行整合式的游說,才是廣告的不二法則。

著名網絡分析師Mary Meeker的Internet Trends in 2018報告中,便指出有55%的被訪者,承認在購買產品前,就是在不同社交網絡的軌跡上,由Facebook、以至Instagram及Pinterest,先後發現多產品的內容,從而備受選購影響。可以見得,仍還有超過一半消費者,會受社交網絡影響購買動機,其餘失去信心的,就要靠廣告主好好努力。

廣告商在依靠不同數碼平台刊登直效廣告,拿到潛在客戶的資料或生意後,亦要好好建立品牌專屬的客戶群資料庫,大家可能覺得最沒綽頭的電郵推廣,只要經營妥善,其實是電商廣告客戶最有效的營銷工具之一。

《線上線下數據,打通任督二脈》

說起數據,講的人多,做的還嫌太少。

2018年是香港手機支付爆發的一年,HSBC的PayMe,政府帶頭牽動的「轉數快」,就連街坊小商舖都開始接受WeChat Pay和Alipay手機支付,當數碼廣告遇上新世代的數碼化消費模式,消費者行為數據將有助廣告商的數碼廣告策略,創意方向、媒體採購等指引。

香港地,近年亦多得麥當勞和Starbucks,引入了直接接連用戶數據庫的POS,手機下單,店舖取餐/咖啡,又或者是在店舖用電子屏幕端下單,線上線下,均可收集大量用戶行為數據,同時,亦訓練了新一代的消費者,開始習慣了這消費模式。

除了廣告數據,整合其餘幾大數據來源,傳統的線下(CRM和POS)、手機app、網絡、第三方及公開用戶行為數據,進一步整合後,可有助廣告客戶改善產品或服務的用戶體驗。

但說到底,最大前提還是要為消費者提供最佳用戶體驗,線上好、線下也可,要儘量量減低過程中對消費者帶來的干擾。

*感謝Beehivestrategy數據分析師Kenneth Kwok的專業意見。

《話音互動 物聯網新介面》

由最初的入門網站時代,我們主要靠一隻滑鼠點擊,及後,Google搜尋的出現,鍵盤輸入,由單字開始、關鍵字組合、關鍵句子、以至圖片等等,這些互動介面的進化,改變了我們接觸互聯網時的行為。

當Apple推出Siri、Amazon有其Alexa、Google也有Google Assistant,三大巨頭齊齊力推話音互動,踏入物聯網時代新世紀,話音將成為這個時代的新介面。

那麼,對廣告客戶而言,話音介面的啟示是什麼?

第一,就是新一代的手機用戶,會逐漸習慣話音輸入及聆聽話音回覆,這代表會減少而盯著屏幕上網的時間,廣告客戶想在網頁攔截消費者的機會,只會逐漸減少。無論是Google Home、Amazon Echo或Apple Homepod等具備智能助理功能的藍牙喇叭,都是朝這個方向搶灘。有趣的是,已經陸續見到有愈來愈多第三方品牌電子產品,會植入Amazon的Alexa,可以用話音啟動家中的智能助理。

第二、話音智能助理很快會融入品牌應用之上,譬如像訂購訂位下單、客戶服務,產品查詢等工作。雖然,我覺得人工智能絕沒可能完全取代人類,但最少可分擔人類一部分,甚至是將來一大部分的工作。除了廣告宣傳,新一代的營銷人,要花更多的心血讓品牌提供附加價值和服務,才可以鎖住消費者的心。

第三、曾經受facebook使用習慣影響而較少開聲看片的用戶,卻因為語音互動這使用行為的改變,加上藍牙耳機的普及,相信會逐漸習慣重啟聲音,當回到家裡,用話音啟動智能電視、智能家居遙控及智能助理更不在話下。facebook也不會放過這消費者未來潮流,2018年Q4宣布即將推出Portal和Portal+,兩款Alexa-enable的hands-free(語音互動)視像硬件,連facebook也染指話音介面,明顯是想把這技術融入其社交網絡的生態系統之中,因此,大家絕對不容忽視。

《營銷新貴 電競成熱門關鍵詞》

2018年,無論品牌好、廣告界好、就連政府機構也好,大家都紛紛在談Esports(電競),從前,你以為這只是年青人的嗜好,但隨著打電動成長的一代(包括Elon Musk和Mark Zuckerbeg),都逐漸長大成人並成為商界翹楚,緊隨日趨普及成熟的影片串流及直播科技帶動,踏入2019年,Esports將成為了新一代主流娛樂的寵兒。

2018年Q4Global WebIndex的Esports報告指出,在英美兩地的互聯網用戶被訪者中,超過70%的被訪者都聽過Esports這關鍵字,有趣的是,當中,有超過一半是介乎55-64歲之間,證明這已經不再是年輕人專屬的等閒事。

