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解讀

人比人廣告人

做了這麼多年廣告,效力過這麼多大品牌,到頭來,我發覺,自己有個很壞的習慣。 當我的客戶是Sony的時候,我就總是盯著對手Canon的產品和廣告作品,和自己的比較。 現在到了我做Canon,我又會掉過頭來,盯著對手Sony。 從前我做adidas的時候,同樣又會盯著對手Nike。 做Pepsi,就會盯著Coke。 做Shiseido,就會盯著Estee Lauder。 做Landmark,就會盯著Pacific Place。 做同仁堂,就會盯著余仁生。 做Giordano,就會盯著Uniqlo。 如此類推,諸如此類。 雖然說知己知彼很重要,但到頭來,我發覺,我在一邊努力向前跑向前衝的同時,我卻又花了太多時間去盯著對手的步伐 ,有些時候,甚至會影響到自己的步伐,甚至是心理質素。 「不要羨慕人家的工作,要努力讓自己的工作令人家羨慕。」 以上這番話,我經常和同事們分享,但有些時候,自己卻做不到。 今天是星期五,大家可能還在埋頭埋腦忙著自己的事情,我同樣也是忙到透不過氣,但我也打算,先讓自己腦袋的一半放空,心無旁騖,專注在我目前客戶的工作上。 人家走的路,即使走得多好,讓你同樣走一次,也未必會好,何不好好專心地,把自己的那一段路先走好?

文字有價?新聞無價?

80-90年代初,香港還是只有兩間大學,在香港當大學生的,相對矜貴一點。 我是有幸在那個時候入讀大學的,成為大學生後,我就拿著大學音樂系學生的身份,四出投稿,寫樂評。 在一些小報小雜誌成功投稿後,初時沒稿費收,但寫了兩個月,就已經陸續有報紙雜誌的編輯約稿。 是的,那個年代的編輯,好像星探,會周圍發掘新寫手,而那個年代的報紙雜誌,還有預留budget約外面人寫稿,而我所寫的,亦是比較少人寫的古典和爵士音樂,不愁沒地盤。 一個月平均投稿一萬字左右,我只是一名二打六,稿費不高,平均每個字收五毫,間中都遇上一蚊一隻字的「貴客」,一個月隨時會賺到差不多5-6千蚊稿費,作為一名學生,這份收入,開心到痹。 出來社會工作後,我繼續有為報紙雜誌供稿,用幾個筆名,寫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樂評。 過去十年,又因為我寫blog的關係,開始有報紙雜誌前來約稿,專寫廣告及營銷評論。 我老婆經常問我:「為什麼下班和周末都不休息一下,寫稿的稿費又三十年不變,還寫來幹什麽?你這麼貪錢嗎?」 其實,我寫作的動機,當然不是為了錢,但我又實在覺得,能夠逐隻字逐隻字寫而賺到稿費,我覺得有種很踏實的滿足感覺,寫稿賺的每一蚊,我都賺得份外開心。 但過去四、五年,我的「地盤」(專欄)開始逐一「收皮」(結業) 了,每次收到編輯帶點無奈的告別,原因都不外乎改版減紙啦、要把外判的專欄減少啦、你個專欄無人睇啦,諸如此類諸如此類。 目前,我只保持到一個在MR雜誌的月刊樂評專欄,這份雜誌的老闆很念舊,他說過,他在Esquire剛剛當小編時,第一個約稿的就是我,自己出來辦雜誌後,他一直都有找我約稿。 而我,寫了差不多三十年樂評,今時今日,我還是寫得很認真的。 我寫的樂評,亦像和我差不多同期出身的樂評人一樣,譬如袁智聰、陳錫海、亞里安、陳偉發、沙維奧等等,一般都寫得很深入,篇幅亦相對地長,因為,我們這一批樂評人,尤其是現在還有寫的那些,都比較不喜歡寫消費指南式的即食樂評。 說認真的,我從前所寫的樂評,在一份報紙雜誌內,所扮演著的角色,其實很渺小。 但現在回頭看,如果就連一個音樂專欄,編輯們也做得這麼認真,很難想像,想當年,經營一份報紙雜誌,大家所需要花的心力勞力和金錢上的投資,是多麼的大。 而這個年代的傳媒,從傳統搬到網絡後,營運成本繼續上漲,廣告客戶的錢,卻遲遲未有隨之而來,投入內容製作及人力資源的預算,又不增只減,惡性循環下,昔日曾經盛極一時的傳統媒體,如今在內容水平上,疲態盡現,從事這個行業的朋友,亦好像長期處於捱打狀態。 最近,蘋果日報即將啟動收費訂閱計劃,引起了不少「讀者」很大的反應。 畢竟,網絡一代,習慣了免費娛樂,網絡世界,全球資訊又信手拈來,付費或免費的,選擇都數之不盡。 教育水平較高的,即使是付費,也只會選擇外國傳媒,情況就等如,當你看慣了Netflix後,一天只有24小時,你很難會想再看TVB,更何況要付費? 當然,新聞不同一般娛樂,而每個先進城市,都需要有一份不會向政府權貴賣帳的本地新聞媒體,作不偏不倚,甚至是敢言的報導。 有前輩形容:「基本上,蘋果日報就是一條那裡有血就會游向那裡的鯊魚。」 所以,我不覺得蘋果日報有多正義,但最低限度,這份報紙,很敢言。 所以,在情感上,我會選擇支持蘋果,但其實,這個並非訂閱費,而是有點像我有「幫襯」開的The Guardian、Quartz和The Medium一樣,是捐獻。 我同情蘋果日報目前面對的窘境,但我亦理解普羅讀者的消費選擇。 而說到底,廣告收入不再,又未有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如今即使收費,要繼續支持營運,仍不足以解決燃眉之急。 廣告收入及訂閱收費是否唯一的商業模式?我沒有答案,但我總希望,在未來,蘋果日報不用單靠這兩個商業模式生存。 事後有朋友找我討論,說蘋果的訂閱制,其實是想拿用戶的數據,進行分析後,就可以像facebook、Google一樣,賣精準的針對式廣告。 據我的了解,其實在訂閱制度推出之前,動新聞的app已經可以做到類似的事情,當然,當你每次使用都必需登入後,可以拿到的數據,就會更精準、更深入。 蘋果日報的網絡廣告,都一度曾經風光過,可是,過去五、六年,蘋果日報的廣告產品(我只敢說以香港為例),一直還是被facebook、Google遠遠拋離,而且,愈拋愈遠,這說明了什麼?更多的用戶數據,是否真的能夠吸引更多廣告客戶重投他們的懷抱? 我真的不知道,直覺告訴我,蘋果日報好、其他的傳統新聞媒體也好,如果還是只看重廣告收入這塊餅去搶,這個往錢看的目標,會有點難度。

