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場澎湃的聲音體驗 - Dune電影原聲專輯

一口氣聽了這張電影原聲專輯好幾遍,每次聆聽,我總覺得,自己像在做一場永遠都不會發完的夢。 回想電影中一望無垠的外太空沙漠,配合音樂和音效營造出的氣場,一瞬間,靈魂就像被攝了進去一個遙遠的國度,人像在夢遊。 在某個訪問中透露,為了製作更宏大的電影感效果,Hans Zimmer更在家裡的錄音室特別建造了一套Dolby Atmos監聽系統。 他直言,這套電影配樂作品,有很多的聲音細節十面埋伏,你一定要用大喇叭才能夠聽得到。 我的家沒有巨型揚聲器,書房裡只有一對KEF LS50W,但執筆這刻,仍無損我對這配樂的欣賞體驗。 事實上,近年Hans Zimmer的電影配樂作品,都極力試圖去管弦樂化、去大旋律化、甚至是去固定節奏化,與其說作品是電影配樂,說這其實是音效設計,可能更加貼切。 在Dune的配樂中,更採用了不少具實驗性的前衛古典音樂元素,亦自創了一些樂器,甚至是以敲擊不同物料而製造出的音響效果(其實近年坂本龍一也做了不少類似的實驗),亦很著重音效的包圍感。 第一軌《Dream of Arrakis》音樂響起,像來自遠古的原始粗獷聲音,戰鼓與號角如號召風起雲湧,再加上電子音效和人聲所營造的龐大音場,馬上令我聯想起20世紀作曲家Krzysztof Penderecki擅長用管弦樂器築起的音場,逼力萬鈞。 緊接的《Herald of the Change》,由Hans Zimmer的御用吹管樂手Pedro Eustache,吹奏Duduk這別具亞美尼亞中古神秘色彩的木管樂器,優美地鳴響動機旋律;未幾,音樂畫面像有多艘龐大的太空船從天而降,低沉的大鼓、電子低音提琴及銅管音響,再加上用層層疊疊的女聲營造出來音場,像是山雨欲來,音樂抵達中段,女聲亦步亦趨,一浪接一浪,層層推進。 《Bene Gesserit》是電影內神秘女性宗教團體的登場曲,喃喃細語的吟詠,如鬼魅般令人窒息的氣場,配合電子音效的人聲混音來自四方八面,遙遠之處又有像在深處傳來的刮削金属噪音,樂曲後半段,具宗教意味的人聲漸轉明朗,唯樂曲尾聲,卻突如其來一段懾人的女聲咆哮,一聽就覺得心寒。 《Gom Jabbar》的開首,是電影中典型的天外之音,音樂人試圖用不同的聲音碰撞與混音效果,創造出好像來自異域的soundscape,音樂尾聲,女中音的詠唱,帶出電影的主體旋律動機,像是來自深淵的吶喊。 緊接而來的《The One》,承接上述的主題旋律動機,又是幻化成另一種氛圍。 《Leaving Caladan》低音號角響起,主題旋律動機再次啟動龐大的變奏,然後以具Progressive Rock氣焰的電結他進入,搖滾鼓擊掀起澎湃氣勢,帶動著龐大的聲音氣團飛馳,氣勢磅礡,最後,一響敲鐘,一錘定音,手法令我聯想起Hans Zimmer另一名作Inception的配樂主題。 《Arrakeen》一開首啟動重複的節奏聲響,以及如玻璃磨擦產生的聲效,正正描繪出電影中具特色的飛行工具,如蜻蜓般展翅於沙漠上空拍動的情景,背景的環境聲效,配合如戰鼓般的敲擊,氣場充滿迫力之餘,也有很多音效的小細節。 《Ripples in the Sand》好像是整套電影配樂的靈魂所在,既讓你聯想起電影中飛翔於沙漠上空,亦感受到在陸地上漫步時舉步維艱時,以及觸目所見的大漠無垠景緻。同時間,音樂亦像不斷交疊了主角跨越時空的夢境,前奏之後,音樂踏入正題,主題旋律動機,亦再次由女高音帶動,再加上在旁和應的吹管樂器,四方八面如幽靈般從天上降臨,重金屬樂器再加強力度。樂曲進入尾聲時,戰鼓再次敲動,龐然巨物於大漠中突然出現,急速的機械節奏步步進逼,最後,主題旋律動機由女高音再次現身,把大家帶進另一個透不過氣來的夢魘。 《Visions of Chani》以多種人聲和電子聲效作素材,像一幅水墨畫,聲音一邊在流動,卻沒什麼戲劇性的起承轉合,只有含蓄地變化。 《Night on Arrakis》更像是配合畫面的聲效設計,旋律像有點漫無目的地浮遊,低音人聲竊竊私語的聲效,尤其令人感到不安。 《Armada》先以具宗教色彩的人聲吟詠營造懾人氣氛,管弦樂進入後,是較典型的Hans Zimmer聲音,氣吞山河,你難免會聯想起電影Dark Knight 蝙蝠俠的序曲。樂曲中段,剛強的節奏啟動,大規模的風笛隊伍霸氣登場,同時戰鼓與號角一再響起,表達戰幔即將展開,期間亦加入了男聲詠唱,配合多種電子化的管樂重疊起來,彷如掀起沙塵暴,將氣氛的壓逼感推向高峰。一輪粗獷的鬥爭後,遍地狼藉,只餘下陣陣悲愴氣息。 《Burning Palms》承接著上手的音樂動機,但卻展現出不安浮躁的情緒,低音銅管咆哮般的電子聲效,令人震耳欲聾,亦加倍低音令人難以安坐。 《Blood for Blood》繼續彌漫著令人不安的情緒,音樂佈局具有悲劇意味,男中音合唱一派莊嚴肅穆,到後半段,卻突然出現如心肺撕裂的女聲吶喊。 《The Fall》先以低沉的電子弦樂把情緒沉澱,同時滲入尖銳刺耳的高音弦樂和敲擊樂器,女聲合唱團配合電子音效的音團,再次從天而降,展現出如天崩地裂的悲劇哀號,最後,留下一幕幕死寂的灰暗。 《Holy War》合唱團竊竊私語的人聲如空氣,滲透在體積龐大兼由低音聲部帶動的弦樂之間,展現出一股不安氣場,後半部,音樂再次進入半夢半醒的世界,帶出點兒希望的曙光。 […]

氣場澎湃的聲音體驗 - Dune電影原聲專輯 Read More »

2022年數碼營銷新常態(綜合加強持續更新版)

