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解讀

快樂人生的ROI

托賴,也需要經常感恩,近十年來,我的職場仕途,尚算順利。 難怪,與好些朋友,尤其是年輕同事談起,他們總以為,我是那類對事業每一步,都懂得悉心安排的人。 實話實說,我這份人,凡事都是隨遇而安,盡力而為,偶爾即使會「身痕地」冒一些小小的險,做一些份外的事情,但都是憑感覺為興趣的居多,下下計算回報的為少。更何況,我也有跌低過的日子,只是大家沒留意。 但世事往往就是如此,凡事毋須刻意追求,順流來了,順著走,逆流來了,慢慢走,又或者,停下腳步,看看四周風光吧。 昨天無心所插的柳,到頭來,某一天,卻在不知不覺間,發現原來已綠葉成蔭。 朋友見我經常出席活動演講,以為都是揀過算過,間中更會向我抱怨,認為我一定有「大細超」。其實,一般我只是看能否配合時間和地點,機構或報酬我一般也不會太多考慮。 舉個例,很多年前,在大學當老師的同事姐姐叫我去她的學校幫忙,為該校第一屆的副學士準畢業生,主講一場廣告業就業輔導和分享,當時完全沒有考慮過能獲得什麼回報,印象中,活動後,我好像獲贈了一支原子筆作紀念品,我心想,總比又是水晶膠獎座好得多了。 事後,我也不知道當日原來也在場的學院課程總監,問我有否興趣做客席講師,連正式的面試與複雜的評核都不用,我就已經順利成為了該校的老師,原來,那次的分享,某程度,就是我的面試。就是如此,我一教七年,由副學士課程教到碩士課程。雖然,兼職教師的薪酬不多,學校亦從來沒加過人工(雖然我亦不介意他們會隨量加多少),可是,可給我帶來的滿足感,非金錢可衡量。 另一次,也是被邀出席的分享講座,對象是保險從業員,主題是個人品牌管理,我除了事前要求大會不要送我一座水晶膠作紀念品外,當然亦是不計酬勞的。 事後,聽說大家對我好評如潮,我居然獲得了其中某大型保險集團的邀請,再次分享同一題目,這一次,我在演講前一兩天,才意外地獲悉,這場只有三十分鐘的演講,我居然可獲得五位數字的酬勞,試問我何德何能? 繼續說下去,恐怕我會有點像當年上電視新聞的會考九優狀元一樣地討厭,明明是一條呆呆的死書蟲,卻硬要告訴大家,他/她是如何地不著緊讀書考試,平時都是踢下波唱下歌,輕輕鬆鬆,就拿了九科A回來。 但世事真的就是如此,即管盡力而為,回報或多或少,實在難以斤斤計較。 還有,一定要做了就算,不用回頭分析太多,只管繼續往前看,你走的路,自自然然,會更闊、更遠。 年紀愈長,這體會,也愈來愈深刻。 本來老早起了以上的稿,打算趁周末整理一下才分享,可是,今天看到這來自泰國的廣告,再讀一遍上述自己的所謂人生分享,卻馬上令我有點自慚形穢。 廣告故事中的主人翁,是一個平平凡凡的大好人。 每一天,他總會默默無私地,幫過路上的陌生人一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雞髀出雞髀(不是說笑,劇情需要,真的有出雞髀)。 的而且確,出點綿力,微不足道,試問又何足掛齒?做了就算,每天如是。 於是,旁白那位也看不過眼,如是說…. What does he get in return for doing this everyday? He gets nothing. He won’t be richer. Won’t appear on TV. Still anonymous. And not a bit more famous. 可是,究竟是什麼動力,能驅使他會繼續無私奉獻,只付出,卻不問回報? 相信他自己也沒有答案,他,亦好像沒想得太多。 到某一天,一個接一個的小奇蹟出現,終於讓他領略到,他先前所播下的種籽,在不知不覺間,已逐一開花結果。 快樂的真諦,這個ROI,居然是可以大得如此美麗。 可是,這快樂人生的ROI,卻是一條我們窮一輩子也沒法子算出來的方程式。 想當初,你的付出(投資),目標回報是什麼?這條數,怎樣計? 我們都是凡人,付出過,當然都希望有回報,能夠給更多人知道,備受認同或表揚,當然更好。 …

