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廣告人

做了這麼多年廣告,效力過這麼多大品牌,到頭來,我發覺,自己有個很壞的習慣。 當我的客戶是Sony的時候,我就總是盯著對手Canon的產品和廣告作品,和自己的比較。 現在到了我做Canon,我又會掉過頭來,盯著對手Sony。 從前我做adidas的時候,同樣又會盯著對手Nike。 做Pepsi,就會盯著Coke。 做Shiseido,就會盯著Estee Lauder。 做Landmark,就會盯著Pacific Place。 做同仁堂,就會盯著余仁生。 做Giordano,就會盯著Uniqlo。 如此類推,諸如此類。 雖然說知己知彼很重要,但到頭來,我發覺,我在一邊努力向前跑向前衝的同時,我卻又花了太多時間去盯著對手的步伐 ,有些時候,甚至會影響到自己的步伐,甚至是心理質素。 「不要羨慕人家的工作,要努力讓自己的工作令人家羨慕。」 以上這番話,我經常和同事們分享,但有些時候,自己卻做不到。 今天是星期五,大家可能還在埋頭埋腦忙著自己的事情,我同樣也是忙到透不過氣,但我也打算,先讓自己腦袋的一半放空,心無旁騖,專注在我目前客戶的工作上。 人家走的路,即使走得多好,讓你同樣走一次,也未必會好,何不好好專心地,把自己的那一段路先走好?

人比人廣告人 Read More »

文字有價?新聞無價?

