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解讀

關於閱讀,我要說的其實是….

某台灣書評網站找我做訪問,但交稿後好像不了了之,一眨眼已經半年,所以索性自己發表了。 1.請介紹一下你自己,還有現在所做的工作? 我是梁志成,業界朋友大多只認識我的英文名字Rudi,是一個大學本念古典音樂和學作曲的廣告人,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去當廣告文案,本來一直打算邊做廣告邊等機會回去做音樂的,我還簽了BMG做作曲人呢,但誰知,我由小文案到創作總監以至後來跑了去做數位及社群營銷,一做就做了超過20年,其實我還是很希望能夠回到音樂舞台的。 2.你最近讀了哪些書?是否有趣呢?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剛剛讀完村上春樹的《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由大學時代開始,我當過十多年的古典樂評人,讀起這本書來,好像再次燃點了我對欣賞古典音樂的熱情。書裡面有很多十分專業的古典音樂欣賞分析以至演奏技巧的內容,素來知道村上春樹是一名超級樂迷,但讀完這本書,我發覺他除了對音樂充滿熱情,他對古典音樂鑽研的深入程度,根本上就已經是一個專業樂評人的境界。 平日我也喜歡讀一些工管營銷相關的書籍,亦間中會揀一些廣告人撰寫的書,較早前拜讀過台灣廣告人龔大中的《當創意遇見創意》,文章分享了不少作者對一些生活創意達人的創意啟發,雖然很多都與廣告無關,我卻覺得那是廣告人的一本心靈雞湯;現在正開始讀著我們香港廣告界的大哥大KK曾錦強的書《上位》,KK是GroupM的前CEO,三年前創立了他的廣告營銷集團The Bees,我認識他很多年,知道他是一個謙謙君子,這本書的書名卻和他的行事作風相反,說的原來是他的職場心得,和龔大中的那本書一樣,可說是廣告人的心靈雞湯,讀上一兩篇,心情也好起來。 3.你理想中的讀書環境是怎樣的呢? 我成長中的那些年,和我那個年代的香港清貧家庭一樣,一家十口都擠在一個二、三百平方呎的公共屋村單位,自少我已習慣在嘈吵的環境中做任何事,包括讀書。現在,我家住離島,每天要搭船再轉搭捷運上班,同樣是低頭族,人家在玩手機,我卻差不多整個旅程我都會在看書。 4.你都如何處理看完的書呢? 我會把書放在公司,然後「逼」我的同事拿去看。 5.你平常都在哪裡買書?大約多久買一次書? 大概兩三個月一次吧,英文書一定會買Amazon的Kindle版,中文書則會在誠品或Page One那一類店買,有時也會在機場買,總之是方便就好。 6.你選書的標準是?有特別偏好某些類別的書嗎? 沒有一定標準,主要都是講緣份,但我由於工作需要,會讀較多工管營銷類別的書,此外,由於我是村上春樹迷,他的作品,我幾乎一本都不會錯過。 7.請推薦幾本喜歡的書給大家。 平日我很喜歡讀KK曾錦強在香港報章的專欄,他這本新作《上位》卻並非把專欄舊作湊合而成,而是一本分享了他個人20年工作心得的作品,我一邊讀,一邊感覺像在聽一位良師益友的促膝對話,正如先前所說,除了廣告人,我覺得這也是一本適合給任何「打工仔」(上班族) 的心靈雞湯書籍。

