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偉大的普通人

一家大企業,要為有特殊需要人士「做啲嘢」的話,香港地,通常都係會派下飯啦、捐啲錢啦、做下義工啦,我覺得,這都是好事。 但除了這些指定動作外,企業還可以做什麼? 最好最好最好,就是在設計產品或服務的時候,可以考慮到有特殊需要人士的需要,然後透過產品和服務,讓他/她們的生活,活得更美好。 大概在6年前,第一次看到Apple的《Accessibility – Sady》這一條短片,透過一名有特殊需要人士,分享她如何因電腦及流動科技而改善生活,或甚至是改變人生。 Apple – Accessibility – Sady (2016) 看後我大受感動,雀躍地拿著這支影片,在某個會議上,向某大國際集團的管理層,發表了一番偉論,嘗試說服他,先不要談廣告,不如一起先「做啲嘢」吧。 最後,客戶把我的話轉告了CEO,幸運地,提議獲得接納,CEO亦願意從產品的設計上,加入某些元素,作為服務某些有特殊需要人士之用。 12月3日就是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Apple再次發功,推出了《The Greatest》這支新影片。 這一次,影片中參與演出特殊需要人士,更加人強馬壯,每個角色迥異其趣。 有關Apple專為特殊需要人士而設計的accessibility功能,當然亦無處不在。 當中,包括了screen reading、screen magnifying、noise recognition、door detection,以及當然少不了的Siri召喚啟動。 這個世界上,不同的人、每天都面對著不同的生活挑戰,而這影片中的朋友們所表現出的樂觀積極,實在令人為之動容。 作為觀眾、亦作為用家,暗地裡,我亦對Apple這公司萌生更高的敬意。 The Greatest (Audio Descriptions) | Apple 《The Greatest》有兩個版本,一個Audio普通版,但我會推薦給大家看有Audio Descriptions的這個版本。 這一個版本比較特別,正正就是為了某些特別人士而設。 Apple讓視覺有挑戰的朋友們,可以直接「聽」得到這個廣告,於是來了這個神來之筆的版本,實在是一絕。 This is insanely great。

