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Column

網絡創品牌 社交建口碑

屈指一算已是第五屆,一年一度,由香港互動市務商會舉辦的eCMO論壇,剛於上星期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舉行,今年以「品牌創建及危機管理」為題,與會嘉賓講者合共13位,出席人數超過300人。 CMO者,首席營銷官是也,顧名思義,eCMO論壇正是為從事數位營銷的業界朋友而設。此論壇一年比一年熱鬧,討論踴躍,可見數位營銷在香港愈來愈備受重視。 論壇由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劉燕卿女士作開幕致詞,她以最近加拿大麥當勞在社交網絡流傳的一支影片為例,片中麥當勞公司的營銷人,居然來了一個自我「踢爆」。 她在麥當勞買了一個漢堡包,然後直接拿到廣告製作公司的攝影棚內,如數家珍地,向觀眾解釋進行廣告拍攝的前期及後期加工。 當然,事前事後的漢堡包,賣相相差甚遠,可是,麥當勞公司的營銷人卻是希望透過此片,向公眾交代:雖然廣告內的漢堡包都經過美化粉飾,但所有食物材料,其實還是取材自麥當勞餐廳的。 劉女士以此為例,正是想說明,今時今日,在這個社交網絡盛行的年代,創建品牌已不能再憑大賣廣告自吹自擂,每個企業都要提高產品的透明度,以更人性化和軟性的手法,與消費者進行相向接觸。 消費者對媒體內容的選擇,愈來愈來得主動。Google香港的總經理Philip Chan亦指出,目前不少家庭的媒體娛樂,隨時起碼是三個屏幕:電視、手機、平版電腦,同時交替進行,而其中,網絡視頻的收視率,更是直逼傳統電視媒體。 在香港,單單是YouTube,每個月便已經起碼接觸到超過250萬名觀眾。 來自PCCW媒體部的副總裁Lofai Lo則認為,當舊媒體遇上新媒體,媒體人或營銷人必須捨棄以自我為中心的硬銷心態,必須換上如產品開發者般的腦袋,不斷以創造用家價值為思考前題,從而研發媒體產品。 論壇上他以1083這傳統電話查詢服務為例,當來到智能手機的世界,單把服務硬搬過去已絕對不行,必須要反覆思量,如何在用家體驗的角度,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即使在產品上滲入廣告元素,道理都是一樣。 智能手機在香港大行其道,滲透率極高,亦間接造就了本地手機營銷公司Cherrypicks的崛起,該公司的行政總裁Jason Chiu在論壇上便提出了O2O(Online-To-Offline)這概念,在香港,30%的手機用戶有透過手機搜尋及購物的習慣,他認為只要透過智能手機普及這優勢,便能夠與傳統的戶外或平面媒體相結合,把商機直接變成購買行為。 該公司所開發的如iButterfly、TownCheck及即將推出的SmartD等智能手機軟件平台,便把隨時隨地用手機上網這習慣,轉化成向消費者提供適時適地性的購物優惠或產品推介。 今屆論壇亮點之一,相信是非來自芬蘭的憤怒鳥(Angry Birds)高級副總裁Henri Holm莫屬了,究竟憤怒鳥在營銷上有什麼成功訣竅?他先解構整個遊戲的核心,就是要向用家說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雖然故事骨幹簡單,每一次還是講述憤怒鳥為奪回被偷去的鳥蛋,如何向惡魔豬報復的橋段,但故事卻可以由此出發,推出不同的季節性版本,由萬聖節或甚至中國人的中秋節都可以。 最近的創舉,更是與美國太空總處合作,由地面打到上太空(當然,這其中相信是有關機構的贊助內容)。但萬變不離其宗,玩法、故事可以很簡單,先引人入局,但要駕馭這遊戲,就絕非易事,同時,又要配合不時更新的版本內容,保持新鮮感,這樣就能繼續抓緊用家的心了。 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單憑一個手機為主開發的遊戲,憤怒鳥已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角色,週邊產品無孔不入,更成功進軍電影和主題公園遊樂場,Henri一語道破:不斷累積紛絲,才可建立品牌,但回報不一定要直接來自紛絲(即無需急於向用家收費),建立好品牌,就可以從中獲得更高回報。 到了今天,憤怒鳥已經成為了一個媒體平台,獲得世界各地無數品牌的青睞,吸金?無難度。 雖然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國際品牌,國泰航空卻是這類公開論壇的稀客。作為該品牌的數位及社交網絡營銷經理,Ali Bullock其實平日也甚活躍於社交網絡圈。 目前,他的團隊為該企業管理多個不同的社交網絡帳戶,單是在facebook,便已經有19個為照顧不同市場而設的粉絲頁,合共有35萬粉絲追隨,除此之外,在Twitter及微博,你也不難找到該品牌的足跡。 Ali指出,雖然目前社交網絡已成為品牌營銷不可或缺的部份,他卻認為,品牌經營者切忌為做而做,必先要進行內部溝通,制定好工作目標。以國泰航空為例:一)建立品牌口碑;二)提高客戶與品牌參與度;三)電子商貿;四)客戶服務;五)危機管理,這都是該公司社交營銷團隊的主要目標。 但話說回頭,由於目前群眾較習慣(或主動要求)透過企業的社交網絡進行溝通,品牌建立和管理社交網絡帳戶,已面臨一個事在必行的境地。而好像國泰航空這類大企業,更加需要主動地監察網絡上的品牌口碑,有必要時,盡量讓客戶服務人員參與,提高整個客服過程的透明度。 即使是投訴,只要處理得宜,社交網絡上的客服管理,往往較傳統渠道具更正面的效果。 今屆eCMO論壇嘉賓眾多,演說及討論超過7小時,請恕筆者未能將每位嘉賓的演說逐一節錄,唯會上大部份嘉賓也提出了兩個重點: 一)透過數位媒體(其中包括社交網絡及智能手機)建立品牌,其成效及重要性已不亞於傳統媒體。 二)在網絡世界管理品牌口碑,切忌單向處理,否則商機便隨時會變成危機,反之亦然。 (原文刊登於2012年7月3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網絡創品牌 社交建口碑 Read More »

