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小驚喜,媽媽大成就。

與惠氏這個客戶甚有緣。 十多年前,我還在Bates達彼思當小文案時,便參與過一支為內地市場而製作的電視廣告。 當時少不更事,創意可能做得很膚淺,說起內容,我現在居然可以全無印象了。 十多年後,再次在現任的廣告公司遇上這客戶。 我還是吊兒郎當,尚未當人爸爸,卻又要再次代入父母心情。 幸好,近年身邊很多好朋友都加入了父母行列,和他們談多了,再多得他們在facebook上的「密集式」分享,多少開始領略到他們的感受。 不需要什麼天才兒童式的才藝表演,發覺在facebook上很多朋友,都會為小寶寶每天做過的一件不同的小事情,因而雀躍非常,更要公告天下,希望大家都來Like一下。 我一邊笑他們真的煩死人,一邊卻暗地裡替為他們打一下氣,給一個Like。 歸納了這些觀察,於是我們便向客戶提案。畢竟我當年也是文案出身,於是我寫了以下這一段文字,希望能打動客戶。 小寶寶成長旅程,每一天都充滿不同大小的驚喜;這些點點滴滴的小小驚喜,往往就成為媽媽含辛付出的原動力。 惠氏學習驚喜頻道,為嘉許寶寶的學習成就而設,同時,亦讓背後默默耕耘的媽媽,獲得肯定和表揚。 因為,虎媽媽好、龍媽媽也好,她們的百分百付出,百分百都是為了寶寶的將來。 就是這樣,我們為客戶建立了一個YouTube頻道,並製作了以下這兩支宣傳短片。 已經很久沒碰過不直接賣產品的Brand Campaign,多謝惠氏這客戶,再次給我這個機會。 各位朋友,希望在這個平台能見到你的分享,到時,我一定會給你按一個Like的。 但大家記住,我們只要真情演出,不是要才藝表演哦。 P.S.我要特別多謝我們的創作總監Eric,他除了為製作這條段宣傳短片而廢寢忘餐外,更和他的女兒粉墨登場,製作了以下示範短片。全部真人演出,絕無特技效果。 伸延閱讀:Wyeth Hits YouTube For Parent Engagement

寶寶小驚喜,媽媽大成就。 Read More »

Alexandre Desplat 的電影音符

我最近無意中在Wall Street Journal 讀了一篇有關Alexandre Desplat的訪問,有點驚訝這位今年50歲的法裔電影配樂作曲家,經歷了27年的配樂生涯,迄今已創作過超過100套電影配樂。 其實我還是後知後覺,到了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的時候,才開始留意到他的名字,然後再看看其他電影credit,更赫然發現他是位多產作曲家,李安導演的【色戒】,居然也是來自他的手筆。 不知是否是法國人關係,雖然目前已是身居美國的荷里活當紅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的作品風格,卻帶著濃厚的19世紀法國浪漫樂派作曲家Berlioz的影子,配器結構層次豐富,和弦與旋律的配搭,變化多端而充滿想像力。 每次聽到這位作曲家譜下的旋律(他寫的大部份卻又不算是大旋律),總感覺有股如淙淙流水般的優雅韻味。 電影最後一幕既終,字幕徐徐升起,步出戲院,剛才那段主題旋律,仍繾綣留在你心,你的咀角略帶微笑,百感交雜中,回味著電影故事中的人生甜酸苦辣。 就是這樣,一齣優秀的電影配樂,總能令觀眾對電影的情節,再三回味。 Alexandre Desplat的作品多不勝數,以下是其中我最欣賞的幾段電影配樂,當中有那個電影場面,會令你對他譜過的旋律有多少印象?