經歷2020年被偷走了一整年,踏進2021年,大家逐步收拾心情,開始接受新常態這現實。 期間,相信有不少朋友,可能會像我一樣,繼續在匆匆忙忙跌跌撞撞之中,努力尋找平衡生活的新模式。 新零售、新體驗、新常態 有關香港的零售業,執筆更新本文內容的這一刻,我先參考了政府統計處於2022年1月3日發表的最新數據。 2021年首11個月的合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較2020年微升8.3%。 表面上,網上銷售升勢強勁,較2020年高達40.1%,唯目前首11個月總和,只佔全年整體零售價值的11.2%。 對於部分零售業商戶而言,不少人仍活在寒冬之中。 現實是,疫情前的香港是遊客的購物天堂,疫情後缺乏海外旅客支撐的香港零售業,營業額落差甚大。 剛剛啟動的電商業雖有持續增長,但只受惠於某少數行業,對整體零售數字而言,仍屬九牛一毛。 可是,正面去看,過去一年,很多從前像要施九牛二虎之力才可成事的,尤其是企業的數位轉型,反而可以加速落實,從前各部門各自各精彩的,今天亦可以一氣呵成地整合起來。 用戶體驗即營銷,無分實體或數碼 香港消費者喜歡到實體的零售店舖,享受有服務有實物拿上手的購物體驗,我相信不會改變,但同時,疫症期間,不少消費者亦習慣了網購的便利,尤其是在購買日用品之上。 基本上,由於網購、網上訂餐,已成為生活新常態的一部分,對於後疫情時代的不少消費者而言,他們的心目中,不再有實體與電子零售概念之分。 由選購、下單、收貨、以至退貨;實體店、網站、手機App,無論是那一個渠道的接觸點,實體與電子零售之間,消費者對用戶體驗的要求,今後,都一定是可以無間地進行。 因此,對於部分企業來說,即使電商的收入,暫時未必能與零售業務相提並論,發展電商平台,整合實體業務,依然是首要任務。 尤其是,當各大數碼媒體平台的私隱設定和限制愈來愈普遍,作為品牌,透過消費者日常消費活動,直接收集和整理第一方的用戶資料和數據,才是新時代營銷的皇道。 2022年,相信陸續會有更多集團式經營的企業,願意把資源,投入CRM客戶關係管理之上。 到時,除了香港兩大消費獎賞龍頭—易賞錢和yuu,日常消費,會有更多類似的零售積分計劃出現,埋單前,會有更多人問你:「先生/小姐,有冇登記XXX換積分?」 營銷界進入元宇宙時代 科技公司幾乎各自各都在磨拳擦掌,但Facebook先拔頭籌,連母公司也易名Meta,其象徵意義甚大。 第一,目前最財雄勢大的科技互聯網公司已經全力投入元宇宙。 第二,社交網絡亦將會進入Web 3.0的沉浸式體驗時代。 除了Meta,Microsoft同樣於差不多的時間,宣布了專門服務企業的元宇宙大計,在疫情爆發後,Microsoft Teams有相當不俗的的增長,Microsoft版本的元宇宙,相信會是Microsoft 365的整合延伸。 至於在歐美市場備受年輕用戶歡迎的TikTok和Snap,某程度上,本身亦已經是 Social Media 3.0時代的產品,因此必然會順利過渡。 另一科技巨頭Alphabet(Google),雖然未有就Metaverse這熱門話題發表什麼大計,但事實上,除了早已涉獵AR和VR,個人認為,Alphabet的Metaverse世界觀,未必會主力押注在像Google Glass那類佩戴頗為不便的VR眼罩上,Android系統整合手機鏡頭的AR領域,相信更具發展潛力。 主打新世代的年輕人市場,永遠走在最潮流前線的兩大運動品牌,Nike和adidas已經高調地在不同的元宇宙平台插旗。其餘還有不少奢華及時尚界品牌,Gucci、Dolce & Gabbana、LVMH等,亦早已看好NFTs商機,染指其中多個元宇宙的數碼藝術項目。 繼社交媒體盛世後,互聯網熱潮的下一波,將會是2022年無處不在的元宇宙,針對的目標群,一定不是年過半百的我,而是Gen Z和Gen Alpha 。 後iOS 14.8時代的Facebook廣告生態 2021年9月,蘋果推出的iOS 14.8,為手機作業系統的隱私權政策和設定,進行大刀闊斧的更新。 基於「ATT:應用程式追蹤透明度」這新架構,更新iOS 14.8或以上的系統後,每個iPhone手機的App,都必須要用戶發出提醒,要求他們允許或拒絕被軟件追蹤行為。 此更新甫一推出,令不少日常要靠Facebook廣告做營銷的商戶,尤其是以網購為主打,對精準目標再營銷(Re-targeting)廣告需求甚殷的中小企,馬上成為苦主。 iOS 14.8對Facebook廣告最大的影響,主要在於其鎖定目標受眾的最大化,以及令廣告商戶難以在Facebook以外的數碼媒體,繼續追蹤鎖定目標用戶,進行精準化的再營銷。 同時,以往Facebook強項之一的廣告活動即時優化及成效評估,同樣會大打折扣。 蘋果手機辣招一出,很多朋友會以為,Facebook的廣告收入會因而大受打擊,但數字顯示,2021年埋數,全球各地不少地區的Facebook廣告收入,依然有雙位數字百分比的增長。 後iOS 14.8時代,普遍主力打品牌廣告的商戶,相信影響不大。但由於衡量廣告轉換率成效,將會難上加難,對於主力針對lower funnel的直效營銷廣告商戶而言,卻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踏入2022年,廣告商戶除了可繼續使用Facebook提供的用戶數據評估(雖然數據不斷收窄),策略轉為以品牌營銷為重點,以內容營銷吸引潛在買家,然後才根據對你產品內容有興趣或曾經互動過的用戶,設定為目標受眾,並進行再營銷。 在內容營銷這方面,Facebook影片來得更加重要,因為根據用戶消費影片的行為數據,廣告商戶能夠有機會找到質素更好的潛在買家。

2022年數碼營銷新常態(綜合加強持續更新版) Read More »