從Instagram蝗蟲到獨家村社交網絡

等了又再等,Instagram終於在今年三月推出了Android版了,可是呢,推出以來,坊間卻一直惹來不少自問正印Instagram用家呱呱叫。 任誰都知道,這個世界上,Apple Snob特別多。 眼見Instagram本來只屬iOS我等名門,地位超然。今天你居然中門大開,讓那些Android蝗蟲來分一杯羹? 即是說,我們這些上等人要與那些什麼三叔呀、索妮呀、H天師呀、無得撈娜等等一眾庶民平起平坐,當然有失蘋迷身份,試問叫人怎啞忍? 難怪Apple全球產品行銷副總裁Phil Schiller會如此激動,一怒之下,除了索性把個人的Instagram帳戶「自宮」,更在Twitter批評Instagram此舉,絕對是Jumped The Shark(當然不是說他們跳鯊魚啦,意思是罵他們倒行逆施萬劫不復)。 本來,一個小眾玩意,首批玩家難免會自我感覺良好。 但某一天,當小眾玩意多了一些閒雜人等,原來這班所謂early adopter的先驅者,就會頓然感到特殊身份盡失,意興闌珊,於是一走了之。 科技或潮流二三事,往往就是如此,歷史只會不斷重演。 作為Instagram愛好者,其實我喜見更多人開始加入,社群迅速成長,Follow我的帳戶,Like我的照片的朋友也多了不少,說到底,社群還是人多好辦事,執筆之時,Instagram全球用戶已超過4千萬。 我請教了Android駐港非官方領事讚神Jansen,問他老哥如何看Instagram推出Android版本此事,出乎意料之外,他居然認為:「Instagram會立即失去他原有的優越光環,此舉可能有點不智。」(說時一本正經) 但不同意歸不同意,Jansen依然玩得不亦樂乎。 事實上,大部份的科技產品都有類似的生命週期,正如收購了Instagram的facebook一樣,當初也不是只屬哈佛大學學生們的專利嗎? 到了後來,當用戶人口成長變成了公司願景的發展硬道理,不僅是其他二三四五六七流大學的學生,其他阿公阿婆阿叔阿嬸,都一律成為facebook要討好的對象之人,據悉,2012年內,facebook全球人口,大有機會直逼10億。 最近,有朋友陸續淡出facebook與Instagram等社交圈,當然,他們可能都是Social Media Snob一族,不肖與一般庶民連輿並席。 於是,他們紛紛轉向其他小眾社交網絡,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如那個容許你最多只有150個朋友,據稱擁有比Instagram更漂亮的照片濾鏡的Path。 雖然,部份用家還會是間接把他們的最新動態,透過Path更新往facebook,但個人而言,卻已很少再踏足facebook。 至於我,最近也開始和太太在玩Pair,app如其名,這個社交網絡,只可容納我和她,兩個人是也。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從Instagram蝗蟲到獨家村社交網絡 Read More »

臉書上市,廣告吸金?

