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iPad鍵盤戰士隨身利器 — Targus Versavu Keyboard Case

有段日子,經常要到廣州出差,一來一回,浪費時間太不該,於是,直通車上的兩小時,都成了我的流動辦公室時間。 例牌動作,甫一坐下,就是要打開電腦,做我的鍵盤戰士。 舟車勞頓,還要背著電腦,不知不覺間,弄得腰酸又背痛。 反正要處理的,主要都是文書工作,於是後來,放棄次次帶電腦,索性轉用iPad,雖然有點兒不方便,但夠用就好。 最近,雖然不用上廣州,但每次搭飛機或上下班坐船,用iPad覆email,又或者在Evernote上整理文書,基本工作,iPad完全已足夠取代電腦。 但在iPad屏幕上用virtual keyboard打字,無論是觀看角度,或者是鍵盤使用角度,始終還是不太方便,所以,一直想考慮找個鍵盤連外套的解決方案。 較早前,湊巧Targus的代理問我有否興趣試用其iPad Air保護套,其實我在買機的時候已經買了Apple原廠的Smart Case皮套,不想浪費,於是索性開口問問:「可否試試Targus專為iPad Air而設的Versavu Keyboard Case?」 事實上,近年來,Targus主力生產為電腦、平板電腦及手機而設的週邊產品,譬如包括手提電腦袋、背囊,以及一系列的手機及平板電腦保護殼。 老實說,由於設計老老實實,低調、簡約,基本上,我見使用Targus產品的,大多是我這類講求實際的商務用家為主,當中,香港地,當然也包括不少女強人。 說到Targus的iPad保護殼,經常見到朋友間有人使用的,主要都是皮套的款式,其一特色,就是其360度旋轉設計,除了橫向,也可以將iPad豎立起來。 今次我拿到的試用款式Versavu Keyboard Case,應該算是Targus出品的iPad保護殼中,最高階的款式吧。 這款iPad保護殼,內置一個可分拆出來的藍牙3.0 QWERTY 鍵盤,放在枱面或膝頭上打字,讓我想起當年大家都可能曾經經歷過的Netbook的日子,當然不可能與full size的電腦鍵盤比較,反正我覺得可以接受了,拍打鍵盤的觸感,反應尚可,但感覺還是有點怪怪的,可能需要多一點時間適應。 鍵盤亦可拖出拖入,方便調節iPad屏幕角度,360度旋轉的設計更不用多說,雖然不是我杯茶,但我發覺,的確有朋友會較喜歡讓iPad豎立起來去打email或文書的,你可能就是其中一個吧。 物料上,此Versavu Keyboard Case用上了防水的合成皮革,以及硬淨的塑膠殼(但初拿上手,感覺有點膠),18.2 ounces的重量尚可接受,如果在覺得不一定需要有鍵盤的日子,反正你就可以把鍵盤部分拆出來,輕身上路。 據官方數字,充滿電後,此藍牙鍵盤好持續使用30小時,待用也有90小時(唯充電需要使用mini USB插頭,作為iOS用家,感覺有點怪怪的)。 如此小鍵盤,沒可能持續使用這麼長時間,總之我每天都放在背包裡,上下班時在船上都會拿出來用半小時左右,兩個星期已過,還可以用,未有親身試過,但續航力相信足以搭一程長途機吧。 有了這個Versavu Keyboard Case,今後,相信我可以更加減少帶電腦出外工作了。 後記: 最近經常和朋友討論,如何善用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逐步作為手提電腦的替代。 執筆之時,Microsoft已推出了整套Office365的iPad app,即是說,今後用家可以在iPad上使用由Word、Excel,以至是PowerPoint的工作。 最近,Google也急起直追,分別推出了Docs和Sheets for iPad,從今以後,大家可以offline編輯Google Docs和Spreadsheet了,實在是用家之福。 「那麼還會不會用Evernote?」朋友問。 當然會,始終Evernote還是用作生活及點子記錄/蒐集的最佳移動工具。 至於文書工作,暫時我就以Google Docs為主打吧,已經應付得綽綽有餘。如果我需要經常在路上編輯PowerPoint的話,曾經用過的幾款付費app如QuickOffice,十分不濟事,唯一的選擇,目前就只有Office365了。 (筆者按:本文產品由品牌贊助提供,本人並無額外收取任何稿費等酬勞)

iPad鍵盤戰士隨身利器 — Targus Versavu Keyboard Case Read More »

當青花瓷遇上米奇

一眨眼,原來已經來到迪士尼的90週年,今年為慶祝米奇老鼠大壽,炙手可熱的本地設計師兼插畫家Dorothy Tang(鄧卓越),特別炮製了這套限量版的米奇紀念品。 這套設計精美的紀念品,糅合中國青花瓷藝及其花紋風格,配搭經典米奇老鼠的造型,中西合璧,一起擦出充滿藝術性兼潮流感的火花。 透過好朋友,我幸運地獲得了其中三款紀念品,當中包括瓷碟、咖啡Mug及保溫水壺。 實在太漂亮,應該只會留作珍藏,不會捨得用了。 作為香港人,我更份外倍感自豪,因為Dorothy Tang始終是土生土長的本地設計師,見她近年推出愈來愈多與國際品牌的合作,實在可喜可賀。

當青花瓷遇上米奇 Read More »

