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再見2016

聖誕假期前,收到蘋果日報果籽的訪問邀請,主題大概是《2016年關公災難回顧》,記者小姐先給我問題,我以書面回應,然後透過電話訪問。 我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回應得很認真的說。 今天見那篇報導見街,可能我的回應不太合乎該報預期的答案吧,我回應的部分,完全隱形。 反正我都已經書面回應了,不想白白浪費,以下是我當時的書面回應,大家看完蘋果日報那一篇專題後,還有興趣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的話,不妨也看看我的分享。 1. 研究公關大概多久? 稱不上很有研究,只是八卦及有留意。我並非公關專業人士,只是做了廣告超過20年,近年又專攻社交媒體營銷,客戶的社交媒體帳號究竟是廣告公司還是公關主理,目前還是有太多灰色地帶,我只是被逼踏了半隻腳進入所謂的公關地帶,第一次要處理較辣手的公關危機,應該是2013年的路姆西事件,當時的客戶是宜家家居。 2. 2016年的公關災難好像很多… 你如何看? 不見得,我覺得只是網民及傳媒愈來愈投入參與「食花生」,而社交媒體又是愈來愈大眾化、娛樂化。 大部分的所謂公關災難,只是網民在社交媒體茶餘飯後的話題,一包花生,通常只夠吃一個星期,個人覺得大部份都不值一提。 嚴格來說,大家稱為的公關災難,只可以說是公關危機或事件,與災難還有一段距離,可以稱得上災難,一定是牽連甚廣,影響深遠。 3. 常見公關災難是網上居多?! 與廣告有關嗎? 拜社交媒體所賜,任何人都可以有一個發聲渠道,因此,這個年頭的公關災難,通常都在網絡爆Seed,然後如病毒般擴散。 公關災難不一定與廣告有關,只是廣告本質就是要招惹目光,出事機會亦自然較多。 此外,因為抽水文化蔚然成風,有很多品牌或企業都喜歡在臉書頁抽水,而間中,抽著卻抽著火水。 4. 現在的公關災難與以前有甚麼不同? 從前,可能開個記招公開交代就可以了事,現在,網絡上有很多人會對你窮追不捨,揮之不去,醜事,不止傳千里,單向溝通的官方公關稿,以前向各大傳媒發稿就可了事,現在,貼上社交網絡,非但不會化險為夷,只會淪為網民洩憤的標靶。 5. 2016有沒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例子? 選5個? 為甚麼? 其實大部份被稱爲災難的,我都不見得算是真正災難。 香港2016年,如果要選真正具災難性結果、而且對社會有較長遠影響的,我只會選「Lancôme取消何韻詩演唱會風波」,因為自此事件後,不少廣告客戶對選擇藝人代言時,會更加有意識地作自我審查,而不少藝人為保飯碗,變得愈來愈畏首畏尾,這件事件,牽連不止香港,更是上到國際層面,是史詩式的災難場面,可以開戲。 6. 可否簡單歸納現在的公關災難主要是甚麼原因或甚麼範疇?! 政治? 抽水出事? 還是甚麼? 一)自討苦吃:政治人物或大企業經常肉麻當有趣,在社交網絡上,抽水遇著火水。 二)仇家太多:公營機構政治人物企圖在社交網絡上與網民打成一片,卻反而成為被反對者窮追猛打機會。 三)過份官腔:雖然對與錯有時是主觀的,但面對群情洶湧的網民,為了緩和情緒,有時企業或公眾人物也需要考慮先致歉,後解話,不少傳統公關的處理手法還是流於官腔態度,以為單方面發聲明就已經可以了事,但誰不知,這個年代的公眾,未必會照單全收。 7. 如何可以化解這些公關災難? 坦誠對話、誠懇應對、回應要快而準,不要拖拖拉拉做縮頭烏龜,期間不失輕鬆應對,化干戈為玉帛。

關公再見2016 Read More »