Microsoft不行、Google不行、Yahoo!不行,就連創意澎湃的Apple也不行,到頭來還是只有facebook行,說的就是社交網絡這事兒。 成立不足八年,全球坐擁九億用戶(今年內憧憬將達10億)的facebook,終在5月18號於納斯達克上市,每股發行價38美元,開盤價42.05美元,上市當日曾一度飆升至45美元,但後勁不繼,收盤價回落至38.23美元,較發行價微漲0.61%,表現平平。 無論如何,按上市首日收盤價算,facebook市值已達1047億美元,超過惠普與戴爾兩家傳統科技公司加起來的總和,市盈率達107倍。 以上市首日融資紀錄而言,facebook籌集的160億美元,僅次於VISA於2008年的179億美元,已成為美國史上公司上市的最高第二紀錄。在互聯網科技界,當然也創下了歷史性新高,與2004年Google的16.7億美元IPO規模相比,facebook今回融資超過十倍。 看了一大堆數字,下一問題是,facebook值這個價嗎?誠然,facebook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發明,短短幾年間,已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社交分享文化,帶來了莫大衝擊,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確因facebook的出現而變得大不同。 Facebook當然也商機無限,目前,由最大型的國際品牌,以至地道的中小企,都會在facebook開個粉絲頁,作為與消費者溝通或舉辦宣傳活動的平台。昔日品牌為個別營銷活動特別製作的微網站(Mini-site),現在大部份都搬了過facebook。 剛過去了的母親節,全球最大的消費者產品集團P&G,便為倫敦奧運製作了一個Thank You Mom品牌營銷活動,除了把廣告片放了上YouTube,更製作了一個叫大家向媽媽說聲多謝的活動,全部就在facebook上舉行。 雖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可是,作為一個網絡媒體,如果純以傳統的廣告代理商角度去看,facebook目前的吸金能力依然有限,始終,就廣告而言,facebook 暫時還未有一個計算得如Google般精密的商業模式,亦未有如一般入門網站可提供設計美侖美奐的橫額廣告,兩邊未到岸。 目前,大部份在facebook進行營銷活動的廣告商,還是以非付費(媒體)的為主,即使是廣告投入,數字還是難以和其他傳統入門網站或搜尋廣告相題並論。 2011年Google的總營收為379億美元,當中96%來自廣告。雖然成長速度驚人,facebook於2011年的廣告收入,只有31.5億美元。 facebook上市前四天,美國通用汽車更高調宣佈,將會中止於該社交網絡投放廣告,只保留該公司旗下品牌的facebook粉絲頁及其餘非付費活動。 據稱,通用汽車過去已投入近千萬美元的廣告費,可惜成效一直成疑。通用汽車的facebook廣告投放金額,對人家整體廣告收入雖只屬九牛一毛,但此舉卻在廣告界敲響了警號。 最近,英國調研機構GreenLight便指出,調查顯示有最少44%的受訪者表示從來不會點擊facebook上的廣告。此外,更有分析指,一般facebook廣告的點擊率只有0.05%,Google卻平均有0.4%。 筆者一般只會對這類的研究稍作參考,因為始終這絕非蘋果對蘋果的比較,不應一概而論,更何況,在facebook上打廣告,套用「傳統」網絡廣告的邏輯,實在不智。 說到底,facebook是一個用戶進行社交活動的平台,試問當你與中學同學回味「那些年」,又或者與遠方親友分享美好時光時,你會有興趣和路過的汽車營銷員打交道嗎? 要知道,社交網絡營銷,必須同時兼顧Owned Media(品牌於社交網絡創建的內容)、Earned Media(品牌於社交網絡上與消費者打交道,繼而創造自發性對話)、 Bought Media(品牌傳統廣告投放,旨在增加曝光率),三管齊下,缺一不可。 市場揣測,facebook上市後必定會絞盡腦汁,想辦法擴大收入來源,其一吸金大法,當然就是向廣告商打主意。 但所謂成也廣告,敗也廣告,過份急於為廣告客戶獻媚,相信很快便會被消費者唾棄,Yahoo!正是可鑑前車。 目前階段,facebook應加快步伐改善在手機及圖片分享上的用戶體驗,以及鞏固與其他週邊社交網絡平台的整合。至於facebook的廣告模式,還是要另闢溪徑,皆因廣告商大愛的網絡廣告,facebook用家九成怕怕。 (原文刊登於2012年5月22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臉書上市,廣告吸金? Read More »