80-90年代初,香港還是只有兩間大學,在香港當大學生的,相對矜貴一點。 我是有幸在那個時候入讀大學的,成為大學生後,我就拿著大學音樂系學生的身份,四出投稿,寫樂評。 在一些小報小雜誌成功投稿後,初時沒稿費收,但寫了兩個月,就已經陸續有報紙雜誌的編輯約稿。 是的,那個年代的編輯,好像星探,會周圍發掘新寫手,而那個年代的報紙雜誌,還有預留budget約外面人寫稿,而我所寫的,亦是比較少人寫的古典和爵士音樂,不愁沒地盤。 一個月平均投稿一萬字左右,我只是一名二打六,稿費不高,平均每個字收五毫,間中都遇上一蚊一隻字的「貴客」,一個月隨時會賺到差不多5-6千蚊稿費,作為一名學生,這份收入,開心到痹。 出來社會工作後,我繼續有為報紙雜誌供稿,用幾個筆名,寫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樂評。 過去十年,又因為我寫blog的關係,開始有報紙雜誌前來約稿,專寫廣告及營銷評論。 我老婆經常問我:「為什麼下班和周末都不休息一下,寫稿的稿費又三十年不變,還寫來幹什麽?你這麼貪錢嗎?」 其實,我寫作的動機,當然不是為了錢,但我又實在覺得,能夠逐隻字逐隻字寫而賺到稿費,我覺得有種很踏實的滿足感覺,寫稿賺的每一蚊,我都賺得份外開心。 但過去四、五年,我的「地盤」(專欄)開始逐一「收皮」(結業) 了,每次收到編輯帶點無奈的告別,原因都不外乎改版減紙啦、要把外判的專欄減少啦、你個專欄無人睇啦,諸如此類諸如此類。 目前,我只保持到一個在MR雜誌的月刊樂評專欄,這份雜誌的老闆很念舊,他說過,他在Esquire剛剛當小編時,第一個約稿的就是我,自己出來辦雜誌後,他一直都有找我約稿。 而我,寫了差不多三十年樂評,今時今日,我還是寫得很認真的。 我寫的樂評,亦像和我差不多同期出身的樂評人一樣,譬如袁智聰、陳錫海、亞里安、陳偉發、沙維奧等等,一般都寫得很深入,篇幅亦相對地長,因為,我們這一批樂評人,尤其是現在還有寫的那些,都比較不喜歡寫消費指南式的即食樂評。 說認真的,我從前所寫的樂評,在一份報紙雜誌內,所扮演著的角色,其實很渺小。 但現在回頭看,如果就連一個音樂專欄,編輯們也做得這麼認真,很難想像,想當年,經營一份報紙雜誌,大家所需要花的心力勞力和金錢上的投資,是多麼的大。 而這個年代的傳媒,從傳統搬到網絡後,營運成本繼續上漲,廣告客戶的錢,卻遲遲未有隨之而來,投入內容製作及人力資源的預算,又不增只減,惡性循環下,昔日曾經盛極一時的傳統媒體,如今在內容水平上,疲態盡現,從事這個行業的朋友,亦好像長期處於捱打狀態。 最近,蘋果日報即將啟動收費訂閱計劃,引起了不少「讀者」很大的反應。 畢竟,網絡一代,習慣了免費娛樂,網絡世界,全球資訊又信手拈來,付費或免費的,選擇都數之不盡。 教育水平較高的,即使是付費,也只會選擇外國傳媒,情況就等如,當你看慣了Netflix後,一天只有24小時,你很難會想再看TVB,更何況要付費? 當然,新聞不同一般娛樂,而每個先進城市,都需要有一份不會向政府權貴賣帳的本地新聞媒體,作不偏不倚,甚至是敢言的報導。 有前輩形容:「基本上,蘋果日報就是一條那裡有血就會游向那裡的鯊魚。」 所以,我不覺得蘋果日報有多正義,但最低限度,這份報紙,很敢言。 所以,在情感上,我會選擇支持蘋果,但其實,這個並非訂閱費,而是有點像我有「幫襯」開的The Guardian、Quartz和The Medium一樣,是捐獻。 我同情蘋果日報目前面對的窘境,但我亦理解普羅讀者的消費選擇。 而說到底,廣告收入不再,又未有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如今即使收費,要繼續支持營運,仍不足以解決燃眉之急。 廣告收入及訂閱收費是否唯一的商業模式?我沒有答案,但我總希望,在未來,蘋果日報不用單靠這兩個商業模式生存。 事後有朋友找我討論,說蘋果的訂閱制,其實是想拿用戶的數據,進行分析後,就可以像facebook、Google一樣,賣精準的針對式廣告。 據我的了解,其實在訂閱制度推出之前,動新聞的app已經可以做到類似的事情,當然,當你每次使用都必需登入後,可以拿到的數據,就會更精準、更深入。 蘋果日報的網絡廣告,都一度曾經風光過,可是,過去五、六年,蘋果日報的廣告產品(我只敢說以香港為例),一直還是被facebook、Google遠遠拋離,而且,愈拋愈遠,這說明了什麼?更多的用戶數據,是否真的能夠吸引更多廣告客戶重投他們的懷抱? 我真的不知道,直覺告訴我,蘋果日報好、其他的傳統新聞媒體也好,如果還是只看重廣告收入這塊餅去搶,這個往錢看的目標,會有點難度。

文字有價?新聞無價? Read More »