用聲音,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不要以為平日在講座見到的我,表面上好像口若懸河,但實質上,每次站台,事前我都是緊張兮兮,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我都會在事前寫好講稿,做足功課。 所以,即使我平日經常發表文章,抒發己見,但若果要我開咪做Show,其實甚有難度。 最近,口才欠佳的我,終於也鼓起勇氣,開了個Podcast,除了是受到身邊的業界朋友阿石和Ivan So的啟發,更重要的,是最近Spotify買下了Anchor,這個主力做Podcast Hosting及Distribution的平台。 以我剛剛開張的廣告風涼話Podcast為例,一經上載,等待內容批核成功之後,Anchor就會幫我一口氣,幫我在各大主要的Podcast平台,包括Spotify、iTunes、Google等等發表內容。 Podcast雖然不是什麼嶄新事物,但Spotify看好Podcast的商業前景,當然必有因由。 而事實上,過去四、五年,Podcast已經成為不少新聞主播、作家、學者、娛樂名人等等的兵家必爭之地,雖然,在香港,Podcast這氣候,還是來得姍姍來遲。 作為一個多年聆聽Podcast的用家,我這習慣老早已經取代傳統的電台廣播,原因無他,在Podcast的世界,我可以尋找到更多有養份的聲音內容,往往比傳統電台廣播為多,加上我尋找音樂推介的媒介,老早已被Spotify取代,對於我來說,傳統電台廣播與TVB一樣,已經不再存在於我的時間表上。 說回我初次發表的Podcast內容,其實是我的偷懶之作。 話說上個月,因為製作MarketingPulse的宣傳片,我與Juno進行了一個接近兩個小時有關Marketing、Branding和創作的訪談。 事後我發覺,我與Juno的訪談中,有不少珍貴的內容,都是值得和大家分享,於是,在徵求過Juno團隊的同意後,我決定把這些內容剪輯成四集的Podcast,隨便為我的個人Podcast開張。 因為訪談期間,部分對話都是輕鬆進行,所以有部份的音響質素會稍稍強差人意,但因為內容實在珍貴,我還是決定把這些內容盡量保留下來,希望大家會不介意。 我還是Podcast新丁一名,所以製作還在摸索階段,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包涵,亦歡迎就大家將來想聽到的內容,給我一點意見。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Apple Podcasts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Google Podcasts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Spotify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Anchor