快樂人生的ROI Read More »

《100毛》創刊一周年,100條毛是這樣煉成的。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你都會遇上一些影響過你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還有,不同的雜誌。 每一個星期,或者是每一個月,你都可能會望穿秋水,到報攤期待著它的出現。 遇上外遊的日子,你更可能會託朋友去幫你買定,好讓你不用脫期。 每一本雜誌,都可能是它出現的那一個年代的象徵,反映著那個時代的人與事。而更重要,是它們會成為了當代無數人的精神食糧。 回想我的少年時代,《結他雜誌》、《音樂一周》、《年青人周報》、《TOP音樂誌》、《MUSIC BUS》、《號外》等等,每一期,都讓我讀得廢寢忘餐。 2013年,有一班不知天高地厚的八、九十後年輕人,打著「看得完,剛剛好」的口號,推出了一本叫《100毛》的雜誌。 讀了第一期,承接著前作《黑紙》的幽默中帶點兒見地的風格,覺得他們是一點想法的,可是,我的首個讀後感,還是認為它有點不倫不類,定位未夠清晰,好像要一次過討好很多方面的人,可能因為這樣,內容去得未夠盡。 及後,多看幾期,發覺他們不斷調節,用我們做數位媒體常用的術語,是為優化Optimisation。他們很快地掌握了八、九十後讀者每個星期的熱門話題的脈搏神經,這些熱門話題,當然就大多在社交網絡上展開討論,而在香港,主場是為Facebook臉書。 創造話題性的內容,或者在熱門話題上二次創作的新內容,改圖好、《黑紙》式的金句好、似是而非的infograph也好,正好就是《100毛》的強項,而這類模式的內容,亦非常切合在社交網絡中成長的新生代。 而這班年輕人的編輯部,也很懂得運用Facebook的社群去擴闊讀者群,除了將每一期的封面及撮要精彩內容先放上Facebook,引發社交網絡的分享。平日,他們亦很懂得運用社交網絡,以可能極為無聊但卻往往引來會心微笑或爆笑的朋友式口吻,與他們的粉絲對話,累積更多粉絲的「讚」。 要留意,大部份傳統媒體的Facebook Page,目的都是把人流帶往媒體網站,但100毛賣的是實體書,在Facebook Page聚集粉絲,製造話題,目的還是希望讀者能夠在下次路過報攤時放下十元,然後帶走一本《100毛》,難度高很多。 有人形容《100毛》是《9GAG》的實體雜誌版,這點我完全不同意,前者雖然含有不少二次創作,但大部份內容依然是原創,反之後者雖然不乏精彩內容,但卻大多是抄襲或甚至是直接盜取,連credit也沒有給回人家的(我在另一家廣告公司工作時,我家的團隊曾經做過的一系列某大型連鎖快餐店的網絡廣告,就被他們直接偷用了,截了圖,卻剛好讓logo看不到,事後,當然亦沒有給回credit)。 漸漸地,每一期的《100毛》,幾乎成為了每一個星期Facebook上的熱門話題回顧。當然,《100毛》依然是會以其一貫嬉笑怒罵的幽默口吻,演繹他們對這些話題的看法,有角度,間中亦有點兒深度。有點像我們的朋友圈中,總有一兩名平日表面上嘻嘻哈哈,談起正經事時卻又可以充滿大智大慧的朋友。 我不知道《100毛》的創辦人會否帶多少社會抱負,如果你問我,我衷心希望除了掌握著潮流脈搏外,更會像「黑紙」一樣,能夠成為年輕一代人的發聲渠道,又或者,記載更多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性聲音,娛樂與反思並重。 雖然,大部份內容都是以廣東話口語撰寫,但其實,《100毛》的編輯和作者的文字功力不俗,或多或少,可能會與其創辦人中的填詞人背景有關,如果以廣告文案的水平而言,有些更是過之而無不及。看看它們極為「屈機」的廣告贊助文,便是寫得充滿趣味,甚爲可讀。 剛過去的星期四,正好是《100毛》的一周年,我亦十分榮幸,作為一名六十後的作者,四個月前開始,可以成為100毛這一班八、九十後年輕人中的其中一條毛(每一期的100毛,每一文章欄目都被稱為其中一條毛,而所謂「毛」者,Most也)。 花無百日紅,我不知道《100毛》究竟可以做多少年,但可以肯定的是,2013年,香港最值得留意的雜誌,除了重新上路的《號外》,《100毛》一定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 (圖片來源:《100毛》Facebook 粉絲頁)