Alexandre Desplat 的電影音符 Read More »

尤達大師沖合味道杯麵,用的是念力。

小時候,我最羨慕Luke Skywalker,因為佢可以得到Jedi老祖Master Yoda尤達大師的真傳,教他用念力,將整隻X-Wing戰機在沼澤升起。 “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星戰迷不記得這一幕和上面那句說話的話,就真的沒資格做星戰迷了。 繼高達之後,合味道杯麵原來還請過Master Yoda出關,幫大家整壺靚滾水沖番個合味道杯麵醫肚,用的,當然又是念力。 “Always in motion, is the future” “Believe in your own power, you must” 看!簡單兩句說話,就道出如此人生哲理(Master Yoda的重口味英語口音及怪雞文法,我自少聽慣)。 這個廣告,相信是繼續向地震後重建的日本市民說聲加油,打打氣,肚餓?就整個合味道杯麵醫肚,然後再努力啦! 廣告內,Master Yoda先把合味道杯麵騰空拉過來,然後,再施展渾身解數,將巨型熱水煲,橫空升起,準備就緒,沖番個靚杯麵。 最後,最正果句依然係Master Yoda的經典對白”May the force be with Japan(You)!” 日本加油!( 哦,不是不是,是加滾水!)

尤達大師沖合味道杯麵,用的是念力。 Read More »

cdza隆重呈獻:扎克伯格音樂劇

先教大家一個音樂小名詞:Cadenza(華彩樂段)。 古典樂曲有類品種名為協奏曲,通常都是由一件獨奏樂器單人匹馬面對整隊管弦樂團合奏的作品,每每到了第一或最後樂章(第三或第四皆有)的高潮之處,獨奏樂手便要來一段純個人演出的即興段落(當年是即興,但後來都是預先寫好的),盡情「晒冷」,展示個人技巧,此為之Cadenza華彩樂段。 Cadenza其實與本文可能無關,但卻是cdza此實驗音樂劇團體名稱的來由。 他們的第一個作品為History Of Lyrics That Aren’t Lyrics,以串燒歌曲的模式,向大家一口氣演出多首有歌詞等如無歌詞的經典名曲(即係wa ha ha subeeduwa那一類)。 那位像林亞珍或陳淑莊的亞裔女主音,其貌不揚,歌藝卻堪稱一絕。 玩開有癮,第二個作品便索性玩History of Whistling,即是說經典口哨歌是也。 當然不會少了經典的獨行俠主題曲啦,但說真的,經這位仁兄一吹,我才猛然記起,原來這麼多首經典歌曲也有口哨獨「吹」部份。 cdza的演出,每次都只憑簡單的樂器,一個鋼琴,再加一支低音結他,再加一個主音歌手,然後一take過拍攝就成事。 雖然製作簡陋,整班演出者又有點像音樂學院的學生,但由於演出水平其實也極之專業,再加上每位表演者也交足戲,表情鬼馬,娛樂性爆燈。 再下一城,趁近期facebook又上市,Mark Zuckerberg又結婚,於是cdza以經典百老匯歌劇旋律,舊曲新詞,以十二幕走馬看花的即興舞台劇,演繹facebook簡史。 暫時,cdza只有四套作品,據官方介紹,他們承諾每隔兩個星期的星期二就會有新作,我不知這段短片會否在facebook爆數,但個人還是希望,cdza的作品會陸續有來。  

cdza隆重呈獻:扎克伯格音樂劇 Read More »

臉書上市,廣告吸金?

