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小孩不笨,抽煙有理?

一般反吸煙廣告,大多會苦口婆心地,又或者是具恐嚇性地,以家長指引的口吻,試圖教育大家吸煙如何危害健康。 但事實上,對於這些害處,一般煙民其實老早心知肚明,所以,這類廣告,九成浪費公帑。 「小孩子不應這樣做,小孩子不應那樣做。」 很多連我們成年人都認為是不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往往喜歡將其成為「小孩限定」,好像認為,長大後才做,就沒有問題,又或者,沒這麼大問題了。 如果都是死路一條,為什麼18歲後就可以抽煙,18歲前就不可以?17歲又如何? 以「如果小孩也抽煙你嘔心不嘔心」作切入點,雖然不是新角度了,但泰國最近推出了這一支反吸煙廣告,用這個作反面教材,效果依然震撼。 廣告中,見兩名在街頭到處問路人借火點煙的小孩,當然成年人都會拒絕借火,然後道出大條道理。 雖然,我覺得片中大部份亮相的路人,都是預先安排的,有點兒做馬成份。 但此片卻用了真實感很強的偷拍手法攝製,讓觀眾覺得,在現實情況下,當遇上借火點煙的小孩,一般成年人都會以理斥之,大數吸煙如何危害健康種種的不是。 然後他們才赫然醒吾,垂下頭來,望一望自己食指和中指間夾著的一根煙,咦,我為什麼那樣笨,還在抽煙? 小孩不笨,為什麼成年人反而更笨? 有關此廣告的新聞報導,製作單位承認,由於涉及個人私隱,廣告中出現的片段,全屬案件重演。

小孩不笨,抽煙有理? Read More »

【灰熊山谷】WET出美國西部風情

香港迪士尼樂園繼續擴充,近年豈止三年抱兩,連續兩年推出新主題樂園區。繼去年的「反斗奇兵大本營」後,「灰熊山谷」已於7月14號正式登場。 去過美國迪士尼樂園的話,一定感受過以美國西部為主題的樂園區氣氛,在這裡,當然就連米奇和米妮都是牛仔牛女打扮的。 今回這個香港原創的「灰熊山谷」,可說就是一個美國迪士尼西部樂園區的迷你版吧,但依然五臟俱全,同樣是以西部牛仔冒險及淘金小鎮等等作背景,讓你感受一下18至19世紀時期的Wild Wild West美國風情。 上個週末,多得在香港迪士尼樂園工作的高層朋友E邀請,我於是作了個順水人情,請了我的馬來西亞朋友,一家三口參加了「灰熊山谷」的試玩日。 對於大朋友來說,「灰熊山谷」的主打,一定就是「灰熊山極速礦車」吧,雖然,相對於一般過山車來說,它的驚嚇程度呢,頂多只屬入門級水平。 但不要緊,由於設計新穎有趣,多軌礦車同時行駛、尖叫聲隨時擦身而過、加上忽然斷索墮後飆車,以及失驚無神水花四淺等等「古惑」招數,全程歡樂氣氛滿瀉,不嚇餐飽,都一定會笑餐勁。 還有,就是那值得一讚再讚的透視錯覺設計,外面看起來好像面積不大,但玩起來,感覺就真的好像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玩完一次,立即想添玩。 給大家一個溫馨提示,不想大排長龍,又不介意做獨行俠的話,只要肯一個人上車,就變相可享用fast pass,登車隨時只需5-10分鐘。 試玩那一天氣溫高達33度,夏日炎炎,當然最宜濕身! 「灰熊山谷」內,有幾個特別的濕身位,設置在「噴泉山谷」的巨型大水塔附近。 大水塔下有條整蠱大麻繩,伸手一拉,前面的朋友保證馬上濕身,哈哈,就當幫大家解暑吧。 以為避過了大水塔從天而降的水花,避過一身濕? 路過附近的小木橋,失驚無神,又有水花從地下噴射出來。 這一段路,特別受到不怕濕身的小朋友們歡迎。可是我見大部份成年人都怕濕兜路,真的暴殄天物哦。 但話說回頭,如果帶著相機的話,還是要小心至上的 。 怕濕身又想玩水的話,無問題,另外一旁有水炮任你會對面的堡壘互射。 但任你如何凶狠地發炮,由於「力水」有限,只會點到即止,濕極有譜。 可能看過監獄風雲的發哥後,大家都覺得做監躉好有型,好吧,就給你一個機會。 看看,大家做監躉做通緝犯做得多開心。 說到最懂搞氣氛,便不得不讚擔綱「灰熊迎賓禮」演出的幾位樂手、歌手兼舞蹈員了。 三位小姐除了歌精舞勁之外,即場教大家的張牙舞爪跳跳舞,更是引得小朋友大朋友們躍躍欲試。 更厲害的,是演出以雙語同步進行,音樂卻真的絕是無語言界限哦。  影相組合方面,除了「灰熊山谷」的駐場主角灰熊父子,以及米奇和米妮兩公婆外,更受歡迎的,相信便是鬼鬼馬馬的Chip & Dale了。 由於玩得太興高采烈,回家翻看照片時,我才發覺原來當日錯過了這批「灰熊山谷」限定的紀念品,那兩款TEE和拖鞋實在「盞鬼」,現在真的有點後悔了。 後記:有朋友問,為什麼我幾十歲人,還可以這麼樂此不疲,頻頻出入迪士尼樂園? 原因好簡單,除了因為我真的住得超近兼且又童心未泯,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樂園內洋溢的歡樂氣氛。 平日腦袋充斥著再煩惱的工作,只要我見到四周玩得忘形的大小朋友,加上令人聽得心花怒放的迪士尼式音樂時,苦惱便能夠一筆勾銷。 再加上,近年不斷擴建的新主題樂園區,想我得閒過去走一轉?藉口就愈來愈多了(期待「迷離莊園」中哦)。 後後記:當日除了試玩,我也試用了剛入手不久的Sony NEX-7,捨不得買那一支蔡司神鏡,用的暫時是18-55mm 的Kit Lens,出來的效果也很滿意哦。