Sennheiser Momentum 4 深度體驗評測

戴上耳機乘風去,大約就在冬季 因為怕熱又怕焗,我的耳罩式耳機戶外使用習慣,大多數情況,都是大約在冬季,或者,當我在外遊乘搭飛機時。 其他一般情況下,我都只會把我的耳罩式耳機,留在室內使用。 近年冬天的日子,彷彿愈縮愈短,踏入12月,香港的天氣才「終於」進入微涼。 於是,我又可以把耳機放在背囊裡,陪我在上班下班的途中,享受美妙音樂的寧靜一刻。 ANC耳罩式耳機的幾大主流品牌 接觸Sennheiser的Momentum 4前,我的個人選擇,相信和大部分主流用家一樣,使用過的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都不外乎Sony和Bose兩大品牌的不同機種。 當然,還有逢場作興的Beats,至於AirPods Max,一來是第一代,二來我嫌貴,因此我一直腳步。 Sony經歷過5代的更新,其降噪黑科技,做得一代比一代好;至於Bose,佩戴起來總是勝在更輕盈更舒適,因此,兩個品牌都有捧場客。 Sennheiser的傳統監聽耳機,一直都有擁躉,我永遠難忘學生時代第一次接觸HD414和HD25這兩款耳機的體驗,中肯、忠實、音樂感,彷彿就是這品牌的同義詞。 來到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時代,Sennheiser一直都是處於較為被動的位置,在競爭日益劇烈的市場,無論定價或者是產品定位,都一直是走在各主流品牌之間的中庸位置,不見突出。 Sennheiser來到第四代的Momentum 4,配合近年多條產品線的聲勢,產生了協同效應之餘,無論硬件和軟件,亦來了一趟規格上的大躍進,令人眼前一亮。 有關選擇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和需要都各有不同,而我個人要求的三大要點,依次如下。 1. 佩戴感; 2. 音樂感;3. 體驗感 Momentum 4初體驗 使用了Sennheiser Momentum 4 超過兩個月了,以下是我就上述要點,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的主觀用戶體驗。 每個人的頭型、耳朵的大小都不同,耳機佩戴舒適與否,影響因素太多,因此,能否取得最大公因數的產品,才有機會在市場脫穎而出。 比較過好幾款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有些是自己擁有,有些只是在陳列室試戴,暫時,我覺得Sennheiser Momentum 4是除了Bose 700以外,佩戴感最舒適的耳機。 當然,但凡耳機試用,都一定要有經過長時間的佩戴,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是否真的合乎你對舒適度的要求。 我經常要在辦公室開視像會議,開會隨時超過一個小時。 平日想專心工作時,我也經常會戴上耳機聽歌,一聽,又是起碼一小時。 Sennheiser Momentum 4來到我的辦公桌前,我的桌上耳機夥伴,是Sony的WH-1000XM5,可作較直接的參考和比較。 初拿上手比較,老實說,WH-1000XM5給我的手感,實在比Momentum 4高級一滴,這可能與前者的啞色物料有關,加上前者耳罩設計較為修身,整體感覺亦較輕盈。 兩者的Form Factor都有相似之處,就是都採用了只可讓耳罩部分旋轉的頭箍設計,整套耳機不能夠摺疊,因此,大家都要使用一個體積較大的收納包。 把兩個收納包並排,比較之下,發覺WH-1000XM5又比Momentum 4略為修身。 幸好我平日使用的背囊,有一個絨面內膽的收納位置,否則,要把整個耳機收納包放進背囊,其實兩個品牌的收納包,其實我都覺得有點累贅。 向來,Sennheiser所有產品的設計語言,其實都相當接近,有點典型歐洲工業設計風的簡約、低調和保守。 我手頭上的Momentum 4,是啞黑色版本,頭樑面上的深灰色布紋物料,印上一個銀色的金屬Logo,散發著該品牌一貫的優雅風範。 1. 佩戴感 初次戴上Momentum 4的感覺,發覺頭部與耳朵的負擔感,比我的平日用的WH-1000XM5低得多,啟動主動降噪後,長時間配戴,給耳朵的壓力感亦較輕。 Momentum 4的設計,讓兩邊耳罩夾住耳朵和頭殼頂的感覺,適量地夾穩耳朵之餘,又不會夾得太緊,對於我來說,相比起WH-1000XM5,佩戴感實在舒適得多。 如果你像我一樣,因工作或消閒,會在辦公室長時間佩戴耳罩,你會明白,我們所需要的佩戴舒適感,是如何地重要。 …

Sennheiser Momentum 4 深度體驗評測 Read More »

