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

人生,本來就是50/50。

較早前,我有一班在facebook重逢的「那些年」朋友,發起了大規模的「那些年」照片分享再另加拖男帶女重聚活動。 由於事出突然,我為人亦經常偏向作最壞打算,於是多口問了其中一位「那些年」朋友,我說:「是不是那誰患了絕症?」 幸而,我這位朋友大人有大量,沒怪我幾十歲人都唔識世界,說了一句大吉利是就算。 但事後我想,我這想法其實並無不妥,很多人,就是到了出了事才懂珍惜,才想去盡快趕尾班車。 最近看了這齣戲,我不知道香港有沒有上畫,但看見出了BluRay,第一時間便租了回來看。 不要以為這是Seth Rogen的電影,你便以為這是純搞笑的,事實上,這是一個靈感來自他一位朋友真實故事。 他的一位好朋友,平日生活檢點健康,還未到三十,也未成家立室,某一天,卻突然發覺自己患上癌症,醫生診斷後說,先試試看做化療,沒反應的話便要做手術,康復機會,50/50。 作為好朋友,怎樣在身邊陪他度過難關,當事人又如何處另一半或甚至是父母的情緒問題,就是電影中的主要情節。 這個故事,沒有太沉重的內容,也沒有荷里活式刻意賣弄溫情,卻暗暗地道出了一個任何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就是生離死別。 死亡的威脅隨時會來,要來的時候,也未必會給你任何預兆,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學習接受和面對。 說起來可能好像很沉重,但這個故事,說起來卻顯得頗為輕鬆,更有點Seth Rogen式的黑色幽默。 人生,本來就是如此無常,所以,不要想得太遠憂慮太多,先要把今天這一刻,好好的活著就是了。 哦,差點漏了提一下男主角Joseph Gordon-Levitt ,戲中他和Seth Rogen這對難兄難弟,初看我以為感情是很膚淺的,但看下去才發覺,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友誼,很多時就是這樣,多講無謂,心照不宣。

鐵三角鬥智博弈—–竊聽風雲2

說得口水乾了但還是要說,《竊聽風雲2》與上一套同名電影之劇情,並無關係。 這一集之於竊聽,只是其中的情節,故事主線,是一個有關貪婪、復仇與承諾的故事,而背景,就是香港的金融市場。 如果你有一定年紀,以股票買賣為題材的故事,大家不其然會想起當年無線的《大時代》,加上本片主角之一的劉青雲,以及其他的老戲骨曾江及江毅等,真的很難沒有這個聯想。 事實上,除了曾江及江毅,幾位TVB的甘草演員如駱應鈞及郭峰等的出場,一時間就像時光倒流,提醒我們,TVB其實也有好演員。 正如我的老友老占講:「江毅講冚家鈴是帶RRRRRR….鈐口音,絕呀!」我看當晚在戲院內的觀眾,江毅一開口爆粗,如雷貫耳,尖酸刻薄,全場也笑了。 但時代變了,《大時代》不可能再以昔日的《大時代》方式說故事,《竊聽2》配合了現今觀眾習慣了的節奏,不必要的對白減到最少,連環動作、飛車、鬥智等場面,兵賊民這鐵三角的錯綜複雜,緊張得如坐過山車,讓我坐立不安。 兩個小時的戲,眨眼便過,電影曲終人散,看到最後一幕,實在有點捨不得離場。 當然,方展博式的股票買賣博弈,亦讓我輩電影觀眾看得份外投入,看時我在想,如果有股神師傅羅樂林出現,就更完美了。 故事緊湊之餘,亦不失有情有義的細膩描寫,司馬祥(胡楓)、司馬太太(焦姣)和司馬念祖(吳彥祖)這一家三口的深厚感情,看得令人心酸。 何智強(古天樂)這位公事公辦的丈夫,面對被自己親自報案入獄的妻子何婉清(葉璇),對白不多,夫婦間的無奈與恩仇,卻演繹得細緻入微。 較弱一環,反而是羅敏生(劉青雲)與郭麗萍(黃奕)這患難與共的夫妻檔,女角演出略嫌生硬,兩夫妻共處一室時,就連劉青雲也居然演得有點尷尷尬尬。 反而,劉青雲與胡楓在大排檔促膝暢談的一幕,更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再說一次,我更希望和劉青雲做對手戲的那位是羅樂林)。 也留意到電影中有植入廣告,HTC手機幾乎由頭帶到尾,但最盞鬼還是曾江說的那一句:「點解你地個個都用同一款手機?」這幕對白絕對是劇情需要,卻又幽默得令人發出會心微笑。 港產片近期狀態大勇,靠的不需要是3D,《竊聽風雲2》以一個地道的題材、紮實的多線發展故事、人性的細膩描寫,拍出充滿港產片味道的特色。 整套電影在香港取景(中環街頭爆炸的那幕實在精彩),除了令本地觀眾看得更投入,因為這份本地情懷,我覺得會讓外國觀眾更為欣賞,亦間接為香港旅發局宣傳了。

