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廣告吐槽】出走一周年

大概是去年的這個時候吧,我離開了我當時效力的廣告公司奧美,正準備創業去。 話說,奧美是我們廣告行內,數一數二有名氣的大公司。幾乎每次我與一些打算入行的大學生閒聊,發覺他們大多與20多年前的我一樣,奧美仍然是他們首選的公司之一,在外面的朋友眼中,在像奧美這類大公司上班,原來有顆光環。 聽到我快要離開,身邊的好朋友,有支持的、也有老實地向我潑冷水的。 支持的,大多會說:「好呀,大集團廣告公司都氣數已盡,現在是中小型廣告公司的時代,你出來搞,一定不用愁沒生意。」 潑冷水的,則通常會說:「喂,你以為自己還年輕嗎?你現在薪優糧準有保證啊,正所謂大樹好遮陰,離開了就要重新開始,隨時晚節不保,are you sure?」 但實不相瞞,自從我當上了這個人家羨慕的位置後,反而我卻愈來愈不快樂。 「是因為怕要跑數嗎?還是因為怕要應付辦公室政治?」朋友都問。 其實通通都不是,出來打工,人在江湖,辦公室角力固然有,我自問十分幸運,入行20多年,在過去10年來,可說是我的黃金十年,做過的公司,客戶、同事、老闆等,通通都對我很好,好到我沒資格投訴的地步。 讓我不快樂的原因,反而是在工作崗位上,當職位愈高,當我以為自己已站在一個可擁有更多話語權的位置時,我卻感受到愈來愈多在決策上的軟弱無力。 大機構內,人上有人,天上有天,前後左右都是老闆,當駕駛著這條大船時,正當你以為自己是船長,身邊卻會有不止一個領航員,讓這艘大船,寸步難行,這種感覺,實在令人感到沮喪。 尤其是,當職位愈高,日常要花在開會的時間就愈長,能夠真正完成的工作,卻反而愈來愈少,人生寶貴的光陰,就是這樣白白溜走。 當然,這是任何一個行業職場人生中必經階段,我亦不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且,當你成長到某一個人生階段,你擁有的東西愈多,薪水、地位、名譽諸如此類等等,有些時候,反而會成為逼使你乖乖地妥協的桎梏。 性格使然,我總是不想為此妥協。 我們這廣告行,口口聲聲說是一門販賣創意的行業,可是,大型國際公司的運作,卻愈來愈變得像一般大型商業機構,環顧四周上了我那個位置的管理層,大多要為保著自己的高薪厚祿而奮鬥,決策都是「大局為重」,站在現今的資訊高速高路上,即使需要不斷轉型,但卻舉步維艱。 我向來是一個不安於室的人,但我想,繼續跳到另一家公司,將要遇到的問題,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藥,於是,我決定要出走一趟,希望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創造理想中的工作模式。 但理想與現實,果然是不符的。 自己搞公司,表面上充滿浪漫激情,但個人要面對的繁文縟節,往往比在大機構當管理層所要應付的,多出很多倍。公司剛開始時,只有一兩個人,我是創作總監、同時也是雜務總監,十分吃力。 回望過去一年,的確是苦樂參半,幸好獲得多方朋友的支持,工作雖則「辛苦」,但卻不「痛苦」,這不是我自己一個人說的,而是我身邊和我一起捱的工作夥伴說的。 對於我來說,在職場人生上,有三件事情是愈來愈變得寶貴的,那就是「快樂」、「時間」和「坦誠」。 「快樂」 我能否尋找到在工作上的快樂,重點不在於賺多少錢、職位有多高,而是我能夠對於為自己負責的人生,有多少的話語權。 「時間」 我能否把精力集中在我認為較有意義的工作上,避免不必要及沒意義的會議,或純粹為討好別人的應酬,我只想把事情做好,交出最好的作品。 「坦誠」 我能否與我的工作夥伴、合作的客戶推心置腹,不用花時間在互相猜忌之上,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可以接受自己的不足,亦不怕讓別人知道,實話實說。 在人生的路途上,經歷不同階段,相信你都會有不同的事情,值得你好好守護,這一刻,你想守護的又是什麼? photo credit: Cross.Road via photopin (license)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8月號)

星戰神曲《The Force》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但凡資深《Star Wars》粉絲互相問好的時候,暗語大概就是這一句。 當然,你可能會笑說我太過Geek了,但起碼我不會用錯《Star Trek》內火神星人的問好手勢,向《Star Wars》粉絲們打招呼,那才是貽笑大方。 之不過,如果你告訴我你懂《Star Wars》,我就覺得,你應該同樣懂得《The Force》這首電影中最具象徵意味的主題旋律,這是我們的軍歌,除了問候一聲“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大家理應起碼唱得出兩句《The Force》的旋律。 是的,這可能是除了每一集《Star Wars》開場時的指定音樂外,貫穿了每一集《Star Wars》中的主題旋律。每一次,當這主題旋律一響起,就是代表與JEDI武士有關,講及《The Force》、正運用《The Force》,或甚至是歌頌著《The Force》一刻的劇情。 最新一集的《The Force Awakens》,看不同版本的電影預告片,恰如其名,都再次聽到《The Force》這主題旋律的高調回歸,作為星戰粉絲,那一刻魂魄如被召喚,一聽到就馬上被「撻著」,興奮莫名。 就連PS4遊戲《Star Wars Battlefront》的宣傳廣告片,主角跳上X-Wing戰機的一幕,我們又再次聽到《The Force》主題曲奏樂響起,有點像召喚著敵愾同仇的戰友們,再次聯手,對抗敵人。 這首象徵JEDI武士的主題旋律,最早完整地(電影較早地方也有零碎版本)出現於Episode IV的《Binary Sunset》一幕,Luke Skywalker遙望兩個夕陽,像是感懷身世,心有戚戚焉,法國號先悠揚地吹奏出一段獨白式的旋律,旋律後半部,弦樂組整體合奏,把氣氛推至一個蕩氣迴腸的高潮,短短8個小節,已經交足戲。 另一個注目版本,是在《Episode IV》內,一眾主角被頒英勇勳章的一幕,《The Force》變奏成加冕進行曲,樂曲威風凜凜,在專輯內名叫《The Throne Room》。 想當年,我還在讀中三,作為學校銀樂隊的隊長,我暗地裡把這首加冕進行曲,加入了學校畢業禮的演奏曲目中,我不知道當時有沒有被中五的學兄們發現,但我卻因此而沾沾自喜了一輩子。