Microsoft不行、Google不行、Yahoo!不行,就連創意澎湃的Apple也不行,到頭來還是只有facebook行,說的就是社交網絡這事兒。 成立不足八年,全球坐擁九億用戶(今年內憧憬將達10億)的facebook,終在5月18號於納斯達克上市,每股發行價38美元,開盤價42.05美元,上市當日曾一度飆升至45美元,但後勁不繼,收盤價回落至38.23美元,較發行價微漲0.61%,表現平平。 無論如何,按上市首日收盤價算,facebook市值已達1047億美元,超過惠普與戴爾兩家傳統科技公司加起來的總和,市盈率達107倍。 以上市首日融資紀錄而言,facebook籌集的160億美元,僅次於VISA於2008年的179億美元,已成為美國史上公司上市的最高第二紀錄。在互聯網科技界,當然也創下了歷史性新高,與2004年Google的16.7億美元IPO規模相比,facebook今回融資超過十倍。 看了一大堆數字,下一問題是,facebook值這個價嗎?誠然,facebook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發明,短短幾年間,已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社交分享文化,帶來了莫大衝擊,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確因facebook的出現而變得大不同。 Facebook當然也商機無限,目前,由最大型的國際品牌,以至地道的中小企,都會在facebook開個粉絲頁,作為與消費者溝通或舉辦宣傳活動的平台。昔日品牌為個別營銷活動特別製作的微網站(Mini-site),現在大部份都搬了過facebook。 剛過去了的母親節,全球最大的消費者產品集團P&G,便為倫敦奧運製作了一個Thank You Mom品牌營銷活動,除了把廣告片放了上YouTube,更製作了一個叫大家向媽媽說聲多謝的活動,全部就在facebook上舉行。 雖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可是,作為一個網絡媒體,如果純以傳統的廣告代理商角度去看,facebook目前的吸金能力依然有限,始終,就廣告而言,facebook 暫時還未有一個計算得如Google般精密的商業模式,亦未有如一般入門網站可提供設計美侖美奐的橫額廣告,兩邊未到岸。 目前,大部份在facebook進行營銷活動的廣告商,還是以非付費(媒體)的為主,即使是廣告投入,數字還是難以和其他傳統入門網站或搜尋廣告相題並論。 2011年Google的總營收為379億美元,當中96%來自廣告。雖然成長速度驚人,facebook於2011年的廣告收入,只有31.5億美元。 facebook上市前四天,美國通用汽車更高調宣佈,將會中止於該社交網絡投放廣告,只保留該公司旗下品牌的facebook粉絲頁及其餘非付費活動。 據稱,通用汽車過去已投入近千萬美元的廣告費,可惜成效一直成疑。通用汽車的facebook廣告投放金額,對人家整體廣告收入雖只屬九牛一毛,但此舉卻在廣告界敲響了警號。 最近,英國調研機構GreenLight便指出,調查顯示有最少44%的受訪者表示從來不會點擊facebook上的廣告。此外,更有分析指,一般facebook廣告的點擊率只有0.05%,Google卻平均有0.4%。 筆者一般只會對這類的研究稍作參考,因為始終這絕非蘋果對蘋果的比較,不應一概而論,更何況,在facebook上打廣告,套用「傳統」網絡廣告的邏輯,實在不智。 說到底,facebook是一個用戶進行社交活動的平台,試問當你與中學同學回味「那些年」,又或者與遠方親友分享美好時光時,你會有興趣和路過的汽車營銷員打交道嗎? 要知道,社交網絡營銷,必須同時兼顧Owned Media(品牌於社交網絡創建的內容)、Earned Media(品牌於社交網絡上與消費者打交道,繼而創造自發性對話)、 Bought Media(品牌傳統廣告投放,旨在增加曝光率),三管齊下,缺一不可。 市場揣測,facebook上市後必定會絞盡腦汁,想辦法擴大收入來源,其一吸金大法,當然就是向廣告商打主意。 但所謂成也廣告,敗也廣告,過份急於為廣告客戶獻媚,相信很快便會被消費者唾棄,Yahoo!正是可鑑前車。 目前階段,facebook應加快步伐改善在手機及圖片分享上的用戶體驗,以及鞏固與其他週邊社交網絡平台的整合。至於facebook的廣告模式,還是要另闢溪徑,皆因廣告商大愛的網絡廣告,facebook用家九成怕怕。 (原文刊登於2012年5月22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臉書上市,廣告吸金? Read More »

