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nheiser Momentum 4 深度體驗評測

戴上耳機乘風去,大約就在冬季

因為怕熱又怕焗,我的耳罩式耳機戶外使用習慣,大多數情況,都是大約在冬季,或者,當我在外遊乘搭飛機時。

其他一般情況下,我都只會把我的耳罩式耳機,留在室內使用。

近年冬天的日子,彷彿愈縮愈短,踏入12月,香港的天氣才「終於」進入微涼。

於是,我又可以把耳機放在背囊裡,陪我在上班下班的途中,享受美妙音樂的寧靜一刻。

ANC耳罩式耳機的幾大主流品牌

接觸Sennheiser的Momentum 4前,我的個人選擇,相信和大部分主流用家一樣,使用過的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都不外乎Sony和Bose兩大品牌的不同機種。

當然,還有逢場作興的Beats,至於AirPods Max,一來是第一代,二來我嫌貴,因此我一直腳步。

Sony經歷過5代的更新,其降噪黑科技,做得一代比一代好;至於Bose,佩戴起來總是勝在更輕盈更舒適,因此,兩個品牌都有捧場客。

Sennheiser的傳統監聽耳機,一直都有擁躉,我永遠難忘學生時代第一次接觸HD414和HD25這兩款耳機的體驗,中肯、忠實、音樂感,彷彿就是這品牌的同義詞。

來到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時代,Sennheiser一直都是處於較為被動的位置,在競爭日益劇烈的市場,無論定價或者是產品定位,都一直是走在各主流品牌之間的中庸位置,不見突出。

Sennheiser來到第四代的Momentum 4,配合近年多條產品線的聲勢,產生了協同效應之餘,無論硬件和軟件,亦來了一趟規格上的大躍進,令人眼前一亮。

有關選擇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和需要都各有不同,而我個人要求的三大要點,依次如下。

1. 佩戴感; 2. 音樂感;3. 體驗感

Momentum 4初體驗

使用了Sennheiser Momentum 4 超過兩個月了,以下是我就上述要點,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的主觀用戶體驗。

每個人的頭型、耳朵的大小都不同,耳機佩戴舒適與否,影響因素太多,因此,能否取得最大公因數的產品,才有機會在市場脫穎而出。

比較過好幾款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有些是自己擁有,有些只是在陳列室試戴,暫時,我覺得Sennheiser Momentum 4是除了Bose 700以外,佩戴感最舒適的耳機。

當然,但凡耳機試用,都一定要有經過長時間的佩戴,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是否真的合乎你對舒適度的要求。

我經常要在辦公室開視像會議,開會隨時超過一個小時。

平日想專心工作時,我也經常會戴上耳機聽歌,一聽,又是起碼一小時。

Sennheiser Momentum 4來到我的辦公桌前,我的桌上耳機夥伴,是Sony的WH-1000XM5,可作較直接的參考和比較。

初拿上手比較,老實說,WH-1000XM5給我的手感,實在比Momentum 4高級一滴,這可能與前者的啞色物料有關,加上前者耳罩設計較為修身,整體感覺亦較輕盈。

