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推出Advantage+ Shopping Campaigns

Podcast 系列 | 科技估 為了解決因iOS私隱更新而大受打擊的廣告成效問題(尤其是e-Commerce),2022年3月,Meta的VP of Product Goksu Nebol-Perlman 早已宣布推出’Meta Advantage’ Automation Ad Suite這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因為以往「人盯人」的方法此路不通,’Meta Advantage’ 這一系列的廣告工具主打的,是透過machine learning 及automation技術,在 Optimization(優化)、Personalization(個人化)、Efficiency(效率化)三個範疇,試圖加強在Meta系統(Facebook和Instagram)下廣告的成效,希望能夠令廣告商重拾信心。 今個星期的8月10號,本來只進行內部測試的Advantage+ Shopping Campaigns,終於脫離Beta,將於8月15號在全球正式推出。 顧名思義,這廣告工具主要針對的,正正就是最受iOS私隱及Cookieless時代影響的e-Commerce廣告商戶。 據稱,這個以網購體驗為核心的功能,由廣告創意、精準目標、廣告版位、廣告預算等campaign parameter,都可以靠AI運算,以進行自動化投放。 正如剛剛卸任的前COO Sheryl Sandberg所說,Meta廣告產品的目標,就是要盡快達至“to do more with less data”這目標。 到底Advantage+ Shopping Campaigns的推出,能否令重拾廣告商戶對Meta廣告的信心,今日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 你也可在此連結本集Podcast。

Google再讓Cookies續命,壽期延至2024。

Podcast 系列 | 科技估 Google於2019年早已放風,將於兩年內讓瀏覽器Chrome完全去Cookies化。 但誰知說好了的2022年年初的Cookieless沒出現,後來又改口,會延至2023年。 但話口未完,Google剛剛宣布,現在還未是最好時機全面實施去Cookies化,暫停Cookies死期在2024年。 Ad Tech界及數碼媒體界,都有不少專業人士怨聲載道,一日去Cookies化後的廣告技術,尚未有一個清晰的替代定案前,都叫業界人士繼續無所適從。 究竟今次Google再度延遲去Cookies化,此舉的原因所謂為何? 今集,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 你也可在此連結本集Podcast。

十年磨一劍 | 山下達郎神作《Softly》

讓自己沉澱了足足11年,踏入2022年年中,現年69歲的山下達郎,這位樂壇匠人,終於推出了新專輯《Softly》,同時宣布,即將展開全國巡迴演出。 雖然每次推出專輯期間,往往都是經過一段頗長的時間,但可是,作為樂迷的我,總覺得,這位半退隱的樂壇巨匠,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 《Softly》專輯中好些歌曲,都是在這11年來曾經發行的單曲作品,當中包括多首電視及電影主題曲。 此外,就是電視廣告主題曲,的而且確,這些年來,山下依然是廣告音樂的寵兒。 而事實上,亦相信沒有多少位音樂人的歌曲,可以像山下達郎般能夠跨越時間。 他的歌曲,在一向我行我素的風格中,卻同時能夠呼吸到時代的氣息。 因此,山下達郎橫跨了半個世紀的大部分作品,無論在哪個時候拿出來聽,時間都總好像是封存在某個時空,聲音依然是歷久彌新。 我很久已經沒有購買新專輯的黑膠唱片,可是,當我知道《Softly》專輯的推出,我卻二話不說地,馬上大破慳囊,第一時間訂貨。 拿起有份量的黑膠唱片,份外有質感,音樂甫一響起,山下達郎美妙的歌聲,又一次帶我乘搭時光機,回到愉悅美好的時光,整張專輯都沒有冷場。 15首歌,每首歌都具備主打歌的條件。 01〈Phoenix〉是差不多18年前的舊作,是為NHK節目《17 Actions for the Future》的主題曲,以最招牌的山下曲風,如聖詠合唱團的A Cappella編曲作為專輯序曲,有點像告訴大家:「我回來了」。  02〈LOVE’S ON FIRE〉是一首節奏Funky的Synth-pop作品,風格有點像當年山下曾經為偶像男團Kinki Kids創作的跳舞歌曲,旋律鋪排緊湊,由Verse帶動到Chorus,音樂一開始,加上朗朗上口的旋律,馬上會令你投入聞歌起舞的狀態。 03〈Theme of Mirai〉是細田守監製的動畫電影「未来之Mirai」主題曲,歌曲予人的幸福無限好的感覺,一如這齣動畫內溫馨洋溢的畫面,Chorus一步到位地,令人感受到如沐春風,我亦聯想到,山下曾經為愛妻竹內瑪利亞所寫過多首溫馨甜蜜的歌曲。 04〈RECIPE〉是木村拓哉主演的「Grand Maison 東京」日劇主題曲,主要運用電子程序的低音和鼓擊節奏,配合簡約的Guitar Riff及優美的和音,是90年代初期山下愛作的編曲模式,歌曲的Hook,主要落在Verse之上,一聽入腦,整首歌曲節奏輕鬆跳躍,副歌部分的假音,真的是山下只此一家(唱K會死人,切勿模仿),旋律亦是甜美悅耳。 05.〈CHEER UP! THE SUMMER〉是日劇「営業部長 吉良奈津子」主題曲,歌曲名字已經告訴了你,這是一首充滿陽光氣息的作品,進擊的鼓擊,加上山下在Chorus不斷伸延的高音域唱功,帶動了整首歌躍動的氣氛,像要把大家帶到炎夏的沙灘去。 06. 〈人力飛行機〉是一首略帶70年代韻味的鄉謠搖滾,卻是向年輕一代致意的作品,作者鼓勵大家不僅要堅持夢想,更要學習在失敗時如何欣然應對,Slide Guitar彈奏的Licks,與山下一唱一和,有點像老友記派對,像三五知己分享醇厚的美酒。 07. 〈うたのきしゃ〉是上述動畫電影「未来之Mirai」的片尾曲,是典型山下式的City Pop曲風,Horn Section為Funky的1/16節奏,注入一股音樂能量,配合振奮人心的和音,Chorus部分把大家直送往陽光普照的晴空下,聽後令人心情大好。 08. 〈SHINING FROM THE INSIDE〉是JAL夏威夷線的廣告主題曲,由歌曲開始前半拍的吸氣聲,已經知道是山下式的Doo-Wop黑人和唱曲風,70年代的懷舊美式風格,他一人包辦的A Cappella和音,高中低音都是他,低音人聲的部份,尤其令人聽出耳油。 09. 〈LEHUA, MY LOVE〉是JAL夏威夷線的另一首廣告主題曲,又是一首令人夏日透心涼的航空公司廣告歌,輕輕鬆鬆的R&B中板節奏,配合一左一右的結他Riff和Licks,一曲既畢,令你覺得時間過得實在太快。總是感到,除了寶礦力廣告之外,相信就只有山下氏有類似的魅力,可以由他的歌曲,代言任何陽光海灘的廣告。  10. 〈OPPRESSION BLUES〉是一首編曲簡約的中慢板藍調輕搖滾,無花巧的結他節奏與鋼琴襯底,藍調結他的Guitar Licks,對應着山下主唱的旋律,像兩位老友記,你一言我一語地,展開了有趣的音樂對話,鼓手間中亦會插嘴兩句,很有男人味的一首歌曲。 11. 〈Composition〉是日劇「第二樂章」的主題曲,在簡約的電子節奏和電鋼琴編曲襯托下,是一首情深款款的告白,山下在Verse和Chorus施出其看家本領的假音,細膩依然,令人很難相信,他其實已是一名接近70歲的長者。此曲旋律,亦令我聯想起山下曾為日劇《沒有玫瑰的花店》創作的大熱主題曲〈ずっと一緒さ〉。相信是為了配合劇情,歌曲中段音樂間奏,借來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大旋律,實在是神來之筆。  …