2017年社交網絡十組關鍵詞

一、Mobile Advertising:看各大數碼平台的收入增長便知,這年代做廣告要先照顧好低頭族,單買手機媒體還是不夠,創意、設計、用戶體驗等,都要為手機用戶度身訂造。 二、Live:由從前的地標打卡、即時圖文分享到今天的視頻直播,現場直播不再是大台獨家,一部可上網的手機、一些簡單的器材,人人都可當直播主持。 三、Retargeting:只要你上過某品牌網站,留下了點點足迹,相關廣告就會對你步步追魂。預計這類針對性廣告將進一步在社交網絡無孔不入,譬如Messenger。 四、AR/VR:圖文視頻都已太普通,為了誘使大家在社交網絡逗留更長時間,更多富娛樂性的虛擬技術將會被應用於Facebook及Snapchat等平台。 五、Instagram Vs Snapchat:這兩個平台在2017年將繼續爭持不下,前者會繼續抄襲後者,後者又會反攻,加入新的功能甚或是「反抄」。 六、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ing:不少startups用家老早已經在使用Slack,FB和Microsoft亦已經加入戰團,企業版社交網絡,間間公司都要有。 七、ChatBot:聊天機械人並非新事物,但當各大科技企業都在人工智能這領域上搶灘,透過社交網絡行為數據分析,尤其在客戶服務上,這舊酒將會在任何短訊平台上換上新瓶。 八、Messenger:社交網絡的下一波。當大家都已經玩厭了粉絲頁,信息內更私密化、更針對性的軟性廣告內容,將會陸續出現。 九、KOL:雖然市面上湧現了大量不太關鍵又不太有意見的領袖們,開始令KOL這關鍵詞淪為笑柄,但相信各大廣告客戶對他們仍會繼續樂此不疲。 十、Paid Social:Organic reach玩完,大家是時候乖乖進貢,否則你post什麼都無人問津,那些先前買了大批假粉絲的帳號,將會頓成苦主,粉絲愈多,人流愈冷清。 原文刊登於2016年12月30日晴報《進擊中的Social》,本文稍作更改。

2017年社交網絡十組關鍵詞 Read More »

品牌管家與托兒服務

話說上個星期和公司同事到台灣休假兼順道取經,我冒昧地要求拜訪舊公司奧美的台灣支部,獲得當地素未謀面的朋友接見,分享交流,非常感恩。 因為大家都是奧美人,份外同聲同氣,席間我們聊起「品牌管家」這個在奧美根深柢固的企業文化。奧美人都認為,廣告公司的責任,不是單純的幫客戶做廣告想點子就了事,而是要承擔起幫助客戶管理品牌這責任,這個年頭,「品牌管家」要守護的「家」,當然離不開品牌社群媒體Social Media。 我聽見人家的ECD龔大中兄也卷起衣袖,親力親為參與並籌組Content Table這虛擬部門,他還了不得地拖了客戶落水,和他們一起集體創作,最近全聯在社群媒體引發的連串創意,就是這樣誕生。除了感到敬佩,更覺得此舉的確值得香港廣告公司的高層們借鏡,不要再以為Social Media是什麼BTL或公司暗角那個小部門事不關己的小事。 當然,客戶的那一方都要付出,而不是付了錢就了事。事有湊巧,正在拜讀另一台灣廣告創意人盧建彰先生的新作「跑在去死的路上,我們真的活著嗎?」,內裡亦談及廣告客戶與廣告公司關係這話題。 話說,作者曾經聽過有客戶向廣告公司說:「品牌當然是代理商(廣告公司)要負責啊,我可是有付錢呢。」 之後作者作了這個比喻,說到底,代理商其實只是一家大型托兒所,要照顧的小孩不止你一個,品牌是你的孩子,你怎可能把孩子交給代理商就以為可以了事?代理商沒可能24小時照顧你的孩子,你不願意花時間去理睬,出事的風險,很高。 話題回到香港,我便經常有客戶向我們公司要求,希望能幫助他/她們管理品牌的社群媒體,同時又要求要多開幾個頻道,但我通常劈頭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貴公司有足夠可作決策的同事和我的團隊一起攜手合作嗎?(你們夠人手Approve我們的東西嗎?/你們那一方的負責人可以作出決定嗎?) 以為付了錢找了一家托兒所和學校小孩就會健康成長的父母,他/她們小孩的未來,命運堪虞。 品牌都是一樣。

品牌管家與托兒服務 Read More »

咖啡囊環保不環保?

