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Media

2014香港社交網絡大事回顧與展望

今年的香港,我們一起經歷了一個大時代,不管你取態如何,喜歡與不喜歡都好,在這個城市,社交網絡界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已經踏入了一個引爆點階段,沒有人可以忽視。 慣性收視,一台獨大,是香港特色,同時,也是不同界別媒體的生態,可能是,香港人實在太忙,在媒體平台的選擇上,一邊有所不滿,卻一邊繼續偏食。在香港,要數社交網絡平台,Facebook依然是主流,即使是近年愈來愈人氣的Instagram,其實也是Facebook旗下分支。 但要注意的,是Facebook對其他社交網絡的「排他性」也愈來愈強,其內容曝光率的運算模式,亦集中令更多願意付費的廣告商受惠,加上明年即將進一步限制具宣傳性的內容曝光率,所有廣告客戶都要接受,免費午餐不再。 在香港,其餘的外國選擇,譬如像Twitter、Vine、Pinterest或剛剛登陸香港的YELP,始終還是停留在小眾階段。至於專業平台LinkedIn,在香港亦似有起動跡象,但由於走高檔媒體路線,大部份廣告商依然卻步,用戶使用行為亦偏向被動,某程度仍屬另類小眾。說到龐大的中國社交網絡平台,由於用戶未能暢所欲言,加上緊張的政治氣氛籠罩下,亦間接令一度廣受歡迎的微博,逐漸在香港市場式微。 雖然平台逐漸收窄,但言論卻是百花齊放,Facebook逐漸成為自媒體,或者是網絡原生媒體挑戰傳統媒體的主力平台,主流新聞媒體即使如TVB,亦多次因報道被指責有所偏頗,繼而遭網媒及普羅網民猛烈批評,新聞客觀中立性備受質疑。這個時代,由於人人24小時「在線」,人人一部智能手機就隨時當記者,在社交網絡資訊爆棚的情況下,表面上,新聞透明度似乎增加,但同一時間,就同一事件,卻隨時可以衍生出不同立場者的多個不同詮釋,良莠不齊在所難免,作為新聞讀者,頭腦需要更加冷靜。 以下是筆者列舉了過去一年,個人認為在香港較具代表性的社交網絡大事件,不知道,當中又有那一件又曾經與你擦身而過? 一)香港社交網絡用戶,重新認識Twitter 由西方及至中東國家,或甚至是我們的彼岸台灣,在每次大型社會運動期間,由於它的實時性、公開性、國際社會關注性與訊息密集性,Twitter往往成為了箇中推波助瀾的核心社交網絡平台。本來,Twitter在香港,因訊息內容是英語為主,以至向來只是一小撮居港外國人,或者是較西化的本地人的小眾社交網絡。可是,今年於9月至12月期間的「雨傘運動」,尤其是在事件爆發的初期,Twitter卻罕有地擔綱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第一,在召集群眾,以及實時在告急期間互通消息方面,Twitter頓然成為了一個廣播及指揮平台,雖然訊息混亂,但仍發揮了一定的組織作用。第二,由於不少國際新聞網絡,都會透過Twitter的實時內容,作為第一手新聞的參考,不少運動群眾亦明白到,可藉此而提高國際社會就該事件作出關注,於是便紛紛將運動有關的圖片或文字,實時地於Twitter海量發放和轉發。我的個人帳號內容,便先後被不同國際新聞網絡的記者包括CNN轉發。 二)社會運動,現場與社交網絡同步發生 由於社交網絡的實時性質,加上大量用戶自發性地上載即時內容,雨傘運動期間,社交網絡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傳統媒體,又或者可以說,即使是傳統媒體,也要依靠社交網絡平台,作為推動其網絡頻道最新內容的瀏覽量推動引擎。讀者則一邊透過社交網絡追蹤事件,同時也於現場見證實況,虛擬與現實,同步雙軌進行。 三)網絡媒體,更趨社交媒體化 無論是由傳統轉戰網絡的媒體出版,或者是在網絡原生的新媒體,社交網絡都扮演著一個更重要角色,是網絡瀏覽量的催化儕,是網絡生態重要一環。不少傳統媒體的網站,為了與讀者進行互動,亦為了吸引人流,因而同時要兼營一個Facebook粉絲頁,在英語為主流的國家,還要有Twitter,如果社交網絡平台經營有道,更隨時有機會成為媒體廣告收入的分支,或者是為廣告客戶提供附加價值,在集團經營的社交網絡上,一手包辦內容創造、傳播、宣傳等,在云云本地傳媒中,今年尤其以「新傳媒」最為積極,動作最多,值得同業效法。 最近登場的HKTV,由於本身具備了社交網絡的話題性,甫一登場,已經成為了觀眾每天在Facebook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就連最近與麥當勞合作的植入廣告,也成為了大家在Facebook的討論熱點,可想而知,即使是賣廣告,這個年頭,也需要創造成社交網絡話題。 四)後「主場新聞」時代,網媒繼續上路探索 的確是曇花一現,可是,「主場新聞」依賴博客提供內容的獨特經營模式(雖然是借鏡自Huffington Post),其實某程度已影響了不少新聞讀者的閱讀習慣。