殿堂級搖滾悍將David Crosby

大家大可不必用「老牌歌手」來尊稱David Crosby,不看唱片封面不看樂手名字,你會發覺,搖滾音樂,原來真的可以令人Forever Young。 本來沒甚留意,David Crosby這張闊別樂壇廿年的個人專輯Croz的。還是多得某一個週末早上,無意中在Spotify聽到隨機派來了的”What’s broken”(Spotify有一個可以按你平日聽歌的品味或某某指定類型歌曲,從而為你自動選曲的功能),這首帶美國西岸輕爵士音樂氣息的歌曲,和音部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帶點藍調色彩的電結他即興樂句和中段過門,又真的是帥斃了,鋼琴riff、結他riff,重複地穿插其中,架構出優美悅耳的和弦。 一曲未終,忍不住馬上打開Spotify,看看這把熟悉的聲音是來自何許人,居然就是今年已經72歲的David Crosby這位殿堂級經典搖滾人物。再找一找唱片credit看看,客串的主音結他,居然是我早兩天才聽過的Dire Straits的Mark Knopfler。 唱片封面上,見他髮線老早向後退,但仍留著一把帶著一團火的獅王長髮,還有那兩撇嬉皮年代已開始留著的大鬍子,兩鬢斑白,眼中依然炯炯有神,有點像馬榮成筆下功夫漫畫中,那些年紀老邁卻仍功夫強悍的老將。 的而且確,一如不少生於那個胡士托年代的音樂人,David Crosby也曾經嗜毒嗜酒,生活放縱,及後甚至因為涉藏械、藏毒而潦倒於獄中,除了精彩的音樂人生,私生活真的不見得份外光彩。 到了這把年紀還大難不死,還要臨老出唱片,一般來說,重出江湖之時,都是會來一些經典重唱就算,最低限度,起碼會一定有些念舊的樂迷,可來為銷量打底。 David Crosby卻不以為然,一如六、七十年代對社會滿腔義憤時,想透過音樂去控訴般,如今雖然已屆72高齡,他還是覺得話不能壓在心底裡,有話,就要透過音樂來說出來。 發覺整張專輯,都籠罩著多少憂鬱黯然的色彩,相信正正就是,他想對自己過去那一段灰暗潦倒的人生,來一趟坦率的告白。 年紀較輕的樂迷未必知道David Crosby是何許人,先和大家簡短地回顧一下。David Crosby,出生於美國加州的搖滾樂人,搖滾女詩人Joni Mitchell眼中的那位「阿肥」”Fat Dollop”(但又因為才華滿溢,二人除了在音樂上的合作,更有過一段情)。 更重要的是,他同時身兼一位出色的結他手、歌手、及創作人。先後參與及創立過三隊經典樂隊:The Byrds、C.S.N. (Crosby, Stills & Nash/後來又有Neil Young的臨時加入而名為C.S.N.Y.)、以及CPR,當中,因首兩隊樂隊的驕人成就,David Crosby曾兩度被封「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C.S.N.向來被推崇為加州搖滾派的始祖,亦被譽為是六十年代末以至七十年代初的超級組合。音樂中帶有濃厚以結他為骨幹的民謠搖滾樂風,同時,又與像Eagles樂隊一類的鄉謠搖滾相互薰陶,他們的作品中,亦經常出現嗓音和諧、層次豐滿的平衡旋律和音。 加入了Neil Young後的C.S.N.Y.雖然作品不多,只出版過五張專輯,但卻留下了如”Deja Vu”專輯及”4 Way Street”現場錄音這兩超級經典之作,及後一張精選集”So Far”,到了1988年及1989年,四人再次短暫地走在一起,推出了”American Dream”及”Looking Forward”兩張專輯。 重聽David Crosby四十多年前的經典”Almost Cut My Hair”,相較之下,今天的他,昔日的憤怒顯然地已經收斂不少,但感覺上,卻是鋒芒仍在。他的歌聲依然充滿個性,你不會找到一位老人家的苦澀滄桑,反而卻有一種具赤子之心的嬉皮嗓子,嘹亮的聲音依然柔中帶勁,和音優美之處,他讓我想起加州的溫暖陽光。 這位老牌音樂人不是要來和你說教,也不是想證明什麼。人生走到這個階段,David Crosby而是想分享一下他對個人生命不同階段所遇過的人和事,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而且,對於David Crosby來說,Croz這一張專輯,更是別具獨特意義。話說參與監製和演出的樂手James Raymond,原来是David Crosby年輕時所棄養的親生兒子。成長階段中,他一直也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父親,但人生就是如此湊巧,長大成人後,James

殿堂級搖滾悍將David Crosby Read More »