用聲音,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不要以為平日在講座見到的我,表面上好像口若懸河,但實質上,每次站台,事前我都是緊張兮兮,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我都會在事前寫好講稿,做足功課。 所以,即使我平日經常發表文章,抒發己見,但若果要我開咪做Show,其實甚有難度。 最近,口才欠佳的我,終於也鼓起勇氣,開了個Podcast,除了是受到身邊的業界朋友阿石和Ivan So的啟發,更重要的,是最近Spotify買下了Anchor,這個主力做Podcast Hosting及Distribution的平台。 以我剛剛開張的廣告風涼話Podcast為例,一經上載,等待內容批核成功之後,Anchor就會幫我一口氣,幫我在各大主要的Podcast平台,包括Spotify、iTunes、Google等等發表內容。 Podcast雖然不是什麼嶄新事物,但Spotify看好Podcast的商業前景,當然必有因由。 而事實上,過去四、五年,Podcast已經成為不少新聞主播、作家、學者、娛樂名人等等的兵家必爭之地,雖然,在香港,Podcast這氣候,還是來得姍姍來遲。 作為一個多年聆聽Podcast的用家,我這習慣老早已經取代傳統的電台廣播,原因無他,在Podcast的世界,我可以尋找到更多有養份的聲音內容,往往比傳統電台廣播為多,加上我尋找音樂推介的媒介,老早已被Spotify取代,對於我來說,傳統電台廣播與TVB一樣,已經不再存在於我的時間表上。 說回我初次發表的Podcast內容,其實是我的偷懶之作。 話說上個月,因為製作MarketingPulse的宣傳片,我與Juno進行了一個接近兩個小時有關Marketing、Branding和創作的訪談。 事後我發覺,我與Juno的訪談中,有不少珍貴的內容,都是值得和大家分享,於是,在徵求過Juno團隊的同意後,我決定把這些內容剪輯成四集的Podcast,隨便為我的個人Podcast開張。 因為訪談期間,部分對話都是輕鬆進行,所以有部份的音響質素會稍稍強差人意,但因為內容實在珍貴,我還是決定把這些內容盡量保留下來,希望大家會不介意。 我還是Podcast新丁一名,所以製作還在摸索階段,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包涵,亦歡迎就大家將來想聽到的內容,給我一點意見。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Apple Podcasts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Google Podcasts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Spotify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Anchor

用聲音,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Read More »

獨立不再?Droga5賣盤Accenture。

獨立創意熱店Droga5宣布賣盤,入贅顧問公司Accenture Interactive,可說是上星期國際廣告界的最大新聞。 上個月剛剛舉行的MarketingPulse,演講嘉賓之一Bozoma所屬的娛樂文化公司Endeavor,正正就是Droga5主力投資者之一。 據媒體報導,Endeavor今年正積極籌備上市,促成Accenture Interactive收購Droga5這交易,Endeavor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這個年代的廣告人,沒可能沒聽過David Droga這名字。 David Droga可說是過去20年叱咤風雲的廣告界傳奇人物,堪稱現實版的Don Draper(美劇Madmen內的男主角)。 1996年,當年只有28歲的他,單人匹馬,離開家鄉澳洲,沒帶一兵一卒,空降到新加坡Saatchi & Saatchi,當上當地辦公室的ECD。 不消兩年,他已經率領Saatchi & Saatchi Singapore,在國際廣告公司排行榜上插旗,成為Advertising Age International Agency of the Year,未幾,他又成為了Saatchi Asia的Regional Creative Director,及後繼續搭上白金升降機,才三十出頭,已經成為Saatchi & Saatchi London的ECD。 2003, David Droga移居New York,當上Publicis Network的Worldwide Chief Creative Officer,當上巨無霸廣告集團的管理層後,幾年間,他反而變得低調起來,作品亦乏善足陳。 三年後,2006年,他自立門戶,開設了獨立創意熱店Droga5,及後10年,展開了他創意生涯的另一章。 除了獲獎無數(各位請自行Google),Droga5為客戶如Marc Ecko、New York Times、Google、Under Armour、The Great Schlep feat. Sarah Silverman(當年為Obama總統助選的企劃)等等創作的廣告,都成為文化象徵的一部分,超越了傳統廣告扮演的角色。 這一次,Accenture Interactive收購Droga5,除了震撼了整個廣告界,更別具象徵意味。 第一,David Droga先前多次宣稱希望能夠保持獨立身份,所以一直堅拒任何廣告集團的收購,外間一直議論紛紛,為何他會改變初衷? 第二,這亦可能是,顧問公司首次收購如此份量的獨立創意熱店的先例,因為,先前大部份被收購的獨立廣告公司,都是以製作主導的單位,某程度上,是協助顧問公司減低外判的解決方案。 本來,顧問公司進軍廣告界,已經不是這一兩年才發生的事情,事實上,以可以和企業C-Suite Executives對話這定位的前設優勢,近年,顧問公司老總們開始發現,除了財務、營運之外,如果能夠網羅客戶品牌傳訊方面的服務,將會令業務更加如虎添翼。

獨立不再?Droga5賣盤Accenture。 Read More »

你的廣告還有效嗎?

