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魔法 交響40年 | Yellow Magic Orchestra 40th Anniversary

70年代末,在我母校培正附近的窩打老道山YMCA,門口有兩部電動遊戲機,有一部同學們戲稱為「嘭蕉嘭蕉」的電動遊戲機,畫面背景是一個馬戲團帳幕,當中有兩個玩雜耍的火柴人,左右交替跳著搖搖板彈高,遊戲目標,是要跳上頂頂撞破上面的氣球。

那時都只是站在其他小朋友後面,看著人家打電動,但我對這個電動的背景音效卻印象深刻,除了搖搖板上火柴人一上一落的「嘭蕉嘭蕉」,還有就是火柴人失手直墮地面身亡一刻所奏起的哀樂。

這段我印象深刻的聲效,後來居然在一隊樂隊的唱片中出現,那就是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這首音樂,叫《Firecracker》,話說此曲旋律原作人是Martin Denny,是有名的美籍Exotic音樂作曲人,這首歌的旋律充滿外國人眼中的東方味道,原曲是用類似東南亞的竹片琴演奏,很有原始的民族特色。

但《Firecracker》到了YMO手上,卻像變魔術般,把當時小朋友流行的電動音樂,變成有型有格的電子音樂,中段更來一段像協奏曲華彩樂段的古典鋼琴。當時的YMO,可能已有把音樂直接輸往英美市場的雄心,有點刻意要把外國人眼中帶著「土氣」的東方元素,來個嚇你一跳的華麗轉身,成為了樂隊橫空降世的第一首單曲。

今年是YMO成軍的40週年,低音結他手細野晴臣、鼓手兼主音歌手高橋幸宏,以及鍵琴手坂本龍一,三位師兄弟都開始陸續歸位,包括好些即興現場演出。

《Yellow Magic Orchestra》(1978):回帶40年前,YMO第一張與樂隊同名的專輯,網上找到的初代日本版黑膠唱片的封面圖,封條上是大大隻字寫著細野晴臣。顯見當時樂隊剛成立時,名氣最大的,就是細野晴臣,事實上,除了作曲編曲彈奏低音結他,細野同時亦身兼此專輯的監製及混音。

每次提起YMO,大部分人都會聚焦於坂本龍一,但其實,樂隊成立初期,三人中最年長的細野晴臣,才是樂隊的靈魂人物兼召集人。

事實上,細野晴臣亦可能是最早意識到,電動遊戲將會影響一代人的音樂人,《Yellow Magic Orchestra》這首張專輯中,亦注入了一些電動音樂元素作音樂前奏及間場,包括《The Circus》及《The Invader》這兩款電動遊戲,回想當年,作為中學生的我,第一次聽到這種音樂,實在感到異常興奮和震撼。

當其時,參與《Yellow Magic Orchestra》這專輯的重量級音樂人,還有開創Jazz Fusion先河的結他手高中正義,至於為樂隊電子合成器程序編排及編曲的松武秀樹,更加可以稱得上是YMO的第四號人物。

首張專輯以純音樂的電子搖滾及舞曲為主,細野晴臣一人包辦了《Simoon》、《Cosmic Surfin’》、《Mad Pierrot》三首各具電子前衛色彩的作品,是他尋找新音樂風格,實驗意味較強的階段;《Tong Poo東風》則是坂本龍一漸露頭角的大規模電子樂曲,編曲有點像管弦樂般豐富,是日後最常被演出的YMO曲目之一;樂隊亦試驗流行曲演唱的作品,《La Femme Chinoise中國女》是由高橋幸宏操刀。

《Solid State Survivor》(1979):是YMO乘勝追擊的傑作。唱片封面上,各人身穿紅色的疑似解放軍裝束,和一個模特兒人形攻打四方城。延續了上張純音樂為主的東方電子曲風,高橋幸宏作曲的電子純音樂舞曲《Rydeen》,幾乎成為了日後YMO的主題曲。坂本龍一和高橋幸宏合寫的《Behind The Mask》亦衝出國際,被Michael Jackson(事隔多年後才公開推出)及Eric Clapton改編。

