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Sony才可以超越Sony

Sony WF-1000XM4 試用評測 怕自己先入為主,WF-1000XM4到手後,我一直遲遲未動手撰寫評測,反覆使用了連續四個星期後,我覺得是時候了。 是這樣的,我的確對Sony產品的音響產品有偏好,上回神作WF-1000XM3,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我認為音響質素最平均、軟件用戶體驗最好、戴得最舒服、最合我口味的ANC藍牙耳機。 若果不是因為我的重度使用,令充電壽終正寢,我想,我那台WF-1000XM3還是我會日常隨身使用的藍牙耳機。 WF-1000XM3退役後,我一直在等新一代的出現,最近,等到幾乎花兒也謝了的時候,我終於等到。 這一代的WF-1000XM4,相比起上一代,有沒有大躍進的差別? 只是試了兩、三天,我已幾乎可以蓋棺定論 — 唯有Sony才可以超越Sony。 造型格調更高、體型更小巧 單從外表看,Sony似乎下了很大的決心,在設計上,要把這一代的ANC藍牙耳機,來一個大變身。 首先,充電盒明顯地細了半個碼,耳機單元的乒乓波身形,目測好像比上一代豐滿,但實質上,卻原來是縮水了差不多10%。 WF-1000XM4分別有一黑一白的顏色選擇,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手頭上的黑色。 用料上,啞色的磨砂面,無論是充電盒,或者是耳機單元,物料的質感都不會令你覺得太膠或兒戲,同時,也給你一種細緻的高級感覺。 耳機單元兩邊,你會發現各自有一個小小的銅色金屬圈,看起來,令整個單元增添了點份量,以為是一個提高格調的設計點綴,但其實,這是負責主動降噪功能的收音咪。 新一代耳棉,被動降噪效率更高 此外,令我第一時間留意到的,還有型號EP-N1000的新一代耳棉,隨機盒附送了三對尺碼,以供選擇。 這款Sony自家新設計的耳棉,採用了介乎Comply與彈性軟膠之間的物料,以聚氨酯記憶泡沫及軟膠合成,具有膨脹及記憶性。 佩戴起來,實在比上一代隨機附送的耳棉,舒服得多,雖然我是Spinfit耳膠的擁躉,但我試用了一星期後,已經決定沒有更換的必要。話說,有坊間評測發現,Spinfit耳膠用在這款耳機上,可能會影響到主動降噪的效果。 除了佩戴舒服,由於其物理上的密封性,亦讓耳機在即使未有啟動主動降噪的情況下,單憑耳棉的物理被動降噪,依然能夠提供質素相當理想的隔音效果。 在這方面,Sony做得相當認真,亦非常仔細。官方最新版本的手機應用軟件Headphones Connect,追加了一項功能,就是可讓你測試比較,跟機附送的S、M、L三對耳棉,那一個尺碼最能緊貼你的耳道,防止漏聲,令隔音效果更佳。 事實上,在相對靜態的環境下,即使未啟動主動降噪,WF-1000XM4的已經有非常出色的隔音效果。 譬如這一刻,我在家裡的書房邊聽歌邊撰寫這篇評測時,雨點打在窗外樹葉上的滴滴答答,已經9成被這對耳棉隔開,基本上,我覺得其實沒有啟動主動降噪的必要。 Headphones Connect手機應用軟件,提升使用體驗 說到這裡,不得先談一談WF-1000XM4的手機應用軟件介面設計。 在這方面,相信是因為進入藍牙耳機市場的日子夠長,走過一定的冤枉路,在手機應用軟件的支援上,我相信Sony是目前藍牙耳機市場中,在應用軟件這方面下了最多功夫的品牌。 撰文此刻,Sony剛剛於2021年9月尾更新了8.2版本的Headphones Connect手機應用軟件,同時支援其他Sony旗下的藍牙耳機及耳筒。 Sony的藍牙耳機手機軟件,大大提高了整個使用體驗,除了個人化設定比起一般同級的耳機多樣化,介面亦十分簡潔,易於瀏覽不同功能設定。 我特別欣賞那個圖像化的主動降噪個人化設定的介面設計,當啟動了Adaptive Sound Control後,軟件更會記錄你經常出現的位置,然後學習你處於該位置時的移動或靜止狀態,從而把耳機的主動降噪程度,自動轉換至較適合的設定。 當你身處交通工具上,處於靜止狀態,又或者,當你在路上行走,主動降噪都會自動進行貼心的優化,舉個例,當軟件偵測到你正在跑步,為安全起見,環境聲便會設定為最大化。 此外,當你啟動環境聲效的時候,你便可以隨個人需要,分20個Level,選擇可透過耳機進入耳朵的環境聲效。 其中,你更可以選擇Focus on voice的環境聲效,這個設定的好處,就是耳機一邊在進行主動降噪的同時,當你身邊有人在和你說話,或者附近有聲音廣播的時候,耳機都會聰明地測試到人聲的頻譜,讓即使正在聽歌的你,都能夠聽到和你說話的人聲。 此外,軟件亦有一個Speak-to-chat設定,當你在戴著耳機的時候,只要你開口說話,音樂就會立即自動停播。 軟件也提供了一個360 Reality Audio 的設定,幫你分析你的耳朵,然後提供環迴立體聲播放,但要留意,這功能暫時只限指定音樂串流平台,其中包括TIDAL,較主流的Spotify及Apple Music都未有支援。 預設不同音效場面的EQ,向來都不是我杯茶,但無可否認,Sony在這方面也做得相當出色,令我另眼相看,覺得一試無妨。 每組預設EQ,音效設定都恰好自然,有音樂品味,不會令你感到有太「為Bass而Bass、為爆而爆」的感覺,效果不會太浮誇喧染,音樂感亦是不俗。 雖然,話說回頭,在大部分情況下,我還是會把EQ關掉。 低清音檔升呢高清 Sony還有個獨門黑科技DSEE Extreme,是上個版本DSEE HX的升級版,她能夠把取樣質素較低的音樂檔案(譬如MP3或AAC)訊號重新組合,從而做到升級的效果。 但在一般出外使用的情況下,為了獲得最佳效果,我通常會把想聽的歌單,用最高清的音檔事先下載到手機,所以,這個功能對我來說,老老實實,用途不大。 …