我買了的,其實也不是什麼名貴貨品,這個盒子裡,只不過是一條不用一千蚊港幣的Paul Smith皮帶而已。 而我的整個購物體驗就是,即使明明是虛擬店舖,網站上的照片、文案、電郵、購物過程,卻又讓我感到賓至如歸。 尤其是,當我在下單後第四天,就收到從英國DHL寄來的貨品的那一刻,那一份隆而重之的包裝盒,那一種感覺,就實在遠超我付出的價格了。 這個年頭,用心為客戶服務的商家,就是會投資在產品及服務體驗上的每一個環節。 那管只是卑微如一個直銷郵件,一個像我們這類的廣告人,可能會覺得太微不足道的直銷郵件。 可另一邊廂,卻還有一些商家,會以為大花金錢製作亮麗的廣告,然後卻把平庸的產品及服務體驗,販賣給顧客。 20年前,販賣所謂的Aspiration,找個明星找個靚model拍一輯廣告,還可能是有用。 但來到這年頭,消費者頂多給你騙一次,之後,他們不在朋友圈之間,甚至是上Forum唱衰你,你就應該已經要偷笑了。 作為一名廣告人,我可能正在倒自己的米,但作為一名消費者,有很多時候,我實在深深感受到,廣告的功效,其實並非再如廣告人所想般這樣萬能的了。 當然,這亦可能會牽涉到,究竟這個年頭,廣告客戶應如何定義,什麼是廣告? 品牌找幾個KOL試用產品,然後分享使用體驗,算不算廣告? 品牌做一批與產品有關的應用內容,放上YouTube,又算不算廣告? 品牌製作一隻App,令消費者更方便使用你的產品,甚至是鼓勵他們透過App與你互動,這又算不算廣告? 品牌為消費者悉心設計的售前售後體驗,人人掛在嘴邊的所謂用戶體驗,又算是廣告嗎? 廣告的形式有很多種,千變萬化,但說到底,如果能夠在一個價值鏈的關係上,為消費者提供價值,你做的廣告,才有真正的價值。 這些價值,無論是娛樂好、有用資訊也好、實質方便更好,都可以成為建立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的橋樑。 但只是為塗脂抹粉所創造的價值,一般不會長久。 廣告,其實還是能有效地,幫助建立品牌和促進銷售的,但昔日「廣告」的定義,今天卻變得愈來愈廣了。 *本文並非贊助廣告,純粹個人自發感想。

你的廣告還有效嗎? Read More »

山茶花文具店 | 代筆者言

無論待人或處事,日本人都十分含蓄而優雅。 在美國念書時,我的班上有好些日本同學,平日大部分時間都相處融洽,可是,當一起做功課時,我卻多次被他們總不願意「打開天空說亮話」的民族性,幾乎逼瘋。 當然,這是人家的民族性使然,亦是他/她們與人的相處之道,所以,我也要好好學懂去尊重。 日本人的含蓄委婉,凡事都不喜歡說得太白的特性,都充分反映在這本書內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裡。 讀這本書前,從沒想過,日本人對社交禮儀之注重,會因而衍生出這專為人家代筆的工作出來。 代筆的原因,形形色色,百怪千奇。 有些是因為個人不擅辭令,希望由別人代筆代勞; 也有人因為說話難於啟齒,連執筆的勇氣都沒有; 亦有些人因為書寫字體欠佳,怕見字如見人,有失體統。 除了要寫得一手好字,行文得體,書中的代筆者,還要對所有執行細節,譬如選信札、貼郵票、用何種筆墨,一一都要深究。 每位找書中主角鳩子代筆的配角,人物設定各有特色,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說故事的手法,有點像深夜食堂,所以,相信很快會被迫成劇集,或者是電影也不足為奇(我後知後覺,事後上網搜尋,也有網友爭相告知,發覺原來此書2017年已被改編成日劇)。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做日本人,實在很累哦。 但細嚼下,我又覺得,做日本人,好像很有情趣。

