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

咸蛋超人麥斯Ultraman Max忘记怎樣出招?

除了久不久還會留意一下其電影版,多年來已沒怎麼看咸蛋超人了,更不知道那隻咸蛋是那隻咸蛋。 可是呢,我還是對咸蛋超人有點情意結的,所以會間中到網上看看人家分享出來的咸蛋超人短片,尤其是變身啦,出招啦那些,早兩天就看到一條超好笑的。 試想像一下,假如有一天,當超人出絕招前的一刻,卻忘記了發射死光前的例牌花招是怎麼耍時,結果將會是怎麼樣? 根據維基咸蛋解密的資料顯示,這頭名為Mike的獨眼外星生物,能夠發出令任何生物失去記憶的電波,其中,連咸蛋超人麥斯Ultraman Max(2005)也不例外。 在這一集內,超人麥斯被此可惡的怪獸弄至暫時失憶,連怎樣出招都忘記了。 但更「賤」的是,這頭獨眼怪獸居然因為超人的超囧,竟然也嚇得呆了,眼瞪瞪,口擘擘,留口水。 最後,超人麥斯連他的獨門暗器Kill鏢都跌了,真的超超超囧。

28年後又一條好TRON

80年代初,如果當是你已經懂事又有接觸過電腦的話,你還記得當是用的什麼電腦嗎? 印象中,我的有錢仔同學家中已有正版的Atari或Apple,我第一次接觸的,應該是黃金電腦場砌機的老翻Apple II,還要是人家不要掉給我的舊機。是呀,連磁碟機都未有,用的是卡式機,當時的個人電腦,速度行8 Bit。 1982年的TRON(電子世界爭霸戰),都可說是那個年代電腦特技片的經典了,試想像,當時的電腦,還是Green Mon的年代,莫要講互聯網了,但這齣電影,已經和你講電腦駭客,講電腦世界內的虛擬世界。 只不過,我對此片的記憶近乎零,只記得劇中人的電子造型,當然,還有那台「高科技」電單車。 現在回看可能得淡笑,但想當年,我頗肯定,無論是大友克洋或鳥山明,在創作其動畫中的電單車時,都一定有受此影響。 玩電影復刻,已成為了荷里活電影工業近十多年來的必殺技,所以,28年後的今天,TRON又得以重見天日,據悉,迪士尼為投資此片,耗資3億美元。 以現今的科技及財力,拍攝當年此科幻片的續集,技巧上,要贏,一定毫無難度(看,這電單車,未埋位已贏爆),但能否成為經典,卻是未知之素。 電影未上畫,但在戲院看了預告片,型爆的發光貼身衫造型,加飛碟格鬥及賽車場面,已令人看得興奮。 預告片接近尾聲,字幕打出Music By Daft Punk,更是令人興奮得尖叫起來。 不知道,Daft Punk兩名成員會否在電影中客串,在以下這音樂預告片中,就出現了兩鏡,襯絕。 忽然想起,曾經見過以下兩件TRON x adidas的珍品,當時沒有買,但現在想起來,真有點後悔了,尤其是那件三間外套。

看完Social Network,我會建議你追加觀看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大家都像早認定我一定會看了Social Network這部戲似的,好吧好吧,我終於看了。 但當我發現,原來很多像我般活躍於社交網絡的朋友們,都有透過不同途徑獲得贈券前往觀看時,我呢,反而是自己賣票入場看的。 其實對於Mark Zuckerberg的故事,像我這類網絡八卦公,當然老早透過不同的”Social Network”途徑,聽過不少了,其實早沒多大興趣。 但由於Aaron Sorkin和David Fincher這對編/導組合,反而引起我對此片有莫大興趣。 (不知道這對黃金編導拍檔是何許人的話,請點擊他們名字的連結,然後到IMDB起他們的底吧,不想多講了) 作為兩名非Facebook用戶,我覺得Aaron Sorkin和David Fincher說得實在好,大概是兩個月前吧,在TIME的訪問中,他們是如是說: Sorkin: It really didn’t have much at all to do with Facebook itself. I wasn’t on Facebook. I don’t spend a lot of time on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networking wasn’t really part of my life. But the story itself! There are …

看完Social Network,我會建議你追加觀看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Read More »

“Why I’m Quitting Tobacco”