有一段日子,「主場新聞」的網絡內容,是不少朋友在Facebook分享的主要新聞之一,隨時超越主流媒體。突然結業前,該網站亦開始受各大廣告客戶的垂青,本來前景開始向好。有趣的是,「主場新聞」本身的Facebook粉絲頁亦經營得不俗,即使已經停止內容更新,依然坐擁超過27萬的粉絲,是個獨特的媒體現象。踏入後「主場新聞」時代,網媒依然繼續探索其生存空間,以及廣告及商業模式上的突破。 「香港獨立媒體網」、「獨立媒體」、「輔仁媒體」、「熱血時報」等等,雖然離主流仍有距離,但由於其內容的社交話題性,以及平台管理人懂得運用Facebook粉絲頁構成其媒體生態一環,因此仍具備一定影響力。另一方面,也不要以為只有支持社會運動的網媒才有市場,「港人講地」及「幫港出聲」等維穩派,其實亦有一定的支持者,聲音不容忽視。 編按:2014年12月22日,「主場新聞」宣佈重新上路,易名「立場新聞」,執筆之時為2014年12月25日早上,短短四天,尚未發表過任何實質內容,其Facebook粉絲頁已累積超過3萬3千多名粉絲,社交話題性依然。 五)Facebook粉絲頁,也可成為獨立媒體 為了保持一定的社交網絡影響力,這個年頭,上述的網絡原生媒體或傳統媒體網絡版,同時也要兼營一個Facebook粉絲頁。但另一個有趣現象,就是有些網媒基本上是可以完全沒有網站,亦無需透過社交網絡帶動站外瀏覽量,Facebook粉絲頁是純粹如媒體般獨立運作。當中的表表者,可能就是明明是主打週刊實體書,卻聰明地透過Facebook粉絲頁聚集粉絲,擔綱實體書推廣的「100毛」,這個獨特的生態模式,在未來的日子,實在值得其他傳媒或營銷人士探討,到底凝聚社群重要?還是帶動網絡瀏覽量重要?經營模式亦有什麼不同?當中,又能否孕育出另一種商業模式? 六)網絡短片,將成社交網絡主流內容模式 網絡影片,不再被YouTube專美,一、兩分鐘,甚至是只有數秒鐘的網絡短片,逐漸成為了另一種廣受社交網絡用戶歡迎的內容展現模式,繼Instagram可上載15秒短片後,Facebook亦高調地推出短片廣告模式,實行與YouTube分一杯羹,近月來,如果在Facebook分享YouTube短片,「能見度」已大大減低,知情識趣的粉絲頁經營者,開始直接上載影片,試圖爭取更多眼球。經過一年醞釀,2015年相信是Facebook社交短片的成熟期,平台經營者需要投入更多資源製作短片,難度挑戰,愈來愈高。 七)冰桶挑戰,爆發社交網絡捐款潮 2014年不得不提的是社交網絡盛事,背後推波助瀾的,除了是社交網絡的病毒式傳播,更重要的,是當中參與人士點名式的「人傳人」社交網絡影響力,直接影響了這一趟善舉的成果,除了娛樂圈,香港不少企業界的名人也不甘後人,積極參與。一如上述所言,直接在Facebook上載的原生短片內容,亦成為在社交網絡內容成功爆發的因素之一。當然,此活動亦蔓延至其他平台包括新浪微博、Instagram及YouTube,但不容忽視的,還是此活動除了發揮了社交網絡的短片優勢,同時,在平日充斥互相攻擊爭拗的言論以外,社交網絡圈亦罕有地大規模展現出人性善良及關懷社群的一面,值得鼓勵。 八)小圈子社交網絡湧現 大型社交網絡如Facebook及中國的微博走向主流,成為廣播式社交平台,另一邊廂,社交網絡亦走向小圈子法發展,WeChat、LINE或其他新興如Snapchat、Telegram、Firechat等即時通訊平台,由於也有群組聊天及發放消息功能,逐漸吸引了部份用家「轉台」。由於時間多花了在小圈子社交網絡,在主流社交網絡包括Facebook逗留的時間亦相應減少,這是任何媒體都難以扭轉的命運。 九)Facebook積極為中國企業,打開世界脈絡 最近頻頻對中國伸出友誼之手,當然不是為了打入中國巿場,Facebook此舉,其實是為了打中國本地企業的主意。事實上,近年中國企業透過在Facebook建立粉絲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早已成為新一輪的社交網絡廣告商機,今年Facebook在香港高調插旗,成立主理大中華市場的團隊,當然也是為中國市場未來的發展而鋪路。 十)Facebook unfriend潮,是撕裂還是分眾? 一場社會運動,引發了對壘陣營的群眾,紛紛因政治取向不同意見相左而在Facebook上互相unfriend,有媒體監察者認為,雨傘運動導致社會出現撕裂,但其實,在社交網絡的所謂朋友,關係本來就是相當脆弱,所謂的網絡絕交,其實只是一次自動分流分眾的行為。社交網絡上,不同意見者各據一方,只會聽到同聲同氣的聲音,某程度,社交網絡表面上言論開放,其實,卻愈來愈像多個分隔開的密室,對方的聲音,未必聽到,值得大家反思。 (原文刊登於2014年12月27日及2015年1月6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本人是該文作者。)