唯有Sony才可以超越Sony Read More »

ViuTV與她的12廣告門徒

2021年廣告界的熱門話題,不是那個新媒體新平台新技術的出現,而是行內人都在議論紛紛,最近那個品牌找了那位MIRROR的成員作廣告代言、他們出席了那個公關活動,又有那位MIRROR成員的廣告牌,成為了粉絲們的打卡熱點,大家要趕緊在廣告下架前湊熱鬧云云。 暫時沒法獲得官方的統計數字,但根據不少新聞的報導,2021年以来,MIRROR 12子合共曾經接拍的廣告及出席公關活動,保守估計,最少已超過一百個。 踏入2021年第三季,這熱潮似是有增無減,而所涵蓋的廣告產品類別,亦相當廣泛。 代言廣告類別無處不在 由最初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由年輕偶像代言的FMCG(快速消費品)和電子消費產品、到近期無處不在的銀行、保險、電子金融產品,以致是旅遊服務平台、外賣訂餐服務、時尚奢華品牌,處處都有MIRROR蹤影。 另一個反常規的現象,就是昔日主要由女性代言的護膚及化妝品,如今亦被MIRROR成員成功搶灘,人人各佔一方,攻陷萬千女性消費者的心。 基本上,除了樓盤廣告,差不多全香港最願意投資在廣告的廣告商戶類別,MIRROR成員都登陸已成為代言。 快速回顧一下,廣告商找名星偶像代言時亦有之,並非什麼新鮮事,廣告商之間為爭取成為茶餘飯後的佳話,曾幾何時,於90年代,當香港電訊商業踏入戰國時代,四大天王曾一度成為了幾大電訊商的寵兒。 香港經歷2014年及2019年兩次的大時代事件,令向來忌諱在政治或敏感話題取態的香港廣告商,曾經苦惱無明星代言可用,直至MIRROR的出現。 來到2021年,香港踏入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商業活動重新活躍起來,在政治及敏感話題上似是近乎免疫的MIRROR 12子,旋即成為各大廣告商的新寵。 MIRROR廣告潮 除了時勢做英雄,為何MIRROR所引發的廣告潮,卻會成為了一個深入每個階層的社會現象? 要討論MIRROR的廣告現象,先要由MIRROR的起源,ViuTV的《全民造星》開始。 每個主流媒體都需要造星,無論是盛世時代的TVB、革新時代的叱咤903,都一手捧紅了不少天皇及星級藝人。 當踏入社交媒體時代,媒體的造星模式再進化,選秀節目加入了觀眾互動和真人秀的元素,整個偶像的育成過程,受眾都有機會主動參與,因此,亦成就了偶像與粉絲之間的微妙關係。 事實上,類似的選秀節目,在歐美及不少亞洲地區一直盛行,但在香港,當坊間對舊時代媒體的厭惡,同時飢餓著新一代年輕偶像出現,到了《全民造星》,終於來到一個引爆點。 偶像經濟學 從前的粉絲,除了購買偶像的商品(唱片、演唱會門票、周邊產品等等),頂多只會流連在偶像出沒的地方,等星、追星。 這個時代的粉絲,卻因為心靈上與偶像經歷過整個育成過程,大多已明白到,參與網絡投票、在社交媒體上幫助偶像造勢等行動,都會直接影響到偶像的命運。 更重要的,就是粉絲們開始意識到,人氣如浮雲,要令偶像長做長有,在網絡上衝流量還不夠,要增加偶像的商業價值,才是成功關鍵。 如何增加偶像的商業價值?就是要令廣告商覺得,投資了在偶像代言後,能夠獲得相應的商業回報,而並非單純的話題及人氣。 經常會有人質疑,明星代言是否值得,如何計算投資回報?這一代的偶像代言廣告,似乎找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 偶像代言的商業模式 首先,偶像代表流量。 這一邊廂,當品牌的社交媒體帳號Organic Reach(自然觸及率)持續低迷,必須靠媒體費廣告帶動,而媒體投資換取流量。 另一邊廂,MIRROR成員各自擁有的社交網絡帳號,本身已經累積了固定的追隨者,本身已經是一個自媒體,再加上MIRROR成員在品牌的社交媒體帳號亮相,在鐵粉效應下,品牌能夠換取用單純用媒體費都未必能夠賺取的網絡流量及用戶互動。 MIRROR成員所帶動的流量,亦不止於社交媒體,近期好幾個有MIRROR成員出現的戶外廣告牌,亦成為粉絲或甚至是普羅市民拍照的景點,打卡後,又能帶動在社交媒體的二次曝光。 第二,偶像代表盈利。 為了向廣告商證明,代言的偶像有一定的帶貨力,不少粉絲會堅持購買偶像代言的產品,令廣告商除了能獲得知名度的虛榮外,更有實質的商業回報,能向財務大臣好好交代。 當然,這方面還是因不同的偶像及產品而異,一般的FMCG產品支持不難,假使代言的是高價位產品,相信就有點難度。 但偶像能動員的購買力,仍然不能忽視,看見坊間此起彼落的偶像生日廣告,大概你已可感到粉絲經濟的團結力量。 本文只提及了MIRROR,其實是因為篇幅所限,近期的人氣廣告代言人,當然還有ERROR,以及一批快速冒起的歌手和演員,而其中,不少都是活躍於ViuTV的不同節目。 聽到有廣告界朋友抱怨,近期的廣告預算都給廣告代言人搶走了,但我反而覺得,這一浪的廣告代言熱潮,其實帶旺了整個廣告市場,至於如何以廣告創意把代言人的角色發揮得更好,與品牌創造協同效應,反而就是我們行內人下一步要努力的地方了。 原文刊登於2021年9月18日信報專欄《經管錦言》,我是本文作者。

