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依然Quietly Brilliant的HTC One Max

大碼版HTC One 作為2013年年底推出的主打機款,HTC One Max雖然未至於石破天驚,但一如上一台HTC One,勝在細水長流,眼見身邊用家朋友的正評不絕,所謂路遙知馬力,難怪我還是念念不忘品牌昔日的那一句廣告標語—-Quietly Brilliant。 顧名思義,單憑外表,HTC One Max徹頭徹尾就是HTC One的大碼版,CPU同樣是採用Qualcomm Snapdragon 600 四核 1.7GHz,就連比例也是一樣。加上HTC One Mini的話,就是一門三傑,大中細碼都齊全了。 先前用過HTC One一段日子,認為那是實用性最強、表現最全面的Android機款之一,我更尤其喜歡它的鏡頭拍攝質素,以及多個在系統軟件上的優化功能。 事實上,除了硬件上的競爭,Android手機市場有趣之處,就是廠商在系統軟件上的優化,也是其「軟」實力的格鬥場,這一方面,HTC自家客製化的Sense系統,一向是口碑不俗。 兩個多月用家體驗 我認真地試用了HTC One Max差不多兩個多月,是時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用家體驗。 老實說,初拿上手,真的覺得HTC One Max「墜手」了少許(重217克),尤其是相比起較早前我試用過的Samsung Note3,這台手機的「份量感」很明顯,像一枚「小鐵餅」,想瀟灑地單手操控,有點難度。 幸好,用過一段時間後,開始逐漸體會到「小鐵餅」的多方優點。 先體會下它的設計。 上回合,HTC One採用的,是Unibody的一體式鋁合金構造,今一回的HTC One Max,面板首尾的揚聲器部份以及背部整個板塊,皆為鋁合金鑄造,整部手機中間的結構部份,則採用了聚碳酸酯合成塑料。 我手上的這台機是銀白配搭,相對起Unibody的一體式,今回這設計當然不夠乾淨俐落,可是,兩側白色的合成塑料,卻給予用家較有安全感的防滑手感。 再者,由於用家再三要求,今趟HTC終於讓我們可以自行加入microSD記憶卡,方便擴充存儲。 HTC One Max機旁就有一個小小的按鍵,按一下,機背就可以自動解體,非常方便。雖然,我們還是期待著,HTC可以設計出一個既不用拆除機殼,又可以保持microSD擴充存儲的Unibody設計。 雖然機殼背部可以拆除,可是,HTC One Max卻不能更換電池,這方面就有點令人不明所以。可是,話須說回來,本機款擁有一枚3,300mAh的鋰離子電池,續航力相當高。 啟動了省電模式後,平日主要用作電郵、閱讀Flipboard及Feedly等訂閱內容、間中上一下社交網絡、再兼顧日常生活拍幾張照片等,在一般情況下,使用足足一整天,也能夠相當安心,它的續航力,能給我一定的安全感。 如果再刻意地省一點電,譬如不要過於頻繁上Facebook或拍照,我最高的紀錄是,大概可以用上超過一天半左右。 iPhone 5S開創了手機應用指紋識別先河,相信不久便會成為各大品牌新增的「基本」功能,HTC也不甘後人,今回這台One Max最大賣點之一,就是追加了這指紋識別的開鎖/啟動功能。 iPhone 5S的指紋識別啟動,用戶需要將指尖緊貼手機的Home Button,從而進行掃描確認,情況就有點像,我們平日看過有關科學鑑證或特務等一類的電影或電視劇場面。 HTC則採用了截然不同的指紋識別技術,你只要把指尖輕輕掃過置於機背鏡頭下面的掃描器(有點像在超級市場的條碼閱讀器),就能夠啟動手機的不同預設功能。譬如,除了解鎖之外,你更可以設定以指紋直接啟動指定的應用程式,合共最多可以設定三個指紋,啟動三個不同的指令。 表面上,這是一個十分貼心的設計,可是,當然在應用起來的時候,一如iPhone 5S,其實還是會間中失靈。再者,可能我的手掌較小,要單手解鎖,有點難度,更有點危險,加上我經常有手汗,遇上潮濕季節,對於我來說,這個指紋識別功能便有點得物無所用。 此外,除了解鎖之外,我還是覺得,在啟動其他應用程式方面,實在是可有可無的。譬如在以指紋啟動相機時,即使是相機應用程式已直接用指紋啟動,手機還是處於未解鎖的狀態的。 當然,這情況,與平日使用快速按鍵啟動相機或其他應用程式一樣,手機解鎖,還是要多另一重的動作。如果可以改善這方面,將手機解鎖及啟動應用程式兩個指令一起執行,就更加方便了。 […]

