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觀點

iPod Nano搖身變iWatch

數個月前,當最新一款的iPod Nano推出時,我們已可從網上不時見到,一些將這正正方方的iPod變成腕錶的周邊產品出現。 但當中,絕大部份都還是像玩具般兒戲的居多,其中,也有不少相信是蘋果紛絲自家實驗製作。 (上述原圖,取自這裡) (上述原圖,取自這裡) 直到最近,看到MINIMAL這來自美國芝加哥的設計公司出手,我才真的感到眼前一亮。 MINIMAL是一家專為不同大品牌代工產品設計的公司,其中包括Nike、Logitech和Herman Miller等,其最新力作,便是近月剛剛開賣的Microsoft Xbox 360 Kinect。 替人家作嫁衣裳了多年,MINIMAL終於技癢,忍不住手推出了兩款自家品牌設計,都是為新款iPod Nano打造的周邊產品,讓這小小四方形的音樂隨身聽,搖身變成設計精緻的腕錶。 我們先聽聽MINIMAL的話事人Scott Wilson,為大家講解一下他這次的設計靈感是如何得來。 (上面兩圖為TikTok,iPod Nano和錶帶,一拍即合,相當方便。) (上面兩圖為LunaTik,外加了一個固定iPod的綱框,有點Porche Design的味道。) 一如其公司名稱,兩款產品的設計風格都極為簡約,極具Herman Miller那類設計產品般的風範,銀鋼面純黑膠帶,簡潔而有力,我覺得極之適合男士配帶。 上圖兩款設計,分別為TikTok(美元$34.95)及LunaTik(美元$69.95),將於2010年底前及2011年年初公開發售,期待中。

iPod Nano搖身變iWatch Read More »

“Why I’m Quitting Tobacco”

\ 「我決定戒煙。」 這句說話,假使出自你和我一個普通人口中,實行起來再難,說起來也很易。 但如果這是出自廣告公司的話,就非同少可。 當然,這其實是電視劇的虛構情節。 第四季的Mad Men,說到主角Don Draper本身打工的廣告公司,被英國集團收購後又被賣豬仔,於是幾位昔日拍擋索性自立門戶,公司名為Sterling Cooper Draper Pryce。 公司啟業,第一時間找回合作多年的老客戶Lucky Strike,那個年代煙草商還可以賣廣告,煙草客戶的budget非同少可,成了不少大型廣告公司主要財源。 但所謂成也煙草,敗也煙草,某一天,Lucky Strike的母公司決定,將旗下所有品牌合併交由同一家廣告公司主理(故事中說的是BBDO)。 失了這個煙草大客戶,公司馬上陷入財困,Don Draper和他的同僚都一時不知所措,商議如何能找到另一個像Lucky Strike般的大煙草客戶。 但可是,當時大勢已去,所有大品牌都正進行合併重組,為節省資源,就連旗下採用的廣告公司,也開始進行consolidation,紛紛歸納於同一家旗下。 因此,像Sterling Cooper Draper Pryce這類獨立公司,通常在這些時候,都會輸給所謂的大集團,這個故事背景在60年代,但如此情況,到了今天還是屢見不鮮。 在頭頭碰釘的一刻,Don Draper徹夜難眠,於是寫了這個登了在New York Times的全版廣告,宣告天下:「今天起,敝公司從此不要接煙草客戶」。 “I realized, here was my chance for me to be someone who can sleep at night, because what I’m selling doesn’t kill my customers”. 煙草對人有害,大家都知道,但還要為這些產品賣命地做廣告,荼毒下一代(對不起,各位煙民,所有煙草廣告和贊助都一定是為下一代而做,與你無關),你能夠心安理得嗎? 已幾乎忘記了,當年我也曾經做過煙草廣告,上面這番話我也問過自己很多次。 「沒辦法啦,我們都要開飯」,有人這樣安慰過我。 那個時候剛入行,什麼事情都很被動,但我是一個從小就很有惻隱之心的人,現在回想,從前在做煙草廣告的日子,原來是我最不快樂的日子。

“Why I’m Quitting Tobacco” Read More »

解讀廣告:木村拓哉攞正牌大呼「痴乸線」?