希望之歌 | 久石讓

SONGS OF HOPE: THE ESSENTIAL JOE HISAISHI VOL. 2 有了2020年備受好評的《Dream Songs》 這珠玉在前,於是,緊接2021年暑假尾聲,唱片公司乘勝追擊,推出了久石讓作品精選的第二輯《Songs of Hope》。 《Dream Songs》有好幾套較熱門的宮崎駿動畫主題曲助陣,選曲方面,亦收錄了好幾首經典配樂作品,另追加幾套電影配樂交響組曲,《Songs of Hope》則搜羅了更多大師的滄海遺珠,作品以來自幾套暢銷作品集的單曲為主,跨越30多年。 《Songs of Hope》的選曲,大致上可分為三大類,第一、經典配樂重新編曲的管弦樂、純鋼琴的錄音室或現場演奏版;第二、電影原聲配樂;第三、非配樂類的原創室樂或管弦樂現代嚴肅作品。 事實上,單憑宮崎駿及北野武御用配樂師這名銜,除了日本本地,久石讓已經是一個國際舞台上家傳戶曉的名字,但其實,久石讓的音樂生涯不止於此。 古典音樂出身的久石讓,最熱衷的工作,還是能夠擔綱大型管弦樂團的指揮,以及創作現代嚴肅管弦樂作品。 執筆之時,還有四個月才踏入71歲的久石讓,過去廿多年來,在頻繁的配樂師工作之餘,更一直活躍於各大演奏廳,足跡遍佈世界各地。 久石讓除了把好些個人的配樂作品,重新編曲並由大型管弦樂團演譯,期間,他亦撰寫過不少現代嚴肅音樂,包括兩套協奏曲和一些室樂作品。 此外,近年他更還了自己的一個心願,就是灌錄了整套貝多芬交響樂全集,此外,還包括其他陸續推出的古典樂章錄音,魄力實在令人佩服。 久石讓曾經說過:「音樂是我的生命,作曲是我人生的全部」。在全球疫情的陰霾籠罩下,今回以《Songs of Hope》為題推出這張專輯,相信就是久石讓希望透過他的音樂,為人類來帶來一點希望。 與第一集專輯的佈局不遑多讓,同樣是雙CD合共24首歌曲的超重磅精選,網羅的錄音,分別是來自多張久石讓與不同管弦樂團和室樂團合作的專輯,當中包括Orchestra Città di Ferrara、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和New Japan Philharmonic World Dream Orchestra等等。 事實上,過去久石讓曾灌錄過形形色色的多套管弦樂專輯,都是他的電影配樂重新演譯,也有以交響詩或組曲形式的新編曲,此外,更有純鋼琴及室樂演奏,版本繁多產量爆棚。 因此,這兩套精選專輯,實在是讓大家可一次過重溫久石讓經典配樂作品的好機會。與第一輯的《Dream Songs》比較,你會發覺有少部分曲目,是來自同一齣電影的配樂,但大家可以放心,兩者都是編曲截然不同的版本。 久石讓的管弦樂風格,備受Ravel一類的新古典主義作曲家影響,此外,他亦創作過不少鋼琴獨奏作品,其浪漫情懷,亦帶著Chopin如歌詠般的靈感。 大師所創作的大旋律,有著流行曲般的大眾化口味,但卻從來不落俗套。旋律簡約而浪漫,窩心之處,往往能直達你的心房,溫暖如初升旭日;表達揪心之痛,音符及和弦水乳交融,寥寥一兩段樂句,往往已可以直逼你的淚腺邊緣,含蓄而不煽情。 《Songs of Hope》專輯以北野武經典電影《壞孩子的天空》中,最為人熟悉的主題曲《Angel Doll》揭開序幕,此乃電影原聲配樂,然後,又以電影內的終曲《Kids Return》,作為CD1的總結,這裡輯錄的,是鋼琴及弦樂小組的現場演出版本。 久石讓曾經推出過一系列以《PIANO STORIES》為標題的專輯,分別有四輯,大都是鋼琴及管弦樂團的協奏交響詩,或者是純鋼琴獨奏的作品,來自這個系列的作品,這專輯內便有好幾首。 1998年的作品,《la …

希望之歌 | 久石讓 Read More »

