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對不起,多謝你。

去年年尾,第一次看到此廣告,剛好過完美國人的大節日感恩節(Thanksgiving),大家心照,這個年頭,但凡所謂的大節日,都幾乎成為商家必爭之地,感恩節當然不例外,每一年,廣告商都會千方百計,製作美侖美奐的廣告來搶消費者眼球。 在美國,這年感恩節來了位不少人也意料不到的廣告客戶,那就是一度瀕臨倒閉邊緣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由面臨破產、美國政府出手打救,以至於今年11月進行IPO(公開招股)並取得空前成功後,為答謝大眾支持,通用汽車旋即在感恩節推出了一輯長達60秒的「致謝式」電視廣告。 這輯電視廣告以純鋼琴音樂襯底,全無對白,充滿電影感的慢動作拍攝,交錯好些經典片段,手法華麗動人,其中,穿插了多個講述失敗挫折後捲土重來的小故事。 包括一名被擊倒後再站起來的拳手;升空失敗後再啟航的登月火箭;被挫敗後跌落深海,來罐大力菜後便充滿力量再來奮戰的大力水手;在1948年的選舉中,戲劇性地在最後關頭擊敗對手杜威的前美國總統杜魯門(勝出的一刻,杜魯門手上高舉《芝加哥論壇報》當時提早用上「杜威擊敗杜魯門」這標題作頭條的報紙),還有其他,恕不盡錄。 最後,廣告出現字幕:「我們都跌倒過,多謝你助我們在站起來」(We all fall down. Thank you for helping us get back up),幕幕先死而後生的史詩式譬喻,象徵通用汽車今回東山再起,意義重大,趁此感恩節日,感謝各界支持。 你感恩,我炮轟。一如所料,廣告甫一推出,大家除了O了個咀外,網民亦立即罵聲四起。 因為情況就有如,你才剛剛借錢給某某脫困,舊債未清,轉過頭來他便擺四十圍酒來答謝街坊,就算他再心存感恩,試問人家會有什麼感覺?要知道,除了製作費,播放廣告也是逐秒算錢的,60秒廣告,肯定是大豪客了。 在公眾對大企業充滿質疑的這年頭,製作為企業搽粉塗脂的廣告,即使概念再好,再未必容易湊效,廣告絕非萬能,就算幫你打造了一個100分的廣告形象,英文諺語中有句Walk the talk,說一套做一套的話,也隨時讓你形象歸零,當然,企業管理層又總愛看到這類大花筒的形象工程。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對不起,多謝你。 Read More »

拍拖拍到新西蘭,慢慢來感受浪漫。

去年一早計劃了,今年一定要和太太補渡蜜月,率先鎖定的目的地,就是新西蘭。 說起渡蜜月,不少香港朋友都會先想起北歐國度,又或者島國日本,可是我們兩口子向來都崇尚大自然景緻,看過不少旅遊圖片,早已給新西蘭湖光山色俘虜,到了今年年初,趁可以一口氣拿兩個星期的大假,終於成行。 我們搭乘新西蘭航空(Air New Zealand),先登陸奧克蘭(Auckland),然後租車穿州過省,再從羅托魯阿(Rotorua)搭內陸機到基督城(Christchurch),再另行租車起行,最後抵達皇后鎮(Queenstown),從北島遊至南島,途經了廿多個旅遊景點。 對於我倆這類喜歡戶外活動的人來說,新西蘭基本上已是一個天堂,加上沿途除了無數優美得令我們目定口呆了不知多少次的美景外,我們所曾遇上過的每一張親切笑臉、呼吸過的每一口新鮮空氣、讓肌膚接觸過的每一道絢麗陽光,將一一成為我倆銘記於心的甜蜜回憶。 15天的旅程,我們沒有做過什麼瘋狂購物,亦沒有特別每餐大魚大肉,但看過的感受過的踏足過的,卻足已令我倆的心載得滿滿而歸。 這篇網誌是前奏,往後我將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這趟旅程的一些點滴,總之,就像我們在新西蘭的步伐一樣,慢慢來。 但想先來個旅程總結:新西蘭確實是一片浪漫樂土。 後記: 去年年中,在計劃行程前,因為於工作上早認識的關係,本來打算向新西蘭航空的客戶拿點行程意見,誰不知,她們卻主動提出替我們安排幾程長途及內陸機票。 不說不知,新西蘭的夏季(我們的冬季)正好是人家旅遊旺季,除了大量經倫敦從歐洲到新西蘭的旅客,更有不少趁暑假回家的旅居海外的新西蘭人,所以機位極之緊張(我們搭乘的每程航班皆一律爆滿),在此我不得不特別再次向新西蘭航空的Prudence 和Chole說聲多謝,沒有你們的特別安排,相信我們也不容易於此旺季成行,你們預先給我們的旅程貼士,更是非常受用,讓我們此蜜月之旅增添了更多說不完的精彩回憶。 Kia Ora!!