數碼排毒

最近,有位朋友和我說:「今個禮拜開始,我打算要連續detox三個週末。」 我好心地回應說:「好事嚟嘅,見你面如死灰又帶點水腫,其實都係時候。」 朋友目露凶光地說:「我呸,沒想到你這麼沒常識,我那來需要排毒美顏佬?此detox不同彼detox,我這療程叫digital detox。」 真的是一百歲唔死都算新聞,原來,除了求其在產品名稱前加上organic這個字就可以賣貴大大話話三十巴仙外,現在digital也成了新貴。這一個,相信你懂的。 的而且確,digital detox是近年歐美各地崇尚靈性生活天人合一之樂活一族的至「潮」活動。最近,我見連矽谷宅誌WIRED也有專文報導,苦口婆心嚷著叫大家要及時進行數碼排毒,洗滌心靈,我終於開始覺得,事態嚴重。 平日,我們「毒」前「毒」後地取笑那些對數碼產品及社交網絡科技瞭如指掌的朋友,同時間,當我們遇上數碼生活上的疑難雜症時,這些「毒」友頃刻又會化身成超級英雄,拯救閣下脫離於危難。如今,大家的數碼生活已經如魚得水了,我們卻反轉豬肚就是「毒」,呼天搶地去鼓吹數碼排毒。 即使是digital detox這個名字,已經被美國一個專門舉辦「數碼排毒營」的公司註冊。參加一個週末療程,平均索價大概是一部32G iPhone5S的價錢,由此可見,這已經發展成一宗大生意。 所謂的「數碼排毒營」,不外乎在營內禁止任何使用數碼電子產品--包括智能電話電腦數碼相機等,進食的每一餐當然又是organic麥皮生果等一類的健康食品。此外,每天重點,就是要強制性地參加多個瑜伽、冥想、團隊交流、人生教練講座,諸如此類等活動。 但正所謂有圖有真相,上他們的網站,你還是會見到不少有關這個「數碼排毒營」的團友照片,當然,去完參加「數碼排毒營」,在臉書上「堅公佈」一下是常識。 較早前,星巴克在內地也發起了一趟「抬頭行動」,鼓勵大家用一杯咖啡的時間,暫且放下手機,不要做個低頭族,十分有意義。我見內地網民也相當踴躍參與,紛紛在微博上發了多張V字手勢照片以表支持,是的,低頭不低頭也好,重點是,大家還是要先做低頭族用智能手機透過社交網絡上向大家「堅公佈」。 你需要數碼排毒嗎?其實我也間中會自行修煉,譬如,久不久我會跌了部iPhone而暫時被逼用回我那部NOKIA 3210啦、上錯一個連屋企都收不到3G4G的電話台啦、電腦只用IE6同BING弄至無心上網啦、齋睇e-Zone卻謝絕灣電旺電等數碼勝地進行柏拉圖式的靈欲分流啦。 還有,我最近開始學人養白鴿,希望有朝一日不用發電郵,改用飛鴿傳書,雖然,我還是找不到如何可同時Cc多人之方法。 像我這樣,久而久之,習慣了後,你就會懂得自然排毒,毋須假手於人。到時,大概又可省回一筆,多買一部iPad mini「毒」一下了。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每個人都可以是提案高手

