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40 YMO 1979-2019 寫真集

三名大男孩、後來成為大叔、到了今天,大家都已是古稀老人。 因為音樂,他們的心,由1979至2019,卻好像從來沒有老過。 已經忘記了我最後一次會買寫真集是什麼時候,但這本寫真集,卻勾起了我的少年時代,在尖沙咀智源書局翻書時候的喜悅。 這是我目前為止最喜愛的寫真集。 YMO玩電子音樂玩足40年,隨時各散東西又隨時歸隊,像三一萬能俠。 演出的時候,三人仍有心有力,依然有能力把不少年輕樂手比下去。 YMO的40年是一個創舉,三浦憲治先生影YMO影足40年也如是。 事實上,這本寫真集的寫真家,三浦憲治先生,跟隨YMO的足跡,跟足40年,他今年70歲,還是繼續影。 如果能夠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試問又為何要退休呢? 我也希望自己有這麼精彩的40年。 這本寫真集,YMO迷必定珍藏,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上Amazon.co.jp訂購。 40 YMO 1979-2019 三浦 憲治 (著)

【真相|Reality】攝影展

廣告,是否就只不過是一個接一個美麗謊言? 抑惡揚善、誇大其辭、無中生有、危言聳聽、神棍變天王、荒山變豪宅、債仔變叻仔,任擇其一,總有一單响左近。 廣告中呈現出來的產品及品牌形像,這些漂亮的語言和畫面的背後,究竟與「真相」的距離有多遠? 作為一名靠做廣告混飯吃的廣告人,過去廿年來,夜闌人靜,我久不久都會把這堆問題拿出來,自問自答好幾遍。 昨天下午,平日只會因行山或拜山才在星期日出城的我,特別破例,就是想聽一聽張震揚和梁詠珊這兩位年輕攝影師,就「真相」這主題,分享他倆如何在遊走於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同時,對香港這城市及商業社會的觀察與體會。 張震揚和梁詠珊是對夫妻創意檔,前者熱衷藝術攝影教育,成名作之一的明爐燒鴨針孔攝影機,中外馳名,想法較為哲理性;後者則為近年城中炙手可熱的時尚攝影師,一人一機,上山下海遇job殺job,偶爾影而優則寫,要做就去做。 夫唱婦隨,婦唱夫隨,比想法,兩者不分高下。糖兄糖妹兩個位置,隨時可以對調。 「揾食啫」是我等典型港人的口頭禪,我對這句話,感到十分厭惡,因為,有些時候,無可奈何地,我也間中要逼自己這樣想,或者是逼自己的下屬這樣想。 這個下午,聽張震揚和梁詠珊的一席話,作為一個商業攝影單位,有趣的是,期間,他們二人完全沒有給我半點「揾食啫」的感覺,很難得。 雖然,他倆還未至於不吃人間煙火,二人說起話來,仍帶點靦腆神色,互相讓咪,但當講述他們的作品時,卻充分流露出那份對創作的熱誠,不是靠口才,用作品說故事,往往才是令人最動容。 大家已經錯過了這個精彩的分享會,但仍然可以在9月26號前,去Gallery 27,欣賞一下這個Photo by Studio TM 攝影展。 這個以【真相|Reality】為主題的攝影展,展出了十幅各迥異有趣的糸列作品,以商業攝影與藝術概念,讓我們對香港這城市的「真相」進行反思。 從今天開始,Topaz與Martin,是兩個我會記著的名字。 Gallery 27 address 1901 Harcourt House, 39 Gloucester Road, Wanchai Hong Kong

手機快拍、靚相快執 Snapseed

手機快拍,其中一個好玩的過程,莫過於即時在手機上修圖,然後上載上facebook或Instagram。 嫌Instagram內的濾鏡人有我有,熟口熟面,於是,我開始使用其他不同的照片後期工具。 在iOS平台上,當中用得最多的,首選Camera+,作為取代原廠的攝影app,暫時,我還未找到一個比它好的。 拍攝一定用它,但還是嫌Camera+的照片編輯功能未夠仔細,於是嘗試找其他的替代app,問了十個iPhone Photographers,十個有九個推薦了Snapseed(第十個會推薦iPhoto)。 Snapseed好用之處,十隻手指數不完。 說起手指,我就是尤其喜歡它可以用指尖「捽」下「捽」下的人性化介面,除了基本的光暗、對比、白平衡、飽和度等,更可作局部或整體調較。 其他如移軸、散景、剪裁、水平等等效果,也應有盡有。當然,好些特別的個性濾鏡,也包括其中。 如果你是iPad用家,你更會愛死了Snapseed,因為一個價錢,你可以一App兩用。 因此,即使作為一款造價US$4.99的iOS Paid App,推出一年,Snapseed仍吸引了9百萬名下載用戶。 如此好用軟件,最近被Google+收購,上星期最新版本,介面變動不大,只加入了更多的懷舊相紙及菲林效果的濾鏡和相框,當然,可直接匯出分享照片的平台,多了Google+。 但嚇了一跳的是,原本US$4.99的價格,現在免費,同時Android版也免費下載,雙響炮齊放。 Facebook收購了Instagram,據說Twitter也正與某手機攝影軟件密斟(說時遲那時快,已推出,詳情按此),無獨有偶,Google+最近新增了群組功能之餘,也同時推出了Snapseed的Google+新版,此舉想必與其社交媒體發展有關。 看來2013年社交媒體界的兵家必爭之地,一定會繼續是手機快拍及網絡照片分享有關的平台。 以下是小部份我用Snapseed修圖的舊作,全部iPhone拍攝。有興趣的話,也不妨到我的Instagram帳戶多多交流哦。 iOS 下載連結 Google Play 下載連結    