十年磨一劍 | 山下達郎神作《Softly》 Read More »

暗黑系另類女王 | 陳珊妮新專輯《調教》

視覺與聽覺的衝擊 大概是90年代中,在某個失眠的晚上打開電視,我在Channel [V] 上,無意中看到一支風格詭異的MV,女歌手的歌唱風格,無論視覺或聽覺,都同樣給我帶來衝擊力。 初時,我大概把這位女歌手歸類為民謠搖滾+另類龐克的變奏吧。 這位女歌手,與當時台灣的主流歌手如陳淑樺、張惠妹、萬芳、辛曉琪等的靡靡之音相比,絕對就是一個異類。 那位像在瘋人院裡面開演唱會的女歌手,名字叫陳珊妮。 翌日下班後,我馬上到旺角某商場的小唱片店,買了她的兩張專輯,《華盛頓砍倒櫻桃樹》和《乘噴射機離去》。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陳珊妮,走得實在太前,那個時候,我身邊都沒有多少名愛聽歌的樂迷,會知道她是何許人。 事隔多年,大家能夠接觸到的音樂類型都多了,大眾樂迷都已經有能力消化陳珊妮的音樂。 再加上她在大眾媒體的曝光亦多了,陳珊妮已經不再是唱片店內某個角落等待當年的樂痴如我去發掘的冷門名字。 但即使如此,今時今日的陳珊妮,音樂風格的多樣性和實驗性而言,依然是走在主流以外分岔路的最前線,歌曲亦繼續涉獵不同的敏感領域。 近距離見證「珊妮公主」的魅力 有關陳珊妮,說起來,我有個神奇遭遇。 2005年,陳珊妮曾經與香港音樂人李端嫻組成《拜金小姐》,並且在香港藝術節中演出。 當時,我剛好處於待業狀態,見我無所事事,大學同學李端嫻就邀請了我參加演出,讓我有幸成為了同台樂手之一。 重點是,作為一名樂迷,事前我想都沒想過,居然有機會在排練和演出期間,近距離見證過「珊妮公主」的魅力。 音樂會後,我亦一直繼續留意,她風格不知蛻變了多少次的音樂作品。 香港編曲奇才蔡德才 當我還在消化兩年多前的〈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這首歌的期間,終於等到陳珊妮的新作《調教》出現。 這一次,陳珊妮從BDSM角度,嘗試挑戰大眾媒體的忌諱,由探索人性的脆弱點出發,探索大家潛意識中未被釋放的束縛。 一如一貫的陳珊妮,無論音樂風格和題材內容上,都作出了很多實驗性的嘗試,她的歌聲,溫柔中卻帶著強悍,旋律叫人內心平靜之餘卻又同時可讓你坐立不安。 香港樂迷值得留意,今回陳珊妮的新作,整張《調教》專輯的編曲,都是由香港音樂人蔡德才一手包辦。 可能由於成長期中所吸收的音樂養分,大多來自80年代的電子流行、英倫新浪漫等關係,因此,蔡德才的音樂作品,經常會被標籤為電子民謠或電子搖滾。 但事實上,與其單純地標籤蔡德才的作品為電子音樂,我更覺得他甚擅用電子樂器及混音效果,視為像管弦樂器般的具有豐富層次的編曲,即使是只有幾個簡單音符的電子樂器旋律,他也會花盡心思,令聲音在不斷蛻變中產生微妙變化。 我經常覺得,黃耀明的音樂道路上有兩個「另一半」,除了劉以達之外,蔡德才就是長期為明哥塑造出另一種聲音的好拍檔。 事實上,蔡德才除了是音樂團體「人山人海」的始創成員之一,他更是香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型音樂人。 今次為陳珊妮作品的編曲,感覺上,蔡德才更給我有一股豁盡無悔的感覺。 《調教》專輯逐首導聽 〈捆縛〉的進擊電子弦樂和鼓擊,一開首就先聲奪人,讓聽眾馬上進入狀態,華麗的歌德搖滾,貫注入電音能量後,像隻半人獸的合成生命體,向著我們張牙舞爪。 〈痛癮〉中Verse 1的Analog電音把我們送進了太空中漂浮,進入Chorus後,又稍為帶回到自轉軌跡,歌曲表面說的是自虐,但實質上,是諷刺社會上怕痛的人對痛楚源頭的逃避。 〈他說〉採取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編曲手法,既讓我聯想起YMO後期的作品,又一躍而至較近代的Perfume,跨越了幾個時代的日系電音,最後更來一段電子初音頌唱佛經,徐研培的電結他Riff,擔綱著串連的角色。 〈道歉〉說的互聯網世代「零與一」之間的計算中的關係,是一首電子化的Ballad,Chord配得悅耳順暢卻仍時有驚喜,徐研培的電結他也發揮了極致柔美的化學作用。 〈訪客〉是整張專輯中最淒美、最糜爛的作品,教人聯想起90年代尾的Trip Hop世紀末之聲,但仍卻不失為2022年的時尚樂音,徐研培的電結他Riff穿梭,其中製造出詭異的氛圍。 〈確幸〉陳珊妮把愛莫大於心死,演譯至一個淒美的唯美境界,死亡邊緣的感覺,則交給了由多個層層疊疊,幾乎沒重複的電音氛圍,編曲人實在心思如塵。 〈罪美〉以電音和木結他包裝的拉丁節奏,Chorus的翩翩起舞,描繪出一幅群魔亂舞的浮世繪。 由〈少女〉到〈少年〉,歌曲把大家帶進了秋葉原,閃動中的霓虹燈,配合舞池中央轉動中的水晶球,讓大家永遠停留在某個美好時光中的J-Pop電子舞曲。 〈理想〉在德布西美學的鋼琴和弦襯托下,電音效果聲飄逸於長空中,像在遠方嘗試以摩斯密碼和你溝通,死亡之後,就是另一個人生章節的輪迴重生,萬籟俱寂中,卻剩下餘音裊裊。 原文刊登於Hi-Fi Review 8月號,本文略作修改,我是本文作者。

