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解讀

TVB不是給ViuTV打敗,而是給自己的過去打敗。

「TVB唔係畀ViuTV打殘,而係畀自己嘅過去打殘。」 今早路過報攤,見到蘋果日報的頭版,腦海中,馬上浮現出這句話。 做人一定要向前看,你當年的初戀,已經由青春少艾變成大媽,不是說大媽沒市場,可是舉凡任何一個行業,永遠都需要可改變現狀、勇於挑戰過去status quo的新血,我們才會有進步。 找行業的既得利益者、坐享收成期者當管理層,你可以期望有什麼突破? 不久前,有一家4As廣告公司邀請我,加入集團重組後的管理層,我婉拒之餘,反建議那位區域CEO,其實可以考慮在Ad Tech或e-Commerce的Startup界中,找比我年輕的人才,沒必要找我這一些年過50的老將。 「那些人不懂廣告。」區域CEO於是說。 廣告不斷在變,我頂多會較熟悉廣告圈子的運作,與傳統廣告商會的朋友有點交情,但這並不代表,我合適營運屬於這個時代的集團廣告公司。 我現在每天都在跟年輕的同事學習、上網上課程學習、在這裡跟大家學習,如果我再回到4As廣告公司當主管,相信我很難再有這種可以持續學習、持續從犯錯中學習的空間。 任何一個行業、一家公司、或甚至是一個個人的事業的衰落,很多時,都和太過眷戀從前美好時光有關。 而大家亦好像忘記了,貪新忘舊才是人的本性,尤其是娛樂圈。 懷舊金曲致敬夜,只可以是間中點綴一下的飯後果,你,這一代還可以食老本,那,下一代呢? 回憶是會出賣大家的,過去的無限美好,現在重看,隨時會心不忍睹。 如果你真的認為,觀眾會對從前的公仔箱有感情,麻煩你試試用圖中這部電視,看看周潤發版本的上海灘。 (話說,我真的不小心在Netflix看了周潤發版本的上海灘,10分鐘不夠,就徹底把我的美好回憶粉碎了)

2020年Q4 疫市中的香港廣告業

疫情前景不明朗,裁員之聲此起彼落,廣告業是要客戶「花錢」的工業,既然願意「花錢」的消費者少了,部分行業的廣告支出,自然同步下滑。 某些重災區行業,譬如零售及旅遊,客戶一方大地震,廣告公司亦不能倖免,踏入2020年第四季,我便陸續聽到某幾家大型4As廣告集團大規模裁員的消息。 可是,這個艱難時期,真的所有廣告客戶都要勒緊褲頭嗎?其實又不然。根據Admango最新2020年第四季的廣告支出監察,今年9月份,便有好幾個行業的廣告支出,錄得顯著的按月升幅。 當中,升幅較明顯的,包括了因Staycation熱潮帶動的酒店業、美容相關產品/服務、提供餐飲外賣/快餐的服務、銀行/借貸/投資/保險/信用卡等金融服務等等。 某程度上,廣告市場是普羅大眾生活的寒暑表,以上所提及的行業,以服務業為主,亦是說,即使目前的不景氣,主流消費者還願意花錢的地方。 作為一家廣告公司的經營者,手頭上總有多個來自不同行業界別的廣告客戶,但為了保持穩定收入,無論在好景或不景氣期間,我都會竭力維持一個如分散投資組合般的客戶組合,甚至是,我們所提供的廣告服務,類別的涵蓋面亦很廣,不會過於偏側一方。 譬如,表面上,雖然我們主打的是數碼及社交媒體廣告,但實質上,我們亦經常受客戶的委託,製作傳統的電視、報紙和戶外廣告。 最近,可能因為經濟不景,部分傳統廣告媒體的價格稍為回落,反而多了客戶向我們下單,要求製作傳統媒體的廣告,至於數碼及社交媒體廣告,在電子商貿的帶動下,客戶的投資,當然是繼續加持。 最近的市況,這令我回想起,很多年前,當我剛剛成立自己工作室的時候,有位行業前輩,曾經苦口婆心地給我建議,作為一家小公司,必須要「專」。 前輩給我忠告,必須要成為專門服務某個行業的廣告專家,譬如抓緊一兩個金融或地產業的大客戶,才有機會與大集團的廣告公司對壘。 不知是走運抑或是無心插柳,對於前輩的教誨,我一直只是銘記於心,卻從來沒有實踐出來,我們的公司,一直沒有成為某個商業類別的廣告專家。 公司啟業接近5年,我們的客戶組合,基本上只是愈來愈走向多元化,有些新客戶,反而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涉獵過他們那個商業類別的客戶,因此才找上門來。 我公司的客戶群中,當然有因疫情而生意大挫的,但不幸中之大幸,當中也有試圖趁低吸納,在這個時候重組品牌宣傳方向和企業的數碼化架構,因此,我們公司才幸運地一直忙著。 香港市場很細,凡事講求應變速度和多樣性,經營一家像我們這一類的小廣告公司,即使身處逆流,首先要能夠在這驚濤駭浪中,一直浮在水面,努力先好好生存下來,到順流再出現的時候,便可以更有能力,突圍而出了。 *作者為Hungry Digital 創辦人

明明是雪中送炭,卻被人覺得是乘虛而入?