依然Quietly Brilliant的HTC One Max Read More »

《100毛》創刊一周年,100條毛是這樣煉成的。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你都會遇上一些影響過你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還有,不同的雜誌。 每一個星期,或者是每一個月,你都可能會望穿秋水,到報攤期待著它的出現。 遇上外遊的日子,你更可能會託朋友去幫你買定,好讓你不用脫期。 每一本雜誌,都可能是它出現的那一個年代的象徵,反映著那個時代的人與事。而更重要,是它們會成為了當代無數人的精神食糧。 回想我的少年時代,《結他雜誌》、《音樂一周》、《年青人周報》、《TOP音樂誌》、《MUSIC BUS》、《號外》等等,每一期,都讓我讀得廢寢忘餐。 2013年,有一班不知天高地厚的八、九十後年輕人,打著「看得完,剛剛好」的口號,推出了一本叫《100毛》的雜誌。 讀了第一期,承接著前作《黑紙》的幽默中帶點兒見地的風格,覺得他們是一點想法的,可是,我的首個讀後感,還是認為它有點不倫不類,定位未夠清晰,好像要一次過討好很多方面的人,可能因為這樣,內容去得未夠盡。 及後,多看幾期,發覺他們不斷調節,用我們做數位媒體常用的術語,是為優化Optimisation。他們很快地掌握了八、九十後讀者每個星期的熱門話題的脈搏神經,這些熱門話題,當然就大多在社交網絡上展開討論,而在香港,主場是為Facebook臉書。 創造話題性的內容,或者在熱門話題上二次創作的新內容,改圖好、《黑紙》式的金句好、似是而非的infograph也好,正好就是《100毛》的強項,而這類模式的內容,亦非常切合在社交網絡中成長的新生代。 而這班年輕人的編輯部,也很懂得運用Facebook的社群去擴闊讀者群,除了將每一期的封面及撮要精彩內容先放上Facebook,引發社交網絡的分享。平日,他們亦很懂得運用社交網絡,以可能極為無聊但卻往往引來會心微笑或爆笑的朋友式口吻,與他們的粉絲對話,累積更多粉絲的「讚」。 要留意,大部份傳統媒體的Facebook Page,目的都是把人流帶往媒體網站,但100毛賣的是實體書,在Facebook Page聚集粉絲,製造話題,目的還是希望讀者能夠在下次路過報攤時放下十元,然後帶走一本《100毛》,難度高很多。 有人形容《100毛》是《9GAG》的實體雜誌版,這點我完全不同意,前者雖然含有不少二次創作,但大部份內容依然是原創,反之後者雖然不乏精彩內容,但卻大多是抄襲或甚至是直接盜取,連credit也沒有給回人家的(我在另一家廣告公司工作時,我家的團隊曾經做過的一系列某大型連鎖快餐店的網絡廣告,就被他們直接偷用了,截了圖,卻剛好讓logo看不到,事後,當然亦沒有給回credit)。 漸漸地,每一期的《100毛》,幾乎成為了每一個星期Facebook上的熱門話題回顧。當然,《100毛》依然是會以其一貫嬉笑怒罵的幽默口吻,演繹他們對這些話題的看法,有角度,間中亦有點兒深度。有點像我們的朋友圈中,總有一兩名平日表面上嘻嘻哈哈,談起正經事時卻又可以充滿大智大慧的朋友。 我不知道《100毛》的創辦人會否帶多少社會抱負,如果你問我,我衷心希望除了掌握著潮流脈搏外,更會像「黑紙」一樣,能夠成為年輕一代人的發聲渠道,又或者,記載更多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性聲音,娛樂與反思並重。 雖然,大部份內容都是以廣東話口語撰寫,但其實,《100毛》的編輯和作者的文字功力不俗,或多或少,可能會與其創辦人中的填詞人背景有關,如果以廣告文案的水平而言,有些更是過之而無不及。看看它們極為「屈機」的廣告贊助文,便是寫得充滿趣味,甚爲可讀。 剛過去的星期四,正好是《100毛》的一周年,我亦十分榮幸,作為一名六十後的作者,四個月前開始,可以成為100毛這一班八、九十後年輕人中的其中一條毛(每一期的100毛,每一文章欄目都被稱為其中一條毛,而所謂「毛」者,Most也)。 花無百日紅,我不知道《100毛》究竟可以做多少年,但可以肯定的是,2013年,香港最值得留意的雜誌,除了重新上路的《號外》,《100毛》一定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 (圖片來源:《100毛》Facebook 粉絲頁)