Point & Shoot隨身攝錄機 | HTC Re Camera

不得不承認,還是拜GoPro所賜,令”Action Cam”這玩意近年備受追捧,除了名門正宗的GoPro外,後繼加入陣營的,還有Sony,兩個品牌,都是主打高級及專業用家路線。 此外,又有一大堆國產凌凌漆代表,當中以山狗、小蟻最有名,當然,見有市場,大堆不知名的淘寶貨色亦充斥市場。 云云大廠品牌中,HTC肯定是一個異數,相信大家也不禁問,為何一個手機品牌,也要加入Action Cam的行列? 當大家在發出很多疑問的同時,今年8月,HTC Re Camera在美國3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Design Excellence摘下了一枚設計獎項,從此,在Henry Ford Museum佔有一個永久展覽席位。 HTC的這部Re Camera,在市面上已經推出了超過一年,但我還是在最近,於LOG-ON看見包裝相當可愛,機身有多款顏色選擇的它,才開始引起我的興趣。 與其說Re Camera是一部Action Cam,不如說它是一部Pocket Video Cam。 除了顏色走Lego般的塑膠玩具風外,Re Camera的造型亦十分趣緻,坊間很多網友都叫它做「水喉通」,我就覺得它更像潛水鏡,非常盞鬼。 拿在手裡,對著人家Point & Shoot,由於完全不像一部相機,對方的反應,可能會更自然。 作為一部小小攝錄機,Re Camera十分輕便,只有66.5 克。隨便放進恤衫袋、西裝袋、行山功能褲的側袋也可以,女士們,把這個放在手袋,和多放一支唇膏差不多。 外表像玩具,卻可拍攝1080p全高清影片、慢鏡也可以拍到720p高清,相機方面,1600萬像素配146° 超廣角鏡頭,最高光圈為f/2.8,夠用。 記憶體方面,使用microSD 卡,最高支援128GB,方便拍攝大量影片。 話說回來,既然目前大部分高階智能手機都已經可以做到這個規格,純粹站在一般拍攝的角度來看,初步測試,Re Camera未有為我帶來任何深刻印象。 但大概你可以視這Re Camera為你手機的鏡頭伸延,透過專用手機app,連接Re Camera,手機屏幕即時變為監察視屏,兼且可調節所有設定,近年開始流行Live Stream,Re Camera也有這項功能,即時直播,相當方便。 嘗試過它的超廣角功能,但魚眼的效果頗厲害,除非你視此為一種風格,否則建議不要應用在人物拍攝上,否則人人都隨時變成Star Wars內的Jabba。 你大可使用手機屏幕作觀景器,但一如所有Action Cam,拍攝的時候,都要在「盲拍」的狀態下進行,Re Camera也不例外,習慣了有觀景器拍攝屏幕的用家,要重新適應。 學習「盲拍」,手持拍攝時,只要把Re Camera拿在胸前位置,並且接近目光的水平線,拍攝出來,便會與「看到什麼拍到什麼」較為接近,Point & Shoot其實沒甚難度。 我較為喜歡它的慢鏡拍攝,即使是靜止的畫面,陽光的細微變化,也會創造出不俗的效果,但要留意,當進行慢鏡拍攝,Re Camera只可以拍到720p 96fps的畫質。 但說到底,我覺得Re Camera最實用的地方,就是不用加上什麼防水docking,就可以潛入達一米深的水底作短時間(30分鐘)拍攝,IPX7防水驗證的級數,大概相當於Sony Xperia …

Point & Shoot隨身攝錄機 | HTC Re Camera Read More »