【五一黃金周|龍友大戰強國人動畫】幕後主腦DDED專訪

「這個年頭,香港廣告創意一代不如一代」,很多行家都這樣說。 如果純粹以本地廣告獎的標準而言,我絕對同意。但如果你問我,新一代廣告創意人,是否真的一代不如一代,這點我可以卻可以絕對否定。 的而且確,要讓創意「見光」,這個年頭,無論營商環境及客戶氣氛,都讓難度增加了不少,不要誰怪誰,大家都有責任。 這一邊箱,廣告創意人要為口奔馳,繼續唯命是從,製作著自己未必認同的創意。同時,廣告公司又有「獎」數要追,於是在主動或半推半就或被迫去做「飛機稿」(為了入廣告獎而製作的廣告,一般製作費由廣告公司主力或全數承擔)。 另一邊箱,搵食之餘,也有部分廣告創作人會自尋出路,進行課餘式習作,因為不用擔心打奬不打獎,也不用顧慮廣告不廣告,只要為創意找到出口,就好。當然,由於這是自發創作,動力皆源自個人心中一團火,難度,其實反而更高。 較早前,見有位名為DDED網友製作了一支網絡短片「爛尾的紅VAN動畫」,諷刺那套坊間評論好壞參半的港產片「那夜凌晨 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短片用上Lo-Fi如8-bit的電動動畫風格,抵死啜核,言簡意賅,不消兩日,便在網絡瘋傳,更被推上蘋果動新聞。 最近,當強國人揚言五一留金,港人誓言奉陪街拍,雙方弩張劍拔之際,DDED再下一城,為民出手,製作了另一支風格相類似的「【五一黃金周】龍友大戰強國人動畫」。 劇情嬉笑怒駡,「屎」橫遍野,雙方大戰未開始,已預視了箇中的荒謬,有識之士,無論那一方都好,未包容,先和解。 經我明查暗訪,發覺DDED幕後主腦原來是新一代的廣告人,而且與我有過一面之緣,於是,趁「五一黃金周」在即,我馬上和他做了一個網絡專訪,讓大家認識一下這位廣告界隱士和他的創作動機。 路迪涼:「點解改個名做DDED?」 DDED:「DDED = “ Diu design 衣啲 ? ” 是自譏,一些創作人不屑本地硬膠文化,認為那是低俗無聊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而我的實驗是嘗試去把自己的設計技巧結合那些所謂的硬膠文化,看看能產生什麼化學作用,而形式暫時是以動畫為主,而我稱它為MK動畫。」 路迪涼:「你嘅正職係?」 DDED:「數碼廣告人。」 路迪涼:「做咗幾多年嘢?」 DDED:「好多年啦… (唔講得唔得?haha…)」 有關【五一黃金周】龍友大戰強國人動畫 路迪涼:「由構思到製作,你用了多少時間完成? 」 DDED:「2日…」 路迪涼:「是否都是工餘時間?」 DDED:「是,就是剛過去的星期六日。」 路迪涼:「你的創作動機是什麼?想出名?想發洩?想練習?想實驗?想大家反思?」 DDED:「一邊是自High,一邊是剛才所說的實驗。而為何選擇這個題材是因為覺得本身件事已經好好笑… 有大陸網民聲稱5.1會帶小朋友到香港大便,然後香港又有網民發起黃金週攝影比賽,成件事就像一場屎戰即將要爆發,我覺得很適合做成一個戰鬥遊戲,而遊戲當然可以打大佬和選擇不同的角色才好玩吧!」 路迪涼:「你所使用的軟件工具是? 」 DDED:「AI + Flash + Premiere。」 路迪涼:「你覺得這動畫有那些成功因素?」 DDED:「時機吧,當大家熱烈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剛好有段能引起大家共鳴的動畫,而且能把荒誕的事情變成幽默,負面的情緒也能轉化做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吧。」 路迪涼:「如果不是動畫而時間許可,你會推出遊戲版嗎?」 DDED:「不會了,遊戲和動畫是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個動畫好笑是因為你可以很快就看到開始和結局,但如果把它製作成遊戲版,就沒辦法表達這種效果了。」 路迪涼:「你怎樣看網絡惡搞內容製作?你喜歡原創還是二次創作?」 DDED:「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發表你的作品, 而惡搞這種形式是較容易引起共鳴,所以很多人都選擇而這種形式創作,而且門檻不高,只要有創意再加一點技術已可以發表而更有機會成名,對創作而已這是最好的時代,百花齊放,每個人都可以是創作人。對於我個人來說原創還是二次創作只是不同的表達方式,最重要是你想表達什麼。」 路迪涼:「你覺得工餘創作是否重要?對你日常的全職工作有否幫助?」 DDED:「對我來說是很重要但也不容易,我們這個行業工餘時間已經不多,如果連休息時間也要做創作,可能不是人人做到。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自我創作的平衡,當平日的工作不能滿足你的創作意欲時,工餘創作就是你發洩的地方,把平日不能用的好點子在工餘創作時瘋狂地釋放出來,而日常的全職工作卻人格分裂般的變回另一個自己,這就是我常用的自我平衡手法。如果一旦失衡,就很容易對創作失去方向和熱誠。」 路迪涼:「你認為創作人參與社會議題相關的創作是否重要?」 DDED:「每個人都應該留意社會時事,創作人也應該把自己的專長用在適當的地方,創作的力量可以是很大的。」 路迪涼:「最後,請你用文字演繹一下『包容』這兩個字。」 DDED:「我相信所有看完我那個MK動畫創作的朋友已是對我給予的最大『包容』,謝謝。」

【五一黃金周|龍友大戰強國人動畫】幕後主腦DDED專訪 Read More »