【灰熊山谷】WET出美國西部風情 Read More »

極新味拉麵 味覺四重天

一直以來,絕少在那些不務正業的日式料理店點拉麵吃。 何謂不務正業呢?就是那些又做居酒屋、又賣壽司、又弄爐端燒、再順便兼做日式放題諸如此類的店。因為他們弄出來的拉麵,味道大多像即食麵。 不要少看那些我父母那輩可能會認為只是味精湯的湯底、被喚作叉燒卻明顯未被叉過來燒的那兩三片豬肉、還有本來是主角卻又往往淪為配角的拉麵,這鐵三角要做起上來,其實是功夫多多的哦,不是專門店,只求其在廚房一隅兼做的話,真的萬萬不能。 近年香港人愈來愈嘴刁了,拉麵專門店開得成行成市,那管你是在大街還是小巷,有點口碑的,排隊的人龍也必然絡繹不絕。 一風堂的中環店啟業後,我立即成了該店常客,但拉麵狂迷老友卻對我說,不到他們位於尖沙咀的總店嚐一嚐不行哦。 即使是連鎖式經營,拉麵專門店就是拉麵專門店,每一家分店的駐場師傅不同,弄出來的拉麵口味都有分別呢。 可是,路過這尖沙咀總店幾次,看見那條瘋狂的人龍,自問沒這個能耐,只可敬而遠之了。 某個黃昏,美食達人不眠王子忽然私訊,問我有否興趣到一風堂尖沙咀總店試食,知道不用排隊,自己掏荷包都會去吧,我當然一口答應去馬。 此店的駐場師傅是型男KUDO SAN,甫一坐下,他先向我們推介三款夏日限定的涼盤小吃。 先端上的,是【卡邦拿風味菠菜沙律】,菠菜圍著中間的一隻半熟溫泉蛋,賣相鬼馬,有點像個小鳥巢。 師傅再三叮囑,要先夾起少許混著脆麵條和芝麻醬的菠菜,淺嚐一下,然後才把中間的溫泉蛋、醬料、叉燒脆片、芝士粉一一撈起來,再品嚐,口味就是截然不同,這亦正好就是卡邦拿式的風味了。 未試過這種做法的日式沙律,爽配脆,口感很有趣。 但所謂的卡邦拿意粉風,除了都用了雞蛋及芝士粉外,在味道而言,我其實不太明白它們的共通點究竟在那裡。但反正新鮮的菠菜這樣子吃起來,感覺實在太棒,芝麻沙律醬混入了蛋黃,濃郁而不膩,兩個人分,份量剛好。 第二款送上的,是為【自家叉燒卡爾帕喬】,又是另一味意式風格的前菜(嗨,我們不是來吃日式拉麵嗎?),平時的卡爾帕喬(Carpaccio),主要都是用牛肉或魚做,用日式叉燒做的,還是第一次吃。 這四片叉燒,其實是一風堂拉麵裡的招牌薄切,採用豬肩的部份,肉身激瘦 ,用來做冷盤,肉味甘香卻又不會太乾身。 用這薄切叉燒起捲放在上面的柚子果凍、我大愛的芫茜和洋蔥絲,夾雜其中輕微帶點辣的調味粉,有嚼勁之餘,口味清新的柚子果凍的少許酸酸甜甜,奇妙地把叉燒甘香美味帶到另一個境界。 