《Public Pressure》(1980):雖然是一張現場演出專輯,、卻是YMO的一個里程碑,因為這是樂隊首次出國到英美等地巡迴演出的實況記錄,YMO三子之外,演出樂手,除了電子合成器主腦松武秀樹,還有坂本的前妻矢野顕子擔綱鍵琴手與和音,不得不提,還有Jazz Fusion電子結他手渡邊香津美。當年第一次聽,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隊我本來以為是錄音室樂隊的冰冷電子樂團,現場演出,居然可以這麼充滿樂隊默契的火花,每首歌曲的能量感亦大增。專輯除了收錄了YMO首兩場專輯的多首重點作品,也出現了坂本龍一個人首張專輯內的名曲《The End of Asia》的YMO版本。

《×∞ Multiplies》(1980):單單是封面就已經充滿劃時代意識,YMO三子人像無限重複出現,個人認為是眾多YMO專輯最經典的封面設計。歌與歌之間的Snakeman Show是一個虛構的清談節目,音樂方面亦充滿實驗性,作品像《Nice Age》和《Citizens Of Science》等,亦注入了Psychedelic/Punk Rock及New Wave等元素,部分樂評人批評這專輯是姿態多於實際,音樂上另類內容,亦令部分樂迷無所適從。

《BGM》(1981):經過上張專輯的放任與實驗後,YMO再次回到電子搖滾的初衷。外間盛傳當時開始作個人海外發展的坂本龍一,逐漸與細野晴臣及高橋幸宏若即若離,各有心病。《Cue》便正好是細野與高橋聯手撰寫的歌曲,目的是要向坂本展示二人的音樂意向,有點冷戰意味。為此,坂本亦以他的出道作《1000 Knives》,以及以細野70年代曾經名噪一時的樂隊名稱命名的《Happy End》回禮。整張專輯以冰冷低調的電子程序編曲作主調,演繹具流行意味的旋律,開創了另一種新風格,影響了後來無數歐美地區的SynthPop樂隊。

《Technodelic》(1981):繼續承接上張專輯的曲風方向,工業意味的機械聲音亦更明顯,坂本的《Taiso體操》我是先從細碟聽到,封面設計充滿日本懷舊的Pop Art味道,音樂卻是一首電子New Wave作品,樂曲內容,基本上就是日本式的大媽舞。《Key》是在細野與高橋再次聯手撰寫的佳作,旋律很有日本歌謠曲味道,但編曲卻很前衛獨特,密集式的電子低音,成了日後的風格之一。此專輯亦開始滲入了不少Ambient編曲元素,在流行旋律之餘,仍有點前衛電子實驗意味。

《Naughty Boys》(1983):經歷過兩年分道揚鑣後,三人再次高調地走在一起,猶記得當年,他們戲稱是自己是中年苦柿隊(當其時大熱的青春偶像三人組),三人聯手創作的第一首主打歌《Kimi Ni Mune Kyun 因為你而心動》,旋律徹頭徹尾是一首主流的日系歌謠曲,但編曲卻甚有歐陸流行曲品味,推出後旋即打上ORICON流行榜。高橋主導了《Expected Way》和《Opened My Eyes》兩首充滿英倫New Romantic搖滾味道的快歌;細野個人的作品《Lotus Love》旋律充滿糜爛美,編曲上的電子鼓擊卻充滿爆炸力;平時感覺沉鬱的坂本,也居然交出了《Ongaku》和《Expecting Rivers》兩首充滿陽光感的歌曲。雖然是實力派音樂人,但YMO各成員其實都是流行旋律的高手,這張專輯內的10首歌,除了個人作品,亦多了成員間交代共同創作的作品,首首都是上乘之作,可聽性甚高。《Naughty Boys》是YMO罕有的全歌唱作品專輯,但同時間,亦發放了純音樂版本的同名專輯。