【廣告吐槽】出走一周年

大概是去年的這個時候吧,我離開了我當時效力的廣告公司奧美,正準備創業去。 話說,奧美是我們廣告行內,數一數二有名氣的大公司。幾乎每次我與一些打算入行的大學生閒聊,發覺他們大多與20多年前的我一樣,奧美仍然是他們首選的公司之一,在外面的朋友眼中,在像奧美這類大公司上班,原來有顆光環。 聽到我快要離開,身邊的好朋友,有支持的、也有老實地向我潑冷水的。 支持的,大多會說:「好呀,大集團廣告公司都氣數已盡,現在是中小型廣告公司的時代,你出來搞,一定不用愁沒生意。」 潑冷水的,則通常會說:「喂,你以為自己還年輕嗎?你現在薪優糧準有保證啊,正所謂大樹好遮陰,離開了就要重新開始,隨時晚節不保,are you sure?」 但實不相瞞,自從我當上了這個人家羨慕的位置後,反而我卻愈來愈不快樂。 「是因為怕要跑數嗎?還是因為怕要應付辦公室政治?」朋友都問。 其實通通都不是,出來打工,人在江湖,辦公室角力固然有,我自問十分幸運,入行20多年,在過去10年來,可說是我的黃金十年,做過的公司,客戶、同事、老闆等,通通都對我很好,好到我沒資格投訴的地步。 讓我不快樂的原因,反而是在工作崗位上,當職位愈高,當我以為自己已站在一個可擁有更多話語權的位置時,我卻感受到愈來愈多在決策上的軟弱無力。 大機構內,人上有人,天上有天,前後左右都是老闆,當駕駛著這條大船時,正當你以為自己是船長,身邊卻會有不止一個領航員,讓這艘大船,寸步難行,這種感覺,實在令人感到沮喪。 尤其是,當職位愈高,日常要花在開會的時間就愈長,能夠真正完成的工作,卻反而愈來愈少,人生寶貴的光陰,就是這樣白白溜走。 當然,這是任何一個行業職場人生中必經階段,我亦不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且,當你成長到某一個人生階段,你擁有的東西愈多,薪水、地位、名譽諸如此類等等,有些時候,反而會成為逼使你乖乖地妥協的桎梏。 性格使然,我總是不想為此妥協。 我們這廣告行,口口聲聲說是一門販賣創意的行業,可是,大型國際公司的運作,卻愈來愈變得像一般大型商業機構,環顧四周上了我那個位置的管理層,大多要為保著自己的高薪厚祿而奮鬥,決策都是「大局為重」,站在現今的資訊高速高路上,即使需要不斷轉型,但卻舉步維艱。 我向來是一個不安於室的人,但我想,繼續跳到另一家公司,將要遇到的問題,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藥,於是,我決定要出走一趟,希望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創造理想中的工作模式。 但理想與現實,果然是不符的。 自己搞公司,表面上充滿浪漫激情,但個人要面對的繁文縟節,往往比在大機構當管理層所要應付的,多出很多倍。公司剛開始時,只有一兩個人,我是創作總監、同時也是雜務總監,十分吃力。 回望過去一年,的確是苦樂參半,幸好獲得多方朋友的支持,工作雖則「辛苦」,但卻不「痛苦」,這不是我自己一個人說的,而是我身邊和我一起捱的工作夥伴說的。 對於我來說,在職場人生上,有三件事情是愈來愈變得寶貴的,那就是「快樂」、「時間」和「坦誠」。 「快樂」 我能否尋找到在工作上的快樂,重點不在於賺多少錢、職位有多高,而是我能夠對於為自己負責的人生,有多少的話語權。 「時間」 我能否把精力集中在我認為較有意義的工作上,避免不必要及沒意義的會議,或純粹為討好別人的應酬,我只想把事情做好,交出最好的作品。 「坦誠」 我能否與我的工作夥伴、合作的客戶推心置腹,不用花時間在互相猜忌之上,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可以接受自己的不足,亦不怕讓別人知道,實話實說。 在人生的路途上,經歷不同階段,相信你都會有不同的事情,值得你好好守護,這一刻,你想守護的又是什麼? photo credit: Cross.Road via photopin (license)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8月號)