高效能Gym鞋品牌—LANE-EIGHT

認識LANE-EIGHT這品牌,大概始於兩年前,我無意中在SCMP讀到一篇有關品牌創辦人James和Josh兩兄弟的訪問。 有點意想不到,這個成功打入美國市場,獲得國際媒體報導的運動鞋品牌,居然是來自香港的本地薑。 但正所謂「天涯何處無波鞋」,全世界在等我入手的運動鞋,無論品牌與款式,都多如天上繁星,多一個,真的都可能嫌多。 更何況,LANE-EIGHT這個新品牌,居然夠膽獨沽一味走天涯,只有Trainer AD 1這款式。 驟眼看,鞋帶的綁法,靈感疑似是來自Nike Presto,鞋底的構造,又疑似Nike Lunar的東施效顰,還有鞋身採用的一體化網織纖維物料,整體加起來,就像是一對無印版的adidas Ultraboot。 人總是先入為主的,因此第一印象,LANE-EIGHT未能勾起起我的興趣,令我認真地對她了解更多。 後來,某天路過LANE-EIGHT的Pop-up Store,拿過實物上手,發覺做工不錯,售貨員又使力解說此乃環保物料又沒有使用任何皮革云云,是名副其實的一雙Vegan鞋。 一如近年不少國際大品牌所走的ESG企業方針,LANE-EIGHT雖然只是一個初生之犢的新品牌,在製作原材料的選擇上,卻同樣講究,一律都是取諸天然的循環再造物料,當中,更把大量人為廢物升級再用。 譬如,LANE-EIGHT的鞋身,採用再生聚酯紗線製作,材料來自廢棄膠瓶;而鞋底部份的物料,則是取材自大量充斥會對海洋有害的藻類,整個生產過程,當然亦講究減碳。 說到這裡,不期然會令我聯想到,在美國名人界中大熱的AllBirds,品牌同樣走DTC(Direct-to-Consumer)和持續發展概念,兩者都是象徵著新世代品牌的特色,除了是時尚,同樣亦是吸引新一代消費者,或甚至是投資者的熱門概念。 但說到我對LANE-EIGHT這個品牌開始產生興趣,其實是由我的健身教練開始。 過去一年,我開始逐漸留意到,我慣常去的那家Gym,身邊都總有幾位Gym友穿著這款運動鞋,此外,更包括了好些健身教練。 也許你會問,做Gym穿哪款運動鞋,是否真的需要這麼講究? 純個人體驗分享,先由我家的鞋櫃說起,我的運動鞋,大概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平日上班襯衫穿的便服鞋,功能性較弱,未必合適穿來認真做運動。 第二類,是我每個星期行山時,穿來踢石踩沙的行山鞋,功能性很強,但做Gym穿的話,可能會有點笨重累贅。 第三類,就是跑鞋,除了跑步時會穿,因為上述兩類運動鞋都不太合適做Gym鞋關係,於是,跑鞋就成為了我平日的Gym鞋。 跑鞋作為Gym鞋,其實我覺得還可以,當然,還要視乎你穿的是那類款式的跑鞋。 由於某些款式的跑鞋以輕巧先行,往前跑絕對可以,但當在Gym要做一些需要左右走動或跳躍的動作,甚至是要做一些負重運動時,間中就可能會感到有點缺乏安全感。 話說某天做Personal Training的時候,我和教練J閒聊,問他有那款Gym鞋推介。 二話不說,他就向我推介了兩個鞋款,其一就是Nike的Metcon,其二就是上述的LANE-EIGHT Trainer AD 1。 前者款式,教練認為鞋身結構會較為硬淨,習慣柔韌度較高的跑鞋的我,未必會習慣,的而且確,我目測另一邊廂正穿著一雙Metcon的一位教練,走起路來,確實有點像Robot Cop。 後者鞋身造型雖然同樣紮實,但鞋身在穩定性與柔韌性之間,卻取得相當好的平衡,除了合適做Gym,做較短途10K左右的跑步訓練都不錯,加上款式較接近休閒鞋,平日上班行街也可以。 教練J於是說。 當我還在考慮,應否入手一雙Trainer AD 1的時候,卻剛好遇上LANE-EIGHT終於推出的第二款運動鞋—HIIT Trainer。 驟眼看,造型和上一代Trainer AD 1好像分別不大,設計風格依然是簡約的休閒鞋,細心看,發覺鞋身鞋舌不再一體化,獨立鞋舌之外,鞋繩亦改為較接近傳統的穿法。 設計稍作調節的鞋身結構,在鞋身與鞋底整體的穩定性上加持,為應付需要快速切換左右動作的體能鍛鍊,亦強化了內外結構的支撐力,種種細節上的改良,都是為了更切合以健身為重點的日常穿著。 Trainer AD 1鞋身相對包腳,鞋身結構較像穿襪,腳掌厚肉的話,著起來亦會較緊,教練J建議,一般人可能要穿大半個碼。 但HIIT Trainer就有點不同,因為穿鞋繩的方式,雖然依然包腳,但腳掌貼腳程度較有調節空間,因此穿起來,沒Trainer AD 1那麼緊,腳趾亦有較多鬆動空間。 因此,有朋友建議,最好選擇平日最合適的貼腳尺碼,由於鞋身柔韌度極高,新鞋穿一次就可以break in,所以尺碼來說,愈貼腳,愈好。 穿上HIIT Trainer後,入到PURE的Gym場,我真的是「自信心返晒嚟」,尤其做負重兼且要走動的鍛煉時,馬步比平時穩,安全感亦大增。 我也嘗試穿HIIT

高效能Gym鞋品牌—LANE-EIGHT Read More »

用戶體驗即營銷

一直都想重拾黑膠唱片的樂趣,但希望一切從簡,於是,鎖定了可接駁藍牙喇叭直接出聲的唱盤。 尋尋覓覓,在網上遇上了 TONE Turntable這個來自奧地利的品牌,我獨愛她的簡約設計。 上網再找點資料,得悉這款唱盤是團隊與Pro-Ject Audio Systems合作的設計,唱針則和Ortofon合作。  本來打算直接向廠家網購,但期間,又無意中發現原來香港有網店代理ununliving,向他們的Facebook Page查詢幾次相關產品資料,回應甚快,反正都是網購,於是,我選擇了幫襯本地代理。 ununliving網店介面簡潔易明,購物和付費的體驗,尚算順暢。 兩個星期後,終於收到產品,產品包裝亦非常妥當。 但開始使用時,發覺藍牙出現了點問題,試完再試還是未能成功接駁。 於是,我馬上聯絡香港代理ununliving,並且把問題詳細陳述,兩三個小時後,已經有人回覆,並且致電給我,嘗試幫我拆解。 遇上過不少客服,他們第一個反應,就是總好像覺得,問題都是出於客戶使用產品不當,於是,對客戶方多方質疑。 但客服的重點,就是要先嘗試讓客戶感覺到,他/她正在積極幫客戶解決問題,所以,應對的態度和技巧,很重要。 通話的時間差不多在7點半,相信已經是過了下班時間,致電給我的朋友,聲音聽起來很年輕,態度相當友善誠懇。 我雖然未有主動要求,但對方已經很快表示,如有問題的話,他們願意馬上換貨,但請先讓他聯絡奧地利廠方,了解一下問題所在。 翌日早上,同一位客服朋友再聯絡我,說奧地利廠方回應可能會較慢,不想耽誤我的時間,不如先給我換機。 同一天黃昏,他已經把新一台唱盤送到我的辦公室,並且馬上試機,確認唱盤運作正常才離開。 說完我這個購物體驗的故事,我想說的是,我平日幫不少客戶做營銷推廣,近年也多了一些是幫助他們做網店或網上消費的廣告。 雖然,除了網站及手機App設計,用戶體驗並非我們公司專注的一環,但通常,我們都會自行掏荷包幫襯,親身體驗一下整個購物過程,順便給客戶一些真實用戶回應。 因為,我和我的團隊都真心認為,廣告可以大隻講,但用戶體驗,才是真正落地的要點。 近年,很多品牌都會把很大很大的力度,投資在廣告代言人身上,又或者,是大規模的媒體投放,相比之下,用戶體驗卻相形見絀。 我試過幫襯某大品牌的網店,收到產品時,見到其簡陋如夜冷店的包裝,實在嚇了一跳,我心想:「平時廣告中呈現的高級形象,去了哪兒?」 有很多品牌總以為,廣告可以幫他們解決大部分的營銷問題,可是,即使作為廣告從業員,我還是覺得,優秀的用戶體驗,才是營銷最重要的一部分。 尤其是,當踏入網購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服務體驗,實體的用戶體驗(收到網購產品時的開箱體驗) ,其實,反而變得更重要。

