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rilla

a cappella-la-la 無伴奏聲聲聲交響樂

A Cappella—–無伴奏清唱,想當年我還在念音樂學院的生涯中,是幾乎每個禮拜都有的指定活動之一。 第一屆的聯校大專音樂節,我和一班音樂系的同學,亦有幸代表了中文大學,以無伴奏清唱,重新演繹了Beatles的In My Life,還贏了那一年的全港冠軍。 無伴奏清唱實在好玩,除了要講求每一位成員的歌唱基本功,音準就是最高的難度,團員中如果沒有人是Abolute Pitch的話,大家會唱得很痛苦。 此外,還要講求合唱團員聲音上的協調性,人人都懂說Team Work重要,但要實行起來,真的要經過很多練習、磨合,真正是「唔可以淨係靠把口」。 昨晚,有幸被客戶邀請去了a cappella-la-la,這個由太古地產主辦的系列音樂會的預演,快樂地重溫了大學時代的我還在唱A Cappella的美好回憶,好像一趟時光旅程。 a cappella-la-la是Project After 6的活動之一,旨在提供於太古坊及太古城中心一帶的上班族,一個能發揮個人於工作以外潛能的「特別行動」。 這次活動在四個月前開始招募,最後精挑細選了超過40名上班族,然後展開一個長達四個月的聲樂及形體演出專業訓練,今個月,終於學有所成,登場演出。 兩個月前,我們Turn Plus團隊亦接了一個Brief,要負責替這個系列的音樂會做宣傳,客戶的要求是,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在太古坊及太古城中心上班的朋友們,前往參加觀看這演出。 聖誕節前後,我們先在客戶的Facebook Page發了兩條短片,為這活動進行熱身,內容全部在太古地產的實景拍攝,我們找來了【一鋪清唱】 —- a cappella-la-la這活動的四位音樂導師,粉墨登場,扮演辦公室大堂及咖啡店Public的工作人員。 同時,我們也邀請了一些太古地產的同事及租客,作為臨時演員,但我們只告訴他們,我們拍攝的是非常正經的Corperate Video。 但實質上,每一次,一鋪清唱四子都會失驚無神,突然開口就唱,殺你一個措手不及。 為了捕捉真實反應,每一段演出都只可以一Take過,加上每次拍攝時間都只有兩小時,有點難度。 短片播出後,在有份參與的朋友圈子間,再加上Facebook粉絲們的推波助瀾,我在1月初與某某在太古坊上班的客戶開會時,他們說已經看過,反應亦相當不俗。 到了1月中,音樂會揭幕在即,我們也展開了第二輪的活動,就是在整個太古坊及太古城中心辦公大樓的範圍內,展示了全體演出者列陣的海報,鋪天蓋地。 同時,在一些高人流的走廊上,擺設了多支咪架,接近50支嘅咪架,每一支都代表著每一位「聲音就是樂器」的演出者。 連同地面上寫上各人名字的星光標誌,希望每一個人都會獲得太古坊及太古城區內的上班族支持,Scan一下上面的QR Code,就可以看到他們演出的相關預告片段。 如果你都是在這一區上班,這個音樂會系列,絕對值得你的支持。 想問大家,你剛好有同事也是其中的演出者嗎? 【a cappella-la-la 無伴奏聲聲聲交響樂】 日期: 1月23-24日 時間:7:30pm-8:30pm 地點:太古坊康和大廈一樓ArtisTree 免費入場。座位有限, 先到先得 節目詳情:http://bit.ly/1xTSOY0