除了校際朗誦比賽外,香港的教育基礎中,從來都缺乏提案演說等的技巧培訓,更遑論實習的機會了。 剛剛過去的星期五,我參加了由JCDecaux主辦的Best of the Best Awards「最佳港鐵廣告大獎」年度參賽作品的評審。 每個被挑選出的入圍單位,都要準備五分鐘的演說,以案例形式,說服評審他們的作品是Best of the Best。 有些講者說得繪影繪聲,也有不少是交足戲份的,但十隻手指有長短,其中,也有不少是明顯地欠缺準備,甚者,可能是太緊張吧,有些朋友,連一些基本禮貌也是欠奉的。 就部份表現略遜的講者看來,大有很可能,這些作品都不是他們直接參與創作的,譬如,那是客戶的外國總公司來料加工,又或者,他們只是媒介部的同事,負責媒體採購的,他們只是被老闆迫他們來參賽。 五分鐘捱過了,多謝都不想說一句,快速閃步離場,這是可以理解的。 我不想恃老賣老,但不得不說的是,就我所見,在一般現存的廣告公司架構內,客戶下下都要「打大佬」,年輕一輩有機會擔當提案的機會,比起我廿年前入行時,機會愈來愈買少見少。 所以,各位年輕的同業,其實可以當這是一個難得的練習機會,千萬不要覺得那是折磨。 雖然只有五分鐘,但其實難度是十分高的,所以,不要掉以輕心。 我幻想我是當日其中一位提案的朋友,以下這是我會準備和做的事,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 進場時,先向評審點一點頭,有點目光接觸,才開開始演說陳述。 內容結構,不要弄得太複雜,點到即止,如果只有五分鐘,以下會是我使用的結構。 Why? 先點題,告訴大家今天為什麼要來聽你的提案。 Who? 你是誰?你代表的客戶是誰?賣的是什麼產品?針對的目標群又是誰? What? 你要與消費者陳述的主題及內容是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 How? 你採用了什麼手段、策略和創意向上述作出? Result? 可以的話,簡述一下成果,順便作總結。 提案結束,離開前,說聲謝謝或向評審點頭微笑,不要因為時間到了,就倉促離開。 此外,也想討論一下製作PowerPoint的基本功。 每張PowerPoint Slide,堅持字體起碼在32 point以上,逼使你在標題上去蕪存菁。 多用圖片或動畫短片說故事。 字款,只用一款。 內文顏色,避免多姿多采,重點是要consistent。 PowerPoint Slide數目,貴精不貴多,反正你也打算skip或覺得不重要的,就不要放進去,五分鐘,頂多12張就夠。 實不相瞞,我本人是十分害羞的,上台演講,提案技巧,也是逼出來。 大部份的時候,我還是對自己的提案表現不甚滿意,之不過,練習愈多,就真的愈流暢了。 希望大家也多點一起來練習,多多揣摩吧。 較早前,我弄了以下這個PowerPoint,歸納了少許提案經驗,有興趣的話,大家也可以作為參考。 Deliver Your Perfect Pitch from Rudi Leung

