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Steve Jobs的i-戰衣

除了icon這個字,我似乎已不找到一個更貼切的詞彙,來形容剛剛離我們而去的Steve Jobs。 作為一位icon,他的一舉一動當然備受眾人關注,而但凡人都是先看外表的,所以衣著亦往往成為焦點所在。 眾所周知,近期亦備受談論的,就是Steve Jobs自從於1997年回歸那一家由他一手創立,後來又把他踢了出局的Apple Computer時,他開始逐漸樹立起的一套衣著「風格」。 Steve Jobs生前是惡名昭彰的偏執狂,更是簡約主義的忠實信徒,從他的衣著品味,大家亦可見一斑。 一件黑色長袖高翻領(Turtleneck)毛衣、一條Levi’s經典501牛仔褲、一對灰色的New Balance 991球鞋,就成為了Steve Jobs每次站在演講台上,宣佈那些令全世界為之歡喜若狂的蘋果產品時,最iconic的形象。 大家都幾乎可以肯定,這一式一樣的衣著組合,就如蝙蝠俠放在蝙蝠洞裡的戰衣,Steve Jobs應該擁有無數套。 牛仔褲及球鞋的品牌早已揭盅,都是美國貨(但牛仔褲卻不肯定是否美國製造了,那款球鞋卻肯定是),唯獨是那件黑色長袖高翻領毛衣,一直帶點兒神秘感。 最近的一個解說,是來自已經出版的Steve Jobs個人回憶錄(由Walter Isaacson執筆)。話說80年代,Steve Jobs曾一度拜訪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席間他對Sony企業內的員工制服,產生了濃厚興趣,而事實上,當時的服裝設計師為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為了加強員工歸屬感,Steve Jobs認為Apple員工也應該有自己一套制服,於是他找來了三宅一生擔綱設計。之不過,此構思後來遭到Apple員工強烈反對(這個當然,那個是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哦),最後胎死腹中。 雖然如此,Steve Jobs繼續與三宅一生保持密切聯繫,後來更要求大師為他設計屬於其個人風格的「制服」,最後,Steve Jobs選了一件黑色長袖高翻領毛衣作為他的戰衣,三宅一生亦為他一口氣製作了一百件。 三宅一生當年為Steve Jobs量身訂造的一百件毛衣,未必永遠合穿吧,難怪過去多年來,Steve Jobs要找其他代替品。 但到頭來,他還是選了一個美國牌子,這個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品牌叫St. Croix,據該公司的發言人稱,Steve Jobs平均每年會向他們公司購買兩打同款同色的黑色長袖高翻領毛衣。 最近,St. Croix這個品牌亦因Steve Jobs的離世而人氣高漲,只短短幾天,這款外表平平無奇,賣175美元的毛衣,已經售罄,銷量升幅為100%。 但奉勸大家,這既然是Steve Jobs的個人標誌,除非閣下為了製造搞笑效果,否則還是不要照樣模仿了。 更何況,這並非一個合適的搞笑時候,小心惹來Steve Jobs粉絲咒罵。(放心,我一定會帶頭) 伸延閱讀: Steve Jobs on Why He Wore Turtlenecks Steve Jobs’s style: New turtleneck details revealed Brand Behind […]

Steve Jobs的i-戰衣 Read More »