用戶體驗即營銷 Read More »

讓你浸淫在冷酷異境的音樂世界

另類、低調,有格調的音樂品牌ECM 我是在80年代中,開始接觸到ECM這個來自德國的音樂品牌的。相信和很多人都一樣,當初都是因為Pat Metheny、Keith Jarrett和Chick Corea這幾個著名爵士音樂演奏家的名字。 那個時候,我會想,為何這些年輕的美國樂手(當年大多只是20出頭),當他們在ECM出版音樂的時候,總好像不需要作任何商業考慮,可以更無拘無束地,嘗試一些平時很少聽到的音樂語言? 後來,就像尋寶一樣,發掘了很多其他如Steve Reich、Arvo Pärt、Alfred Schnittke等作曲家的實驗性現代音樂,然後又有Ralph Towner、Paul Motian、Jack DeJohnette、Jan Garbarek等冷酷風格的前衛爵士樂。 我形容ECM為一個音樂品牌,因為她給我的印象,基本上,由構圖充滿空間感的唱片封套設計,以至由不同樂手呈現出來的藝術氛圍,都幾乎可以令人馬上認出,哦,這就是ECM。 ECM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形容詞,因為,幾乎每張ECM的出品,都散發出一陣陣典型「冷冷」的低調氣息,容易惹人進入沉思狀態,間中又會讓我聯想起,灰灰的天,空氣有點潮濕,我坐在書桌前,眺望著窗外,下著毛毛細雨的某個星期日下午。 那個年代,我主要還是聽黑膠唱片為主,當手上拿著一張接一張的ECM唱片,一邊欣賞唱片封套的照片,播放時,一邊聽到唱針在黑膠唱片的坑紋上,刮出的啪粒啪粒細微雜聲,伴著徐徐響起像香薰般的音樂,這個情景,現在回想起來,就像個思想的奇妙旅程。 80年代資訊還沒那麼發達,對ECM這唱片品牌知道得少之又少,只知道ECM的全名,就是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後來才知道,這個源自德國,於1969年成立的音樂品牌,創辦人Manfred Eicher本身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音樂造詣深厚,同時亦是一名低音大提琴好手和作曲人。 ECM出品,大部分都是經由Manfred Eicher親身落場監製,由1969年開始至今,ECM已經發行了超過1,700張專輯。 在歐洲或甚至是日本,逛過幾家大唱片店,發覺ECM的唱片,總會被安排在一個自成一角的地方,就好像這個唱片品牌,已可以被歸納成一種音樂類別。 繼續以一個獨立品牌營運之餘,1999年開始,ECM開始由Universal Music擔任全球發行。及後,至2017年,由於網絡音樂串流平台已成大勢所趨,ECM亦經由Universal Music的古典音樂品牌DGG,擔任其串流音樂版權的代理。 同時間,ECM的經典作品和新作,也逐一開始在各大主流串流音樂平台上架,雖然,依然有極少部分的曲目,因為版權的關係,未能完全上架。 我明白,ECM的忠粉可能會對ECM數碼化感到有點失望,我亦覺得,因為有太多不熟悉的曲目,以及完全不知道是何許人的名字,當年少年傻兮兮的我,購買ECM唱片的經驗,都是看看唱片封面是否合眼緣,或多或少,反而有點像尋寶的感覺。 姑勿論如何,我還是覺得,當ECM的所有作品上架串流平台後,實在是一個打開大家聽覺體驗的好機會,尤其是,對於年輕一代的樂迷而言,這是一個難得能開拓視野的音樂盛宴。如果你在串流平台成功尋寶,也不妨購回專輯的CD或者是黑膠,作為珍藏。 當然,ECM的經典作品多不勝數,而當中,亦有不少都是極具實驗性的現代音樂,因此未必合適一般樂迷的胃口。在這裡,我嘗試向大家推介,以下這幾款ECM的入門作品。 Keith Jarrett: The Köln Concert (1975) 這可能是ECM歷來最暢銷最歡迎的作品,相信沒有多少人會異議,Keith Jarrett打開了不少人對爵士鋼琴即興獨奏的眼界,原來爵士即興可以如此無拘無束,天馬行空。這是一張現場演出的錄音,據說,受當時錯配的一台鋼琴限制,Keith Jarrett對鋼琴高音聲部不太滿意,於是他的即興演奏,旋律除了都落在中音,還有大量密集的低音節奏。 Pat Metheny: Bright Size Life (1976) 當年只有21歲的Pat Metheny的出道作,夥拍傳奇低音結他手Jaco Pastorius和鼓手Bob Moses,這個爵士三重奏組合,技術和音樂語言自成一格,即興造句靈感如泉湧,品味亦成熟老練得令人難以置信,如此精彩演出是來自這幾名廿來歲的年輕樂手,證明當年Manfred Eicher確實獨具慧眼。 Ralph Towner:

讓你浸淫在冷酷異境的音樂世界 Read More »