以具新聞性或熱門話題作切入點,從而借題發揮,吸引大眾注意,是營銷的常用技倆,外國廣告及公關界,會稱之為NewsJacking或Real-time Advertising。 近年,經社交網絡世界催生,以病毒性傳播手法,把這類手法的宣傳效果,發揮得更淋漓盡致,在香港,我們會稱之為「抽水」,台灣及中國大陸,我見大家會常用「借勢行銷」這說法。 坊間有不少品牌、政府部門或甚至是名人的面書帳號,幾乎就是全天候24小時「抽水」,因為嬉笑怒罵與時並進,除了可借勢獲得免費網絡流量,亦增加了社交媒體帳號的互動性。 但作為一名專業的廣告從業員,我們卻常有一個潛規則,就是水可以盡情抽,當遇上天災人禍、不幸事故,即使是出於善意,我們都會盡量謝絕參與。 如果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人家的痛楚上,即使涉事人物事件是如何大奸大惡,我們更會視之為缺德之舉,必不可抽。 近日,見到有保險公司團隊,以及物業代理公司,趁本地航空業出現大量失業大軍,於是高調地展開針對這行業的招聘攻勢。 我暫且先假設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出於善意,只是想雪中送炭,向航空業失業的朋友們,伸出友誼之手。 可是,我一直在反覆思量,我想像受眾一方見到這些宣傳時,是會感到是一線曙光?抑或是,會感到被人乘虛而入?被人高調地同情的感覺,又是否會叫對方更加難受? 始終,每個行業都有其專業知識和資格,如果有一位與你所從事行業風馬牛不相及的陌生人,見你剛剛失業,就急不及待向你招手的話,你又會怎樣看待這個行業? 請先不要誤會,我對保險及物業代理這兩個行業絕無貶義,事實上,我也有幾位知心好友,多年來都是從事這兩個行業,我相信他們絕對有其獨特的專業知識,對社會也有一定貢獻。 可是,站在個人立場,我對某些似是為造勢博出位去「抽水」,多於有實際幫到別人的宣傳手法,實在不敢苟同。 期間,我也嘗試過向某些航空業的朋友們了解,大家普遍反應都略為負面,不單止不太接受這份「好意」,有部份朋友,更加是對這些向其招徠的行業,馬上生厭。 打個比喻,當發生天災人禍時,保險公司立即登廣告提醒大家要買保險;又或者,你所住的社區發生不幸事故,物業代理第一時間呼籲大家掃平貨,個人認為,這些做生意的手法,都會馬上令人對你的專業形象大打折扣,甚至是反感。 同理心這課題,大多沒有直接的即時回報,正如我見到某網友所說,企業的KPI,從來不包括同理心這指標,因此,在商業社會,份外說易行難。 可是,如果你相信,人生路,急功通常未必近利,長線關係永遠比短線利益重要,同理心就是一門大家都值得長期進修的學問。 最後,我相信,香港的航空業實在有很多具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他們大多都擁有兩文三語的語言能力、待人接物的誠懇態度、以及對別人擁有同理心的敏銳觸覺,我個人也認識過幾位從事商界不同崗位的朋友,都曾經擁有航空業的服務經驗。 即使目前要面對這個暫時的困境,我衷心祝願大家,憑個人實力和毅力,可以在不同的人生航道上,打開另一片天空。 又或者,在不久的將來,當陰霾散開,有一天,我們可以再次鵬程萬里,長空相見。