Instagram第二春

Instagram於2010年10月成立,一眨眼三年多,在互聯網世界,大概可以類似貓齡狗齡相對人類歲數的倍數運算,屈指一算,目前Instagram正好是廿八歲左右的壯年。 由當初的黃毛小子,Instagram現已成長為剛好嗒得杯落的型男,因此,近期傾慕者突然倍增,當中又以女性為主。 我眼見不少90後妙齡女士,口口聲聲說Facebook已經老餅過氣,決意離棄, 紛紛向Instagram投懷送抱,認為此乃時下潮人象徵。另一邊箱,作為她們旗下的觀音兵,也有不少紛紛跳船,誓要飛甩老土(Facebook),轉投Instagram陣營。 最新現象,分享照片之餘,Instagram已迅速發展成一個虛擬活動社區,每天24小時,都幾乎有不同大小規模的活動在進行。 繼2013聖誕節前,LOG-ON叫大家上Instagram拆禮物之後,容祖兒亦在她的1314演唱會期間,呼籲歌迷齊上Instagram點歌。因此,我極有理由相信,在2014年,一定會有更多吹雞行動,逐一在Instagram發生。 有見及此,我特別提供以下想法,可供各大團體機構作為參考。 1.Instagram叫外賣:街口茶記可以在每朝早先將午飯時間的ABCD餐放上官方Instagram帳號,讓熟客預先點菜,按圖自Tag即可,一來方便大家,連聽電話的時間都慳番,二來廚房可先作約略統計,決定每款餐所需預備份量,夠環保。 2.Instagram報案:警方設立999 Instagram專線,市民如有任何舉報 ,可直接拍照上載兼打卡簽到,除了有圖有真相,位置也可報得一清二楚,提高破案效率。 3.Instagram報新聞:上述999專線方便市民及警方之餘,更可做福傳媒,讓新聞工作者不用竊聽,也可追蹤第一手新聞猛料。事實上,外國各大傳媒如CNN 或Time等,早已聘用專業Instagram攝記,香港各大傳媒亦可以嘗試仿效。 4.Instagram報天氣:每天早晨,尤其在冬天,只告訴你溫度是多少未必有用,每朝早幫你在中環旺角路邊拍張路人甲乙照,看看那誰冷得騰騰震那誰好似太陽咁溫暖,即可減低天氣不似預期之風險。 5.Instagram統計遊行人數:無謂每次口同鼻拗,不如每位參加遊行的朋友都自拍上載,順便打卡簽到,每張照片亦緊記使用大會指定#Hashtag。再玩盡一點可以同步使用Runkeeper或Nike+等一類手機app,然後把遊行路線截圖分享往Instagram,走數正衰人。 除了上述活動,大家可以探討一下例如Instagram選港姐、Instagram公佈六合彩攪珠結果、Instagram選特首、Instagram派利是、Instagram放榜等活動的可行性,搞搞新意思,讓香港成為Instagram活動之都。 以下是我的個人Instagram帳號,請多多指教。 http://instagram.com/rudileung (原文刊登於e-Zone周刊,本網誌可能略經修改)