2022年盛夏的時代曲 | 林家謙 MEMENTO

為這個時代創作時代曲的歌者 無論是那個時代的樂迷,都總需要,有屬於自己那個時代的時代曲。 至於這個時代身處香港的我們,適逢全球疫症蔓延、世界政治局勢動盪、身邊親朋戚友紛紛送別,可幸地,我們還遇上了林家謙的歌。 至少我這個留下來的人,是由衷地這樣認為的。 事實上,由初出道至今,林的作品,無論旋律或歌詞,都總是可以給我一種釋懷的感覺。 他的作品,像薰衣草香薰,饒富治愈功能。 林家謙的歌聲,夭心夭肺之處,卻往往毋須聲嘶力竭;深情再追加激情之間,卻依然毫不費勁。 但林家謙的歌聲,卻往往能在不經意間,直達我的淚腺神經,騷動我聽覺中最深最隱藏的敏感之處。 之不過,話說回來,作為一名音樂人,林家謙未有肩負起改革樂壇的使命。 他的音樂風格,其實比主流更主流,純為大眾服務。 而作為一名創作歌手,林家謙又似乎又有太多話要說,他既要創作別人的歌,也要為用自己的歌曲自己的歌聲,為自己說故事。 事有湊巧,他的歌,卻又好像是,為着他/她也是你和我量身定制,述說着我們每個人的大城小事。 2022仲夏夜詩篇《MEMENTO》 林家謙發表歌曲的頻率頗密,趁演唱會在即,最近,又推出了他的最新EP《MEMENTO》,部分歌曲,譬如〈邊一個發明了ENCORE〉,就是為演唱會度身訂造的新作。 典型的林氏幽默,由開首如校歌的鋼琴伴奏,以至副歌節奏輕鬆的旋律,達至尾段的銀樂隊進入鏡頭,就像在演唱會的告別式中出現,音樂實在已有畫面。 〈夏之風物詩〉無論是編曲或節奏,都令我聯想起Coldplay擅長的快歌,旋律的音域很廣,林家謙游走於真音假音之間的嗓音,飄忽得來卻很自然,歌曲熱鬧得來,卻又令我感到內心寧靜。 〈doodoodoo〉來一點的台式結他小清新,找來了台灣民謠輕搖滾創作人盧廣仲,擔綱作曲編曲,旋律就像夏日透心涼的凍飲,節奏如輕輕撫你的臉的微風,夏日涼浸浸,聽得令人舒服。 向來林家謙的大熱曲式,主要都是他手到拿來的Piano Ballad,是的,你總會感到,他的氛圍,好像有點似曾相識,你甚至會聯想到,同一旋律,若果由陳奕迅演譯,又會是怎麼樣? 〈某種老朋友〉正正就是這樣的一首歌,但不要誤會,林家謙的歌唱風格,有着他的獨特個性,即使是如何纏綿迂迴的旋律,觸及最動人之處,他總還是唱得像一個冷眼的旁觀者。 〈記得〉一如歌曲名字,是一首會勾起聽眾無限思憶的作品,又是另一首令人聽得舒服的Piano Ballad,在音階不斷往上爬的旋律中,林家謙總是可以用他好像無需費勁的唱腔,觸動着你的心靈深處。 表面上好像毫不計算,但林家謙的作品,往往就是能如此地準繩感動到普羅聽眾如我,到底創作人在創作期間有沒有計算或者是如何計算,我也懶得深究了。 總而言之,這又是林家謙另外一張既耐聽又值得慢慢細味,一開始你就不會想停下來的專輯。 聽完一遍,心裡就會在想:「要ENCORE嗎?」 原文刊登於2022年8月Hi-Fi Review雜誌,因原文篇幅所限,本文經重新編輯及更改。

Contextual Advertising(內容相關廣告)的迷思

保險公司應否在天災人禍的新聞版位登廣告? 這相信是一個很令人糾結的問題,有人認為此舉會影響品牌形象,也有人認為廣告就是要對準時機。 傳統報紙時代,如果遇上這情況,某些報紙負責最後排版把關的,除非客戶有特別要求,否則都會避重就輕,避免讓廣告在這類新聞旁邊出現。 來到網絡年代,尤其是這個GDN或DV360的廣告時代,難度,就高得多了。 因為很多投放都是自動化,而且下下講求優化,因此,如果要求廣告不要在某類新聞內容的版位上出現,即使啟動了關鍵字過濾,神通廣大的廣告系統,有些時候還是很難預料。 我時運高,昨天在網絡閱讀某段關於一單勞工意外的社會不幸事件新聞時,看見版位上充斥了某大保險公司的人壽保險廣告,而且更是多次出現,看到廣告那一刻,心情實在有點忐忑。 我馬上請教了好幾位較熟悉GDN及DV360廣告投放的行家,問:這類情況,其實有沒有方法避免? 大家都認為,表面上,自動化投放系統好像很「神」,有很多客製化設定。 但最後,在不少特殊情況,尤其是針對性的Contextual Targeting的廣告投放,都很難保證百發百中,又或者,像上述這情況很難做到說避就避。 作為保險廣告客戶,如果堅持要在新聞網站下廣告,唯一可避免的方法,就是直接向新聞或入門網站投放廣告,而且指定只投放副刊、娛樂、財經新聞等版位。 但說到底,網絡世界的Display Ads多如天上繁星,每一個人上網看到的廣告,一般都是大不同。 我時運高見到,但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會見到,大家其實又不用太過介懷。

YouTube進軍Podcast!創造聲音媒體新經濟?

科技估 Episode 48 最近,YouTube低調地推出了一個Podcast版面,唯目前只供美國地區用戶瀏覽。 繼Spotify之後,相信YouTube會成為第二家,最積極投資在Podcast這領域的科技公司。 但作為一個本身是影片先決的平台,YouTube進軍Podcast,將會為數碼媒體帶來什麼影響? 長遠來看,無論是Podcast的模式,或者是聲音媒體經濟的廣告模式,YouTube又會為行業掀起什麼重大變革?