兩者的Form Factor都有相似之處,就是都採用了只可讓耳罩部分旋轉的頭箍設計,整套耳機不能夠摺疊,因此,大家都要使用一個體積較大的收納包。

把兩個收納包並排,比較之下,發覺WH-1000XM5又比Momentum 4略為修身。

幸好我平日使用的背囊,有一個絨面內膽的收納位置,否則,要把整個耳機收納包放進背囊,其實兩個品牌的收納包,其實我都覺得有點累贅。

向來,Sennheiser所有產品的設計語言,其實都相當接近,有點典型歐洲工業設計風的簡約、低調和保守。

我手頭上的Momentum 4,是啞黑色版本,頭樑面上的深灰色布紋物料,印上一個銀色的金屬Logo,散發著該品牌一貫的優雅風範。

1. 佩戴感

初次戴上Momentum 4的感覺,發覺頭部與耳朵的負擔感,比我的平日用的WH-1000XM5低得多,啟動主動降噪後,長時間配戴,給耳朵的壓力感亦較輕。

Momentum 4的設計,讓兩邊耳罩夾住耳朵和頭殼頂的感覺,適量地夾穩耳朵之餘,又不會夾得太緊,對於我來說,相比起WH-1000XM5,佩戴感實在舒適得多。

如果你像我一樣,因工作或消閒,會在辦公室長時間佩戴耳罩,你會明白,我們所需要的佩戴舒適感,是如何地重要。

在室外佩戴,平日,我都主要是上下班的路途上使用。

家住離島,每天乘搭渡輪上下班,船內的引擎雜聲和廣播聲,煩擾有時可大可小,Momentum 4讓我可享受到最少半個小時的寧靜,但同時不失舒適感覺。

下船後,隨著美妙的音樂,在繁忙的街道上步行,我會預設啟動Adaptive ANC,實時根據環境及使用者的活動自動調節降噪「火力」。

Momentum 4還有一個Wind Noise Reduction功能,如果你啟動Auto Mode,同時亦啟動Adaptive ANC的時候,有時反而會打亂ANC的陣腳,所以,我還是會索性把這功能關掉。

Momentum 4的降噪效果聲音自然,讓我未至於過分與外界隔絕的同時,仍然可保持被音樂泡泡包圍著的感覺,耳朵的感覺不會太侷促,音壓適中,聆聽體驗相當不俗。

同樣採取Adaptive ANC,WH-1000XM5在室外的與外界隔絕效果,整體而言比Momentum 4略勝一籌,但差別未算太大,再者,我較喜歡後者所帶來的音樂臨場感。

重點是,啟動Momentum 4的ANC後,耳朵不會帶來太大的壓力,戴起來,比WH-1000XM5舒服。

2. 音樂感

的而且確,WH-1000XM5的主動降噪效果,是近乎「神奇」,即使沒有播放音樂,也可以把周圍的雜音過濾起碼7成。

說到Momentum 4的降噪黑科技,雖則未必及得上WH-1000XM5般「神奇」,但卻勝在,於啟動後,不太會影響到音樂質素,亦不會帶來耳壓的不適。

音樂感實而不華,個人認為,這也是Sennheiser向來都有一班捧場客的原因。

主流耳機用家,相信大部份都是透過智能手機App,收聽各大音樂串流平台譬如Spotify、Apple Music或KKBox等。

我的測試,全程用iPhone和Apple Music。

我個人聽歌的類別,橫跨流行、爵士和古典,我發覺,Momentum 4在爵士樂方面的表現,音樂感爆燈,相對突出。

今回測試,我主力用Joshua Redman Quartet的新專輯《LongGone》去為Momentum 4開光,還配搭了同一爵士樂手的其他爵士樂四重奏作品,煲了一兩天,耳機已完全進入狀態。

由高音到低音、由質感乾淨俐落的高音Cymbals,伸展到包圍著我的整套Drum Set、鋼琴用質感剔透的和聲與空氣般襯托著整隊樂隊、吐納之間充滿溫暖的金屬共鳴感的中音Saxophone,最後,就是用炆得腍腍又彈牙的低音大提琴,讓四件樂器找到重心。

四種性格迥異的樂器,在Momentum 4之內,營造了結像力極佳、聲音領域廣濶、表情豐富的聲音構圖。

Momentum 4採用一對42mm的大動圈振膜,低頻可下沉至6Hz,高頻則可以去到22,000Hz,音樂細節上的表現,絕對對得起這個價位有餘。

Momentum 4兼容Bluetooth 5.2,藍牙解碼方案包括SBC、AAC、aptX、aptX HD,以及目前藍牙codec最新版本,可支援24bit 24bit/96kHz Hi-Res的aptX Adaptive。

但作為iOS用家,我只可以享用還是屬於Lossy的AAC,不過我覺得在追求方便好用的大前提下,我覺得夠用就好,可以收貨了。

再試點難度高少許的,試聽管弦樂,我又拿出常客《John Williams: The Berlin Concert》,來好好測試Momentum 4的能耐。

反正都是玩藍牙耳機,所以我亦不介意啟動預設音效,使用Classical Mode下的Momentum 4,展現出遼闊的音場感,爆棚效果輝煌明亮而不刺耳。

唯獨是在處理樂器的細節上,感覺有點散漫,整隊樂團的樂器定位,輪廓未夠清晰,但整體而言,還算是合格的。

然後,也用了些流行曲來試聲,近排聽得次數最多的,就是米津玄師為動畫《鏈鋸人》製作的主題曲《KICK BACK》。

這是一首很爆炸力相當強悍的歌曲,歌曲一開首,就有拳拳到肉的重金屬風低音電結他solo,人聲、電結他節奏、鼓擊及其他電子樂器逐一加入,直入充滿熱血感的副歌,大快人心。