《100毛》創刊一周年,100條毛是這樣煉成的。 Read More »

數碼排毒

最近,有位朋友和我說:「今個禮拜開始,我打算要連續detox三個週末。」 我好心地回應說:「好事嚟嘅,見你面如死灰又帶點水腫,其實都係時候。」 朋友目露凶光地說:「我呸,沒想到你這麼沒常識,我那來需要排毒美顏佬?此detox不同彼detox,我這療程叫digital detox。」 真的是一百歲唔死都算新聞,原來,除了求其在產品名稱前加上organic這個字就可以賣貴大大話話三十巴仙外,現在digital也成了新貴。這一個,相信你懂的。 的而且確,digital detox是近年歐美各地崇尚靈性生活天人合一之樂活一族的至「潮」活動。最近,我見連矽谷宅誌WIRED也有專文報導,苦口婆心嚷著叫大家要及時進行數碼排毒,洗滌心靈,我終於開始覺得,事態嚴重。 平日,我們「毒」前「毒」後地取笑那些對數碼產品及社交網絡科技瞭如指掌的朋友,同時間,當我們遇上數碼生活上的疑難雜症時,這些「毒」友頃刻又會化身成超級英雄,拯救閣下脫離於危難。如今,大家的數碼生活已經如魚得水了,我們卻反轉豬肚就是「毒」,呼天搶地去鼓吹數碼排毒。 即使是digital detox這個名字,已經被美國一個專門舉辦「數碼排毒營」的公司註冊。參加一個週末療程,平均索價大概是一部32G iPhone5S的價錢,由此可見,這已經發展成一宗大生意。 所謂的「數碼排毒營」,不外乎在營內禁止任何使用數碼電子產品--包括智能電話電腦數碼相機等,進食的每一餐當然又是organic麥皮生果等一類的健康食品。此外,每天重點,就是要強制性地參加多個瑜伽、冥想、團隊交流、人生教練講座,諸如此類等活動。 但正所謂有圖有真相,上他們的網站,你還是會見到不少有關這個「數碼排毒營」的團友照片,當然,去完參加「數碼排毒營」,在臉書上「堅公佈」一下是常識。 較早前,星巴克在內地也發起了一趟「抬頭行動」,鼓勵大家用一杯咖啡的時間,暫且放下手機,不要做個低頭族,十分有意義。我見內地網民也相當踴躍參與,紛紛在微博上發了多張V字手勢照片以表支持,是的,低頭不低頭也好,重點是,大家還是要先做低頭族用智能手機透過社交網絡上向大家「堅公佈」。 你需要數碼排毒嗎?其實我也間中會自行修煉,譬如,久不久我會跌了部iPhone而暫時被逼用回我那部NOKIA 3210啦、上錯一個連屋企都收不到3G4G的電話台啦、電腦只用IE6同BING弄至無心上網啦、齋睇e-Zone卻謝絕灣電旺電等數碼勝地進行柏拉圖式的靈欲分流啦。 還有,我最近開始學人養白鴿,希望有朝一日不用發電郵,改用飛鴿傳書,雖然,我還是找不到如何可同時Cc多人之方法。 像我這樣,久而久之,習慣了後,你就會懂得自然排毒,毋須假手於人。到時,大概又可省回一筆,多買一部iPad mini「毒」一下了。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數碼排毒 Read More »