人生茄喱啡

中學時代,我只專注於三件事情—銀樂隊、砌模型、壘球隊。 在銀樂隊,我是兩屆的隊長又是隊中主將,在校際音樂節也捧過盃,也有參加音統處的青年樂團。 砌模型嘛,作為一名中學生,很難說有什麼好成績,但好歹也在孖星TAMIYA於香港舉行過的模型大賽,捧過盃。 但在壘球隊,可能基於體能及身形關係,雖然已經很努力,但我只是大後備一名。 我有一位從8-9歲就認識的好朋友,真正由細玩到大,他已經移民新加坡差不多20年,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 這位老友,是我們當年壘球隊的隊長兼主將,他更曾經候選過可口可樂傑出運動員,去過加拿大打聯賽。 在球場上,除了球技精湛,他的球品亦甚佳,中學時代,他帶著我們整隊人一起練波,我從来沒有半分鐘感覺過自己是出場機會很少的大後備,跟著他練波,實在是一件樂事。 事實上,現在回頭看,在人生不同的場合中,我們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些時候你是主角,有些時候你可能只是配角。 但無論擔綱什麼角色,我們都需要把這個角色做到最好,全力以赴,才不枉此生。 就算是當配角,也要當個最出色的配角,這樣的話,人家起碼會尊重你,你亦起碼可以堂堂正正,問霞姨拿一個飯盒,是不?

一代報人 | 楊八妹

上一代的報人,信報楊八妹,實名張寬義先生,他是80、90年代的李八方,專寫中環商界八卦消息,我讀大學時候已久仰大名,雖然,後來我與他的家人有機結緣,只可惜,一直卻未有機會與他親身見面,實是遺憾。 我對上一代的報人份外充滿敬意,他們大多沒有上過大學,沒受過什麼正統訓練,所有東西都是靠自學,卻除了滿肚子墨水外,更練得一身為人處事的好本領。 與不少報界前輩談及張寬義先生,除了都流露出敬仰的神情,更大都說受過張先生的指導和教誨,畢生受用。 為了賺點零用,我讀大學年代開始寫稿,當時傳真機是辦公室工具,家用尚未普及,所以,我每次交稿,除了會去姐姐的辦公室借用傳真機(但每次都要冒食紙的風險),通常都會拿著公文袋和稿件,親自交到出版社,最遠的,是在柴灣的明報,剛結業的新報,當年都有經常去。 網絡改變了媒體世界,資訊愈來愈快,文字,亦變得愈來愈一文不值,我昨天才告訴同事,我由讀大學時代到剛剛出來社會做事,寫的稿比現在多,幾年內兼職賺的錢,足以幫補了我買樓首期的一大部分。 今時今日,要維持一個專欄不易,稿費也隨時和20年前一樣或更低,但樓價卻飆升了好幾倍,我常問,究竟這是一個什麼的社會?我們又留給了下一代什麼? 當年像張寬義先生這輩的報人,揸筆真的可以搵到食,養到妻活到兒,現在,真的有點慨嘆,那已經是一去不復返的前塵往事了。 伸延閱讀: 孺慕之思 | 蔣芸(我的醒是我更深的夢) 楊八妹遺訓 | 左丁山 

KEF旗艦店|Dolby Atmos初體驗

自小在旺角長大,念中學的年代,尤其是在暑假,週末如果沒事忙,與三五同學仔蒲旺角音響店,好比現在的後生仔去卡拉OK,但我們卻不費分文。 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有幾家相熟的音響店的叔叔,都不介意我們這班靚仔來齋聽歌無幫襯,說到底,可能就等同賣白粉一樣,慢慢地毒你,睇死你遲早會連本帶利歸還。 於是,那天我問:現在還有這類任試任玩又不會給你壓力的音響Showroom嗎? 忽發奇想,不如看看有沒有音響Showroom,願意借個場地,給我毒一下我的一班老友,回味一下當年的美好時光,這,就是男人的浪漫。 我很幸運,經知名數位廣告公司Fimmick的老闆K介紹,我認識了KEF的H小姐和E先生,我冒昧向他們借場,居然一口答應。 KEF是我讀中學年代的夢想號喇叭品牌之一,我獨愛她的斯文淡定,人聲傳真,而火爆起來,卻又可以力拔山兮。 這一晚夜,6位住家男人,各自帶著個人珍藏的CD及Blu-ray影碟,各人一杯紅酒在手,試聽這對KEF Blade 2超級喇叭,同場加映Dolby Atmos劇院系統。 排隊試聽期間,各人雀躍之場面,有點像小學雞一人拿著一個大銀(CD及Blu-ray),在機舖排隊打機。 最難忘的,是體驗這套Dolby Atmos系統時,作了AB版比較,發覺我們聽開原本已經不俗的5.1或7.1劇院效果,和Dolby Atmos頂天立地效果相比之下,相形見絀。 除了要再三多謝KEF營銷部的H小姐和E先生,成全小弟美意,並且精心安排豐富美食招待大家,此外,還要衷心感謝KEF Showroom的鍾哥,特別為我們加班至差不多晚上9點,並且即場負責指揮器材。 如果大家都有興趣體驗一下這套Dolby Atmos系統,不妨到這裡預約試機。 KEF Flagship Store地址: 2/F, Cubus, 1 Hoi Ping Road, Causeway Bay