麻辣教師咖喱陳

70-80年代的日本偶像劇在香港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電視台甚流行粵語配音的勵志日本偶像劇,只不過,在那個時代,青靚白淨的青春偶像,尚未成行成市。 反而,有一位皮膚黝黑、身形高大、兩道濃眉下卻長有一雙瞇瞇細眼的中村雅俊,卻成為當時不少香港年青人的偶像。 「斜陽裡氣魄更壯」,這首日劇《前程錦繡》的粵語版主題曲每次響起,相信依然令不少60後的香港人回味無窮,此劇的男主角正好就是中村雅俊。 除了《前程錦繡》,中村雅俊曾經主演過的兩齣校園青春劇--《為人師表》及《春風桃李》,同樣為人津津樂道。 劇中,中村雅俊同樣都飾演天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兼且又甘願為學生無私付出的中學老師。 他那不修邊幅、特立獨行的風格,迥異於當代僵化的日本精英化、同質化的教育制度,亦正因如此,故事中亦營造出不少引人入勝的戲劇效果。 這是70、80年代經濟正值起飛,誓要做到世界第一的日本,社會普遍服從權威,盡量壓抑個人主義。 再加上日本人著重群體一致的民族性,安排這個搗蛋老師的設定,那個時代來說,其實是頗為匪夷所思,但同時間,這亦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自由的憧憬與渴求。 70-80年的香港填鴨式精英教育 另一邊廂,那個時代的香港,只有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兩所大學,收生人數,每年兩者各自大概亦只有兩千名左右。 當其時,有意升讀大學的莘莘學子,除了父母會替他們安排出路,赴洋升學,一般的中學生,若然希望在港升學,一般都難免要活在填鴨式制度的高壓學校生活中。 不少的中學校園,亦奉行精英主義,一般名校的老師,更會把教學目標,鎖定在預科生入大學率之上,對一心想在港入讀大學的資優學生,都會加以重點培訓。 那個時候,幾乎每天都伴我啟航的同學,大多數都是家境相對富裕,老早打算到外國升學的一群,所以,每天上課,大家都好像是相對地輕鬆。 至於我,家境財力有限,我早有自知之明,根本沒可能把我送到海外升學,而我亦肯定不是資優學生,我的成績,經常都市全班十大(包尾)。 可是,我卻是幸運的一群,因為,我的整個中學人生,都好像在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中度過。 有教無類的年輕老師 幸運主要原因,就是期間我獲得不少老師的眷顧,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位老師,就是咖喱陳老師。 我的母校培正,是一家百年歷史的學校,超過一半的老師,都是教學經驗豐富,活像歷史典故中的人物。 據我一些父母同樣是培正校友的同學說,某些資歷較深的老師,隨時教導過他們家兩至三代人。 可是,當我剛剛升讀中三的那一年,培正卻一改作風,請來了一批較年青、剛剛從大學畢業的老師來授課,與昔日的「古墓派」老師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其中,我的班主任陳sir,就是其中的一位新老師。 剛開課時,見他皮膚黝黑、頭髮微長略曲的造型,正好就有點像《為人師表》及《春風桃李》裡面的中村雅俊。 回想從前學校裡,幾乎就只有清一色一批道貌岸然的「老」師,難怪這一年開學時,我發覺大部份女同學都難掩興奮心情,上課時格外專心留神。 