KEF MUO | 口袋裡的Hi-Fi

近年,愈來愈多高級音響品牌染指藍牙喇叭市場,而且,論音響質素,更是與昔日的電腦喇叭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你拿昔日的迷你音響組合來比較,這類新一代的有源喇叭,質素已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KEF是揚聲器(喇叭)界的英國老品牌,主要走高檔路線,但近年開始分拆支線,搶攻消費者市場,先試市場水溫的無線喇叭X300A Wireless,走書架式喇叭路線,主打電腦聽歌一族,將電腦輕易變成Hi-Fi。 緊接而來又有較輕便的EGG,除了mini USB,也可透過藍牙傳送,針對的,除了電腦聽歌一族,更吸引了家庭影院的用家。 終於來到便攜式的藍牙喇叭出馬,音響界的朋友們,相信都聽過MUON這身價接近100萬港元的超級喇叭,亦可能對設計師Ross Lovegrove這名字略有所聞,今次這隻MUO便可謂MUON的超超超迷你版,定價亦不超過三千港元,當然就是為普羅家庭用家而設。 雖然是家用版的藍牙喇叭,KEF也落足功夫,大有高級工業設計味道,放得”Design By Ross Lovegrove”這句話在產品上,當然不能失禮。 初拿上手,0.8kg的重量,已令我感到份量十足,主要是以鋁合金製作的外殼,能有效地減低共振,音色較為紮實,絕非一般塑膠藍牙喇叭可媲美,但如此「份量」,加上亦沒有防水功能,我認為較適合在家中使用。 合共有三個單元,左右護法的一對50mm單元,採用了KEF一脈相承的Uni-Q同軸點音源技術,小小身軀,已能夠發出開揚兼具層次感的聲響,中間配合一隻Auxiliary Bass Radiator,能發出雄渾的低頻。 輸入方面,採用了aptx@codec藍牙4.0技術,配合NFC的話,連接不費吹灰之力,能夠於十米內隔空傳輸低失真的聲響。 我採用iPad作控制台,先透過家中的iTunes音樂庫,傳送以CD直接拷貝的Apple Lossless音樂檔,期間亦使用過Spotify,傳送較常用的320kbps,兩者的音樂感和空間感當然有一定的差距,但鑑於一般家用音樂聽眾,相信也是以聆聽較方便的320kbps MP3音樂檔為主,因此兩者我也作了一個交替比較。 有別於我測試過其他的藍牙喇叭,KEF MUO的音質明顯來得較接近Hi-Fi的味道,性格來得較為溫文爾雅,音樂感很強。 我先用了Apple Lossless音樂檔的《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來給KEF MUO暖身,大提琴悠揚的旋律充滿表情,襯底的管弦樂具史詩式韻味,很有空氣感,堂音甜美,但不浮誇,始終這是KEF的特色吧,含蓄而具詩意。 也想體會一下這具KEF MUO能否容納得下兩台鋼琴,《Mozart: Sonata for 2 Pianos》兩台鋼琴有很多有趣的對話,動態感很強,是一套很合適的測試曲目,我測試的是Anna & Ines Walachowski這對雙妹嘜的版本,鋼琴最低音部分的琴鍵節奏,伸延至高音的清脆旋律,立體感很強。 之後我也用了《MISIA 星空のライヴ-Best Acoustic Ballade》作為流行音樂的測試,MISIA歌聲的穿透力很強,樂隊的現場感亦甚佳,富有空氣感。 Adele新鮮滾熱辣的單曲《Hello》,幫襯了Apple Music的Mastered For iTunes,雖然是256 kbps的版本,但因為是AAC檔,高低音的伸延性也不俗,KEF MUO發揮了優秀的音色。 最後招呼這個KEF MUO單元的,是一連串的流行歌曲,主要都是在Spotify上進行,320kbps的MP3音樂檔,其空間感當然也不能媲美Apple Lossless,也稍為遜色於Apple Music的Mastered For iTunes,但KEF MUO也發揮出一貫氣定神閒的氣派,低音未有特別出色的表現,這方面似乎不及UE的BOOM,但「力水」剛好,從容不迫。 結論: …

KEF MUO | 口袋裡的Hi-Fi Read More »

音樂飛碟 上山下海 | UE Roll

我極有理由相信,這個年代的Walkman或iPod,老早已經被智能手機代替了,同時間,藍牙喇叭亦成為了不少朋友的隨身音樂玩意。 不知道你在家裡的音樂系統是如何設定,以我為例,由於我的音樂清單的主播放器,主打是Spotify,間中也會用我的 iTunes音樂庫,由於兩者都很容易跨平台串流至Apple TV或其他藍牙裝置,所以,即使在家裡,我都是習慣「行到邊聽到邊」。 可是,有些時候,我會嫌接駁Apple TV,再上家中的揚聲器系統有點麻煩,始終,一個可以方便「走位」的藍牙喇叭單元就最合適我。 之前一直使用的,是第一代的UE Boom,即使是單聲道,但音質卻相當出眾,音場廣闊有層次,它放在木台或木製的茶几上,已經可以發出令人驚訝的澎湃聲響,稱它為新一代的「小露寶」,實在貼切不過。 曾經有段日子,我就連行山郊遊都會帶著UE Boom傍身,出外長途旅行也如是,直到較早前不小心把我的那一台在旅行途中遺失了,一直念念不忘。 當我正打算入手UE Boom2,剛好遇上及時雨,公關公司給我送來了一隻體積更小、更方便攜帶的UE Roll。 單單是包裝,UE Roll已經很矚目,原來,設計單位找來了摺紙大師,為這體積小小的揚聲器作包裝設計,整個包裝,都用上了啞光油面的卡紙摺製而成,好像很環保的說,打開裡面,白底黑線斜紋的graphic,驟眼看有點眼花。 UE Roll的造型,有點像隻UFO,平放在餐檯,又有點像隻碟墊,所以,在家吃晚飯的時候,我要千叮萬囑我的太太,不要隨便亂放。 與UE Boom一樣,UE Roll同樣採用了相類似的防水防污合成橡膠塑料,機身像穿著一件潛水衣,揚聲器的表面,則被一層網紋纖維物料包裹著,同樣防水防污。 UE Boom標誌性的設計,那兩個控制音量的「+」和「-」符號,在UE Roll上變成大大地浮誇的標誌,20-30呎以外都保證看得到。 大家最關注的聲音質素,基於物理性的限制,個人認為與UE Boom有一定距離,即使放膽爆機,聲量也未算可達被鄰居投訴的程度(當然要睇你住在那裡),幸而,大音量聲響,還未見拆聲。 但我還是欣賞它保留了一貫UE Boom系的溫暖音色,人聲很有凝聚力,播放一般流行曲,雖然是單聲道,但也沒什麼好投訴了。 這隻「飛碟」的另一設計特點,是勾在背後的一條掛繩,因為防水能力甚佳,你真的可以掛在花灑,一邊洗白白,一邊聽歌,無花無假,當然,你也可以帶著它去暢泳,至於我,最常用的地點,是家中的廚房。 重量只有330g,直徑135mm,我認為UE Roll比起Boom系的喇叭,更加合適出外使用,我在網上見到有朋友索性把它繫在斜孭背囊的背囊帶,UE Roll剛好放在心口正中,有點像Iron Man。 又到了行山季節,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邊行山邊播放著悠揚的樂韻,實在另有一番情趣,我怕被人笑我扮Iron Man太小學雞,還是把這隻UE Roll掛在背囊的繫帶,行山跟在我的背後,保證有好歌聽。