最後一款前菜,是用雞美酒杯端上的【脆蝦伴沙律醬】,賣相十分漂亮,有點像一朵綻放中的花兒。 鮮蝦外表很脆,內裡卻是恰到好處,剛剛好熟而不透,保留了如白灼蝦般的爽口感覺,我問KUDO SAN是用什麼方法炸的,他居然板起了臉,一本正經地說:「對不起呢,這是秘密。」 吃得少許辣的話,僅記要把炸蝦沾上少許混有紅椒粒的蛋黃醬料,齒頰間嚼破紅椒粒的那一下微辣衝擊,感覺甚棒,中伏後,馬上來一口冰凍的生啤,夏日開心鬼就是我也。 前菜少吃多滋味,終於來到這一晚的主角,「麵王」【極新味拉麵】終於登場。 相片也沒怎麼認真拍了,拉麵始終要趁熱吃哦,於是,一邊聽KUDO SAN指導的進食鑑賞四步曲,一邊我就已經起動了。 是的,據KUDO SAN說,品嚐這一碗「麵王」,一共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步:先稍嚐一下它以秘製豬骨湯及雞湯熬製的湯底,同時夾一小撮拉麵,單純地先品嚐一下原味的湯底和小麥麵條。 第二步:將伴在麵旁的鰹魚味茶碗蒸蛋弄碎,繼而將昆布、薄脆牛蒡、黑木耳、半熟蛋等等配料混和,傳統和式料理的調味風,一下子便散發出來。 第三步:加入另外附上的骨膠原蛋白,讓它溶化於湯底內,清淡的柚子味,呷一啖湯,吃一口半肥瘦的叉燒,把味覺的享受,帶上另一個層次。 第四步:還在回味骨膠原蛋白香濃而不膩的美味,便要進入最後階段,將柚子胡椒混入湯底,微酸微辣的感覺,剎那間,味蕾正在唱歌。 先前我還在想,誰會願意付上$108港元去吃一碗拉麵呢?經過我這一輪的味覺之旅四步曲,把湯底喝光來個美人照鏡後,我覺得這真的是物有所值。 據知,原來「麵王」大有來頭,是為一風堂創辦人河原成美自家創製,他本人亦於2007年因此而獲得「拉麵大王」這稱號。 今回在香港店「復刻」,全因紀念一風堂在香港啟業一周年,每天只賣100碗,連同上述的三款前菜小吃,一律為一風堂尖沙咀本店限定,7月31號後就會說再見,錯過了的話,就不知什麼時候可以重遇了,你還等? 後記:當晚飯局事出突然,所以沒帶相機,剛好最近買了Hipstamatic那套專拍食物的Foodie SnapPak,於是全程手機拍攝。 即使當日場地燈光略暗,但出來的效果還好,看來,以後出來飯局,我可以繼續偷懶,不帶相機了。

極新味拉麵 味覺四重天 Read More »