紐約市變「藍」

「藍精靈」是否「十分勁」?雖然歌仔都有得唱,但這方面我不是專家,請恕我不予置評。可是,這齣來自比利時經典卡通,最近以真人加3D動畫搬上大銀幕,7月29號剛剛在美國上畫,宣傳攻擊就真的「十分勁」。 首先,在開畫前個多月,電影公司便公告天下,將6月25日訂為國際藍精靈日,並號召全世界的藍精靈粉絲,一起來戴上白帽,穿上白褲,並將自己身體面口變為藍色(人體彩繪),齊齊化身藍精靈,並於24小時內,集結於世界各地不同的指定地點。 據說,電影公司打算以此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也許你會問,集體扮藍精靈這樣的世界紀錄也有爭?的而且確,2008年於愛爾蘭創下的1,250人世界紀錄,到了翌年便在威爾斯以2,510人刷新紀錄,今次由電影公司起動的,最後便4,891人創下最新世界紀錄。 到了開畫週的那個星期,藍精靈更發動起紐約市的旅遊發展局,一起來把紐約市變「藍」。由於這套電影的故事背景,正好就在紐約市,拍攝之時,相信已獲得紐約市政府的全力協助。 開畫在即,為了一起造勢,宣傳電影之餘也順道幫紐約旅發局賣廣告,所以,由7月25號開始的那個星期,紐約市政府便索性命名為「藍精靈週」,在紐約多個主要遊客必到此一遊的景點,滲入不少藍精靈卡通內的主題元素,以藍精靈為主題,進行觀光導遊。 譬如,整個Columbus Circle就變成了藍精靈村,到處都會見到那些蘑菇狀的小屋,另外更有一頭高40呎的藍精靈屹立於其中。 此外,在紐約植物公園,又會進行一項尋寶遊戲,讓遊客找出藍精靈卡通內的小蘑菇及草莓等植物。 而最壯觀的,便莫過如那項呼籲大家捐款給UNICEF的活動,發一個短訊就捐$10美元,集齊一定善款後,帝國大廈頂部就會變藍。總而言之,星期一至星期五,全個紐約市的主要觀光點,都會一律變「藍」。 但我覺得更好玩的,就是於7月29號開畫當日的早上,一眾藍精靈更闖入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為當日股市交易啟市敲鐘。美國道瓊斯指數近期節節下挫,這幾頭可愛的藍精靈的出現,算是稍為舒緩一下緊绷的氣氛吧。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字幕勁立體「加勒比海盜:魔盜狂潮」3D版

「值得花百多元看3D版嗎?」 幾個禮拜前,朋友知我第一時間去了看「加勒比海盜:魔盜狂潮」(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我只可無奈回答她說:「不是值得不值得,而是根本沒選擇,有點屈機的感覺。」 進場看這套電影,本來是預了得啖笑的,劇情繼續無稽但充滿娛樂性,但今集最大優點,是故事重新洗牌再來過。 說真的,看上幾集時,可能看每集相隔的時間太長,我記性太差,看時真的有點一頭霧水,今集便沒有這個問題了。 以往總有幾幕令人驚嘆的特技場面,今集卻被大量「電動式」的追逐打鬥場面取代,只有大批美人魚出動的那一幕,算是勉強可以收貨。 看罷我真有點擔心,「加勒比海盜」這系列的電影,發展下去,會否與「龍珠」系列無異? 但最可恨的還是,為什麼要逼我們一定要看3D版呢? 如果你問我,整套電影最突出的3D效果是什麼,我會告訴你就是那些中文字幕。 最麻煩的,是我想知道有多少位朋友平日出街會有備而戰,隨身帶備3D眼鏡呢? 於是乎,再屈多一次,我要即場幫襯戲院買多對醜到沒朋友的3D眼鏡。 莫非以後大家真的要一副3D眼鏡旁身? 暫時造型較俊的,我覺得只有上面Oakley的這款3D GASCAN,但索價卻要$120美元。 型,是要付出代價的。 但我情願不看3D。  