小波牛大世界,超級球星急急如律令。

作為一名港佬,每次告訴人家我沒興趣看足球,九成會被人覺得我扮型,甚者直情覺得我乸型。 雖然我真心沒興趣看足球,但三句不離本行,有關足球的廣告,每次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基本上,我可以扮「吹到兩嘴」的足球界明人知識,其實都是要多得各大運動品牌的足球廣告。 就好像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大片,那管你是關刀、彪馬、或三間,每支廣告片我都照單全收,每一次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有趣的是,幾乎每一屆的世界盃,星光熠熠的一眾球星們,若然他們在廣告上的表現愈出眾,反而就會在球場愈失意,「你都咪話唔邪」。 等足四年,Nike的世界盃大片終於出籠,和上屆一樣,超過四分鐘的足本大長篇,先來個全球網民優先場,電視觀眾,麻煩等一等。 今次的故事,開首落在兩班街童的波地牙骹戰,那一隊贏了,那一隊就可以留下來,霸佔整個球場。 甫一開波,兩班街童波牛,人人球星上身,開口埋口說自己像「阿邊個邊個咁好波」的時候,說時遲那時快,小波牛真的陸續化身成Cristiano Ronaldo、Neymar Jr.、Wayne Rooney、Zlatan Ibrahimović、Gonzalo Higuaín、Eden Hazard、Andrea Pirlo、Gerard Piqué、 Andrés Iniesta、Mario Götze、Thiago Silva、Thibaut Courtois、Tim Howard、David Luiz等等,真係數球星都數到眼累(這個名單,我當然都是上網找回來的)。 Nike旗下星光熠熠,除了足球明星,也特別請來了籃球員Kobe Bryant、MMA新貴Jon Jones和Anderson Silva來做大茄。 既然有Ronaldo做廣告主角,愛屋及烏,女友Irina Shayk也做了跟得夫人,客串一角。 更好玩的大茄,居然還有無厘頭地突然出現,負責守龍門的變形俠醫,但既然都有美國隊隊員,為什麼不索性出埋美國隊長呢? 雖然我看得心花怒放,中間有些橋段,我更是不自覺地笑到「咔咔聲」,但論創作概念和說故事技巧,我認為今年此Risk Everything系列,還是不及上屆的Write The Future來得有霸氣。 至於我心目中的世界盃廣告另一經典,是為2006年三間品牌那一輯「Jose +10」。 故事背景,同樣是講述街童波牛牙骹戰,但有趣的是,兩名小朋友是在猜包揼猜球員,鬥揀卒,而陸續被召登場的,全部都是不同國家隊的國腳。 全片拍攝手法平實,硬橋硬馬真功夫,特技近乎零,唯一的特技位,同時亦是其中一大驚喜位,就是當七十年代德國國家隊隊長Beckenbauer穿越時空登場一刻…。

小波牛大世界,超級球星急急如律令。 Read More »