【項翁爆Mon, 焉知非福?】社交網絡即時內容,就是要互動兼主動。

Timely Content是社交網絡營銷一組重要的關鍵詞,顧名思義,就是要在當下的熱門話題上,由品牌的角度加一把嘴,及時在社交網絡上發佈相關的內容,在熱門的話題上打蛇隨棍上,務求製造更多話題。 來到香港,不少朋友會戲稱Timely Content為「抽水」內容。 當然,「抽水」也有高膠低膠硬膠軟膠等不同級數,成效完全視創作水平及客戶質素而定,很難一概而論,並非抽得快就一定好世界。 Timely Content由品牌那方面製作,然後在品牌的社交網絡平台上發放,是為主流。 較少有品牌會留意的,反而是社交網絡平台上的對話內容,其實,也是品牌內容的一部分,角色同樣重要。 譬如,品牌粉絲頁上顧客的投訴,品牌如何即時對應,這些對話內容,便隨時會成為說服力可媲美廣告(或過之而無不及)的品牌內容,不容忽視。 此外,在名人社交網絡公開帳號上,假如品牌能夠把握到時機,加入對話,同樣可具備建立口碑及宣傳品牌之功效。 較早前,名旅遊作家兼社交網絡紅人項明生先生,在他的個人Facebook粉絲頁帳號上,分享一段生活小近況。 話說這一天,他一個不留神,把手機跌了在地上,Mon爆了,一時弄得手忙腳亂。 我也不知是事有湊巧.抑或是相關的品牌公關,剛好是項先生的私人朋友,總之據項先生在粉絲頁上所講,這位某手機的品牌,第一時間,於一個小時內,主動聯絡了他,問他有否興趣試機(當然潛台詞就是想把手機送贈給他吧)。 翌日,項先生已經收到一部來自華為Huawei這品牌的最新型號手機Ascend P7,同時,正所謂有圖有真相,項先生也馬上在辦公室試用了此型號手機的強勁前置拍攝鏡頭功能,親身示範,拍了一張Group Selfie,上載到個人粉絲頁上。 項先生除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開心地有新機試用外,同時,也間接地立即成為了這台Ascend P7的產品非官方代言人,他的使用體驗,將成為品牌的口碑。以一部手機的成本,從而有機會獲得一位網絡紅人的口碑,十分化算。 將產品贊助給名人使用,這所謂Product Seeding的宣傳手法,其實一直存在,但近年有影響力的名人,已不止於影視明星、專欄作家、運動明星,或企業高層,近年,網絡紅人也陸續加入這類名人名單之列。 而由於網絡紅人往往與粉絲的互動性較強,如果品牌能夠把握時機,與這些朋友能作出合適的即時互動,相信能夠創造出更有趣兼有效果的Timely Content,而並非單純借題發揮。 相對於平日只懂找博客試用產品出博文的公關,這位代表華為的公關朋友,更懂得把握時機,在項先生粉絲頁打造的這幾個互動內容,隨時比一篇平凡的產品試用評論,在消費者間獲得更大的迴響,實在值得一讚。 互動兼主動的對話內容,也是品牌於社交網絡上的重點內容之一,品牌不容忽視。