世界是個遊樂場,一起來玩吧。

鼓吹人人皆可以是運動員,向來就是Nike的座右銘。 比任何一個運動品牌更早女士們招手,成功地創造了Nike Women系列後,近年又以Nike+作餌,把我等愛湊熱鬧,見人家跑我又要跑的跑步人,逐一引了出洞。 你會不難發現,近期用Nike+跑完步,然後立即在facebook公告天下的朋友,數目與日俱增。 說不定,這社交活動有一天會比吃飯前發照片更流行哦。 推出了FuelBand後,Nike+那塊藏在鞋底的電子測量器,除了跑鞋,幾乎任何Nike運動鞋都可植入。 從前,用Nike+的app跑步時,已經覺得整個體驗有點像打機(打電動),現在,Nike+這遊戲更是名符其實的「升呢」(Up Level),將任何的運動,也囊括在內。 即是說,以後,無論你是跑步、打籃球、打乒乓球、耍太極、跳舞、打麻雀(呢個我加嘅),總之是任何一項追趕跑跳碰的運動,只要你戴上FuelBand,Nike+都會幫你計分。 看完以下兩則廣告,我覺得Nike今回的野心真的很大,人人皆是運動員,當中包括了整日躲在家中玩Diablo,或者顧著在手機上打AngryBirds的一眾朋友們。 Nike用心良苦,似是想利誘他們,玩Nike+,感覺就像在打機,但除了好玩,更是有益身心哦。 靚仔,你仲掛住打機?Game on, world!! 變型金剛,電動手掣變Nike籃球鞋。 世界是個遊戲大舞台,競賽人生就像打電動,一起來玩吧。 近年Nike減少在電視播廣告,專搞這類Roadshow。很喜歡片中將Nike+晶片放入籃球鞋的那幾鏡,感覺有點像電影中毒販把毒品派給青少年的橋段一樣,哈哈,但精力過盛的年輕人中了運動毒,卻是好事哦。 較早前,Nike+還找了好些著名運動員來,示範Nike+如何與你一起做體能練習。

世界是個遊樂場,一起來玩吧。 Read More »

WIRED連線20周年

斷斷續續,WIRED雜誌成為我的精神食糧,說多說少已有十多年。 在香港,未有HMV代理前,這絕對是一本小眾讀物,要找得到不容易,每期價格也動輒要$80至$90,所以我也不是每一期都捨得買。 可是呢,由於印刷及排版設計實在太精美(那可能是第一本用到如此多專色印刷的雜誌),即使勒緊褲頭,有時我還是會忍痛入手。 作為「電車」界的一份子,我覺得WIRED根本就是專為我們而設。 每一期,WIRED除了會介紹新產品潮流、其實卻是主打講科技生活及文化,另再加插大量矽谷花邊新聞,以及好些由學術或科網界專家撰寫的專欄,內容由社會學到心理學,只要與科技生活有關的,都可以變成話題。 當我們香港的電腦雜誌做了這麼多年還是以數碼產品消費指南掛帥,WIRED卻很早已經和我們剖析什麼叫Cyber Punk、Open Source、Crowdsourcing、Data Visualization等等數之不盡的科技概念。 我平日教書、見客或甚至演講時所拋有關科技知識的書包,九成都是從WIRED偷師過來。 2001年,WIRED由Chris Anderson主理,在他領軍下,雜誌的風格變得更大眾化,Geek味略減,愈來愈中產,更以科技版Rolling Stones自居。 2009年,WIRED推出了WIRED UK版,採取更加知性的角度,以IDEA、TECHNOLOGY、DESIGN、BUSINESS四方面作題材,和我們討論科技生活。 從此,我投向英國版懷抱,每個月到HMV進貢,義無反顧。 我為什麼要買iPad?不是因為我是蘋果迷,有大半原因,是由於WIRED推出了iPad版。 今年是WIRED創刊的20周年,WIRED找了幫他們做iPad出版技術顧問的adobe,把20年前創刊號的WIRED,重新在WIRED美版的iPad app上上架。 更精彩的是,每一頁的排版既原封不動,但同時你又可以按一個Annotations的按鈕,讀到好些附加有趣資訊。 其中的細緻感動位,包括了當年今日的好些廣告。 看到當年的Mac PowerBook170跨頁廣告,那一刻,我開心得想淌下淚來。(不說不知,想當年,這台電腦賣$4,599美元,淨重6.8磅。) 拿上這一期20年前的科技雜誌上手,有趣的是,除了那些尺寸比現在的大了最少兩個碼的電子產品外,其他的內容,感覺上一點也不覺得落伍。 如果你擁有iPad的話,不妨下載下來看一看,回味一下20年前的科技潮流二三事。 更重要的是,這一期—–免費。