江湖傳聞,陳sir剛入職時,曾被學校委派訓導工作,話說某天,他趁午飯前有空堂,於是便提早到學校食物部買午飯,但期間,卻碰巧遇上幾名正在逃課,並聚集在一起大吃咖哩魚蛋的學生 (當時的體育課,間中會有自由活動時間,而這班學生卻跑下跑下跑了去食物部吃咖哩魚蛋)。 東窗事發,陳sir把她們的名字逐一記下,並給她們口頭警誡,事件其實最後不了了之,但學生們之間,卻開始給陳sir冠以一個「咖喱陳」的外號。 上課時,咖喱陳老師談笑風生,教授中國語文的課本以外,還會和我們分享很多做人道理。 再加上,他健碩的運動造型,感覺上,他確實是一名熱愛生命的熱血老師,他所營造出的氛圍,確實有點像日劇中飾演老師的中村雅俊。 週記習作,成為學生訴心聲的樹洞 踏入中學時代,培正中學功課之一,就是我們每個星期都要寫週記,並且在星期一交給班主任。 從前的老師,大多是大剔一揮,只要見你有功課交,就會自動放你一馬。 可是,咖喱陳老師卻好像會視週記為與學生在課堂以外的交流機會,除了會大剔一揮給你一個「閱」字之外,還會留下幾行字,分享他的看法,甚至是,給你寫幾句勉勵的說話。 於是,學生週記就成為了學生們的樹洞,成了學生找老師傾心事的地方。 那個時候的我,品性頑劣,打波夾Band大過天,考試測驗成績永遠落後大市,排在隊尾。 總覺得,大部分的老師,都只是會把教學的精力,留給較有「希望」的同學們,課堂以外,更加是各有各忙碌。 所以,我從沒有想過,居然會有老師會關心我這名低端學生,就連課堂以外的生活大小事也會關注。 咖喱陳老師的寥寥數字,每次都會令我這位學生感到無限溫暖,簡直馬上感受到日劇經常出現的「斜陽裡氣魄更壯」,遙望著鹹蛋黃日落的場面,令我的人生,頓然充滿希冀。 是老師,也是人生導師 事實上,咖喱陳老師除了教授中文及中國文學,好動的他,更會在課餘負責不少戶外活動,譬如登山丶露營丶獨木舟、徒潛丶排球等等。 因為老師熱愛行山,近年見老同學們分享舊照片,發覺他的確帶領過不少同學,在各個分段的麥理浩徑,留下過無數的腳毛。 要知道,那個時代的中學制度,還未有強制性要老師兼任課外活動的導師,這亦並非老師賺「外快」的地方,全部都是出於自願,都是出於老師一片關懷學生的心。 江湖傳聞,因我的母校後來轉為了津貼中學,咖喱陳老師因為不滿學校裡的政治角力,於是憤然離校,去到另外一家學校任教。 但奇怪的是,即使只是在培正任教了短短六、七年,咖喱陳老師與培正的緣份,卻好像一直都沒有終止過。 老師的春風化雨,經年累月,一直存留在那些年,曾經被他教導過的同學們的心底裏。 老師榮休,網上召集老師與舊生 當陳sir臨近榮休,準備展開了他另一階段的人生旅程前,他開始透過社交網絡,逐一與不同的舊生聯絡,同時間,他亦扮演了凝聚舊生的角色。 一些同學聚舊的活動,平日可能很難成事,但只要陳sir吹響集結號,即使是再日理萬機的舊生,都會放下忙碌的工作,赴會出席。 此外,在陳sir頻頻穿針引線下,他亦撮合了多名老師與舊生重聚的機會,有些平日很不願出來應酬的老師,都踏出深居,與舊生見面,人生來到這個階段,懷緬過去美好時光,確實是一件令人陶醉的美好事情。 「有空多聚首,無事常相見」亦成為了陳sir的人生座右銘,亦是他退休前為自己許下的諾言。 如今陳sir已經榮休,雖然還會間中客串,回到校園執起教鞭。可是,出席舊生或老師的聚會,他除了經常是被邀請的主角,他更加經常擔起召集人的角色。 陳sir就好像是一個永不言休的運動員,只要一天還可以動,他還是會繼續堅持,在他的人生路途上,永不停步。 每次聚會送別,我總會遙遙望著陳sir在人群中消失前的背影,然後,我會誠心祝願,他會健健康康地,繼續以不同的形式,為不同年代被他教導過的學生,春風化雨。 陳sir,多謝你每個星期讀我的週記。 故事感想:我們都是為成就別人而活,因此我們都有機會成為別人的老師 …