\ 「我決定戒煙。」 這句說話,假使出自你和我一個普通人口中,實行起來再難,說起來也很易。 但如果這是出自廣告公司的話,就非同少可。 當然,這其實是電視劇的虛構情節。 第四季的Mad Men,說到主角Don Draper本身打工的廣告公司,被英國集團收購後又被賣豬仔,於是幾位昔日拍擋索性自立門戶,公司名為Sterling Cooper Draper Pryce。 公司啟業,第一時間找回合作多年的老客戶Lucky Strike,那個年代煙草商還可以賣廣告,煙草客戶的budget非同少可,成了不少大型廣告公司主要財源。 但所謂成也煙草,敗也煙草,某一天,Lucky Strike的母公司決定,將旗下所有品牌合併交由同一家廣告公司主理(故事中說的是BBDO)。 失了這個煙草大客戶,公司馬上陷入財困,Don Draper和他的同僚都一時不知所措,商議如何能找到另一個像Lucky Strike般的大煙草客戶。 但可是,當時大勢已去,所有大品牌都正進行合併重組,為節省資源,就連旗下採用的廣告公司,也開始進行consolidation,紛紛歸納於同一家旗下。 因此,像Sterling Cooper Draper Pryce這類獨立公司,通常在這些時候,都會輸給所謂的大集團,這個故事背景在60年代,但如此情況,到了今天還是屢見不鮮。 在頭頭碰釘的一刻,Don Draper徹夜難眠,於是寫了這個登了在New York Times的全版廣告,宣告天下:「今天起,敝公司從此不要接煙草客戶」。 “I realized, here was my chance for me to be someone who can sleep at night, because what I’m selling doesn’t kill my customers”. 煙草對人有害,大家都知道,但還要為這些產品賣命地做廣告,荼毒下一代(對不起,各位煙民,所有煙草廣告和贊助都一定是為下一代而做,與你無關),你能夠心安理得嗎? 已幾乎忘記了,當年我也曾經做過煙草廣告,上面這番話我也問過自己很多次。 「沒辦法啦,我們都要開飯」,有人這樣安慰過我。 那個時候剛入行,什麼事情都很被動,但我是一個從小就很有惻隱之心的人,現在回想,從前在做煙草廣告的日子,原來是我最不快樂的日子。 …

“Why I’m Quitting Tobacco” Read More »

不能每天去旅行,最少也可以每天看旅遊節目。

除了常看的財經台Bloomberg及CNBC之外,Discovery Channel的Travel & Living幾乎是我們家的default channel。 旅遊能豐富我們的人生,時間許可又有能力負擔的話,我相信大部份人都會喜歡出外旅遊,品味一下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只可惜,我們的工作總都是盲著地忙,不能夠隨時成行,所以,每逢下班或週末時,我最愛看看這類講旅遊、美食和生活的節目,那感覺就像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那些終日吵吵鬧鬧的婆媽連續劇,就留給嫌人生不夠煩的朋友吧。 除了香港人較熟悉的那幾位星級主持如Ian Wright和Jammie Oliver等的旅遊及美食節目外,其實Travel & Living還有很多我喜歡的節目。 譬如,我連續追了好幾季的Miami Ink,便是一個以一家在邁亞密的紋身店為背景的真人秀,以「每一個人的紋身背後都可能有個動人故事」為題,每次都為大家娓娓道一些富人情味的故事。 除了箇中情節讓人大開眼戒外,這節目又的確讓我對紋身這事情刮目相看。後來,此節目大受歡迎,更居然能衍生出了同系列的分支如LA Ink和London Ink,都可說是另類的品牌伸延(Brand Extension)了。 說回TLC,大概是兩個月前左右吧,Discovery Channel 的Travel & Living(探索頻道旅遊生活)換上了一個新品牌,就是這三個簡單的英文字母TLC,紅底托白,非常醒目,一如CNN那類品牌一樣,就是要讓人更易記得。 而TLC的鎮台之寶Ian Wright,亦以他的一貫作風,鬼鬼馬馬地拍攝了好幾支宣傳短片,為大家介紹了TLC這新品牌。 據知這個品牌所針對的,是以亞太區逾20個國家的一億三千三百萬戶觀眾為主,事實上,像這類以旅遊、飲食和生活為主的頻道,在亞洲各地都甚有市場。 而正當北美市場會較多以真人秀主打時,我卻發覺在亞洲地區,我們卻特別鍾愛旅遊和飲食節目,而這類本來主要是「進口」為主的節目,近年更有本地化的趨勢。當中不得不提的,便非「瘋台灣」莫屬。 什麼?你還未看過Janet的「瘋台灣」Fun Taiwan? 哎喲,那你就真的錯過了近年可能是最好看的亞洲旅遊節目。這個以介紹台灣的一些地道(真的很地道)的風土人情的節目,近年紅爆了台灣,雖然是一個英語的節目,除了年輕一族,就連好些較成熟的觀眾的心也被俘虜了。當然,都是拜這位據說台語講得比國語還要捧的節目主持Janet Hsieh(謝怡芬)所賜。 這位於美國德州出生的台裔甜姐兒,來頭一點也不少,除了從MIT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畢業外,她更能操多國語言,英文、國語、台語、西班牙文和法文都沒問題。此外,她更精通跆拳道和小提琴,果真是文武相傳哦。 Janet 那曬得一身小麥色的健康膚色,加上她開朗活潑的性格和親切笑容,難怪她在中港台三地都甚有觀眾緣,老中青都愛上她。 我在Facebook發了上面這張圖片,除了男性朋友大呼「我的女神」外,就連女性朋友們都走來罵我,為什麼居然不帶她們參加這個活動。 是的,那個晚上我出席了TLC一年一度的大型派對,更有機會與Fun Taiwan的Janet Hsieh、Great Weekends的Samantha Brown,以及 The Surreal Gourmet的Bob Blumer三位我甚喜歡的主持人見面。 我運氣真好得沒話好說了,在兩三個月前我才有幸見過Ian Wright,今晚又有機會遇上這三位,作為一名TLC小紛絲,實在無憾。 會後我和太太異口同聲地說,不知道Cooks Asia的Bobby Chinn甚麼時候會來香港呢,這位總愛和人家鬥嘴,擁有三寸不難之舌的流氓俠廚,平時遇上好些當地人,都總給頑皮的他戲弄得哭笑不得。 但我想,假使Bobby遇上我這位同樣牙尖嘴利的太太的話,他可能便沒這麼好運氣了(哈哈)。