Web3品牌營銷攻略2022

不少互聯網觀察家指出,踏入2022年,Web3已進入了一個引爆點,氣勢銳不可當,情況一如當年Web1的Dot Com潮、Web2的社交媒體潮。 每次有類似的新科技潮出現,總有人會持觀望態度,亦有人不甘後人:先插旗,後盤算。 有趣的是,今回的Web3浪潮,率先插旗的,不再只是那些平日最趕潮流的公司或品牌。 反而,好些作風較審慎的大企業,卻成為了Web3浪潮的先頭部隊,在香港,便包括了滙豐銀行、港鐵公司、新鴻基有限公司等等。 當然,不得不提,就是新世界發展的行政總裁鄭志剛先生,他可稱得上是Web3領域的早期積極投資者之一,配合他對藝術品的獨到眼光,順理成章地,他亦成為了NFT數碼藝術界的先行者。 此外,在這股Web3浪潮下,有不少品牌,都試圖以發行NFT,或進入Metaverse等模式,作為品牌打響Web3的第一炮,獲得宣傳效果。 以香港為例,兩大米線餐廳連鎖店譚仔和三哥,最近便攜手合作,推出慈善NFT;電訊盈科與香港電訊,一起進駐The Sandbox元宇宙。 究竟品牌如何可以於Web3衝浪,趁勢打造品牌形象,甚至是拓展新一代消費市場的商機? Web3的由來 我們先來快速回帶,簡述一下Web3為何物。 Web3這概念,早於90年代尾已被提出,Ethereum共同創辦人Gavin Wood,亦在2014年重申Web3概念,他以一句話Less trust, more truth,總結他對未來互聯網的發展願景。 事實上,過去幾年,多番個人資料外洩,個人數據被企業收割等事件曝光後,群眾對社交媒體,以及其他互聯網巨頭,早已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 種種事件,令Gavin Wood認為,單憑政府,已再沒法有效地,監管各大互聯網科技產業和企業。 他相信,唯有透過區塊鏈技術,才能夠實現去中心化的理想,讓用戶的網絡私隱獲得保障,同時,亦令內容創造者的利益,不被長期剝削。 Web3如何創造贏家共享 最近,社會學、商業策略及品牌營銷觀察家Ana Andjelic,便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撰文指出,在Web3「贏家共享(winners-share-all)」設定的模式下,產品、服務、市場和交易等,將由所有參與者,一起共同建立、共同治理,共同受益。 據她分析,目前被各大品牌最常採用的三大Web3商業模式,包括了 (一)虛擬產品;(二)虛實混合產品;(三)分散式擁有權。  (一)虛擬產品 最常見的模式,是品牌與現有的虛擬產品供應商或平台合作。發行NFT、或者是製作可於如Roblox、Fortnite、Decentraland或Sandbox等平台應用的虛擬產品。 用戶可以用數字錢包,購買由品牌發行的NFT,作為虛擬世界內的貨幣,或者是品牌會籍。此外,用戶亦可為其個人的虛擬角色,添置品牌服飾,或甚至至改變外觀。 事實上,不少知名奢華品牌,以Kering集團為例,便有一個專責Web3團隊,為旗下品牌如Gucci和Balenciaga,在不同的虛擬平台,買地開店,並推出虛擬產品。 品牌涉足這領域,除了可成就一個全新商機,更可捷足先登,洞察新一代消費者的行為。 (二)虛實混合產品 混合虛實各自的優點,品牌亦可以藉著區塊鏈技術,用數字訊息來為實體產品增值,創造獨一無二的真正珍藏。 譬如,美國NBA便發行了一系列的NFT「閃卡」,當中記載了無數NBA賽事中關鍵時刻的微視頻,除了實體的「閃卡」,還收藏了相關時刻及球員的數據資料。 有關的數據及交易協議,一旦上載到區塊鏈,內容便不可以被修改或複製,及後任何的二次銷售,所有交易記錄都能夠追溯,因此,更能突顯其收藏價值。 (三)分散式擁有權 這是一種較為進取的品牌管理模式,其交易策略,並非由企業每次向客戶售賣一件產品,而是讓多個不同的客戶,可以透過區塊鏈,同時共享某個產品的部份擁有權。目前,於數碼化媒體平台中,類似商業模式,屬較為常見。 此外,對於傳統品牌而言,Ana Andjelic亦認為,將來可預見會更普及的商業模式,共有三大類。 共享購物車 第一類就是共享購物車,買家可以聯同其他對相同產品有興趣的買家,一起和賣家協商,獲取雙方同意的最後定價。 賣家定價按市場潛力推算 第二類情況,概念較為接近團購。賣家可透過顧客群的過往購買訊息,以及瀏覽數據,更有效地評估其購買量,從而可向第三方的製造商,商議更合理的價格,賣家同時減低儲存貨品風險,此模式較合適中高端的品牌和消費品。 買家共享擁有權 第三類情況,則可應用於奢侈品牌。買家毋須擁有一件價格高昂的產品的全部,卻可以份額購買產品的部份擁有權,與多名買家共享擁有,當產品價格上升,買家便可透過轉售而獲利。 最後,Ana Andjelic亦分析到,目前眾多參與進入Web3領域的國際品牌,無論是商業模式,抑或是技術應用,仍處於初期開發階段。 唯各大品牌正積極地,學習如何透過NFTs、分佈式擁有權平台、以及區塊鏈等技術,與客戶一起創造價值,再並非如昔日般,單憑透過單方向的商業交易獲利。 未來來了沒有? Web3肯定已來,重點是,Web3目前及可見的將來,到底有多少的潛力,可待我們一起探索?當中又有哪些可行的商業模式?而並非純粹的商業綽頭? 原文刊登於2022年6月18日信報《經管錦言》,我是本文作者。