盧冠廷的人間音樂天堂《Beyond Imagination》

1983年,我還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中學少年,印象深刻的某一過周末晚上,第一次在同學家中的黑膠唱盤聽到「A-HA….我要飛往天上,A-HA….像那天鳥傲翔,A-HA….那裡充滿希望,A-HA….找那溫暖太陽。」 那一刻,我的心情雖未至於豁然開朗,但久久繃緊著的愁眉,卻開始放鬆下來,茅塞緩緩頓開,哪一首歌,是後來被唱得街知巷聞,盧冠廷的《天鳥》。 那個時候,我的家還沒有唱盤,我只有一台鴨寮街貨色的卡式機,當日,離開朋友的家前,我把整張唱片錄了一個拷貝,回家又聽了不知多少遍,卡帶後來也失聲了。 同一年的稍後,關正傑又有一首叫《天籟》的歌曲,氣勢磅礴的管弦樂編曲,注入了當時新興的音樂潮物--電子合成器,蕉蕉蕉WE混混沉沉沉的音效,聽得我簡直是元神出竅,有趣的是,雖然曲風絕對是南轅北轍,但「天籟」這首歌的旋律韻味,尤其是部份的和弦結構,居然與「天鳥」不謀而合,當然後來也知道,這個並非巧合,因為作曲的朋友,同樣是盧冠廷。 事隔一至兩年吧,我儲了點錢,終於買了一台唱盤,於是,我一口氣買了盧冠廷的《天鳥》、《小鎮》和《過路人》三張大碟,拿著唱片封套,取出歌詞,一邊看著唱針在黑膠片的坑紋上劃動出美妙的旋律,又是另一番滋味。 80年中期至90年代初,盧冠廷一直以Singer-songwriter的身份活躍於香港流行樂壇,有自作自樂的作品,也有為人家做嫁衣的不少經典,林子祥的《最愛是誰》、蘇芮的《憑著愛》,相信不少像我在那個年代成長的樂迷,都曾經津津樂道,不要忘記,那個時代,日本改編歌才是香港樂壇的主流。 1989年,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發生過什麼,《為自由》成為了《為主歌聲獻中華》的主題曲,事後,盧冠廷創作收錄了《漆黑將不再面對》此曲的《1989》專輯,翌年又推出了《愿》,可說是為大時代見證的作品,可惜的是,這兩張專輯及《為自由》這首歌,Apple Music和Spotify都找不到,市面上,亦近乎絕跡。 後來,盧冠廷與李宗盛在滾石旗下推出了《我(們)就是這樣》專輯,兩位都是我最欣賞的唱作人,兩個中年麻甩對酒當歌,佬味甚濃,我個人就十分受落,但後來才知道,這張專輯,銷情慘淡,據說,更要賠本。 之後的幾年,盧冠廷的作品,便好像愈來愈買少見少,除了間中聽到零星關於他在西貢歸園田居、宣揚環保概念的消息外,感覺上,盧冠廷好像在樂壇中淡出了。 回想當年,第一次聽到盧冠廷的嗓音,覺得有點怪雞,可是,卻很有親切的溫暖感,聽說他是結他高手,經常被結他伴奏下的旋律,亦帶有點美國鄉謠搖滾的韻味。 一般流行曲的曲式,都會很靠副歌旋律的一個Hook而令人留下印象,但盧冠廷的首本名曲,譬如《最愛是誰》開首的「在世間尋覓愛侶」、《人間天堂》開首的「昨天的少年,理想很多,尋覓四海天涯,找天邊烏托邦」等等,一開腔,就要把你的耳朵俘虜。 事隔這麼多年,最近,64歲的盧冠廷終於重出江湖,可是,當初我一聽到《Beyond Imagination》是什麼Hi-Fi天碟,我便立即自動調頭走了。還是隔了好幾個星期,我偶然在Apple Music把整張專輯聽了一遍,一聽便愛不釋手,執筆之時,差不多整個禮拜都在聽。 11首歌曲,當然都是經過重新編曲的新瓶舊酒,盧冠廷的歌聲嗓音還是那個老模樣,連一點滄桑感都沒有多了(可能出道時已經夠滄桑了),而且,聽說他的結他技術又進步了,專輯也找來了很多結他高手幫他編曲。 最搶耳的,莫過於由台灣Fingerstyle結他高手盧家宏重新編曲的《一生所愛》,即興意味很濃,全曲的和弦及旋律都像被重新解構,結他、人聲與長笛的對話,像高手過招。 《歲月神偷》的主題曲《歲月輕狂》,經過重新填詞,成為收錄在專輯中的《人間天堂》,很典型的盧冠廷風格輕民謠,旋律中蕩漾著絲絲暖意,令人聽時百感交集,蘇德華編曲未有刻意賣弄花巧,實而不華。 盧冠廷親身上陣編曲的《快樂老實人》,比原曲加入更多的了鄉謠結他元素,中段保留了原有的二胡獨奏,這位老實人的熱血,更加熱熾。 變成了12/8拍子超慢版Ballad的《陪著你走》,節奏完全重新被拆骨重組,曲中原有的依依不捨淡淡哀愁,被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是整張專輯中,編曲最上乘之作。 從前,每次聽到《世事何曾是絕對》這首歌,總會聯想起同樣是3/4迭宕節奏的經典百老匯舞台劇名曲《Sunrise Sunset》,這個澎湃的管弦樂編曲新版本,我覺得更接近我心目中的理想編曲,唯一可惜的是,可能是製作預算關係吧,未能有真正的Full Orchestra及合唱團伴奏。 《天鳥/天籟》真的實現了我當年的願望,把兩首歌混在一起唱,一曲既畢,我的心真的飛往天上了,特別留意整條bassline,旋律度得非常用心。 似乎很想刻意擺脫原版的影子,《最愛是誰》用了很多陰晴不定的和弦結構,讓歌曲反而缺乏了一種鉛華盡洗的味道,西班牙結他風的伴奏很出色,但整體感覺我有點略為失望。 整張專輯最有驚喜的,居然是《我會掛念你》,將這首歌徹頭徹尾換成了美國西部鄉謠搖滾風,小提琴、Slide Guitar,這個可能就是最貼近盧冠廷本人、無拘無束的音樂風格的編曲吧。 聽到《憑著愛》這首歌,感覺上好像來到音樂會的尾聲,前半段像是由結他伴奏、自彈自唱的獨幕劇,後半段燈光變亮,亮起宏偉的管弦樂和合唱團,我其實更期望Full Orchestra的出現,把歌曲推到更激昂的氣氛,當然,做人不能太貪心,這個版本,其實已經是Beyond Imagination了。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5年8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小米最高規格,真正旗艦機 | 小米Note