Well Said永遠不及Well Done

小時候,住在油塘灣的徙置區,除了外婆、媽媽和一個阿姨,我的家裡,還有五個姐姐,作為家中的老么,我的成長歷程,你可以想像,當然都是女權主導。 (差點忘記了,就連伴我成長的小唐狗,都是一頭狗乸。) 所以,自小我早已練成金剛不壞之身,面對家裡姐姐們的七嘴八舌,我懂得選擇性聆聽,更重要的是,習慣久了,除了爸爸以外,平時,我當然是家裡說話最少的成員了。 我從来都不喜歡主動爭取發言,因為,心裡總覺得:「就先聽聽她們怎麼說吧」。 直至到,在爸爸的喪禮前。 「今次就由你來負責致悼念辭吧」,家中的大家姐,將這重任交了給我。 「今次又是你來負責致悼念辭吧」,幾個月後,媽媽的喪禮前,大家姐再次將這重任交了給我。 如果你是近年因工作認識我的話,你可能會很難想象,本來,我其實是一個說話不多的宅男。 可是,搵食艱難,我所幹的又是少說話多做事的話,人家會當你隱形的廣告業,到頭來,很多事情都是為勢所迫。 為要好好磨練,於是,近十年,我除了回到大學教書,我也開始馬不停蹄,四出演講,甚至,當大會司儀。 有些初相識的同事或朋友,見我站在台上口若懸河,總以為我很「吹得」。 但大家有所不知,每一次,其實我都很緊張,更重要的是,在提案會議上,被客戶即場秒殺了建議我又能立即提出個人見解然後立即翻案的能力,其實大部份與口才無關,都是事前做好的功課。 事實上,平時,我是很怕那些口才太好,講話處處佔上風的人的。 我也經常提醒自己,向客戶提建議,千萬不要「吹完先算」,要實話實說,做不來的,不要硬撐。 就連我的下屬也和我說過,她有點詫異,面對客戶,為何我會如此老實,直接告訴他們某些東西我們做不來。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最近,經常在網絡上見到Benjamin Franklin這名句。 有幸去年參加了TEDxKowloon的年會,成為台上演講的其中一位嘉賓。 當日,我嘗試用「當街坊遇上社交媒體」這題目,和大家分享一下Social Media中的社區,其實是怎樣煉成的。 事後有朋友說我講得不錯,但有苦自己知,當日,雖然我已經準備妥當,講稿也老早寫好唸熟,但站了在陌生的台上,加上幻燈片的播放有點混亂,我覺得自己的表現,有點失準。除了超時外,總結前亦有點混亂。 「你剛才好像好緊張哦」,聽了太多客氣的說話,但知我者莫若我老婆,甫一下台,只有她這樣和我說。 表現失準的另一個原因,是我面對當日部份的演講嘉賓,他/她們未必位位比我口齒更伶俐,但他們演說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和他們直接所做過的工作成果有關。 而我所講的,只是一個小概念,其實未有足夠的實踐。 可能,我講了一個還算動聽的故事,但有關的概念,除了個人平日盡力而為之外,距離付諸實行,或甚至成為一個影響到更多人的運動,仍然有很大的距離。 聽到部份講者訴說他們已作出的行動,或者是創造出的成果,我甚至有點慚愧。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這句說話,我會繼續用來提醒自己。 除了想分享我當日在TEDxKowloon分享的視頻,我也順便將我當日事先準備好的講稿,分享一下給大家。 準備講稿,不代表是我會站在台上照稿讀,而是我通常會在製作PowerPoint前,先整理一下自己所要演說的主題。 所以,你會發覺,我以下這段文字和我的演講內容,有不少出入。但大致上,主題都是一致的。 希望今後大家不再會以為,我是真的站在台上就可以口若懸河的,事實上,每一次在事前,我所作出的準備工夫,是相當認真的。 【當街坊遇上社交媒體】 今天,我想和大家講一個有關蘇婆婆的故事。 這一張照片,是蘇婆婆人生中最後一次出門,在昂平360觀光時,我在她背後拍下的。 蘇婆婆來自馬來西亞,七十年代,曾經來過香港一次,維港的景色,一直令她印象很深刻,她一直都和家人說,有生之年,一定要再多來香港一趟。 這一年,她再次踏足香港,維港夜景依然漂亮,只是,感覺上,天星小輪過海那一段旅程,一眨眼就坐完。 你以為人生去到晚年就可以放慢腳步,但原來,人生本來就是來去匆匆,這一趟香港之旅亦然。 來了香港一個星期,匆匆忙忙,蘇婆婆吃了很多、也看了很多,回到馬來西亞,幾個月之後,她就腦中風,走得好快,好突然,享年八十歲。 蘇婆婆有五個子女,屬於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送她最後一程的,除了滿堂的兒孫、親朋戚友,居然,還有她一班的「街坊」。 「街坊」這個名詞,對於我們這一代的香港人來說,極其陌生,每朝早,大家平時有和住在隔壁的陳生講早晨嗎?在街口賣菠蘿包給你的那一位珍姐,個女原來今年入大學,你又知道嗎? 在蘇婆婆喪禮上出現的「街坊」,除了左鄰和右里之外,還有一班婆婆從前經常幫襯的街市檔主。 …