音樂感先決的藍牙耳機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3 評測 對於很多專業音樂愛好者來說,Sennheiser總處於一個獨特的位置。 走入屬於大眾消費品的無綫藍牙市場,她可能不及的Sony WF-1000X系,或者是AppleAirPods Pro來得大路,但依然,因為是Sennheiser這名字,她始終有一定擁躉。 我有入手上一代的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MTW2),個人認為他的抗噪效果一般,整體音量及低音的伸延性,亦欠缺了點力水。 手機App方面,我亦嫌MTW2太過簡約,功能及智能,還是Sony完勝。 雖然有點缺憾,但Sennheiser始終是Sennheiser,MTW2的音樂感佳、音色中性、斯文淡定,聽古典聽爵士音樂尤其勝任,令人聽得舒服。 用她來講電話開Zoom Call,語音效果接近Apple AirPods Pro,侷促感不算嚴重,而且比同期的Sony WF-1000XM3,或甚至是新一代的M4好,於是,又可以追加半粒星。 因此,當新一代的Momentum True Wireless 3(MTW3)推出時,我對她實在有點期待。 兩代Momentum True Wireless差別 先看看官方數字規格,同樣採用7mm 動圈單元、頻率響應一樣是5 Hz to 21 kHz、音壓等級俱為 107 dB (1 kHz/1 mW),就規格而言,兩代完全一樣。 規格上較明顯的改進,包括電池續航力由4小時升級至7小時,同時亦支援無線充電。 此外,藍牙解碼支援上,新增了aptX Adaptive解碼(暫時只支援Android設備);至於抗噪單元,亦升級為Hybrid Adaptive ANC。 我不是硬件專家,更不是數字控,所以總不能單憑Spec和數字就可以下判斷,所以,我還是透過親身體驗,試聽了一個月,才整理好以下評論。 MTW3外觀改造 MTW3的充電盒,繼續沿用具Sennheiser品牌特色的織布紋理設計,較其他品牌的同級產品,手感好得多,感覺上亦較高級。 比起MTW2,MTW3的尺碼大概瘦身五分一,一拿上手,即覺得手感更輕便。 但有個奇怪位,就是充電接駁口,由上一代的後面,移到這一代的前面,當你在充電期間打開充電盒,的確有點不方便。 單元外觀方面,上一代MTW2的單元,置頂有一塊銀底黑Logo的金屬面。 MTW3的金屬頂蓋部分,則設計得像一頂帽,Logo鑄刻在上面,頓然顯得更含蓄。 MTW3佩戴體驗 上一代MTW2拿上手時,較容易便會從指尖溜走,今回MTW3在整個單元物料上,亦有所改進。 細看一下,發覺分別最大之處,MTW3單元上層與腹部之間,新增了一個矽膠圈部份。 …

音樂感先決的藍牙耳機 Read More »

Meta推出Advantage+ Shopping Campaigns

Podcast 系列 | 科技估 為了解決因iOS私隱更新而大受打擊的廣告成效問題(尤其是e-Commerce),2022年3月,Meta的VP of Product Goksu Nebol-Perlman 早已宣布推出’Meta Advantage’ Automation Ad Suite這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因為以往「人盯人」的方法此路不通,’Meta Advantage’ 這一系列的廣告工具主打的,是透過machine learning 及automation技術,在 Optimization(優化)、Personalization(個人化)、Efficiency(效率化)三個範疇,試圖加強在Meta系統(Facebook和Instagram)下廣告的成效,希望能夠令廣告商重拾信心。 今個星期的8月10號,本來只進行內部測試的Advantage+ Shopping Campaigns,終於脫離Beta,將於8月15號在全球正式推出。 顧名思義,這廣告工具主要針對的,正正就是最受iOS私隱及Cookieless時代影響的e-Commerce廣告商戶。 據稱,這個以網購體驗為核心的功能,由廣告創意、精準目標、廣告版位、廣告預算等campaign parameter,都可以靠AI運算,以進行自動化投放。 正如剛剛卸任的前COO Sheryl Sandberg所說,Meta廣告產品的目標,就是要盡快達至“to do more with less data”這目標。 到底Advantage+ Shopping Campaigns的推出,能否令重拾廣告商戶對Meta廣告的信心,今日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 你也可在此連結本集Podcast。