較早前,終於拜讀了小米科技共同創辦人黎萬強撰寫的《參與感行銷時代》,據稱,這是「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小米企業內人人必讀的社交媒體指引。 雖然,我覺得,書中的內容,確實有其精闢見解之處,但大部份內容都像閒話家常,說來說去話題都是差不多,與作為「內部手冊」就有點距離了,可是,卻無減我對小米這品牌如何做口碑營銷的興趣。 大概是三、四年前吧,我開始在我於HKU SPACE任教的品牌管理課程中,採用了小米作為案例,分享了現世代的口碑營銷及飢餓營銷,是如何透過社交網絡執行,既贏到「讚」,亦獲得「賺」。 據了解,在小米這機構內,除了其官方微博及其他社交媒體的官方帳號,其他參與這場社交網絡營銷博弈的,還有品牌的老闆級人馬,以及其他產品經理,基本上是全民皆微博,到了近期,當然又是全民皆微信吧。江湖傳聞,由小米的老總雷軍下令,每一位經理級或以上的小米員工,都被要求在社交網絡參與和消費者互動,每天最少十次。 當初與學生提及小米這品牌,大部份同學都不以為然,這也難怪,在香港,手機始終是身份象徵之一,小米作為國產機品牌,任你在內地多麼人氣,說到底,還是很難擺脫山寨機的形象。 的而且確,由一開始,小米一直義無反顧地模仿Apple,果粉固然會嗤之以鼻,但到了今時今日,小米也開始逐步「鋼煉」出其品牌風格,而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坊間產品的同質化亦在所難免,究竟是誰抄襲誰,愈來愈難判斷。 作為一個只有5歲的品牌,講多無謂,小米用行動證明了一切,近作小米Note,便打正旗號想與Apple的iPhone 6 Plus一較高下。小米的高層Hugo Barra較早前周遊列國做勢宣傳,便是拿著一台小米Note四出會見傳媒,雖然暫時未有在美國發售,卻得到不少當地科技網和博客既愛且恨的「好評」。 「你是什麼新鮮蘿白皮?」果粉固然會繼續置諸不理,但以價論貨,小米Note有著很明顯的優勢,亦照顧了某個消費層智能手機用家的需要,當然,說到底,如果Android手機是你那杯茶。 說句公道話,我認為小米Note還是與iPhone 6 Plus有很大的距離,不要純看數字,單單從鏡頭及屏幕質素,便已經很難相提並論。 只是,作為一台Android手機,我覺得,即使不以性價比為討論點,作為一部旗艦機,這一台小米Note,由外型以至用戶體驗,相比起其他大牌子,其實一點也不失禮。 除了拿過朋友手中的那台小米試試把玩,這一回,我還是第一次深度親身體驗小米手機的實力。 硬件而言,這相信是小米手機中的最高規格了(內地還有出售規格稍高少許的小米Note頂配版),相比起直接競爭對手Samsung Galaxy Note 5及iPhone 6 Plus,數字鬥數字,部分規格輕微略遜,但純鬥數字沒意思,更何況,以HK$2,999的價格,已經有內置64GB儲存空間,實在沒什麼投訴空間。 經過第一個星期的初體驗,我暗地裡想,如今所有二、三線的智能手機品牌,生意實在難做矣。 《MIUI介面簡約細膩,媲美iOS》 收到這部評測機時,小米剛剛發佈了MIUI 7,只可惜暫時尚未支援小米Note,目前最新的更新版本,是為MIUI 6.6.8.0。 而我,作為小米的新手用家,覺得MIUI比起其他Android手機廠商的客製化介面,明顯是簡約秀麗得多,沒有賣弄任何多餘的功能或設計上的花巧,換來的,是更流暢的使用體驗,由介面以至每個觸感動作的動態設計的細緻位,都很難不令我想起iOS的風格。 難怪,MIUI推出初期,已受到不少Android粉的愛戴,我身邊便曾經見有朋友把他們的Samsung和Sony機索性Root了,然後裝上MIUI試玩。 這樣說可能會惹起公憤,我亦不知道這是讚抑或是彈,但作為一名果粉,我想說的是:MIUI可能是Android系統中最接近iOS的版本,當然,你會問:「為什麼要退而求其次,不直接用iOS就算?(說的也是啊!)」 《玻璃底面機身,高對比度屏幕》 說回硬件本身,無論是尺寸與外型,小米Note確實有點像iPhone6 Plus的遠房親戚。 最大不同的造型特點,是它的前後曲面玻璃,左右兩側線條微彎,配上兩旁鋁合金金屬邊框的設計,,由於放棄了可插記憶卡的設計,令機身更輕更薄。 但它的玻璃機面實在太光滑,初拿上手,有種滑溜溜、很容易從掌心瀡走的感覺,因此,手汗大的你,奉勸你還是最好買個保護殼。 屏幕質素又如何?看數字,5.7吋1080P,像素密度則只有386ppi,比iPhone6和Galaxy Note 5都略低,但1400:1的高對比度,以及95%NTSC的高色彩飽和度,試播1080HD的高清電影Trailer,色澤尚算飽滿,雖然,Android手機中,我還是覺得Sony Z系旗艦機般最亮麗。 採用的「像素級動態對比度調整」技術,讓小米Note在強光下的可視性,依然不俗,雖然,有些時候,在自動調節亮度的設定下,在戶外強光下啟動時,會略嫌亮度不足,號稱180度可視角度,反光情況,有時略見嚴重。 小米Note號稱有保護眼睛的屏幕設計,亦有一個閱讀設定的啟動功能,令屏幕效果有類似Kindle App般,可以將光亮的白色背景,轉換為和緩悅目的暗黃色澤,對於喜歡用手機閱讀文字的朋友,是一個貼心功能。 機底部份的揚聲器槽,點狀網格的設計,很難讓人不聯想起HTC哦,但音響質素,就不可以媲美人家的Boom Sound了,但話說回頭,平時我最討厭那些在公共交通工具不用耳機的王八蛋,這個喇叭位,我絕對不講究。 《高階旗艦規格,光學防震鏡頭》 智能手機用家最關心的,當然是相機部分。小米Note鏡頭採用了Sony光學防震相機,1,300萬像素f/2.0大光圈,稱得上是頂級配置了。唯獨是前置相機只有400萬像素,亦沒有前置閃燈,幸好我不玩自拍。 一般室外光線下拍攝,對焦頗暢順,但成像表現中規中矩,細緻位略嫌粗枝大葉,有點失色。此外,在低光的環境拍攝,效果亦未如理想。 至於那顆飛利浦雙色溫閃光燈,在暗角環境時使用,對焦及測光都有少許難度,但成功拍到的效果還算可以,雙色溫閃光燈是不少品牌旗艦機的配置,居然也放進了小米Note,的確是交足功課。 《音樂重播,有HiFi味》 小米Note的整體表現,平均但不見份外突出,但我認為,它的最大優勢,是其打正旗號的獨立HiFi音樂系統。 在音響方面最進取的智能手機,首推Sony的Z系,如今小米Note亦似乎想分一杯羹,能夠直接播放不同制式的高清音樂檔,支援包括WAV 、FLAC、APE、DSD等,媲美DAP數碼隨身聽。 事實上,查看小米官網有關小米Note的音響規格,便發現內置了專業級數的音頻芯片、獨立放大器以及一籃子的周邊元件,並可輸出192kHz / …

