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從Instagram蝗蟲到獨家村社交網絡

等了又再等,Instagram終於在今年三月推出了Android版了,可是呢,推出以來,坊間卻一直惹來不少自問正印Instagram用家呱呱叫。 任誰都知道,這個世界上,Apple Snob特別多。 眼見Instagram本來只屬iOS我等名門,地位超然。今天你居然中門大開,讓那些Android蝗蟲來分一杯羹? 即是說,我們這些上等人要與那些什麼三叔呀、索妮呀、H天師呀、無得撈娜等等一眾庶民平起平坐,當然有失蘋迷身份,試問叫人怎啞忍? 難怪Apple全球產品行銷副總裁Phil Schiller會如此激動,一怒之下,除了索性把個人的Instagram帳戶「自宮」,更在Twitter批評Instagram此舉,絕對是Jumped The Shark(當然不是說他們跳鯊魚啦,意思是罵他們倒行逆施萬劫不復)。 本來,一個小眾玩意,首批玩家難免會自我感覺良好。 但某一天,當小眾玩意多了一些閒雜人等,原來這班所謂early adopter的先驅者,就會頓然感到特殊身份盡失,意興闌珊,於是一走了之。 科技或潮流二三事,往往就是如此,歷史只會不斷重演。 作為Instagram愛好者,其實我喜見更多人開始加入,社群迅速成長,Follow我的帳戶,Like我的照片的朋友也多了不少,說到底,社群還是人多好辦事,執筆之時,Instagram全球用戶已超過4千萬。 我請教了Android駐港非官方領事讚神Jansen,問他老哥如何看Instagram推出Android版本此事,出乎意料之外,他居然認為:「Instagram會立即失去他原有的優越光環,此舉可能有點不智。」(說時一本正經) 但不同意歸不同意,Jansen依然玩得不亦樂乎。 事實上,大部份的科技產品都有類似的生命週期,正如收購了Instagram的facebook一樣,當初也不是只屬哈佛大學學生們的專利嗎? 到了後來,當用戶人口成長變成了公司願景的發展硬道理,不僅是其他二三四五六七流大學的學生,其他阿公阿婆阿叔阿嬸,都一律成為facebook要討好的對象之人,據悉,2012年內,facebook全球人口,大有機會直逼10億。 最近,有朋友陸續淡出facebook與Instagram等社交圈,當然,他們可能都是Social Media Snob一族,不肖與一般庶民連輿並席。 於是,他們紛紛轉向其他小眾社交網絡,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如那個容許你最多只有150個朋友,據稱擁有比Instagram更漂亮的照片濾鏡的Path。 雖然,部份用家還會是間接把他們的最新動態,透過Path更新往facebook,但個人而言,卻已很少再踏足facebook。 至於我,最近也開始和太太在玩Pair,app如其名,這個社交網絡,只可容納我和她,兩個人是也。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臉書上市,廣告吸金?

Microsoft不行、Google不行、Yahoo!不行,就連創意澎湃的Apple也不行,到頭來還是只有facebook行,說的就是社交網絡這事兒。 成立不足八年,全球坐擁九億用戶(今年內憧憬將達10億)的facebook,終在5月18號於納斯達克上市,每股發行價38美元,開盤價42.05美元,上市當日曾一度飆升至45美元,但後勁不繼,收盤價回落至38.23美元,較發行價微漲0.61%,表現平平。 無論如何,按上市首日收盤價算,facebook市值已達1047億美元,超過惠普與戴爾兩家傳統科技公司加起來的總和,市盈率達107倍。 以上市首日融資紀錄而言,facebook籌集的160億美元,僅次於VISA於2008年的179億美元,已成為美國史上公司上市的最高第二紀錄。在互聯網科技界,當然也創下了歷史性新高,與2004年Google的16.7億美元IPO規模相比,facebook今回融資超過十倍。 看了一大堆數字,下一問題是,facebook值這個價嗎?誠然,facebook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發明,短短幾年間,已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社交分享文化,帶來了莫大衝擊,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確因facebook的出現而變得大不同。 Facebook當然也商機無限,目前,由最大型的國際品牌,以至地道的中小企,都會在facebook開個粉絲頁,作為與消費者溝通或舉辦宣傳活動的平台。昔日品牌為個別營銷活動特別製作的微網站(Mini-site),現在大部份都搬了過facebook。 剛過去了的母親節,全球最大的消費者產品集團P&G,便為倫敦奧運製作了一個Thank You Mom品牌營銷活動,除了把廣告片放了上YouTube,更製作了一個叫大家向媽媽說聲多謝的活動,全部就在facebook上舉行。 