Well Said永遠不及Well Done

小時候,住在油塘灣的徙置區,除了外婆、媽媽和一個阿姨,我的家裡,還有五個姐姐,作為家中的老么,我的成長歷程,你可以想像,當然都是女權主導。 (差點忘記了,就連伴我成長的小唐狗,都是一頭狗乸。) 所以,自小我早已練成金剛不壞之身,面對家裡姐姐們的七嘴八舌,我懂得選擇性聆聽,更重要的是,習慣久了,除了爸爸以外,平時,我當然是家裡說話最少的成員了。 我從来都不喜歡主動爭取發言,因為,心裡總覺得:「就先聽聽她們怎麼說吧」。 直至到,在爸爸的喪禮前。 「今次就由你來負責致悼念辭吧」,家中的大家姐,將這重任交了給我。 「今次又是你來負責致悼念辭吧」,幾個月後,媽媽的喪禮前,大家姐再次將這重任交了給我。 如果你是近年因工作認識我的話,你可能會很難想象,本來,我其實是一個說話不多的宅男。 可是,搵食艱難,我所幹的又是少說話多做事的話,人家會當你隱形的廣告業,到頭來,很多事情都是為勢所迫。 為要好好磨練,於是,近十年,我除了回到大學教書,我也開始馬不停蹄,四出演講,甚至,當大會司儀。 有些初相識的同事或朋友,見我站在台上口若懸河,總以為我很「吹得」。 但大家有所不知,每一次,其實我都很緊張,更重要的是,在提案會議上,被客戶即場秒殺了建議我又能立即提出個人見解然後立即翻案的能力,其實大部份與口才無關,都是事前做好的功課。 事實上,平時,我是很怕那些口才太好,講話處處佔上風的人的。 我也經常提醒自己,向客戶提建議,千萬不要「吹完先算」,要實話實說,做不來的,不要硬撐。 就連我的下屬也和我說過,她有點詫異,面對客戶,為何我會如此老實,直接告訴他們某些東西我們做不來。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最近,經常在網絡上見到Benjamin Franklin這名句。 有幸去年參加了TEDxKowloon的年會,成為台上演講的其中一位嘉賓。 當日,我嘗試用「當街坊遇上社交媒體」這題目,和大家分享一下Social Media中的社區,其實是怎樣煉成的。 事後有朋友說我講得不錯,但有苦自己知,當日,雖然我已經準備妥當,講稿也老早寫好唸熟,但站了在陌生的台上,加上幻燈片的播放有點混亂,我覺得自己的表現,有點失準。除了超時外,總結前亦有點混亂。 「你剛才好像好緊張哦」,聽了太多客氣的說話,但知我者莫若我老婆,甫一下台,只有她這樣和我說。 表現失準的另一個原因,是我面對當日部份的演講嘉賓,他/她們未必位位比我口齒更伶俐,但他們演說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和他們直接所做過的工作成果有關。 而我所講的,只是一個小概念,其實未有足夠的實踐。 可能,我講了一個還算動聽的故事,但有關的概念,除了個人平日盡力而為之外,距離付諸實行,或甚至成為一個影響到更多人的運動,仍然有很大的距離。 聽到部份講者訴說他們已作出的行動,或者是創造出的成果,我甚至有點慚愧。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這句說話,我會繼續用來提醒自己。 除了想分享我當日在TEDxKowloon分享的視頻,我也順便將我當日事先準備好的講稿,分享一下給大家。 準備講稿,不代表是我會站在台上照稿讀,而是我通常會在製作PowerPoint前,先整理一下自己所要演說的主題。 所以,你會發覺,我以下這段文字和我的演講內容,有不少出入。但大致上,主題都是一致的。 希望今後大家不再會以為,我是真的站在台上就可以口若懸河的,事實上,每一次在事前,我所作出的準備工夫,是相當認真的。 【當街坊遇上社交媒體】 今天,我想和大家講一個有關蘇婆婆的故事。 這一張照片,是蘇婆婆人生中最後一次出門,在昂平360觀光時,我在她背後拍下的。 蘇婆婆來自馬來西亞,七十年代,曾經來過香港一次,維港的景色,一直令她印象很深刻,她一直都和家人說,有生之年,一定要再多來香港一趟。 這一年,她再次踏足香港,維港夜景依然漂亮,只是,感覺上,天星小輪過海那一段旅程,一眨眼就坐完。 你以為人生去到晚年就可以放慢腳步,但原來,人生本來就是來去匆匆,這一趟香港之旅亦然。 來了香港一個星期,匆匆忙忙,蘇婆婆吃了很多、也看了很多,回到馬來西亞,幾個月之後,她就腦中風,走得好快,好突然,享年八十歲。 蘇婆婆有五個子女,屬於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送她最後一程的,除了滿堂的兒孫、親朋戚友,居然,還有她一班的「街坊」。 「街坊」這個名詞,對於我們這一代的香港人來說,極其陌生,每朝早,大家平時有和住在隔壁的陳生講早晨嗎?在街口賣菠蘿包給你的那一位珍姐,個女原來今年入大學,你又知道嗎? 在蘇婆婆喪禮上出現的「街坊」,除了左鄰和右里之外,還有一班婆婆從前經常幫襯的街市檔主。

Well Said永遠不及Well Done Read More »

人在中環,穿梭四廈嚐美饌。

我雖不愛夜蒲,蘭桂坊也不是我杯茶,但我卻是大愛中環。 中環,對我來說,總是有一份繁華與優雅間的獨特魅力,那份情懷,總令我想起「金枝玉葉」第一集內所呈現出的中環氣氛,總是看不厭。 如果你翻查我的Foursquare打卡記錄,相信我十居其九,都在中環,愛得義無反悔。 中環的核心地段,有四幢華廈,分別是置地廣場中庭、置地歷山、置地遮打、置地太子。 表面上,四幢具標誌性的中環建築物,好像是各據一方,但置身其中,你會發覺四者原來是緊緊相連,華麗風姿,一脈相承。 因為工作關係,這個週末下午有幸參加了置地廣場的美食博客活動,穿梭這四幢華廈內的四家高級餐廳,品嚐了四款以「四幢華廈」作靈感的創意美食及特色雞尾酒,大快朵頤之餘,更有機會親身參與其中,落手製作。 第一站,位於置地廣場中庭的Urban Bakery Works,期間限定的作品,是為4 Buildings 1 Bite Croissandwich牛角三文治,每天限量出爐,必先預留。 四款材料,先以該店招牌的牛角酥為主體,餡料分別有他他醬龍蝦作主打,另配魚子醬、半熟溫泉蛋。 他他醬龍蝦的爽脆口感,被溫泉蛋融化於口腔中,及後魚子醬的濃郁鹹香突襲而來,鮮味一發不可收拾。 實在太好吃,旁邊的朋友忙著在談天說地,我卻在默默地享受,可惜真的是限量製作,真的想再來安哥。 第二站,來到位於置地遮打,我平日很少在白天裏出現的ARMANI/AQUA,我們被安排在貴賓廳,主廚特別炮製了這款LANDMARK CHATER Hawaiian Forest創意沙律。 材料分別有以西瓜做成的啫喱、番茄醬、烤金槍魚、白魚子醬、夏威夷調味醬汁。 主廚親身示範後,大家都躍躍欲試,自行落手炮製屬於個人的這款創意沙律。 席間,大家都對這款本來純作點綴的白魚子醬份外感興趣,向主廚打聽,才知道這是極具法國特色的食材,所謂的白魚子醬,其實是蝸牛卵,鹹得有道理。 緊接第三站,我們回到置地廣場中庭,來到享負盛名的米芝蓮星級店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今次,我們學習如何調製一款集東西方特色的創作雞尾酒。 取名LANDMARK ATRIUM Cocktail,包括了中國桂花黃酒、古巴冧酒、美國紅蘋果汁、再加些食用金箔作點綴,就完成了這款極顏色既華麗優雅,又可讓你味蕾間感受到一陣陣跳躍衝擊的雞尾酒。 只一瞬間,腦袋在轉動了。 第四站,亦是最後一站,我們來到位於置地太子,位處偏幽的英式食店Alfie’s,調酒師特別設計了一款名為LANDMARK PRINCE’S的雞尾酒。 基本材料,分別為帶雜莓香味的V.S.O.P.、干邑橙酒、肉桂等,用雞尾酒調杯調較好後,將晶瑩剔透的美酒,注入香檳杯內。 最後才混入香檳於其中,再以草莓作點綴,望著望著,杯內緩緩升起的氣泡,呷一口,口腔內立即散發出一種蹦蹦跳的感覺。 頃刻間,雖然明明是星期六的下午,我們卻有點像在週五提早Happy Hour的氣氛。 中環週末的下午,氣氛就是如此迷人。