小米最高規格,真正旗艦機 | 小米Note Read More »

【廣告吐槽】10個廣告新鮮人見工常問問題

每年的6月或7月,總有類似求職廣場或打工仔秘笈一類的媒體或副刊找我,叫我分享一打半打對新鮮人入行面試常問的問題,有見及此,本來一直打算想寫一篇類似「十九幾個廣告公司面試必問問題」。 可是我想,這個年頭,既然就連面試幼稚園都有補習班,於是我就更不希望這歪風會伸延到廣告界,因為,我實在不希望有一天我要見到那些把標準答案背得滾瓜爛熟的朋友來見工,於是乎,對於撰文分享面試秘笈這件事,我唯有婉拒。 但實不相瞞,我這份人,其實有鋪見工癮,再加上,我當了所謂的管理層後,亦有鋪面試癮,去大公司見工、自己面試見新人,都算略有心得。 見工面試,當然要有所準備,可是,所謂的標準問題,其實意義不大,除了最普遍的那一些,譬如「你剛才是乘什麼交通工具來的?」或「你覺得你能夠為本公司貢獻什麼?」,基本上,都真的沒有一個答得好與不好的標準答案。 反而,依我愚見,有很多時候,答案的內容未必是最重要,面試期間,應徵者能表現出的態度及熱誠,那一份由心而發的能量,才是加分的主因。正所謂,第一印象就只有第一印象,機會只有一次,所以,在短短的面試期間,如何給人家留下一個好印象,其實更加重要。 那些提早抵達、衣著端莊、儀表優雅、面試期間要氣定神閒等,諸如此類的面試基本功,適用於任何行業,請恕我不重複了。 說到底,廣告公司請人,一般都不喜歡請那些單單懂得背誦標準答案的「好學生」,道理很簡單,我們不是聘請特首辦助理哦,這一類的叻仔叻女,就留給特首算吧。 讀到這裡,你可能已開始在心裡暗罵:「喂,你寫了600字還交不出『十九幾個廣告公司面試必問問題』?是不是在騙稿費?」 好吧,為了服務讀者,我好歹也給大家交出10個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我在面試員工時常問的,反而是我被來面試的新鮮人偶爾問到的。 先旨聲明,為了增加娛樂性,部分問題,對不起,我無可避免地加入了少許個人感情元素,但問題核心與重點所在,不變,而且全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 1.「除咗搭的士或者揸車(話時話,我諗緊要唔要每朝早叫老媽子車我),你會建議我用什麼交通工具返工呢?」 你以為我是Google Map嗎?其實Uber幫到你。 2.「你點樣睇Work-life Balance?查實我住得都幾遠。」 其實我也有苦無路訴哦,我家住離島,你也想聽聽我的故事嗎? 3.「你哋公司有乜福利?」 有咖啡同蒸餾水任飲算唔算? 4.「我想知道,你哋公司會出個咩嘢Offer畀我?」 無可厚非,這個問題本來正常不過,但新鮮人初面試,最好還是自己先打聽行情哦。 5.「聽講响廣告公司返工經常要加班,我想了解一下貴公司嘅加班情況有幾嚴重?」 官方答案:其實就是看你自己吧,只要在下班前能夠把工作完成,我們的主管根本不會阻著你準時下班的(潛台詞:問題是,連主管本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把工作完成哦)。 6.「你唔識得我嗎?我話晒係網絡紅人嚟喎,我嘅網名係飛卜機。」 失敬失敬哦,那你會在辦公時間喪玩Facebook寫Blog嗎? 7.「你們公司最大的客有哪幾家?」 敝公司未上市,所以部份資料希望保密,但如果這方面會對你的入職決定有很大影響的話,你是不是應該在上來面試之前,自己先做點功課呢? 8.「你點睇你哋嘅對手Y公司嘅新作?我如果响呢度返工,有無機會參與呢類咁出色嘅作品?」 唉,我都很羨慕人家哦,如果你去Y公司那邊見工時,麻煩幫我轉交卡片給那一邊的老闆可以嗎? 9.「聽說Office這區附近沒什麼好嘢食,這是真的嗎?」 你是否在暗示我們公司應該包伙食呢?又或者其實你可以叫工人姐姐或媽媽定時定候送飯給你哦。 10.「除了貴公司,其實我也見了你們的對手K公司,所以,我想儘快知道,你們最快什麼時候可以給我Offer?」 這一招反客為主其實無可厚非,如果真的要用的話,我會建議最好先等人家給了你Offer,你才出招,否則,就會有點像在一味靠嚇。