Google再讓Cookies續命,壽期延至2024。

Podcast 系列 | 科技估 Google於2019年早已放風,將於兩年內讓瀏覽器Chrome完全去Cookies化。 但誰知說好了的2022年年初的Cookieless沒出現,後來又改口,會延至2023年。 但話口未完,Google剛剛宣布,現在還未是最好時機全面實施去Cookies化,暫停Cookies死期在2024年。 Ad Tech界及數碼媒體界,都有不少專業人士怨聲載道,一日去Cookies化後的廣告技術,尚未有一個清晰的替代定案前,都叫業界人士繼續無所適從。 究竟今次Google再度延遲去Cookies化,此舉的原因所謂為何? 今集,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 你也可在此連結本集Podcast。

十年磨一劍 | 山下達郎神作《Softly》

讓自己沉澱了足足11年,踏入2022年年中,現年69歲的山下達郎,這位樂壇匠人,終於推出了新專輯《Softly》,同時宣布,即將展開全國巡迴演出。 雖然每次推出專輯期間,往往都是經過一段頗長的時間,但可是,作為樂迷的我,總覺得,這位半退隱的樂壇巨匠,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 《Softly》專輯中好些歌曲,都是在這11年來曾經發行的單曲作品,當中包括多首電視及電影主題曲。 此外,就是電視廣告主題曲,的而且確,這些年來,山下依然是廣告音樂的寵兒。 而事實上,亦相信沒有多少位音樂人的歌曲,可以像山下達郎般能夠跨越時間。 他的歌曲,在一向我行我素的風格中,卻同時能夠呼吸到時代的氣息。 因此,山下達郎橫跨了半個世紀的大部分作品,無論在哪個時候拿出來聽,時間都總好像是封存在某個時空,聲音依然是歷久彌新。 我很久已經沒有購買新專輯的黑膠唱片,可是,當我知道《Softly》專輯的推出,我卻二話不說地,馬上大破慳囊,第一時間訂貨。 拿起有份量的黑膠唱片,份外有質感,音樂甫一響起,山下達郎美妙的歌聲,又一次帶我乘搭時光機,回到愉悅美好的時光,整張專輯都沒有冷場。 15首歌,每首歌都具備主打歌的條件。 01〈Phoenix〉是差不多18年前的舊作,是為NHK節目《17 Actions for the Future》的主題曲,以最招牌的山下曲風,如聖詠合唱團的A Cappella編曲作為專輯序曲,有點像告訴大家:「我回來了」。  02〈LOVE’S ON FIRE〉是一首節奏Funky的Synth-pop作品,風格有點像當年山下曾經為偶像男團Kinki Kids創作的跳舞歌曲,旋律鋪排緊湊,由Verse帶動到Chorus,音樂一開始,加上朗朗上口的旋律,馬上會令你投入聞歌起舞的狀態。 03〈Theme of Mirai〉是細田守監製的動畫電影「未来之Mirai」主題曲,歌曲予人的幸福無限好的感覺,一如這齣動畫內溫馨洋溢的畫面,Chorus一步到位地,令人感受到如沐春風,我亦聯想到,山下曾經為愛妻竹內瑪利亞所寫過多首溫馨甜蜜的歌曲。 