用Pinterest培養品味

品味這東西,是需要培養的。 如果你平日看的,大都是排版與字款也雜亂無章,切雞當設計的八卦雜誌,看得多看久了,你個人的氣質,也會是不相伯仲,就算你爹娘當年送了你入名校讀書,對不起,也幫不到你。 怎樣可培養品味呢?當然要多看些有養份的東西,目前網絡資訊發達到這個程度,如果你還用買不起外國高品位雜誌為藉口,即使政府每個月都派六千蚊,可能都幫不到你了。 不要等政府不要等阿公不要等爹娘,最近大紅熱爆,瀏覽量已追過Google+的社交網絡Pinterest,可能可以幫你轉運。 顧名思義,Pinterest就是Pin+Interest這兩個字的混合體。那Pinterest是什麼?一言以敝之,就是一個社交化的大型雲端圖片集郵簿。開了個Pinterest帳戶,你就可以用她的虛擬大頭針(Pin),把在網絡見到的靚相靚圖靚設計靚短片,按一個掣”Pin”下來。 當然,你又可以為你的集郵簿分門別類,貓仔一個Folder、狗仔又一個Folder、女仔都一個Folder(在Pinterest的世界,這稱之為Board)。 好好整理後,日後要翻看或想方便人家偷窺你的珍藏,就不用吊機車狗仔隊等等勞師動眾,多方便多好。 就是了,其實,Pinterest的最大樂趣,不是為自己重新培養集郵這嗜好,而是去偷窺人家的集郵簿。 請不要心邪,我們香港娛樂圈中的集郵愛好者,暫時還沒有進駐Pinterest,但根據2月22日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短短半年內,Pinterest已累積了每個月平均有接近一千二百萬名用家,每人每月也會花接近100分鐘,而其中,又佔了68%都是女性,為什麼? 很簡單,不少女性(尤其是準新娘)都總愛把在購物網站看到的心儀靚衫靚鞋靚手袋靚手飾靚家居擺設,一一Pin在Pinterest的集郵簿內,以作備忘,留待日後需要時候之用。 此舉其實極之符合女性平日會用post-it,又或者是其他方法珍藏雜誌靚圖的選購行為,加上Pinterest介面簡單易用,難怪一推出便馬上成為女性恩物。 但不要以為Pinterest是女性的專利,男士平日多看,其實也開卷有益。 只要你多看一下那些有較高審美標準的Pinterest用戶的集郵簿,多培養一下個人對時尚衣著、家居擺設、高級設計等等的品味,當你下一次要選購禮物給太太或女友,又或者是為家居添置任何用品時,你的命中率便可以更高。 還嫌麻煩的話,索性慫恿另一半開始玩Pinterest,相信她也必定會開自動波,在她的Pinterest帳戶頁面內,為你留下大量線索。按圖索驥後,你也要自動波識做。 目前,Pinterest已經造就了不少以網絡目錄招徠顧客的中小企,成功增加網站流量,因為在Pinterest上設產品目錄,除了方便分享及圖片都整理得井井有條外,有說Pinterest的設計,已成為不少新進網站的審美指標。此外,只要在圖片的標籤前附上一個$標誌,便可以把附圖自動標價,並連結往相關的網絡商店。 但對不起,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特意來到我的pinterest.com/rudileung頁面,可能你會大失所望,我的集郵嗜好,還是以舊波鞋居多,對培養閣下的品味這方面,幫助就可能不大了。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用Pinterest培養品味 Read More »