【廣告吐槽】策略師、創意師、執行師

我在起碼五至六家4As廣告公司打過工,前後超過廿年,回想過去的日子,每次在內務會議中,我就是最怕聽到「策略」這兩個字,噢,不,在洋化的廣告公司內,我們一般不會說「策略」,我們一般會說 Strategy。 為什麼我每逢聽到「策略」這兩個字就會頭痛呢?正因為,這名詞往往就像站在廣告公司內的高地,負責講「策略」的朋友,就像三國內的諸葛亮,呷一口茶,撥一撥扇,言談優雅間,就能調兵遣將。至於落場打仗的趙子龍及張飛,都只是一介武夫,任你難得一身好本領也好,就是帶點愚忠,絕對不是那種值得令人仰慕的對象。 可恨那個俊俏得殺死人的金城武,更是將諸葛亮進一步美化,於是,我眼見不少初出茅廬的莘莘學子,也嚷著要當有型有款的策略師,要摺起衫袖落手落腳做粗重功夫的工作,就留給其他人做吧。 不要以為我鄙視策略,事實上,我也曾經在廣告公司擔任策略人的角色,只不過,我覺得將策略和執行兩回事分開來看,本身已經是一種荒謬的事情,構成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化時代的廣告公司,部門分工太細太缺乏溝通所致。 基本上,最理想的,就是有人能夠策略與執行能力集於一身,當然,大家都知道這是妄想。更麻煩的是,來到廣告公司的世界,中間還需要出現一個創意人的角色,他/她的責任,就是要以創意演繹那個完美策略,然後,再交給其他製作單位,把他/她天馬行空的創意概念,執行出來。 如是者,在策略、創意與執行三者之間,便很容易會出現了責任推卸、又甚至是互不相讓的情況出現。 可是,站在廣告客戶的角度而言,大部分人其實只看成果,其他粉飾得再華麗的演說與包裝,還不及交出漂亮的作品來得實際。 於是,難怪近年愈來愈多廣告客戶,會選擇直接與製作公司,又或者是兼有製作部門的出版社或媒體機構合作,媒體推送及製作一起包辦。我常說,尤其是在這個數位年代,廣告公司的真正競爭對手,都未必在廣告業內。 廣告界中人大多覺得這是一種倒退,但事實上,在每一種新興媒體出現時,廣告製作都是幾乎是直接與媒體掛鈎的,譬如,60、70年代,不少電視廣告都是直接由電視台製作。 尤其是,來到這個日新月異的數位媒體及社交網絡時代,對於要兼顧策略、創意、執行於一身,但人手卻愈來愈短缺的大集團廣告公司而言,難度愈來愈高。 想當年,當創意廣告公司和媒體廣告公司依然是一家人的時代,創意部還可以透過媒介部這位鄰居,獲得第一手的媒體新模式新玩法等資訊,但如今獨立分家後,兩者各據一方,「有計傾」的交流活動實在少之又少,缺乏對瞬息萬變的媒體掌握,單憑創意,孤掌難鳴。 較早前剛剛讀完「無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這本書,其中就有一番話話,對我等終日享受慣風花雪月的前大公司廣告人來說,彷如當頭棒喝。 「策略二流無妨,執行力一流就行|有執行力的企業與沒有執行力的企業之間,有個很大的不同:它們不會歷經一再的討論,或是到度假村開會多次,卻依然沒有採取行動。」 近三五七年,我已聽過不知多少次,某某大廣告公司集團說要如何地擁抱數位科技社交媒體,如何改革公司的體制云云。但實際上,從前以賣策略、賣創意起家的廣告公司,來到這個新媒體時代,在執行上,已愈來愈顯得面容蒼白。 接觸過不少廣告公司高層,他們的想法,還是停留在影相可以找最好的攝影師、拍片可以找最好的導演這想法,只要有策略有創意就可以,有位老闆更曾經誇大其詞對我說:「你為什麼還花時間自己做production?全部應該outsource,我們要升格做廣告界的McKinsey,只賣策略就可以。」 但事實上,如果就連Mark Zuckerberg本人依然還會間中落手寫code,在這個年頭,我完全找不到一間廣告公司,可以有純賣策略賣創意而維生的生存空間。 策略師、創意師、執行師,三人必須同行,而且,執行師的角色,更倍應受到重視。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6月號)