麻辣教師咖喱陳 Read More »

職場生涯遇上瓶頸,如何突破?

因為我在廣告行業待了差不多28年,去到這個職場年資,於是,間中難免會收到一些同業朋友或網友的私訊,要求我給點事業上的意見。 但事實上,不要單單說有關事業,每一代人所要面對的人生挑戰,都肯定是大不同,更何況這一代的香港人? 所以,我總覺得,自己從來沒資格以一個所謂「過來人」的姿態,給人家說三道四。 我唯一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發覺,每次聽到朋友口中的所謂「瓶頸」,大部分的情況,都是和升職加薪有關。 也許你會馬上罵我:「打工不是為了升職加薪,還有什麼?」 我想分享的重點,正好就是「還有什麼」這四個字。 你的年資,隨時會成為你職場上的絆腳石。 很多人都總有一種錯覺,就是認為當我們累積了一定的職場年資,薪酬或職位,也應該順理成章地自動遞升。 但實情是,現代商業社會的運作,在不少公司管理層及財務部大員的眼中,每一名員工都只不過是電子試算表(Excel)內的一個方格。 你在一家商業機構內的薪酬,未必與你的年資或工作表現有直接關連,很多時候,只會與你的工作職位或職能有關,你的名字出現在那個試算表的方格內,就代表你可以獲得某個薪酬範圍內的工資。 這是商業社會的可悲現實,就好比現代人最愛每年更換的智能手機,正如Steve Jobs的名言,大家永遠只會追求Better、Faster和Cheaper,沒有人會願意用同一個價格,購買去年的舊型號。 我們當然不應把人類和智能手機這死物相提並論,因為,一名職場人的年資,其實也包含了他/她個人在社會中浸淫的閱歷、對企業的忠誠所代表著可帶來公司的穩定性等等,年資,其實也應該有價。 只可惜的是,不少上市公司,都很難會以這種人事管理思維經營,在大部分競爭激烈的企業內,想持續加薪的話,我們只可以努力不斷向上爬,尋找晉升機會。 世上沒有無條件的升職加薪,有的只是等價交換。 所以,你先要明白,晉升機會,不會因為你累積了一定年資,加上出色的工作表現,而無條件奉送給你。 這個世界,有所謂的等價交換,即是說,你每晉升一級,就代表你要肩負起相對能夠為企業營運或盈利上更多的責任。 加上在金字塔的架構中,愈上愈高,遲早只會遇上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你的職場生涯,很快便會出現所謂的瓶頸位。 經濟好的時候,不少人可以透過不斷轉工,從而獲得無間斷的升職加薪機會,在自由經濟體系中,這絕對是無可厚非。 但當經濟欠佳,如果你是試算表方格內,同一職位愈接近最高工資的其中一位,你在企業的存在,就愈會接近危機。 即使你不苛求,只是想保持同一薪酬,但在經濟欠佳的大氣候中,保留同一職位及薪酬,就反而會成為難度所在。 因為在市場上,隨時會有其他比你更年輕,可以做到你相同的工作之餘,薪酬卻可能比你低的員工,等待著機會來取代你。 Up-or-out?還是愈做愈有? 任誰都知道,Up-or-out已經成為職場生存的金科玉律,當然,這情況不只是出現在廣告業,事實,有很多競爭劇烈的行業,也有類似的情況。 我在廣告這行業,經歷過差不多28個寒暑,當我步入公司的中高層階段的時候,我就開始體會到,廣告實在是一個既磨人、又燃燒青春的行業。 因為工時長,又要經常熬夜,因此,長期在廣告公司工作,是一種身體和意志的虛耗。 於是,在廣告這個行業,除非你是已經攀上了管理層,否則,你只要去到某個年紀,又或者已經有一定的家庭負擔,你會逐漸發覺,你未必能夠繼續有心有力,和比你年輕的同事一起拼搏下去。 廣告公司內,主要工作崗位的職場壽命,由最短開始數,據我的個人觀察,分別依次是創作部、客戶管理部、策略部和媒介部。 前JWT(現以易名為Wunderman Thompson)創作總監,《How Starbucks Saved My Life》一書的作者Michael Gates Gill,便曾經在書中指出,在廣告公司的創作部,基本上,年長就是一種原罪,當你年過50而被解僱,更等同在行業內被判死刑。 除了升職加薪,我們的工作「還有什麼」? 說了大半天,我們還是纏繞在升職加薪這話題,不如我們轉一個軌道,思考一下,升職加薪以外,其實「還有什麼」? 首先,你要撫心自問,你轉工跳槽的目的是什麼?你口口聲聲說的瓶頸位,是否就只是糾結在升職加薪這目標之上? 你有沒有想過,你會為了能夠學習到一些新的職場技能而轉工? 考慮轉工的時候,你會否希望把讓你上班的時間,過得更有意義、更有人生目標,或甚至是,令你更能夠快快樂樂上班去? 假設你65歲退休,一般人的職場生涯,平均會有大概40年,每個人的事業線的分歧路線,都可以大不同。 可是,當你自覺開始步入職場人生的下半場,差不多將要來到一個瓶頸位,你就要開始考慮一下,升職加薪還是否你無止境的唯一目標。 抉擇,就是要你為了「得到」而「失去」。 Decision這個英文字很有趣,拉丁文的原意中,”cis”這個字源,其實代表”cut”、或者是”kill”的意思。 說穿了,Decision意指人生中所作出的決定,必定沒有兩者兼得這回事。 一邊廂,你為這個原因作出這項選擇,另一邊廂,就代表著你必須要放棄某些事物,這就是等價交換。 工作了這麼多年,我個人曾經作出過的職場人生選擇,不勝枚舉,但每次作出選擇前,我都會很自覺地,知道自己將會失去什麼。 人家給了你一份高薪厚職,亦代表你將要為完成大我,犧牲更多的小我,當中,可能包括我在工作以外的私人時間,我亦要參與管理層的集體政治角力遊戲,減少實質工作的時間,當然,在這方面,有很多人會視之為成長必經階段。 升職加薪可以,但生活質素不一定要同步升級。 想分享一點個人體會,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每次獲得升職加薪,我都會盡量繼續保持差不多的生活模式。 廣告是一門鼓吹消費的行業,因此,不少廣告從業員都份外有生活品味,他們很多都很懂得享受生活,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買得好。 我身邊有不少廣告圈朋友,都會有穿名牌服裝、收藏名牌手錶、開名貴房車等等的「生活態度」,這是普遍廣告人行走江湖所需的行頭,非常合情合理。 當然,我非出家人,並非無欲無求,我也有某些物質上的慾望,我也希望我和我的家人,在生活質素上可以獲得改善。 可是,我仍然會盡量控制自己,甚至乎是抗拒擁有太多奢華的物質享受。 …