蔡健雅 DEPART – 洗滌心靈的音樂香薰

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節奏,當然,也包括了要靠演出和合奏為生的音樂人。 習慣了一個人宅在斗室之餘,蔡健雅也嘗試以一人之力,抱著一支心愛的木結他,宅宅地躲在家裡,努力地完成了疫情期間她首張推出的個人專輯。 整張《DEPART》專輯內的歌曲,主唱之外,蔡健雅也一人主力擔綱作曲、編曲、木吉他的彈奏,也填了好幾首詞,一切像歸回原點,踏實地當一名唱作人。 專輯中大部分的錄音,也在蔡健雅的家中進行,除了主打的木吉他,也加入了來自保加利亞樂團的弦樂組、敲擊樂組,以及與其他樂手歌手的隔空交流。 專輯的前半部,頭四首歌,整體上,較為大氣,上網找資料,才得悉原来找來了曾為《賽德克.巴萊》電影配樂的作曲大師Ricky Ho 何國杰助陣,為歌曲編排一些甚具電影配樂味道的弦樂,難怪音樂充滿畫面感。 專輯後半部,整體音樂風格,相對較為小品,予我的印象,就是是由蔡健雅一人一聲一結他,以自彈自唱框架建起來的音樂素描。 木吉他的伴奏亦相當簡潔,歌曲頂多只加入了輕輕的弦樂與和音,音樂純粹非常,就連點兒錄音室常見的電子合成程序都沒有,有點介乎作品Demo與現場Unplugged演唱的情懷,讓聽眾可以更近距離地,欣賞歌者一字一句的美好旋律的演譯。 事實上,蔡健雅別有用心,試圖透過《DEPART》專輯中的10首歌,為聽眾展示出她經歷因疫情而閉關後,靈修期間所重新窺視到的世界觀,難怪,歌曲都有種彷似能治癒心靈的空靈氣場。 當要面對世界的變幻與不安,我們應如何學習放下包袱,重新學習一個人自處? 同時間,我們又應如何虛心聆聽大自然告訴我們的訊息,珍惜地球賦予我們的一切?我想,這大概就是整張專輯所想傳達的訊息。 蔡健雅與木結他混為一體的歌聲,就是令人感到份外治癒,為專輯揭開序幕的《Bluebirds》,是整張專輯中,唯一編制較為龐大的作品,歌曲加入了一發聲就令人感到陣陣荒涼淒愴的陶笛,加上氣勢磅礡弦樂與敲擊,實在有點像National Geographic紀錄片的配樂。 《Breakdown》小提琴的獨奏,馬上抓住你的聽覺神經,及後以懾人的弦樂重奏及Flamenco節奏,蔡健雅戲劇化的演譯手法,讓你像看到荒野大地的畫面;歌曲中段,編曲上採用了流行曲少見的弓杆敲擊(Col legno battuto),以及Flamenco舞曲中常用的跺腳及拍手節奏,昇華成更戲劇化的舞台感,是一首優美的大地讚歌。即使世界崩壞,我們還是能夠跟隨大自然的節奏,一拍一步,勇往向前。 《Into The Wild》的曲風,有點像70年代的台灣城市民歌,但歌詞卻是此時此刻此時代的寫照「趕著去文明的時代,別忘記原始的期待,用生命把生命喚回來;向天學雲海,向地學青苔,我向天地學同在」,面對大自然帶來的人間浩劫,人類就彷如是更要懂得謙卑。與阿雲嘎的對唱,加上值得令人深思的歌詞,意境實在超然。 《出走》是專輯中我第一首聽到的單曲,歌曲甫一開首的結他與提琴聲音,就馬上散發出一種天籟之音之美態,歌者唱得既隨意亦具說服力,曲詞都展現出一副純淨飄逸的情懷。面對世界的諸多不安情緒,即使面前有多少未知,我們也不妨放下塵世間的所有,出走去好好看清楚這世界,說不定,你就會有美好的收穫。旋律接觸到高音域之處,蔡健雅輕輕如呼氣般的假音,一秒便在你的耳朵中融化,有點像輕爵士的演譯方法,讓大家赫然想起,蔡健雅實在是一位不可多得歌姬。 《那些小事情》一開首的英語歌詞及旋律,有點像向Carpenters樂隊的致敬,清新而且甜美的聲線,與大家驀然回首,回望昔日最美好的時光,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媽媽做家事哼著歌的聲音,早晨新鮮的空氣,用力盪鞦韆的快活,好懷念天真無比的我」,都足以令你「嘴角自然揚起」和「心找回安寧」。 《舊情歌》又是另一種既純粹又直白的情懷,蔡健雅包辦了曲詞,歌曲演譯也是一人一結他的獨腳戲,舊情歌也像是醇美舊酒一瓶,因為有所經歷,所以亦有所領悟,即使是輕描淡寫的一字一句,回憶中的愛情,回憶中的美好,卻有一種令人心裡戚戚然的感覺。 《全部的所有》由簡單的結他節奏,organ琴鍵襯著底,及後加入和音,就已經全面展現出蔡健雅一個人的豁達愛情觀,「大多數男人,害怕這樣的女人太強勢,難以控制,有太多堅持,所以最好別靠近」,如果真的遇上你的那一位Mr. Right,「懂你的人會說,愛你全部的所有」,愛情就是如此簡單又直接。 《Photographs》找來了意大利裔法國籍唱作歌手Carla Bruni對唱,除了英文,對方也用普通話唱出了部分歌詞,二人透過視像會議的途徑,進行越洋錄音的合唱。蔡健雅包辦了曲詞,同時,歌曲亦以簡單的木結他節奏,以及隨意的電結他Ad lib,再加上飄逸的和音,歌曲有點輕爵士的味道,歌唱演譯一副不經意,輕鬆而舒懷。”Where is love? Where is God? Has he been hiding hiding?” 向天提問,卻並非控訴。  《讓浪漫作主》先由電結他奏出如荒漠中唏噓,然後,歌聲展開,只有兩支結他,一支電、一支木,一左一右,擔綱伴奏,期間亦加入了像把所有聲音包圍在一個甜美汽泡的和音群,以夫子自白般的口吻,不落俗套地,告訴你她個人的愛情觀,「愛,如果走到下一步,別介意故事通俗,先刪除,人類理性的束縛,以浪漫為主」,是一首角度趣味盎然的情歌。 《Om Tara》就是歌者的心靈呼喚,歌曲以空靈的前奏展開,重複吟詠中的”Om Tare Tuttare Ture Soha”,是來自藏文的度母心咒,原意是想幫助念經者能夠以平和的心境,暫時拋棄塵世煩惱。此曲實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蔡健雅試圖以歌曲治療自己,治療聽眾,面對世界的驟變,我們能如何以溫柔的歌聲,為大家找到心靈上的慰藉。聆聽這首歌,我像呼吸到令人心神恬靜的香薰,是的,這就彷如是一首洗滌心靈的音樂香薰。

蔡健雅 DEPART – 洗滌心靈的音樂香薰 Read More »