人在中環,穿梭四廈嚐美饌。 Read More »

快樂人生的ROI

托賴,也需要經常感恩,近十年來,我的職場仕途,尚算順利。 難怪,與好些朋友,尤其是年輕同事談起,他們總以為,我是那類對事業每一步,都懂得悉心安排的人。 實話實說,我這份人,凡事都是隨遇而安,盡力而為,偶爾即使會「身痕地」冒一些小小的險,做一些份外的事情,但都是憑感覺為興趣的居多,下下計算回報的為少。更何況,我也有跌低過的日子,只是大家沒留意。 但世事往往就是如此,凡事毋須刻意追求,順流來了,順著走,逆流來了,慢慢走,又或者,停下腳步,看看四周風光吧。 昨天無心所插的柳,到頭來,某一天,卻在不知不覺間,發現原來已綠葉成蔭。 朋友見我經常出席活動演講,以為都是揀過算過,間中更會向我抱怨,認為我一定有「大細超」。其實,一般我只是看能否配合時間和地點,機構或報酬我一般也不會太多考慮。 舉個例,很多年前,在大學當老師的同事姐姐叫我去她的學校幫忙,為該校第一屆的副學士準畢業生,主講一場廣告業就業輔導和分享,當時完全沒有考慮過能獲得什麼回報,印象中,活動後,我好像獲贈了一支原子筆作紀念品,我心想,總比又是水晶膠獎座好得多了。 事後,我也不知道當日原來也在場的學院課程總監,問我有否興趣做客席講師,連正式的面試與複雜的評核都不用,我就已經順利成為了該校的老師,原來,那次的分享,某程度,就是我的面試。就是如此,我一教七年,由副學士課程教到碩士課程。雖然,兼職教師的薪酬不多,學校亦從來沒加過人工(雖然我亦不介意他們會隨量加多少),可是,可給我帶來的滿足感,非金錢可衡量。 另一次,也是被邀出席的分享講座,對象是保險從業員,主題是個人品牌管理,我除了事前要求大會不要送我一座水晶膠作紀念品外,當然亦是不計酬勞的。 事後,聽說大家對我好評如潮,我居然獲得了其中某大型保險集團的邀請,再次分享同一題目,這一次,我在演講前一兩天,才意外地獲悉,這場只有三十分鐘的演講,我居然可獲得五位數字的酬勞,試問我何德何能? 繼續說下去,恐怕我會有點像當年上電視新聞的會考九優狀元一樣地討厭,明明是一條呆呆的死書蟲,卻硬要告訴大家,他/她是如何地不著緊讀書考試,平時都是踢下波唱下歌,輕輕鬆鬆,就拿了九科A回來。 但世事真的就是如此,即管盡力而為,回報或多或少,實在難以斤斤計較。 還有,一定要做了就算,不用回頭分析太多,只管繼續往前看,你走的路,自自然然,會更闊、更遠。 年紀愈長,這體會,也愈來愈深刻。 本來老早起了以上的稿,打算趁周末整理一下才分享,可是,今天看到這來自泰國的廣告,再讀一遍上述自己的所謂人生分享,卻馬上令我有點自慚形穢。 廣告故事中的主人翁,是一個平平凡凡的大好人。 每一天,他總會默默無私地,幫過路上的陌生人一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雞髀出雞髀(不是說笑,劇情需要,真的有出雞髀)。 的而且確,出點綿力,微不足道,試問又何足掛齒?做了就算,每天如是。 於是,旁白那位也看不過眼,如是說…. What does he get in return for doing this everyday? He gets nothing. He won’t be richer. Won’t appear on TV. Still anonymous. And not a bit more famous. 可是,究竟是什麼動力,能驅使他會繼續無私奉獻,只付出,卻不問回報? 相信他自己也沒有答案,他,亦好像沒想得太多。 到某一天,一個接一個的小奇蹟出現,終於讓他領略到,他先前所播下的種籽,在不知不覺間,已逐一開花結果。 快樂的真諦,這個ROI,居然是可以大得如此美麗。 可是,這快樂人生的ROI,卻是一條我們窮一輩子也沒法子算出來的方程式。 想當初,你的付出(投資),目標回報是什麼?這條數,怎樣計? 我們都是凡人,付出過,當然都希望有回報,能夠給更多人知道,備受認同或表揚,當然更好。