WIRED連線20周年 Read More »

私密咖啡店

話說很多年前,在旅行作家兼攝影師張耀先生的【咖啡地圖】一書的序中,讀到以下這一番話。 「咖啡館需要空間,香港沒有空間,咖啡館需要時間,香港沒有時間。」 從此,這四句說話,就像魔咒般封印了在我的腦袋裡,幾乎反過來都懂得念。 的而且確,在香港這個既沒有空間又沒有時間的城市,再加上地產霸權當道的城市,不要說咖啡店,就算是經營一家普普通通小店,也很艱難。 「有什麼好的咖啡店值得介紹?」 知我喜歡泡咖啡店,經常有朋友這樣問。 老老實實,除非你是過境旅客,一般情況下,其實我都很不太願意「洩露」那幾家我愛去的咖啡店的地點。 雖然,我很希望這類小店生意夠好,能夠維持下去;但另方面,我又怕若果他們客似雲來,我除了會很難找位外,我更怕業主會乘機加租,累得小本生意難以繼續經營。 於是乎,通常我會索性轉移視線:「聽說那裡有家Starbucks環境也挺好哦。」 但說起Starbucks,相信不少人都會Coffee Snob上身,然後嗤之以鼻。 不得不承認,去到外地,我可能都會是這樣的一個Coffee Snob,但人在香港,我又不得不感謝Starbucks在帶動這股咖啡文化/潮流上所作出的貢獻。 近年,香港出現了不少規模較小的咖啡連鎖店,甚至是小本經營的樓上咖啡店,某程度上,我覺得都是拜Starbucks所賜。 所以,我還是很喜歡光顧Starbucks的。 「那最近你最喜歡去那一家Starbucks呢?」 就是照片中這一家了,這裡真的旺中帶靜,落地玻璃,樓底極高,以香港這彈丸之地而言,嘩,奢侈到有點像在看樓盤廣告中的示範單位。 這一家新店,位於中環核心地帶,找到的話,就是你的福份(shhhhh…..但不要讓太多人知道哦)。 在那裡遇上我的話,點個頭就算了,但拜託不要和我打招呼或寒暄三兩句,更不要吵吵鬧鬧,人家還正在埋首書中的黃金屋呢。

私密咖啡店 Read More »

形體演繹IKEA PS系靚傢俬

為品牌做Social Media marketing,愈來愈難做。 難處之首,是很多廣告客戶滿以為,單單靠每個星期在facebook貼四至五條公關稿,就可以留住粉絲,或甚至是,令粉絲數目持續增長。 Owned Media + Paid Media + Earned Media必須三管齊下,這個基本策略幾乎剛入行做廣告的都已經懂得說了,但做起上來,卻知易行難。 我很幸運,最近卻偏偏又遇上一個又一個的好客戶。 是這樣的,幾個月前,IKEA的客戶打了個電話過來,問我們有否興趣比稿。 平時幾乎逢比稿必推,聽見這是IKEA,我們當然去馬。 一直有留意他們在facebook上的一舉一動,那個抽周柏豪水的玻璃水杯post ,早已成為我們行內的佳話。 更何況,這趟的活動,宣傳的是以高品味設計招徠的PS系列,再加上有那個不作公開發售的紙板數碼相機KNAPPA作獎品,真係一出必Like。 世事當然沒這麼簡單,說明這是比稿,我們當然耍出渾身百寶。 客戶的要求是,IKEA PS系的靚傢俬一共有三十多款,我們如何能透過一個較為engaging的方法,向消費者介紹每一件的產品? 充滿創意的創作部同事,想出了找來一名舞蹈員來,由她作形體演繹其中一件IKEA PS系傢俬的造型,然後要大家猜一猜,究竟這是那一件傢俬的演繹? 這個看短片估傢俬的遊戲,連續舉行了5個星期,我們為此拍攝了25條短片,每天與消費者進行互動,齊齊估傢俬。 估中了的話才有機會抽獎,你更會即時知道能否贏到那部紙板數碼相機KNAPPA,或者是現金券。 光陰似箭,這個活動已接近尾聲,6月28日就要結束了,還未中獎或還未玩過這個遊戲的朋友,是時候抓緊最後機會。 到這裡就可以齊齊估傢俬,手機都一樣可以玩哦。