職場生涯遇上瓶頸,如何突破? Read More »

文化、設計、創意、生活一同遇上後的可能。

VERSE雜誌創刊號 Why Taiwan Matters? 在我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總有好幾本伴我度過美好時光的好雜誌。 在報攤等每一期新雜誌的出現、到書店或後來的HMV拿新鮮滾熱辣剛從外國運到的新雜誌,閱讀每期的新雜誌,無論在文字、視野、設計、美藝等等方面,都豐富了我的生活養份,還有很重要的生活靈感。 我曾經為如何收藏舊雜誌而苦惱、也經歷過每次把舊雜誌扔掉的痛楚,於是,近十年,我幾乎放棄了購買實體雜誌,轉為買網上版本。 但到最幾年,我已經完全轉了只訂購網上版的報紙,買雜誌這習慣,始終還是戒掉不了。 說到買雜誌,我偏向喜歡購買月刊。 一則是我感到網絡資訊太快、沒機會沉澱就刊登的文字,並非我杯茶。 二則是我欣賞月刊的出版節奏、及時得來,又不會太急,雜誌裡的圖片,亦剛剛好追得上那一刻的潮流。 三則是我感到某些外國雜誌,因為視覺風格別樹一幟,亦吸引了一些臭味相投的精緻廣告,作為廣告專業員,這是一個比起閱讀廣告大獎年鑑更具參考價值的靈感來源。 任誰都知道,紙媒在世界各地都處於捱打狀態,媒體網絡化,暫時亦鮮有成功的例子。 我個人認為,問題癥結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源於紙媒當道的時代,廣告商的錢相對易賺,到了網絡時代來臨,很多從前能夠賺到的廣告費,數字上,大部分都未能順利過渡。 第二是大部分的高端廣告商,還是未感到網絡世界的廣告力量,更有不少會覺得,網絡廣告亦未能等價交換到在印刷品上刊登廣告所獲得的虛榮與快感。 媒體的出路,我非行內人,所以不宜多加評論,但可以肯定的,就是媒體的商業模式,除了昔日的媒體廣告、植入廣告、收費訂閱,以至後來出現的公關策展等活動,一直都在變。 近年,以眾籌資助的形式出版、原生廣告、推出聯乘產品、自家IP產品、舉辦講座、工作坊、大師班,甚至是推出專業研究報告,媒體的商業模式,再次正處於一個全新的探索階段。 剛剛在網購平台購買到第一期的VERSE雜誌,正好是一個集合了上述眾多新探索的商業模式下催生的新雜誌。 VERSE來自台灣,社長兼執行總編輯是張鐵志先生,張兄在台灣媒體出版及文化界享負盛名,既是學者,亦是文化人及產業經營者,一人分飾多重身份。 他曾經來港出任號外雜誌的總編輯,為這曾經一度是香港中產文化圖騰的經典雜誌,再次注入了一股充滿時代氣息又貼地的新氣象,不再是報攤上另一本消費雜誌。 但張兄來去匆匆,我在TED x Kowloon活動上,以及後來的一個飯聚上和他遇上,之後他很快就回到台灣,我和他都是熱愛搖滾音樂的文字人,卻與他只有兩面之緣,說起來也有點可惜。 說回這本VERSE雜誌,我會以文化、設計、創意、生活等可能成就的產業與商業活動的交匯點來形容。 作為一家廣告公司的經營者,我既要觀察文化潮流、也要留意商機所在,大致上,我對日常所需吸收的資訊的養分,就是這些。 這一期VERSE,感覺有點像是,一口氣把幾期的日本Brutus雜誌合併成一期似的。 第一期的VERSE,以Why Taiwan Matters?為專題,探索台灣在文化、設計、創意、生活等方面可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以不同產業的角度,作深度探討。 我很欣賞這本雜誌設計上的優雅簡約格調,雜誌內的照片更是尤其漂亮,每一名被訪者都面露令讀者感到「我有話要說,拜託你來聽聽」的誠意,令人很想馬上讀下去。 唯一美中不足,是有一些字體實在太細,排版上間中充滿實驗色彩的顏色與文字配搭,對眼睛不大友善。 第一期的VERSE,有三個不同封面,其實我也不是刻意挑,但我訂購收到的,正正就是唐鳳做封面,聽說,也是最快售罄的一個版本。 第一時間拜讀,既畢,感覺實在是充實,令我更期待第二期VERSE的出現,我更加好奇的是,究竟VERSE還可以爆發出那些可能性? Why Taiwan Matters? Because VERSE matters. 祝張兄的創業大作一紙風行,為華文雜誌創造更多可能。