唯有Sony才可以超越Sony

Sony WF-1000XM4 試用評測 怕自己先入為主,WF-1000XM4到手後,我一直遲遲未動手撰寫評測,反覆使用了連續四個星期後,我覺得是時候了。 是這樣的,我的確對Sony產品的音響產品有偏好,上回神作WF-1000XM3,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我認為音響質素最平均、軟件用戶體驗最好、戴得最舒服、最合我口味的ANC藍牙耳機。 若果不是因為我的重度使用,令充電壽終正寢,我想,我那台WF-1000XM3還是我會日常隨身使用的藍牙耳機。 WF-1000XM3退役後,我一直在等新一代的出現,最近,等到幾乎花兒也謝了的時候,我終於等到。 這一代的WF-1000XM4,相比起上一代,有沒有大躍進的差別? 只是試了兩、三天,我已幾乎可以蓋棺定論 — 唯有Sony才可以超越Sony。 造型格調更高、體型更小巧 單從外表看,Sony似乎下了很大的決心,在設計上,要把這一代的ANC藍牙耳機,來一個大變身。 首先,充電盒明顯地細了半個碼,耳機單元的乒乓波身形,目測好像比上一代豐滿,但實質上,卻原來是縮水了差不多10%。 WF-1000XM4分別有一黑一白的顏色選擇,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手頭上的黑色。 用料上,啞色的磨砂面,無論是充電盒,或者是耳機單元,物料的質感都不會令你覺得太膠或兒戲,同時,也給你一種細緻的高級感覺。 耳機單元兩邊,你會發現各自有一個小小的銅色金屬圈,看起來,令整個單元增添了點份量,以為是一個提高格調的設計點綴,但其實,這是負責主動降噪功能的收音咪。 新一代耳棉,被動降噪效率更高 此外,令我第一時間留意到的,還有型號EP-N1000的新一代耳棉,隨機盒附送了三對尺碼,以供選擇。 這款Sony自家新設計的耳棉,採用了介乎Comply與彈性軟膠之間的物料,以聚氨酯記憶泡沫及軟膠合成,具有膨脹及記憶性。 佩戴起來,實在比上一代隨機附送的耳棉,舒服得多,雖然我是Spinfit耳膠的擁躉,但我試用了一星期後,已經決定沒有更換的必要。話說,有坊間評測發現,Spinfit耳膠用在這款耳機上,可能會影響到主動降噪的效果。 除了佩戴舒服,由於其物理上的密封性,亦讓耳機在即使未有啟動主動降噪的情況下,單憑耳棉的物理被動降噪,依然能夠提供質素相當理想的隔音效果。 在這方面,Sony做得相當認真,亦非常仔細。官方最新版本的手機應用軟件Headphones Connect,追加了一項功能,就是可讓你測試比較,跟機附送的S、M、L三對耳棉,那一個尺碼最能緊貼你的耳道,防止漏聲,令隔音效果更佳。 事實上,在相對靜態的環境下,即使未啟動主動降噪,WF-1000XM4的已經有非常出色的隔音效果。 譬如這一刻,我在家裡的書房邊聽歌邊撰寫這篇評測時,雨點打在窗外樹葉上的滴滴答答,已經9成被這對耳棉隔開,基本上,我覺得其實沒有啟動主動降噪的必要。 Headphones Connect手機應用軟件,提升使用體驗 說到這裡,不得先談一談WF-1000XM4的手機應用軟件介面設計。 在這方面,相信是因為進入藍牙耳機市場的日子夠長,走過一定的冤枉路,在手機應用軟件的支援上,我相信Sony是目前藍牙耳機市場中,在應用軟件這方面下了最多功夫的品牌。 撰文此刻,Sony剛剛於2021年9月尾更新了8.2版本的Headphones Connect手機應用軟件,同時支援其他Sony旗下的藍牙耳機及耳筒。 Sony的藍牙耳機手機軟件,大大提高了整個使用體驗,除了個人化設定比起一般同級的耳機多樣化,介面亦十分簡潔,易於瀏覽不同功能設定。 我特別欣賞那個圖像化的主動降噪個人化設定的介面設計,當啟動了Adaptive Sound Control後,軟件更會記錄你經常出現的位置,然後學習你處於該位置時的移動或靜止狀態,從而把耳機的主動降噪程度,自動轉換至較適合的設定。 當你身處交通工具上,處於靜止狀態,又或者,當你在路上行走,主動降噪都會自動進行貼心的優化,舉個例,當軟件偵測到你正在跑步,為安全起見,環境聲便會設定為最大化。 此外,當你啟動環境聲效的時候,你便可以隨個人需要,分20個Level,選擇可透過耳機進入耳朵的環境聲效。 其中,你更可以選擇Focus on voice的環境聲效,這個設定的好處,就是耳機一邊在進行主動降噪的同時,當你身邊有人在和你說話,或者附近有聲音廣播的時候,耳機都會聰明地測試到人聲的頻譜,讓即使正在聽歌的你,都能夠聽到和你說話的人聲。 此外,軟件亦有一個Speak-to-chat設定,當你在戴著耳機的時候,只要你開口說話,音樂就會立即自動停播。 軟件也提供了一個360 Reality Audio 的設定,幫你分析你的耳朵,然後提供環迴立體聲播放,但要留意,這功能暫時只限指定音樂串流平台,其中包括TIDAL,較主流的Spotify及Apple Music都未有支援。 預設不同音效場面的EQ,向來都不是我杯茶,但無可否認,Sony在這方面也做得相當出色,令我另眼相看,覺得一試無妨。 每組預設EQ,音效設定都恰好自然,有音樂品味,不會令你感到有太「為Bass而Bass、為爆而爆」的感覺,效果不會太浮誇喧染,音樂感亦是不俗。 雖然,話說回頭,在大部分情況下,我還是會把EQ關掉。 低清音檔升呢高清 Sony還有個獨門黑科技DSEE Extreme,是上個版本DSEE HX的升級版,她能夠把取樣質素較低的音樂檔案(譬如MP3或AAC)訊號重新組合,從而做到升級的效果。 但在一般出外使用的情況下,為了獲得最佳效果,我通常會把想聽的歌單,用最高清的音檔事先下載到手機,所以,這個功能對我來說,老老實實,用途不大。

唯有Sony才可以超越Sony Read More »