拍拖拍到新西蘭,慢慢來感受浪漫。 Read More »

MINI奪車奇兵—虛擬世界地標活動

不需要什麼官方統計數字告訴我們,隨便在地鐵車廂內四周觀察一下都知道,智能手機(Smartphone)市場目前大熱,此外,再加上手機內置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的普及化,相信將會有更多與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 「適地性服務」相關的項目誕生,不用蘇師傅幫忙我也可預料到,2011年將會有愈來愈多廣告推廣活動,也會大玩LBS。 目前,在美國,只要你用智能手機上Facebook,你便可以啟動新增的Places功能,辨識你目前的所在位置,然後進行你的「動態消息」更新,告訴朋友們你在那裡做著什麼,由此引伸,相信你也會猜得到,就在你當前位置附近的商戶,便可以乘機向你推銷產品或發放優惠。 LBS當然不是只有硬銷和派發優惠券,較早前,MINI Cooper便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進行了一項別開生面,名為MINI Getaway Stockholm的廣告推廣活動,召喚大家一起在虛擬世界尋寶。參加者先要下載一個iPhone app,內裡會透過手記的GPS,告訴你一輛MINI Cooper的所在地(地點是真的,但汽車卻是虛擬的),只要你在這輛車的50米以內範圍,你就可以將它據為己有。 就是這麼簡單?天下當然沒有這種便宜事,好好聽著,你需要在比賽週內,於手機上持續保管著這部虛擬MINI Cooper,直到活動完結為止,你才可成為最終勝利者,贏得這部MINI Cooper,但活動期間,任何下載了這個iPhone app而又在你附近50米範圍以內的朋友,都可以過來搶你這部車,所以,由拿到這部虛擬汽車那一刻開始,你就要疲於奔命,避過對手的狙擊。之不過,這個活動只限在斯德哥爾摩市內進行,所以,你不要指望可以逃之夭夭,一經離開本市,你就會被立即取消資格。 這個活動實在「陰質」,試想像一下,即使你拿了這部車在手,你就將要展開亡命天涯般的生活,每一分鐘都要提心吊膽,生怕附近隨時都會有奪車奇兵出現,其難度及驚險度,比起上網種菜此等網上虛擬遊戲,真的高出幾皮,刺激得多。 雖然活動已經結束,你不妨也到這裡的MINI官方YouTube頻道,除了此活動的個案短片外,更有曾參與此活動的朋友及勝出者,一起與你分享心路歷程,相當有趣。 (原文刊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MINI奪車奇兵—虛擬世界地標活動 Read More »