雖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可是,作為一個網絡媒體,如果純以傳統的廣告代理商角度去看,facebook目前的吸金能力依然有限,始終,就廣告而言,facebook 暫時還未有一個計算得如Google般精密的商業模式,亦未有如一般入門網站可提供設計美侖美奐的橫額廣告,兩邊未到岸。 目前,大部份在facebook進行營銷活動的廣告商,還是以非付費(媒體)的為主,即使是廣告投入,數字還是難以和其他傳統入門網站或搜尋廣告相題並論。 2011年Google的總營收為379億美元,當中96%來自廣告。雖然成長速度驚人,facebook於2011年的廣告收入,只有31.5億美元。 facebook上市前四天,美國通用汽車更高調宣佈,將會中止於該社交網絡投放廣告,只保留該公司旗下品牌的facebook粉絲頁及其餘非付費活動。 據稱,通用汽車過去已投入近千萬美元的廣告費,可惜成效一直成疑。通用汽車的facebook廣告投放金額,對人家整體廣告收入雖只屬九牛一毛,但此舉卻在廣告界敲響了警號。 最近,英國調研機構GreenLight便指出,調查顯示有最少44%的受訪者表示從來不會點擊facebook上的廣告。此外,更有分析指,一般facebook廣告的點擊率只有0.05%,Google卻平均有0.4%。 筆者一般只會對這類的研究稍作參考,因為始終這絕非蘋果對蘋果的比較,不應一概而論,更何況,在facebook上打廣告,套用「傳統」網絡廣告的邏輯,實在不智。 說到底,facebook是一個用戶進行社交活動的平台,試問當你與中學同學回味「那些年」,又或者與遠方親友分享美好時光時,你會有興趣和路過的汽車營銷員打交道嗎? 要知道,社交網絡營銷,必須同時兼顧Owned Media(品牌於社交網絡創建的內容)、Earned Media(品牌於社交網絡上與消費者打交道,繼而創造自發性對話)、 Bought Media(品牌傳統廣告投放,旨在增加曝光率),三管齊下,缺一不可。 市場揣測,facebook上市後必定會絞盡腦汁,想辦法擴大收入來源,其一吸金大法,當然就是向廣告商打主意。 但所謂成也廣告,敗也廣告,過份急於為廣告客戶獻媚,相信很快便會被消費者唾棄,Yahoo!正是可鑑前車。 目前階段,facebook應加快步伐改善在手機及圖片分享上的用戶體驗,以及鞏固與其他週邊社交網絡平台的整合。至於facebook的廣告模式,還是要另闢溪徑,皆因廣告商大愛的網絡廣告,facebook用家九成怕怕。 (原文刊登於2012年5月22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共協共創,社交媒體周再下一城

在過去的一個星期內,我在繁忙的工作時間表中努力再擠出多一點時間來,遊走城中不同場地的研討會、分享會、工作坊以至黃昏時間的Happy Hour,為的,就是第二屆香港社交媒體周Social Media Week Hong Kong。 今年我有幸繼續被邀成為籌委會成員之一,除了出席開幕致詞,也主持了其中一場研討會。 眨眼間,這個活動已經完滿結束,香港作為全球12個主辦城市之一,一個星期內,合共舉辦了三十八場活動,吸引了超過三千人出席。人人投入分享互動,氣氛好不熱鬧,當中華洋雜處,其活力與魅力之處,我覺得那就是香港精神所在。 今年社交媒體周的大會主題是「共協共創」(本人非官方翻譯,原文Empowering Change Through Collaboration),相比起去年第一屆的參與人數及投入程度,與大會主題也極之貼切。 因為,包括負責香港區的城市合辦機構Cohn & Wolfe/impactasia、場地贊助,以及我們一班籌委會成員和講者,全部都是義工。 大家都為了推動香港社交媒體的持續發展,公開地分享個人的專業經驗與智識,更難得的是,除了公關及廣告界中人,今年更多了好些科技創新行業的中小企、草根社交媒體紅人,以及一些非牟利團體的盛情參與。 由於多了合作單位,技術上的支援也有所進步,大會除了製作了一個網絡平台,可即時監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就今屆活動發表的相關話題外。 同時,另一個亮點,就是透過網絡的現場視頻直播,由於不少研討會都在日間進行,研討會亦安排得密密麻麻,此舉實在方便了不少上班族,可以隨時隨地,置身其中。 社交媒體周期間的研討會,除了包含了好些商業應用的專業分享外,也有舉辦了一些別開生面的社交媒體工具應用講座和工作坊。 譬如,會有專家教你如何用透過手機,拍攝更具個人風格的照片,然後在社交媒體平台發放;也有博客與大家分享撰文心得,以及如何提高在社交媒體平台的知名度等等,透過這些分享活動,提高大家對應用社交媒體工具的認識。 輕鬆之餘,亦有一些題目較為嚴肅的活動。正因為社交媒體發展迅速,好些有關內容發表及應用上的法律,以至是透過社交媒體進行商業活動時的私隱問題,暫時仍有不少灰色地帶。 此外,Facebook作為全港最高人流的社交平台,進行產品營銷,當中又有什麼可行與不可行。其中一場於生產力促進局舉行的研討會,便針對這些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回想去年第一次舉辦社交媒體周時,除了邀請講者外,尋找場地亦是另一難題。 