Google台灣的搜尋故事—是「微電影」不是「微廣告」

最近,頻頻聽到「微電影」這三個字,聽到時,真的隨時較當初聽到Viral Video這名詞更頭痛。 就算你不是行內廣告人,你可能也會感覺得到「微電影」之泛濫,但真正令我頭痛的,卻並非「微電影」是否泛濫。 廣告客戶滿以為將長版本廣告視頻放上不用付媒體費的YouTube或YouKu等一類的社交視頻平台,然後指望動輒會有數十萬點擊瀏覽的成果,才是令我頭痛的病源。 就正如好廣告不會拯救到爛產品一樣,YouTube也絕非靈丹妙藥,任它再風靡全球,也不代表能夠把你的視頻自動散播開去,因為YouTube這類平台,有別於你可以逼人看廣告的電視台,看或不看,話事人是觀眾。 你知道在YouTube的世界,競爭究竟有多劇烈嗎? 每分鐘,就有足足72小時的視頻被上傳。 每個月,有接近30億小時的視頻曾經被觀看。 2011年,視頻瀏覽次數整體合共有一萬億。 今年5月21日,YouTube剛好踏入七周年,這支視頻,給我們回顧了好些有趣的數字和故事。 的而且確,目前,要在YouTube上突圍而出,競爭愈來愈劇烈。我沒有一條必勝方程式,但我覺得,品牌要做網絡視頻,先要考慮以下五個基本要點: 幽默經常被視為YouTube的必殺技,但並非每個產品都適合幽默,誠意有時比做小丑讓人討好。 自出娘胎,我們都喜歡聽故事,看看品牌有否可以打動人的故事,真實為先,賣產品為次。 就算真的要硬銷產品功能,看看可否以戲劇化的手法,呈現產品的優點,感性好,幽默也好,不瘟不火就最不好。 「我會把這條視頻分享出去嗎?」網絡視頻是否成功,重點通常在於有否一個讓觀眾看後想立即傳開去的引爆點。退後兩步,站在觀眾的立場,撫心自問是必要的。 不一定要靠官方帳號發放視頻,豁出去,找來一些YouTube達人,由他們來幫你播種,效果往往更好。 最近看了來自台灣Google的三條視頻,大概也合乎了我以上提及的五個基本要點,製作也充滿誠意,大家不妨揣摩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值得參考之處? 有台灣的朋友告訴我,「吳承儒:高鐵上的小科學家」那一支視頻,在網絡上掀起了相當廣泛的討論,當中雖然有正面也有負面的,但正因為具備了一定的話題性,其「可分享性」程度也就更高了。 伸延閱讀:YouTube Statistics: A Year Later – More Jawdropping Growth

Google台灣的搜尋故事—是「微電影」不是「微廣告」 Read More »

隔空串流音樂 UE Air Speaker

AirPlay並非什麼新事物,事實上,Apple早於2004年已經推出了AirTunes: 一個可透過內聯網把iTunes內的音樂播放清單串流到其他iOS設備的功能。 後來,喬幫主於2010宣佈把AirTunes升級為AirPlay,意指透過內聯網,所有iOS設備都可以把任何多媒體內容互相串流,不再囿於音樂。 AirPlay這技術推出了一陣子,但週邊產品卻來得有點姍姍來遲,有點不像一貫Apple作風。 不過,最近如果你去逛Apple Store及其他的Apple專門店,你會發覺,標榜內置AirPlay無線播放功能的喇叭終於大軍殺到,手中一部iPhone或iPad,就可以把音樂無線串流到喇叭,真爽! 見其他揚聲器品牌都已陸續推出了AirPlay喇叭,我本身也擁有兩對UE(Ultimate Ears)耳機,於是一直心想,不知UE會何時出手? 說時遲那時快,今年四月UE終於推出了他們的首部AirPlay揚聲器,Logitech可能想令人家抹去「電腦喇叭」這印象,於是,這型號便以UE這專業品牌作招牌,名為UE Air Speaker。 我問代理借了一台UE Air Speaker回家測試,開箱時把照片發放上facebook,朋友立即讚它造型實在有點像太空堡壘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的宇宙戰艦。 這太空堡壘的造型極之簡約,整體輕微呈弧形向兩邊伸展,主機按鈕設在系統頂部,只有三個,頗有高級音響的設計感,兩旁較小的兩個只負責開關和靜音,中間則為可撥動的音量控制,其餘所有的設定和操控,都交由App及iTunes負責。 正式啟動,整個設定極之簡易聰明,將「朋友號」iPhone放入面前的docking,系統便會自動叫你下載UE Air Speaker的App。 將主機連接家中Wi-Fi網絡,不消兩分鐘,音樂已可以開始隔空傳送,從iPhone轉過去由iPad、MacBook Pro或Desktop PC上的iTunes負責串流音樂,每次轉換過程,也僅需兩三秒。 隨音箱的包裝及說明書都沒有說明,上官網查亦找不到,說的是此UE Air Speaker內裡究竟有多少個喇叭單元,輸出功率有多少。算吧,反正都是數字遊戲,還是用耳朵判斷。 開始認真試聲,開箱後,隨意把主機放了在客廳的地下,可能由於是新機開聲,音場初時顯得有點兒侷促,人聲拖了在大後方。 把音箱放了上書檯,坐下來,讓音箱在接近耳朵的高度聆聽,煲機煲足兩個週末,漸入佳境。音場開始略為開揚,中音部份音色溫暖渾厚,初時擔心的電腦喇叭聲這疑慮,暫且可一掃而空。 播放流行搖滾樂可應付得綽綽有餘,在書房發聲,大開中門,以iPhone作搖控器,去到那裡,選擇歌曲到那裡,把音樂散播至客廳,一下子讓整個家充滿了雄渾的美妙音符,無難度。 但音樂分析力始終有限,正襟危坐鑑聽,播放樂器結構較複雜的古典樂章,更開始顯得有點吃力,音場欠缺深度,層次亦未算鮮明。 總括而言,如果你家裡的音樂檔案是以iTunes為中心,作為一套方便播放及操控音樂的音響系統,這套UE Air Speaker實在是一個不俗的選擇。 我曾經到過Apple Store比較其他品牌的系統,說句老實話,在音質及音樂感而言,暫時還未有一個系統稱得上是極為突出。 所以,如果大家真的有興趣玩Air Play音響系統,勸你在選購時,要考慮的,主要還是價格、外型及操作這三方面。 UE Air Speaker在這三方面算是做得很平均了,當然,我相信一定還有可改善的空間,起碼在負責操控的iPhone App,我覺得總可以追加多一點調較音色的設定,只得高音低音,似乎有點兒遜呢。