成也數據,敗也數據。

我入行接近30年,讀過大概80本以上有關市場營銷的書籍,有些很學術、有些很消閒、有些很離地、有些觀點很過時。 有更多的,就是作者本身工作上的個人案例乏善足陳,只能靠東湊西拼,把人家的案例據為己有,歸納成所謂的個人見識,市場上,以這類的書籍為主。 為何這麼少還在熱廚房工作的業界中人會出書分享呢? 首要原因,都不外乎工作太忙分身不暇,基乎沒可能有心力和時間把書完成。 其次,又因為市場風向瞬息萬變,怕書寫得不夠快,寫好後內容可能已經過時。 最後,正所謂文人相輕,廣告人營銷人出書,總忌諱行家的閒言閒語,尤其是,當你還是在大集團企業效力的話。 諸多原因制肘下,令業界中人出書,總是步步為營,能夠把書寫好又備受業界叫好叫座的,如鳳毛麟角。 疫情巨浪衝擊下,打亂了不少的生活節奏,商業社會更是翻天覆地,要重新尋找新秩序新步伐,對生活對工作感到不安與徬徨,已經成為我們要學習面對的常態。 工作雖然稍為受阻,但此書作者王俊人(CJ Wang)在這段期間,卻未有空閒停下來,他不斷思索,試圖把個人於廣告及營銷顧問業界16年的工作經驗,以最短時間,整理成一本可以幫助到在這個後疫情期間迷茫中的營銷人、廣告人,或甚至是任何企業或中小企經營者的工具書。 是的,這確實是一本工具書,一本適合放在你的工作桌上,間中翻幾頁來參考的營銷書籍。 如果你像我當初一樣,打算把它一口氣讀完,你只不過是囫圇吞棗,未必能參透當中作者的苦心。 我有快速閱讀的習慣,但我發覺讀完此書後,我需要把某些章節所講述的策略架構再次翻閱,再三細嚼,並且嘗試應用它的策略思考模式,稍作變奏,然後在我的工作上應用。 相信作者王俊人出版此書的初心,正好就是這樣。 數據已經成為營銷界的濫用詞之一,人人都說數據如何重要,但我所見到的,數據只往往淪為上司或客戶向下屬及廣告代理「追數」、「跑數」的指標,卻鮮有企業願意投資金錢及時間在數據之上。 「數據為王」一書的作者王俊人,以他在大機構享用過昂貴的數據工具的經驗、在加上他創業以來在協助預算較少的中小企業的心得,由大數據都小數據,由一擲千金的付費數據,到手無寸鐵要靠僅有的免費工具爬數據,設計出一個邏輯思考框架,幫助大家學懂如何解讀數據、洞察數據、應用數據。 正如我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大有大做細有細做,最緊要,還是要開始做」。 當然,明白大家總是喜歡參考成功案例,因此,此書作者也有以他的第一身體驗,和大家娓娓道來一些成功案例,讓大家參考一下。 可是,正正因為營銷世界中,每個產業每個品牌每個階段每個地區每個人每個事都可以改變結果,所謂成功案例,其實未必能給你真正答案,因此,這本書內,作者王俊人亦沒有刻意給你一個「你這樣做那樣做,你就會成功」一類的明確答案。 事實上,你需要要虛心學習,採納書中的思考及策略模組,然後,整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營銷手法。 即使坐擁海量數據,也不會令你成功稱王,唯有細心分析、從小數據中尋找新洞察,滴水匯川,數據才可助你成王。 書名:數據為王 作者: 王俊人 CJ Wang  出版社:MOOK墨刻出版  出版日期:2021/07/29 ​​作者簡介 王俊人 CJ Wang SoWork摘星行銷顧問首席增長官,前奧美互動行銷副總,歷經生物、管理、網拍、國會助理、行銷代理商和北京數據分析的訓練,建構了一套科學化內容行銷的心法,致力為品牌運用內容洞察的價值。 近16 年生涯中,服務超過100 個品牌,贏得國內外創意與成效的知名獎項,創業以來,持續以投資千萬的數據經驗,為品牌塑造定位、達到成效。