共協共創,社交媒體周再下一城

在過去的一個星期內,我在繁忙的工作時間表中努力再擠出多一點時間來,遊走城中不同場地的研討會、分享會、工作坊以至黃昏時間的Happy Hour,為的,就是第二屆香港社交媒體周Social Media Week Hong Kong。 今年我有幸繼續被邀成為籌委會成員之一,除了出席開幕致詞,也主持了其中一場研討會。 眨眼間,這個活動已經完滿結束,香港作為全球12個主辦城市之一,一個星期內,合共舉辦了三十八場活動,吸引了超過三千人出席。人人投入分享互動,氣氛好不熱鬧,當中華洋雜處,其活力與魅力之處,我覺得那就是香港精神所在。 今年社交媒體周的大會主題是「共協共創」(本人非官方翻譯,原文Empowering Change Through Collaboration),相比起去年第一屆的參與人數及投入程度,與大會主題也極之貼切。 因為,包括負責香港區的城市合辦機構Cohn & Wolfe/impactasia、場地贊助,以及我們一班籌委會成員和講者,全部都是義工。 大家都為了推動香港社交媒體的持續發展,公開地分享個人的專業經驗與智識,更難得的是,除了公關及廣告界中人,今年更多了好些科技創新行業的中小企、草根社交媒體紅人,以及一些非牟利團體的盛情參與。 由於多了合作單位,技術上的支援也有所進步,大會除了製作了一個網絡平台,可即時監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就今屆活動發表的相關話題外。 同時,另一個亮點,就是透過網絡的現場視頻直播,由於不少研討會都在日間進行,研討會亦安排得密密麻麻,此舉實在方便了不少上班族,可以隨時隨地,置身其中。 社交媒體周期間的研討會,除了包含了好些商業應用的專業分享外,也有舉辦了一些別開生面的社交媒體工具應用講座和工作坊。 譬如,會有專家教你如何用透過手機,拍攝更具個人風格的照片,然後在社交媒體平台發放;也有博客與大家分享撰文心得,以及如何提高在社交媒體平台的知名度等等,透過這些分享活動,提高大家對應用社交媒體工具的認識。 輕鬆之餘,亦有一些題目較為嚴肅的活動。正因為社交媒體發展迅速,好些有關內容發表及應用上的法律,以至是透過社交媒體進行商業活動時的私隱問題,暫時仍有不少灰色地帶。 此外,Facebook作為全港最高人流的社交平台,進行產品營銷,當中又有什麼可行與不可行。其中一場於生產力促進局舉行的研討會,便針對這些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回想去年第一次舉辦社交媒體周時,除了邀請講者外,尋找場地亦是另一難題。 來到今屆,總算在這方面有點突破,除了如城大或生產力促進局等地較正規的演講廳外,好些位於中環一帶的餐廳譬如PURE Bar或甚至是某些酒吧及私人會所,都加入了場地贊助行列,更難得的,就連向來低調的香港蘋果旗艦店,居然也參與了其中一場活動。 可能,大家終於明白,舉辦這類活動除了可間接作宣傳外,更能夠吸引一班在社交媒體界活躍人士的人流,此舉對這些地點在增加於社交媒體上的曝光率或知名度,一定會有所幫助。 舉一個例,大會其中一個協辦機構,同時亦是場地贊助的單位之一,就是香港海港城。社交媒體周期間,他們便分別以旅遊、餐飲、時尚、及科技產品為主題,先後在其商場內舉辦了四場大型的研討會。 活動進行期間,除了參與的一班社交媒體達人會活躍地「簽到」(透過手機於不同的社交網絡發佈所在位置的資訊),更會熱切地將嘉賓對話以文字或照片,同步發佈到不同的社交網絡中,線上線下,同步引爆話題。這些具互動性的對話,也會於香港海港城的facebook、Twitter及微博等等社交媒體平台的帳戶,一起推波助瀾。 一時間,角色原非媒體的品牌,居然扮演了媒體的角色,成為了一個製作並發表內容的平台,這種營銷手法,我相信,在這個社交網絡盛行的年代,將會是一股新趨勢。 社交媒體周期間,亦有兩個團隊趁機擇好時辰登場,成為亮點。首先,本地方面,香港科技大學正式宣佈成立社交媒體實驗室(Social Media Lab),來自贊助商投入的首批資金,高達三百萬港元,正所謂學以致用,此贊助還包括了可提供實踐機會的合作機構,包括了Turner(透納廣播)、PCCW(電訊盈科)及OpenRice(開飯喇)等等。 此外,奧美國際廣告集團也高調地宣佈成立Social@Ogilvy,這創新的獨立團隊,合共有五百五十名社交媒體專業人員,他們分佈在全球不同的奧美辦公室,為客戶提供跨地域及本地化的社交媒體顧問服務,焦點之一,當然就是亞太地區的大中華市場。 現今社交媒體雖然盛行,但在商業應用的層面上,目前仍然方興未艾,企業願意投入的資金及人力資源,與主流媒體相比,仍屬九牛一毛。 但不用等facebook上市集資50億美元的黃金夢成,上述兩個進取的例子,已默默告訴我們,未來媒體潛在的淘金機會,就在社交媒體。 (原文刊登於2012年2月21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共協共創,社交媒體周再下一城 Read More »