廣告人喬布斯

但凡成功人士都懂得「功高蓋主太危險」這道理,所以最吃得開的廣告公司創作總監上台領獎,第一個要多謝的,一定不是老闆同事阿媽阿爸老公或老婆,而是親愛的廣告客戶。 廣告客戶,除了他/她正好就是出錢拍廣告的那位,更重要的是,沒有他拍板,任你的創意比天高,也沒有機會面世。 正所謂「生娘不及養娘大」,無錯,創意可能是你懷胎十月生出來的,但廣告客戶就是你這個創意寶貝的養娘,呱呱落地後,沒有他/她的奶水,你的創意根本沒可能長大成人,更勿論街知巷聞蜚聲國際了。 當然,你可以和我理論,廣告界的客戶,大部份都只是打工仔或上市公司老闆,他們只是用阿公的錢,所以稱不上是養娘。 但朋友,你也要為他們設想一下,試想像你就是負責拍板的那位的話,勝負榮辱都是你的,尤其是,廣告創意這回事實在太主觀,買大不一定贏大,這個風險,誰拍板誰負。 既說廣告客戶其實大部份都是打工仔,真正由老闆親自拍板的廣告,其實少之又少,但一般情況下,這類由老闆親自拍板的廣告,通常各走極端,只會極好或極差。 眾所周知,剛卸任蘋果公司CEO的喬布斯,就是一個出了名hands-on的神級波士,加上他對廣告、對品牌的熱忱,難怪江湖傳聞,即使是日里萬機,蘋果公司大部份的廣告,還是要經他作最後拍板的。 但幸而,喬布斯始終並非一個只懂做生意的老闆,他對美學及品牌營銷有其獨特品味和見解,經他拍板的廣告,大部份都叫好又叫座。廣告史上最經典之一的兩則電視廣告:1984年的”1984”和1997年的”Think Different”,除了在兩個不同的重要階段,為蘋果公司樹立了獨特的品牌性格,並成功製造話題外,更重要的是,這兩則廣告都好像與喬布斯形影不離,彷彿成為了他兩個重要人生階段的印記。 蘋果公司的廣告合作伙伴,是美國西岸著名的Chiat\Day(後來被TBWA\收購),廣告界中人,當然會對其創作人的名字如數家珍,但有趣的是,和不少業外人談起蘋果的廣告,就有點像談起其他蘋果產品一樣,大家都總好像覺得,這些都是由喬布斯他老人家的手筆。 當然,我們也心知肚明,一個人的腦袋不可能想得出這麼多的東西,可是,大家都樂於一起繼續美化或甚至是神化這個誤會。 可能大家都明白「功高蓋主太危險」這道理,所以,這個那個精彩的蘋果廣告之所以如此成功,第一個要多謝的當然就是喬布斯,做得一般的那幾個廣告,我肯定是其他二打六趁他休假時拍板的。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廣告人喬布斯 Read More »