快樂人生的ROI Read More »

KANO中的「無悔」人生哲學

我的中學人生,只有三件事:壘球、銀樂隊和砌模型(主要是高達)。 我的父親母親,目不識丁,從來不會逼我唸書,常說:「不用見家長就好了。」 所以,他們亦從來不用操心為我安排任何課外活動,我的課外活動時間表,經常排得滿一滿,完全是自己安排。 那個年代的老師,自己亦好像很忙,也不太喜歡干涉學生的私事,作為學生,我從來沒想過「中學生應不應該談戀愛」這回事,除了偶爾會暗戀某個女同學之外,基本上,我是暗戀完就算,課外活動太忙,哪來精力想那回事? 尤其是,試想像一下,如果你大部份的星期一、三、五下課後都要綵排練銀樂隊,星期二、四、六就要練波,間中星期日就是表演日或比賽日,即使年輕人精力無限,但按這樣的安排,很難不會長期處於筋疲力盡的狀態。 但青春就是這樣,有一天沒把自己弄得累死,那一天我會坐立不安。 這晚夜,我和我相識了四十年的老友兼當年的壘球隊隊友,去了看近期在台灣大賣的熱血棒球電影KANO,回味一下我們的中學時代,曾經一起並肩在球場上度過的人生。 「不如組織一隊棒球隊吧。」 我們一班由幼稚園或小學開始認識的好友,一行十多人,踏入中二那一年,不知道是誰想出的主意,但後來發現,那個時代,香港其實未有正規的棒球場,要打聯賽,就只有壘球。 「不如組織一隊壘球隊吧。」 是的,年輕人適應能力真的很強,主意隨時可以改。 可是,應該如何開始? 當然就是要先找教練,我當年就讀的培正中學,雖然沒有校隊,但體育老師中,卻有一位綽號「餅王」的張老師(他當年是學界擲鐵餅的紀錄保持者,亦是培正的大師兄),道聽途說,我們打聽到,他是香港女子壘球隊的總教頭。 他身形魁梧,虎背熊腰,跟你說話時,聲如洪鐘,目光銳利,令人望而生畏。 「真的要找他嗎?」 於是,我們戰戰兢兢,派出了幾位身形較高大膽量亦較大的同學K,作為代表,向他提出當我們教練的要求。 當初,張老師一口拒絕。試想想,第一,我們沒能力給他學費,第二,組成的隊伍又並非校隊,正所謂毫無「著數」,為什麼要自找麻煩? 可是,不知道我們用了什麼方法,經再三苦苦哀求死纏難打後,有一天,張老師居然答應了。 之不過,找來了這位魔鬼教練,其實,我們也馬上領略到,自找麻煩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原來,打壘球,不單純是穿上帥帥的制服,在球場上站站企企、拋一拋球、揮一揮棒就是。 先來的,是無論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地獄式的體能訓練,跑圈跑圈,和罰跑圈。 說起罰跑圈,江湖規矩,是一人做錯,全體受罰。 至於基本壘球技巧的訓練,更加是重複重複,同一個沉悶的動作,每一次練習,即使已是手破血流,還要好好堅持,重複做上最少百次。 我本人除了生得矮細,中學時代,我還生得十分瘦削。 做起運動來,當然比其他身形較高大,運動神經較好的同學,有點吃虧。 但壘球這運動可貴之處,九個人上場,各人可以有各人的崗位,技術不是最好的如我,打的是二壘,擊球亦通常排在第七棒,同樣地,可以發揮一定作用。譬如,我最擅長的,就是保送隊友上壘拿分的犧牲打。 魔鬼教練亦沒有因為我身體矮細,因而對我有特別優待,練習起來,同樣不會手下留情,罵得我很兇,逼得愈緊,我的失誤愈多,所以,我經常連累隊友,一起受罰。 可幸的,明明是隊中最弱的,隊友卻永遠沒有嫌棄,不想繼續「累街坊」的我,唯有更努力地默默苦練。 「如果打算玩玩球、隨意鍛煉一下身體的話,就不要到球場來了。」 看KANO這電影時,聽到戲中的魔鬼教練近藤,曾經說過類似的對白,那一刻,我感同身受。 的而且確,在劇情中,無論是教練好、那些年輕的高中棒球手也好,大家為了球賽,同樣都付出了不少。 他們追求的是什麼?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在人生的舞台上,每個人都應該會曾經為求發過光、發過熱,因而去努力過、堅持過。 他們追求的是什麼?可能很簡單,就是「無悔」二字。 「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 KANO這電影以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台灣西南部的嘉義市為背景,話說當年在嘉農(KANO)中學,有一隊由台灣人、原住民、日本人組成,從未贏過一場比賽的「雞尾酒」高中棒球隊,在魔鬼教練近藤兵太郎的帶領下,卻創造了奇蹟,KANO不僅成功成為台灣全島冠軍,更代表台灣征戰日本甲子園,打入總決賽。 為了籌集資金,卻被日本官員冷嘲熱諷說他不自量力的時候,教練近藤說:「番人跑得快,漢人打擊強,日本人守備好,這樣的組合是求都求不來的。」 (這部分劇情,有人說是刻意的講民族融和,我卻認為大家不明白,這其實正好是棒球的真諦) 由於球隊成員都是來自農民家庭,學校的資源有限,為要讓孩子圓夢,魔鬼教練近藤甚至要變賣家財,好讓球隊能夠出征參賽。 當中的故事情節,大部份都是真人真事改編,進場前我已略知一二,但其角色實在有血有肉,單憑箇中橋段,已是十分熱血動人,拍出來後,更是比想像中更好看。 更何況,此片的拍攝,由兩股同樣地充滿熱血的製作人,監製魏德聖和導演馬志翔包辦。電影中,除了大規模地重塑了1930年代的台灣嘉義外,好幾場令人看得熱血沸騰的球賽,除了拍出了真實感,更充分流露出製作人對中學棒球的認識和熱愛,劇中的年輕演員,以至是魔鬼教練,棒球技術絕不業餘,甚具說服力。據知,他們都是真實的大學或高中的棒球選手。 最後決賽一幕,投手吳明捷手指明明受傷,卻強忍痛楚,勉強繼續投球,教練本來打算換人,隊友們卻懇求教練讓他投下去,因為這是吳明捷高中的最後一年,今後已再沒機會踏足甲子園,即使整隊人要一同冒落敗的險,亦希望讓吳明捷把這場比賽完成,令他今生無悔。 於是,決賽後半段,本來投球變化多端的吳明捷,只可在指尖滴著血的情況下,勉強投出直球,並任由擊球手猛烈進攻。但多得隊友們的全力奮戰,以最強的防守力,多番封殺對手,那一刻,即使KANO處於捱打狀態,但全場觀眾,卻反而因這班年輕人的團結,不得不為之動容。 最後,KANO延續了「海角七號」的說故事技巧,劇中的時空交錯,也將電影中好幾個關鍵人物的關係,含蓄地完滿交代。 電影三個小時已過,看畢,感覺上,好像只看了個多小時,情緒還未能一時平伏,熱血,還在脈搏中奔流著。 唯一美中不足,是電影中的好幾場靠電腦特技塑造出的大場面,實在有點力不從心,真的看得我牙關把癢。 還有,如果你不懂棒球,你未必能看得投入,甚至會覺得有點冗長。電影中某些球賽橋段,譬如什麼是「無人出局滿壘」、「連續三振出局」、「場內全壘打」,如果你坐在我旁邊,你見我看得如此緊張,你可能會不明所以。 但作為一齣熱血的勵志電影,整體而言,KANO還是相當動人的。最起碼,你有可能因為進了戲院的這三個小時,重新燃燒起你的鬥志,找回多少人生的重心。 「花若盛開,美麗的蝴蝶自會飛來 」,追求夢想的動機,人人可以不同。 KANO電影中一眾的高中球員、魔鬼教練、慘敗於甲子園後來去了台灣當兵的阿兵哥、教授農務的老師、書店內的小姑娘、鄉間的農夫等等,他們的人生,即使是如何不完美,卻總能夠留下了「無悔」二字。 說回我們當年組織的壘球隊,由零開始,苦練接近一年,毫無聯賽經驗,戰戰兢兢地出賽十二場,連戰皆捷,最後一場,面對去屆冠軍強敵南華,以一分之差險勝,贏了那一年的丙組冠軍。翌年升上乙組,卻開始兵敗如山倒,球隊亦於一年後瓦解,隊員各散東西,有些放棄,有些更加入了其他甲組隊伍,成為了港隊主將。 人長大後,有很多東西都不能再回頭看,幸運如我,卻度過了人生中最無悔的那些年。 我的中學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壘球、銀樂隊和砌模型,沒有一件成為了我日後工作相關的事情,卻足足影響了我這半生人對事情的態度與看法。 能夠活出「無悔」,人生就是最完美。 記得在一篇文章中,蔡東豪先生說練習馬拉松會令人更溫柔,這點我絕對認同。