用Instagram說故事

是這樣的,如果你有讀過我那一篇「來生不做蘋果人」,你會知道我對蘋果是如何既愛且恨,適逢上近期因工作需要,其實我已默默轉會Windows Phone。 之不過,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本來我以為自己既然連iTunes內 那幾百GIG歌也可以放得低,應該沒有什麼牽掛了,但想不到,我還是因一隻App而令我與iPhone繼續藕斷絲連。 那就是Instagram。 世間上有很多照片分享平台哦,為什麼一定要是Instagram?這個問題,其實就與塵世間好些感情問題一樣,關係實在太微妙,很難說得出一個具體的理由來。 我只知道,我每次我將敝宅家犬Sophie的照片放上去,總可以輕易地得到世界各地的愛犬人士或拉布拉多粉絲的起碼數十個Likes。 又或者,每次我將我在上環街頭拍到的王家衛式out foc照片分享出去,又可獲到外國朋友的讚許或甚至補一句”I love HK”,實在令小弟感到能為推動香港旅遊盡了一點綿力,其中所獲得的滿足感,遠遠又較諸於在facebook或微博上分享照片時高得多百倍。 Instagram在2010年10月推出,過了兩個月後我才開始正式接觸,那個時候我還在主力玩港產的Steply和Yahoo!的Flickr,起初覺得這不過是另一款照片分享平台吧,應該捱不過一年。 但及後的幾個月,我卻見到她在社交化方面新增的功能愈趨成熟,而且開始可以像Flickr一樣,可替照片加上不同標籤(#Hashtag),讓對同一主題有興趣的拍家,能立即眉來眼去。 加上除了那些寶麗萊式的菲林風格濾鏡,及後再追加的移軸效果,Instagram這東西不單愈來愈好玩,她更重新賦予手機快拍另一重意義。 軟件是死的,人的眼睛才是活的。作為一個提倡手機快拍的照片分享社群,除了平台上的功能事實上,我更欣賞Instagram拍家社群間的人文色彩。 即使是同一個品種的小狗小貓照片,你也可以看到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它們,如何上山下海遊車河等等,生活得是可以如何地不一樣。 街頭快拍更不用說,除了被隨意攝入鏡頭的城市潮人、巴士站旁的一張椅子、地鐵車廂內打瞌睡的老人、馬路旁邊的拾荒者,都成了無數街拍好手的攝影題材。 任你罵我崇外我也要說,在創意題材這方面,我發覺的本地Instagram用家就顯得有點乏善可陳。來來去去,我見得最多的照片,也不外乎是早餐午餐晚餐宵夜,或者是在某大商場購物後的戰利品等。 事實上,Instagram創辦人Kevin Systrom及Mike Krieger這兩位仁兄都不認為他們所創造的是一個照片分享平台,而是一個說故事的工具,一個可讓大家發掘這個世界週遭故事的工具。 執筆之時,Instagram已一歲有多了,Instagram CEO亦再次公開承諾,會「儘快」推出Android平台的版本,我期望會有更多本地街拍高手加入Instagram的行列,同時也希望Instagram會推出Windows Phone的版本。 這裡有玩Instagram的朋友嗎?有機會就多多交流一下吧,我的帳號是@rudileung。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用Instagram說故事 Read More »

有車牌,人人期望可達到?