80後動漫式怪雞Cult片—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

龐克搖滾樂、電動式格鬥、漫畫式美術及剪接效果,大致上就是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這齣怪雞電影的風格吧。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改編自同名漫畫,故事講述Scott Pilgrim這名生活在多倫多的80後雙失年輕人,本身是獨立樂隊內的一名低音結他手,他的夢想,就是能夠讓他的樂隊一舉成名。 可是,當他遇了一名來自紐約的神秘彩髮女孩(她的頭髮顏色會不斷改變)Ramona Flowers後,他的生活就開始變得複雜和混亂起來。 Scott與Ramona雖然一拍即合,但她的七位前度卻開始對他進行追殺,他們各人身懷絕技(或甚至是超能力?),Scott為了要和Ramona一起,唯有施展渾身解數,逢關過關,取得分數,並且將對手逐一擊敗。 電影中運用了大量充滿漫畫風格的電腦特技,分鏡和剪接手法,也極盡漫畫及電動的能事。 戰鬥中途,Scott會獲得不同點數、贏秘密兵器、被問密碼、KO對手,然後過關升呢。 如果你喜歡搖滾樂、漫畫和電動的話,當中採用的電影語言,會令你發出會心微笑,當然亦會看得十分過癮。 我雖然是80前,但看至電影中途也多次不禁大聲笑了出來呢。

80後動漫式怪雞Cult片—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 Read More »

透過Canon G12眼睛,用光圈先決取景。

「這部機夠用嗎?」朋友問。 入手Canon G12後,如非必要,平日其實已愈來愈少帶我的單鏡機出街,尤其是行山的時候。 基本上,我只是喜歡拍照,又不是什麼攝影發燒友,夠不夠用,很視乎自己的喜好。 更何況,這台Canon G12,對於我來說,真的夠用,用來應用平日的基本生活照,綽綽有餘。 這件小磚頭,確實有點兒笨重,論便攜性,比起S95,輸幾條街,但拍攝質素其實又沒有贏人家幾條街。 可是呢,我還是鍾情於G12,為的就是拿在手中時的那份手感,加上手動操控的轉盤按鈕,極有單鏡味,少了一份傻瓜的感覺,所以,不要再問我G12好還是S95好,其實真的很視乎你的個人需要。 以下是我在2011年1月1日,一個天朗氣清的中午,在家附近放小狗時隨便拍的生活照,拍得真的很隨意,就連背光我也照拍。 全部照片我都採用手動的光圈先決拍攝,G12內新增「HS SYSTEM」對光線的敏感度,實在令我有點驚訝。 至於這是否是你的那杯茶,請看圖自行判斷。但不得不說,盡量不要把G12當作傻瓜機用,多嘗試它的手動功能,你會有很多意外驚喜。 這個下午,即使是一部小相機,也為我帶來很多攝影樂趣。

透過Canon G12眼睛,用光圈先決取景。 Read More »

塑膠詩人Karim Rashid新傑作—Bobble環保濾水瓶

熟悉我的朋友,平時都會見都我的背囊旁邊,總會自備可循環使用的水瓶一個,這個習慣,已有多年,無論你在辦公室、健身室或行山的時候遇上我,都是一樣。 瓶裝水的膠水瓶不適宜循環再用,容易製造不必要的浪費,所以,若非逼不得已,平時我也儘量不會購買。 近年,漸漸發覺,自己不再孤獨,見身邊愈來愈多朋友都像我一樣,自備水瓶。 水瓶的設計,選擇亦愈來愈多兼愈來愈漂亮,你到city’super或LOG,ON看看,就知我所言非虛。 最近,我又發現新大陸。 Bobble是一個來自美國的環保膠水瓶新品牌,”Make Water Better”一句產品標語,你大概已猜到,他們不止是生產膠水瓶而已,這設計得有型有格的透明水瓶,更是內有乾坤。 事實上,每個水瓶的瓶蓋,都會設有一個活性炭濾水器,能夠將自來水淨化,去除雜質兼水中的氯,變成合乎NS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42衛生水平的可飲用食水。 在一般的情況下,每個Bobble專用的活性炭濾水器,大概可使用兩個月,淨化達150公升的自來水(濾水嘴可獨立購買,膠水瓶可循環使用)。 Bobble設計人是素有「塑膠詩人」之稱的Karim Rashid,在他的鬼斧神工下,就連環保膠水瓶都忽然變成潮物。 但願少買瓶裝水,多用環保水瓶能夠成為大家的生活習慣,而並非一時的潮流,地球會多謝你。 大家齊齊多喝水。

塑膠詩人Karim Rashid新傑作—Bobble環保濾水瓶 Read More »