疫情下,廣告公司參與比稿的迎送生涯。

Photo by Dylan Gillis on Unsplash *pitch(比稿)是廣告業行內的常用語,亦是工作生涯的一部分。通常,有部份廣告客戶,在物色廣告公司的合作期間,或由於公司政策,或由於話事人的個人喜好,通常都會邀請多過一家廣告公司,提出建議書,並進行提案,最後,由廣告客戶挑選出最合適的合作夥伴。創意是廣告公司最珍貴的無形資產,同時,參與pitch亦要消耗公司大量的人力成本,此活動向來都在業內為人所詬病,亦有廣告公司為客戶應否繳付pitch fee而爭論得喋喋不休。 為何獨立廣告公司較少參與公開比稿? 最近有廣告新鮮人來見工,提起agency日pitch夜pitch這話題,同學問:「平日你們會否接很多pitch?」 我回答說,實情是,我們的公司,同事平時已經很忙,所以很少接受pitch邀請,更不會主動找新客戶做pitch。 於是,很多朋友都誤會,以為我們的生意太好,所以不在乎拿新客戶。 提起pitch,也有江湖傳聞,大部份像我們這類的獨立廣告公司,都不會輕易接受pitch的邀請,要pitch的話,相金先惠。 我不可以代表我的同業說話,站在我們公司的立場,經常不接受新客戶的pitch邀請,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只是一家小公司,人力物力相當有限,現有資源,我們都會優先放在服務現有的客戶上。 我們的團隊,經常會有新客戶提出合作要求,有趣的是,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我所收到的邀請,竟然要比去年多。 我的慣常做法,是會先要求對方理解一下我們公司的作品及工作特色,然後亦希望對方能先給我們一個brief及預算,最後,才進一步商討,看看有否下一步討論空間。 一切視乎雙方的誠意,以及我們有否足夠資源而決定。 事實上,我們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客戶,都是沒有經過pitch這過程,從而直接展開合作關係的。 國際廣告公司,參與比稿次數也要交數。 回想從前,我還在國際大公司上班的日子,每季參與pitch的次數,多不勝數,是工作生涯的常規活動。 甚至乎,公司總部或本地管理層,明文規定,每季做pitch的次數,也要上繳中央,要交數。 某天,我和老闆理論,說同事目前要應付現有的客戶已經忙得透不過氣,這一季,可否推掉一些pitch? 尤其是,那些動不動都會邀請過10間公司pitch的政府或公營機構project? 然後,老闆說:「做pitch,對公司平日的運作、成本,不應有太大的影響。反正同事每個月出糧已經是fixed cost,平日太忙的話,叫他們週末OT就可以。」 抗命失敗,於是,我唯有和同事們繼續埋頭苦幹。 後來,我當上了管理層,自己部門的pitch,或多或少較易受到控制,但其他部門「邀請」你參與的pitch,反而很難推卻。 尤其是,有些「邀請」,是總部命令下達,要求全民參與,公司上下,沒有人能夠say no。 又或者,當你經常推卻其他部門的合作邀請,在管理層的小圈子,你很快會被人視為不合作分子,我便曾經被其他部門主管,戲稱為Mr. No。 在大公司,表面上口口聲聲說的團隊合作,但卻經常成為了某些部門主管,把像參與pitch的這類有支出但沒收入的課外活動,轉嫁給其他部門的借口。 當然,如果成功贏了pitch,功勞及利潤的大部分,都是歸於這些率領pitch的部門主管。 疫情下,小公司再忙也參與比稿的原因。 現在輪到我經營自己的公司,我們依然是十pitch九推,我還是那位Mr. No。 可是,最近在心態上,我有點些微的改變。 雖然,我們的公司,雖稱不上風生水起,但托賴,一直還是有點忙,可是,因為疫情關係,我身邊有很多做製作的朋友,都頻頻向我訴苦沒工開。 於是,有關應否接受pitch的邀請,我和我的團隊,最近,開始會持一個較開放的態度。 為什麼呢? 第一,幸運的話,成功拿到新客戶,我們又可以讓經常和我們合作的製作公司,在這段艱難日子,繼續有工開。 第二,做pitch的最大挑戰,就是因為這是新客戶,有關對方的業務或公司的文化等事情,對我們來說,大都一竅不通,因此,事前你要比平時做一個現有客戶的project,需要花更多功夫,這個過程,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當然,對方有沒有給一個完善的brief,也是考慮的首要條件。 第三,以我個人的能力,在猜度客戶想法這方面,其實是我的一大弱項。老實說,做pitch,我的成功率,向來不算特別高。但每次輸了,反而令我察覺自己的不足,而且,又會成為一個令我和我團隊成長的好機會。 小隊操作,小兵領大功。 但說到底,我們公司始終人手有限,平日接受pitch邀請,我還是會精挑細選,只會接受一些較有誠意,而我的團隊亦會較有興趣參與的企劃。 大部分情況下,我都不會讓全公司總動員,可能只會讓其中兩三個同事組隊參與。 我永遠難忘,從前在大公司,每次為了做pitch而廢寢忘餐,全公司齊齊OT,pitch的日子逼近眉睫,有家歸不得的那些年那些歲月。 現在可以自己做決策,每次做pitch,我都會調整進攻策略,盡量精簡人手之餘,亦會嘗試加入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製作領域。 此外,除了主持大局,編寫策略藍圖,我也會擔當小兵的角色,撰寫文案。 小隊操作,現在做pitch,反而令我樂得輕鬆。 做agency的你,有沒有一些過往做pitch時值得分享的故事呢?

以為已忘記,卻原來未敢忘記。

讀健吾的文字,或者在電台收聽他的903國民教育,我總覺得,自己像回到中大校園,上大學的通識課。 《未敢忘記 2019/20》這一本書,以時序記錄,香港在過去一年所發生的某些事件。 除了在開首的四分一,稍稍感受到作者的情緒(除非你是唐僧吧),到書的後四分三,作者已經回到他的通識老師mode,冷眼分析,如實拆解。 有人說,過去一年,我們好像被奪走了一整年。 現在回帶重看,有部分情節,明明聽過,卻好像根本沒發生過,因為,當事件疊事件,我的腦袋,就好像會自動啟動保護迴路,某些事件,會選擇性忘記。 人的腦袋很奇怪,無論你是選擇性記起、或者是選擇性忘記,每個人的腦袋產生出來的畫面,可以大不同。 但我覺得,面對當前的混沌,只記得美麗的畫面,和只記得齷齪的畫面,同樣危險。 我們應對「正義中毒」的網絡生態,唯一方法,就是全民用力去學習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作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才會有機會令世界變得正常一點。 健吾 2019-2020年,按時序重新把事件整理一次,美的醜的,一一都記錄在這本書裡,有趣的是,當中,其實沒涉及太多的個人情緒。 這本書,上星期四速遞公司送來了,放了在我的書房兩天,一直不敢打開來看,因為我知道,開始了閱讀,就很難停下來。 終於來到星期六早上,一覺醒來,本來打算只讀兩個章節,但書打開了,卻停不下來,一個週末,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 健吾先生以很冷靜的文字,從第三者的抽離角度,讓作為讀者的我,可以抱住嘗試去了解、安靜地釋懷的心態,好好地回顧過去一整年,在香港我城所發生的事。 就正如健吾先生在另一篇文章《東京眼(326)給「正義中毒」的正義魔人們》中提及到,面對「正義中毒」的網絡生態,作為像我的一個普通人,「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全民用力去學習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作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才會有機會令世界變得正常一點」。 多謝 健吾君,你又一次好好地,給我上了一堂很充實的通識課,這個時代,我們需要這種媒體素養教育。