你的名字我的港式可樂

大概了解到社交網絡的「些牙」(share)文化之澎湃,於是乎,三年前左右,澳州可口可樂就想出了一條絕世好橋,就是把全澳州最常見的150個名字,印在可樂罐/瓶上,然後照常營業,公開發售。(我有另一篇網誌介紹) 路過7仔的汽水櫃,看見老友的名字印在可樂汽水罐/瓶上,大家當然會「貪得意」買一罐/瓶來分享給他/她,收到「禮」的那一方,當然又會自動自覺地用手機拍張selfie,然後放上社交網絡,如是者,Like尚往來,循環不息。 大家到外國旅行,不是也常見到那些像鎖匙扣呀馬克杯呀諸而此類的紀念品,都會印上好些最常見的名字嗎?這一條本來已老掉牙的橋,給可口可樂移花接木後,瞬間卻在社交網絡爆紅,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這是可口可樂,那個經典的紅罐上,居然有我/你/他的名字哦。 話說,這個Share A Coke活動已經於70多個國家推出,最近,終於來到香港。 我一直在想,如果這個活動,傳到中文語系的國家,將會是怎麼樣?我就最想買一罐「嘉誠」,又或者是「六叔」,希望能夠借運,再想,其實「燦神」都不錯哦。 但想深一層,中國語文博大精深,名字組合如天上流星,莫講話150個名字,就算給你出夠1,500個名,其實也很難滿足到大部分人。 於是乎,來到香港,可口可樂就索性將大概200個常見的港式暱稱,譬如「女皇」、「Gag 王」、「Buddy」、「粉絲」、「達人」、「靚媽」,又或者一個廣告牌跌落嚟最少砸死十個八個的阿「Ming」、阿「Yan」、「Peter」、「Mary」等等這一類常見名字,一一印上經典的可口可樂罐/瓶上。 最近,我就頻頻在Facebook上,見到怕且都係自己買但係又扮有人送的「男神」晒命搏Like,我見猶憐。 我也不甘示弱,手上都有一罐「路迪涼」,限量限到全港只得一罐。「路迪涼」是誰?在下Rudi Leung行走江湖的中文暱稱是也。 後記:本網誌刊登後,有不少網友/朋友/老友/甚至是名人紛紛向我查詢,如何才可獲得個人冠名的可口可樂,其實,可口可樂尚未推出客製化可口可樂服務,這些在坊間出現的冠名可樂,全部由可口可樂特別訂製,是By Invitation Only,其餘恕不受理。

「1600熊貓遊香港」教曉我的事

看到這個標題,如果你真的以為這個藝術展覧活動會教曉全港七百多萬人知道要從生活小節做起為保育出一分力的話,你就未免太天真。 記得中學有位老師的教誨:「無論你學習那一個學科都好,我希望你們能夠獲得的,不是書本上知識,而是當中的啟發。」 當然,在現今這個功利的社會,未必會明白啟發的重要性,於是,很多人會質疑,讀歷史、地理、音樂、美術來幹嘛? 今次在PMQ搞這個藝術展覧,事前又要在全港九新界搞快閃,意義何在?是否真的可以達到有效宣揚保育的意識?於是,大家又會質疑,普羅市民中,尤其是那一班為求一睹熊貓而追趕跑跳碰的朋友們,知否自己所為何事? 我的看法是,主辦單位可以做的,就是要提高大家的關注,讓各位自行反思,而不是硬生生去「教育」我們,藝術展覧,往往就是這樣,能夠接受到多少,要看受眾個人的水平。 當然,無可否認,是次活動,也有太多不足之處,不同參與的協力單位,爭艷鬥麗,發佈的訊息太多太亂太頻密,令原作者先生Paulo Grangeon所想宣揚的保育訊息,未必能表達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自從「1600熊貓遊香港」展開以來,連日來除了各大報章外,全港市民更目睹來自四方八面熊貓照片旋風式洗版,有不少朋友開始覺得,實在不勝煩擾啊。 更有市民投訴,「1600熊貓遊香港」這快閃活動,有關當局安排不善,閃得太快太倉促,累得不少市民與熊貓緣慳一面,撲空而回。 於是,有朋友批評,到底這些一窩蜂由你我他至各大明星名人自拍自high的活動,參與其中的朋友,又有多少真正明白「1600熊貓」這活動背後的意義,其實是象徵全世界目前只剩下1600隻左右的熊貓,而且,全球生態正面臨嚴峻威脅,瀕臨絕種的動物植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又豈止於熊貓? 面對這些批評,我聽說有些參與了這次活動的義工朋友,有點耿耿於懷。 各位義工朋友,我想告訴你們,正正因為這些批評,大家不是就因此而提起了對保育的關注嗎?我們應該慶幸,批評者之中,有不少正好就是間接幫助了大家認識這次活動背後的真正意義。 要怪,就只好怪這「1600熊貓遊香港」活動太受歡迎,黃鴨仔好、星星好、網絡公投也好,香港人就是如此喜歡去一窩蜂做同一件事的,有了Facebook,這類事情的效果,往往隨時被放大千百倍。 如果有人別有用心,想從中「抽水」,令事件變質,這也是避無可避的,因為,如果「來自星星的你」還是有市場的話,相信大家還是會繼續洗版的。 各位朋友,如果你極度厭惡這些Facebook洗版活動,我會建議,你要做的,是把你的這些朋友block了,但拜託不要怪罪這1600隻可愛的紙糊熊貓。 據知「1600熊貓遊香港」前後招募了百多名義工,參與兩個星期的快閃活動,日矖雨淋,四出奔馳。 最後一天快閃,一度黃色暴雨,大會曾經考慮取消,但他們依然堅持,冒雨拿着那些紙糊熊貓供大家拍照,就是為了不想前來的市民失望。 活動之後,我亦知道這批義工朋友,已自行組織了更多的民間「1600熊貓遊香港」快閃活動,以紙糊熊貓作為親善大使,探訪更多不同階層的朋友們,用人傳人的方式,以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我相信,經歷過過這次活動,這班義工朋友,將會團結成一股新力量,繼續為我們香港這個城市,締造更多好人好事。 最後,我也要申報一下,我其實也是這次「1600熊貓遊香港」策展活動的義工之一,活動前後,我負責協助主辦單位有關在網絡及社交媒體上的傳訊策略,相比起這一批勞苦功高的義工朋友們,我所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 如果大家都是有心人,還是有興趣想認識更多關於「1600熊貓遊香港」背後所宣揚的保育意識的話,不妨稍移玉步,6月25日至7月17日期間,到PMQ參觀該展覽活動.帶同小朋友去一起學習,更好。 有關活動詳情,請按這裡。  

