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升的光

我經常也會想,我們這些從事所謂創意行業的,除了鼓吹消費外,究竟有否用我們的腦袋,為這個社會或地球貢獻過什麼。

你會告訴我廣告公司也很樂意做公益廣告呢,是的是的,我也衷心希望,假使做一兩則廣告出幾篇公關新聞稿,能夠喚起公眾關注就是最好解決方案的話。

我對名人效應絕無異議,我更是欣賞那些投入公益、身體力行的藝人,但事實上,我覺得大部份主流公益團體,都過度依賴名人救地球,遠高於創意救地球。

創意真的能救地球?最近我就新聞看到一個來自菲律賓的創意個案。

話說在馬尼拉的貧民窟,居民的家,就在那終日密不透光的鐵皮屋內,即使整個社區就在嘈吵的鐵路旁邊,環境如何惡劣,他們大部份時間也情願逗留在室外,因為負擔不起電費,在大白天,家裡也是漆黑一片,伸手見不到五指、意外頻生更不在話下。

一公升的光(A Liter of Light)是一個菲律賓的志願團體,他們參考了巴西於2002年經歷能源危機期間,一些民間自發的環保燈泡土製方法,再經由一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加以改良,發起了這個讓馬尼拉貧民窟居民重見天日的活動。

這個創意發明很簡單,只要一個我們常見的一公升膠汽水瓶,注入清水和幾茶匙的漂白水,在一小塊鐵皮上開一個洞,把膠汽水瓶固定於中間,然後在鐵皮屋的屋頂上,也開一個尺寸恰好的洞,把這個小裝置陷進去,陽光穿透膠汽水瓶的上半部,另一邊廂,透過光線折射,曝露在家裡天花的瓶樽底部,就自動變成一顆發亮的「太陽能」燈泡。

每一顆「太陽能」燈泡,能發出相等於一顆55-60W燈泡的亮度,並可以持續使用大概10個月。目前,該組織已為大概一萬個家庭免費裝置了這「太陽能」燈泡,他們冀望,在2012年之前,能擴展至讓一百萬戶貧困家庭受惠。

這個活動的成本很低,但推廣至菲律賓全國各地,或甚至是其他有需要的國家,卻需要更多資金、志願工作者,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大量循環再用的一公升膠汽水瓶。現在有了無遠弗屆的社交網絡,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想支持他們的話,便更加方便,你可以到他們的facebook頁面(按這裡),又或者,到Twitter關注@aliteroflight

看完這個創意個案,我更相信,原來創意的威力,不僅僅在於創作驕人的宣傳活動,而是以創意解決問題,令有需要的人直接受惠,這遠比任何創意大獎的金牌,更值得令人鼓掌。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2 thoughts on “一公升的光”

  1. I couldn’t agree more if the fusion of marketing and innovation can be used for socially responsible projects. This kind of work comes with more meaning and applause than the awards earned in competitions.

  2. Thanks for the response. The sad thing is the charity organizations I have come across with are mostly more bureaucratic than commercial ones. The situation of Hong Kong is, they also care more about which celebrities they can engage with.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