形體演繹IKEA PS系靚傢俬 Read More »

初戀紅豆冰

永遠懷念,某年仲夏,還穿著中學校服的我,在窩打老道上那家紅寶石餐廳嚐過的紅豆冰。 透過窄窄的飲管,我起勁地把每一粒冰凍的紅豆啜到嘴裡,甜蜜蜜,透心涼。 說來老套,但那一份「梳乎」滋味,的確,有點像初戀。 多年後,紅寶石餐廳已不知去了那裡。想重拾初戀滋味,試過在不同的茶餐廳叫杯紅豆冰,可惜,每次都沒有好結果。 為了保留美好回憶,從此決定,不碰紅豆冰。 這一晚夜,多得不眠王子邀請,我去了一趟星巴克的小茶敘。 想不到,在星巴克,我再次遇上初戀情人。 遙望著她,我略帶點兒靦腆神色,雖不知所措,卻欲拒還迎。 闊別多年,見她轉變良多,看來走了一趟去東瀛。 當年的花奶,如今換來甜中帶甘的宇治抹茶;當年硬如石頭的冰塊,如今變成入口即溶的沙冰。 軟棉棉,甜蜜蜜,卻又粒粒分明的紅豆,蕩漾在抹茶沙冰之中,初戀的感覺再回來,剎那間,已解我相思多年之苦。 寒暄過後,我親暱地叫她一聲紅豆冰,她說:「哥,我如今不叫紅豆冰,我叫紅豆綠茶星冰樂。」 「你無嘢嘛?」 回到現實,我悶哼一聲,心裡想:「這個名太難記,對不起,下次在星巴克再遇,我會繼續叫你紅豆冰。」  

初戀紅豆冰 Read More »

「深夜食堂」的心靈雞湯

看見同事R檯面放著幾本「深夜食堂」漫畫,拿上手嘗試一讀,覺得畫功一般,沒興趣繼續看下去,15秒內即放下。 「且慢!」 同事立即叫停,說我幾乎走寶,然後喋喋不休向我推薦其中故事內容,叫我千萬不要以「貌」取人。 回家後,上網找了「深夜食堂」的電視劇來看,斷斷續續把兩季劇集「煲」(看)完。 每集既畢,我總會覺得,我都會有一副如劇中食堂老闆坐在廚房一隅嘆一根煙(雖然我不抽煙),然後眼尾一瞄店內食客的「梳乎」神情,淡淡地,啖啖在回味。 哦,可能有部份朋友還未看,請容許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 話說「深夜食堂」是一家在東京新宿鬧市後街的食店,每晚深夜12點後至早上7點間營業,餐廳的菜單很簡單,但老闆會盡量依照每位客人的要求,為他們特別做菜。 「只要做得出來就做。」每集的開首,老闆如是說。 食店老闆由充滿男人味的小林薰主演,這位左眼面上有一條長長刀疤,帶少許江湖味道的老闆,每一集,都會為他的一位食客(該集的主人翁),烹調一味特別客製的料理。 這些食客,大部份是小人物,間中也有名人,由普通上班族、半工讀大學生、體育版記者、社團大佬、脫衣舞孃,以至是A片男主角。 你想像不到形形色色的行業都有,雖然匪夷所思,但每個角色有血有肉,感覺真實。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他們與那一道料理的小故事。即使他們有多少件可以再放下懷的憾事,卻往往會為再次嚐到這一道料理,從而執著起來。 正因為,每位主角即使目前的生活如何不如意,來到深夜食堂,也總有一道能勾起他們最美好的回憶的料理。 有些時候,味覺和情感這關係,真的是奇妙呢。 你,又有沒有類似的經驗? 最近,或多或少,因為「深夜食堂」此劇,也改變了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 不要誤會,此劇沒有刻意向大家說教,只是我覺得,劇裡卻透過每集每一位主角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小哲理。 「活好每天,不要留下憾事。」 但若果有什麼憾事,就點那一道你在最快樂的日子時吃過的菜吧,即使是清茶泡飯,最美好最幸福的感覺,頃刻就會再次喚起來。 平日追日劇,看過頭一集,打後便會略過重複的開首部份。 但偏偏是「深夜食堂」以下這開場白,看了兩季,每次也能讓我放慢下來,把它作為該集的小前菜。 「成天加班疲累不堪的人,失戀痛哭的人,夢想破碎消沉不振的人,喪失日常樂趣的人,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人,不受上司青睞想要抱怨的人,覺得幸福手舞足蹈的人──讓大家都吃飽喝足,心滿意足,滿面笑容回家的街邊小店。」 伸延閱讀:《深夜食堂》在家開飯    