香港社交媒體新貴—銀髮族

互聯網的創業者,多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可能因為這樣,大家普遍會認為這只是個年輕人的天下,可是,隨着日新月異的電子電腦產品愈來愈親民易用,所謂的主流互聯網用戶,又或者是尖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已在默默地起革命,一個在較高年齡層的族群已逐漸集結起來,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主流。 看看目前互聯網界的大戶facebook在擁有最多用戶的美國情況,在其一億五千二百多萬的用戶中,佔最大塊餅的,雖然還是佔30%的18至24歲,其次是22%的25至34歲;但留意45歲以上的群組,加起來其實也有22%以上。 比較一下也坐擁了三百七十多萬人口的香港facebook用戶群,整體而言傾向更較為成熟,最大塊餅的32%則落在25至34歲,35至44歲這年齡層也不弱,佔了14%,45歲以後的群組加起來也有接近11%,兼且升勢不弱。 記得有次在網上看美國科技界著名的D Conference,便曾經聽過Steve Jobs提及,當年首次在iMac電腦上新增了iSight(Web Cam)這配置後,便意想不到地多了一班「銀髮族」的用家。 而且,在Apple Retail Store內所提供的電腦應用課程中,也來了一批為數甚多的退休人士,他們開始學習使用電腦、上互聯網,甚至是撰寫個人網誌,不是為了工作,而是透過現今平易近人的科技產品,方便用來促進與孫兒或子女的溝通。 大家還否記起當年諾基亞電話的名句? 科技以人為本。的而且確,只要是以人為本的科技,就不難無分年齡獲得眾人的愛戴。看看周遭的iPad用戶,由我們的曾特首到星期天與爺爺一起去飲茶的幾歲大小朋友,都能一網打盡。 前兩天,我看到華碩電腦的價廉物美的ASUS Transformer 已經出動,此公司曾一手牽起Netbook熱潮,所以我敢說,2011年的平板電腦市場,肯定會極快普及。 而作為一部集電子書閱讀器及多媒體電腦於一身的平板電腦,更勢將成為不少成年人,尤其是長者們的新玩具。 到時,他們可以在每天一邊嘆早茶時,一邊上網閱覽《信報》,興之所致,再到《信報》論壇一抒己見;發表完一番偉論,再順道將在報章讀到的有趣港聞,於facebook上分享給在加拿大彼邦移民三十多年的老友;靈感到了,不如又到新浪發一篇微博,然後回覆一下粉絲的回應;下午茶轉眼又到,邊呷一口奶茶,邊上TVB的網站追連續劇,又或者讀一下剛下載回來的蔡瀾散文集,樂哉。 這不是我憑空捏造的奇想,最近拜讀國際市場調研公司Synovate的Media Atlas(思緯)香港研究報告,當中就有數據顯示,香港人口中有超過一百四十萬年齡介乎50至64歲的「銀髮族」,而他們正好是目前在網誌和討論區貢獻內容的「新貴」,平日除了經常上網看東西,並與其他發表內容者進行互動,其中達四分一的「銀髮族」網民,更為積極發表內容的原創人,有文字的,更有影象的,單是去年,他們的活躍度便有達42%的增長,在社交媒體的平台上,參與率極高。 有別於上一代的「銀髮族」,他們對於新科技,更是需求若渴,31%認同擁抱最新科技產品的重要性,是眾年齡層中,比率最高。研究更指出,雖然遠不及八十後備受關注,惟不少市場推廣及企業,已開始積極籌備如何打入這「銀髮族」向來未受重視的市場。在互聯網及科技產業的世界,正好因為「銀髮族」被長期忽略,所以我覺得更加是商機無限。 因此,在品牌制定其網絡策略時,譬如在設計有關網頁、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上,也應多加考慮,看看能否化繁為簡,顧及較年長用家的用戶體驗。 就以蘋果這品牌的設計美學為榜樣,你的設計能否在用戶毋須閱讀說明書的情況下,也可憑直覺一用即曉?你的設計,能否提供愉快的用戶體驗,而並非是令人家感到自己是科技盲而氣餒? 能夠掌握到以上種種,不管是針對「銀髮族」還是「黑髮族」的市場,你的產品推廣及品牌建造,當然就更能無往而不利。 (原文刊登於2011年2月15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香港社交媒體新貴—銀髮族 Read More »

iPad2開售24小時,賣出超過30萬部。

iPad2在美國開售僅24小時,已經售出了超過30萬部,當中佔了70%是iPad的首次買家,相對於iPhone4初開售時23%為iPhone首次買家這數字,今回這第二代產品,在吸納新客戶方面,速度更快。 連同預先網上訂購的數目,據預計,一個月內售出1百萬部應該毫無難度(據Fortune雜誌報導,此數字可能已於開售後第一個週末達到),首三季售出1千5百萬部更是大有可能。 除了自家專門店Apple Store外,今回Apple更聯同兩大網絡供應商AT&T及Verizon幫手推貨,此外,新加入的還有Walmart,可見Apple今回銳意打入大眾化的市場。 事實上,以最低入場費的訂價而言,iPad 的確較同類型競爭對手如Samsung、R.I.M.或HP更佔優勢,雖然在可見的未來,機價更便宜的山寨平版電腦會繼續湧現,競爭對手在繼續壓價及改善產品,但以目前的Apps供應數目而言,iOS以外的其他競爭對手,暫時仍是望塵莫及,這個年頭,銷售電子產品,已經不能僅僅硬銷硬件。 此外,不得不留意的是,Apple電腦自80年代已是不少美國大學或甚至是高中的寵兒,先從教育滲透,鞏固用戶使用習慣,向來是Apple擅長的營銷技倆,iPad第一浪,除了一眾追科技一族外,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吸納了大批商業,或甚至是政府機構的老闆級人馬用戶;iPad第二浪,除了在大機構中更廣泛使用外,相信在大學內的滲透率亦會加快提高。 金融時報的商學院教育版,最近便有多篇文章探討,以iPad為主的平版電腦,將如何取代傳統筆電,逐漸成為MBA學生上課必備的工具,更有文章提及,除了電子版的個案文稿和筆記可節省大量紙張外,以可閱讀6個月或更長時間為期的電子教科書,環保之餘,更可減省學生的課本支出,以及減輕背著重甸甸的課本的肩膀負擔。 今回任你再恨他大言不慚也可,我仍不得不相信喬老闆在發佈iPad2時的預言,在平版電腦這市場上,2011年依然會是iPad領先的一年。當然,作為消費者,我還是希望有更多其他選擇的。 伸延閱讀: Retailers run out of iPad 2 within hours iPad 2 sellout: The analysts weigh in Piper Jaffray: iPad 2 totally sold out, 70% to new buyers Tablet devices: iPad takes over as the lecture hall aid of choiceTablet devices: iPad takes over as the lecture