一公升的光

我經常也會想,我們這些從事所謂創意行業的,除了鼓吹消費外,究竟有否用我們的腦袋,為這個社會或地球貢獻過什麼。 你會告訴我廣告公司也很樂意做公益廣告呢,是的是的,我也衷心希望,假使做一兩則廣告出幾篇公關新聞稿,能夠喚起公眾關注就是最好解決方案的話。 我對名人效應絕無異議,我更是欣賞那些投入公益、身體力行的藝人,但事實上,我覺得大部份主流公益團體,都過度依賴名人救地球,遠高於創意救地球。 創意真的能救地球?最近我就新聞看到一個來自菲律賓的創意個案。 話說在馬尼拉的貧民窟,居民的家,就在那終日密不透光的鐵皮屋內,即使整個社區就在嘈吵的鐵路旁邊,環境如何惡劣,他們大部份時間也情願逗留在室外,因為負擔不起電費,在大白天,家裡也是漆黑一片,伸手見不到五指、意外頻生更不在話下。 一公升的光(A Liter of Light)是一個菲律賓的志願團體,他們參考了巴西於2002年經歷能源危機期間,一些民間自發的環保燈泡土製方法,再經由一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加以改良,發起了這個讓馬尼拉貧民窟居民重見天日的活動。 這個創意發明很簡單,只要一個我們常見的一公升膠汽水瓶,注入清水和幾茶匙的漂白水,在一小塊鐵皮上開一個洞,把膠汽水瓶固定於中間,然後在鐵皮屋的屋頂上,也開一個尺寸恰好的洞,把這個小裝置陷進去,陽光穿透膠汽水瓶的上半部,另一邊廂,透過光線折射,曝露在家裡天花的瓶樽底部,就自動變成一顆發亮的「太陽能」燈泡。 每一顆「太陽能」燈泡,能發出相等於一顆55-60W燈泡的亮度,並可以持續使用大概10個月。目前,該組織已為大概一萬個家庭免費裝置了這「太陽能」燈泡,他們冀望,在2012年之前,能擴展至讓一百萬戶貧困家庭受惠。 這個活動的成本很低,但推廣至菲律賓全國各地,或甚至是其他有需要的國家,卻需要更多資金、志願工作者,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大量循環再用的一公升膠汽水瓶。現在有了無遠弗屆的社交網絡,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想支持他們的話,便更加方便,你可以到他們的facebook頁面(按這裡),又或者,到Twitter關注@aliteroflight 。 看完這個創意個案,我更相信,原來創意的威力,不僅僅在於創作驕人的宣傳活動,而是以創意解決問題,令有需要的人直接受惠,這遠比任何創意大獎的金牌,更值得令人鼓掌。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默默地控訴的游擊廣告