Well Said永遠不及Well Done Read More »

每個人都可以是Social Customer

正在拜讀Adam Metz的Social Customer一書,獲益良多。 當中提及了Value Innovation這個來自Blue Ocean Strategy的概念,筆者用心良苦,再三強調,品牌/產品/服務的成功,絕非基於娓娓動聽的營銷策略或該書討論的Social CRM,而是品牌/產品/服務與消費者之間,如何創造雙贏。 「你能否幫我找些槍手,在社交網絡上為我的品牌搞一搞口碑?」 工作上,遇上過無數向我有這樣要求的客戶。但我每次也苦口婆心對他們說:「口碑不能無中生有,我們的工作,只可以幫你整理所有在網絡上的正面口碑,然後將其發揚光大。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幫你監察網絡上的負面口碑,讓你們在改善產品體驗上,對症下藥。」 過去幾年來,眼見不少靠打「口碑」口水戰而表面上成功獲得短暫注視的品牌,但一般效果都不能持久。 而博客試用、博客試食等這類活動,廣告公司當然可以幫客戶安排,大部分情況下,博客們更可以獲得VIP式的款待。 但到最後,真正願意拿真金白銀出來惠顧的消費者,可能以為過了海就是神仙,品牌反而很少「照顧」他們的用戶體驗。 感謝舊同事L君借來照片一用。 最近在Facebook上,有一個罕見「奇景」,就是看見一班朋友,近乎洗版式地,每隔兩三天就分享他們購買了某型號數碼相機後的體驗,他們不是我平日見慣有品牌贊助一班博客朋友,而是一班攝影的發燒友。 這部相機,來自向來被專業攝影人士看扁的Sony,想當年,Sony剛推出單反時,我是朋友間唯一的一位Sony用家,被人喝過不知多少次倒采。 相機型號,分別是A7及A7R,是一台體積細小輕盈的Full Frame照相機,甫一推出,好評如潮,口碑不絕。 我給過不止一個客戶建議,認為如果他們要認真地做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話,拜託將資源放在第一批你支持的消費者身上,他們的用戶體驗愈好,將來你成功的機會愈高。 他們也不一定是什麼人氣博客,重點是,他們有最真實的用戶體驗,他們所講的話,除了可影響他們身邊的朋友外(我們俗稱為放毒),品牌若果能夠好好整理並發揚光大,隨時可以比廣告更有説服力。 當然,這是一個較為長線的做法,如果品牌營銷人要馬上「交數」,有點難度。 但正所謂路遙知馬力,品牌懂不懂借力打力,好好把握,還看今朝。 伸延閱讀 The Secret To Delighting Customers The Social Customer Value Innovation Delivering Happiness    