04〈RECIPE〉是木村拓哉主演的「Grand Maison 東京」日劇主題曲,主要運用電子程序的低音和鼓擊節奏,配合簡約的Guitar Riff及優美的和音,是90年代初期山下愛作的編曲模式,歌曲的Hook,主要落在Verse之上,一聽入腦,整首歌曲節奏輕鬆跳躍,副歌部分的假音,真的是山下只此一家(唱K會死人,切勿模仿),旋律亦是甜美悅耳。 05.〈CHEER UP! THE SUMMER〉是日劇「営業部長 吉良奈津子」主題曲,歌曲名字已經告訴了你,這是一首充滿陽光氣息的作品,進擊的鼓擊,加上山下在Chorus不斷伸延的高音域唱功,帶動了整首歌躍動的氣氛,像要把大家帶到炎夏的沙灘去。 06. 〈人力飛行機〉是一首略帶70年代韻味的鄉謠搖滾,卻是向年輕一代致意的作品,作者鼓勵大家不僅要堅持夢想,更要學習在失敗時如何欣然應對,Slide Guitar彈奏的Licks,與山下一唱一和,有點像老友記派對,像三五知己分享醇厚的美酒。 07. 〈うたのきしゃ〉是上述動畫電影「未来之Mirai」的片尾曲,是典型山下式的City Pop曲風,Horn Section為Funky的1/16節奏,注入一股音樂能量,配合振奮人心的和音,Chorus部分把大家直送往陽光普照的晴空下,聽後令人心情大好。 08. 〈SHINING FROM THE INSIDE〉是JAL夏威夷線的廣告主題曲,由歌曲開始前半拍的吸氣聲,已經知道是山下式的Doo-Wop黑人和唱曲風,70年代的懷舊美式風格,他一人包辦的A Cappella和音,高中低音都是他,低音人聲的部份,尤其令人聽出耳油。 09. 〈LEHUA, MY LOVE〉是JAL夏威夷線的另一首廣告主題曲,又是一首令人夏日透心涼的航空公司廣告歌,輕輕鬆鬆的R&B中板節奏,配合一左一右的結他Riff和Licks,一曲既畢,令你覺得時間過得實在太快。總是感到,除了寶礦力廣告之外,相信就只有山下氏有類似的魅力,可以由他的歌曲,代言任何陽光海灘的廣告。  10. 〈OPPRESSION BLUES〉是一首編曲簡約的中慢板藍調輕搖滾,無花巧的結他節奏與鋼琴襯底,藍調結他的Guitar Licks,對應着山下主唱的旋律,像兩位老友記,你一言我一語地,展開了有趣的音樂對話,鼓手間中亦會插嘴兩句,很有男人味的一首歌曲。 11. 〈Composition〉是日劇「第二樂章」的主題曲,在簡約的電子節奏和電鋼琴編曲襯托下,是一首情深款款的告白,山下在Verse和Chorus施出其看家本領的假音,細膩依然,令人很難相信,他其實已是一名接近70歲的長者。此曲旋律,亦令我聯想起山下曾為日劇《沒有玫瑰的花店》創作的大熱主題曲〈ずっと一緒さ〉。相信是為了配合劇情,歌曲中段音樂間奏,借來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大旋律,實在是神來之筆。  …