每個人都可以是提案高手

除了校際朗誦比賽外,香港的教育基礎中,從來都缺乏提案演說等的技巧培訓,更遑論實習的機會了。 剛剛過去的星期五,我參加了由JCDecaux主辦的Best of the Best Awards「最佳港鐵廣告大獎」年度參賽作品的評審。 每個被挑選出的入圍單位,都要準備五分鐘的演說,以案例形式,說服評審他們的作品是Best of the Best。 有些講者說得繪影繪聲,也有不少是交足戲份的,但十隻手指有長短,其中,也有不少是明顯地欠缺準備,甚者,可能是太緊張吧,有些朋友,連一些基本禮貌也是欠奉的。 就部份表現略遜的講者看來,大有很可能,這些作品都不是他們直接參與創作的,譬如,那是客戶的外國總公司來料加工,又或者,他們只是媒介部的同事,負責媒體採購的,他們只是被老闆迫他們來參賽。 五分鐘捱過了,多謝都不想說一句,快速閃步離場,這是可以理解的。 我不想恃老賣老,但不得不說的是,就我所見,在一般現存的廣告公司架構內,客戶下下都要「打大佬」,年輕一輩有機會擔當提案的機會,比起我廿年前入行時,機會愈來愈買少見少。 所以,各位年輕的同業,其實可以當這是一個難得的練習機會,千萬不要覺得那是折磨。 雖然只有五分鐘,但其實難度是十分高的,所以,不要掉以輕心。 我幻想我是當日其中一位提案的朋友,以下這是我會準備和做的事,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 進場時,先向評審點一點頭,有點目光接觸,才開開始演說陳述。 內容結構,不要弄得太複雜,點到即止,如果只有五分鐘,以下會是我使用的結構。 Why? 先點題,告訴大家今天為什麼要來聽你的提案。 Who? 你是誰?你代表的客戶是誰?賣的是什麼產品?針對的目標群又是誰? What? 你要與消費者陳述的主題及內容是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 How? 你採用了什麼手段、策略和創意向上述作出? Result? 可以的話,簡述一下成果,順便作總結。 提案結束,離開前,說聲謝謝或向評審點頭微笑,不要因為時間到了,就倉促離開。 此外,也想討論一下製作PowerPoint的基本功。 每張PowerPoint Slide,堅持字體起碼在32 point以上,逼使你在標題上去蕪存菁。 多用圖片或動畫短片說故事。 字款,只用一款。 內文顏色,避免多姿多采,重點是要consistent。 PowerPoint Slide數目,貴精不貴多,反正你也打算skip或覺得不重要的,就不要放進去,五分鐘,頂多12張就夠。 實不相瞞,我本人是十分害羞的,上台演講,提案技巧,也是逼出來。 大部份的時候,我還是對自己的提案表現不甚滿意,之不過,練習愈多,就真的愈流暢了。 希望大家也多點一起來練習,多多揣摩吧。 較早前,我弄了以下這個PowerPoint,歸納了少許提案經驗,有興趣的話,大家也可以作為參考。 Deliver Your Perfect Pitch from Rudi Leung

每個人都可以是提案高手 Read More »

每個人都有一個「跑」故事

先旨聲明,明天的渣馬,我不會跑。 原因大概就是像是情人節那一天我偏偏不喜歡送花一樣(其實是怕貴),或者,我只是想找個借口而已唔,又或者,參與人浪式的比賽,總有些人喜歡,又有些人會不喜歡就是了。 但跑與不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原因吧。 不如就Let The Run Tell You Why,自己去過跑一趟步,多少就有點兒體會。而對於喜歡跑步的朋友來說,或多或少,跑步就像是聽歌一樣,可以很個人,也可以很合群,每個人的原因都很不一樣。重點是,你能不能夠持之以恆。 這裡有一些跑者,各自分享了屬於他們的故事,作為跑者的你,又有什麼故事呢? 有些時候,其實我也搞不清我是為了跑步而聽歌,還是為聽歌而跑步的。 今年的渣打馬拉松,無論你是跑還是不跑,所為的又是什麼原因,我也想和你分享一下,我剛好在Spotify上精心挑選好的跑步歌曲Playlist,看看這裡有沒有你的心水歌? 直至到你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人生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馬拉松,所以,不要停下來。 這個Let The Run Tell You Why的Spotify Playlist,我會定期為大家更新,敬請繼續關注。