日本破格新銳樂隊King Gnu

大概是在兩三年前吧,因為日劇《Innocence 冤罪律師》的主題曲〈白日〉,開始留意到King Gnu這名字。 第一次聽到此曲,就覺得這隊樂隊的寫曲模式,實在打破了很多主流流行樂的曲式常規。 歌曲分ABC三個主要分段,再追加一個D段的Outro,有趣的是,歌曲每段的旋律,都彷彿似是主角。 Verse一開始會令你誤以為是C段的副歌,是旋律令人朗朗上口的歌謠曲風格,踏入的B段也是一個Hook,進入正題的副歌C段,旋律動聽Catchy得令人雀躍。 除了曲式,編曲手法也是心思細膩,製作人彷彿要把很多想法,一口氣放入同一首歌曲內,有很多層層疊疊的細節。 而主旋律的鋪排,則交由兩位主音分段交替演譯,或者以平衡八度合唱,一位主音(井口理)是音域如女聲的美聲唱法,另一主音(常田大希)則為風格較粗獷的男中音。 較早前,在Netflix看了King Gnu音樂大腦常田大希的紀錄片《東京混沌》,讓我加深了對這位音樂鬼才的了解。 常田大希自小學習古典音樂,天賦Absolute Pitch,彈得一手專業演奏級數的大提琴 ,曾經是小澤征爾音樂塾樂團(青年管弦樂團)的成員。 初中時自組搖滾樂團,曾就讀於東京藝術大學,但於一年後輟學。 1992年出生的常田,曲詞編彈唱皆精,可以稱得上是一名全能的音樂人。 常田彈得一手超辣的結他和鋼琴,此外,對電子樂器、錄音技術亦甚有研究,兼且喜歡複雜艱深的編曲及和弦結構。 紀錄片中,便聽到他的混音師投訴,常田的歌曲,隨時就有150條以上的音軌。 King Gnu的作品,風格糅合了progressive rock、Indie-Rock、hip-hop、neo-classical,在悅耳流暢的J-Pop旋律之餘,又會來一段像Jimi Hendrix般瘋狂刺耳的電結他solo。 在《東京混沌》這紀錄片中,常田揚言希望把Stravinsky和Jimi Hendrix音樂糅合在一起,成為流行搖滾的新經典。 雖然酷愛前衛搖滾與古典音樂,卻又受到日本樂壇教父井上陽水的日本歌謠風的啟發,於是,他的作品,依然在另類與流行中,取得相當好的平衡。 King Gnu暫時只推出過三張專輯,對上的一張專輯,已是2019發表的《Ceremony》,當中包括了上述的單曲〈白日〉,如果你只打算入手一張King Gnu專輯,就是這張。 當然,對於我來說,King Gnu幾乎每張作品都各有其精彩之處,同樣值得推介。 King Gnu較近期的幾首單曲,都值得大家留意,〈一途〉是大熱動漫電影的《呪術廻戦》的主題曲,是一首令人聽得熱血沸騰的重金屬搖滾作品。 其密集式的電結他節奏,像在和你的耳朵風馳電掣,在高速公路上飆車。 同一動漫電影, King Gnu亦創作了〈逆夢〉這首片尾曲,同樣是旋律精緻大氣,編曲刁鑽的大旋律作品。 曲式上,較為接近〈白日〉的路向,但今回追加了弦樂組的伴奏,令歌曲風格更平添一份大氣的感覺。 編曲上,值得留意相信是用Moog Synthesizer彈奏的低音部分,除了牽動著歌曲的節奏動向外,這平日較少被留意的低音部分,幾乎也可以獨立來欣賞的旋律,實在厲害。 最近期發表的歌曲〈Chameleon〉,是日劇《勿說是推理》的主題曲,曲式採取了B-A-A-B的結構。 每段旋律重複時,都展現出另一個層次韻味,循序漸著,推上最後的高潮。 幾個段落,交由一組16分音符律動的節奏,令作為該日劇粉絲的我,很快會聯想起男主角每次在破案時,滔滔不絕的邏輯陳述,可見編曲上所化的心思,相當細密。 作為一隊流行樂隊,King Gnu的成員,井口理(主音)、勢喜游(鼓手)、新井和輝(低音),以及其主腦人物常田大希在音樂上的造詣,實在是深不見底。 當朗朗上口的大旋律,遇上跨越常規的曲式,並混合了多種音樂元素、結構高度繁複的編曲,可以稱得上,這就是King Gnu作品特色。