隔空串流音樂 UE Air Speaker Read More »

快樂音樂小精靈— 可口可樂Music Family

以快樂作為品牌DNA,可樂認了第一,相信沒有多少個品牌夠膽認第二。 當快樂遇上音樂我這個老朋友,再由可樂推波助瀾,就之唔係無可擋的感覺。 我雖然老早戒飲紅罐可樂,轉飲Coke Zero,但每次經典的紅罐可口可樂推出特別版,我總又會忍不住手,入手半打看門口。 今次可口可樂與正能量滿瀉的法國插畫師Genevieve Gauckler合作,以音樂為主題,再注入可樂的快樂基因,創作了好幾隻音樂小精靈,綽號可口可樂Music Family。 這系列的設計充滿豐富幻想力,角色貫徹Genevieve的反斗風格,每次看見,都很難不想把它們捉回家據為己有。 可能經常聽到我的愛的呼喚吧,上星期,可口可樂的公關居然把這套特別版的可口可樂 x Genevieve Gauckler套裝送了給我。 我初時還以為只是我早已擁有的特別版紅罐可口可樂,但原來還有其他驚喜。 以懷舊黑膠唱片作封面設計的Box Set,內裡有一件由時尚單位CHOCOOLATE設計的 可口可樂 x Genevieve Gauckler TEE。 雙眼瞪得大一大的音樂精靈大大,戴起耳筒,邊聽音樂邊飲可樂,神情鬼馬。 此外,還有一套可換外殼的耳筒,造型十分可愛。 這幾隻音樂精靈造型的確可愛,但換來換去,男人老狗,還是這個可口可樂Logo最classic,最適合我。 這套「有可口可樂就有音樂」的別注版Box Set,只要買滿HK$40可口可樂產品,就可以憑收據前往銅鑼灣禮頓道的CHOCOOLATE專門店,以HK$399換購,由即日起至2012年6月7號止。 但數量有限,只售300套。運氣好的話,手快可能還會有,手慢就肯定沒有。

快樂音樂小精靈— 可口可樂Music Family Read More »

二次創作電影預告片

上網查Mashup、Recut、Spoof這類關鍵字,你不難找來一大堆創意澎湃的二次創作作品。 如果你到YouTube找Recut Trailer這組關鍵字,你更會找來大批精彩的二次創作電影預告片。 不要以為這類作品純屬惡搞,事實上,不少電影節或由專業剪接師發起的大型觀摩活動,都曾經召集大家進行這類二次創作,對原創致敬也好,炫耀剪接師或配樂人的功力也好,這類無傷大雅的惡搞,都是出於宣揚創作自由的精神,絕對能登大雅之堂。 以下是我最欣賞的三支二次創作電影預告片,看看會否嚇你一跳? 愛情大片鐵達尼號Titanic,變成孽緣驚慄情殺片,情人變仇人。 經典驚慄片閃靈Shining,變成陽光朝氣的溫情片,人人常歡笑,不要眼淚掉。 天使愛美麗的Amelie,居然變成殺人不眨眼的魔鬼降世,比凶兆更凶險?