曾經有段日子,大概是六年前吧,太太送了我一台Nespresso,之後我就開始經常幫襯,但每次丟棄那些用完即棄的咖啡囊的時候,我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罪疚感,無論George Clooney在廣告內多麼的瀟灑,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能夠這麼地瀟灑。 因此,我擁有的那台Nespresso機壞掉後,我一直遲遲都沒有買過另外一台。 後來,我讀到以下這篇文章,得悉原來這些用鋁金合和膠製成的咖啡囊,需要150-500年的時間,才可以自然分解,對自然環境有著難以修補的傷害。 Former Nespresso boss warns coffee pods are killing environment 由於使用用完即棄咖啡囊的咖啡機愈來愈流行,除了Nespresso,也有不少其他品牌加入市場,今年年中,德國第二大城市漢堡,推出「綠色採購指南」,市內正式全面禁止出售及使用這類咖啡囊。 Hamburg bans coffee pods and disposable packaging 我不是環保專家,但作為消費者,在購買這類產品之前,其實亦應該多了解一下,究竟在我們方便自己之餘,是否有令地球增添了不必要的沉重負擔。 我們這些做廣告的,終日在鼓勵消費,我老早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在自己好控制的範圍內,我覺得還是需要有多一點的自我醒覺。 除了Nespresso,有好些較具環保意識的企業,都開始積極研究如何能夠生產出更符合環保的咖啡囊材料,可是,在解決方案尚未出現之前,我還是選擇不會繼續使用咖啡囊咖啡機。 話說,經朋友介紹,我已經開始使用家用的即磨咖啡機,除了咖啡更味美,用完的咖啡渣,我還可以用作家中盆栽的肥料。

咖啡囊環保不環保? Read More »

《文藝要在晚餐後》

(1) 有否晚上聽歌的偏好或習慣及原因? 人生中有幾段日子都經歷過一個人生活,那個時候,晚上邊工作邊看書邊聽歌,然後入睡前找合適的音樂伴眠,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現在組織了自己的家庭,我還是享受睡前聽歌邊看書邊聽歌的這習慣,當然,因為另一半的音樂品味未必盡與自己的相同,聽歌亦始終是很個人的一回事,於是,我還是會選擇用耳機聽歌,現在有了無綫耳機,就方便得多了。 (2) 哪些專輯/歌曲/歌手的歌,夜晚聽的話你個人會特別享受或有感覺 要視乎我的Spotify Playlist上近來聽的是什麼歌,我也不會刻意做入夜後的Playlist,反而,伴眠的音樂我會有特別一點的選擇,當然,懶惰一點的時候,Spotify Playlist有很多選擇,當中選曲也很有水準,他們的伴眠音樂Playlist會有Brian Eno哦。 (3) 推薦適合夜聽的一些專輯/歌曲/歌手給讀者。 一、我會推介坂本龍一的《Playing The Piano》,這是一張由他用鋼琴重新把個人經典作品演繹的專輯,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我最喜歡就是《Amore》。事實上,坂本的作品大多旋律優美而簡約,同一個旋律段落會反覆演奏仍不失可聽性,有種治愈心靈的效果。 二、同樣是坂本龍一的作品,我會介紹大家聽《Casa》這張2002的專輯,這是一張向巴西音樂之父Antonio Carlos Jobim致敬的作品,找來了巴西大提琴演奏家Jaques Morelenbaum,諧同他的妻子,女主音Paula,組成了Quarteto Jobim-Morelenbaum這個合奏團隊,Jobim的兒子Paulo也有以結他客串登場。整張專輯都在Jobim於里約熱內盧的家內收錄,充滿一派如詩似畫的愜意巴西風情,也充分反映出Jobim備受Satie和Ravel等法國作曲家影響的韻味,我認為這是最上乘、高級的晚餐後甜品。 三、事隔差不多11年,坂本龍一再次聯手大提琴演奏家Jaques Morelenbaum,另外再加上小提琴好手Judy Kang,以三重奏的曲式演繹了多首個人的舊作。《Three》治愈味道同樣甚濃,除了是坂本龍一的一次音樂回顧,13首作品,選曲很有代表性,也有好些滄海遺珠,除了個人曾經演繹的作品,也有為其他樂手量身定做的舊作,《Happy End》是1981年坂本龍一與前電音組合YMO(Yellow Magic Orchetra)合作的經典名曲,對比當年的純電子作品,如今的這個鋼琴三重奏版本,實在是迥異其趣。 原文刊登於MR月刊2016年10月號

《文藝要在晚餐後》 Read More »

網絡新聞誰來監察?