話說為了一洗汽車召回風波後的頹風,豐田的第四代掌門人豐田章男,在今年十一月舉行的東京汽車展上,宣佈了ReBORN–Fun To Drive Again這個品牌的新口號。 頭炮廣告,先找來木村拓哉加北野武這對強勁搭擋,穿越時空,演繹日本戰國三傑中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假設他倆若在2011年重生(ReBORN),他們的對話又會如何。 可能怕有代溝吧,豐田這廣告造勢大會同步推出另一系列,代言的居然是「誰都喜歡你」的叮噹(你硬要叫多啦A夢的話,隨便你)。 電視廣告同樣分為三集,故事設定在某個現在的時空,叮噹身邊的角色,每位都已經大個仔大個女,人人三十出頭。 第一回【三十而立篇】:小時候,大雄(型男妻夫木聰飾)與一眾好友在工地的遊憩處閒聊,席間大家說到未來,大雄說他長大後的志願,是可以自己開車和靜宜去遊車河,窩囊的大雄怎任會考到車牌?立即引來小朋友們恥笑。 廿年後,大雄依然是那個沒用的大雄,技安(摔角手小川直也飾)始終還是那個愛欺負人的技安,但大雄還是不懂開車,要淪落到坐技安的順風車,當然,又要挨扁了。 第二回【郊遊篇】:大雄與靜宜(交響情人夢中的小提琴家水川麻美飾)郊遊去,又要搭火車又要轉巴士,還要在郊野間迷路,弄了大半天才抵達目的地,但靜宜已嚷著要回家上小提琴課去了。 此時,俊俏的牙擦仔(日劇偶像山下智久飾)突然出現,問靜宜要否搭一趟順風車? 說時遲,二人已開車揚場而去,離開前牙擦仔還恥笑大雄為何沒開車來。回到家裡大雄向叮噹(法國性格演員尚雷洛飾)哭訴,要求送台車給他,誰知遭叮噹一口拒絕,何解?因為大雄根本沒有駕駛執照。 第三回【隨意門篇】:見到牙擦仔與靜宜開車兜風去,大雄問叮噹有何方法可帶靜宜四處郊遊,叮噹提議用隨意門及竹蜻蜓,但最後還是烏龍百出不得要領。 最後,大雄決定要自力更新,學曉開車,但考車牌前,還是有請叮噹幫忙,用隨意門帶他到豐田車展。 由於廣告分三集推出,第一集出現後已爆發話題,對於其他尚未登場的角色,無論電視報章雜誌或網絡,大家也議論紛紛其餘將由誰演繹,炒作成功。事實上,這系列廣告可謂卡士龐大,除了選角啜核外,叮噹的簡約造型與選角也堪稱一絕。 廣告內容也成功地將「懂得開車」與「有車牌」等同為長大成人的象徵,駕駛更是一種成年人的專有樂趣,面對如大雄般這類不想長大的新一代,「三十而立,開車有格」這定位,十分鮮明有趣。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有車牌,人人期望可達到? Read More »

豐田的餃子維新論

就好像做人一樣,每個品牌都一定有起有跌,但最重要的,還是那一句:「在那裡跌倒就從那裡站起來。」 自2009年像滾雪球般展開的大規模產品召回風波,令Toyota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品牌蒙上陰影,但一邊在承認過錯、修補過失之餘,Toyota同時也在積極重振旗鼓。 對哦,時間是不會等人的,Toyota的第四代掌門人豐田章男,最近便在東京汽車展上宣佈了ReBORN–Fun To Drive Again這個品牌的新口號(Fun To Drive是該品牌80年代的口號)。 在改進產品之餘,同時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品牌廣告造勢。前哨先找來木村拓哉和北野武,分別飾演日本戰國三傑中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 廣告分為三集。第一回【ReBORN篇】:先以史詩式序幕手法,講述這兩位一代梟雄如何壯志未酬,未能親睹日本統一,經已黯然猝逝。繼而穿越時空,二人在2011年重生(ReBORN),在某個早上,昔日為下屬的豐臣秀吉(北野武),打電話叫醒了織田信長(木村拓哉)。 第二回【出發篇】:織田信長開著豐田60年代款式的S40 Crown,前往接豐臣秀吉一起開車上路去,在車上他倆聽著荒井由實的懷舊歌,同時,二人也摸不著頭腦地問:為何大家要在2011年重生?然後,豐臣秀吉說:他只知道,他有件要想做的事情。 第三回【 宇都宮】:原來,他們的目的地,是在宇都宮這地方的餃子店。不要以為他們只為饞嘴,席間,二人居然以餃子比喻當下日本社會現象。 大意是說:「一顆餃子,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美味餡料,但是,還需要一塊餃子皮,來把所有的餡料整合包起來;可惜現在,社會上為不同事情而爭論不休的為多(餡料),能勇於承擔及有能力出來當這層餃子皮的人卻少呢。」 「要像包餃子一樣將整個國家團結起來,真的不快一點不行哦。」最後,豐臣秀吉如是說。 任何一個財雄勢大的品牌,都懂得找名星來拍廣告出公關秀造勢。作為一個國民品牌,雖然出動了天皇巨星,Toyota卻沒有來一句「我的選擇」或「賣飛弗」之流的就當交了功課,品牌訴求卻降落在這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小國民抱負上,同時,也默默地暗諭了,豐田這個一代王者(以信長與秀吉作比喻),要致力「重生」,重塑可代表日本國民光煇歲月的承諾。 但天呀,另一邊廂,我們香港現在衝出來當「餃子皮」的兩位候選人,一個軟皮一賴皮,怎不令人擔心呢?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豐田的餃子維新論 Read More »