因為創意空間一般比傳統廣告客戶大,所以廣告公司都經常樂意為非牟利團體做Pro Bono廣告。 這當然是個事實,可是,做公益廣告的最大挑戰,卻並非來自創意本身,即使你討好了廣告獎的評判,贏了大獎,其實在普羅大眾的坊間卻沒甚迴響幫不了甚麼忙,便難免惹來「為做而做」或「借人家的名字來為自己揚名」此等非議。 更甚的是,如果創意無限卻同時又勞民傷財的話,更會弄巧成拙。每年的創意大獎,就總是見到一些一邊講環保,一邊製作卻絕不環保的「環保」廣告,每次看見我都皺眉頭,也同時想起,自己也曾經如此樂在其中地閉門造車。 可能是本身組織已極富爭議性,更能發揮創意吧,因此,為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做的Pro Bono廣告,每一年,你都不難在世界各地的廣告大獎中找到蹤跡,但當中作品,還是以廣告人賣弄小聰明的居多,可是,最近我看到來自德國的這個,卻印象深刻。 其實我也不懂怎樣為此廣告分類,它在戶外出現,卻並非要付媒體費的廣告牌,我姑且就稱它為行為藝術式的游擊廣告。 是這樣的,大家當然都見過路邊的欄杆吧,這創意就是由一些德國的街頭藝術家,親手逐一繪畫在欄杆與欄杆之間的位置上,從正面看,你只會見到普通的欄杆,打側看呢,你才會見到隱藏在之間的一張臉,這張臉不是何許人,而是Troy Davis,一名在美國喬治亞州被控謀殺,卻因證據不足而被關了在監獄足足19年的死囚。 解構當中概念,大致就是說,國際特赦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權,讓任何人都能獲得公平的審訊及裁決,因此,要致力讓像Troy Davis這類的死囚事件,不會被隱藏於鐵窗之下,而是能喚起世人的關注,令不可見的,都能見。 當然,你和我都未必認得出Troy Davis這張臉,但相信,同一個創意,在不同國家地區出現時,只要換上另一位大家所關注的人物,便能引起一定的迴響。 基本上,這創意乎合我認為一個優秀公益廣告應具備的三個條件:(一)具視覺震撼,感染力強; (二)製作沒有勞師動眾,少浪費;(三)創意不會過炫並喧賓奪主,能夠引起人對核心話題的反思,而並非單純是廣告本身。 這真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廣告哦。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快閃活動短片變廣告—Life’s for sharing

有不少廣告客戶早已明白電視廣告時段原來也是觀眾上廁所的黃金時段,加上大家亦發覺不少人上YouTube看影片所花的時間已愈來愈接近看電視,於是乎,你可能也會察覺到,近年愈來愈多廣告客戶會視YouTube這類網上視像平台為另類的廣告影片投放頻道。 T-Mobile 是歐洲一家著名的流動電話網絡供應商,大概是兩年多前吧,正值金融風暴期間,全球彌漫一片不景氣,但生意再難做也要繼續做,出招宣傳搶新客還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在這些時候做大花筒賣廣告又好像不太政治正確。 於是T-Mobile便製作了一支YouTube限定的「廣告」短片,宣揚一個十分簡單的正面訊息「生活就是分享」Life’s for sharing, 企圖鼓勵大家多點透過手機和家人朋友分享生活點滴。 與其說這是廣告,不如說它是一個快閃活動的紀錄短片,話說在人山人海的英國利物浦街站(Liverpool Street Station)內,音樂突然響起,混雜在途人當中,本來毫不顯眼的數百名舞蹈員,逐一展示真身翩翩起舞,整個車站大堂頓然洋溢一片歡樂氣氛,途人們亦用手機爭相告知家人或朋友,整個活動中路人甲乙丙的真實驚喜反應,都由預先安排好的多部攝影機捕捉下來。 此片只放了上YouTube,結果相信大家也會猜到,其瀏覽人次,在很短時間內已達到數百萬(目前已累積了二千多萬)。於是,T-Mobile很快便再下一城,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築起了一個臨時大屏幕,並聚集了萬多名途人,然後把多支米高風傳給他們,邀請大家來個萬人K歌大合唱,一起齊唱名曲Hey Jude,搶得到米高風的朋友,都有機會被攝影機拍下他們那一刻的神情,同時即場出現在面前的大屏幕上。 剛剛我又看到T-Mobile的新攪作,今次他們移師到來希斯魯機場的旅客抵步出口(Heathrow Terminal 5),預先安排好的「偽」接機途人,失驚無神地走近剛抵達的旅客,然後以人肉發聲的樂器,為他們立即送上一曲歡迎回家。 本來已因舟車勞頓一臉倦容的旅客,紛紛被這驚喜式歡迎弄得精神為之一振兼雀躍非常。雖然其即興意味已不及第一支的百人舞動般自然,但這輯的短片可觀性仍高,起碼能換來你的會心微笑。 想欣賞更多相關的有趣片段及其幕後花絮?到T-Mobile在YouTube那個名為lifesforsharing的頻道就可以看到。 (原文刊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農夫粉絲兵團的人肉廣告牌