又是假新聞一則,圖片來自這裡 話說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出口術,勸喻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等要乖乖地幫手杜絕假新聞在網絡廣傳,要幫手過濾,或甚至負責監察新聞真偽。 佢係空軍一號你唔係,佢講嘢大家當然要聽,於是,各大社交網絡及互聯平台老頂立即跟進,除了設立用戶舉報機制,更會透過人工智能,監察網絡活動,譬如有關某話題的搜尋數量突然大增,有疑似話題新聞爆發前的徵兆,系統便會發出警號,此外,也會增聘人手,擔綱網絡編輯。 此舉表面上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卻引起部分新聞從業員間的爭議,問題是,以Facebook為例,作為一個本身為用戶純粹提供社交工具,而並非是內容供應商的網絡平台,當承擔起新聞審查這角色時,除了商業模式馬上變質,更備受爭議的是,由Facebook來監審新聞的真偽,是否恰當?有關新聞內容的Fact-check(事實核查),為什麼不是由傳媒機構自行負責? 再說,在新聞工作室裡面所謂的Fact-check,本身不是非黑即白這麼簡單的一回事,或者是隨便由普通市民舉報就可辨認真偽,豈可草草了事?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的創辦人兼資深新聞工作者Jessica E. Lessin在紐約時報撰文,盡數Facebook替新聞真偽審查把關的隱憂。 該文作者更指出,作為傳媒機構,每天隨時要處理成千上萬的Fact-check,雖然也偶有出錯,但傳媒機構可貴之處,就是其發放新聞消息的可靠性,而並非其可觀性,傳媒人要先自律。 而更令人值得憂慮的,是有別於白紙黑字的傳統紙媒,網絡上的內容出錯,網站可於事後神不知鬼不覺地修改,先出文後核查這風氣,愈來愈普遍。歸根究底,舉凡任何傳媒機構的責任編輯,斷不能隨便為求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眼球,從而發表捏造或不盡真實的故事。 問題是,隨著紙媒的沒落,轉型網絡後的新聞媒體,網絡流量過份依賴像Facebook這類的社交網絡,求流量心切,於是往往重Like不重質。 追加閱讀:Facebook Shouldn’t Fact-Check

網絡新聞誰來監察? Read More »

網絡假新聞,誰是幫兇?

圖片來自這裡 有別於傳統媒體機構需要負上法律責任,在社交網絡發表個人言論,或甚至是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向來都是一個三不管地帶,加上有言論自由這道德高地作後盾,網絡發言演變成網絡造謠已是屢見不鮮,再加上,網絡一窩蜂的「分享」文化,愈是有話題性、愈是有 sound bites、愈是能夠正中讀者情緒下懷的新聞消息,便愈有機會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被廣傳在社交網絡。 剛剛過去的美國大選,大選前夕,便有大量「假新聞」充斥於社交網絡(當中以Facebook及Twitter為主),又或者是Google搜尋結果首頁,其所誤導的,不單是升斗市民,還包括了主流媒體。 上星期四,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開腔,公開譴責社交網絡「假新聞」的嚴重性,尤其是在大選前的幾個月內。翌日,曾堅稱「假新聞」在Facebook被廣傳只屬極少數、並且未不足以左右選舉大局的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終於在個人帳號上表示,該社交網絡將會嚴肅正視「假新聞」,包括一連串的監察機制,減低未經證實的消息廣傳的機會,其中更會過濾那些經常發放「假新聞」的粉絲頁或網站,除了會禁止售賣廣告,消息亦會遏止流通。 在輿論壓力下,Google及Twitter同樣作出聲明,將會採取相應措施處理網絡「假新聞」,但問題是,即使有尖端的網絡科技去為大家過濾「假新聞」,流言的散播又是否能夠被完全杜絕? 說到底,Facebook,或甚至是其他互聯網工具背後的運算機制,某程度助長了流言的散播速度,正正因為,這個時代的新聞,內容往往以吸引眼球,以及能否跟隨大眾主觀意願的情緒為優先,愈多人廣傳、被廣傳的速度愈快,被「發現」的機會就會愈高。群眾的眼睛,從來都不一定雪亮,大家亦會在不自不覺間,成為了羊群中的其中一頭羊,間接成為網絡假新聞的幫兇。