來到今屆,總算在這方面有點突破,除了如城大或生產力促進局等地較正規的演講廳外,好些位於中環一帶的餐廳譬如PURE Bar或甚至是某些酒吧及私人會所,都加入了場地贊助行列,更難得的,就連向來低調的香港蘋果旗艦店,居然也參與了其中一場活動。 可能,大家終於明白,舉辦這類活動除了可間接作宣傳外,更能夠吸引一班在社交媒體界活躍人士的人流,此舉對這些地點在增加於社交媒體上的曝光率或知名度,一定會有所幫助。 舉一個例,大會其中一個協辦機構,同時亦是場地贊助的單位之一,就是香港海港城。社交媒體周期間,他們便分別以旅遊、餐飲、時尚、及科技產品為主題,先後在其商場內舉辦了四場大型的研討會。 活動進行期間,除了參與的一班社交媒體達人會活躍地「簽到」(透過手機於不同的社交網絡發佈所在位置的資訊),更會熱切地將嘉賓對話以文字或照片,同步發佈到不同的社交網絡中,線上線下,同步引爆話題。這些具互動性的對話,也會於香港海港城的facebook、Twitter及微博等等社交媒體平台的帳戶,一起推波助瀾。 一時間,角色原非媒體的品牌,居然扮演了媒體的角色,成為了一個製作並發表內容的平台,這種營銷手法,我相信,在這個社交網絡盛行的年代,將會是一股新趨勢。 社交媒體周期間,亦有兩個團隊趁機擇好時辰登場,成為亮點。首先,本地方面,香港科技大學正式宣佈成立社交媒體實驗室(Social Media Lab),來自贊助商投入的首批資金,高達三百萬港元,正所謂學以致用,此贊助還包括了可提供實踐機會的合作機構,包括了Turner(透納廣播)、PCCW(電訊盈科)及OpenRice(開飯喇)等等。 此外,奧美國際廣告集團也高調地宣佈成立Social@Ogilvy,這創新的獨立團隊,合共有五百五十名社交媒體專業人員,他們分佈在全球不同的奧美辦公室,為客戶提供跨地域及本地化的社交媒體顧問服務,焦點之一,當然就是亞太地區的大中華市場。 現今社交媒體雖然盛行,但在商業應用的層面上,目前仍然方興未艾,企業願意投入的資金及人力資源,與主流媒體相比,仍屬九牛一毛。 但不用等facebook上市集資50億美元的黃金夢成,上述兩個進取的例子,已默默告訴我們,未來媒體潛在的淘金機會,就在社交媒體。 (原文刊登於2012年2月21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Pinterest七步入門功,一說即通。

收了朋友或我發給你的邀請(但緊記要Follow回人家哦),開始玩Pinterest了,但Pin海茫茫,到底由那裡開始? 我雖然Pin齡尚淺,但姑且也和大家分享一下七個基本步驟,交流一下吧。 1.【個人設定】先到Pinterest的個人帳戶設定清單,填好個人基本資料,寫兩三句個人簡介,上載個人profile picture(就算想真人不露相,也拜託不要留空),最後,連結你的Facebook及Twitter帳戶,如果你有個人博客,也可以把網址填上。 2.【找朋友】你可以到”Find Friends”一欄,點擊進去,就會見到左右兩行的Facebook朋友名單,你可以選擇Follow已成為Pinterest用戶的朋友,當然,也可以邀請其他朋友。 3.【嚴選Board】你未必對朋友所有的Pins有興趣,除了選擇Follow All,你也可以按你的個人興趣,選擇朋友個別的Board,但寧缺勿濫,當有天你的Pinterest朋友多如繁星流動,你會多謝我這忠告。 4.【Pin It插件】進入Add+的清單,你就會見到一個置頂的“Pin It” button選項,進入後,你就可以用Drag & Drop的方法,把“Pin It” button加進你的瀏覽器Bookmark Button上(但你要先設定瀏覽器Bookmark Button顯示)。我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安裝這個插件,因為有了之後,你在瀏覽任何網站又見到心水圖片時,你便可以馬上把它直接Pin下來,這才是Pinterest最有趣的地方,按這裡有短片簡介。 5.【整理收藏】Pinterest就好像一個你個人的圖片收藏夾,所以一定要分類整理,但你可以先用Pinterest已為你預設好的分類(這裡稱為Board),日後才逐人作個人化的修定。 6.【基本禮儀】就正如玩其他社交網絡一樣,人家Like了你的Pin或Re-Pin了你的Pin,不妨Like尚往來,心情好或有空閒便索性到人家的圖片收藏夾回贈句留言或說聲多謝,但要不要深交,需不需要follow回人家,這點就不太重要。 7.【切忌洗版】你每Pin過一張圖,你除了可以寫上個人評語外,還可以選擇在已連結了的Facebook及Twitter帳戶上分享。但此舉切忌過密,尤其在Facebook。洗版,就算那是你自己Timeline上的版,有時是很煩人的。所以,在選擇是否要顯示或分享在Facebook及Twitter前,最好停一停,想一想。 如果你覺得我以上的分享有用,希望你可以給我一個Like,又或者,不妨到訪我的Pinterest帳戶,交流一下,你也可以按下面的Pin It按鈕,Pin我在網誌上分享的圖哦。 http://pinterest.com/rudileung/ Happy Pinning!