林一峰 | 雙林出海 | 子曰

2003年,香港活在SARS的陰霾中,就在那個時候,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樣,遇上了林一峰的《The Best Is Yet To Come》,每次感到心裡憋悶,聽完這首歌,我就會頓然釋懷。 除了是一名勤力的創作人,一峰也會改編別人的歌,除了對其他創作人致敬,亦會視之為個人音樂造詣的「練劍」習作。 前作《細水如歌》清一色的陳百強,今回的《子曰》,則一律是林子祥作曲的13首原創作品。 是的,相信很多樂迷都可能忽略了,初出道的林子祥,其實為他個人及其他歌手,寫過不少經典旋律,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創作歌手。 雙林出海,其實彼此各有共通之處,兩者創作的旋律,以及其「非情歌」類的人生哲理歌,對香港人來說,總有一種治愈的氛圍。 但演譯林子祥的歌曲,絕非易事,單單以他遊走於真假音之間的三個八度音域,若非藝高人膽大,一般歌手都未必夠膽「犯險」。 相對於林子祥較為豪邁粗獷的歌聲,林一峰的嗓子則較為婉約清亮,加上重新的創意編曲,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樂迷而言,大家大可把這些歌當作是新曲來欣賞。 有趣的是,〈分分鐘需要你〉明明是一首小情歌,鄭國江老師的歌詞,來到一峰的手裡,卻演譯成一首可跨越男女男男女女之間的愛情,甚至是表達親情的作品。 同樣是鄭老師的歌詞,〈誰能明白我〉道出了少年人追求夢想旅途中的鬱結,交由一峰演譯, 以率直的搖滾編曲,變成一名壯志未酬的中年漢子的吶喊。 林振強先生也是林子祥的長期拍檔,戇直少年心聲的〈究竟天有幾高〉和〈沙漠小子〉,前者變成了一首氣氛帶點神祕的電音小品,副歌部份和音花了很多心思,實在悅耳動聽;後者則以極具Cinematic的編曲,層層漸進,很有畫面的演譯。 〈這一個夜〉是廣東歌中少有的藍調作品,一峰把聽眾帶到美國西部某個小鎮的酒館現場,一人分飾幾角,用幾把不同的嗓音詠唱,像幾個人各自地自彈自唱,酒不醉人人自醉。 〈海市蜃樓〉和〈活色生香〉都是當年林子祥兩首最高難度的首本名曲,前者的Samba,後者的Tango,節奏感難掌握得好,音域亦闊得可讓歌者隨時氣絕身亡。 一峰嘗試把兩首舞曲注入更多的異國情懷,前者巴西街頭嘉年華、後者的中東民族樂器及旋律,編曲上的難度向原曲挑機之餘,歌手也同樣向高難度挑戰,花了很多心血在轉換唱腔上的層次鋪排。 (原文刊登於HiFi Review音響雜誌6月號,我是本文作者)