Devialet Gemini首款ANC藍牙耳機

音響逼力超越物理限制 已經愈來愈少機會,可以安在家中梳化上,靜靜地享受音響的樂趣,自此,耳機成為了我聽音樂的主要工具。 玩耳機的好處,除了聆聽環境方便,更加是豐儉由人,自從帶主動降噪(ANC)功能的藍牙耳機技術愈來愈普及,選擇更是層出不窮。 好些電子消費品品牌,傳統音響大廠,山寨品牌,前後左右,都陸續推出不同款式的ANC藍牙耳機。 有些講求造工、有些講究軟件技術、有些講拼性價比,有些則以造型與個性掛帥。 2020年年尾終於加入戰場的Devialet,貫徹其品牌風格,追求的,就是造型設計與音響個性。 法式爆機音響品牌 收到來自品牌代理的產品試用,我連續使用了Devialet Gemini差不多三個星期,是時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試用體驗。 對Devialet這法國音響品牌的認識,我想,絕大部分朋友,都一定是因為那款造型前衛、貌似外太空不明飛行物體的無線喇叭Phantom。 但有關這品牌,有個有趣背景,大家可能未必知道。 Devialet這品牌,背後的金主,其實包括了Hip-Hop音樂教父Jay Z,以及奢華品牌集團LVMH的CEO Bernard Arnault,難怪一直都是走較小眾的高端路線。 再加上其定位與價格(在香港,陳列室只設在如IFC或Pacific Place等一類的高級商場),Devialet這品牌,始終未有成為大眾口味那杯茶,這也是理所當然。 直至2020年Devialet Gemini的出現,終於有機會淡化這遙不可及的品牌形象。 說到底,藍牙耳機是較為大眾化的消費品,近年不少高級音響品牌,都採取類似策略,試圖以此類型的產品,作為品牌的入門產品。  韌體更新改善連接問題 事實上,Devialet Gemini早於2020年第四季推出時,遇上過多少挫折。 那個時候,我網上看到評測負評纍纍,主要的批評,多來自耳機的連接及電池盒充電的問題,以致產品剛推出時,惹來不少用家投訴,也令不少準買家卻步。 亡羊補牢,據聞Devialet Gemini曾一度在官網下架,暫時停賣。 直至2021年4月,推出韌體和軟件更新後,改善了本來備受詬病的連接問題,於是,最近,又見到該產品力推廣告,再戰江湖。 標誌性造型與音響風格 Devialet這音響品牌,除了產品獨特的造型設計,更有著自家品牌的標誌性音色與品味 — 低頻擁有雄渾的霸氣,音場的包圍感充滿逼力,播放節拍強勁的Rock、Hip-Hop或EDM,效果尤其明顯。 如今市面上的ANC藍牙耳機,種類多得如天上繁星,因此,Devialet Gemini的推出,一如品牌的無線喇叭系統Phantom,除了造型設計,同樣地,亦主打自家研發的獨家音響技術,調較出具獨特風格的音色。 第一次把Devialet Gemini拿上手,馬上感到其與眾不同的高級造型,磨砂啞黑色的耳機保護兼充電盒,防滑防指模的手感,馬上予人一種高級的感覺。 盒蓋亦採用了市場上罕見的滑動開啟設計,蓋底的凸點防滑及弧形設計,單手用拇指「咔嚓」一下,就輕易彈開殼蓋,設計相當用心,這下開啟動作,亦可能會令你的手指上癮。 但礙於設計關係,體積有一定的「份量」,相比起其他主流品牌的同類型產品充電盒,略大了一點。 幸好,每隻耳機單元只重8g,佩戴起來,相當輕盈,同時,採用IPX4防塵防水濺物料,一般做運動排汗的話,可以應付得到。 打開盒蓋,取出兩隻耳機單元,發覺造型相當獨特,有點像兩粒膠囊,與Devialet Phantom喇叭系統同出一轍,幾乎一看就知道,這是來自同一家人。 在外國評測網站,甚至見到有評論員形容這耳機造型,有點像把一雙Devialet Phantom喇叭縮小了,讓你直接放進耳朵。 這個比喻,雖然有點誇張,但因為系出名門,兩者在音質上的要求,都同樣擁有多個音響科技專利,是的,Devialet Gemini主打的,還是獨家專利的音響技術。 啟動降噪進入一人之境 先說說Devialet Gemini的主動降噪功能,我試過好幾款ANC耳機,這可能是除了Sony以外,在個人化設定上,做得算是較為細緻的系統。 主動降噪分為LOW、HIGH和PLANE三個級數,最高降噪效果的PLANE,相信暫時大部人都沒機會試了,因為這是為減低飛機機艙內的低頻噪音而開發的設定。 切換進入不同降噪力度的模式時,音響會有半秒左右的延遲,而音響亦會隨聆聽環境或不同歌曲,從而作出優化效果。 我在平日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啟動LOW模式,我覺得已足夠阻隔大部份空氣中流動的環境雜音,給耳朵的壓力亦不算大,未有帶來任何不舒適的感覺。 當啟動HIGH後,又會進入另一個接近匪夷所思的一人之境,而且,這個降噪效果,更會隨聆聽時間,無間斷地優化。 專利數字演算降噪技術 事實上,Devialet Gemini自家開發了一個名為IDC (Internal …

Devialet Gemini首款ANC藍牙耳機 Read More »

除了神奇小子,也有個神奇媽媽。

「這個世界,沒有人會奉旨對你好,即使你是天生殘障。」 不是電影對白,也不是劇透。 開畫第一個星期,進了戲院看這齣戲,從踏出戲院那一刻開始,直到現在,談起這齣戲,我腦海中就不期然會想起這個想法。 雖然,故事是有關蘇樺偉蘇媽媽的好人好事,電影內,卻沒有刻意把這個社會,描寫成傷健一家親、人人和睦共融的美好世界。 先不要說社會人士街坊親友公司老闆,即使是同樣天生殘障的隊友,彼此間,大家同樣會有所嫌棄,會有食物鏈的高低之分。 世界是殘酷的,也很現實。 整套電影,我最欣賞的情節,就是這對母子,他們從來不要博取大家的同情,你就算想可憐他,請他喝一支可樂?謝謝,不需要就是不需要。 當蘇樺偉在比賽上略有所成,有風駛盡利,不是他們兩母子,而是身邊現實的廣告經理人,在「鼓勵」蘇媽媽趁機會要賺多筆之餘,也會千叮萬囑提醒她,你未能使命必達的話,要賠錢,更會被人告。 遇上過一些社福機構或甚至是社企的朋友,他們總覺得,我們這些來自商業機構的販子,平時多行不義,為他們伸出緩手,只不過是想讓自己感覺良好,提供免費服務,根本是天經地義,就當是為自己買贖罪券。我更聽過有人和我說:「不是你來幫我,而是我來幫你。」 因此,我欣賞電影故事中這母子,他們就是不會讓你覺得,天生殘障,大家就要奉旨對你好,對你刻意遷就。 你要做運動員嗎?你就要跑出比人好的成績給我看。 你要做速遞員嗎?我們只會對你一視同仁,你的腳步慢了,世界不會等你。 你要做餐飲嗎?麻煩你要先把食物弄好,服務也要同樣好。 你要拍電影嗎?你先把劇本寫好,演員也要演得出色,前期後期都要好好做。 所以,我也希望大家,不用帶著多給兩點同情分的心情,才進戲院看這齣戲。 個人而言,本來,我是為了看吳君如而入戲院的,她是我最喜愛的香港女演員之一,雖然,每次聽到她讀出教仔的對白,我總好像見到麥太和麥兜說話。 吳君如的演出,果然沒有令我失望,但我更喜出望外的,是見到一批不太熟悉的面孔,他/她們的演出,有血有肉地,演活了每一個故事中人。 可是,同樣道理,我也不見得要給他/她們多兩點同情分,是好就是好,不需要理會他/她們是否新人。 當然,電影中,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稍為改善。 譬如有幾場戲,我覺得音樂是來得太搶,對白的混音和現場環境聲音,也有點不自然。 煞科戲中,在大型體育館中的大螢幕拍到觀眾席上的蘇媽蘇爸,雖然明知是假的,但有幾刻的表情,都好像來得真的太假。 飾演蘇爸的錢小豪,要隱藏他的英偉帥氣,始終太難,要他扮演一名草根粗人,有點難度。 我反而覺得驚嘆的,就是一生應該沒有吃過什麼苦頭的吳君如,卻可以把蘇媽這個角色,在不同階段,都演得如此活形活現。 除了神奇小子,原來也有個神奇媽媽。