Nike+ FuelBand 運動,原來也是求分數

自從2006年推出Nike+以來,我一直都是她的擁躉,無他,因為她既巧妙地結合了我最喜愛的兩種活動—-聽歌和跑步,同時又可以把我跑過多少公里、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甚至是我曾經跑過的路線以GPS記錄下來。 因為用上了癮,如果有天沒帶著Nike+的跑鞋或遇上iPod無電而我又去了跑步的話,我會覺得那一程練習是蝕了的。 我一直也在想,除了跑步之外,假使Nike+能夠兼具記錄其他如行山或做瑜伽等其他運動,你說多好? 農曆年期間,發現Nike+真的推出了這樣的一件產品,名為Nike+ FuelBand,她是一隻塑膠腕計,能夠把你任何身體活動所消耗過的卡路里,24/7地記錄下來。 即是說,無論你是跑步、打籃球、踩滑板、行山、上樓梯、跳舞、耍太極、打麻雀(當真?唔知得唔得,作住先)等等,何時何刻,只要你一動起來,Nike+ FuelBand就會開始和你算帳,你的活躍指數,多動多得。 正如此產品的廣告標語所說:Life Is A Sport. Make It Count。 一如Nike+一樣,你可以將這些數字,與手機、其他mobile device或電腦同步,然後紀錄在Nike+的雲端數據庫內。 當然,在這個社交年代,你又會不忘將你的成績廣告天下,我想,當Nike+ FuelBand的數據出現在facebook timeline上時,對於那些sports geek來說,相信是一個「晒命」(炫耀)的好機會哦。 據官網資料說,現在網上訂購的話,首批Nike+ FuelBand將會在今年2月22日收到,但售價一點也不便宜,承惠美元$149,大概折合港幣$1,156。 如果Nike香港要找代言的話,除了唱動起來的郭富城外,我建議不如找幾位特首候選人,比試一下他們各人的身體力行活躍指數,看看誰最賣力親身落區、看看誰最齋吹無行動。 伸延閱讀: Nike+ Fuelband官網 吹神嫂徐濠縈被邀前往美國參加Nike+Fuelband意見領袖派對的網誌 科技雜誌WIRED UK的報導”Nike unveils Fuelband, its 24/7 fitness”  

2011年社交網界大事件

今年社交網絡較往年更為熱鬧,一年既終,我特別嚴選了十大事件,看看當中有那些也和你息息相關? (一)社交網絡示威風雲 就連時代雜誌也將示威者選為年度風雲人物,可見2011年的而且確是一個示威之年,而其中社交網絡亦扮演著推波助瀾的重要角色。率先啟動事故始於年初,前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被透過社交網絡組織及策動的群眾要求下台,開羅政府先禁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後封鎖互聯網及手機短訊,最後演變成海外人士同心協力,千方百計將當地被封訊息繼續散播(譬如有人提供話音轉成文字短訊的技術),裡應外合。#egypt除了成為了推特2011年的標籤排行榜首位外(即最多人以此話題作標籤發言),引來的骨牌效應,是令今年接踵而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示威活動的策劃及參與者,更懂得借助社交網絡的力量,由英國及溫哥華暴動以至佔領華爾街,角色同樣重要。 (圖片來源) (二)日本東北大地震 今年三月期間,這場接近9級的大地震及接連發生的核幅射事故,震撼全世界,同時間,亦突顯了在這非常時期,當傳統移動通信網絡癱瘓時,大家能如何透過社交網站,更有效地協助大眾了解事態發展、提供人道支援、協助尋人、發放支持慰問訊息等。同時,透過在社交網站發佈圖文,日本當地民眾亦扮演了提供第一手資訊、在社區中互助等角色。當然,造謠及惡意破壞者也會趁此非常時期出來搗蛋,將未經證實的訊息盲目轉發,某程度亦反映在社交網絡應用上,民智仍有待改善。 (圖片來源) (三)英國皇儲大婚微直播 可能是首個大規模地透過不同社交網站進行直播的國民慶典,在現場的,在世界另一個角落的,都在婚禮舉行期間,一起以文字、圖片及視像,同步參與證這場世紀婚禮派對。有趣的是,當中參與人士佔了六成來自美國,婚禮前的24小時,最少有280萬人透過facebook一起討論皇室大婚這話題,婚禮期間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撰寫的推文,平均每秒就有237條。除了證明了英國皇室在這場公關秀中,成功將國家出口,有助將來吸納外國觀光旅客,另方面,透過無遠忽屆當中又以年輕人為主的社交網絡,成功地將皇室的形象年輕化。 (圖片來源) (四)推特搶先傳出拉登死訊 國家大事件不向傳媒放風,有關拉登的死訊,卻是先由美國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的幕僚長Keith Urbahn在推特上放風,聊聊數十字,即令各大傳媒網站輾轉相傳並向白宮爭相確認,在電視發表廣播前,奧巴馬亦特意在推特事先張揚即將有大事宣佈,此事件破了推特發貼的次數紀錄,最高峰期間的一個小時內,合共發貼1千2百40萬條。 (圖片來源) (五)微博造謠闢謠 郭美美與中國紅十字會事件、溫州動車事故後的不實報導、日本核事故被渲染、諾基亞公司倒閉等等,無論是大事小事民事國事商事,由於微博已成為了全國3億用戶每日的訊息脈搏,因此亦成了想成名想惡搞等人的窩藏地。為此,新浪微博雖然下半年推出了微博闢謠服務,但造謠作假之風仍沒可能杜絕,隨便相信謠言事小,就連所謂的名人也隨便將謠言廣傳,才是微博社區內的真正歪風。 (圖片來源) (六)騰訊微博英文版 可能你會覺得事不關己,你更有權質疑,面對言論自由開放的外國社交網絡,要符合中國國情才能生存的微博,針對外國人的英文版究竟存在意義何在?姑勿論如何,這是微博意圖吸引海外社交網絡用戶的中介點,對有興趣和中國人進行文化交流或做生意的,這可能是一條重要的新渠道。不相信?問問老早於多個月前,已經在新浪開了個官方微博帳戶的湯告魯斯,你就知道他多有先見之明,畢竟,中國網民4.9億這數字,說一點也不吸引真有點說不過去。 (圖片來源) (七)臉書推出時間軸 先於9月向開發人員推出試版,然後在12月中,趕及在聖誕節前正式推出。臉書將版面進行大規模變臉,以圖像化的時間軸(Timeline)來增加用家的粘貼度,迎戰來勢洶洶的對手Google+,試版時已獲得相當的好評。目前臉書坐擁全球超過8億用戶,成為網絡瀏覽量高於Google的平台,一拖再拖的IPO預計會押後至在2012春天,時間軸能否讓投資者認同臉書的吸金潛力,將有機會影響上市價位。 (圖片來源) (八)Google+進軍社交圈 臉書宣佈推出時間軸的接近時間,經歷了三個多月只接受被邀請者的試用後,Google+也於本年9月公開接受用戶登記使用。雖然被批評為小眾的玩意,但首16天已吸納了過1,000萬用戶,首100天則邁入4,000萬大關,Google+已肯定成為社交網絡史上成長速度最快的社群。Google+的殺著,肯定會與搜尋引擎的結果排名有微秒關係,有否被你社交網絡中的朋友”+”過的網頁,有可能會直接影響搜尋結果,搜尋引擎社交化,或甚至是社交網絡的搜尋引擎,都可能是2012兵家必爭之地。 (圖片來源) (九)向喬布斯致敬潮 相信沒有多少個企業領袖的離世,會在民眾間掀起如此廣泛迴響。2011年10月5日,當喬布斯的官方死訊正式宣佈,社交網絡立即爆發出一輪向喬布斯致敬潮,推特上對相關話題的發貼速度最高達每秒1萬條,以#iSad或#ThankYouSteve等致敬標籤發貼也數以十萬計,一時間,喬布斯的名言如廣告語”Think Different”或演講詞”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也成了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詞句,自逝世消息公佈後的24小時,最少已有超過280萬條在各大社交網絡出現過的致敬訊息(數據來自澳洲社交媒體監察機構SR7),其中當然不乏社會名人,最廣為備受轉載之一,首推喬布斯宿敵兼老朋友蓋茲在推特那句「Working with Jobs was an insanely great honor」的留言(註:喬布斯生前常以insanely great來形容自己的產品)。 (圖片來源) (十)社交網站IPO潮 社交網絡全球大熱,掀起了新一輪的科網熱潮,社交概念企業磨拳擦掌,由專業人士必用的LinkedIn以至團購網站Groupon,紛紛上市集資,就連中國的A貨臉書人人網及交友網站世紀佳緣也成功越洋到美國上市。社交網絡概念成為股壇新貴,靠在臉書上做社交網絡遊戲起家的Zynga亦趕上2011年的尾班車,於上星期上市,但上市首日即跌5%,出師不利,同時亦向這社交網絡泡沫潮敲響警號。 (圖片來源) (原文刊登於2011年12月20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臉書變臉 圖象化你的人生

「facebook 又改版了。」 在辦公室內,或在facebook的留言「牆」上,八十前至九十後的朋友們,都紛紛像初生嬰孩般呱呱叫嚷,怨聲此起彼落,有甚者更發誓要和facebook分手。 但過了兩三天,已暫時撤離或喊着要離開的,一切生活依舊,週日晚上,他們繼續忙碌地把自己的週末大事回顧,圖文並茂地上傳到facebook去,朋友間在網上隔空傳情,互相給個「讚」,不亦樂乎。 這可能就是現今的網絡生態。就是大部份的網絡平台,其實都是長期處於一個beta(測試版)階段,常變是理所當然。雖然不少用家都會對「改版」產生不安,甚至短時間鼓噪起來,但只要誰有真本事,誰就能繼續留住用家。反而,假使用家對你的「改版」毫無反應,你其實便更要擔心了。 上週四,雖然沒機會親身到美國三藩市,我卻與一小撮香港網絡營銷界的朋友,被邀請到facebook香港的辦公室,一起透過網絡觀看剛於美國當地舉行的facebook年度開發者大會f8(可讀作fate),因為這一天,facebook又有大事宣佈,但其實這也是大家早習以為常的「新聞」,是的,他們又要「改版」。赴會前,已在網絡上讀到瘋傳的消息,這次的「改版」,是個大變臉。 先來個下馬威,可能一來為了對數個月前的北美用戶流失潮闢謠,二來又要向虎視眈眈的對手Google+展示實力,facebook 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在會上先宣佈,該社交網絡目前在全球坐擁逾8億用戶,單單是過去兩個多月期間,用戶數量已增加了五千萬(據觀察,增長最迅速的大部份人口是來自印度及印尼,他們是美國以外的facebook大戶),另一個驕人數字,是自創立以來,facebook首次出現5億用戶同步上線的紀錄。 