PROYA(珀萊雅) | 強打品牌營銷的美妝護膚品牌

自成立自己的廣告創意工作室以来,我一直都有服務美妝護膚品牌的客戶,因此,我也會特別留意不同地區的相關作品。 去年(2021年),一輯中國大陸的婦女節廣告,令我認真地開始留意PROYA(珀萊雅)這品牌。 一個廣告標題:「性別不是邊界線,偏見才是」,更如當頭棒喝,讓我乖乖地耐心把兩分鐘的廣告片看完。 普遍而言,包括我自己做過的大部分作品在內,這個產品類別的廣告,十居其九都是主打產品功能,唯一稍微的變化,就是在消費者的痛點上,找一個略為有趣一點的切入點說故事。 事實上,這個產品類別,產品的同質化幾乎是必然的,放諸四海皆是。 但有趣的是,無論是傳統歐美大品牌、抑或是大熱的日本及韓國品牌,卻偏偏越來越少願意投資在建立品牌形象之上。 三八婦女節,為性別平權發聲。 說回這個主題廣告,原来是2021年婦女節前,PROYA與中國婦女報的聯合主題活動。 主題廣告片由新生代女Rapper於貞擔綱朗讀宣言,兩分鐘的廣告片內,不斷對觀眾提出多個有關性別偏見的反思,文案鏗鏘有力之餘,亦很容易令人感到共鳴。 「什麼是獨立女性?從來沒有人討論,什麼是獨立男性?」 除了一系列不賣產品,主打品牌訴求的主題廣告外,也邀請了10名KOL(意見領袖)以「性別偏見」為題的個人回應,作為內容營銷的延續。 支持男女平權之餘,同時亦不失歌頌女性,另一方面,卻沒有把性別平等這話題單一化,在主題廣告片內,不單止女性,也一併把男性帶到性別偏見這話題之上。 既質疑大眾對女性偏見,亦發表了男性偏見的種種迷思,「你個男孩子,為什麼要學護理學?」、「男人不能哭?」、「跳芭蕾舞的男生娘娘腔?」等等。 因此,可見這個婦女節期間推出的計劃,目標對象,其實不止於女性。 有趣的是,翻查一下資料,我才發現,在中國大陸,PROYA這個品牌的消費者,男性的比例其實相當高,有接近30%。 以性別平權為切入點,坦白說並不算新鮮,兩大運動品牌,其實都做過類似作品,但作為一個美妝護膚品牌,趁婦女節前打的這個主題廣告,我覺得策略上,算有誠意,值得加分。 中國美妝護膚品牌領導者,主打品牌營銷。 說回PROYA,其實這是一個2006才誕生,只有十多年歷史的年輕品牌,而且,亦算是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大陸開始在不同產品領域開始冒起的國產品牌之一。 面對以進口品牌為主,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市場,品牌成立的初期,迴避了正面交鋒,先積極進入三、四線城市,以18至35歲的上班族為核心目標對象。 PROYA集中「保濕+美白」兩大產品功能,以海洋生物科技作為品牌核心資產,並以「深層補水專家」作為品牌訴求,同時,以大眾化定價,高性價比為品牌定位。 每次推出新產品,PROYA亦會先以一個吸引的試用價,來培養顧客的基礎群,這一種策略,和成衣品牌UNIQLO的新產品上市策略相似。 媒體策略方面,全力主打網絡營銷,亦與大量KOL緊密合作,透過口碑營銷,建立品牌的認知度,當其時,相對於其他傳統品牌,算是較早投入在網絡營銷的品牌之一。 之後,PROYA亦投入大量資源在綜藝冠名,以及網絡短視頻的欄目冠名上,同時,亦透過與媒體的聯乘合作,擴大品牌的認知度。 在新興社交網絡媒體上,PROYA投入度亦相當高,早在2015年,已經進軍直播帶貨市場,據稱他們是首幾家透過「抖音」賣貨的品牌之一。 PROYA於2017年1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兩年後,2019年前三季即錄得21億元人民幣的收入,以及2.4億元人民幣的純利,較前一年同期增長近三分之一。 2020年1月,PROYA股價創新紀錄,以108.94元人民幣高價收盤,及後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侯軍呈以109.4億元財富,晉身《2020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 目前,PROYA集團以多品牌模式經營,集團旗下,除了主打的「珀萊雅」,還包括有「悅芙媞」、「彩棠」、「INSBAHA」、「CORRECTORS」等品牌,以分眾化的營銷手法,經營品牌定位、銷售渠道、營銷手法等,覆蓋市場甚廣,各佔不同市場領域。 既有名人代言,更積極投資品牌營銷。 但不難發現,PROYA這個品牌,和她的競爭對手一樣,在產品營銷上,都會找名人、KOL代言(當中包括宋仲基、大S及章子怡這類一線大星)。 同時間,企業品牌亦會在好些社會議題上,譬如像上述的性別平權,為大眾發聲,或者是引起公眾的關注,公益廣告,成為了品牌建立親民形象的營銷手法。 除了上述的「性別不是邊界線,偏見才是」企劃,為了持續與消費者對話,PROYA還有好些純粹打品牌這張牌的營銷及公關活動。 另外一個我留意到的,就是PROYA趁2021年「世界精神衛生日」,與聯合中國青年報及壹心理兩個單位合作,共同發起的《迴聲計劃》,一項提起公眾關注青年心理健康的公益行動。 幾乎每位都市人,都習慣了在人家面前裝堅強,也習慣了壓抑情緒,於是,這個企劃的目標,就是旨在讓受情緒困擾的朋友,讓他們的每一種情緒,都可以得到其他人善意、正面和溫暖的「迴聲」。 除了主題廣告影片、個人個案分享的紀錄片,亦有和專業心理學服務平台《壹心理》合作,推出了一本《情緒療愈不完全指南》,由專業人士,給予受情緒困擾的朋友一點的幫忙。 其實,除了上述兩個案例,PROYA還有不少成功的品牌營銷個案,都值得我們參考。 在品牌營銷以外,其全管道銷售(Omnichannel Marketing)策略,也有不少值得我們取經之處。 有興趣的話,到中國大陸的營銷或廣告網站逛一逛,就不難找到一些PROYA的案例,研究一下,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氣場澎湃的聲音體驗 - Dune電影原聲專輯