黃妍 Cath Wong | 九道痕跡

Sony Music的副品牌O.U.R. WORKS《平原習作》,成立於2013年,主打文青小清新、曲風治愈的音樂路線,算是某種模式的「另類」。 加入《平原習作》旗下的黃妍(Cath Wong),由一名女生抱住一支結他,走遍全港18區街頭busking,轉戰主流樂壇大舞台,成為一名全能創作女歌手。 出道兩年半,剛剛推出第二張專輯《九道痕跡》,風格已不再局限於小清新,而是一派初熟女生的知性,柔中帶剛,民謠曲風中,卻暗藏搖滾的基因,時刻更具備爆發力。 《遲起的鳥兒有蟲吃》是首帶著Celtic鄉謠舞曲,節奏及調性都充滿微妙變化的作品,是廣東歌中少見的曲風。 《牆身有裂》則展現出Cath搖滾的一面,Indie Rock曲風的旋律,除了電結他的音效之外,和音方面,編排是亦下了不少心思。 《刮骨》是一首很有畫面,情感帶點抑壓的歌曲,Cath的演譯,亦有別於平日的她,加多了一點兒的憤怒,引導入副歌前的旋律,更似是要把壓抑的情緒,一口氣爆發出來。 歌曲中呈現出一股如環境聲般的空靈氣氛,Cath的歌聲與和音,漂浮在空氣中,幻化成樂器的一部分,《消失的人》說的,原來是一個有關於受欺凌者的故事。 近期的大熱歌《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旋律像思潮蕩漾中的海浪,一波接一波的暗湧,逐步推進,直至推展至副歌最後重複的高潮,Cath的演譯依然不徐不疾,收放自如。 沉思中,思念中的人,相貌卻愈見模模糊糊,那種感覺感覺,實在教身邊的親人難受,《無聲浪》正好描述出,腦退化症患者身邊人的這一份無奈。 《天光前》用結他節奏讓你把心扉打開,輕鬆地面對未來的挑戰,是首充滿能量,帶來希望的輕搖滾歌曲。 《輕盈》加入較多的電子節拍和樂器,中版的電子舞曲,電子低音的衝擊下,令人覺得歌曲並非一如其名地輕盈,表面上正向的力量中,反而有點沉重感覺。 《我沒有歌》好像要把Cath送回出道前的單純生活,簡單的編曲和旋律,帶點青澀,演譯亦來得輕描淡寫。

林一峰 Chet Lam | 思源

平日深居簡出,在娛樂新聞的蹤影近乎零,但事實上,他卻一直在全天候埋首創作。屈指一算,林一峰已帶來了他的第20張專輯《思源》,12首新歌,主力都是國語作品,除了一首粵語歌。 先坦白說,這些年來,林一峰的城市鄉謠作品,音樂風格,其實變化不大,歌曲旋律,總有點像似曾相識。 但奇妙的是,每一次,當我把他的新專輯播響,感覺上,就像是和這位老朋友敘舊,促膝閒聊。我和他,又會再一次,一起坐在客廳中某個舒服的角落,一邊淺酎一口沒加冰的威士忌,一邊滔滔不絕地,訴說一下彼此的近況。 就是如此,一聽,我就會又一次一口氣把整張專輯聽完。 這張新專輯,除了一人一峰一結他,一如近年的作品,一峰在編曲上亦加入了弦樂配器,令專輯中的部分歌曲,增添了多一份令人感到份外窩心的溫度,但他的情感所到之處,依然從不氾濫,點到即止。 作為專輯的序曲,《我的所有》是一首典型一峰風格的公路歌,結他的節奏像滾動中的齒輪,伴隨著引領你飛翔的弦樂和手風琴,邀請你和他展開一段豁達人生的新旅程。 但先抓住我聽覺神經的,反而是《一》這首歌。弦樂和鋼琴的編曲,襯托起優美的旋律,「走着走着走着走着感受着時間,想着想着想着想着思念深一點」的副歌唱起來,像給我的思緒長出一對翅膀,遨遊在無際的天空中。 《啞風鈴》同樣是一首充滿意境的歌,銅鈴、沙鈴及沙鼓所營造的空靈氛圍,加上如詩般的歌詞和簡約旋律、喃喃自語低音大提琴,再加上在沙發角落的大提琴,一起為你娓娓道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分水嶺》以鄉謠藍調風的Slide Guitar前奏展開,有別於整張專輯小品小清新的主調,這是一首較為大氣的鄉謠藍調搖滾,「翻你翻過的山丘,渡你放過的急流」正正展示出歌者的豁達心情。 整張專輯唯一一首廣東歌《再見一次就一次》,像總結了近年不少人的心情,副歌「每次也是第一次,每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和音,令人聽出耳油,是一貫一峰風格的治愈系的城市民歌。