觀看電競高手在遊戲平台上競逐的直播,好比觀看運動競賽的直播,是網絡新一代的重要娛樂之一。直播平台twitch,就好比netflix之於Esports,24/7串流世界各地不同熱門電動遊戲高手的打機直播,高級用戶更要每月付費USD$5.99 。

早於2000年已經成立,來自歐洲的Esports搞手ESL (電競聯盟),致力將Esports推向世界舞台,舉辦無數國際級大型賽事,捧紅Esports殿堂級高手及團隊亦不計其數。ESL已經猶如美國的NBA、MLB或NFL等,除了是運動搞手,亦推出了不少衍生品牌及產品,你未聽過ESL,等同你不懂Esports是什麼。

網絡影片界的一哥YouTube,當然也不會錯過商機,多個Esports頻道,以及相關的Influencers也紛紛進駐,這個時代,最人氣的YouTuber,一定非Esports玩家莫屬。

當Esports蔚然成風,除了直播頻道內出現的廣告,還有相關活動及Influencers的贊助,衍生出一套一如傳統運動的商業生態系統,對於營銷人而言,這是一項完全嶄新的領域,所需的專業知識,亦可好傳統的運動營銷。

《長訊不如短訊  Story將成新寵兒》

因為用戶對個人私隱的警覺性愈來愈高,預料千禧世代的Generation Y,以及下一梯隊的Generation Z,都會陸續捨棄讓私人生活長期公開的社交網絡帳號。他們即使還會活躍於帳號公開的Instagram,但卻主要只會在IG Story,發佈會於24小時後消失的生活片段。

而事實上,以Story這手機直度極短片或照片模式出現的社交內容,將會進入步成為2019年的主流,除了掀起這風潮的Snapchat,急起直追的Instagram已不用多說,有趣的是,我開始陸續見到,就連年紀稍長的用戶,也開始在Facebook發佈私密性較高的Story。在這些平台之外,就連Youtube和LinkedIn,居然也陸續加入了Story行列,不再讓Generation Y及Z專美,陸續有來的,相信會是Story模式的廣告了。

Facebook人口老化雖然會持續,但於短期內,較有消費能力的成熟用戶群,還是會活躍於此,廣告客戶相信不會急著跳船。但當然,廣告分流是必要的,之不過,隨著用戶的分眾化愈來愈明顯,廣告客戶將同一創意一稿多投這模式,將會愈來愈困難。

掌握到新一代用戶的社交網絡使用特徵,相信Snapchat還會持續一段日子,但卻肯定會繼續被Instagram及Messenger,這Facebook兩大未完全發力的皇牌狙擊。

其實,我覺得Messenger有了Chatbot的輔助,這私密性更高的短訊內容,將會是另一隱藏廣告模式,說到底,讓對話在私密的環境中進行,亦將會是未來社交網絡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除了自動(聊天機械人)及半自動(機械人與信息分流後的當值真人)的客戶服務外,透過人工智能學習用戶習慣與偏好,Chatbot將會提供愈來愈流暢的用戶體驗,但大前提是,廣告客戶必須要看得夠長線,因為,Chatbot的人工智能其實並非如大部份人想像般聰明,「它」還是需要時間作深度學習,才能逐步改善用戶體驗。

《專業社交網絡,乘勢而起》

一直以来,說起LinkedIn,大家只會聯想起那是大家用來update個人CV,讓自己被獵頭公司獵到的求職廣場式社交網絡。再說,願意付費獲取進階服務的LinkedIn用戶,九成都是獵頭公司人員,又或者是機構中負責招聘的人力資源管理人。

正當Facebook被連串洩漏個人資料及假新聞等事件困擾,LinkedIn突然變成一個社交網絡用戶的庇護所,尤其是,對於那些「只談工作,其餘免談」的專業人士來說,「投資」在LinkedIn上的社交連繫,回報變得更有保證。我見不少在其他社交網絡也有聯繫的業界朋友,亦紛紛開始在LinkedIn活躍起來,偶爾分享一些他/她們對業界的一些觀點,以及業界中參與的活動。

事實上,自從兩年前被Microsoft收購之後,加上先前收購了商業教育影片平台Lynda,LinkedIn的定位已被重新調教,打造成一個商業知識型平台。更新過後的手機app,用戶體驗亦改善了不少。此外,平台已經引入了可上載影片,以及內容標籤hashtags等功能,使用體驗和廣告產品,愈來愈像其他主流社交網絡平台。