不要讓你在Facebook上的隱形朋友在你的生命中消失

有朋友在Facebook上離開了,不是被Unfriend,而是徹徹底底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更新也停止了,我,還是第一次經歷這刺痛的感覺。 最近,第一次體會到在個人Facebook的朋友圈上有朋友離世,他在週末離開,禮拜一我才透過Facebook知道,本來,我和他只是泛泛之交,意想不到地,翌日早上,傷感突如其來,到最後,我還是按捺不住,去了他個人Facebook的Newsfeed上憑弔。 事實上,我與這位中學同學,認識但不熟悉,自己亦長期沒出席過中學母校的校友活動,只是在六、七年前,級社的同學們開始紛紛在Facebook上活躍起來,並且建立了級社的校友群組,這位同學,相信亦是因此而禮貌地將我邀請進他Facebook的朋友圈。 在依稀的印象裡,我這位同學平日沉默寡言,卻經常面帶笑容,為人也十分和善,中學時代,是屬於品學兼優的那一類,上了高中,當然是入讀理科,相比起來,當年我卻是一名讀書不成又頑皮的文科班笨小孩,當其時,暗地裡總羨慕他這一類的同學,總覺得,他們好像份外會獲得老師們的疼愛和眷顧。 說回那個早上,當我去了他的Facebook上瀏覽,才赫然發現,過去幾個月來,原來這位朋友一直都有在Facebook上分享他多年前的癌症翻發,正在進行化療的近況。 他最後一次的更新,在今年一月,有幾位同學見他往後音訊全無,於是,在過去幾個月來,陸陸續續向他留言慰問。 至於這個後知後覺的我,到事後才赫然發現他患癌的消息,雖然與他不是深交,畢竟我讀中學的日子,好歹也和他在同一個時空中渡過,而我,卻連簡單的慰問也錯過了,心裡難免有點慚愧與難過。 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平日,Facebook主要會把一些最受歡迎的個人更新,發放到你個人的Newsfeed上,像我這位平日本身在Facebook其實不太活躍的朋友,除非你與他非常要好,會刻意追蹤他的近況,否則,他便隨時會在你的Facebook朋友圈中,近乎隱形。 表面上,Facebook每天給你發放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彩內容,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彷彿地,這個世界好像變得很大,但事實上,同時間,因為Facebook的運算方法愈來愈「聰明」,愈來愈懂得投你所好,或甚至是跟大氣候跟紅頂白,到頭來,每個Facebook用戶的世界,卻是變得愈來愈狹窄。 這邏輯很簡單,試問一個偏食小孩的父母,平日只會把小孩最愛吃最常吃的東西,密密送到他/她的嘴巴裡,你猜,這名小孩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模樣? 接收平日形形色色的網絡資訊還可,如果,這個被動的偏食生態,逐漸成為了你和朋友們之間的互動潛规則,你自己想像一下,當中又有會有多少朋友因此而被忽略了? 如果你的社交都在Facebook的話,不知不覺間,其實我們都會變成社交網絡上的偏食小孩。 表面上,Facebook背後的運算邏輯,好像愈來愈了解你,除了為你派發的朋友更新,就連為你投放的廣告, 表面上,也變得愈來愈知你心意,精準無誤。 「這個最近好多人講哦?」朋友說。 「好多人?在哪裡?」我問。 「就在Facebook哦。」朋友如是回應。 類似的對白,我幾乎隔天就聽到,如果Facebook上所呈現的,就是我們這類社交網絡活躍份子的世界觀,那,就實在是太可悲了。 雖然,很多朋友認為我是社交網絡的活躍份子,但事實上,我其實更珍惜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平日,即使是人太多又嘈吵的社交活動,那些很難和朋友談得上半句話的場合,事實上,我也很怕出席。 今次,這一位同學突然離世的事件,又再提醒了我,平日真的要地好好把握和朋友見面的機會,所以,翌日那個晚上,我本來明明在工作上忙得死去活來,有位大學老友臨時臨急叫我出來去看香港藝術節的最後一場的音樂會,我只是稍為猶疑不決了半分鐘,馬上我就決定要去了,即使當晚音樂會後,回到家裡,我還要繼續工作至深宵,但把握了與老友難得相聚的時光,我也沒有因而後悔。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的而且確,Facebook的出現,讓你我他和她都發現了更多平時未必會留意得到的事物和美好風光,從前不出門能知的天下事,今天就是靠Facebook。 而事實上,我認識不少上了年紀的朋友,亦因為在Facebook的高活躍度,而維持著相當的社交活躍性,維繫了老早各奔前程、平日聚少離多的老友及家人的關係。 可是,請恕我苦口婆心,我還是希望大家會多留意,Facebook背後的運算機制,其實只會令平日多言及多與大家互動的朋友浮面,比現實世界更嚴重的是,沉默寡言的一眾朋友,基本上,就會在我們之間,近乎隱形。 請不要讓在Facebook上的隱形朋友在你的生命中無聲無息地消失,及時見見他們。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5月號)