Gwendolyn:網絡安全隱患

電音歌姬Serrini 當有人頻頻在高呼香港樂壇已死,我反而覺得,如果舊的那一套,在這個時代已經崩壞,正所謂「舊嘅唔去、新嘅唔嚟」,死了又何妨? 好了好了,舊勢力死了,新勢力有能力接棒嗎? 如果你還有心留意香港樂壇的話,一定會發現到,過去十年,這股獨立新勢力,早已醞釀得如火如荼,近幾年,多得互聯網多得ViuTV多得KKBox多得Spotify多得AppleMusic,終於來到引爆點。 自去年的音樂頒獎禮之後,坊間多了主流媒體提及Serrini這名字。 但其實,屈指一算,獨立唱作人Serrini已經出道9年,老早累積了一班忠實的粉絲,最近發表《Gwendolyn:網絡安全隱患》,是她的第六張專輯,因為不斷有新粉絲出現,於是,我身邊不少剛認識她名字的朋友,還會以為她是樂壇新人。 數碼時代獨立製作 在這個數碼時代,明明大家可以用串流聽歌,Serrini的作品,卻仍然可以在Apple Music付費下載榜大賣,實體CD更不用說。 當然,今時今日,大賣的標準,不可以和80、90年代相提並論。但正因為這樣,於是還有樂迷願意掏荷包支持,更加難能可貴。 Serrini能夠在這主流媒體大唱片公司以外的平行時空裡大紅,主要都是因為她的作品,有點顛覆有點反叛,於是就能夠成為這個時代的聲音,流行音樂世界的搖滾精神,就是這樣。 在討好別人前,先要討好自己。相信因為是獨立製作,要考慮的政治正確元素,相對較少,難怪Serrini歌曲的題材,可以較任何主流流行樂,來得更自由奔放啜核鬼馬,玩味可以玩得更徹底,有必要時,當然包括了廣東話粗口作助語詞。 但我覺得,大部分情況下,Serrini只是歌名歌詞出位,歌曲風格,其實大部份都非常易入口,是旋律優美的小清新,編曲演繹都偏向民謠Indie。 騎呢小清新先聲奪人 初出道,被譽為「騎呢小清新」,歌曲多數都是有點兒台風的小清新結他民謠作品,《蘇菲亞的波霸珍珠奶茶》、《我在流浮山滴眼水》單看歌名已經是亮點,語出驚人。 近期作品,則逐步走向較華麗的電子樂音,風格接近90年代Synthpop,歌曲如《溝晒啲仔》開始略略走向另類偏鋒,《邪童謠》整張專輯更索性大玩暗黑電子死亡,於是又開始被冠以「電音歌姬」這綽號。 但好像有多重性格的她,又會來一首旋律甜美的《油尖旺金毛玲》和《Don’t Text Him》。 Serrini的唱腔,除了可以用玩味風格演繹騎呢小清新,但認真起來,她又可以充滿騷味,第一次聽,她令我想起當年唱Mercy的電音組合《Sandii & the Sunsetz》的Sandii。 Serrini的嗓音,亦很有個性,唱起來的尾音往往帶點媚,會令我聯想起《野花》時期(90年代初) 的林憶蓮,當然,Serrini又有她獨特如標誌的聲音印記。 全新專輯《Gwendolyn:網絡安全隱患》 說回她的新作《Gwendolyn:網絡安全隱患》,單從專輯主題,已經感受到作品的貼地性,以及與時代脈搏同步。 《燎原》就像是一首舞台劇的序曲,音樂帶點暗黑神秘,電子音效的編曲,如華麗上陣的舞台服裝,Serrini如暗黑女神,置身如陰暗中,同時,卻散發著色彩閃爍變幻的燈光,。 《網絡安全隱患》的編曲,把我們帶回90年代的Pet Shop Boys舞池,Serrini的歌聲,充滿爆炸力,一句「令你令你令你令你令你令你 感覺很安全」,彷彿在向90年代曾稱霸流行榜的《相逢何必曾相識》致敬,令你令你令你發出會心微笑。 《越活越惹禍》再次把大家帶到90年的舞池,肥美的低音Analog Synthesizer,衝擊著進擊中的電子鼓,充滿霸氣,進入副歌,更醞釀著即將進行黑幫大廝殺般的危險氣息,很有畫面感。 《離原》用鋼琴的切分音節奏作前奏,是一首惹人沉思,風格較黑暗的慢板作品,Serrini的歌聲,彷如幻化成周圍Synth Pad聲音的一部分,苦中帶甜,迷幻如軟糖。 《~旋轉with me*》帶點夢幻,Serrini頃刻華麗變身,幻化成日本變身少女卡通的女主角,像是百變小櫻登場,Major 7th chord的電音Appregio,令歌曲增添一片浪漫甜美。 《要做更壞的事》是首華麗的電子Ballad,Serrini實在是媚在骨子裡,歌曲帶點性感帶點壞壞,林振強先生終於找到繼承人,曲風令我想起我的好友亞里安生前創作的Minimal式甜美電音。 《繼續玩》是首電子Chill Out風的沙發音樂,飄渺不定的電子音效,把你帶到外太空的遠處,無重力地漂浮,讓我想起90年代的日本電子組合Dip in the Pool。 《長期浪漫》回到凡間,是一首曲風平凡,旋律令人琅琅上口,帶點J-Pop味道的流行作品,中間日文那段,相信是向久保田利伸當年的《LA·LA·LA LOVE SONG》致敬。 《I’m Fine, Thx》是繼續義無反悔的電子大流行,旋律充滿90年代J-Pop偶像流行風格,但卻不會讓你感到絲毫過時的感覺,副歌部分,跳躍式地把大家帶到星光閃閃的舞池。 《I’d Like a …