德國耳機面對日系青春熱血,依然表現得斯文淡定,非常克制,處理複雜多變兼帶點火藥味的配樂,Momentum 4表現出應有的自信,當耳朵被滿滿的音場包圍,你像是置身于一個大舞台中央,澎湃聲浪從四方八面湧來。

最後,我會建議大家嘗試用Smart Control App內的Sound Check功能,按自己想聽的類型歌曲,分別調校出個人預設的Equializer餐單,然後按歌曲類型切換,絕對能大幅加強你的聽感體驗。

當然,如果你嫌麻煩,你可以直接用預設按音樂品種分類的Equializer餐單,但讓你可客製化的Sound Check,卻會給你帶來驚喜。

3.體驗感

所謂的使用體驗,其實牽連甚廣。

一套藍牙耳機的整體使用體驗,除了上述兩項較關乎硬件的因素,於我而言,應用軟件和硬件能否無縫配合,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考慮因素。

作為一個較為傳統的音響品牌,Sennheiser在軟件開發上,所投放資源的力度,我看得出、也聽得出,愈做愈好。

可能因為手機及其他消費電子產品關係,Sony在應用軟件的開發上,水平暫時依然領先。

但明顯地,Sennheiser今年每次的更新,已開始令人刮目相看。

在評測Momentum True Wireless 3的時候,我曾經揶揄Sennheiser的Smart Control未夠Smart。

經歷過一兩次韌體和軟件更新,加上可能已經習慣了前者,今回使用Momentum 4的時候,我反而已覺得心應手。

先說我的個人使用習慣,因為經常在辦公時間中使用,要在辦公室及WFH時使用的不同Laptop、Desktop、iPad和iPhone等之間「轉台」,Smart Control App似乎亦針對了我這一類用家,提供了一個管理多個配置的解決方案,讓我一目了然。

Smart Control可讓你儲存6部藍牙裝置的連結,方便我這類「百足咁多機」嘅用家管理連接。

每次啟動耳機,Smart Control亦會自動幫你先連結到最近用過的兩部裝置,因此,建議如果要用耳機進行Con Call,最好還是先把主機以外的裝置連結關閉。

我的個人設定,是脫下耳機後,Momentum 4就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

平時,我沒有刻意手動把耳機關掉,每天在辦公室時都長時間使用,每次充電期間,平均又可以用上個多星期。

官方數字說,在啟動ANC的情況下,Momentum 4的續航力,可達到60小時。

試用期間,我沒有刻意做數字統計,但在我天天使用,個多星期才需要充電的情況下,相信距60小時這官方數字亦不遠矣。

整個單元的硬件操作介面,幾本上,是簡無可簡,只有一個負責開關,以及啟動藍牙配對的實體按鈕,名副其實一掣走天涯。

至於其他操控,就一律交給耳機兩旁的外殼面上,單靠觸控耳罩上光滑的面板,配合不同的手指點觸動作。

除了單指點觸,你更可以用捏合雙指,一收一放,從而對耳機發出指令,進行降噪的透明度,即背景聲大小的操控。

在沒有按鈕的情況下,第一天使用時,感覺有點奇怪,但過了兩天就已經非常習慣了,反正日常主要會使用操控指令,來來去去都是那兩三個,要習慣的話,難不倒你。

綜合使用體驗

整體而言,我對Momentum 4有頗高的滿意度,主要原因,分別來自其佩戴時的舒適感、聆聽體驗的音樂感,以及整體的用戶體驗。

正如品牌的一貫作風,Momentum 4未必會給你一個驚艷的感覺,但她卻像是一名有內涵的大家閨秀,感覺就是令人舒服,而且亦很耐聽。

長時間對著她(戴著她),不會讓你感到疲累,這一點,於我而言,尤其重要。

每一個重點的平均值,都是相當高,說到底,都是這一句,「這個表現水平,絕對對得住這個價位」。


Also published on Medium.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