山茶花文具店 | 代筆者言

無論待人或處事,日本人都十分含蓄而優雅。 在美國念書時,我的班上有好些日本同學,平日大部分時間都相處融洽,可是,當一起做功課時,我卻多次被他們總不願意「打開天空說亮話」的民族性,幾乎逼瘋。 當然,這是人家的民族性使然,亦是他/她們與人的相處之道,所以,我也要好好學懂去尊重。 日本人的含蓄委婉,凡事都不喜歡說得太白的特性,都充分反映在這本書內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裡。 讀這本書前,從沒想過,日本人對社交禮儀之注重,會因而衍生出這專為人家代筆的工作出來。 代筆的原因,形形色色,百怪千奇。 有些是因為個人不擅辭令,希望由別人代筆代勞; 也有人因為說話難於啟齒,連執筆的勇氣都沒有; 亦有些人因為書寫字體欠佳,怕見字如見人,有失體統。 除了要寫得一手好字,行文得體,書中的代筆者,還要對所有執行細節,譬如選信札、貼郵票、用何種筆墨,一一都要深究。 每位找書中主角鳩子代筆的配角,人物設定各有特色,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說故事的手法,有點像深夜食堂,所以,相信很快會被迫成劇集,或者是電影也不足為奇(我後知後覺,事後上網搜尋,也有網友爭相告知,發覺原來此書2017年已被改編成日劇)。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做日本人,實在很累哦。 但細嚼下,我又覺得,做日本人,好像很有情趣。

奔馳中的樂與汗 | Jaybird X4運動藍牙耳機

市面上的入耳式無綫藍牙耳機愈出愈多,但一分錢真的一分貨,要追求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的話,一般索價港幣二千以上,很正常。 如果我告訴你,我面前這一對Jaybird X4,價錢只是港幣一千左右,聲音卻可以媲美高級貨色,我一定是在騙你。 所以我不打算騙你,這對Jaybird X4,雖然是最新版本,但賣點依然不是超級靚聲。 之不過,如果你要求一對入耳式無綫藍牙耳機,給做用來做運動時,可以粗暴地使用,這就一定是你那杯茶。 一對不怕跌、不怕汗水、不怕雨水,而且音質是「還可以」的無綫藍牙耳機,這對Jaybird X4,確實是不用想太多的選擇。 已經出到第四代,和上一代造型分別,毫不顯著,但細心點看,操控按鈕部分,換上全膠的防水物料,手感不俗,耳機上的品牌標誌,亦改成灰色on tone的顏色,變得較為低調。 Jaybird X4有很多優點,也有少許缺點,我不如直接了當,和大家逐點分析吧。 優點 強悍防水防汗:雙重疏水納米防汗塗層,IPX7防水級別,下雨下雪,甚至是1米水深壓力下也可以支持30分鐘。有朋友試過連運動衫不慎放了進洗衣機,事後居然可以當無事發生過,當然,當事人經過專業訓練,家庭觀眾請勿模仿。 掛頸式設計: 戶外運動時不用擔心丟掉,我試過配戴全無線耳塞式的粒粒藍牙耳機晚上跑步,顧住抹汗,路經草叢不慎丟掉了其中一粒。 物料輕巧:X4的防水塗層加強了,機身重量仍維持在14.7g,比起上一代X3的13.8g,幾乎沒有分別,佩戴起來,零負擔,很輕鬆。 價格相宜:高級品牌耳機的入門版價錢,運動專業的設計。隨機附送兩對COMPLY ULTRA FOAM TIPS耳綿(零售價起碼HK$50一對)、兩對大小尺碼的矽膠耳塞,以及三對用來固定耳朵佩戴位置的耳翼,交足功課了。 連線方便穩定:藍牙4.1辨認速度相當敏捷,可同時連結兩部主機,iPad與手機對換無難度。亦可以記認八部主機,暫時未試過運動期間斷線,算穩定。 續航力:官方數字,每次充電2小時,可持續8小時使用,實測大概6-7小時。此外,還可以快速充電,10分鐘充電,即可使用1小時,比起我用過的其他品牌,夠用。 缺點 音質平庸:老實說,音質只是還可以,層次感來說,不給力,中音帶點朦朧,低音強勁卻欠彈力,唯有要靠可調節EQ的官方手機App,加點味精,自己執生。 操控難捉摸:這是最令我困擾的問題,尤其是關機方面,沒有任何顯示。我經常以為自己關了機斷了線,然後再把耳機收藏好,但原來耳機繼續在待用狀態,於是,便白白把本來充好的儲電溜走。 話音朦朧:用這耳機通話,女方的聲音會變成徐小鳳,男士的聲音會變成King Sir,感覺很侷促,很古怪,所以,我會避免用這耳機作日常的hands-free便攜通話,所以只會在做運動的時候佩戴。 叉電座:X4依然指定使用這款全世界唯一獨家村的USB叉電座(佢講這樣設計才可以將重量減到最低,同時又可防水),有點不方便。上述的關機問題,亦經常令耳機長開走電,到你準備出門跑步的時候才發覺沒電,可以是很災難。希望有一天,Jaybird會出一個給X系列的收納系統,既可以自動叉電又可以收納的設計。 利申:文中產品Jaybird X4由相關品牌的客戶免費提供測試,唯本人未有收取任何產品以外任何形式的酬勞。