Gwendolyn:網絡安全隱患 Read More »

疫情引爆,全球電商進入3.0時代

電商1.0 | 電子平台取代實體店 如果不包括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的話,談起電商,不少業內人士,都會視90年代中期為電子商貿的第一個引爆點。 時間表上的里程碑,由1995年Amazon和eBay開始,然後於1997年,出現了當時還是以網店和速遞租借DVD的Netflix,1998年,網上支付PayPal,進一步催化了電子商貿的新一頁。 來到亞洲,阿里巴巴於1999年出現,初期主打B2B原材料,2003年開設了淘寶網,力攻消費者市場,翌年亦推出了支付寶,中國電商的崛起,令世界從此不一樣。 以上的所謂電商1.0,其實主要以互聯網取代實體店的購物體驗,在網絡虛擬世界,建立產品目錄龐大的Marketplace,同時,亦以最方便消費者找到產品的方式,去中間化後可給予的最優惠價格,成功創造了一套全新的生態鏈。 商業無情,電商更是一個風聲鶴唳的殺戮戰場。 Amazon淘汰了不少傳統實體書店,逼使Barnes & Noble關閉了大部分店舖,及後力推電子書,更把傳統出版印刷業逼到牆角。Netflix更兇狠,本來是全美最大型DVD錄影帶租借連鎖店Blockbuster,也因它的出現而關門大吉。 除了零售類的實體業務,這種去中間化的電商1.0特色,間接令很多傳統旅行社,或者是靠作為中間人運作的業務,逐漸在實體市場上消失。 電商2.0 | 網店普及化 大概又過了10年,電商逐步踏入2.0時代,2006年,Shopify及後來的Etsy的出現,令電商革命性地普及起來,世界各地的獨立小商戶,都可以參與成為電商老闆,除了本地消費,物流業供應鏈的普及,亦令更多商戶可以參與跨境電商。 在差不多的時空內,傳統的大型零售企業終於醒覺,不想坐以待斃,紛紛投入資源,建設品牌購物網站,零售巨人如Walmart、Home Depot、BestBuy、Costco和Target等,逐一在互聯網上架。同時,亦透過會員制度,讓消費者可以自由地,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可以享用購物退貨換貨等服務。 電商3.0 | 購物社交化 電商2.0之後,到了2017年左右,開始陸續有學者和商界人士提出電商3.0之說。這個時代的電商,最大特色,就是購物體驗的社交網絡化、電商店舖的碎片化。 同一家電商,已經不再囿於一個網站,或者是一個手機App。 電商可以隨時出現在品牌某個社交媒體平台的官方帳號上,也可以是一個NewsFeed上的廣告模組,亦可以出現在某位網紅的網上直播活動之中,甚至是,電商的客服,可以是在手機即時短訊軟件中的聊天機械人。 基本上,電商3.0的模式,比起上兩代的電商,來得更無遠弗屆、甚至更無形無相。 直播營銷,網紅帶貨 此外,除了在社交網絡界活躍的明星,電商3.0亦令到更多網絡素人,都可以一同參與這一場電商營銷活動。 成為品牌贊助的網絡素人,是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銷售對口,他/她們在社交網絡發表相關網誌、照片或短視頻,以消費者的角度,為大家推薦產品。 手機4G上網已經是基本動作,5G亦已蠢蠢欲動,網絡直播視頻(Live Video)技術和硬件亦同時取得突破,除了中國,直播營銷(Live Commerce)已經在北美,以及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陸續興起。 網絡紅人會在指定時間,於他/她們的社交網絡賬號中,進行視頻直播推廣活動,與潛在買家直接互動,直接在平台上下單。自娛娛人之餘,更可獲得收入,不少商家,更會直接與廠家分紅,多勞多得。 當5G進一步普及,相信AR和VR亦會帶動電商3.0的直播營銷購物體驗,再來另一次的革新。 同時,電商3.0將會賦予消費者更多的參與機會,他/她們會更不甘於成為被動消費者,渴求給予商家有關產品和服務的反饋,希望能改善其購物及產品體驗。 互聯世界,好像要在每十年左右,就來一次世代交替,電商世界也是一樣。 Google及Faceboo兩大廣告平台,積極加強電商整合 2020年,一場全球世紀疫情,引爆了電商3.0的全球發展,社交距離除了造就了全球網絡零售激增,亦加快了社交網絡平台與電商的整合。 過去一年,互聯網巨人Google及Facebook已先後啟動各自的電商平台(Google Shopping、Facebook Shop、Instagram Shopping),讓用戶可以在他們的平台上開店,費用全免。 最近,他們亦先後宣布與Shopify和Woocommerce合作,讓更多廠商,可以將其電商網店,在Google及Facebook的多種互聯網產品中,開一度隨意門。消費者在瀏覽期間,遇上商品,並可以直接進行網上購物交易,連跳出相關軟件都不需要。 另外,兩大巨頭亦推出了影像識別功能,讓用戶可以在觀看/搜尋影片或照片內容的同時,以人工智能,協助用戶搜尋畫像中出現的相關或類似商品,並顯示在那家網店可以買到,價錢又如何等資訊。 最後,更值得留意的,是今年Google I / O上宣佈的Shopping Graph,據稱,用戶透過人工智能搜尋,可以同時獲得同一產品相關的電商網站、網絡評測、價格比較、視頻內容等等的實時資訊。 目前,尚未知道這商業模式會是怎麼樣,但預計都會是另一場的SEO排名遊戲,有本事做好內容,自然排名便有可能升高,但想更快爭取曝光的話,當然亦可以靠廣告投放推動。 (原文刊登於2021年7月3日信報《經管錦言》,我是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