名「聲」語音導航

在外國住過或旅行時享受過跟著GPS自駕遊的朋友,都可能會聽過TomTom這系統。 為了讓你的旅程更愉快,除了提供GPS導航外,TomTom更重新發掘語音導航系統的潛在趣味,除了一般冷冰冰的系統人聲外,他們更提供了好些個人口味選擇。 大概是兩三年前,他們已引入了以Star Wars人物配音的語音導航內容。 想像一下,當你一邊開車,叫你轉左轉右向前行多三個街口的,居然會是Star Wars中聲音低沉、透氣聲呵呵的黑武士,又或者是英文文法全部反轉來講的絕地武士老祖尤達大師,你明明沉悶的高速公路車程,便立即生猛起來,那就不怕瞌睡了。 除了Star Wars的經典人物,TomTom後來還推出了如Simpsons、Spongebob及Looney Tunes等卡同系列人物的聲之演出,也加入了一些演藝名人,譬如在電影Speed內的大奸角Dennis Hopper、HipHop紅人Snoop Dogg,甚至是經典James Bond主角Roger Moore等(部份只屬模仿演繹,並非個人原聲)。 為了宣傳這個產品,好讓大家乖乖地給錢,TomTom製作了好些虛擬地重組現場錄音情況的網絡短片,講述服侍這班超級巨「聲」,對於錄音師來說是如何的一件苦差,好讓大家覺得物有所值(在替黑武士錄音時,錄音師便因為一時語氣太重,幾乎被黑武士用念力勒死)。 最近加盟TomTom的,是那對多次被傳言認為是同性戀,在芝麻街內陪伴著我們成長的那對布公仔Bert & Ernie。 那位出名煩過阿煩又喜歡在洗澡時玩鴨仔的Ernie,一貫地「點極都唔明」,老友Bert於是無奈的出手幫助,但同樣又是愈幫愈忙,十分惹笑。 在設計產品時,我覺得TomTom已十分聰明地,想出這個可以增加收入的增值服務(是的,每套聲音要另付百多元港幣),但另一方面,這也同時是一個相當巧妙的產品宣傳方法。 如果推出香港版本的話,大家又想由誰來為你語音導航呢? 我最想有的卡通人物,當然一定會有叮噹(多啦A夢),又或者是叫我們「衝呀衝快搶攻」的足球小將戴志偉。名人方面,如果有當年的馬路天使葛文輝加林海峰也不錯哦。 最後,由溫超來演繹星爺,當然又是絕對全無難度啦。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名「聲」語音導航 Read More »

求Social不是求分數

求學不是求分數?當年想得出這句說話來的人,自己本身也隨時比他/她想勸諭的年輕人,來得更緊張分數。 分數當然不代表全部,但在無可奈何下,分數卻經常成了你想達到某個目標的最基本入場券,說自己不在乎分數的人最虛偽,如果他/她也有好分數在手,我向你保證,他們也一定會拿出來show off。 我又不是做老師的庫斯克,為什麼會突然和大家討論起分數這話題呢?是這樣的,最近在從事社交媒體營銷及公關的行家中,本來大家已喜歡比較你的堂口有多少個粉絲,我的貼圖又有多少個Like,大家的工作,當然就在求分數。 江湖已經多事,幾個月前又多了一名不速之客,這個號稱社交媒體影響指數的平台名為Klout,能夠將你的個人或企業於不同地盤的社交媒體帳戶,一次過來一趟統一評分,得出的所謂Klout Score,就代表你在社交媒體裡,影響力有多高。 列入Klout計算之列的社交媒體平台,主要當然是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其餘的主流平台,譬如Google+、foursquare和YouTube也包括其中。較冷門少許的如Instagram、Tumblr、或Flickr等也有,唯獨欠缺的最大一塊餅,就是微博。 除了你發貼的活躍度外,Klout Score也會算你的粉絲數外,也會分析粉絲對你所發的貼的回應活躍度,當然也會看看其中有多少是懷疑殭屍粉,從而統計出你的社交影響力。 一般普通帳戶的平均分是20左右,有50分以上的,已說明你在社交媒體圈是相當活躍,有60至70分的,大部份都已經是名人或意見領袖級數了。就我觀察,好些國際新聞媒體或知名記者,都平均有超過80分。 我有位本來在線上線下都經常大力推廣Klout的朋友,因最近Klout修改了少許計分基制,分數跌了一大截,轉過頭來,最近便大聲疾呼「Social不是求分數」。 但我有口說人家閒話,轉過頭來,也在因這修改計分基制而感到不快,是的,我也足足消失了起碼10分,現在只有66分,但也比我最喜愛的香港音樂人 @hoccgoomusic 為高,雖然「Social不是求分數」,但我不想扮清高,分數,還是愈高愈好。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求Social不是求分數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