女人,你的名字是強者。

除了我的母親,我的個人成長歷程,都一直被不同的強勢女性影響著。 首先,我是家裡年紀最小的,住在家中,一起成長的,有五個姐姐,一個阿姨,就連那頭家犬也是乸的。 你說她們對我的成長沒影響,我一定是騙你的。成長階段,小朋友就是透過模仿學習,我只知道,我家中的所有女性都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對人的要求亦如是。 她們一般雖然比較情緒化,但卻是喜惡分明,勇於表達和溝通(雖然經常火星撞地球),做起事來,又往往比我更有毅力、更有耐性。 升上中學,我開始學打壘球,由於教練是香港女子隊的教頭,我們這班初中生,平時的比賽實習對象,就是這一班已經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出賽的大姐姐,她們除了技術到家,組織能力也更特別強。 一對球隊要成功,很講求默契,要盡量減少個人化的英雄主義,這方面,女子隊實在比男子隊強。 我們這班初中的男生,雖然精力旺盛,有幾個較早熟的亦是孔武有力,但和她們對壘,我們每一次都是輸少當贏。 入到大學,我讀的是女多男少的音樂系,我發覺女同學一般都比我們這些男生合群,讀書又比我們勤力,事實上,班中成績最好的,都是女同學。 大學四年,我一直都在發夢玩耍,但我的同學裡面,已經有女同學開始要做兼職養家,比我們更早懂事。 在我的成長階段中,我就是經常如此觀察,女性們的東西,好的我會學習,我認為不合適我的,我會引以為戒。 那天我去到大學演講,有女同學問:「廣告公司是否都是男性天下?」其實我覺得,情況絕非必然,不少女性在商界上到某個位置後,會在家庭及事業間作出取捨,所以有在管理層中較少女性的情況出現。 事實上,出來社會工作,我第一家加入的廣告公司奧美,我的創作總監就是一名女的。此外,除了大老闆,所有客戶總監都是女性,團隊中高層都是女性的天下。還記得,當時奧美除了一名洋人MD,也有一名很厲害的女性GM。我在DDB工作的時候,最高領導的CEO和財政總監都是女性,Management團隊裡面男女比例,女性佔多。但宏觀去看,當去到最高領導層的圈子的時候,我見還是以男性居多。 我從來不會斗膽視任何女性為弱者,但我只覺得,在世俗的眼光裡,她們一般比我們男性有更多的負累,有更多的紅線,去到管理層的時候,因為圈子始終是男多女少,她們較難與男性平起平坐。我當過大公司的管理層,我見識過男高層在女性背後會說什麼難聽的說話,我亦親身體會過,一班男高層如何在一些要出埠的會議,刻意排擠女同事出席,對此,我亦引以為戒。 我一直都很希望,能夠創造一個男女比例平均一點的工作環境,我更希望,我的女同事會比男同事進取,做得更出色。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深深相信,唯有這樣的工作環境,我們才會更懂得培養人際間的同理心,並且懂得互補其短。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今早我收到的第一個Whatsapp,就是來自我的業界好友Francis的喜訊,他所創辦的《香港社會創投基金》旗下,有一個很有意義的企劃「合廠」,最近做得有聲有色,今天更有一篇媒體的詳盡報導。 簡單來說,「合廠」是一家專們招聘基層媽媽為員工的社會企業,讓員工們可以一邊湊仔、一邊返工。當職業女性的媽媽不易為,當基層媽媽的職業女性,更是難上加難。 專聘媽媽再上班 為「合廠」出力堅持香港製造 看完上述這篇報導,我赫然想起了這一個,我印象中最深刻的Nike Women廣告。 表面上,廣告是鼓勵女性應從小做運動,但實質上,也有涉及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及世俗眼光探討,文案意義深長。 Nike Women - If you let me play (1995) 今年的三八婦女節,Nike Women再下一城,推出了這條意義不相伯仲的廣告片,還找了Serena Williams聲演以下旁白,主題就是「瘋狂的女人」。 的而且確,女士們瘋狂起上來,真的可以有拯救地球、無堅不摧的洪荒之力。 但正正就是流著這瘋狂的血,我們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有趣。 瘋狂的女人,可以很可怕,亦可以很可愛。 Nike Women | Dream Crazier (2019) If we show emotion, we’re called dramatic. If we want to play against …