十年磨一劍 | 山下達郎神作《Softly》 Read More »

暗黑系另類女王 | 陳珊妮新專輯《調教》

視覺與聽覺的衝擊 大概是90年代中,在某個失眠的晚上打開電視,我在Channel [V] 上,無意中看到一支風格詭異的MV,女歌手的歌唱風格,無論視覺或聽覺,都同樣給我帶來衝擊力。 初時,我大概把這位女歌手歸類為民謠搖滾+另類龐克的變奏吧。 這位女歌手,與當時台灣的主流歌手如陳淑樺、張惠妹、萬芳、辛曉琪等的靡靡之音相比,絕對就是一個異類。 那位像在瘋人院裡面開演唱會的女歌手,名字叫陳珊妮。 翌日下班後,我馬上到旺角某商場的小唱片店,買了她的兩張專輯,《華盛頓砍倒櫻桃樹》和《乘噴射機離去》。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陳珊妮,走得實在太前,那個時候,我身邊都沒有多少名愛聽歌的樂迷,會知道她是何許人。 事隔多年,大家能夠接觸到的音樂類型都多了,大眾樂迷都已經有能力消化陳珊妮的音樂。 再加上她在大眾媒體的曝光亦多了,陳珊妮已經不再是唱片店內某個角落等待當年的樂痴如我去發掘的冷門名字。 但即使如此,今時今日的陳珊妮,音樂風格的多樣性和實驗性而言,依然是走在主流以外分岔路的最前線,歌曲亦繼續涉獵不同的敏感領域。 近距離見證「珊妮公主」的魅力 有關陳珊妮,說起來,我有個神奇遭遇。 2005年,陳珊妮曾經與香港音樂人李端嫻組成《拜金小姐》,並且在香港藝術節中演出。 當時,我剛好處於待業狀態,見我無所事事,大學同學李端嫻就邀請了我參加演出,讓我有幸成為了同台樂手之一。 重點是,作為一名樂迷,事前我想都沒想過,居然有機會在排練和演出期間,近距離見證過「珊妮公主」的魅力。 音樂會後,我亦一直繼續留意,她風格不知蛻變了多少次的音樂作品。 香港編曲奇才蔡德才 當我還在消化兩年多前的〈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這首歌的期間,終於等到陳珊妮的新作《調教》出現。 這一次,陳珊妮從BDSM角度,嘗試挑戰大眾媒體的忌諱,由探索人性的脆弱點出發,探索大家潛意識中未被釋放的束縛。 一如一貫的陳珊妮,無論音樂風格和題材內容上,都作出了很多實驗性的嘗試,她的歌聲,溫柔中卻帶著強悍,旋律叫人內心平靜之餘卻又同時可讓你坐立不安。 香港樂迷值得留意,今回陳珊妮的新作,整張《調教》專輯的編曲,都是由香港音樂人蔡德才一手包辦。 可能由於成長期中所吸收的音樂養分,大多來自80年代的電子流行、英倫新浪漫等關係,因此,蔡德才的音樂作品,經常會被標籤為電子民謠或電子搖滾。 但事實上,與其單純地標籤蔡德才的作品為電子音樂,我更覺得他甚擅用電子樂器及混音效果,視為像管弦樂器般的具有豐富層次的編曲,即使是只有幾個簡單音符的電子樂器旋律,他也會花盡心思,令聲音在不斷蛻變中產生微妙變化。 我經常覺得,黃耀明的音樂道路上有兩個「另一半」,除了劉以達之外,蔡德才就是長期為明哥塑造出另一種聲音的好拍檔。 事實上,蔡德才除了是音樂團體「人山人海」的始創成員之一,他更是香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型音樂人。 今次為陳珊妮作品的編曲,感覺上,蔡德才更給我有一股豁盡無悔的感覺。 《調教》專輯逐首導聽 〈捆縛〉的進擊電子弦樂和鼓擊,一開首就先聲奪人,讓聽眾馬上進入狀態,華麗的歌德搖滾,貫注入電音能量後,像隻半人獸的合成生命體,向著我們張牙舞爪。 〈痛癮〉中Verse 1的Analog電音把我們送進了太空中漂浮,進入Chorus後,又稍為帶回到自轉軌跡,歌曲表面說的是自虐,但實質上,是諷刺社會上怕痛的人對痛楚源頭的逃避。 〈他說〉採取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編曲手法,既讓我聯想起YMO後期的作品,又一躍而至較近代的Perfume,跨越了幾個時代的日系電音,最後更來一段電子初音頌唱佛經,徐研培的電結他Riff,擔綱著串連的角色。 〈道歉〉說的互聯網世代「零與一」之間的計算中的關係,是一首電子化的Ballad,Chord配得悅耳順暢卻仍時有驚喜,徐研培的電結他也發揮了極致柔美的化學作用。 〈訪客〉是整張專輯中最淒美、最糜爛的作品,教人聯想起90年代尾的Trip Hop世紀末之聲,但仍卻不失為2022年的時尚樂音,徐研培的電結他Riff穿梭,其中製造出詭異的氛圍。 〈確幸〉陳珊妮把愛莫大於心死,演譯至一個淒美的唯美境界,死亡邊緣的感覺,則交給了由多個層層疊疊,幾乎沒重複的電音氛圍,編曲人實在心思如塵。 〈罪美〉以電音和木結他包裝的拉丁節奏,Chorus的翩翩起舞,描繪出一幅群魔亂舞的浮世繪。 由〈少女〉到〈少年〉,歌曲把大家帶進了秋葉原,閃動中的霓虹燈,配合舞池中央轉動中的水晶球,讓大家永遠停留在某個美好時光中的J-Pop電子舞曲。 〈理想〉在德布西美學的鋼琴和弦襯托下,電音效果聲飄逸於長空中,像在遠方嘗試以摩斯密碼和你溝通,死亡之後,就是另一個人生章節的輪迴重生,萬籟俱寂中,卻剩下餘音裊裊。 原文刊登於Hi-Fi Review 8月號,本文略作修改,我是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