不要浪費每次面試的機會

最近,開始陸續和今屆的畢業生面試,剛好看到這套由 Tribal Worldwide Singapore 的舊同事創作的短片,當中講及應屆畢業生的一些求職挑戰,實在感到有所共鳴。 在面試的席間,聽說,有不少去年畢業的同學,至今仍未找到工作。 今年,兩屆的畢業生都一起在找工作,加上目前的世界疫情及政治動盪,相信大家要面對的挑戰,將會是難上加難。 我的公司,規模很小,只可以維持在「一圍枱」的人數,沒能力給大家太多希望,但我仍會盡最大努力,希望可以給一部分的同學一個面試機會。 而我想告訴各位同學,即使是一次面試,都是一個難得的經驗、一次認識自己的機會,千萬不要浪費人家和自己的時間,大家要好好珍惜。 所以,我懇請各位,切勿因被拒絕而被打敗,也不要輕易地放棄,能夠獲得面試機會,已經是賺了一次令自己更好的機會。 我公司有一位同事,第一次來面試,那個時候,我們覺得他不適合,未有把他錄用,但我們卻給了他一些忠實建議。 一年後,他把作品集重新整理,再次來我們公司敲門,他的作品,近乎脫胎換骨,這一次,面試後,他馬上被錄用。 目前,他已經能夠獨當一面,肩負著我們公司一些最重要的項目。 人生的路,很漫長,當中必定有起有跌、有喜有憂。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無論順流逆流,都一定要繼續游、往前游。 回想我開公司的當初,我的太太再三叮囑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一定要給機會剛畢業的年輕人。 因此,我公司的不成文規定,就是每一年,都起碼要請一個畢業生,或者從其他行業轉過來的廣告新鮮人。 公司成立以来,我一直都履行承諾,每年都聘請過最少一名新鮮人,他們當中,有些還在我們公司,有些已經從我們這家小公司畢業,有著其他的發展。 一年一度招聘廣告新鮮人的時間又來了,以下是其中一個職位,但如果你有其他技能或想法,也不妨前來應徵。 https://gss5.hkdai.hk/display-job/1200/Associate-Art-Director.html?searchId=1593149132.29&page=1

父親的禮物

我的父親,是在50年代,從鄉下番禺逃難到香港的,是那個年代的典型香港新移民。 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只可勉強寫到自己的名字,他的大半生,都是靠體力勞動的工作維生。 所以,我很難想像,當時的他,是何來這樣的勇氣,一個人擔起照顧我們七兄弟姊妹、再追加我的姨姨、外公和外婆這家庭重擔。 每次想到這裡,如今年紀已逾半百,膝下無兒的我,總是自愧不如。 父親在生時,我沒有和他談過多少句話,聽他說得最多的話,可能就是責罵我時的粗話。 他對子女的關懷,含蓄得近乎隱形,還是到我長大成人,開始出來工作,人開始較成熟一點的時候,我才逐漸體會得到,父親對家庭無私付出的偉大。 家境關係,父親沒有買過什麼玩具給我,生日亦從來沒有禮物。 父親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是我剛剛出來社會工作,一年未夠的時候。 某一天,我捱完一整晚通宵,然後在日落前「提早」下班(廣告公司的朋友,你最後一次日落前下班是什麼時候?),回家時,遇上剛好下班的父親。 因為每天大清早就開工,父親習慣了黃昏就吃晚飯,出來社會工作後,平日很少回家吃晚飯的我,這一晚,罕有地和他一起共膳。 父親在建築地盤從事機械的工作,因此,手上經常到沾著一陣濃濃的機油味。晚飯席間,他把手上還沾著機油手錶除了下來,遞了給我。 「這隻手錶,剛剛某某送我的,時快時慢,我不要了,你拿去。」父親如是說。 這隻手錶,明明還是「新束束」的,但我的父親,卻隨便找個借口,送了給我。 在洗手間裡,我除下了當時帶著的廉價塑膠Casio手錶,拿著這隻沾著機油的手錶,一邊用舊牙刷和肥皂清洗著,一邊暗地裡在哭。 昨天是父親節,想起了父親的這份禮物,於是,我又把這隻手錶拿出來,戴上手,懷緬一下。 我保存了這隻手錶20多年,錶面上難免帶點風霜,所以我近年已比較少戴,但每隔幾年,我會拿去它去維修一次。 這手錶報時,依然準繩。 這可能是我父親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但其實,他送給我的禮物,早在我出生前,我已經默默地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