每個人都有一個「跑」故事

先旨聲明,明天的渣馬,我不會跑。 原因大概就是像是情人節那一天我偏偏不喜歡送花一樣(其實是怕貴),或者,我只是想找個借口而已唔,又或者,參與人浪式的比賽,總有些人喜歡,又有些人會不喜歡就是了。 但跑與不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原因吧。 不如就Let The Run Tell You Why,自己去過跑一趟步,多少就有點兒體會。而對於喜歡跑步的朋友來說,或多或少,跑步就像是聽歌一樣,可以很個人,也可以很合群,每個人的原因都很不一樣。重點是,你能不能夠持之以恆。 這裡有一些跑者,各自分享了屬於他們的故事,作為跑者的你,又有什麼故事呢? 有些時候,其實我也搞不清我是為了跑步而聽歌,還是為聽歌而跑步的。 今年的渣打馬拉松,無論你是跑還是不跑,所為的又是什麼原因,我也想和你分享一下,我剛好在Spotify上精心挑選好的跑步歌曲Playlist,看看這裡有沒有你的心水歌? 直至到你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人生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馬拉松,所以,不要停下來。 這個Let The Run Tell You Why的Spotify Playlist,我會定期為大家更新,敬請繼續關注。

非常囂,中環行人天橋橋底巴別橋。

八年前,太太剛從馬來西亞來到香港定居時,常告訴我她那麼地懷念大馬家鄉的大排檔食肆,問我香港那裡有類似的地方。 大部份港式大排檔,其實都已經搬了上政府室內街市頂層的熟食中心,當然也有些水準不俗的,但始終,坐在露天的路旁,看著附近的大廚在拿著大鑊炒菜,風味當然截然不同。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我開始經常和太太幫襯這家位於中環行人電梯起點橋底的大排檔陳泗記。 那個時候,太太剛剛來香港,人生路不熟,廣東話還講得不太好,每次惠顧,卻總得到四哥四嫂的熱情款待,間中,更會拿出只招待熟客的私伙菜式。 香港租金昂貴,每次到外面吃飯,那管你是高級食肆還是平民食店,總是要吃得匆匆忙忙,氣氛很緊張,吃罷,更隨時會被人趕走。 也是因為這樣吧,我們夫婦二人,高級餐廳不常去,卻反而特別喜歡來陳泗記這邊撐枱腳。 之後,我也不知道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傳統,四哥四嫂的結婚週年大型飯局,以及每年的除夕倒數,除了他倆的親朋戚友,陳泗記大排檔的熟客,居然也會在被邀之列,我們兩公婆也榜上有名。 昨晚,除夕夜,我們在中環路旁燒烤,火光熊熊,遙望對面馬路正在忙碌地維持著秩序的警察先生們,感覺真的有點超現實。 整個晚上,間中也有遊客路過,問:「我們也想坐下來吃燒烤哦,要多少錢?」 似半醒加半醉的四哥,通常會笑住答:「不用錢的,但我們不招呼你。」 在中環中環行人天橋橋底一邊玩「巴別橋」、一邊等除夕倒數,全香港只有極少部分有福份的人,才可以享受得到,真係話之你係特首駕到,一律唔該讓路。 感謝四哥四嫂,再次邀請我們夫婦二人再加一頭小狗,這一晚,讓我們一起拿正牌來吃免費霸王餐,這一晚,的確「無價」。 也感謝四哥四嫂,讓我夫婦二人感受到,已經在香港買少見少的人情味,祝你們兩位2014年繼續天天床頭打交床尾和,日日身體健康笑呵呵。