有趣的是,Google+這與facebook短兵相接的社交網絡,亦湊巧於剛於這f8大會開幕前兩天,宣佈全面對外開放(之前為測試版,只讓受邀請用家試用),據資深網絡作者Paul Allen統計,短短兩天內,Google+用戶增加了最少30%,保守估計,目前用戶應該有四千萬以上。 說回facebook今次的「改版」,對於一般用家,尤其是香港的用家而言(因為當中新增的音樂及影片分享功能我們都無福消受),當然便莫過如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時間軸」(Timeline)。 一言以敝之,這是一個將你的人生圖象化的新介面,今後,你曾經在facebook上分享過的文字圖片喜怒哀樂,都會按一條長長的時間軸,順著年月日,依次地顯示出來,基本上,這就像你的人生剪貼薄,畫面亦有點像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等一類新聞雜誌近年最常做的圖象化大事年表一樣。但這一次,這一則新聞故事的主角,就是你。 雖然暫未正式對外開放,但我已急不及待,在我的個人facebook頁面上安裝了「時間軸」,第一個感覺,這個介面十分「炫」,有點像我的個人網誌,由於我是在2007年才開始玩facebook的,所以我的個人簡史就在那一年開始,但由於我在事前已填上過我在那一年加入過那一家公司、在那一家大學念過書等個人簡歷,「時間軸」在這些年份上也有記號,好讓我可上載些舊照片,輕易地為我這部份暫時留白了的人生,填上想告訴朋友的內容。 除了在個人主頁版面的「時間軸」,最大的改變,還有放了在右上角的最新狀態更新(Ticker),今後在主要頁面上的好友狀態更新,頻率最會進一步減少,取而代之,就是這個會不斷同步刷新好友最新狀態的視窗。 事實上,在f8大會前,這新增功能其實早已推出,但初步反應卻劣評如潮,有網友投訴被更新次數過密、在facebook上活動頻繁的朋友們「洗版」,不勝煩憂。以facebook一貫從善如流的作風,此功能在不久將來,很可能又會「改版」。 最後一個值得留意的新功能,就是facebook即將與軟件開發商合作,讓今後他們在整合其在facebook分享的按鍵時,除了一向我們見到的Like(讚),更可設定其他的動詞,令該分享活動更為直接了當,更繪聲繪影。 譬如,電影網站可用“Watched”、音樂或廣播電台可用 “Listened”、新聞或圖書網站則可採用“Read”,太太看中了一隻鑽戒?當然就要用”Want”向老公暗示了,如此類推。不少人曾一度形容這個Like按鍵,是近年網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圖騰,今回facebook意圖再次將歷史改寫,但我卻在想,在這個網絡資訊分享過盛的年代,究竟我們是否可以承受得到更多? 總括來說,我對這次的facebook「改版」是十分樂觀的,最低限度,這次所進行的大改動,還是以針對用戶體驗來出發,同時亦照顧了第三者開發商,讓他們可以在社交網絡所進行的推廣及服務提供上,拓展至另一領域。如此舉動,都是為了增加用家的黏貼度,在facebook上線的時間更長。 當然,我知道,對於部份廣告商來說,我想他們還是不會滿意的,因為在其他入門網站可以進行的廣告模式,如跳彈出來嚇你一跳的大型橫額,相信facebook還是不會推出的。 (原文刊登於2011年9月27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Like尚往來社交術

同事阿女滿月,我Like。 朋友J話粒暗瘡好番,我又Like。 上司M的西貢BBQ相,我必Like。 小學同學L分享的貓仔食飯相,我當然要Like。 BB有便便?你沒事嗎?這一個當然人人要Like,我更直情要召集全港九所有朋友,一齊Like。 如是者,保守估計,我每天最少會在facebook及Instagram上,平均早午晚各Like七次,三七廿一乘個三十一,每一個月,我最少會Like六百五十一次。 如果做童子軍只需要日行一善,屈指一算,我一個月已幾乎行了一名童子軍兩年所行的善。 Like都算行善?這個當然,試想像一下,你寫兩個字也好、畫兩隻龜也好、你把剛拍好的照片上載也好、分享一條YouTube片也好,凡此種種動作,朋友,不要這麼虛偽了,你不是為了但求人家一Like又是為了什麼? 你的「作品」不被Like一下,又怎知人家看過你欣賞你甚至是認同你?人生存在這個社會,被人接受被人肯定是多重要的哦,簡簡單單的一個Like,便有機會令人家的人生頓然充滿希望覺得世間有愛,你說,這不是行善又是什麼? 「我只Like朋友的東西,但我一定不會Like任何廣告。」 朋友朋友,你這個想法亦大有問題,你可知道做這些廣告背後的同志們(譬如小弟及同文讚臣),其實生活是多麼地含辛如苦的嗎? 他們和你一樣,都是勞動階層,也要為口奔馳,每天更要備受無情的客戶逼迫,追問為何他們的粉絲頁為何麼這麼少Like, 這些廣告從業員中,有些更是上有高堂下有子女,試問,你忍心不高抬貴手,幫他們Like一下嗎? 更何況,按一下Like掣,一定比起你用八達通嘟一嘟所消耗的卡路里更低哦。 