Out of Sight

據說此動畫短片,除了熱爆台灣,也在日本引起關注。 雖說此動畫中富幻想力的童真韻味,甚有宮崎駿爺爺的影子,但其水彩繪畫配合手繪的筆觸,很是動人,音樂也配合得實在出色,是有靈魂的作品。 對呀,但凡創作都需要有靈魂,先有了靈魂,才能打動別人。 奉勸各位朋友,千萬不要那麼缺德,將結果告知未看的朋友。 也千萬不要看人家的評論(除了我這個以外),看罷整支短片,我保證你的內心會牽起絲絲暖意,或換來一陣會心微笑。 「世界並不完美,但當你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美好,人生,也可以活得很完美。」 YouTube高清版 國內朋友可看YouKu版。

中島哲也的風格化暴力美學—電影《告白》

昨晚看了電影《告白》的優先場,其視覺及對白上的震撼,一直在我腦海縈迴着,今天早上,仍揮之不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zNDU0NjY0.html 「松隆子《告白》代表日本」。 上網用《松隆子》、《告白》這一組關鍵字搜尋,看見如上標題,才赫然發現,此電影將代表日本,參選角逐第8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獎項殊榮。 另一個發現,是執導電影《告白》的導演,原來是在廣告界享負盛名的中島哲也,他的廣告作品中,我最欣賞的就是2001為Sapporo黑Beer拍攝的系列廣告,多得100分快餐店照版煮碗,我最近也「湊巧」有專文報導。 此外,他的兩套作品下妻物語和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更不用說了,都是被電影、廣告及文化界力捧的cult片之一。 一般電視廣告都只有15秒或30秒,所以,就算一個只有半秒的場景,好些出色的廣告導演無論在調較色澤、角度、運鏡或主副體構圖的取材上,都會吹毛求疵或接近歇斯底里地,將每一格菲林如一張圖片般去力求完美。 就電影美感而言,除了在女主角倒敘與女兒的溫馨時光時,整齣電影中的角色大多面無血色,並且彌漫一片如藍墨水散開的冷淡色澤,但其實,這又正好是不少廣告導演們的至愛。 電影中亦運用了大量高速菲林拍攝的慢鏡及倒鏡的電影語言,Framing很優美,當中亦充滿了暗示性的象徵意味(但可能要有待重看DVD時才慢慢解讀了)。 大致上,看這套電影,就像一口氣看了很多支15秒或30秒的電視廣告,全片充滿了風格化的視覺效果,以及層次豐富的美學構圖。 電影中重複出現了來自Radiohead大碟Rainbows 的歌曲Last Flowers,它的音樂和視覺的效果,又令我聯想起廣告導演Jonathan Glazer替Radiohead拍攝的一支音樂錄像。 故事方面,本來有更多可以說的,但我還是決定三缄其口,說穿了,就不好玩。 我建議,最好還是像我一樣,入場前盡量如白紙一張,此片的敘事手法,保證會令你有很多驚喜。