「深夜食堂」的心靈雞湯 Read More »

金牌馴狗師Cesar Millan教你如何Be The Pack Leader

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誌)有個節目,相信很多愛狗人士都會看過,那就是Dog Whisperer(金牌馴狗師)。 這個節目的主持人Cesar Millan(凱薩米蘭),本人已是一個傳奇,是個典型的American Dream美國夢勵志故事。 21歲,他在從墨西哥偷渡到美國的新移民,當年英文也不太懂得說多幾句。 初來報到,什麼工作都肯做。 由於自少在農場長大,喜歡與動物相處,於是便在一家寵物美容店打工,專門負責「招呼」最難服侍的惡犬,被狗咬?早已習以為常。 2000年終於成為合法美國公民,2009年才正式入籍。 正所謂行行出狀元,Cesar Millan打理的犬隻康復中心,開始闖出名堂,2002年Los Angeles Times的一篇報導,引起MPH Entertainment的注意,遊說他製作一系列的真人秀。 2004年,Dog Whisperer with Cesar Millan這個節目在National Geographic 播出,Cesar Millan迅即成為一個家傳戶曉的名字,同時亦為該台的金牌節目。 該節目的第8季,已剛剛播完。(逢星期三晚十點,繼續有重播) Cesar Millan人氣急升,某程度亦和他荷里活星級客戶有關,家犬有問題而要找他「輔導」的,便包括了Oprah Winfrey、Nicolas Cage、Will Smith和Vin Diesel。 可是,Cesar Millan鍛鍊狗隻的方法,也同時備受某些愛護動物人士的反對,認為他有虐畜之嫌,帶點爭議性。 因為在節目中,Cesar Millan經常會向觀眾再三強調,作為狗主,就算是多痛愛犬隻,也一定要讓牠們知道:「誰是家中老大(who’s the pack leader)。」 當遇上凶猛不受控的犬隻,Cesar Millan亦會使用「適當」的武力,或予以強硬的聲音及身體語言,將牠們馴服。 雖然你可能會罵我不應該將小朋友和犬隻相提並論,但我覺得,Cesar Millan有點像【虎媽的戰歌】的作者蔡美兒的觀點一樣,手法雖然是有點嚴厲,但任誰都知道,世間上,凡事要有好成果,或多或少,都一定是吃點兒苦頭。 「這樣太辛苦,太難為了他們了。」不勞而獲?我都想。 解讀犬隻為何行為有異,先找到問題核心,然後才對症下藥,可說是Cesar Millan的強項,因為狗狗就算有多少心事,也不懂得如何向我們表達。 但我看了這麼多集,我發覺問題核心,未必是狗狗,往往反而是那些無知的主人。 過份地溺愛,同時又缺乏時間照料,通常都是主因。 聽起來,是不是又有點像為人父母者的難題?

金牌馴狗師Cesar Millan教你如何Be The Pack Leader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