iPad2開售24小時,賣出超過30萬部。 Read More »

Android來勢洶洶?

近年的手機市場,可說已進入了作業系統之爭的白熱化年代,型號已略成次要,作業系統是否夠多用戶,支援系統的app(應用軟件)之市場是否夠蓬勃,都會直接影響到個別手機型號,能否在市場中站得住腳。 在美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多年來都是R.I.M(Research In Motion)BlackBerry黑莓手機獨步天下,近年多了iPhone染指,地位已略為動搖,最近多了急起直追的Android平台,挾多個品牌來共同打造,來自四方八面的攻勢,已於短時間內成功搶灘。 最近,市場調研公司Nielsen發表了有關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最新數字,顯示出Android系統已成為美國霸主,市場佔有率達29%,主要由HTC、Motorola及Samsung等三大品牌瓜分。此外,Apple的iOS與BlackBerry各佔27%,微軟的Windows Mobile加上最近推出的Windows Phone 7平台,共佔10%。 值得留意的是,Android系統在年輕一族18-24歲的群組分佈中,佔有率達6%,是眾平台中最高。 相信,這是由於Android在多個品牌的上中下線產品強攻下,是唯一能照顧到低價位智能手機用家的系統,難怪最近針對年輕人而設的facebook手機,也是採用了Android系統。 大家不要看扁這專攻年輕人的低價位市場,因為他們都是市場的未來,一旦習慣了同一系統,將來升級的話,繼續沿用同一系統的機會其實甚高,以長戰線產品而成功一統江湖的,便有在亞洲手機市場依然是一哥地位的Nokia Symbian系統。 面對國內迅速崛起的山寨Android手機市場,相信各大品牌及平台都不能忽視,假使有朝農村能包圍城市,Android系統這股勢力,將可能蔓延亞洲,不容忽視。 當然,我更希望見到的,就是市場上會有更多出色的品牌,能夠百花齊放,受惠的,就會是我等的消費者。 伸延閱讀: The Android is Going to Explode in China Nielsen: Android Pulls Ahead Of RIM And iOS For U.S. Smartphone Share Who is Winning the U.S. Smartphone Battle?

Android來勢洶洶? Read More »