網絡假新聞,誰是幫兇? Read More »

堅不離地的廣告界男神 | David Droga

今期 Adweek 封面故事,全美最佳廣告公司的得主是 Droga5,封面特寫除了是該公司的創辦人 David Droga,標題還大大隻標題寫著《Soul Man》,是名副其實的廣告界男神。 我們那些被封為男神的港男,大家主要的目光都只是放在他的胸肌和俊臉,很少會用到有「靈魂」來形容。 的而且確,Droga5 的作品,除了創意精彩,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不離地,很貼近消費者心聲。 更更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真的令你感到創作人的和觀眾溝通的誠意,有精神上的交流,而不是區區地賣弄小聰明,計算精密的「打獎」作品,不是做來給評判看,Droga5 作品的觀眾,都在電視機、報紙雜誌、網絡或手機面前。 繼 Wieden & Kennedy 做的 Nike 後,Droga5 做的 Under Armour,同樣建立了另一個層次的廣告新標準,運動需要「靈魂」,那些只會靠大明星招徠,贊助靚仔靚女10年跑100K 的運動品牌,兩者的高度,沒資格相提並論。 讀這篇 David Droga 的專訪,他談及他的公司設有 In-house 的迷你製作團隊,甚至有媒體部。 他說他不是傻到要把所有工種都 In-house,反而,他希望同事能夠抓著每一個廣告流程上的基本知識和脈搏,尤其在數位廣告上,大家都要學習落手做,不用做到最精,但一定要懂,因為數位媒體變得太快。 這個想法,基本上與大部分的廣告公司背道而馳,大部分的管理層曾認為,廣告公司應該只專注在「大創意」,執行大可交給外面的小公司或外判公司。 「我們始終是食物鏈的最上層」這想法,比比皆是,我見識過,連一個剛剛畢業的 AAD 也有這態度,於是,在不自不覺間,這些在「食物鏈的最上層」的生物,終有一天,逐一變成恐龍。 UNDER ARMOUR | RULE YOURSELF | MICHAEL PHELPS UNDER ARMOUR | Misty Copeland | I WILL WHAT I WANT 追加閱讀:

堅不離地的廣告界男神 | David Droga Read More »