二次創作電影預告片 Read More »

無印良Phone: Sony Xperia S

那管你近年韓風強勢過東瀛風,對於經歷過Walkman洗禮的我的那一代人,對Sony這品牌,總是還有點情意結的。 已經是第三次試玩Xperia手機,但這一次卻份外興奮,事關這是事隔與Ericsson合併多年,第一台再次掛正Sony招牌的手機(印象中最後玩過的那一部,是賣相似足Walkie Talkie的小露寶)。 我覺得SE(Sony Ericsson)變成Sony是件好事,最低限度,從此Sony手機可以更名正言順大賣日系,而日系潮風,始終永遠會有一批捧場客,尤其是造型先決的女性用家們。 再說,雖然明明是大芒機,相比起Arc略厚,但厚度仍只有10.6毫米,重量亦可維持在144 克,女孩子拿上手,感覺也很輕鬆。 此機分別有黑白兩色,但我想也不用想,問Sony借機時,指定要試玩白色。 這個白色塑料機殼,據稱採用了納米防污技術,呈半啞面,設計簡約得近乎有點潔癖,拿上手,感覺實在太「無印」太「深澤直人」了(愛不釋手)。 為這產品拍些blog照時,拍得停不了手,覺得自己實在有點像戀物狂,原因無他,從那個角度看都好,這台Xperia實在好看。 亮點之一,當然是機身底部的那條透明bar,於待機狀態中「喚醒」她時,會見到微微地滲透出來的白光,有心思的設計美感,實在令人感動。 但其實,這不是花瓶的裝飾而已,這條透明bar的內裡乾坤,其實是手機的天線,是有用途的設計,絕對實用。 手頭上這台Xperia S還是運行 Android 2.3.7 ,稍後可升級至 4.0。 介面而言,與我上手試用過的Arc相差無幾,但由於這台機採用的是雙核心處理器(Snapdragon S3),流暢度當然高出幾皮 。 4.3吋的屏幕極之艷麗,機身雖薄,但屏幕做得極貼鏡面,光澤溫暖飽滿,Bravia Engine亦果然名不虛傳,播動感720p 高清片,流暢無窒格。從垂直角度觀看,色澤美艷到不能。 但說到底,現時手機買家最緊張的,除了外型及基本功能,便要數相機質素。 於待機狀態中,只需要1.5秒,便能直接啟動相機拍攝,相信這是目前宇宙最強的了。 對焦速度尚可接受,用屏幕觸控追焦對焦,極之方便,營造前後感景深散景,無難度。 用指尖觸控玩「拉焦」,將焦點拖前拖後,移左移右,十足超級傻瓜機,十分好玩。 指尖落在對準的物件,放手,照片自動拍攝,對焦和拍攝速度極快,有一刻,我幾乎忘記了拿著那一部其實是手機。 Panorama 向來是Sony小DC的強項吧,現在移植了到手機,質素一點也不輸蝕。 但操控很講手勢,由左至右,移動得太慢的話,間中會出現上下的灰bar。 玩票地隨便拍了幾張,縫合得尚好接受,變形不算嚴重,唯有站在船上拍的那一張,因為在航行中,持拍時搖晃不定,水平線變形。 Xperia S擁有1,200 萬像素 Exmor R 背照式相機,不算是同級中規格最高,但始終鬥數字最無謂,有圖有真相。 某個星期日早上,拍攝了以下一些snap shot,當天天色有點灰暗,但圖片拍出來色澤仍相當飽滿。 圖片放了上facebook,朋友紛紛問我用什麼機拍,我笑說那只是部DC仔,那部DC仔叫Xperia S。 (點擊可觀看原圖,全部照片沒有經過任何剪裁及後期加工)

無印良Phone: Sony Xperia S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