媽媽的幸福滋味

雖然我的媽媽已經離開多年,但我還是對母親節這日子相當投入,較早前,為客戶社交平台製作的一個社交媒體小項目,我亦使盡九牛二虎之力。 母親節這大日子,當然不要媽媽操勞,自己廚藝又欠佳的話,出街吃一頓豐富的晚飯是常識吧。 但我一直好奇,那些在酒樓食肆打骰的大廚們,在這大日子當然會忙過不停,當他們在設計母親節菜單期間,會否會想起自己的媽媽,菜式靈感會否來自她? 為此,我走訪了客戶旗下三間食肆的大廚,以「媽媽的幸福滋味」為主題,製作了一系列的內容,我發覺,原來每位大廚的成長路途,媽媽也的確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媽媽的幸福滋味故事 – 利園一期安南羅姑娘:一隻蝦頭都不要浪費】 「我係越南華僑,15歲左右,就開始喺屋企經營嘅到會小生意幫媽媽手,一家8兄弟姊妹,送貨烹調都要一手包辦,我亦邊做邊學,經常聽到啲客讚我媽媽所煮嘅食物,開始對呢一份滿足感… Posted by Hysan Place及利舞臺at Lee Gardens on 2015年4月30日 【媽媽的幸福滋味故事 – 利舞臺「莆田」何師傅:要做出讓人想念媽媽煮菜嘅原味】「福建菜唔賣弄花巧,但好考心機,係名副其實嘅心機菜,就好似家人為我哋悉心烹煮嘅一頓家常飯一樣,真正係啖啖心機,表面上再簡單嘅菜式,背後所付出嘅心機,卻一啲都不… Posted by Hysan Place及利舞臺at Lee Gardens on 2015年4月29日 【媽媽的幸福滋味故事 – 利舞臺翠亨邨大廚海哥: 最難忘媽媽煮嘅鹹菜炆牛腩】「小時候,媽媽只教過我學做饅頭,其他時候,廚房係媽媽嘅聖地,唔會畀我哋越池半步。」「記憶中最難忘嘅味道,係媽媽煮嘅北菇炆雞翼同埋鹹菜炆牛腩,尤其係後者。」… Posted by Hysan Place及利舞臺at Lee Gardens on 2015年4月27日 此外,因為內容都是放在社交平台,我們團隊也設計了一系列的小廣告,將媽媽比喻為較Google 、Facebook及Instagram更厲害的人肉網絡平台,為母親喝采。 本來我個人最喜歡Google那個版本,但最後,勝出的居然是Facebook那個,看來在網絡世界,這個年頭,拿Facebook做比喻似乎更能引起大家共鳴。 無論如何,希望大家今天會渡過一個愉快的母親節。 Before Google, your mom was the only person who could answer your …