ViuTV與她的12廣告門徒

2021年廣告界的熱門話題,不是那個新媒體新平台新技術的出現,而是行內人都在議論紛紛,最近那個品牌找了那位MIRROR的成員作廣告代言、他們出席了那個公關活動,又有那位MIRROR成員的廣告牌,成為了粉絲們的打卡熱點,大家要趕緊在廣告下架前湊熱鬧云云。 暫時沒法獲得官方的統計數字,但根據不少新聞的報導,2021年以来,MIRROR 12子合共曾經接拍的廣告及出席公關活動,保守估計,最少已超過一百個。 踏入2021年第三季,這熱潮似是有增無減,而所涵蓋的廣告產品類別,亦相當廣泛。 代言廣告類別無處不在 由最初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由年輕偶像代言的FMCG(快速消費品)和電子消費產品、到近期無處不在的銀行、保險、電子金融產品,以致是旅遊服務平台、外賣訂餐服務、時尚奢華品牌,處處都有MIRROR蹤影。 另一個反常規的現象,就是昔日主要由女性代言的護膚及化妝品,如今亦被MIRROR成員成功搶灘,人人各佔一方,攻陷萬千女性消費者的心。 基本上,除了樓盤廣告,差不多全香港最願意投資在廣告的廣告商戶類別,MIRROR成員都登陸已成為代言。 快速回顧一下,廣告商找名星偶像代言時亦有之,並非什麼新鮮事,廣告商之間為爭取成為茶餘飯後的佳話,曾幾何時,於90年代,當香港電訊商業踏入戰國時代,四大天王曾一度成為了幾大電訊商的寵兒。 香港經歷2014年及2019年兩次的大時代事件,令向來忌諱在政治或敏感話題取態的香港廣告商,曾經苦惱無明星代言可用,直至MIRROR的出現。 來到2021年,香港踏入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商業活動重新活躍起來,在政治及敏感話題上似是近乎免疫的MIRROR 12子,旋即成為各大廣告商的新寵。 MIRROR廣告潮 除了時勢做英雄,為何MIRROR所引發的廣告潮,卻會成為了一個深入每個階層的社會現象? 要討論MIRROR的廣告現象,先要由MIRROR的起源,ViuTV的《全民造星》開始。 每個主流媒體都需要造星,無論是盛世時代的TVB、革新時代的叱咤903,都一手捧紅了不少天皇及星級藝人。 當踏入社交媒體時代,媒體的造星模式再進化,選秀節目加入了觀眾互動和真人秀的元素,整個偶像的育成過程,受眾都有機會主動參與,因此,亦成就了偶像與粉絲之間的微妙關係。 事實上,類似的選秀節目,在歐美及不少亞洲地區一直盛行,但在香港,當坊間對舊時代媒體的厭惡,同時飢餓著新一代年輕偶像出現,到了《全民造星》,終於來到一個引爆點。 偶像經濟學 從前的粉絲,除了購買偶像的商品(唱片、演唱會門票、周邊產品等等),頂多只會流連在偶像出沒的地方,等星、追星。 這個時代的粉絲,卻因為心靈上與偶像經歷過整個育成過程,大多已明白到,參與網絡投票、在社交媒體上幫助偶像造勢等行動,都會直接影響到偶像的命運。 更重要的,就是粉絲們開始意識到,人氣如浮雲,要令偶像長做長有,在網絡上衝流量還不夠,要增加偶像的商業價值,才是成功關鍵。 如何增加偶像的商業價值?就是要令廣告商覺得,投資了在偶像代言後,能夠獲得相應的商業回報,而並非單純的話題及人氣。 經常會有人質疑,明星代言是否值得,如何計算投資回報?這一代的偶像代言廣告,似乎找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 偶像代言的商業模式 首先,偶像代表流量。 這一邊廂,當品牌的社交媒體帳號Organic Reach(自然觸及率)持續低迷,必須靠媒體費廣告帶動,而媒體投資換取流量。 另一邊廂,MIRROR成員各自擁有的社交網絡帳號,本身已經累積了固定的追隨者,本身已經是一個自媒體,再加上MIRROR成員在品牌的社交媒體帳號亮相,在鐵粉效應下,品牌能夠換取用單純用媒體費都未必能夠賺取的網絡流量及用戶互動。 MIRROR成員所帶動的流量,亦不止於社交媒體,近期好幾個有MIRROR成員出現的戶外廣告牌,亦成為粉絲或甚至是普羅市民拍照的景點,打卡後,又能帶動在社交媒體的二次曝光。 第二,偶像代表盈利。 為了向廣告商證明,代言的偶像有一定的帶貨力,不少粉絲會堅持購買偶像代言的產品,令廣告商除了能獲得知名度的虛榮外,更有實質的商業回報,能向財務大臣好好交代。 當然,這方面還是因不同的偶像及產品而異,一般的FMCG產品支持不難,假使代言的是高價位產品,相信就有點難度。 但偶像能動員的購買力,仍然不能忽視,看見坊間此起彼落的偶像生日廣告,大概你已可感到粉絲經濟的團結力量。 本文只提及了MIRROR,其實是因為篇幅所限,近期的人氣廣告代言人,當然還有ERROR,以及一批快速冒起的歌手和演員,而其中,不少都是活躍於ViuTV的不同節目。 聽到有廣告界朋友抱怨,近期的廣告預算都給廣告代言人搶走了,但我反而覺得,這一浪的廣告代言熱潮,其實帶旺了整個廣告市場,至於如何以廣告創意把代言人的角色發揮得更好,與品牌創造協同效應,反而就是我們行內人下一步要努力的地方了。 原文刊登於2021年9月18日信報專欄《經管錦言》,我是本文作者。

ViuTV與她的12廣告門徒 Read More »