用Instagram說故事

是這樣的,如果你有讀過我那一篇「來生不做蘋果人」,你會知道我對蘋果是如何既愛且恨,適逢上近期因工作需要,其實我已默默轉會Windows Phone。 之不過,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本來我以為自己既然連iTunes內 那幾百GIG歌也可以放得低,應該沒有什麼牽掛了,但想不到,我還是因一隻App而令我與iPhone繼續藕斷絲連。 那就是Instagram。 世間上有很多照片分享平台哦,為什麼一定要是Instagram?這個問題,其實就與塵世間好些感情問題一樣,關係實在太微妙,很難說得出一個具體的理由來。 我只知道,我每次我將敝宅家犬Sophie的照片放上去,總可以輕易地得到世界各地的愛犬人士或拉布拉多粉絲的起碼數十個Likes。 又或者,每次我將我在上環街頭拍到的王家衛式out foc照片分享出去,又可獲到外國朋友的讚許或甚至補一句”I love HK”,實在令小弟感到能為推動香港旅遊盡了一點綿力,其中所獲得的滿足感,遠遠又較諸於在facebook或微博上分享照片時高得多百倍。 Instagram在2010年10月推出,過了兩個月後我才開始正式接觸,那個時候我還在主力玩港產的Steply和Yahoo!的Flickr,起初覺得這不過是另一款照片分享平台吧,應該捱不過一年。 但及後的幾個月,我卻見到她在社交化方面新增的功能愈趨成熟,而且開始可以像Flickr一樣,可替照片加上不同標籤(#Hashtag),讓對同一主題有興趣的拍家,能立即眉來眼去。 加上除了那些寶麗萊式的菲林風格濾鏡,及後再追加的移軸效果,Instagram這東西不單愈來愈好玩,她更重新賦予手機快拍另一重意義。 軟件是死的,人的眼睛才是活的。作為一個提倡手機快拍的照片分享社群,除了平台上的功能事實上,我更欣賞Instagram拍家社群間的人文色彩。 即使是同一個品種的小狗小貓照片,你也可以看到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它們,如何上山下海遊車河等等,生活得是可以如何地不一樣。 街頭快拍更不用說,除了被隨意攝入鏡頭的城市潮人、巴士站旁的一張椅子、地鐵車廂內打瞌睡的老人、馬路旁邊的拾荒者,都成了無數街拍好手的攝影題材。 任你罵我崇外我也要說,在創意題材這方面,我發覺的本地Instagram用家就顯得有點乏善可陳。來來去去,我見得最多的照片,也不外乎是早餐午餐晚餐宵夜,或者是在某大商場購物後的戰利品等。 事實上,Instagram創辦人Kevin Systrom及Mike Krieger這兩位仁兄都不認為他們所創造的是一個照片分享平台,而是一個說故事的工具,一個可讓大家發掘這個世界週遭故事的工具。 執筆之時,Instagram已一歲有多了,Instagram CEO亦再次公開承諾,會「儘快」推出Android平台的版本,我期望會有更多本地街拍高手加入Instagram的行列,同時也希望Instagram會推出Windows Phone的版本。 這裡有玩Instagram的朋友嗎?有機會就多多交流一下吧,我的帳號是@rudileung。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東京少女之無重漂浮

無意中看到台灣博客凱撒之鷹這篇來自東京的漂浮少女的網誌,介紹了這個名為yowayowa camera woman diary的圖片網誌,內裡記載了Natsumi這位日本少女,每天透過圖片來說的漂浮故事。 每天的圖片,其實都是Natsumi的生活片段,有趣的是,每張圖片,她都是處於無重感覺的漂浮狀態。 我不懂日文,但據網誌內的解釋,yowayowa大概就是有氣無力或軟綿綿的意思,Natsumi所想在圖片中表達的概念,可能就是這種生活中的無力感吧。 這位瘦瘦的小妮子,所採用的拍攝器材,卻主要是一台「重」量級的Canon EOS 5D Mark II,迥異其趣。 拍攝的方法,相信是要用相機腳架,在跳起的時候配合連環快拍,然後揀取最完美的一張。 這個說易行難,相信大家如果試過旅行時拍攝一躍而起那一刻的照片,你也知道其實是不容易的,更何況,在這些圖片中,Natsumi都是保持著氣定神閒的「龜息」神情,莫非她真的懂得瞬間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