我一把年紀,如果我YO前YO後告訴你我是農夫的粉絲,你一定會以為我發老姣扮青春。 但其實,你沒錯,我真的不是農夫的粉絲。 但這一天,我忽然成為了農夫的粉絲兵團的紛絲,因為我看見了他們為偶像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史上最強之紅隧廣告!貴過所有紅隧廣告。貴在歌迷那一份撐農夫的心,千千萬萬也未必買得到。」 昨天,我在微博上看到這個貼題,然後看見以下畫面,見農夫的超級粉絲兵團,明知偶像的宣傳經費肯定是有限公司(喂,係人都知,今時今日做歌手除非是老豆大把,否則九成都要捱窮),為了替他們6月16日即將舉行的音樂會造勢,居然以血肉之軀,築起史上最強的「人肉」紅隧口廣告牌。 這個廣告牌,你就算找做戶外廣告牌最耍家的JCDecaux,都好肯肯定幫唔到你。 你找平日口口聲聲又話識搞viral 又話大把guerrilla marketing好橋的大廣告公司幫手嗎?臨時演員逐個計、再加茶水交通費、又有現場拍攝另計、找人現場維持秩序又一條數,嘿,還未和你算完那些什麼客戶總監呀創作總監呀美術總監呀等等成棚人的附加顧問費,未噤完計數機,廣告客戶已經縮沙走人。 無辦法,大公司間間都開在甲級寫字樓,燈油火臘開支大得離譜,不是樣樣和你算怎維持生計? 但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事情,如果下下太多計算,基本上成事太難,像這班農夫的粉絲兵團,見偶像沒錢買紅隧口廣告牌嗎?我就和你用「人肉」圍牆僭建出來。無巴士廣告嗎?照樣以「人肉」逐班車和你貼。 只要懂執生,成事就在人。 感動了我的是,這班年青人在缺乏資源下,度點點計仔,為偶像出點力,雖稱不上是什麼大創意,卻是大心意。 你可能又會「80後」前「90後」地批評這班追偶像的年青人,把精力浪費在無建設性的地方,但我覺得,人不戇居枉少年,久不久做點這樣戇居的事,最少將來長大後,可能可以留下點兒美好回憶。青春,就是如此。 但我更希望的是,農夫的C君和陸永哦,可否運用一下你們的影響力,動員你們的粉絲團,久不久做多點對社會有貢獻和意義的事情(譬如叫大家叫大家的老豆老媽子叔伯兄弟投票),為他們的同輩,爭多一口氣。 農夫粉絲兵團,我向你們的人肉廣告牌致敬。 不夠喉的話,按這裡看蘋果日報的獨家報導。 後記:我在此特別鳴謝東亞娛樂的YEEMAN,慷慨給我借來這批她用iPhone 拍攝的圖片。 她與我素未謀面大家唔知大家係乜水,但難得我在微博留言一聲,她便轉個頭將照片電郵給我,若換了是問一般大機構借相,九成會答我「等我先向上級請示他的上級和上級順便阿梁生麻煩你交低公司家宅入息証明同埋會考証書等我核實一下」,香港地,近年就是被這類死板迂腐的制度和態度敗壞的。 我等這類打了十幾廿年工,活在制度之下的打公仔,頓然感到這是清泉。 C君和陸永,看,你們多幸福。預祝6月16日的音樂會成功,爆硬。

點解Nexus One未出街就會咁多人開始講?