因為他的光,這個世界變得很有詩意—-「乘著光影旅行」

上星期,電影公司公關來了個電郵,說希望博客朋友們能夠對「乘著光影旅行」此電影多多支持,但我想,不去買票看,就說不上什麼支持了。 謝絕了贈券,在此片正式在香港開畫的週末晚上,我和太太去了ifc Palace,買了票進場看,投入了這段光影旅程。 電影既畢,大部份觀眾都留了在座位上,細讀熒幕上繼續滾動著的幕後工作人員名單。 此場面說明了一件事,當晚和我一起進場看此片的朋友,那一刻都被感動了,因為這個故事,正正就是要獻給電影背後默默耕耘的一群人,他們都值得我們這些電影愛好者尊重。 正如電影開首便說:「要製作一分鐘的電影,就得用上很多的一分鐘;在製作每一分鐘的電影時,不知不覺地,投進其中的,竟然是我們的生命。」 八十年代尾我才開始迷上電影,後來到我剛剛入行做廣告的那個年代,又多得VCD的流行所帶來的方便,本來較少有機會接觸到的台灣電影,也多看了。 相比起我們港產片的密集式娛樂官能刺激,那個年代的台灣電影就好像要來考驗一下我們的耐性,但那種明明是彩色,感覺卻像黑白電影的風格,卻又看得我為之着迷,其中不能欠缺的,當然就有侯孝賢導演的電影。 因為侯孝賢這三個字,我又間接留意到李屏賓這名字,如果導演是一部電影的大腦,攝影師就是帶我們進入電影中一明一滅的光影世界的眼睛。 李屏賓的眼睛十分厲害,過去廿多年來,除了老拍擋侯孝賢,他更成為了王家衛、姜 文、Gilles Bourdos、陳英雄等導演的眼睛,他讓我們看到,是真實世界中最匪夷所思地別具詩意的光影。 很難想像,為什麼在亞洲電影市道如此的今天,除了貴精不貴多的所謂大片外,還會有人小本經營這類傳記式紀錄片。 主角李屏賓雖然並非寂寂無名之輩,但若果電影某程度總是要展現出一種glamor,此片又實在是顯得實而不華。 用了三年時間,導演姜秀瓊和關本良追隨李屏賓,走遍了台灣、香港、日本、法國、挪威等地,從攝影師的目光去看這一位攝影師。 紀錄片所說的,不僅是一位攝影大師成名軌跡,當中更娓娓道來了一個追求夢想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卻又充滿着矛盾,李屏賓為追求夢想鍥而不捨的美好故事背後,卻又蘊含犧牲了本人最掛肚牽腸的家人這淡淡哀愁。 身邊常聽到有人說熱愛做音樂、熱愛做電影、熱愛做廣告,但你的熱愛程度有多少?你可以犧牲和放棄的,又可以去到那個程度? 電影看罷後我在想,李屏賓先生的故事,給了我很大啟發,我腦海中出現了「就地取材」這四個字。 來到拍攝場地,不怨風,也不怕雨,順應大自然,他只會專注在現場把握最美妙的光影,在有限條件中,發揮無限。 導演召集歸隊,他便單人匹馬上路,身邊不用有推心置腹的助手,來到現場,有誰在,就跟誰合作,只顧把在場每一個人的最好一面找出來。 這個年頭,我們都給制度寵壞,「就地取材」已成為了一種稀有的工作能力,我問問自己,也問問身邊的太太,我們能否做到像李屏賓一樣? 我不知道,就儘管隨著光影去看,希望能找到光影最美麗的一面。 後記:李屏賓、姜秀瓊、關本良,以及無數我所喜愛的電影的幕後工作人員,如果有天有機會我在街上遇上你,我一定會向你說聲謝謝,雖然spotlight永遠未必會打在你們的身上,但你們藏在這若暗若明光影背後的身影,我反而覺得更帥氣。