山茶花文具店 | 代筆者言 Read More »

After Life 把悲傷留給你哋

《The Office》一劇令Ricky Gervais大紅大紫,之後他也做過大小規模的好些製作,我最後看他的作品,就是又無稽又無聊的《Idiot abroad》旅遊真人騷系列。 《After Life》是Ricky Gervais登陸Netflix的新作,一季只有六集,每集不足三十分鐘,本來以為時間「話咁快」就過。 但誰知,故事一開始就講述經不起喪妻之痛的男主角Tony,成為了一名混世魔君,既厭世又下下出口傷人,每集都見他四處撩事鬥非,博鬧、博打。 可是,這個如此乞人憎的人物,你卻又會對他萬二分同情,包括在故事中,Tony身邊經常被他用語言糟質的家人、同事、朋友和街坊。 老實說,第一集實在來得有點兒重口味,Tony這位仁兄,真的厭世厭到煩死你,令人看得坐立不安,幾乎失去追看第二集的意欲。 但繼續看下去,當你亦逐漸感受到主角的痛楚,感受就會開始很不一樣,故事亦細膩動人,對白「應棍」,每每和你反思人生。 看完每一集,如果我的太太就在我身旁的話,我都要來一個抱抱,才可釋懷。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令其他人活得更好。可以抱住這心情活下去的話,每一天,我們才可以都活得更好。 剛剛看到Ricky Gervais在Twitter宣布,《After Life》會有第二季,太好看,我一定會續看。

After Life 把悲傷留給你哋 Read More »

熱血老師愛的教育

日劇中的熱血老師,總像是個外星人,他/她願意為讓學生成材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程度,幾乎和要為拯救地球明天而天天努力的超人一樣。 我慶幸我中學時代,在培正中學也曾經遇上過幾位熱血老師,的而且確,他們對我日後的人格成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最近,剛剛看完這齣近期在日本大熱的新劇《3年A組從現在起大家都是人質》,故事情節很浮誇,亦差不多每集都在灑狗血。 可是,一如大部份日劇,人物角色的設定、故事橋段的佈局,都做得相當細膩。 話說此劇的Marketing亦做得不錯,在社交網絡炒得火熱,除了Twitter,其中還包括Tik Tok。 實在很久沒看熱血老師的日劇,男主角菅田將暉演出的熱血老師,演出實在150%地投入,多場獨腳戲中的獨白,令人看得感動。 雖然,我對他的印象,還是停留作幪面超人W中那個吊兒郎當的小伙子。 還有,那些飾演中學生的演員,幾乎每一個都可以獨當一面,而且,大部分其實都分擔了每集的重要角色。 故事的主題亦充滿話題性,除了探討網絡欺凌、社交網絡人性黑點,亦一口氣探討學生自殺、教育制度、貧富家庭等等一籃子的社會問題。 社交網絡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橋樑,但同時,那些不負責任的語言暴力、那些五時花六時變的言論風向,亦可以對社群及個人,構成不同層次的傷害,甚至是,於劇中的語言殺人。 劇中的中學生,正正反映出這個活在社交網絡和手機的世代,他/她們一方面要靠社交網絡的「讚」作為精神食糧,同時間,他/她們亦分不出現實世界和網絡社區之間的真偽,情緒往往被網絡上的噪音言論所牽引。 至於那些還未經證實,便在網絡廣傳的謠言,四方八面的網民,很容易隨便對當時人予以公審,更加是此劇的中心思想所在,這,亦是一個值得大家反思的問題。 Let’s think。

熱血老師愛的教育 Read More »