【廣告吐槽】現實中的廣告狂人真的那麼狂?

圖片來自這裡 播足幾乎8年,合共7季92集,今年5月17號,美劇《廣告狂人》(Mad Men)終於來到最後一幕,最後一集播出時,全美國有超過330萬觀眾同步觀看。未看的朋友們,不用擔心,我不會在此劇透。 這可能是電視史上最受廣告行內人歡迎的劇集,美國權威廣告業內讀物AdAge ,長期有專題報導相關花邊新聞及劇情最新動態,因此,當初在觀看第1輯時,我還以為這只是小圈子口味,臭味相投的廣告人才會對號入座,看得過癮。 但誰知,《廣告狂人》不僅令收費電視台AMC鹹魚翻生(當然還有緊隨的Breaking Bad),此劇更先後囊括93個獎項及271個提名(資料來自IMDB),說明了這個由50末展開的故事,橫跨60年代及70年代初,愈看愈令人看得心神嚮往,已經超越了廣告業內揭秘框框。 《廣告狂人》的故事背景,是那個百廢待興的戰後新社會,Mad Men的意思,是來自當年50年代末,紛紛在紐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開廣告公司的一班自稱Mad Men的廣告人,是的,麥迪遜大道,就是美國廣告界的英雄地,相當於我們金融界的中環,香港廣告界,我會勉強說是太古坊吧。 廣告行業令人憧憬之處,就是最起碼在表面上,廣告人往往是走在時代尖端,是一個令人憧憬的時尚行業。由於其懷舊時代背景,《廣告狂人》那個背景時代,資訊沒這麼發達,而廣告人又是有機會接觸到最新事物的一小撮人,於是看起來,便是份外地型英帥。 但事實上,《廣告狂人》這套劇,沒有劇力萬鈞的姿態,也沒有太多高潮迭起,有些時候,尤其是頭一兩季,更是刻意玩悶。 什麼是刻意玩悶呢?印象中就有一幕,話說主角一家人把車停泊在中央公園一旁,然後在草地上野餐,老公老婆在抽煙飲啤酒依偎著,一對小朋友活像活動佈景版,一幅典型老套的American Dream圖畫,整場戲好像漫無目的。可是,當他們離開一刻,卻居然像毫無羞恥之心地,把野餐布一揚,讓所有野餐帶來的垃圾一口氣棄掉在草地上,男主角更把喝罷的啤酒罐擲向青青草地的遠方,我想,這可能是導演及編劇的神來之筆,說明現在我們的生活文化,得來並非一朝一夕。 劇中的廣告人,除了俊男美女是主流外,生活也實在放任瘋狂,在辦公室內,經常煙不離手,日光日白也可以在躺在沙發上喝酒,當然,還少不了想做就去做的性愛場面,還有,那個在職場上男專女卑白人至上的年代。 這套劇所描繪的人性及社會現象,就是來得如此地赤裸,而我們一般習慣了看的電視劇,可能基於文化差異,又或者是為免招來道德塔利班投訴的關係,某程度都會給刻意淨化或神話化。 更有趣的是,劇中除了主角的公司名稱是杜撰外,其餘出現的主流廣告公司都是實名,McCann、BBDO、DDB、Y&R 之類的名字經常左穿右插,就連當中的產品及品牌,包括了 Lucky Strike、Kodak、Volkswagen、Cadillac、Playtex、Chanel、Gillette、American Airlines等等,一一都是貨真價實,於是,大家會好奇,編劇是否收了這些公司的錢? 事實上,在芸芸品牌中,除了Heineken是曾經真金白銀付了植入廣告費外(但最後卻是不歡而散),其餘都是順手沾來,事前亦未有徵詢有關單位。 外國劇評人普遍認為,此劇迷人之處,就是其如何地貼近現實世界,由於在60至70年代初,我還是處於一條精蟲蛻變成鼻涕蟲之間的狀態,何謂那個時代的現實世界,我實在不太理解。 之不過,相信每當任何一名現代廣告人在公司受盡上司和客戶煎熬時,觀看一、兩集《廣告狂人》,又實在有多少舒緩減壓的作用,最低限度,那實在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美好的黃金時代,大家總可能會希冀,始終一天,我都會成為有型有款,腰纏萬貫的《廣告狂人》。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