這可能是今個星期最多朋友在Facebook轉貼的廣告片了,原因除了是有萬人迷木村拓哉的演出外,更惹人爭議的,可能是來自內裡的廣東話對白,以及那個發音啜核的產品名字「チラシ」(Chirashi),其日文發音與廣東話粗口的「痴乸線」,湊巧有九成似,究竟這是否刻意?木村又是否攞正牌爆粗? 先談談此片中的武當派祖師爺白眉道人教功夫之造型與情節,是否似曾相識?忘記了的話,就先重溫一下以上電影Kill Bill中的片段吧。 「獨自在山坡,高處未算高,命運在冷笑,暗示前無路。」 話說阿木村上了華山學藝,在叢林中巧遇白眉道人,二話不說便立即過招,木村不敵,於是唯有甘心拜師。 「後生仔,等我教下你做人道理。」 白眉道人對木村循循善誘,要他紮馬練功,然後話佢知,做人最重要就是….「痴乸線」! 「痴乸線」(Chirashi)是什麼?我才疏學淺,當然不知道啦,於是我便上Twitter向日人朋友請教,網友@tmasada,這位來自長崎的亞洲文化研究教授,居然很快就回應了我。 簡單一點說,Chirashi其實就是那些夾在報紙內厚疊疊的分類廣告,香港近年已買少見少,但在外國及尤其是日本,相信仍十分流行。 @tmasada老師真是位大好人,解釋得相當詳細,為了想更多朋友能和我一起解讀,我特別將@tmasada老師對我的回應節錄如下(想了解更多,謹記點擊連結)。 “chirashi, newspaper inserts that are a staple of Japanese retail outlets” “This video shows how chirashi is inserted between the pages of a newspaper” “This CM gives a parody of typical dialogue between a kung-fu master and his disciple appearing in an old-fashioned kung-fu movie”

解讀廣告:木村拓哉攞正牌大呼「痴乸線」? Read More »

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花花公子俱樂部

有點覺得,所有東西都像是事先有預謀的。 話說我在10月10日星期日下午,一邊嘆下午茶,一邊拜讀了Playboy創辦人Hugh Hefner在Wall Street Journal旅遊版的特約專欄,轉過頭來,我便於翌日收到公關公司的邀請,請我和我的太太於10月15日星期五晚到澳門金沙酒店一遊,參加Playboy Club Macau(澳門花花公子俱樂部)的Bunny Hunt Pool Party(“兔女郎大募集”泳池派對)。 星期六,回到家裡仍意猶未盡,正打算寫這篇遊記的同時,居然又在翌日10月17日星期日晚,湊巧打開CNBC頻道準備收看其節目Titans時,這一集又居然輪到Hugh Hefner的個人特輯。 還有,我由第一季追到第四季,連他們的Blog及微博也不放過的美劇Mad Men,剛播完的第10集,內裡情節,又赫然與Playboy Club有關。 就是這樣,這個多禮拜來,我一直懷疑,一如電影Inception內的情節般,我是否被Hugh Hefner將他的Playboy logo植入了我的潛意識,揮之不去。 所以,不要怪我一連寫了三篇Hugh Hefner的故事,那其實是我的潛意識驅使我寫的。 說回星期日晚看CNBC的Titans時,聽節目主持人說,曾有Newsweek的專欄作家形容,Playboy Club 就活像是成人版的迪士尼樂園 “Disneyland for adults”,Hugh Hefner嘛,他正好就是Walt Disney的相反詞。 如此啜核形容,簡直就像是把Playboy譽為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 的而且確,Playboy Club是一個專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1960年,Hugh Hefner在美國芝加哥開設了他第一家的Playboy Club,去年剛好就是她的50週年。 在全盛時期,Playboy Club在全球曾一度有超過30家分店,上圖這枚只屬尊貴會員擁有的Playboy Club Key,更成為無數男士夢寐以求的囊中物。 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男人專享的天地,事實上,Playboy Club的常客,亦不乏娛樂圈中男女名人,Wood Allen、Bette Midler、Bill Cosby、Ray Charles、Bob Hope、Liza Minnelli及Cher等,不論男女,都曾於Playboy Club中夜夜笙歌。 一如迪士尼樂園中要有米奇老鼠,Playboy Club中不可或缺的,當然就是善解人意,擅於交際的兔女郎。 正在籌備得如火如荼,即將於2010年11月開幕的Playboy Club Macau,於上個週末,便在澳門金沙酒店舉行了「兔女郎大募集」。 為了隆重其事,有關方面,更特別從美國Playboy Club Las Vegas

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花花公子俱樂部 Read More »

家英哥Steve Jobs上身?