媽媽的幸福滋味 Read More »

京都直送,幸福滋味|中村藤吉香港店

託美食家朋友D的鴻福,5月15日才在香港正式開幕的中村藤吉香港店,我居然在人家營運測試的第一天,有機會打尖去親身體會一趟。 京都,相信是近年愈來愈多香港人主打的旅遊勝地,而熱愛京都的朋友,又很難沒聽過「中村藤吉」這響噹噹的名字,各地抹茶控慕名而來,經常大排長龍已屬家常便飯。 宇治彷如綠茶的代名詞,中村藤吉亦是誕生於於京都宇治成立,始於1854年,時至今日,已經是第六代傳人。 秉承一貫日本人對傳統的執著,「中村藤吉」一直致力推廣日本茶道,其培植茶方法,堅持「不遮陽光的露天栽培」,它的綠茶口味帶獨特的芳香馥郁,而且不說不知,這出品更是日本天皇的貢品,可以稱得上是神級茶品料理。 雖然那天是朋友D請客,她千叮萬囑叫我盡情點菜,但始終是午飯時間,下午還要開會,所以,我也吃得相當收斂,我先點了一個綠茶烏冬套餐輕食,然後追加一杯抹茶芭菲。 據知朋友D解釋,除了部份每天由京都本店空運直送的核心食材,就連店內的大部份物件,即使是細節如枱面的墊布或茶杯,同樣都是京都直送,務求讓整個體驗,與京都本店接近。 面前的這碗綠茶烏冬,上台時,未吃烏冬,我先呷一口和暖的清湯,淡淡清幽的滋味,滿載一份幸福感覺,舌尖上的窩心。 幼滑煙韌的烏冬,入口茶味甘美,咀嚼起來更是彈牙爽口,份量剛好,少吃多滋味,就是這種滋味。 套餐同時奉上了一碗灑上海苔粉的白飯,顆顆珍珠米飽滿潔白,雖然有點樸素的清淡感覺,一口呷一口,卻是溫溫過喉,暖暖入胃,剛剛吃完,已經想添碗再來。 當然,以上這些其實都只不過是前菜,真正主餐,其實是綠茶甜品。 先來一點前奏,其實,套餐已附送一小杯抹茶果凍,杯中更有一顆白玉丸子,以及少許紅豆蓉。 輕嚐淺酌,前奏過後,接下來,當然就是要試一下在Instagram上呃Like必備的抹茶芭菲。 這是一個口感讓人百感交集的甜品,說它是甜品,本來會令我卻步,因為我向來都不嗜甜,但抹茶果凍及雪糕甜中帶甘香的口味,已抵銷我對「甜」的抗拒。 事實上,這個「中村藤吉」的鎮店之寶抹茶芭菲,甜度適中,令我這非嗜甜動物,也吃得一發不可收拾。 美食家朋友D建議,品嚐此人間極品,必須一羹到底,一口氣把當中的多層滋味稍稍混和。 由忌廉、綠茶蛋糕、紅豆蓉、玄米脆脆粒、白玉丸子、綠茶果凍等等、直搗黃龍至底部的綠茶雪糕。 當中的軟、脆、韌、冰、鬆、腍等,讓我的口感經歷幾重天,朋友D繼續在旁解釋,但我吃得相當專注,話亦沒多說,已經吃完,齒頰還留著綠茶香,回味無窮,但實太過滿足,看來要擇日重賽了。 店名:中村藤吉香港店 地址: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00號The One 18樓