不要以為LinkedIn只有專業及嚴肅的一面,為了針對美國大學生市場,踏入今年第四季,更推出“Student Voices”這類似Snapchat短影片的新功能,此舉似乎想將LinkedIn逐步蛻變成一個更入屋、更吸引到年輕專業用戶的社交網絡平台。

預料2019年將會有更多專業人士,會把平日活躍的社交平台,轉移到LinkedIn之上,尤其是,有不少用戶當初涉足社交網絡的原因,就是想打造個人品牌效應,這方面,按照近期LinkedIn發展的藍圖,似乎更具優勢。

《網絡影片,手機世代》

根據eMarketer報導,在2018年,全球有23.8億人網絡影片的觀眾,而其中,接近8成都是在用手機觀看,雖然,YouTube影片的觀眾人口已見飽和,重返大陸亦遙遙無期,今年大概會錄得7.5%的增長,但在大概每月觀看最少上YouTube一次的15.8億人口中,增長依然主要來自手機用戶,由此可見,手機有可能會成為網絡影片突破樽頸的機會。

YouTube已成為手機看片世代的主流電視台,在Generation Y及Z的影響力毋庸置疑,曾經一度備受網絡廣告安全困擾,遭遇到不少廣告商的杯葛及離棄,近期在廣告產品方面亦急起直追。找不到數字證實,但據個人觀察,2018下半年YouTube廣告的升幅頗快,不少更是主流廣告商。除了收費的電影服務,YouTube亦於今年年底,開始靜悄悄測試免費電影(有廣告)內容,試圖改善平台的內容生態及解決廣告安全問題。

Facebook也不甘示弱,2018年Facebook終於起步力推Watch平台,實行自家製作節目,亦與運動直播平台合作,兼且向YouTube網紅招手,試圖與YouTube正面對壘。2019年,預計兩大影片平台將會踏入埋身肉搏階段。Facebook Watch挾著Live直播的優勢,年底更大推Watch Party,加上平台的慣性收視,搶灘相信沒有難度,對YouTube存在一定威脅。此外,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亦推出了IGTV,主打9:16直度觀看的新世代影片,實行對YouTube兩面夾攻。

《手機世代UGC,人人扮網紅》

此外,2018年中國內地最「火」的社交網絡平台,非「抖音」莫屬,事實上,「抖音」還有海外版的「Tik Tok」和被母公司「今日頭條」收購的「Musical.ly」,後兩者在日本、泰國、越南、印尼、印度和德國等國家均成為最受歡迎的手機視頻App。此外,在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地區,「抖音」也開始活躍起來。

我敢大膽假設,在不久將來,臉書會千方百計在臉書或IG加入類似「抖音」的功能。事實上,內地其他社交網絡平台,包括美圖及土豆,也陸續開始跟「抖音」對着幹,追加近似功能,甚至微博也對「抖音」在其平台分享下封殺令。

「抖音」的魅力究竟在哪裏?這個被譽為95後網絡殺手的利器,說穿了就是一個自製迷你音樂錄像的神器,能輕易自製具音樂錄像風格的15秒垂直視頻。你可以成為表演者,努力吸取「心心」(類似臉書的讚),又或者參加主題內容挑戰而一舉成名;當然,你亦可以只做觀眾,給表演者「心心」、留言或用拇指一撥彈走。由於介面簡單易用,集各家之大成,再加上分析用戶行為數據而改善的演算法,所提供推薦內容令用戶很容易看上癮。

「抖音」的挑戰主題活動,亦很合適成為品牌贊助的廣告模式。但當然,目前最活躍的社群主要都是初中生甚或是小學生,其消費能力未必能夠成為各大廣告商的針對對象,流量能否轉化成商機成疑。只是長遠而言,及早吸納新一代品牌粉絲,「抖音」是潛力無限。

《影片廣告,需求甚殷》

影片平台向好,預料亦會增加對影片廣告的要求,最近出席了Google的講座,席間講者引述了不少歐美成功案例,發覺影片廣告需要按不同設定目標,製作多個版本,同時更要長短兼施,在YouTube平台上,才可發揮更高效益。

雖然,香港一般網絡影片廣告的客戶,在製作預算上,還是相對保守,就像昔日的電視廣告一樣,大家總是只會集中資源令一支Thematic Video力臻完美,卻忽略了其他長短腳夾攻的後續廣告,但我已經留意到,在歐美市場,不少中小企或創意Start Up,已經開始作出這分散投資的嘗試,2019年,懂得把握這個趨勢的廣告客戶,將會陸續大放異彩。

但廣告客戶要留意,除了網絡影片廣告的創意製作,媒體策略亦比從前繁複得多,配合Programatic Media Buy及AI,相信效率亦可以相應提高,甚至是比過去十年的數碼廣告發展得更快,之不過,世界發展步伐愈快,淘汰愈是必然。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