每個人都有一個「跑」故事 Read More »

Mac足三十年

雖然,我的Mac齡沒有30年,但很幸運地,我在80年代末,有機會在當時中文大學的Computer Lab內,第一次接觸到Mac電腦。 那個年代的PC,還是行DOS的Green或黑白Mon。Mac機雖然都是黑白,但介面已經是圖像化,當時,我第一次接觸Microsoft的Word及Excel做功課,就是在Mac機。 後來,我就像大部份學音樂的朋友,迷上了Mac機,但那個年代,Mac機的入場費最少兩三萬,音樂軟件,坐底八千,我家境清貧,根本買不起。 剛畢業,購置個人電腦,用的當然是黃金砌機的PC。我還是畢業了好幾年,儲夠了錢,才重新投入Mac機懷抱的。 “1984”這個有關Macintosh誕生的廣告,1984年的時候,於Super Bowl廣告時段只播過一次,卻成為全球熱話,新聞廣泛地報道,是廣告界多年屹立不倒的神話。 無獨有偶,30年後,Macintosh誕生30週年的廣告,由當年“1984”的導演Ridley Scott的兒子Jake Scott操刀。 30年前講George Orwell意識形態,30年後則純粹展示軟硬實力。 的而且確,Apple已經不再單單是昔日的一家電腦公司,而是一家與我們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企業。 廣告拍攝當日,24小時內,於5大洲15個地點同步進行,100部iPhone5S同時開工,擔綱所有拍攝工作,全片1分24秒(食正1月24日生辰)。 (當然,佢係Jake Scott你唔係,其實除了後期製作,拍攝期間亦採用了大量輔助器材及燈光,敬告各位廣告客戶,切勿隨便模仿,有樣學樣,以為慳得就慳,吩咐你的廣告公司只可以用iPhone5S拍片) 雖然各大廣告商正於Super Bowl廣告時段張牙舞爪,劍跋扈張,Apple卻連廣告費也省回,廣告只放在官網及YouTube放送,同場加映製作特輯及網站的Macintosh大回顧,收視依然高企。 我最開心,莫過於在製作特輯中見到兩位音樂界的偶像,Han Zimmer和Moby現身說法。 還有還有,已屆70高齡的TBWA\全球創作總舵主Lee Clow,30年後,像美源護髮采一樣地風采依然,在現場參與拍攝指導,一指定江山。 做了Mac友多年,我深知,坊間有不少Macintosh用家會自以為高人一等,因而看扁其他PC用家。 作為一名Mac機長期用家,我還是覺得大家應該謙厚一點免犯眾憎,多年來,我們一直是小眾,只是,我還是覺得這個平台實在愈來愈好用愈來愈易用愈來愈便宜,所以,我真的找不到其他原因要轉台去了,你呢? “1.24.14”廣告片 “1.24.14”製作特輯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Mac足三十年 Read More »

我們的人生配樂

或許,有某些時候,你和我的人生,都需要一些配樂去襯托,讓我每踏出一步,都能夠倍感神采飛揚。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發夢王大歷險」這齣電影,故事中的主角,透過一段突如其來的冒險旅程,與我們一起探索人生意義,讓大家一起反思。 喜歡這電影的,會同時喜歡這電影的配樂和插曲,因為,不知不覺間,這些歌曲,也可能已成為了我們個別人生中某一段路途上的配樂。 在上班或下班途中,走過某個街角的時候,你和我都可能曾經期待過,耳筒會響起電影中某一首歌曲。 下面這些歌,有哪一首又正好是你的人生配樂? “Stop dreaming. Start living.”