【創作奴隸獸】

專欄名字:廣告吐槽 作者:Rudi Leung 標題:【創作奴隸獸】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4月號) 表面上,從事廣告創作的朋友,都像一定是天生做人愛自由的,但透在骨子裡,其實,他們卻隱藏一種奴性。 明明通宵達旦捱了一整晚夜,翌日早上提案時,被客戶讚了幾句,立刻倦氣全消,但其實,這只是更多個要捱夜的晚上的序幕。 天天早出晚歸,但在某個自己剛剛下班,途人卻正開始出發晨運去的時分,見到自己的得意之作,出現在旺角地鐵站的大型廣告牌,馬上大呼一聲「元氣」(GENKI)。 次次還未去到討論報價細節,但客戶已爽快地一口氣買下所有創意,是賺是蝕還是未知之數,你就已經當自己賺了,沾沾自喜,拉大隊慶功去。 就我認識從事廣告創作的朋友中,就是有這一股奴性,他們甘心屈服於的主子,就是能滿足創作及發表慾望的過程。 大部份聰明的廣告客戶,總是會看透這世情,亦懂得把握廣告創作人這死穴,單是拋出「創作空間」這四個字,便已經隨時比開出一張多幾個零頭的支票吸引,並足以讓不少廣告創作人垂涎欲滴,心誠悅服地,出盡九牛二虎之力,為交出好作品,努力賣命。 我發現,就我認識的廣告創作人中,無論對預算大與小的製作,所花的氣力及勞心之力,從來不會以半斤對八兩來衡量,創作就是創作,製作費當然有分別,但所絞的腦汁,卻很難會將價就貨。 反而,即使廣告預算全公司最高,當明知那個廣告客戶是「阿公」派下來的,而且那個客戶是出名一成不變,創作空間近乎零,是名副其實的所謂「開飯」客戶,廣告創作人反而會化身Walking Dead。 當然,廣告創作人也並非如此不吃人間煙火的,有本事賣得出好作品的廣告創作人,其實一般都可以替公司或自己賺錢,因為,創作不是什麼純藝術,說穿了,還只不過是一門市儈的商業活動,如果你的作品能夠幫客戶的商品大賣,客戶就自然會願意給你奉上更多的廣告製作費,這是簡單的商業定律。 客戶的產品或服務賣得好不好、品牌能否提高名氣才是關鍵,任你這廣告公司或創作人名氣再大,說穿了,還只不過是一項商業交易,什麼識英雄重英雄,多數都是電影虛構情節。 久不久有做客戶的朋友問我,為什麼那位薄有名氣的廣告創作人,或者是那一間城中大熱的廣告公司,平日明明精彩作品不絕,來到自己與他們公司合作時,卻好像是水土不服,作品平平無奇? 我和朋友解釋,箇中原因,固然是多不勝數,譬如雙方的性情脾性風水八字是否匹配,已經是一大考驗,但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我這類當客戶的朋友中,不少是自封「橋」王的聰明人,平時,總喜歡在人家的創作過程中,諸多意見。 不要說廣告創作人,即使是廚房裡的大廚,他正在下廚的時候,作為食客的你,滿以為自己是食家,埋單的又是你,於是便總愛在人家廚房前後左右指手劃腳,如果遇上一個脾氣欠佳的大廚,何止隨時為你加料,更隨時會釀成血光之災。 差不多是同一樣的道理,不要以為自己是客戶便是至高無上,更不要以為負責埋單,就可以身兼創作總監,除非是非不得已,一般聰明的廣告客戶,大都只會在直接涉及商業利益的課題上給予意見,其餘有關創意的主觀決策,一般就會盡量交給廣告創作人負責。 表面上,是給予更大的自由度,可能會招致嚴重失控,而事實上,但凡任何一位吃得開的廣告創作人,都不會為一己之慾,忘記了廣告最終只不過是「為消費者服務」這道理,廣告創作是商業行為,作品不能叫好不叫座,任你多拿幾個廣告大獎,幫不上生意,客戶甚少回頭,你的飯碗,亦可能隨時不保。 但重點是,廣告創作人的緊箍咒,就是不能夠錯過創作良機這奴性,如果客戶給予了更大自由度的「創作空間」,反而就會更使出渾身解數地去務求不負所託,務求使命必達。 雖然我三句不離本行,上述所討論的創作奴隸獸,其實不止出現於廣告創作界,如果你時運高的話,你也可以在出版界、飲食界、IT界、音樂界等等不同職場界別中遇上他們,唯獨是政府部門就不要奢望了。 舉凡可以應用上「創作空間」這四個字,你就可以喚醒一頭接一頭的奴隸獸,追逐著你,為你賣命。 當然,你萬萬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因為,發現創作美夢撲空的奴隸獸,隨時會反咬你一口,兩敗俱傷也在所不辭。