Bruce Lee My Brother 家庭舊相簿中的李小龍

Bruce Lee My Brother這齣電影上畫的時間很短,所以一不留神便錯過了,最近終於出了影碟,於是便第一時間去找回來看。 對於我那一代的香港人來說,李小龍特別具備一種特殊意義,他是我們小時候所崇拜的英雄,所喜歡模仿的偶像,即使他離開了我們這麼多年,他卻好像從來沒離開過我們。 這齣敘述李小龍由出生到前赴美國留學那段生平往事為背景的電影,大家當然不要誤會這是一部功夫片,這其實是一套講述40-50年代香港人生活點滴的電影,劇中的李小龍亦不是什麼神話般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頑劣卻孝順的兒子,一個疼錫兄弟姊妹的哥哥,一個重情重義的好朋友。 整個故事由李小龍的弟弟李振輝的回憶開始,整個故事,仿如一本發黃的家庭舊相簿,一頁一頁地打開,一張照片接一張照片地娓娓道來。 有趣的是,片末把電影中的多個情景,與原本的家庭照作出新舊對照,除了你會覺得電影中人的造型模仿得唯肖唯妙外,你更可見得出電影美術指導的心思。 李家大宅的場景搭得尤其仔細,有時,我們看得太多TVB的電視劇,可能已經忘記了,一般普通人家在家裡的時候,是穿什麼衣服的,這部電影,卻是認真地讓我們看到人生真實的一面。 可以代表香港的故事有很多,但這個肯定是可以讓其他地方的朋友們認識香港的一個。 李小龍生前就像一顆的燈泡,很光很亮,雖然熄滅了,但這霎那光影,長存。

羅賓探長巧遇路迪涼?我與泰迪羅賓的訪問(1991年)

九十年代初,我剛從中文大學畢業,我一邊在經濟日報的專題組當個小記者,另一邊廂,我又有替由香港樂評界鼻祖馮禮慈先生主理的 TOP 音樂雜誌做兼職編輯,那個時候,這本全港號稱全港 No.1 的音樂月刊(SIZE已肯定最有氣勢,尺寸和號外一樣),一口氣做了一連兩期的 60 年代香港樂隊專輯,其中,我被派負責了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的故事。 當時樂隊成員中的鄭東漢(鄭中基父親)已貴為寶麗金高層,關維麟(關楚耀父親)亦忙於替譚詠麟監製唱片,我一直都聯絡不上,最後,給我第一個找上的,反而是主角泰迪羅賓(是呀,羅賓探長就是當年叱吒樂壇的樂隊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的領隊兼主音),然後透過他,我又找到當時在新藝寶當高層關偉(其實泰迪羅賓原名關維鵬,上述三位姓關的,都是親兄弟)。 想像一下,當年沒有 Google Search,要找一個人,你只可以靠搭上搭上搭,幸好馮禮慈與電影雙周的朋友相熟,於是給我找到了泰迪羅賓電影公司的電話。 我對泰迪羅賓這位樂壇及影壇泰斗既敬且畏,打電話前幾乎要深呼吸幾輪,誰知電話接通,甫一接聽的,就是那把熟悉的聲音,我的腦海裡,當時第一個反應,「咦,羅賓探長?」 幸好我沒有出醜,沒有一開口就問他是不是羅賓探長,我對 Teddy 表明來意,說我正在籌備一個關於 60 年代香港樂隊的特輯,內容上希望能令現今(當時)的年輕人,認識一下夾 Band 背後的精神,因為 60 年代有不少 Band 仔,到了 80年代都好像在其他非音樂領域也很有成就兼且有不少又是社會精英云云。 「哈,死靚仔丫,夠膽吹到咁大?」這雖然是我的設計對白,但我好像真的隱約聽到泰迪羅賓在電話另一邊好像幾乎笑了出來,於是他就爽快地一口答應,還叫我馬上過去他在太子道的電影工作室。 對於當年我這個小伙子來說,那是一個一生難忘的下午,泰迪羅賓先生為人十分隨和,又很健談,他和我暢談了差不多三個小時,我水也沒喝多滴,但依然意猶未盡。 當談到音樂,泰迪羅賓雙眼更是立即有火,是呀,比羅新門的羅新師傅更有火。我告訴他我也有夾Band,他便更顯得熱情,還叫我一定要繼續夾,工作再忙也要夾,得閒就來他這裡 Jam 一下,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他的叫我夾 Band 的語氣,就有點像現在叫人練武的羅新師傅一樣,一個字「勁」。 當年,我對泰迪羅賓的認識,除了1981年《鬼馬智多星》 及1983年《我愛夜來香》內的羅賓探長,他在我心目中,就是像徐克導演那類的香港新浪潮電影人。音樂方面,由於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的年代我還是塞斗窿一名,所以沒甚印象,最難忘的,首推1979年章國明導演的《點指兵兵》主題曲, 其次就是他 1983 年推出的那張令我驚為天人,充滿電影感的概念大碟《天外人》,當然還少不了還有1987 年的經典電影《龍虎風雲》的配樂,以及 …