http://www.google.com/phone 「點解Nexus One未出街就會咁多人開始講?」 所以,我不打算湊熱鬧加多兩咀了,好吧好吧,加多一咀便算。 從前一般大廠出新機,例牌首先三緘其口故作神秘,然後等到時機成熟時,才於同一時間,然後以同一口徑,先由官方公關公司發放一張悶死人自己讚自己然後都係再讚一下自己的Press Release,同步全城發放的,當然少不了一個記者會或產品發佈活動,大型廣告街頭巷尾報章雜誌有錢的話再追加電視廣告,一於拿起大聲公同日全城齊響應放著煙花地「嗌爆街」。 這是廣告公司最愛替客戶想出來的好點子好策略,他們最喜歡的一個用語是—-BIG BANG LAUNCH,香港人喜歡看人家放煙花燒銀紙,做廣告公司的亦然。 歷史告訴我們,試問有多少個做了皇帝的不好大喜功?如是者,當上客戶最高寶座的決策人便通常會在極度亢奮的情況下,拍板買下了廣告公司獻計的這類「大國崛起」式的策略。 錢花了不知多少,集體眾志成城地做了一場大秀,趁還有多少銀兩?便再來點所謂的Sustaining方案,大大雷聲過後,再來灑點小小雨水。 說回Google今回推出 Nexus One,大家試想想,他們在當天做了些什麼?有沒有大鑼大鼓的廣告活動?沒有?那為什麼連CNN也急著來為Nexus One來了一個倒數報導? 當然,我還未提及一起造勢的大中小電視電台加報章雜誌,是否真的因為她來自Google這名牌效應這麼簡單? 事實上,產品尚未正式推出,在網上已經流傳著無數無組織無大無細無厘頭的有關Nexus One的傳言。 在美國,聖誕節前兩星期左右,Google便已經將Nexus One作為聖誕禮物,陸續送了給好些在網絡界極為活躍的有影響力人士,我們正所謂的Influencer或Opinion Leader,這些VIP包括Blogger Cory O’Brien、venture capitalist Fred Wilson、Engadget的編輯,以及New York Times的專欄作家Miguel Helft等人,他們除了在其個人網誌及相關網站大寫特寫再來點低清製作的Video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比一般普通人早了很多很多,便有機會拿著這部機在不少公開場合show off來show off去,Fred Wilson就連做gym的時候,也拿著這部新玩具四圍向人曬命。 更有趣的是,Google在來件中講明,希望他們能”keep quiet about the phone until Jan 5th”,當然,到最後肯乖乖準時才「交稿」的,只屬少數。於是,在產品未推出前,於網上便老早散佈了不少有關Google推出 Nexus One日子的流言,有關產品的所謂定位和賣點呢?也不見得很有官方的統一口徑,當然,矛頭大多指著iPhone,但四處充斥著的訊息,主要仍以個人觀點為多,總之就是你一句,我一句,organic地滾起了一個大雪球。 是的,就是很organic地,東一點西一點地點起了不知多少零星小火,最後,小火燃燒出一團烈火。 到了1月5日正式公開發售那天,相信全世界有不知多少人擁了到上述Nexus One的官網嘗試訂購,據聞便令此網站曾多度檔機,香港方面,肯定也有不少人嘗試透過此網訂貨,我公司便最少有一部。 這個launch campaign最大的製作,可能就是這條在開售前一天放了上網的短片,連媒體費都慳埋。 你還相信BIG BANG LAUNCH嗎?如果我是你的競爭對手,我會(靜靜雞陰陰咀笑)。

DearSteveJobs.com

經常聽到做iPhone app  developer的朋友的怨言,說App Store的批核過程如何黑箱作業等到發忟云云。 這間瑞典公司亦遇上同一命運,SVT Play是一個讓你可在iPhone上享用video content的application,有點像美國很流行的Hulu的iPhone版,以下是SVT Play的demo。 App Store對SVT Play的批核遲遲未有結果,這家公司有見及此,與其做熱窩上的螞蟻,不如採取主動,將面前的障礙轉化為機遇,搞了一個DearSteveJobs.com網站,呼籲大家叫Apple唔該快快手幫幫忙,盡快批核咁話,網站內更包含了像YouTube、Facebook 和Twitter等Social Media元素,試圖透過社群效應,集體向Apple施壓。 只是一個網站還不夠,他們更身穿瑞典民族服,集體拉隊到Apple在Cupertino的總跎門前示威,勢要等到批核成功為止,賴死唔走。當然,這場真人騷,會在DearSteveJobs.com網站中同時上演。 很佩服外國人這種能正面地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看,原來示威都可以既正面又可愛。 http://www.dearstevejo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