KANO中的「無悔」人生哲學 Read More »

每一個生命,都有選擇快樂這權利。

為了提高社會的關注,3月21日是國際唐氏綜合症日,一個星期前,我開始陸續在Twitter看到有外國朋友用#DearFutureMom 這個Hashtag分享了一條短片。 故事發生在意大利,內容由一封致給關懷唐氏綜合症協會CoorDown的電郵開始,一名即將為人母的媽媽,發覺自己懷有一個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寶寶,內心感到無比焦慮,於是她問:「我很懼怕,我的這個小孩,將來的生活會是怎麼樣?」 於是,協會用了多名長大成人並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小孩,拍攝了一系列的回應,安慰這位將為人母的媽媽。 透過這些小孩的聲音,告訴這位憂心忡忡的準媽媽:「其實你不用太懼怕,我們這些小孩子,成長的過程,雖然可能會比一般小朋友困難,但我們同樣可以帶給你溫暖的愛、同樣可以快樂地成長。」 廣告最後帶出”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be happy”這訊息,是的,每一個生命,都有生於這個世上,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的權利。 平日我不太欣賞大部份廣告公司製作的公益廣告,因為覺得他們都是為拿廣告獎而做,可是,這一支來自Saatchi Italy的廣告片,情感實在真摯,卻深深打動了我。 這廣告片除了讓我們提高對唐氏綜合症的關注外,相信也帶出了一個十分正面的訊息:「選擇快樂,其實是每一個人天生的權利。」

每一個生命,都有選擇快樂這權利。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