女人,你的名字是強者。 Read More »

好好準備,不要信運氣。

中學時代,我的人生,依次序,就只有校際音樂節、銀樂隊、壘球、和砌高達。 除了打小人,此時此刻,相信有不少同學和家長,都在為一年一度的校際音樂節而廢寢忘餐。 那些年,校際音樂節教曉我的事,除了令我領略到,若果要成就一門技巧,你必先要不厭其煩,一而再三地,反覆面對沉悶的練習。 更重要的是,到比賽演出的那一刻,一般臨場表現,你只會剩下不足七成,如果是團體演出,隨時更會低於七成。 所以,要成功,你得先要有能耐,在上台前,已經可以發揮超出百分之三十的表現。 當中,雖然間中有運氣存在,但我的體會是,運氣一定少於半成,這個世界,沒有臨場發生的什麼奇跡,只有事前的努力。 職場上的人生,其實也是如此。 又到了快將畢業,同學們開始去見工的季節。最近我除了頻頻見準畢業生,某個晚上,更去了某個Portfolio Night,看看同學的作品,找新血之餘,也想了解一下新畢業生的狀況。 可惜的是,我遇上不少同學,都好像是老師叫他/她出席或去嘗試面試,他/她就姑且來碰碰運氣的。 來到Portfolio Night,有些更加連自己的作品集也沒有帶來,兩手空空,CV也不用說了。 坦白說,我實在很失望,不要說有沒有好好準備,其實他/她們連準備的打算也好像沒有。 你可能會怪責老師沒有好好告訴你,你是應該好好準備哦,因為人家的時間是很寶貴的哦。 老師亦應該告訴你,你是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畢業了,拿到學位,並不代表你已經有入場券的哦。 我們都可能習慣了凡事都有人為你安排,我們亦都極有可能是行運超人。 但這個世界,現實其實很殘酷,大部分情況下,你都會遇到一個像我這樣,毫無同情心的人,因為,我覺得你已經讀完書,你已經是一名成人,我沒有藉口,再認為你還是小朋友,不懂事,要給你寬鬆對待。 希望在下一次面試或者是Portfolio Night,我會見到一個正在磨拳擦掌,好好準備的你。

跑步,其實很勵志。

廣告可以騙人,但運動卻很誠實,那管你跑的是10K還是半馬,你都起碼要真真正正地流過汗、付出過。 有人說,這個年頭,很多藝人都是因為覺得跑步很潮,於是才來湊熱鬧。 但我反而慶幸,如果跑步能夠成為一件潮流事,我覺得對於這個城市來說,一定是一件好事,多於一件壞事。 因為從來都沒聯想到盧巧音會做運動,如果她只是笑嘻嘻地去跑個10K,我可能還會藐佢,但現在她還宣布要跑全馬,這件事,就突然變得很勵志了。 「喂,盧巧音都跑全馬喎,你仲有藉口話自己唔得?」 如果突然有一天,連JUNO都出來說要跑全馬,我就覺得整件事更勵志,香港更加有正能量了。 「跑步,其實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 我腦海已經馬上有畫面。