啟動着地一刻的愉快感|PUMA IGNITE

跑步的心態,人人不同,平日,我就喜歡作中距離練跑,大概10公里以內,出一身汗,身體部份肌肉略帶點酸軟,然後踏著愉快的步履回家就好。 從前,剛開始學跑步,總愛聽著歌去跑,但後來才發覺,跑步時其實亦要注意步伐有沒有發出沉重的聲響,因為這會影響到跑步的質素。 所以,近年跑步時,起碼在開始首兩三公里,我都盡量不會聽歌了,到我掌握到步伐的節奏,控制到落地不會過份用力後,我才會開始用較微音量聽點跑步勵志歌。 穿了這雙PUMA送給我的IGNITE已經個多月,累積了大概十次左右的中距離試跑,發覺這雙跑鞋,很能夠切合我目前的跑步心態。 初次試跑,跑了2公里左右,發覺自己比平日更快進入狀態,着地時的步伐聲明顯輕了,即使沒有音樂的推動下,步伐節奏也掌握得更快。 IGNITE的電視廣告有點誇張,除了動用宇宙最強的飛人Usain Bolt,更把這雙跑鞋比喻為燃點速度爆炸力的火引。但對於我目前的跑步心態,反而未能引起什麼的共鳴。 對於我來說,一雙平日用來練跑的跑鞋,它的首要責任,就是保護我雙腳,所以,鞋身結構的穩定性十分重要;同時,也需要能夠提高我的跑步樂趣,對於有些朋友來說,可能速度至上,但至於我,卻更講求跑步時雙腳着地一刻的愉快感。 什麼是着地一刻的愉快感呢?這其實是我十分個人的感受。 第一,這雙IGNITE讓我無論在腳踭或腳前掌着地的時候,都有感覺很輕鬆的回彈力,緩震效果亦相當理想(鞋底採用了嶄新的PU物料,而並非一般跑鞋使用的EVA膠,回彈力更強),當我在使用不同的速度調節跑姿時,我覺得鞋底的軟膠,尤其是腳踭部份,亦好像在幫助我調節着地力度。 第二,整對跑鞋的物料極之輕盈,鞋身亦相當貼腳,鞋舌沒有像一般練習用的跑鞋般刻意墊厚,但依然舒服,因為整體讓每次想提腿加速時,都變得份外輕鬆。 第三,因為整體跑得更慳力,跑起來,就更有動力了,平時我最怕的長命斜,試跑時提腿也變得輕鬆得多。 唯一美中不足,是IGNITE鞋身較為修長,穿了5、6次後,發覺鞋身前方,開始略嫌有「鬆動」,要把鞋繩綁得更緊。 雖然,每個人的腳形都不一樣,很難一概而論,但還是建議各位跑友在試鞋時,不妨考慮同時試穿小半號。 這已經是我第四雙試穿過的PUMA跑鞋,IGNITE應該是目前質量最好,最適合大眾化市場的一雙練習用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