社交網絡「堅公佈」

要成就一代宗師,要經歷「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這三個人生階段。 來到互聯網的社交網絡,即是正所謂現代人的江湖地,要成就就一代社交達人,你也要經歷「堅分享」、「堅晒命」、「堅公佈」這三個階段,才可臻於至高境界。 「堅分享」和「堅晒命」,這兩方面較容易理解,亦屬最普遍。一言以蔽之,就是無論事無大小無關痛癢有理無理有趣無聊,你都事必動不動就順手沾來,在社交網絡向眾人「分享」或「晒命」。 「堅分享」者,以替他人作嫁衣裳為多,原創為次,見人家分享了的貼文,只要有十個八個「讚」,即使事不關己,也必定不甘後人,未看先分享。 譬如,男士分享了有關女性生理週期的衛生資訊。 「堅晒命」者,則一律為個人情感抒發,甚者可極盡浮誇之能事,小確幸隨時會被多啦A夢的「神奇放大電筒」照一照,成為大確幸,充份反映出知足常樂這優良美德。 譬如,去瑞士旅行被國泰升級坐寬敞得令人感到寂寞的頭等艙。 「堅公佈」這方面,是近期社交網絡發展至今邁進的另一境界,昔日只屬名人富豪藝人上市公司主席皇室成員等等所專有。 譬如,王菲與李亞鵬分手、李開復老師患病,這些本來是極為私人的事情,由於他們是公眾人物,也要無奈地將這消息公告天下,但隨著時代的演變,他們所選擇的公佈渠道,不是CCTVB也不是香格里拉大酒店的記者招待會,而居然會是新浪微博。 如今,即使是平民百姓如我等,開誠佈公是常識,任何個人人生大小里程碑。 譬如「八號風球我有返工」、「我正式宣佈同iPhone分手轉投Android」,或者是「XXX是我的新女友」等等。 若果你沒有在社交網絡上「堅公佈」,第一,這些已發生的事情無人能為你見證;第二,此等事情如確認新女友地位等將可能缺乏法律約束力;第三,套用有圖有真相這邏輯,有post有真相也絕對說得過去;第四,你可以煞有介事地進行公佈,某程度可彰顯出你個人的自信和霸氣,以及自問所擁有於社交網絡江湖地位。 有一次,筆者在某公開活動的場合,遇上久未見面的神級朋友,聊起對方近況,他馬上拋出一句:「我不是已經在facebook公佈了嗎?」說時帶點責罵語氣,原來,朋友對於我未有留意他在社交網絡的公佈,有點介懷。 筆者建議,但凡約見任何新知舊友或久未見面的客戶老闆,交談前,最好還是先翻查一下對方於過去十個月來在facebook上所發的貼中,有否任何「堅公佈」內容,打開話匣子前,便可避免被視為無知或對對方生活漠不關心,看來,這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社交常識了。 (原文刊登於791期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七個哄寶寶入睡的好方法

近十年八載,不少品牌都會製作「資訊由某某某品牌提供」一類的軟廣告,試圖讓觀眾的防禦心降低,潛言默化地,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及好感。 只可惜,大部份內容的可觀看性或資訊的趣味性,一般頗低,與其說軟廣告,實則是悶廣告。 Philips Avent是該公司旗下一個育嬰產品系列的副品牌,除了已為人父母者,相信其知名度一般。 有見及此,該品牌在社交平台發表了這段「七個哄寶寶入睡的好方法」短片,全部秘技,真人示範。 每一位寶寶入睡的一刻,無花無假,可愛得要命,即使我未為人父,也看得心頭像塗上一層蜜糖,甜絲絲。 雖然未有直接硬銷產品,卻立即引來四方網友正評,為人父母或或將為之者紛紛被吸引前往至Philips Avent的Facebook Page,給一個「讚」,甘心情願,願者上釣。 這可能是我看過同類軟廣告中,製作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雖然並非新作,各位從事母嬰產品營銷的朋友們,值得參考。

今天應該很#Hashtag

圖片來自這裡 #Hashtag這事兒,對於做社交媒體營銷的朋友而言,當然是最熟悉不過的。 由Twitter、Instagram以至來到亞洲的新浪微博,品牌經營者或社交達人,為了想讓自己所發的貼更容易被人發現,於是都一律加上#Hashtag 標籤這東西。 抓緊一個關鍵詞,又或者是品牌名稱,#Hashtag可以自家自創發起,也可以隨波逐流跟大隊,那個#Hashtag流行多人用,你就可以直接一味跟。 最近連facebook都可以玩#Hashtag了,但對於一個普通用家來說,#Hashtag到底有何用?在平時facebook的私人分享,過份沉溺有理無理加上大量#Hashtag,幻想一下這是我們平日的對話時,其實是十分可笑的。 較早前,名嘴Jimmy Fallon就在節目上與Justin Timberlake作出真人#Hashtag 鬥嘴示範,大家看看可以有多可笑。