YMO和Michael Jackson居然都有淵源?Behind The Mask第三度復活。

Behind The Mask又一次復活。 Behind The Mask這首經典歌曲,由Chris Mosdell與坂本龍一合寫,最早出現於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1979年的大碟Solid State Survivor之內,算是YMO早期的名曲之一,日後坂本龍一也曾多次作過重新演繹。 有趣的是,適逢當時Quincy Jones正在為Michael Jackson製作Thriller大碟,聽到此曲即驚為天人,於是Michael Jackson把原曲上加了幾段新旋律,寫好歌詞,準備收錄於Thriller大碟內。 但最後由於一些版權分配的問題,這首半製成的作品,未有收錄於Thriller大碟之內。 後來,Michael Jackson的鍵琴手兼音樂會音樂總監Greg Phillinganes於他的個人大碟Pulse(1985)內,重新演繹了Behind The Mask,這版本曾於美國的R&B流行榜上個第77位。 事有湊巧,後來Greg Phillinganes亦成為了Eric Clapton樂隊的鍵琴手,此曲及後亦被Eric Clapton看中,再次重新演繹,1987年,最高曾打上英國細碟榜的第15位。 原曲的電子舞曲風,到了Eric Clapton的手上,變成了另一回事,Hard R&B及較Bluesy 的曲風,加上Phil Collins的強勁鼓擊,Horn Section的Funky節奏,音樂真是神奇,放入了不同的調味料後,可以炮製出一個如此截然不同的版本。 最近,唱片公司將好些Michael Jackson的生前遺作,重新混音,並輯錄成大碟MICHAEL,其中,當年他曾經演繹過Behind The Mask的歌聲,再次重現人間。 一首32年前的舊歌,又再一次復活。只可惜,即使科技再先進,歷史卻永遠不能改寫,這位一代音樂巨星,我們只可透過這些音樂上的蛛絲馬跡,繼續懷緬。

YMO和Michael Jackson居然都有淵源?Behind The Mask第三度復活。 Read More »

快閃活動短片變廣告—Life’s for sharing

有不少廣告客戶早已明白電視廣告時段原來也是觀眾上廁所的黃金時段,加上大家亦發覺不少人上YouTube看影片所花的時間已愈來愈接近看電視,於是乎,你可能也會察覺到,近年愈來愈多廣告客戶會視YouTube這類網上視像平台為另類的廣告影片投放頻道。 T-Mobile 是歐洲一家著名的流動電話網絡供應商,大概是兩年多前吧,正值金融風暴期間,全球彌漫一片不景氣,但生意再難做也要繼續做,出招宣傳搶新客還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在這些時候做大花筒賣廣告又好像不太政治正確。 於是T-Mobile便製作了一支YouTube限定的「廣告」短片,宣揚一個十分簡單的正面訊息「生活就是分享」Life’s for sharing, 企圖鼓勵大家多點透過手機和家人朋友分享生活點滴。 與其說這是廣告,不如說它是一個快閃活動的紀錄短片,話說在人山人海的英國利物浦街站(Liverpool Street Station)內,音樂突然響起,混雜在途人當中,本來毫不顯眼的數百名舞蹈員,逐一展示真身翩翩起舞,整個車站大堂頓然洋溢一片歡樂氣氛,途人們亦用手機爭相告知家人或朋友,整個活動中路人甲乙丙的真實驚喜反應,都由預先安排好的多部攝影機捕捉下來。 此片只放了上YouTube,結果相信大家也會猜到,其瀏覽人次,在很短時間內已達到數百萬(目前已累積了二千多萬)。於是,T-Mobile很快便再下一城,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築起了一個臨時大屏幕,並聚集了萬多名途人,然後把多支米高風傳給他們,邀請大家來個萬人K歌大合唱,一起齊唱名曲Hey Jude,搶得到米高風的朋友,都有機會被攝影機拍下他們那一刻的神情,同時即場出現在面前的大屏幕上。 剛剛我又看到T-Mobile的新攪作,今次他們移師到來希斯魯機場的旅客抵步出口(Heathrow Terminal 5),預先安排好的「偽」接機途人,失驚無神地走近剛抵達的旅客,然後以人肉發聲的樂器,為他們立即送上一曲歡迎回家。 本來已因舟車勞頓一臉倦容的旅客,紛紛被這驚喜式歡迎弄得精神為之一振兼雀躍非常。雖然其即興意味已不及第一支的百人舞動般自然,但這輯的短片可觀性仍高,起碼能換來你的會心微笑。 想欣賞更多相關的有趣片段及其幕後花絮?到T-Mobile在YouTube那個名為lifesforsharing的頻道就可以看到。 (原文刊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快閃活動短片變廣告—Life’s for sharing Read More »