我們的人生配樂 Read More »

開口説愛你

從前,長輩們總是會再三叮囑,不要只打個電話就算,有機會的話,要多見一面哦。 現在,大家可能就連電話也未必會打了,發條短訊就算,或甚至是,在Facebook更新一下狀態,就指望朋友或家人會自己對號入座。 反過來看,現代人啊,無論你在Facebook的分享可以如此感性,到頭來,原來打個電話給朋友或家人,居然也是一件這樣羞於啟齒的事兒。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當我看到台灣遠傳電信的【開口說愛】廣告系列時,才會體會到一份莫名的感動,原來,最簡單的幾句親切慰問,僅僅三個字的「我愛你」,到了真的要說出口時,居然還是這麼有難度。 更有趣的是,對於我們活在社交網絡的這一代,打一個電話和家人聊天,聽到對方的聲音,感覺上,赫然也變得有點懷舊,有點像一件令人懷緬的遙遠的事。 這輯廣告,拍攝場景像個試鏡的影棚,沒有太多的修飾,也沒有什麼花言巧語,每一支短片,每一個家庭的每一個小故事,也來得真摯動人,當中,相信也會有你我的共鳴。 「現在,開口說愛,讓愛遠傳。」 死仔,快啲打返屋企問候下阿媽啦。

開口説愛你 Read More »

【觸執毛】獨立樂風|曲中有曲

若果硬是要將【觸執毛】Chochukmo音樂歸類的話,你可能會老鼠拉龜,無從入手。 就連【觸執毛】這個樂隊的名稱,其實也是充滿顛覆性,三尖八角,硬是要迫你讀上五六七八次,天!還是不記得哦。 當然,作為一名專業的音樂評述員,我還是有責任向大家解釋一下的。 【觸執毛】是一隊五件頭標準組合的搖滾樂隊,外間大部份評論,一般都會稱之為Indie rock。但我覺得,Indie這個名詞實在太籠統,說完等如沒說。 基本上,任誰也聽得出,【觸執毛】此樂隊之成員,理應受過多種不同類型的樂種洗禮,當中可能有post-rock、funk、jazz fusion、soul、hip-hop、avant-garde rock等等,品味極之多元化,較諸一般時下本地流行樂隊的工業化倒模,工工整整的聲音,明顯地,多增了一份獨立精神。 亦因為這樣,【觸執毛】的音樂製作,感覺上,較強調即興感的現場演繹氣氛,沒有太多的修飾,棱角也因此而特別多。可是,如果你喜歡樂隊聲音,聽起來,卻會令你更有股原始的衝動與快感。 好吧好吧,若果你真的硬要我把【觸執毛】分類,我大概應該會把【觸執毛】的作品歸類為「數學搖滾」(Mathrock)吧。 請容許我先解釋一下。所謂「數學搖滾」,就是那一類驟聽起來,節奏有點紛亂複雜,結他與鼓擊的對話令人難以參透、複合節奏變幻莫測、即興意味很濃的搖滾樂音。 相對於大部份有板有眼的主流搖滾,這類音樂則較為難以捉摸,甚至難以單憑聽過一兩次,就可以琅琅上口。可是,正好就是這不規則的結構,更加能夠令人百聽不厭。每次反覆細聽,都好像有新的發現。 事實上,「數學搖滾」最初於80年代萌芽於美國,到90年代及千禧年開始大放異彩,較具代表性的樂隊包括了The Blood Brothers、Plot to Blow Up the Eiffel Tower和An Albatross ,他們大都樂隊備受funk及metal的影響,不少都屬於噪音系,未必容易消化。 近十年八載,「數學搖滾」此風也大舉吹到日本,但更強調精良的技術和多變的音樂結構,遊走於另類與主流之間,發展更多樣化,衍生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樂隊。 香港樂迷較熟悉的,可能便要數主打純音樂的Toe、te’及Lite,至於Zazen Boys及我最喜愛的Asian Kung-Fu Generation,雖然稍微靠近主流搖滾,我也認為,他們同樣受到「數學搖滾」的薰陶。 最初透過YouTube聽到這批日本樂隊的時候,我一直也暗地裡在想,為什麽香港的樂隊來來去去也像是譚詠麟或頂多是陳奕迅的伴奏?為什麽一直也沒有這類技術型的獨立聲音?我一等再等,終於,等到【觸執毛】的出現。 【觸執毛】於2005年正式成軍,樂隊成員經歷過多番離離合合,直至2009年推出首張專輯”The King Lost His Pink”時,樂隊擺陣才終於成型。近年,他們更開始活躍於更多表演活動,也先後與林一峰、何韻詩、盧凱彤、王菀之等遊走於獨立與主流間的音樂人合作,開始獲得更多更廣泛的樂迷注意與認同。 至於我,還是聽到他們為何韻詩寫的一首「酒精和菸」,我才正式被他們「撻著」的。我更是後知後覺地如夢初醒,赫然發現,原來他們是一隊土炮香港樂隊。 是的,【觸執毛】的確是一隊很國際化的樂隊,雖然,他們唱的,清一色是英文,但他們不是那些富二代扮鬼仔的ABC,據說,他們部份更是根正苗紅的屋村仔,草根得很。 想認識【觸執毛】,不要指望無綫勁歌金曲 ,最好的途徑,當然還是上互聯網,譬如,到他們的YouTube Channel,看看他們的MV,看看他們的現場演出錄像。 我份外欣賞【觸執毛】樂隊成員各人的musiciainship,每一個chord progression,每一個結他riff、每一個密集式的結他strum節奏,甚至是,每一個無聲的停頓,我也可以聽得出,這五位年輕人的高超技術與熱誠投入,樂隊的合拍程度甚高,節拍轉換靈活多變,默契又實在是緊湊得像古典音樂的室樂五重奏。 “A Tragedy Your Majesty”這第二張大碟10月時推出了,聽了幾個星期,每次開機聽,當中很多首歌,我還是覺得,就像是在第一次聽。是啊,有點很邪,每次聽完,就像是被在MIB內那支消除記憶棒照過一樣。 主音歌手Jan Curious高亢的噪音,明明是高八度接近女聲的假音人,卻是充滿著剛陽的高能量爆炸力。 低音結他Waiting Soul 和鼓手Kitty Trouble這個節奏組合,複雜多變,基本上也巧妙地在每一首歌曲中,發揮了定性定調作用,成隊band,靠哂佢哋。 至於兩位結他手,一位主音,一位節奏,但也間中互相替換角色, Mike Orange和Les Hunter兩位仁兄同樣火爆,隨時讓你招架不住的同時,又與主音歌手吶喊的旋律緊緊相扣,對白妙語連珠,絕非各自各精彩。