一口氣聽了這張電影原聲專輯好幾遍,每次聆聽,我總覺得,自己像在做一場永遠都不會發完的夢。 回想電影中一望無垠的外太空沙漠,配合音樂和音效營造出的氣場,一瞬間,靈魂就像被攝了進去一個遙遠的國度,人像在夢遊。 在某個訪問中透露,為了製作更宏大的電影感效果,Hans Zimmer更在家裡的錄音室特別建造了一套Dolby Atmos監聽系統。 他直言,這套電影配樂作品,有很多的聲音細節十面埋伏,你一定要用大喇叭才能夠聽得到。 我的家沒有巨型揚聲器,書房裡只有一對KEF LS50W,但執筆這刻,仍無損我對這配樂的欣賞體驗。 事實上,近年Hans Zimmer的電影配樂作品,都極力試圖去管弦樂化、去大旋律化、甚至是去固定節奏化,與其說作品是電影配樂,說這其實是音效設計,可能更加貼切。 在Dune的配樂中,更採用了不少具實驗性的前衛古典音樂元素,亦自創了一些樂器,甚至是以敲擊不同物料而製造出的音響效果(其實近年坂本龍一也做了不少類似的實驗),亦很著重音效的包圍感。 第一軌《Dream of Arrakis》音樂響起,像來自遠古的原始粗獷聲音,戰鼓與號角如號召風起雲湧,再加上電子音效和人聲所營造的龐大音場,馬上令我聯想起20世紀作曲家Krzysztof Penderecki擅長用管弦樂器築起的音場,逼力萬鈞。 緊接的《Herald of the Change》,由Hans Zimmer的御用吹管樂手Pedro Eustache,吹奏Duduk這別具亞美尼亞中古神秘色彩的木管樂器,優美地鳴響動機旋律;未幾,音樂畫面像有多艘龐大的太空船從天而降,低沉的大鼓、電子低音提琴及銅管音響,再加上用層層疊疊的女聲營造出來音場,像是山雨欲來,音樂抵達中段,女聲亦步亦趨,一浪接一浪,層層推進。 《Bene Gesserit》是電影內神秘女性宗教團體的登場曲,喃喃細語的吟詠,如鬼魅般令人窒息的氣場,配合電子音效的人聲混音來自四方八面,遙遠之處又有像在深處傳來的刮削金属噪音,樂曲後半段,具宗教意味的人聲漸轉明朗,唯樂曲尾聲,卻突如其來一段懾人的女聲咆哮,一聽就覺得心寒。 《Gom Jabbar》的開首,是電影中典型的天外之音,音樂人試圖用不同的聲音碰撞與混音效果,創造出好像來自異域的soundscape,音樂尾聲,女中音的詠唱,帶出電影的主體旋律動機,像是來自深淵的吶喊。 緊接而來的《The One》,承接上述的主題旋律動機,又是幻化成另一種氛圍。 《Leaving Caladan》低音號角響起,主題旋律動機再次啟動龐大的變奏,然後以具Progressive Rock氣焰的電結他進入,搖滾鼓擊掀起澎湃氣勢,帶動著龐大的聲音氣團飛馳,氣勢磅礡,最後,一響敲鐘,一錘定音,手法令我聯想起Hans Zimmer另一名作Inception的配樂主題。 《Arrakeen》一開首啟動重複的節奏聲響,以及如玻璃磨擦產生的聲效,正正描繪出電影中具特色的飛行工具,如蜻蜓般展翅於沙漠上空拍動的情景,背景的環境聲效,配合如戰鼓般的敲擊,氣場充滿迫力之餘,也有很多音效的小細節。 《Ripples in the Sand》好像是整套電影配樂的靈魂所在,既讓你聯想起電影中飛翔於沙漠上空,亦感受到在陸地上漫步時舉步維艱時,以及觸目所見的大漠無垠景緻。同時間,音樂亦像不斷交疊了主角跨越時空的夢境,前奏之後,音樂踏入正題,主題旋律動機,亦再次由女高音帶動,再加上在旁和應的吹管樂器,四方八面如幽靈般從天上降臨,重金屬樂器再加強力度。樂曲進入尾聲時,戰鼓再次敲動,龐然巨物於大漠中突然出現,急速的機械節奏步步進逼,最後,主題旋律動機由女高音再次現身,把大家帶進另一個透不過氣來的夢魘。 《Visions of Chani》以多種人聲和電子聲效作素材,像一幅水墨畫,聲音一邊在流動,卻沒什麼戲劇性的起承轉合,只有含蓄地變化。 《Night on Arrakis》更像是配合畫面的聲效設計,旋律像有點漫無目的地浮遊,低音人聲竊竊私語的聲效,尤其令人感到不安。 《Armada》先以具宗教色彩的人聲吟詠營造懾人氣氛,管弦樂進入後,是較典型的Hans Zimmer聲音,氣吞山河,你難免會聯想起電影Dark Knight 蝙蝠俠的序曲。樂曲中段,剛強的節奏啟動,大規模的風笛隊伍霸氣登場,同時戰鼓與號角一再響起,表達戰幔即將展開,期間亦加入了男聲詠唱,配合多種電子化的管樂重疊起來,彷如掀起沙塵暴,將氣氛的壓逼感推向高峰。一輪粗獷的鬥爭後,遍地狼藉,只餘下陣陣悲愴氣息。 《Burning Palms》承接著上手的音樂動機,但卻展現出不安浮躁的情緒,低音銅管咆哮般的電子聲效,令人震耳欲聾,亦加倍低音令人難以安坐。 《Blood for Blood》繼續彌漫著令人不安的情緒,音樂佈局具有悲劇意味,男中音合唱一派莊嚴肅穆,到後半段,卻突然出現如心肺撕裂的女聲吶喊。 《The Fall》先以低沉的電子弦樂把情緒沉澱,同時滲入尖銳刺耳的高音弦樂和敲擊樂器,女聲合唱團配合電子音效的音團,再次從天而降,展現出如天崩地裂的悲劇哀號,最後,留下一幕幕死寂的灰暗。 《Holy War》合唱團竊竊私語的人聲如空氣,滲透在體積龐大兼由低音聲部帶動的弦樂之間,展現出一股不安氣場,後半部,音樂再次進入半夢半醒的世界,帶出點兒希望的曙光。 …

氣場澎湃的聲音體驗 - Dune電影原聲專輯 Read More »

2022年數碼營銷新常態(綜合加強持續更新版)