實不相瞞,5-6年前我曾經到過MTR打工,雖然入職前我要過五關斬六將,才成功被取錄,但試用期未滿,我便已經悶得發慌,火速跳槽。 但世事難料,想不到從前我覺得正經到悶死人的MTR,最近居然會搞搞新意思。 最近MTR出了一個iPhone App,我覺得相當有實用,當然,我亦第一時間下載了。 但我未說完,我所講的新意思,不是這個App。 而是他們剛剛舉行的MTR iPhone App派對,席間,他們居然請來了家英哥來做司儀。 阿家英哥一身Steve Jobs 標準打扮,當正這個發佈會是Mac Expo,就連那個KeyNotes(PowerPoint)的Layout,以及Steve Jobs飲水的等等的小動作,也扮到十足十。 雖然,家英哥其實並非完全神似Steve Jobs,他那條褲實在「休」得太高,亦沒有穿著New Balance 998,但家英哥本人的佻皮鬼馬,魅力依然沒法擋,與國產凌凌柒的文西,簡直有得揮。 我並沒有幸在場,但現場一名熱心市民,拍下了以下短片,供大家欣賞,大家可以笑餐飽。

家英哥Steve Jobs上身? Read More »

科技關鬼你事,精彩視乎你有咩本事—-Nokia N8電視廣告

“It’s not technology, it’s what you do with it”,先不要說這個產品,但這句廣告標語,的確一矢中的,說出我的心底話。 我也同意,現代人太過份依賴手上的電子產品,滿以為手執一台哎瘋科哎劈便高人一等,聰明過人。 但其實,到頭來,我發覺香港大部份消費者對科技產品的追求,真的大多只在乎擁有,在應用的層面上,其實仍十分原始。 這個廣告,用表面上最low tech的東西做最high tech的事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廣告內容十分有趣,但現代人都是貪新鮮跟羊群,廣告打動了他們,到掏荷包那一步時,就要視乎你的真功夫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3zcJdsG0JU/

科技關鬼你事,精彩視乎你有咩本事—-Nokia N8電視廣告 Read More »

一部將我們從手機桎梏中拯救出來的手機—-Window Phone 7最新電視廣告

等了很久聽了很久也說了很久,Window Phone 7終於來了,雖然有點姍姍來遲。 廣告語是”The phone to save us from our phones”,我姑且譯為「一部將我們從手機桎梏中拯救出來的手機」,這個產品承諾很大,說得有點玄,它的電視廣告,更玄。 廣告中,我們見到多位不同的男女老幼,一律機不離手,雙眼整天也盯著機,廢寢忘餐,為他們的手機著迷,將身邊的事情置之不理。 有點浮誇,但的確寫實。 君不見我們每天在街上都見到不少埋頭埋腦望著手機的行屍走肉? 說時遲,坐在你對面是否已經有一個? 有朝一日,我不知道Window Phone 7會否真的能打救我們,脫離iPhone的桎梏,但我還是對它,又或者是其他非iPhone廠商,有多少期望的。 麻煩大家做好一點,沒有競爭,那來進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5NTQ1MDg0.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0MDk0ODgw.html 昨天看Bloomberg ,Betty Liu就App Race這主題,提出究竟未來的SmartPhone市場,會否決勝於手機平台所能提供的App之多寡。 http://www.bloomberg.com/video/63655204/ http://appmodo.com/15837/app-store-race-apple-blows-everyone-out-of-the-water/ 找不到最新的數據,但任誰都猜到,Apple App Store暫時依然是一支獨秀,至於Window Phone 7如果要脫穎而出,相信這會是一場硬仗。

一部將我們從手機桎梏中拯救出來的手機—-Window Phone 7最新電視廣告 Read More »

又是時候喝一口冰凍的….