奔馳中的樂與汗 | Jaybird X4運動藍牙耳機

市面上的入耳式無綫藍牙耳機愈出愈多,但一分錢真的一分貨,要追求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的話,一般索價港幣二千以上,很正常。 如果我告訴你,我面前這一對Jaybird X4,價錢只是港幣一千左右,聲音卻可以媲美高級貨色,我一定是在騙你。 所以我不打算騙你,這對Jaybird X4,雖然是最新版本,但賣點依然不是超級靚聲。 之不過,如果你要求一對入耳式無綫藍牙耳機,給做用來做運動時,可以粗暴地使用,這就一定是你那杯茶。 一對不怕跌、不怕汗水、不怕雨水,而且音質是「還可以」的無綫藍牙耳機,這對Jaybird X4,確實是不用想太多的選擇。 已經出到第四代,和上一代造型分別,毫不顯著,但細心點看,操控按鈕部分,換上全膠的防水物料,手感不俗,耳機上的品牌標誌,亦改成灰色on tone的顏色,變得較為低調。 Jaybird X4有很多優點,也有少許缺點,我不如直接了當,和大家逐點分析吧。 優點 強悍防水防汗:雙重疏水納米防汗塗層,IPX7防水級別,下雨下雪,甚至是1米水深壓力下也可以支持30分鐘。有朋友試過連運動衫不慎放了進洗衣機,事後居然可以當無事發生過,當然,當事人經過專業訓練,家庭觀眾請勿模仿。 掛頸式設計: 戶外運動時不用擔心丟掉,我試過配戴全無線耳塞式的粒粒藍牙耳機晚上跑步,顧住抹汗,路經草叢不慎丟掉了其中一粒。 物料輕巧:X4的防水塗層加強了,機身重量仍維持在14.7g,比起上一代X3的13.8g,幾乎沒有分別,佩戴起來,零負擔,很輕鬆。 價格相宜:高級品牌耳機的入門版價錢,運動專業的設計。隨機附送兩對COMPLY ULTRA FOAM TIPS耳綿(零售價起碼HK$50一對)、兩對大小尺碼的矽膠耳塞,以及三對用來固定耳朵佩戴位置的耳翼,交足功課了。 連線方便穩定:藍牙4.1辨認速度相當敏捷,可同時連結兩部主機,iPad與手機對換無難度。亦可以記認八部主機,暫時未試過運動期間斷線,算穩定。 續航力:官方數字,每次充電2小時,可持續8小時使用,實測大概6-7小時。此外,還可以快速充電,10分鐘充電,即可使用1小時,比起我用過的其他品牌,夠用。 缺點 音質平庸:老實說,音質只是還可以,層次感來說,不給力,中音帶點朦朧,低音強勁卻欠彈力,唯有要靠可調節EQ的官方手機App,加點味精,自己執生。 操控難捉摸:這是最令我困擾的問題,尤其是關機方面,沒有任何顯示。我經常以為自己關了機斷了線,然後再把耳機收藏好,但原來耳機繼續在待用狀態,於是,便白白把本來充好的儲電溜走。 話音朦朧:用這耳機通話,女方的聲音會變成徐小鳳,男士的聲音會變成King Sir,感覺很侷促,很古怪,所以,我會避免用這耳機作日常的hands-free便攜通話,所以只會在做運動的時候佩戴。 叉電座:X4依然指定使用這款全世界唯一獨家村的USB叉電座(佢講這樣設計才可以將重量減到最低,同時又可防水),有點不方便。上述的關機問題,亦經常令耳機長開走電,到你準備出門跑步的時候才發覺沒電,可以是很災難。希望有一天,Jaybird會出一個給X系列的收納系統,既可以自動叉電又可以收納的設計。 利申:文中產品Jaybird X4由相關品牌的客戶免費提供測試,唯本人未有收取任何產品以外任何形式的酬勞。

奔馳中的樂與汗 | Jaybird X4運動藍牙耳機 Read More »