希望之歌 | 久石讓

SONGS OF HOPE: THE ESSENTIAL JOE HISAISHI VOL. 2 有了2020年備受好評的《Dream Songs》 這珠玉在前,於是,緊接2021年暑假尾聲,唱片公司乘勝追擊,推出了久石讓作品精選的第二輯《Songs of Hope》。 《Dream Songs》有好幾套較熱門的宮崎駿動畫主題曲助陣,選曲方面,亦收錄了好幾首經典配樂作品,另追加幾套電影配樂交響組曲,《Songs of Hope》則搜羅了更多大師的滄海遺珠,作品以來自幾套暢銷作品集的單曲為主,跨越30多年。 《Songs of Hope》的選曲,大致上可分為三大類,第一、經典配樂重新編曲的管弦樂、純鋼琴的錄音室或現場演奏版;第二、電影原聲配樂;第三、非配樂類的原創室樂或管弦樂現代嚴肅作品。 事實上,單憑宮崎駿及北野武御用配樂師這名銜,除了日本本地,久石讓已經是一個國際舞台上家傳戶曉的名字,但其實,久石讓的音樂生涯不止於此。 古典音樂出身的久石讓,最熱衷的工作,還是能夠擔綱大型管弦樂團的指揮,以及創作現代嚴肅管弦樂作品。 執筆之時,還有四個月才踏入71歲的久石讓,過去廿多年來,在頻繁的配樂師工作之餘,更一直活躍於各大演奏廳,足跡遍佈世界各地。 久石讓除了把好些個人的配樂作品,重新編曲並由大型管弦樂團演譯,期間,他亦撰寫過不少現代嚴肅音樂,包括兩套協奏曲和一些室樂作品。 此外,近年他更還了自己的一個心願,就是灌錄了整套貝多芬交響樂全集,此外,還包括其他陸續推出的古典樂章錄音,魄力實在令人佩服。 久石讓曾經說過:「音樂是我的生命,作曲是我人生的全部」。在全球疫情的陰霾籠罩下,今回以《Songs of Hope》為題推出這張專輯,相信就是久石讓希望透過他的音樂,為人類來帶來一點希望。 與第一集專輯的佈局不遑多讓,同樣是雙CD合共24首歌曲的超重磅精選,網羅的錄音,分別是來自多張久石讓與不同管弦樂團和室樂團合作的專輯,當中包括Orchestra Città di Ferrara、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和New Japan Philharmonic World Dream Orchestra等等。 事實上,過去久石讓曾灌錄過形形色色的多套管弦樂專輯,都是他的電影配樂重新演譯,也有以交響詩或組曲形式的新編曲,此外,更有純鋼琴及室樂演奏,版本繁多產量爆棚。 因此,這兩套精選專輯,實在是讓大家可一次過重溫久石讓經典配樂作品的好機會。與第一輯的《Dream Songs》比較,你會發覺有少部分曲目,是來自同一齣電影的配樂,但大家可以放心,兩者都是編曲截然不同的版本。 久石讓的管弦樂風格,備受Ravel一類的新古典主義作曲家影響,此外,他亦創作過不少鋼琴獨奏作品,其浪漫情懷,亦帶著Chopin如歌詠般的靈感。 大師所創作的大旋律,有著流行曲般的大眾化口味,但卻從來不落俗套。旋律簡約而浪漫,窩心之處,往往能直達你的心房,溫暖如初升旭日;表達揪心之痛,音符及和弦水乳交融,寥寥一兩段樂句,往往已可以直逼你的淚腺邊緣,含蓄而不煽情。 《Songs of Hope》專輯以北野武經典電影《壞孩子的天空》中,最為人熟悉的主題曲《Angel Doll》揭開序幕,此乃電影原聲配樂,然後,又以電影內的終曲《Kids Return》,作為CD1的總結,這裡輯錄的,是鋼琴及弦樂小組的現場演出版本。 久石讓曾經推出過一系列以《PIANO STORIES》為標題的專輯,分別有四輯,大都是鋼琴及管弦樂團的協奏交響詩,或者是純鋼琴獨奏的作品,來自這個系列的作品,這專輯內便有好幾首。 1998年的作品,《la

希望之歌 | 久石讓 Read More »

成也數據,敗也數據。

我入行接近30年,讀過大概80本以上有關市場營銷的書籍,有些很學術、有些很消閒、有些很離地、有些觀點很過時。 有更多的,就是作者本身工作上的個人案例乏善足陳,只能靠東湊西拼,把人家的案例據為己有,歸納成所謂的個人見識,市場上,以這類的書籍為主。 為何這麼少還在熱廚房工作的業界中人會出書分享呢? 首要原因,都不外乎工作太忙分身不暇,基乎沒可能有心力和時間把書完成。 其次,又因為市場風向瞬息萬變,怕書寫得不夠快,寫好後內容可能已經過時。 最後,正所謂文人相輕,廣告人營銷人出書,總忌諱行家的閒言閒語,尤其是,當你還是在大集團企業效力的話。 諸多原因制肘下,令業界中人出書,總是步步為營,能夠把書寫好又備受業界叫好叫座的,如鳳毛麟角。 疫情巨浪衝擊下,打亂了不少的生活節奏,商業社會更是翻天覆地,要重新尋找新秩序新步伐,對生活對工作感到不安與徬徨,已經成為我們要學習面對的常態。 工作雖然稍為受阻,但此書作者王俊人(CJ Wang)在這段期間,卻未有空閒停下來,他不斷思索,試圖把個人於廣告及營銷顧問業界16年的工作經驗,以最短時間,整理成一本可以幫助到在這個後疫情期間迷茫中的營銷人、廣告人,或甚至是任何企業或中小企經營者的工具書。 是的,這確實是一本工具書,一本適合放在你的工作桌上,間中翻幾頁來參考的營銷書籍。 如果你像我當初一樣,打算把它一口氣讀完,你只不過是囫圇吞棗,未必能參透當中作者的苦心。 我有快速閱讀的習慣,但我發覺讀完此書後,我需要把某些章節所講述的策略架構再次翻閱,再三細嚼,並且嘗試應用它的策略思考模式,稍作變奏,然後在我的工作上應用。 相信作者王俊人出版此書的初心,正好就是這樣。 數據已經成為營銷界的濫用詞之一,人人都說數據如何重要,但我所見到的,數據只往往淪為上司或客戶向下屬及廣告代理「追數」、「跑數」的指標,卻鮮有企業願意投資金錢及時間在數據之上。 「數據為王」一書的作者王俊人,以他在大機構享用過昂貴的數據工具的經驗、在加上他創業以來在協助預算較少的中小企業的心得,由大數據都小數據,由一擲千金的付費數據,到手無寸鐵要靠僅有的免費工具爬數據,設計出一個邏輯思考框架,幫助大家學懂如何解讀數據、洞察數據、應用數據。 正如我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大有大做細有細做,最緊要,還是要開始做」。 當然,明白大家總是喜歡參考成功案例,因此,此書作者也有以他的第一身體驗,和大家娓娓道來一些成功案例,讓大家參考一下。 可是,正正因為營銷世界中,每個產業每個品牌每個階段每個地區每個人每個事都可以改變結果,所謂成功案例,其實未必能給你真正答案,因此,這本書內,作者王俊人亦沒有刻意給你一個「你這樣做那樣做,你就會成功」一類的明確答案。 事實上,你需要要虛心學習,採納書中的思考及策略模組,然後,整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營銷手法。 即使坐擁海量數據,也不會令你成功稱王,唯有細心分析、從小數據中尋找新洞察,滴水匯川,數據才可助你成王。 書名:數據為王 作者: 王俊人 CJ Wang  出版社:MOOK墨刻出版  出版日期:2021/07/29 ​​作者簡介 王俊人 CJ Wang SoWork摘星行銷顧問首席增長官,前奧美互動行銷副總,歷經生物、管理、網拍、國會助理、行銷代理商和北京數據分析的訓練,建構了一套科學化內容行銷的心法,致力為品牌運用內容洞察的價值。 近16 年生涯中,服務超過100 個品牌,贏得國內外創意與成效的知名獎項,創業以來,持續以投資千萬的數據經驗,為品牌塑造定位、達到成效。

成也數據,敗也數據。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