回應【2012商品說明條例】: 為免被控,情願自宮。

已正式生效的【2012商品說明(不良營商手法) (修訂) 條例】(這才是官方正名啊,我真的一字不漏),除了弄得全港一眾對誠實豆沙包有恐懼症的不良商人聞風喪膽外,其實更牽連甚廣,就連一眾小本經營賣10蚊一碗碗仔翅或18蚊一碗鮑魚粥的小販也風聲鶴唳,恐怕誤墮法網,一律要效法賣10蚊八粒的「假燒賣」東主,索性在任何出售產品名前加一個「假」字或者是「仿」字,又或者要更加「畫公仔畫出腸」。 舉個例,在不久的將來,大家可能會見到大量如「其實都唔係咁熱而且根本都無狗嘅熱狗」、「不含雞尾只會甜死你雞尾包」、「四十歲前無物業是廢柴物業代理」等等一類的商品說明及店舖名稱出現,全港商戶,人人齊吃誠實豆沙包,就算沒鬼拍你後尾枕,大家依然會自己拍住上。 不要以為這新修訂條例只會影響一般商戶,蓋此例一開,一眾從事網絡打手或槍手之人士,或甚至是「專業」blogger 一干人等,也要受到法律約束,無一倖免。 簡單地說,以後但凡任何商戶委託上述人士於網絡論壇或個人部落格或甚至是面書上從事無論唱好唱衰對家等活動,必先利申。根據海關及相關專業人士建議,大家要張貼於社交網絡上的內容加上如「此乃贊助內容」、「此乃廣告」、「此乃鱔稿」或「此地無銀」(不好意思,最後兩句是我手多創作的)。 「我是歌手」這節目在中港台熱播,為支持港府推廣這新修訂條例,我建議網絡界可以弄一個「我是槍手」真人秀,叫一眾網絡紅人甚至是社交名人濟濟一堂開誠佈公,叫大家猜一下他們經常在社交網絡分享的吃喝玩樂身光頸靚,到底有那一些其實是有贊助的,猜中有獎。 如果你是從事槍手活動又賴死不肯向公眾利申,不要以為你可以繼續逍遙法外,瞞天過海。當局已經嚴正聲明,在必要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發起「獵blog行動」(對不起,這個行動口號又是我多手創作的),對可疑目標進行放蛇,假扮廣告商戶,對閣下進行金錢利誘,並免費奉上該公司價格高昂的產品或服務,但求博客會知情識趣,好好扮演一名誠實顧客,賣花讚花香,向公眾們給力推介之餘,千萬又不要作任何利申說明,以免讀者覺得報導不夠中肯。 東窗事發,關鍵時刻來臨,博客疑犯及放蛇官員所有交收過程及whatsapp對話,都會一一成為呈堂證供,哎喲,差點忘了告訴閣下,違反【2012商品說明(不良營商手法) (修訂) 條例】,最高刑罰,可被判罰款港幣50萬及入獄5年。 我幻想著自己被重判收監,聽到鐵窗關上那一刻的鏗鏘回音,心裡徐徐響起「無自由,失自由,傷心痛心眼淚流」這尹光大師名曲,為免以身試法,於是我馬上把曾經發表過有可能觸及此法的blog文,一一加上利申聲名,我甚至在考慮,應否將我的部落格名稱,由「廣告風涼話」改成「查實真係廣告風涼話」,為免被控,情願自宮。 (原文刊登於784期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日本水手服少女,大展龜波氣功。

  網絡圖片,原圖來自這裡。 問世間,我們這些60後70後的大男孩,那誰沒經歷過「七龍珠」的洗禮? 就連我們喜劇電影界的一代宗師星爺,也曾經在他的經典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以一招龜波氣功,直接了當地,向偉大的鳥山鳴先生致敬。 時移世易,今天3月30號,Dragon Ball Z電影版趁復活節假期在日本上畫,但氣勢相信已大不如前,香港粉絲更可能不聞不問,乏人問津。 今回那個終極大壞蛋破壞神,相信最後又一定會在悟空變身超越超級撒亞人的時候,一招被人K.O.,結局嘛,應該都還是那三幅披。 那為什麼我還選擇在今天講「七龍珠」呢?因為我發覺,日本人果然真的長情,原來除了我輩老餅,年輕一代中,居然還有不少人會向「七龍珠」情懷致敬。 不知是否事有湊巧,Dragon Ball Z電影版上畫前,最近,日本坊間便有不少由中學生自發拍攝的照片,於社交網絡瘋傳。 網絡圖片,原圖來自這裡。 相信你可能都聽過同樣來自日本的漂浮少女,今回,這些日本年輕人也是玩類似漂浮的照片,但卻是模仿被「龜波氣功」擊中一刻的浮誇反應。 這些不少由水手服少女拍攝的「龜波氣功」圖,很快便產生了meme的繁殖效果,模仿者甚眾,見圖片中,大多為中學生,證明了在年輕一代中,「七龍珠」文化仍然不死。 不知道這「龜波氣功」現象會否吹來香港?我們的80後90後,又會否對「七龍珠」有所興趣?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