廣告客戶付了真金白銀,買了廣告版位或時段,無論那是平面戶外電視電台的廣告,都會想在有限位置有限空間有限時間內物盡其用,誰願意蝕底? 於是乎,我們經常會在地鐵燈廂內見到好些長篇大論,字多於圖的廣告,內文如排山倒海,要一口氣把所有內容字字咀嚼,最好可以坐下來,喝杯茶再來一個包(為口奔馳,這類爛廣告,我都做過不少)。 可是,連平時出入大廈也不願為人家扶門,就算是零點零一秒也怕浪費的現代人,有這閒情嗎? 戶外廣告,最重要是能否於一兩秒的瞬間,抓住消費者目光,其餘免談。 上面的一套系列戶外廣告,不是什麼驚人的大創意,但視覺上的效果,仍算不俗。 而我想帶出的重點是,廣告客戶可能會覺得:「我買了三張廣告牌,為什麼不把我的產品都放在這三張牌的位置上?」 但其實,牡丹也需綠葉陪襯,這個可口可樂廣告旁邊的擬似廣告,正好將本來表面上平平無奇的產品廣告,襯托出得更加突出,是不?

又是時候喝一口冰凍的…. Read More »

YouTube Crazy Ad可以有幾Crazy?

就好像在地鐵包車廂包隧道的心態一樣,來到網上世界,依然覺得「愛威才會贏」兼有點銀彈的廣告客戶,便份外喜歡買所謂Crazy Ad的廣告版位。 一般的Crazy Ad,通常不外乎在平日我們看慣的網站版面上,讓廣告以「爆炸性」的動態呈現出來。至於廣告可以有多Crazy?網站當然不會同你講心,愈多銀兩就可以愈Crazy。 平日在雅虎香港首頁,相信你也見過不少得個煩字卻無甚創意的Crazy Ad(但其實我都做過不少),以下有三個例子,三個都是出現在YouTube版面,但其實這並非真實的Crazy Ad,只是YouTube讓廣告客戶們,特別做了一個表面上是YouTube的版面,但其實只是一個用Flash寫出來的網頁,那個URL,也只不過是混淆視聽的手法而已。 我們先看看以上這個,因為有人顧著玩任天堂的「震震震」電動,於是連整個YouTube版面也震得塌了下來,哦,原來這是來自Wario Land Shake It這遊戲的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riolandshakeit2008 較早前,史泰龍在宣傳新電影The Expendables,亦在YouTube接受了一個偽訪問,席間在右邊手的其他演員,突然向他猛烈開火,當然,又是炸爆了整個畫面,然後史泰龍扮惡凶大家,說一定要買票入場看。 http://www.youtube.com/user/expendables 大家可能看厭了炸爆YouTube,於是較早前又有人想出另一個點子,Tipp-Ex是一個改錯帶品牌,廣告中的獵人先和大家說,不如不要”Shoots” The Bear了,然後用改錯帶把”Shoots”字刪去,再叫大家在Hunter _____ The Bear的空白位置,填上其他動詞,於是,這網頁便會根據你輸入的動詞,播出不同結局的短片。 不想說太多,你們自己實驗一下吧。 http://www.youtube.com/profile?user=tippexperience&annotation_id=annotation_820885&feature=iv

YouTube Crazy Ad可以有幾Crazy? Read More »

微博一周年,蓋茨都賞面?