一個幸福的人

常說,做人才匆匆的幾十年,不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能夠做自己,多麼可憐。 能夠做到以上兩件事,人生其實已經很美滿,因為這個社會搵食艱難,單單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和能夠做自己,對於不少人來說,已經是種奢侈。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上面這兩件事,再加上身邊有你的家人和一大班朋友來支持你的話,基本上,你絕對是人上人。 今年的平安夜,我在HOCC Homecoming Live 2010這個音樂會上,和三千多名興奮得近乎有點瘋狂的樂迷,見證了世間上,真的有如此幸福的人。 踏入了樂壇差不多十年,今年的何韻詩首次推出了她的首張國語專輯《無名‧詩》(這名字極有向Mr. Children《無名之詩》致敬的意味),音樂上,她的輕搖滾樂風,予人有點回到起點,重新歸零的感覺。 但愈是基本的音樂,其實愈是難做得好,尤其是,如果樂手/歌手本身缺乏鮮明個性,但幸好,個性這方面,何韻詩可能只嫌太多,不愁沒有。 最初在聽這張專輯時,我一直在期待何韻詩的現場演出,這晚的音樂會,雖然沒有了老拍擋青山大樂隊,換來了同樣心中有團火的樂隊LeeGee大樂隊,依然沒有令我失望。 一向喜歡樂隊感覺味較濃,不需要太多港式音樂會舞台效果的何韻詩,可以專心做音樂,才是作為一位歌手的福氣哦。 彈Bass和電結他的兩位朋友Levin和Ivan除了技術了得外,更是相當「視覺系」的,除了音樂,視覺效果也不俗。 鋼鐵是怎樣練成的?除了自己的堅毅意志外,還需要有很多人很多人的支持,這顆心中的小宇宙,其實凝聚了很多很多人給予的力量。 看見這晚平安夜也來支持你的樂迷,還有在假期加班也加得如此起勁的幕後工作人員,何韻詩,你真是個幸福的人。

一個幸福的人 Read More »

詹瑞文扮劉華演繹 I don’t wanna say xx?

我平時最討厭人家借意講粗口(髒話),可今回這個MV呢,又真的罵(唱)得大快人心。 大家先花一兩分鐘重溫劉德華的原版。 詹瑞文向來最懂借力打力,正所謂borrow interest是也,今回為了宣傳他的最新舞台演出《踢舘》(2011年1月21-22日),於是便借了劉德華近期《Unforgettable 演唱會2010 》的大熱主題曲《I Don’t Wanna Say Goodbye》,這首極有九十年代Stock Aitken Waterman(當年Kylie Minogue和Rick Astley都是靠他們的歌走紅)曲風味道的作品,詹瑞文如今重寫了歌詞,成為了《I don’t wanna say 仆街》,這首可說是為普羅小市民出氣的歌曲,他更誇下海口,聲言他這個演出不僅會Unforgettable,更加會是Unbelievable。 內地朋友,可按此看土豆版。 大家向來都知道詹瑞文扮誰像誰,這回他的「劉華腔」亦真的一絕,看來演藝學院戲劇系真的位位也是唱家班。 雖然這個社會實在有太多事情是惹人怒火,但希望大家發洩過後,笑飽就算,不要太過怨氣沖天,勞氣傷身哦。

詹瑞文扮劉華演繹 I don’t wanna say xx?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