10個廣告行業的美麗誤會

我是1992年入行做廣告的。 我入行的時候,相信很多現時還在大學,或者是剛剛畢業的同學們,應該還未出生。 那個時候,我身邊已聽到不同的聲音告訴我,廣告這一行,開始走向下坡了,前景黯淡。 如是者,我做了好幾年,來到97後,更愈來愈多人說,廣告是夕陽工業。 沙士期間,不用多說,整個行業,都進入了人心惶惶的狀態,裁員、減薪任擇其一,已是常態。 但人總須要勇敢生存,托賴,很多前輩都說老早應該玩完的這個行業,我一做,便做了27年。 期間,我的職場人生當然也有上有落,但我的神妙旅程是,每當行業進入寒冬期,我反而都僥倖地獲得晉升機會,甚至是,後來,因轉型了做數碼廣告的關係,我避過的劫,不止一次。 27年後,我發現一個事實,就是舉凡任何行業、任何工作,無論今天你做得多成功,明天都可能有變數,用同一個方式去生存的話,任何人,遲早有一天都必定會被淘汰。 更有趣的是,現在回頭看,當年被我周遭的朋友認為是無比黑暗的日子(即90年代),現在,反而成為不少這代年輕人所嚮往的風光日子。 我眼見不少同行或前輩做得不開心,口口聲聲說新不如舊,主要原因,不外乎過於眷戀昔日風光,接受不到改變了而又不會回頭的現實。 但這個世界,永遠都是噪音太多,不斷會有人向你提供不同的訊息,或者嘗試把他們過去的思維,左右你目前的想法,包括我在內。 我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在聽人家的說話前,你要先聽聽自己的心底話,先了解這一刻這一個時空的局勢,先要活在當下。 還有,就是那動人時光,真的不用常回看,看多了,隨時會造成不必要的不愉快。 3月1號下午2:30(時間待定),我將會到THEi出席一個分享講座。 我沒什麼輝煌的成績表和大家分享,所以,到時,我只打算和大家討論一下,我個人對廣告這個行業前景的一些看法,而其中,還可能包括不少謬誤。 因為,我發覺,我們廣告這行業,總是會給人很多不同的美麗誤會,尤其是對於年輕人及莘莘學子們。 所以,我打算以《10個廣告行業的美麗誤會」為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睇法,我很希望,透過討論,各位能夠對畢業後在廣告業的前景,會有多一點屬於自己的看法,更好的話,能夠有多一點的希望。 以下是我暫時先擬定的一些主題,歡迎大家接龍,幫我儲夠十個。 廣告業已經玩完? 入行一定要做4As? 去100毛打工好過去做Agency? 做Art Director唔駛識用PhotoShop? 香港廣告公司請Art Director,PolyU優先?

沒糧出的話,你還願意做這份工嗎?

「你不是說你那個報紙專欄已經關門大吉,今年不用再寫了嗎?」老婆大人問。 話說我在某免費報紙連續寫了差不多三年的專欄,過年前,因為報紙改版,於是,我被老總請吃無情雞了。 我第一時間告訴太太,她卻幾乎想開香檳慶祝,因為,她一直覺得我工作已經夠忙,還要經常廢寢忘餐為寫稿,不喜歡我太過辛苦。 但這個早上,老婆見我放假期間,一覺醒來還在開始寫字,以為我轉過頭來,又開了一個新地盤。 這一刻,我忽然想起某位前輩的一番話。 「如果有一天沒糧出,你還願意做這份工嗎?」 當然,我那位前輩不是當我是傻子,世間上,怎可能有人願意沒工資白做? 前輩的意思,其實是說:「你究竟有多喜歡你目前這份工作?你的努力付出,是否就只可以用金錢衡量?要你心甘情愿去多勞?究竟要給你多得?」 「他賺多少我賺多少?為何我要做得比他賣力?」剛剛出來工作的頭幾年,試過不止一次,見上司比我們早下班,同事之間,就會聽到類似的怨言。 這些同事,大多是以自己酬勞的多少,來計較自己應付出的多少,出了半斤力,就希望攞足八兩,等價交換,其實,絕對是合情合理。 「我只是公司裡的小角色,工資又是最低的,為什麼我要做得比我的上司、或甚至是其他資深同事更賣力?我為什麼要這樣蝕底?」持這類想法的朋友,多的是,某程度上,我也覺得很合情理。 我們賣力地工作,為的回報是什麼?是為純粹的金錢回報?還是想為自己尋找到工作上的意義?我們的存在,又是為了什麼? 請想像一下,如果你明天沒糧出,你還願意做你目前的這份工作嗎? It’s not what you ask of me. It’s what I ask of myself.” LeBron James 著名NBA籃球員LeBron James,說過以上這一番話,無論你是一名運動員、創作人、抑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我覺得,這都值得成為大家勉勵自己的話。 “Ask me to play. I’ll play. Ask me to shoot. I’ll shoot. Ask me to pass. I’ll pass. Ask me to steal, block out, sacrifice, …

沒糧出的話,你還願意做這份工嗎?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