(原文刊於2010年10月5日【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我是本文作者) 不經不覺,新浪微博已經踏入一周年,這個被譽為Twitter「升呢」版的國產微博或微網誌 (Micro-blog)平台,推出以來,除了要面對國內其他入門網站同業對手急起直追的瘋狂競爭外,更同時要在配合國情的「和諧」政策之同時,又要步步為營地走在社交媒體自由開放的鋼線上,左右夾攻下,於短短一年內,新浪微博首先交出的第一張成績表,是為坐擁4,400萬個帳戶的海量用戶群,在華文微博中稱冠。 在平均每天產生300萬條新貼的增長速度下,目前新浪微博已累積了超過9,000萬條微博,至於我,作為獲得了新浪微博V級認證的3萬4千多個帳戶之一,除了保持著每天也最少發一條原創微博的紀錄外,我也透過我「關注」了的好些企業、傳媒及名人帳戶,每天第一時間獲取了不少由實用以至無聊(但有趣)的資訊,當中有硬有軟,琳瑯滿目,適隨專便。 可能我們香港這邊的用戶,還是以那些「星級童鞋」及其追隨者為主(童鞋即同學的普通話諧音,國內朋友向對方親切的暱稱),但過去大半年來,我每天也在觀察,發覺這微網誌熱潮,表面上是小眾得來,其實卻很大眾,而且其生態亦不斷在蛻變。譬如,我早上最喜愛收聽的電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這個以嬉笑怒罵形式評論時下熱門新聞的節目,除了討論各大報章頭條新聞外,主持人近期亦會在有意無意間,透過在新浪微博讀到的熱門話題,進行深化討論(當然還是以調侃手法為主)。 最近被「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主持人們談個不亦樂乎,談了幾乎整個早上的話題,我可以舉一個例。上個月29號巴菲特與蓋茨與一眾中國富豪所舉行的閉門夜宴,雖然謝絕採訪,但賓客席中榜上有名,分別任SOHO中國董事長及CEO的 @潘石屹 和 @張欣,卻透過他倆手上的iPhone,即時即場連環發貼,當然立即掀起了不絕於耳的話題,我之所以在二人的名字前加上@這符號,正因為這就好是二人的新浪微博帳戶,事實上,這對中國新一代的富豪夫婦,同樣為新浪微博的「星級童鞋」,他們二人分別坐擁逾201萬及76萬名紛絲,人氣不亞於不少港台娛樂圈中名人。 這跨出版媒體找報導題材的現象,並非新事物,但自從網絡上開始流行「用戶原創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以來,這媒體生態便掀起了更微妙的變化,微博的出現,加上智能手機盛行的催化下(智能手機大大方便了微博的圖片和文字上載),令此現象終抵達了「引爆點」(Tipping Point),兼且一發不可收拾。年初接收彭博(Bloomberg)訪問時,CNN總裁克雷恩(Jon Klein)便一方面公開地說Twitter是其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另一便廂,CNN亦同時善用Twitter作為其宣傳平台,旗下星級主持如安德森·庫珀(Anderson Cooper)等,亦深諳透過 Twitter廣增人氣之道。據知,最近就連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編輯室,也開始透過數據分析,以Twitter內被廣推的新聞報導及熱門關鍵詞,作為該報內容話題選擇時的參考。 可是,由於要符合中國國情,在「和諧」的氣氛籠罩下,新浪微博,或者是其他國內的微博平台,未必可以像開放性較強的Twitter般,孕育出同一樣的傳媒互動生態。但當撇開政治敏感話題,由於其資訊更新的速度、海量的用戶數量、用戶群的多樣性、以及於中國市場的龍頭地位,卻令新浪微博於傳媒中,依然佔著一個不一樣的特殊位置,並且備受各界關注,成為了不少人搜尋第一手資訊的平台。 站在商業的立場,在任誰都盯著中國這龐大市場的今天,有本事吸引了如@潘石屹 等具這般份量的人氣用戶,新浪微博固然是魅力非比尋常。在香港,不少要兼顧或想打進中國市場的娛樂圈中人,早已紛紛插旗,並以此陣地作為發放新聞的非官方頻道,著名經理人@霍汶希Mani,便經常透過微博發放她的獨家消息及圖片,成為了狗仔隊們天天守候的帳戶;近期主攻大中華市場的@何韻詩HOCC,剛剛推出了她首張國語大碟,但早於過去多個月來,她已一直在微博上發佈了她整張大碟的製作過程,醞釀粉絲們的期待。 不用多說,想吸納更多國內消費者的香港商業機構如 @香港海港城、本地品牌如@莎莎網、以及旅遊業相關的官方機構與組織如@香港旅遊發展局 及 @香港海洋公園,亦早已不甘後人,紛紛進駐新浪微博,不說不知,我們的香港政府,也設有一個 @香港政府新聞網,紛絲有6萬4千多人,人氣不俗呢。 就連剛剛到了中國展開其慈善之旅的蓋茨,亦在出發前開了一個新浪微博帳戶@Gates,新浪亦當然識趣,馬上給他發了個V級用戶認證,讓大家放心「關注」。蓋茨一直於旅途上發放消息,第一身報導了他這趟慈善之旅,他所發的微博,當然都是用英語書寫的,他的微博亦實在值得一看,大家有興趣的話,可到@Gates「關注」他吧。 執筆之時,蓋茨的新浪微博有超過13萬追隨他的粉絲,但反過來,他暫時連一個人也未有「關注」。『蓋茨先生,你可以「關注」我一下嗎?我是你的追隨者 @路迪涼 哦,我很喜歡用微軟的產品呢。為什麼你不在這裡弄一個翻譯機械人呢?相信我們公司可以幫你哦。』我嘗試了以此方法,希望獲得蓋茨「關注」,但暫時未見@Gates有任何回應。

微博一周年,蓋茨都賞面?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