香港經常被詬病營商氣氛欠佳,就是因為和大家連Like一下也這麼吝嗇有關了,人家台灣和內地那一邊,氣氛就顯得很不一樣呢。 你看看何韻詩的Facebook粉絲頁吧,踴躍地Like的,大部份都是台灣的朋友,就算我Like完後給阿菇寫了「給力」兩個字,他們也會Like上Like呢。 何韻詩在微博上的百萬粉絲團更不用多說了,轉發及回應也是超「給力」的哦,香港朋友,你們是太忙還是Like得太矜持? 正所謂Like多人不怪,Like是一種友善的表達方式,一種對朋友及社區表達關懷的態度,更是一種可發放正能量的低碳活動。 只要你願意先多多付出Like,回報也會隨之而來。朋友會因為你的Like,主動過來回Like。如是者,人人Like尚往來,Like Like相報,世界才會更美好。 所以,奉勸大家,不要Like得太遲,要Like的話,就趁現在,活在Like下。 連標題在內,加上最後這段這兩個在內,這篇文合共有三十七個Like,好事成雙三八好意頭,麻煩大家看完這一篇,再多給我一個Like。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社交網絡公關術 ── 英國皇室vs白宮群英

由平民百姓到媒體分析專家,近期在網上最熱鬧的兩大討論話題,當然少不了4月29日的皇家世紀婚禮,以及5月1日美國華府宣布拉登死訊,紅白二事各一則,其一共通點,是兩者在利用社交網絡facebook及twitter進行網絡公關方面,相信都經過精心策略,話題一經「引爆」,散播力非同少可。 羅馬當然不會於一日建成,首先,無論是英國皇室及美國白宮,兩者一直都有透過facebook及twitter的官方賬戶,定期向外間發放圖文並茂的新聞消息,但不要以為人家只把這兩個窗口,作為發放通告式文宣的傳真機,兩者所發的資訊,很多時候更講求即時性。 去年年底已事先張揚,以一個「全民皆被邀請見證」姿態所舉行的皇家世紀婚禮,除了透過英國皇室(The British Monarchy)的facebook專頁向各界發放虛擬囍帖外,慶典當日,更透過英國皇室與克拉倫斯宮(Clarence House)兩個官方twitter賬戶,全程第一手直擊現場報道。 除了文字圖片,當然更少不了的,就是透過YouTube同步直播的視頻片段,活動期間更當然少不了一對新人的花邊新聞,就連前往現場觀禮的交通路線及交通情況也有報道,照顧周到。 據英國《郵電報》(The Telegraph)報道,皇室大婚當日,全球最少有來自180個國家的20億人口透過電視或網絡媒體即場同步觀禮,婚禮前的24小時內,單是美國及英國兩個國家,便最少有280萬人透過facebook的動態消息,討論有關皇室大婚這話題。 婚禮進行期間,twitter發揮了她即時性話題爆發力的效應,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撰寫的推文,平均每秒就有237條出現(即每分鐘1.4萬多條)。不少聰明的廣告商都趁機造勢,買下了當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贊助的品牌,來自聯合利華(Unilever)公司旗下的Magnum冰淇淋,雖然沒人知道這品牌的冰淇淋與皇室大婚有何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品牌於當日起碼吸引了不少人吃了一回眼睛的冰淇淋。 社交網絡監察公司Webtrends,亦就皇室大婚當日前30天的網絡討論進行統計,twitter以71%領先,其次是16.9%facebook、11.3%則為博客,當中的討論活動,又以60%來自美國、20%來自英國,加拿大和澳洲則分別佔2.6%和2.2%。 由於方便你一言我一語,加上即時性對話,仿如現場直擊報道的特質,twitter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回的贏家,另一項有趣的事情,就是美國人對這皇室大婚慶典的熱衷程度,難怪英國的旅發機構Visit Britain也曾表示,皇室大婚所吸引的外國旅客,又以美國為主。 奧巴馬於當年競選期間已成為率先使用twitter作主要的公關平台,今次宣布拉登死訊也經過精心策劃,兩三日前,皇室大婚還是twitter大熱,到了5月1日,當白宮透過twitter正式宣布拉登的死訊,並同時將總統奧巴馬發表的講話,同步分段透過twitter發放,同樣釀成歷史性的網絡風暴,話題超越皇室大婚。 社交網絡新聞網站Mashable做了一個時間表追蹤,頗為耐人尋味。事實上,最先在twitter放風的,是白宮傳訊總監Dan Pfeiffer預告當晚10:30東岸時間即將有重要宣布;緊接而來的,是美國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的幕僚長Keith Urbahn,宣稱據一名極具聲望的知情人士透露,拉登已被擊斃;然後,CBS的製作人Jill Jackson,成為第一個發表此新聞的新聞界相關人員;Fox News亦緊隨於數分鐘後傳出拉登死訊;講話即將發表前一刻,奧巴馬在個人twitter上事前張揚,並預告視頻直播連接;接踵而來,《紐約時報》、CNN、USA Today、華盛頓郵報也紛紛發布相關訊息。 