羅賓探長巧遇路迪涼?我與泰迪羅賓的訪問(1991年) Read More »

皇上無話兒,奧斯卡大獎九成有份兒。

The King’s Speech在香港上畫了,戲名被翻譯為「皇上無話兒」,有朋友說譯得不倫不類,但我反而覺得總比直譯的「國王的演講」,或甚至是變了動作片的「王者之聲:宣戰時刻」來得更有心思。 向來喜歡看歷史人物傳記的電影,加上欣賞Colin Firth和Geoffrey Rush兩位好戲之人,而且對素來專演另類角色兼有位怪人男友Tim Burton的Helena Bonham Carter飾演皇后一角,這個組合,已經足以吸引我入場觀看兼且充滿期待。 這齣描述英皇喬治六世於二次大戰爆發前登基的心路歷程之皇室歷史宮幃劇,沒有飛機大炮,更沒有華麗的皇室舞會,大部份戲都簡陋的斗室內發生,全靠Colin Firth和Geoffrey Rush這對演技派雙雄鬥戲,間中加入如Helena Bonham Carter此等不搶戲的綠葉陪襯。 Colin Firth和Geoffrey Rush畢竟不是劉德華和梁朝偉,兩位仁兄只可以鬥演技卻不能(或極困難)鬥靚仔,可是呢,電影就是這樣神奇的東西,一個懂說話的鏡頭擺位、一句妙筆生花的對白、一個無語的神情,兩位演員的大鬥戲便追得我目不暇給,拍爛手掌。 劇中最大陣象的,便可能是由英國BBC電台借出的古董收音機器材了,這批歷史文物,不用多加描述,一看而知,想當年,收音機廣播是對人類歷史文明多重要的一件事情。 Tom Hooper並非典型的荷里活大片導演,他拍過好幾套電視mini-series,其中HBO的John Adams已可謂他最有名的系列了,但不知是否其英國牛津大學英文系的出身,他的作品中總有點典雅的含蓄氣質。 電影中採用了不少古典音樂樂章,穿插在片中皇太子(當時未登基)和語言治療師的地獄式鍛鍊情節,以及電影結束時作為片末曲,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第一樂章 “Concerto for Clarinet in A Major: Allegro”的確是神來之筆。 我沒甚興趣預測什麼奧斯卡賽果了,但向來美國人總是對這類文藝劇情片情有獨鍾的,所以,說到獎項的話,相信「皇上無話兒」九成有份兒。