《Service》(1983): YMO回歸後顯現創作力旺盛,馬上又推出了另一張專輯。走的路線其實相似,是很有國際視野的日本電子流行搖滾,特意找來了駐日英籍DJ Peter Barakan幫他們寫歌詞,令歌曲更具國際意味。除了各人主腦的作品,也有合作撰寫的作品。《You’ve Got To Help Yourself 以心電信》是高橋與坂本合寫的流行作品,是當年日本《世界通訊年》的主題曲,是YMO罕有既正氣又陽光感的歌曲。專輯中的《See-Through》是三人合體的勁作,是從未有收錄在大碟的單曲《Kageki Na Syukujo 極端淑女》的風格延續,編曲同樣充滿型格。至於我另一最欣賞的,就是坂本罕有地在YMO開腔的《Perspective》,是一首編曲充滿坂本風格的作品,有如Debussy音樂般的貴氣和格調,和聲進行暗湧重重、調性變幻莫測。

《Technodon》(1993):三人再次走在一起,一眨眼間已經是十年後的事。相信在心態上,三個人已有很大的轉變,一身山本耀司的衣著,躺在床上進行產品發佈會。樂曲的格調變得反而輕鬆自若,電音舞曲亦像去掉了昔日的沉重,節奏精緻而帶點工業電子味,音樂的形態開始趨向糅合了Acid Jazz、Techno Trance、Ambient House電子輕舞曲的方向。《Be A Superman》、《Hi-Tech Hippies》和《Pocketful Of Rainbows》都是充滿國際視野、格調時尚的電子舞曲,由東京到紐約以至倫敦,把這幾首歌曲在其中的Club或精品酒店的lounge播放,也會是天衣無縫。

但1993的重組只是曇花花一現,三個人再次走在一起,已經是2007年的事,以HAS/YMO名義的巡迴演出(HAS是指野與高橋的二人習作Human Audio Sponge簡稱),樂隊重組亦推出了一組單曲。

《Rescue》(2007) :冷不防YMO居然為士郎正宗動畫《蘋果核戰》電影版做了主題曲,但更搶耳的,反而是單曲Side B的《Rydeen 79/07》,此07年的版本,來得比79年的原版來得從容不逼,主旋律用Toy Piano彈奏,亦注入了大量Acoustic音樂元素,YMO更以原始人及江戶時代人物造型,亮相於麒麟啤的電視廣告,令這首歌的新版成為了當年日本流行樂壇的焦點。

2008年繼續以HASYMO推出了另一組單曲《The City of Light》和《Tokyo Town Pages》,兩首作品都是走Ambient House和Chill-out的格調,音樂變得更令人有冥想、沉思的意味。高橋的鼓擊密集飄忽之間,卻是步履輕盈。音樂語言的精煉簡約,似是三位高手,以洗滌過的招式交手,互相發出會心微笑的眼神交流。

雖然不少人認為Kraftwerk是70年代的電子音樂先驅,但對於我來說,我還是覺得YMO才是把電子音樂推向高峰的殿堂級樂隊,他們當年已具有改變世界樂壇的視野和力量。40年過去了,YMO三子都已經邁入六、七十歲的暮年,但他們的黃色魔術,影響力卻依然未有靜止過下來。

(原文刊載於MR雜誌2018年11月號,我是本文作者)

4 thoughts on “黃色魔法 交響40年 | Yellow Magic Orchestra 40th Anniversary”

  1. 香港為華人聽眾提供豐富的日本流行音樂中文介紹,很棒。謝謝你們!80年代香港樂壇很多嘗試 to copy city pop, ymo 也有優秀成績,台灣的聆聽和創作實在落後與狹窄甚多

  2. 大家各有各優秀,我也是聽台灣的流行曲長大,李宗盛、林強、伍佰都打開了我對華語歌曲的眼界。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