我沒事請放心

最近,有一家曾經是全港最大規模的廣告公司傳出裁員消息,據行家之間的傳聞說,原本是裁了幾乎一半人,於是一下子間,弄得全城廣告行家們風聲鶴唳,正所謂唇寒齒亡,聖誕未到,廣告業的寒冬期,已經來臨。 未幾,經官方證實,裁員人數其實是合共15人,據那家公司的話事人說,其實數字不足公司總人數10%,廣告公司隨近年新媒體的業務發展,除自然流失外,重組人手實屬家常便飯。 月有陰晴圓缺,即使在廣告業相對較為美好的日子,這些表面上甚是風光的國際廣告公司,年近埋數時間,為了交一盤較為漂亮的數給中央,平均3-5年,裁減或重組人手是常態。 因為,說到底,廣告業是人力密集的工種,而廣告公司最大的支出,是為人手,要節省開支,先開刀的,當然就是人,而無可奈何的一個現實,就是你在同一家所累積了的年資,隨時會成為你的負資產。 有讀過How Starbucks Saved My Life(可參考我另一篇網誌)的朋友,相信會明白我在說什麼,資深有時是個貶義詞,當你有天被標籤成老餅,尤其是在創作部,相信你是時候要考慮另謀高就。我在某大廣告公司待到第四個年頭的時候,便曾經被某客戶總監如此揶揄。 廣告是一個屬於年輕人的行業,廣告業還是興旺的日子,各大廣告公司都會積極在大專院校的畢業展,向最優秀的畢業生招徠。 但奇怪的是,到了這個年頭,經濟不景,生意愈來愈難做,廣告公司卻反而愈來愈不願意招聘畢業生,究其因由,值得令人思考。 我舉一個實例,我便見識過某間廣告公司的部門主管,公司生意欠佳,於是他一口氣裁了一批中低層員工,然後,反而卻可以升職(至於有沒有加薪就不可而知)。 廣告是一個很消耗青春的行業,因為工時很長,而且,很多時候,你會因一些很無聊或個人的理由,你就要加班,你就要做得通宵達旦,但到頭來,當你將最寶貴的青春都奉獻了給工作,你的老闆卻會因為你已經消耗殆盡了青春和精力,離棄了你,就像舊電池一樣。 當然,相信這不是廣告界的獨有現象,我也不希望把裁員說成是廣告界的常態,我亦曾經分別站過在被裁及裁人的一方,我明白感覺都一點不好受,我也不打算講一些「一扇門關上了就有另一扇門會打開」一類的老生常談,我只想說,趁這個時候,可能就是一個最好的時候,逼你重新思考一下,你的人生中,什麼才是最重要。 還記得有一次,聽到有位好朋友被裁的消息,我向他慰問,問他有什麼打算,他居然告訴我,他不想家人擔心,會先索性用拿到的遣散費,去和妻子及兒子一家人去旅行,話說結婚後工作都一直忙碌,一家人都從來沒有一起去過旅行。 「我沒事請放心」,他這句話,一直都留在我的腦海。 我這位朋友,現在的工作比從前的開心,活得比從前的好。 冬天過後春天就會來,但一定要心存希冀。

我沒事請放心 Read More »

選舉大數據不似預期?

即使有白宮群英出謀獻策、荷里活巨星在社交網絡吶喊助威、各大主流傳媒亦近乎義無反悔地一片唱好,希拉莉最終仍黯然落敗,特朗普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於是有人不禁問:「如果大數據可預測未來,為何今回美國大選的結果,不單止不似預期,而且還要相差得那麼遠?」 坊間有不少人歸咎大數據出錯,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首先,大部份人著眼中的民調,只不過是抽樣調查的「小數據」,所謂的大數據分析,除了數字樣本要有一定數量和代表性,同時,還要有多個數據源作數據模型分析比較,歷史數據及即時數據變動,兩者同樣重要。主流傳媒或者是希拉莉團隊的大數據分析、數據模型未必有錯,問題可能出於,數字樣本的全面性、可靠性,以及該團隊如何演繹大數據。 現在才說當然有點事後孔明,但正所謂勝者為皇,根據Cambridge Analytica這家特朗普背後的數據軍師的說法,主流民調以外,他們更集中注意力在主要支持者及捐款人的數據分析,從而推論出其他的潛在支持者所在之處,當中的投票人口,又會否在投票日出來投票,繼而在Facebook打針對性的廣告,外間以為特朗普陣營在Facebook不及對手活躍,其實不然。 然後又有人問:「為什麼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都是一面倒希拉莉氣勢如虹的消息?」這是今屆美國大選的另一個有趣現象,同時亦反映了目前Facebook的一大缺點。首先,由於被民調唱好希拉莉,不少傳媒也隨著不少人的主觀願望,繼續順水推舟,發表更多相關的正面消息。同時間,Facebook背後的運算機制,亦只會把與你有共同興趣,或者是相近取向的朋友的內容推送給你,不自不覺地,你自己變成了一個偏食兒童,你還是懵然不知。 最後,網絡假新聞和社交網絡造謠,同樣是今屆美國大選值得注意的現象,選舉過後,Facebook和Google都分別發表相應的對策,譬如禁止這類不良內容打廣告,雖然,此舉說易行難矣。

選舉大數據不似預期?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