關鍵二號—-iPad2

前天,不少美國傳媒已經收到Apple的邀請函,確定於3月2日會有大事發生。 單單看此圖,一句”Come see what 2011 will be the year of”,配合大大隻2字,還有背後隱約見都的 iPad狀物件, iPad2已是呼之欲出。 此外,刻意選擇在2號亮相iPad第2代,更可見Apple公關確實高章(最初傳聞日子本來是Steve Jobs的生日2月24號)。 較早前,看過外國網站的這篇5 Reasons To Wait For iPad 2.0,早已說得言之鑿鑿,叫大家一定要等,看來此言非虛矣。 截至2010年12月,iPad第一代的銷量達到1,480萬台,營收達46億美元,但面對來自各方競爭對手包括Samsung、Motorola、R.I.M.等虎視眈眈,這平板電腦第二波,相信將於3月2日正式揭開戰幔。 此外,本來大家也預料會在3月2日出現的升呢MacBook Pro,昨天晚上已搶閘發售。 15/17 吋型號均具備2.3GHz 四核心 Intel Core i7 處理器,加上將速度提升至 3.4GHz 的 Turbo Boost 及高達 8MB 共享 L3 快取記憶體,執行應用程式的速度,據說會較上一代頂尖機型快達兩倍,超強。 作為工作機,看來MacBook Pro已愈來愈可以取代桌面電腦。

關鍵二號—-iPad2 Read More »

iPhone Nano將會比原版平一半?

江湖早有傳聞,叫iPhone Nano也好,iPhone Mini也好,一台平價版的iPhone,出現只會是遲早的問題。 近來面對Android的八面夾攻、Nokia與Microsoft的雙龍出海,再加上HP打算把Palm OS東山再起,Apple可能終於感到多少壓力了。 最近據華爾日報某知情人士誓神劈願地指出,其實去年已見過這台iPhone的試版真身,機身除了細iPhone一半,價錢也將會是iPhone 的一半,最快應該會於今年內,與升級版iPhone 4同時推出。 (有趣的是,此iPhone 迷你版的Project Code,其中一個居然為N97) 此外,Apple的MobileMe收費服務,亦將會於今年內,將部份的雲端儲存服務,改為免費。 有興趣的話,可到這裡閱讀原文。

iPhone Nano將會比原版平一半? Read More »

看完Social Network,我會建議你追加觀看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大家都像早認定我一定會看了Social Network這部戲似的,好吧好吧,我終於看了。 但當我發現,原來很多像我般活躍於社交網絡的朋友們,都有透過不同途徑獲得贈券前往觀看時,我呢,反而是自己賣票入場看的。 其實對於Mark Zuckerberg的故事,像我這類網絡八卦公,當然老早透過不同的”Social Network”途徑,聽過不少了,其實早沒多大興趣。 但由於Aaron Sorkin和David Fincher這對編/導組合,反而引起我對此片有莫大興趣。 (不知道這對黃金編導拍檔是何許人的話,請點擊他們名字的連結,然後到IMDB起他們的底吧,不想多講了) 作為兩名非Facebook用戶,我覺得Aaron Sorkin和David Fincher說得實在好,大概是兩個月前吧,在TIME的訪問中,他們是如是說: Sorkin: It really didn’t have much at all to do with Facebook itself. I wasn’t on Facebook. I don’t spend a lot of time on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networking wasn’t really part of my life. But the story itself! There are

看完Social Network,我會建議你追加觀看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Read More »

iPod Nano搖身變iWatch

數個月前,當最新一款的iPod Nano推出時,我們已可從網上不時見到,一些將這正正方方的iPod變成腕錶的周邊產品出現。 但當中,絕大部份都還是像玩具般兒戲的居多,其中,也有不少相信是蘋果紛絲自家實驗製作。 (上述原圖,取自這裡) (上述原圖,取自這裡) 直到最近,看到MINIMAL這來自美國芝加哥的設計公司出手,我才真的感到眼前一亮。 MINIMAL是一家專為不同大品牌代工產品設計的公司,其中包括Nike、Logitech和Herman Miller等,其最新力作,便是近月剛剛開賣的Microsoft Xbox 360 Kinect。 替人家作嫁衣裳了多年,MINIMAL終於技癢,忍不住手推出了兩款自家品牌設計,都是為新款iPod Nano打造的周邊產品,讓這小小四方形的音樂隨身聽,搖身變成設計精緻的腕錶。 我們先聽聽MINIMAL的話事人Scott Wilson,為大家講解一下他這次的設計靈感是如何得來。 (上面兩圖為TikTok,iPod Nano和錶帶,一拍即合,相當方便。) (上面兩圖為LunaTik,外加了一個固定iPod的綱框,有點Porche Design的味道。) 一如其公司名稱,兩款產品的設計風格都極為簡約,極具Herman Miller那類設計產品般的風範,銀鋼面純黑膠帶,簡潔而有力,我覺得極之適合男士配帶。 上圖兩款設計,分別為TikTok(美元$34.95)及LunaTik(美元$69.95),將於2010年底前及2011年年初公開發售,期待中。

iPod Nano搖身變iWatch Read More »