【觸執毛】獨立樂風|曲中有曲 Read More »

你的眼界,可以轉動世界。

大概是去年六月左右吧,金城武這一支為長榮航空拍攝的廣告片,曾一度在網絡瘋傳。 2013年最後一天,網絡上再發放了一支長達3分鐘的版本,除了導演親自重新剪輯,就連配樂部份,作曲人都是再重新編曲。 3分鐘的版本,感覺截然不同。 影片的畫面,構圖優美如畫,就連靜止中的畫面,一花一木一雲一草,都像懂得說話。 悠揚的管弦樂樂韻,伴著充滿詩意的文案,看時,我在想,如果這一支廣告,放在電影院的大屏幕看,效果會有多美好? 於是,我關上了電腦,在家裡的LED大電視上,再看一遍。 看罷,真的想馬上去旅行啊。 據說,這一支廣告,前後一共花了37天拍攝。 導演是過去十多年來,一直與金城武合作無間的廣告導演彭文淳,配樂是憑《賽德克巴萊》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的作曲家何國杰。 地點除了日本奈良及法國巴黎,還有台灣的台東、彭湖、彰化及蘭嶼等地的優美風光。 實在懷念那一天,我也曾經在廣告中其中一鏡的花東稻田旁,騎著單車乘風而過。 看見  樂園… 又是時候,要認真策劃下一次的台灣單車旅程了。 去過這麼多地方,是不是真正感受過這個世界,有時,自己都不確定。 我看見了… 看見  寶藏… 看見  藝術… 看見  對話… 看見  意志… 看見  信任… 看見  樂園… 張開羽翼,往陌生的方向前進, 看見世界,看見人群。 I SEE YOU。 你的眼界,可以轉動世界。

你的眼界,可以轉動世界。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