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毛》創刊一周年,100條毛是這樣煉成的。

100most birthday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你都會遇上一些影響過你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還有,不同的雜誌。

每一個星期,或者是每一個月,你都可能會望穿秋水,到報攤期待著它的出現。

遇上外遊的日子,你更可能會託朋友去幫你買定,好讓你不用脫期。

每一本雜誌,都可能是它出現的那一個年代的象徵,反映著那個時代的人與事。而更重要,是它們會成為了當代無數人的精神食糧。

回想我的少年時代,《結他雜誌》、《音樂一周》、《年青人周報》、《TOP音樂誌》、《MUSIC BUS》、《號外》等等,每一期,都讓我讀得廢寢忘餐。

100 most 001

2013年,有一班不知天高地厚的八、九十後年輕人,打著「看得完,剛剛好」的口號,推出了一本叫《100毛》的雜誌。

讀了第一期,承接著前作《黑紙》的幽默中帶點兒見地的風格,覺得他們是一點想法的,可是,我的首個讀後感,還是認為它有點不倫不類,定位未夠清晰,好像要一次過討好很多方面的人,可能因為這樣,內容去得未夠盡。

及後,多看幾期,發覺他們不斷調節,用我們做數位媒體常用的術語,是為優化Optimisation。他們很快地掌握了八、九十後讀者每個星期的熱門話題的脈搏神經,這些熱門話題,當然就大多在社交網絡上展開討論,而在香港,主場是為Facebook臉書。

100 most bob

創造話題性的內容,或者在熱門話題上二次創作的新內容,改圖好、《黑紙》式的金句好、似是而非的infograph也好,正好就是《100毛》的強項,而這類模式的內容,亦非常切合在社交網絡中成長的新生代。

而這班年輕人的編輯部,也很懂得運用Facebook的社群去擴闊讀者群,除了將每一期的封面及撮要精彩內容先放上Facebook,引發社交網絡的分享。平日,他們亦很懂得運用社交網絡,以可能極為無聊但卻往往引來會心微笑或爆笑的朋友式口吻,與他們的粉絲對話,累積更多粉絲的「讚」。

100 most infograph

要留意,大部份傳統媒體的Facebook Page,目的都是把人流帶往媒體網站,但100毛賣的是實體書,在Facebook Page聚集粉絲,製造話題,目的還是希望讀者能夠在下次路過報攤時放下十元,然後帶走一本《100毛》,難度高很多。

有人形容《100毛》是《9GAG》的實體雜誌版,這點我完全不同意,前者雖然含有不少二次創作,但大部份內容依然是原創,反之後者雖然不乏精彩內容,但卻大多是抄襲或甚至是直接盜取,連credit也沒有給回人家的(我在另一家廣告公司工作時,我家的團隊曾經做過的一系列某大型連鎖快餐店的網絡廣告,就被他們直接偷用了,截了圖,卻剛好讓logo看不到,事後,當然亦沒有給回credit)。

漸漸地,每一期的《100毛》,幾乎成為了每一個星期Facebook上的熱門話題回顧。當然,《100毛》依然是會以其一貫嬉笑怒罵的幽默口吻,演繹他們對這些話題的看法,有角度,間中亦有點兒深度。有點像我們的朋友圈中,總有一兩名平日表面上嘻嘻哈哈,談起正經事時卻又可以充滿大智大慧的朋友。

我不知道《100毛》的創辦人會否帶多少社會抱負,如果你問我,我衷心希望除了掌握著潮流脈搏外,更會像「黑紙」一樣,能夠成為年輕一代人的發聲渠道,又或者,記載更多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性聲音,娛樂與反思並重。

雖然,大部份內容都是以廣東話口語撰寫,但其實,《100毛》的編輯和作者的文字功力不俗,或多或少,可能會與其創辦人中的填詞人背景有關,如果以廣告文案的水平而言,有些更是過之而無不及。看看它們極為「屈機」的廣告贊助文,便是寫得充滿趣味,甚爲可讀。

剛過去的星期四,正好是《100毛》的一周年,我亦十分榮幸,作為一名六十後的作者,四個月前開始,可以成為100毛這一班八、九十後年輕人中的其中一條毛(每一期的100毛,每一文章欄目都被稱為其中一條毛,而所謂「毛」者,Most也)。

花無百日紅,我不知道《100毛》究竟可以做多少年,但可以肯定的是,2013年,香港最值得留意的雜誌,除了重新上路的《號外》,《100毛》一定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

(圖片來源:《100毛》Facebook 粉絲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