來生不做蘋果人

上星期,我在e-Zone出了這篇文,很多朋友只讀標題,所以在Facebook、MSN一見我就開始罵,說我為人如此虛偽相煎何太急云云。 哈哈,罵還罵,但勞煩大家將全文讀完才罵吧。蘋果人,我才不怕你們罵的。 「最憎蘋果人。」那管你e-Zone老編出了個Apple to Apple還是Apple to Orange的規格比較表,清楚列明iPhone規格中,幾乎每一項也遠不及其他品牌手機,兼且每次推出新型號時,通常又問題多多,最近的天線門事件東窗事發,依然死不認錯,送塊藥水膠布給你止痛就當了事,仿如浩蕩皇恩,小學生也知道這是「屈機」事件。轉過頭來,你們這些蘋果人已討論著何時會有行貨出售,還要心大心細不知應買黑色還是白色好。 「唉,可悲!」 那個iPad嗎?更無聊,連Flash也播放不到,說什麼這是隨身多媒體閱讀及網絡瀏覽器?你還要句句將軍人家Adobe,什麼?人家的做的軟件沒有娘親生出來的嗎?還有眾多學了這麼多年Flash要靠寫Flash幹活的朋友們,你怎麼可一句「不支援」就勒令人家要職業再培訓?但大家還未罵完,iPad代理商登個全版廣告說這星期五早上十時有售,連賣什麼也不用說,你們這一眾蘋果人又自動乖乖地去排隊,甘心被人當免費宣傳佈景板。所謂的蘋果「潮人」或者「人潮」不單是個現象,簡直是個異象。 「唉,笨獃!」 你永遠只會聽到有人自稱什麼蘋果人Mac人,但你聽過有人會這麼囂張,叫自己做Dell人或者三星人嗎?我還未罵完,蘋果人你實在太傲慢,你看,人家HP明明真金白銀贊助了電影Sex & The City 2內的角色Carrie,她居然明顯在整齣電影或甚至在廣告中,左閃右避生怕被人看到她在用HP,不要說電影了,她從前在電視版中,不是幾乎集集也與大大隻Logo的蘋果電腦出雙入對嗎?莫非做蘋果人才馨香一點?Carrie你怎可讓人家HP這個真命天子沒名沒份? 「唉,卑劣!」 有人說蘋果是個宗教,我覺得這根本是個邪教。試問有多少個品牌的產品,能令消費者如此喪失理智不能自已?一旦晉身為蘋果人,不少人更仿如得道成仙,繼而加入宣道行列,見人Sell人見鬼Sell鬼,全力硬銷勸人轉會,非我族類者,一律看低幾線再加冷語冷言。有人奉上銀兩買你的產品後再為你免費傳教,狂熱宗教份子更會替你四出揶揄對手以至對手的用家或全家。 「唉,過份!」 我覺得最最最離奇的,還是有些蘋果人可以當玩Barbie般把玩蘋果產品,周不時會幫她換件新衫呀、加點飾物呀,找一間屋呀諸如此類。更甚者,他們會視其蘋果產品為出雙入對的好朋友,間中自言自語,與她促膝談心,不管是男女老幼,戀「蘋」程度皆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蘋果人會對此病態引以為傲。 「唉,心寒!」 「唉唷,你是不是有病,自己罵自己?」 站在我背後的另一個我,看著我正在用我心愛的MacBook Pro寫這篇文,同時又撫摸著左邊的iPhone右邊的iPad時如是說。

來生不做蘋果人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