午間音樂小聚 @KEF Music Gallery Central

中學時代,因為家裡沒能力負擔,亦沒有空間和資格玩什麼Hi-Fi,於是,我就像《無間道》裡面的陳永仁一樣,經常在旺角深水埗一帶的音響店打躉(那個時候還未流行影音這回事)。 那是80-90年代,香港人的生活節奏還沒那麼緊張,音響店內的叔叔,即使明知我是來「混吉」的塞豆窿,依然不介意播我帶來的唱片或者錄音帶。 記得,有位叔叔說:「反正我都係喺度企啫,有人陪我吹下水,幾好。又話唔定,你大個咗,會有錢嚟幫襯我呢?呵呵呵。」 此外,中學時代,我亦是學校音樂室的地霸,與音樂老師混熟後,經常會趁午飯時間,到音樂室炸機。 後來,我當了學校銀樂隊的隊長,有音樂室的鎖匙,假期的時候,音樂室便成為了我的私人音響室。 播放音樂的器材不一定要很昂貴貴,可是,有一個可以讓你肆無忌憚炸機的空間卻很重要,但我相信,對於一般香港人來說,這是一個奢望。 現在我年紀大了,家裡有了可以播歌的私人空間,之不過,我還是念念不忘在人家的「場」炸機的日子。 可惜,時代不同了,因為土地供應的問題,這個年代的音響店叔叔,未必可以像我那個年代的叔叔一樣,有這樣的閒情,招呼入來「齋聽」半小時的街客。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購買音響器材,絕對不是一個三言兩語就可以下的決定,消費者除了會經過三番四次的考量比較,看完又看,心思思,再看完又看,之後又會問朋友、問Google、問YouTube。 如果有家室的,最後決定行動之前,你又要諮詢家人的意見,入紙申請,尤其是,如果你這套音響,是打算放在客廳內的,那就肯定不是你一個人可以話事的決定了。 幸運地,我因為廣告行家的介紹(朋友H是負責這個品牌的廣告公司老闆),認識了KEF這個我從小就恨到發燒的品牌的朋友。 於是,我現在不用再在旺角深水埗一帶的音響店打躉,我會直接到位於中環的KEF Music Gallery炸機。 我實在太懷念當年我會趁午飯時間,拿著飯盒,躲在學校音樂室炸機的時光,雖然只是短短的半個多小時,但聽完自己喜歡的音樂後去上課,下午飯氣攻心的問題就自然地解決了。 我一直希望能夠找個機會問KEF借場,和一些朋友一起,回味一下我當年的午間短聚音樂時光。昨天,多謝KEF的朋友們的慷慨支持,我終於能夠重溫我這一份美好回憶。 與其說KEF Music Gallery是一個Showroom,不如說這是一個為樂迷而設理想示範單位。 當中,有可以讓我們發下夢的超級豪宅,也有中型的家庭空間,亦有較私密的個人音樂角落,總之,各適其適,豐儉由人。 當日我們在KEF Music Gallery炸機的音響室,是那個名為《Collector Lounge》的音響房。 多謝朋友E特意把珍藏的Bohemian Rhapsody電影Soundtrack黑膠盤帶來,在配合KEF的經典喇叭MUON先讓我們重溫了三首Queen的經典歌曲,我亦順便拋拋書包,為每首歌曲的背景,逐一介紹。 之後,便來到戲肉,播放了Bohemian Rhapsody電影內的Live Aid一幕,視覺上,當然不可以和戲院相提並論,但以音響效果而論,我覺得,絕對是超越了我當日在中環娛樂行英皇戲院觀看時的震撼。 事後有朋友更和我說,當中的現場感,好像連扮演Freddie Mercury的Rami Malek所散發出的熱汗也能夠感受到,簡直是讓人有毛管戙的感覺。 而事實上,那套雙Subwoofer的7.2.4環迴立體聲組合,加上音響房的隔音系統,效果當然是一般戲院亦難以比擬的。 再次感謝KEF的Hebe、鍾哥、Candy、和Julien的幫助,讓我過了一個小時的音樂主持癮,短短的聚會,卻是令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利申聲明:是項活動純粹自發,本人沒有收取主辦單位的報酬,我只是純粹借場一用,至於食物亦是與會朋友們自費,由KEF的朋友代勞訂購》 KEF Music Gallery地址:中環都爹利街1號12樓

午間音樂小聚 @KEF Music Gallery Central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