經歷2020年被偷走了一整年,踏進2021年,大家逐步收拾心情,開始接受新常態這現實。 期間,相信有不少朋友,可能會像我一樣,繼續在匆匆忙忙跌跌撞撞之中,努力尋找平衡生活的新模式。 新零售、新體驗、新常態 有關香港的零售業,執筆更新本文內容的這一刻,我先參考了政府統計處於2022年1月3日發表的最新數據。 2021年首11個月的合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較2020年微升8.3%。 表面上,網上銷售升勢強勁,較2020年高達40.1%,唯目前首11個月總和,只佔全年整體零售價值的11.2%。 對於部分零售業商戶而言,不少人仍活在寒冬之中。 現實是,疫情前的香港是遊客的購物天堂,疫情後缺乏海外旅客支撐的香港零售業,營業額落差甚大。 剛剛啟動的電商業雖有持續增長,但只受惠於某少數行業,對整體零售數字而言,仍屬九牛一毛。 可是,正面去看,過去一年,很多從前像要施九牛二虎之力才可成事的,尤其是企業的數位轉型,反而可以加速落實,從前各部門各自各精彩的,今天亦可以一氣呵成地整合起來。 用戶體驗即營銷,無分實體或數碼 香港消費者喜歡到實體的零售店舖,享受有服務有實物拿上手的購物體驗,我相信不會改變,但同時,疫症期間,不少消費者亦習慣了網購的便利,尤其是在購買日用品之上。 基本上,由於網購、網上訂餐,已成為生活新常態的一部分,對於後疫情時代的不少消費者而言,他們的心目中,不再有實體與電子零售概念之分。 由選購、下單、收貨、以至退貨;實體店、網站、手機App,無論是那一個渠道的接觸點,實體與電子零售之間,消費者對用戶體驗的要求,今後,都一定是可以無間地進行。 因此,對於部分企業來說,即使電商的收入,暫時未必能與零售業務相提並論,發展電商平台,整合實體業務,依然是首要任務。 尤其是,當各大數碼媒體平台的私隱設定和限制愈來愈普遍,作為品牌,透過消費者日常消費活動,直接收集和整理第一方的用戶資料和數據,才是新時代營銷的皇道。 2022年,相信陸續會有更多集團式經營的企業,願意把資源,投入CRM客戶關係管理之上。 到時,除了香港兩大消費獎賞龍頭—易賞錢和yuu,日常消費,會有更多類似的零售積分計劃出現,埋單前,會有更多人問你:「先生/小姐,有冇登記XXX換積分?」 營銷界進入元宇宙時代 科技公司幾乎各自各都在磨拳擦掌,但Facebook先拔頭籌,連母公司也易名Meta,其象徵意義甚大。 第一,目前最財雄勢大的科技互聯網公司已經全力投入元宇宙。 第二,社交網絡亦將會進入Web 3.0的沉浸式體驗時代。 除了Meta,Microsoft同樣於差不多的時間,宣布了專門服務企業的元宇宙大計,在疫情爆發後,Microsoft Teams有相當不俗的的增長,Microsoft版本的元宇宙,相信會是Microsoft 365的整合延伸。 至於在歐美市場備受年輕用戶歡迎的TikTok和Snap,某程度上,本身亦已經是 Social Media 3.0時代的產品,因此必然會順利過渡。 另一科技巨頭Alphabet(Google),雖然未有就Metaverse這熱門話題發表什麼大計,但事實上,除了早已涉獵AR和VR,個人認為,Alphabet的Metaverse世界觀,未必會主力押注在像Google Glass那類佩戴頗為不便的VR眼罩上,Android系統整合手機鏡頭的AR領域,相信更具發展潛力。 主打新世代的年輕人市場,永遠走在最潮流前線的兩大運動品牌,Nike和adidas已經高調地在不同的元宇宙平台插旗。其餘還有不少奢華及時尚界品牌,Gucci、Dolce & Gabbana、LVMH等,亦早已看好NFTs商機,染指其中多個元宇宙的數碼藝術項目。 繼社交媒體盛世後,互聯網熱潮的下一波,將會是2022年無處不在的元宇宙,針對的目標群,一定不是年過半百的我,而是Gen Z和Gen Alpha 。 後iOS 14.8時代的Facebook廣告生態 2021年9月,蘋果推出的iOS 14.8,為手機作業系統的隱私權政策和設定,進行大刀闊斧的更新。 基於「ATT:應用程式追蹤透明度」這新架構,更新iOS 14.8或以上的系統後,每個iPhone手機的App,都必須要用戶發出提醒,要求他們允許或拒絕被軟件追蹤行為。 此更新甫一推出,令不少日常要靠Facebook廣告做營銷的商戶,尤其是以網購為主打,對精準目標再營銷(Re-targeting)廣告需求甚殷的中小企,馬上成為苦主。 iOS 14.8對Facebook廣告最大的影響,主要在於其鎖定目標受眾的最大化,以及令廣告商戶難以在Facebook以外的數碼媒體,繼續追蹤鎖定目標用戶,進行精準化的再營銷。 同時,以往Facebook強項之一的廣告活動即時優化及成效評估,同樣會大打折扣。 蘋果手機辣招一出,很多朋友會以為,Facebook的廣告收入會因而大受打擊,但數字顯示,2021年埋數,全球各地不少地區的Facebook廣告收入,依然有雙位數字百分比的增長。 後iOS 14.8時代,普遍主力打品牌廣告的商戶,相信影響不大。但由於衡量廣告轉換率成效,將會難上加難,對於主力針對lower funnel的直效營銷廣告商戶而言,卻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踏入2022年,廣告商戶除了可繼續使用Facebook提供的用戶數據評估(雖然數據不斷收窄),策略轉為以品牌營銷為重點,以內容營銷吸引潛在買家,然後才根據對你產品內容有興趣或曾經互動過的用戶,設定為目標受眾,並進行再營銷。 在內容營銷這方面,Facebook影片來得更加重要,因為根據用戶消費影片的行為數據,廣告商戶能夠有機會找到質素更好的潛在買家。 …

2022年數碼營銷新常態(綜合加強持續更新版)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