周杰倫飾演李小龍經典角色—「青蜂俠」左右手Kato

小時候沉迷Batman,幼稚園我第一個學的B字頭的英文字,不是Boy,是Batman。 數到G,對於我來說,G亦不是for Girl,而是Green Hornet(青蜂俠)。 我從前曾一口咬定Batman和Green Hornet兩人一定是世交,因為兩位大俠都是有錢仔(富家少爺),兩家人應該「有計傾」(互有交流)。 Batman拍成電影多年,大大話話都有好幾代,但我一直都在等,就總未見到Green Hornet的出現。 看Batman,你不會介意誰是Robin,但看Green Hornet,Kato才是主角這個任誰都知,箇中原因,當然是那位搶鏡搶到「髮髮聲」的一代宗師李小龍。 周星馳多次放風會開拍Green Hornet,並由他飾演Kato,我曾經亦多次因而極度亢奮,但一等等足隨時有十年,到最近,才終於塵埃落定—–星爺不會拍。 結果,開拍Green Hornet的重任,便落了在諧星兼編劇Seth Rogen,以及怪雞大導演Michel Gondry手上,頗為出乎意料之外的,Kato一角居然找來了周杰倫飾演。 看過Seth Rogen的成名作Knocked Up,很欣賞這位戇男的演出,由他來飾演罪惡剋星Green Hornet,相信導演擺明玩嘢(惡攪),可是呢,但又正正因為那是Michel Gondry,所以我又信心十足。 至於周杰倫嘛,我又不敢期望過高,有當年因李小龍過份搶鏡而被迫換角的前科,相信導演又不會讓Kato的風頭蓋過Green Hornet,當中,一定會作出適量調整。 看過電影預告片,的確難掩興奮之情,周杰倫的木訥演繹,初看覺得與Seth Rogen頗為合拍,有型得來有點「戇」,一軟一硬的孖寶,喜劇效果不俗,當然,絕絕絕絕對不能與李小龍相題並論。 看多了愈來愈陰暗的Batman,來個喜劇與動作並重的Green Hornet,未嘗不是好事,更何況,當中又有萬人迷Cameron Diaz來中和一下,似乎愈看愈有看頭了。 Youku連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Njg3Mjgw.html

Tom Hanks和你上歷史課—HBO The Pacific

本來打算待The Pacific出DVD後才一次過看的,但較早前看過以下這個頗具爭議性的訪問,當HBO台一開始播,我就按捺不住,逐集開始追,唔追尤是可,一追十集,上個週末,終大功告成。 是這樣的,今年3月號的TIME Magazine,就當時即將播放的HBO 迷你連續劇 The Pacific,訪問了其執行監製Tom Hanks。 訪問中部份內容,可能由於正中了美國人的死穴—種族歧視,再加上內容中將二次大戰與目前的中東戰事混為一談,訪問內容被人將前文後理刪去,斷章取義後,結果Tom Hanks惹來了鷹派中人的口誅筆伐。 以下是給人斷章取義得最多的一段訪問節錄,欲看全文,請按這裡。 “Back in World War II, we viewed the Japanese as ‘yellow, slant-eyed dogs’ that believed in different gods. They were out to kill us because our way of living was different. We, in turn, wanted to annihilate them because they were different. Does that …

Tom Hanks和你上歷史課—HBO The Pacific Read More »

去不成上海世博,不如看看Iron Man2的Stark Expo。

又是正所謂做戲做全套,順便多來兩支viral video。 這次講的,是Iron Man 2內的Stark Expo 2010,其認真程度,真的可能有機會超越上海世博。 先懷緬一下過去,話說Iron Man Tony Stark的伯爺Howard Stark,查實在74年都辦過一次Stark Expo,以下是當年的宣傳片,現在看起來雖然有點兒low tech,但當年其實是標誌未來,先進到極。 光陰快過火箭,Stark Expo 2010就在眼前,趁今年上海世博這熱門話題乘機搶鏡,Tony Stark的確懂得個人品牌宣傳之道。 看完這兩條片,你真的很難抵受得住上Stark Expo 2010這官網看過究竟這誘惑。  你會發覺,Tony Stark果然是位商人,你看看這個博覽會的15大主要贊助商的主題場館,個個都有大Logo,人人有份,另有分頁逐一詳細介紹,認真程度,又是那一句,真的是做戲做全套。 Product Placement(置入式廣告),原來是可以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