音樂鬼才將為香港迪士尼樂園創作音樂

相信和不少人一樣,先因為一套陰間大法師(Beetle Juice),然後再來一套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我開始迷上了添布頓(Tim Burton)充滿黑色幽默的奇幻世界。 喜歡添布頓(Tim Burton)電影的話,又大概沒可能不知道配樂大師丹尼艾夫曼(Danny Elfman)是何許人,過去廿五年來,兩人除了合作無間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莫過如他除了包辦了怪誕城之夜(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全片配樂,更曾擔綱其中主角鬼王傑克(Jack Skellington) 的歌聲演出。 今年適逢是二人合作的25周年,為此二人亦合作即將推出一套CD Box Set,全球只會發行一千套。 最近,透過太太的朋友收到風聲,知道丹尼艾夫曼(Danny Elfman)即將來香港,作為大師的小粉絲,得悉後我當然第一時間報名約做訪問,同行的還有我那位也是小粉絲的太太。 想起我做樂評人已經是十多廿年前的事情,多年沒有做過訪問,今回確實有點緊張,幸好我對大師的作品瞭如指掌,所以也不愁沒話題。 事實上,丹尼艾夫曼(Danny Elfman)今次來香港的目的,是因為接受了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委託,為2014即將推出的一個新主題館「迷離莊園」(Mystic Manor)創作配樂,為了隆重其事,親身感受一下樂園的氣氛,大師這天便特別現身樂園,來進行考察,順道會見傳媒。 原來,丹尼艾夫曼小時候到迪士尼樂園,最喜歡的就是到當中的鬼屋Haunted Mansion,話說他的經理人在某次參與迪士尼樂園的活動時,無意中發現了類似Haunted Mansion的「迷離莊園」這個新計劃,其中那位冒險家主角的古老大宅,收藏了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品,其設計藍圖居然與丹尼艾夫曼在加州的大屋有幾分相似,於是大家便一拍即合,促成了這次合作。 丹尼艾夫曼亦不諱言,他對此計劃如此有興趣,或多或少是想完自己的一個夢想,希望自己的音樂能夠在一個充滿歡樂的地方365日也不停播放。 他亦談及與添布頓的合作,這位電影鬼才每次在拍攝期間,總要他這位音樂拍檔前往他的拍攝場地,親身感受一下其中氣氛(添布頓出名不喜歡做太多後期製作,大部份都會動用實景拍攝),於是,當他今次接受了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這個計劃後,亦主動提出要親自來一趟,感受一下亞洲這一邊的迪士尼樂園有何不同,他更說,在製作期間,一定會多來幾趟,可見他做事之認真。 說起亞洲電影,丹尼艾夫曼說他亦有留意,近年印象較深的,哈,居然是星爺的功夫(Kung Fu Hustle),在場的聶安達(Anders Nelsson), 立即鬼馬地遞上一張當年由他做配樂的殭屍先生DVD,笑說大家要多多交流一下中國殭屍和西洋殭屍的心得呢。 真的期待「迷離莊園」能盡快開幕,讓我感受一下丹尼艾夫曼專為香港迪士尼樂園而創作的音樂,可以有多詭異,多鬼馬。

80後動漫式怪雞Cult片—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

龐克搖滾樂、電動式格鬥、漫畫式美術及剪接效果,大致上就是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這齣怪雞電影的風格吧。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改編自同名漫畫,故事講述Scott Pilgrim這名生活在多倫多的80後雙失年輕人,本身是獨立樂隊內的一名低音結他手,他的夢想,就是能夠讓他的樂隊一舉成名。 可是,當他遇了一名來自紐約的神秘彩髮女孩(她的頭髮顏色會不斷改變)Ramona Flowers後,他的生活就開始變得複雜和混亂起來。 Scott與Ramona雖然一拍即合,但她的七位前度卻開始對他進行追殺,他們各人身懷絕技(或甚至是超能力?),Scott為了要和Ramona一起,唯有施展渾身解數,逢關過關,取得分數,並且將對手逐一擊敗。 電影中運用了大量充滿漫畫風格的電腦特技,分鏡和剪接手法,也極盡漫畫及電動的能事。 戰鬥中途,Scott會獲得不同點數、贏秘密兵器、被問密碼、KO對手,然後過關升呢。 如果你喜歡搖滾樂、漫畫和電動的話,當中採用的電影語言,會令你發出會心微笑,當然亦會看得十分過癮。 我雖然是80前,但看至電影中途也多次不禁大聲笑了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