最後,重頭戲展開,白宮透過多個新聞渠道發言,官方twitter全程直播,奧巴馬發言前半小時所醞釀的聲勢,曾一度創下了每秒5106條推文的最高紀錄,演說期間,平均也有每秒4000條。在美國,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首次接觸拉登死訊的訊息,也是透過facebook或twitter。 上述紅白二事各一則,都各自發揮了社交網絡的公關力量,以下幾點,我認為值得我們借鏡。 (一)官方社交網絡頻道,不應只得一個,只要有系統地分工,接觸愈多愈好; (二)除官方頻道,更與非官方社交網絡賬戶的相互配合,加快消息傳播; (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視頻,接觸更廣觀眾層面; (四)視頻直播當然重要,也要顧及不方便接受有聲有畫內容的朋友,只要是夠獨家夠即時性,文字直播,同樣可以傳真 (原文刊登於2011年5月10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香港社交媒體新貴—銀髮族

互聯網的創業者,多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可能因為這樣,大家普遍會認為這只是個年輕人的天下,可是,隨着日新月異的電子電腦產品愈來愈親民易用,所謂的主流互聯網用戶,又或者是尖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已在默默地起革命,一個在較高年齡層的族群已逐漸集結起來,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主流。 看看目前互聯網界的大戶facebook在擁有最多用戶的美國情況,在其一億五千二百多萬的用戶中,佔最大塊餅的,雖然還是佔30%的18至24歲,其次是22%的25至34歲;但留意45歲以上的群組,加起來其實也有22%以上。 比較一下也坐擁了三百七十多萬人口的香港facebook用戶群,整體而言傾向更較為成熟,最大塊餅的32%則落在25至34歲,35至44歲這年齡層也不弱,佔了14%,45歲以後的群組加起來也有接近11%,兼且升勢不弱。 記得有次在網上看美國科技界著名的D Conference,便曾經聽過Steve Jobs提及,當年首次在iMac電腦上新增了iSight(Web Cam)這配置後,便意想不到地多了一班「銀髮族」的用家。 而且,在Apple Retail Store內所提供的電腦應用課程中,也來了一批為數甚多的退休人士,他們開始學習使用電腦、上互聯網,甚至是撰寫個人網誌,不是為了工作,而是透過現今平易近人的科技產品,方便用來促進與孫兒或子女的溝通。 大家還否記起當年諾基亞電話的名句? 科技以人為本。的而且確,只要是以人為本的科技,就不難無分年齡獲得眾人的愛戴。看看周遭的iPad用戶,由我們的曾特首到星期天與爺爺一起去飲茶的幾歲大小朋友,都能一網打盡。 前兩天,我看到華碩電腦的價廉物美的ASUS Transformer 已經出動,此公司曾一手牽起Netbook熱潮,所以我敢說,2011年的平板電腦市場,肯定會極快普及。 而作為一部集電子書閱讀器及多媒體電腦於一身的平板電腦,更勢將成為不少成年人,尤其是長者們的新玩具。 到時,他們可以在每天一邊嘆早茶時,一邊上網閱覽《信報》,興之所致,再到《信報》論壇一抒己見;發表完一番偉論,再順道將在報章讀到的有趣港聞,於facebook上分享給在加拿大彼邦移民三十多年的老友;靈感到了,不如又到新浪發一篇微博,然後回覆一下粉絲的回應;下午茶轉眼又到,邊呷一口奶茶,邊上TVB的網站追連續劇,又或者讀一下剛下載回來的蔡瀾散文集,樂哉。 這不是我憑空捏造的奇想,最近拜讀國際市場調研公司Synovate的Media Atlas(思緯)香港研究報告,當中就有數據顯示,香港人口中有超過一百四十萬年齡介乎50至64歲的「銀髮族」,而他們正好是目前在網誌和討論區貢獻內容的「新貴」,平日除了經常上網看東西,並與其他發表內容者進行互動,其中達四分一的「銀髮族」網民,更為積極發表內容的原創人,有文字的,更有影象的,單是去年,他們的活躍度便有達42%的增長,在社交媒體的平台上,參與率極高。 有別於上一代的「銀髮族」,他們對於新科技,更是需求若渴,31%認同擁抱最新科技產品的重要性,是眾年齡層中,比率最高。研究更指出,雖然遠不及八十後備受關注,惟不少市場推廣及企業,已開始積極籌備如何打入這「銀髮族」向來未受重視的市場。在互聯網及科技產業的世界,正好因為「銀髮族」被長期忽略,所以我覺得更加是商機無限。 因此,在品牌制定其網絡策略時,譬如在設計有關網頁、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上,也應多加考慮,看看能否化繁為簡,顧及較年長用家的用戶體驗。 就以蘋果這品牌的設計美學為榜樣,你的設計能否在用戶毋須閱讀說明書的情況下,也可憑直覺一用即曉?你的設計,能否提供愉快的用戶體驗,而並非是令人家感到自己是科技盲而氣餒? 能夠掌握到以上種種,不管是針對「銀髮族」還是「黑髮族」的市場,你的產品推廣及品牌建造,當然就更能無往而不利。 (原文刊登於2011年2月15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