黑夜「螢」跑 Skechers GOrun2 Night Owl

在跑步鞋的世界,你可能怎樣數也不會數到Skechers這品牌的,坦白說, 至少我是真的這樣想的。 更何況,第一次見到GOrun2 Night Owl這雙黑底發青光螢光漆膠邊的夜光跑鞋的顏色配搭,以鞋論鞋,以款論款,實在有點不敢恭維。 但,鞋不可以貌相。 未試跑,先試穿行街。鞋身極為輕盈,鞋面及左右兩邊採用的彈性透氣尼龍網面,後踭設計較一般跑鞋略為低筒,鞋底物料充滿遊刃彈性,整雙鞋的構造也相當富彈性,彷如穿上一雙襪。 踏踏步,包圍及承托感卻極之不俗,鞋型貼腳之餘,亦固定得相當穩陣,意想不到地有安全感。 鞋身前半部略寬,讓腳掌有足夠活動空間,落地時甚舒適,長時間穿著,亦不會侷腳。 再在Gym試跑幾公里,感覺上,幾乎不用break in,已經可以上街去跑了。 某個周末黃昏,在家附近的後山試跑一小時,鞋身的螢光物料預先已吸夠了光,天色入黑後兩邊發亮,效果非常突出,終於明白,黑底螢光漆這個配搭,原來「螢」得有道理。 再說,這窩釘狀的浮粒鞋底設計,抓地的性能亦相當好。 先後分別穿過普通厚度及較厚身的短筒跑襪,發覺普通厚度跑襪感覺更佳,鞋底及鞋墊的緩衝性能足夠讓你感到安心,雖然我和你都未必是赤足跑友,但貼地的cushion的感覺有多好,這個你懂的。 戶外試跑20-30公里左右後的戰績,鞋踭有點輕傷,看來要改善一下跑姿。 Skechers GOrun 2 Nite Owl這款跑鞋的設計,原型基本上是GOrun 2,我認真地試著了兩個月後,事後上網到Runners’ World找資料,才發覺在美國地區的跑友,對這元祖款式及其他類似的跑鞋型號如GOrun Ride2(向品牌公關求證,此款式較GOrun2多25% Resalyte™ 物料,援震力較強,更適合作一對訓練鞋),評價甚高。 之不過,平日見Skechers在香港的廣告宣傳,一直都是主打非專業的偶像明星路線,專業折扣減,亦實在很難予人一個較為認真專業的運動品牌形象。 拜讀外國跑友網站的高度評價,才赫然發現Skechers近年一直主打Performance跑鞋及戶外運動鞋,只是自己一直卻是孤陋寡聞,有眼不識泰山。個人親身體驗後,更覺所言非虛。 多謝Skechers的香港代理送了這一雙跑鞋給我試穿,給了我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一雙GOrun 2 Nite Owl,相信將會是我2014年上半年最常穿的跑鞋。 但老老實實,香港適宜跑步的街道,普遍有街燈,路線暗極有限,太暗,你也未必夠膽跑,所以我覺得,選一對色彩夠鮮艷的GOrun 2或GOrun Ride2,其實也可以。 伸延閱讀 Runner’s World Review GOrun Ride 2 The Running Swede Review GOrun Ride 2 Happy Feet Review GOrun Ride 2 Nite Owl

後龐克搖滾,比紅牛更醒神。

Franz Ferdinand: Right Thoughts, Right Words, Right Action 先旨聲明,這張專輯,臨睡前,千萬不要聽,除非,平日你有本事喝完一罐紅牛後,還可以抱著頭呼呼入睡。 主音Alex Kapranos令人亢奮的搖滾嗓子好、洗腦式的狂掃結他riff也好、就連低音結他的旋律,以及瘋狂的鼓樂節奏也懂咆哮似的。Franz Ferdinand這樂隊的音樂,基本就像是興奮劑,每次聽完,腦細胞都會自然變得異常地過度活躍,臨睡前聽的話,祝君好運。 不知為何,興奮劑這名詞,感覺上,我認為那是極之70年代尾80年代頭的,Franz Ferdinand這樂隊,我也覺得,他們好像是滯留於那個年代的時空的。 歷史不斷會重演,2002年出道,距離上一張專輯差不多四年了,專輯第一首主打單曲,我是先在YouTube上聽/看到的,如果你嫌我「回到原點」這說法太老土,當你將他們首張大熱作品Take Me Out與Right Now這兩首歌的MV連歌連畫面side by side去比較,基本上,你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同一系列電視連續劇事隔了幾個劇季後稍作改動的主題曲片頭哦,「回到原點」是肯定的,幸好不是「原地踏步」就是好了。 那麼,Franz Ferdinand的原點是什麽? 一如大部份樂隊的淵源,四位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城(Glasgow)的樂手,AlexKapranos (主音+結他)、Bob Hardy (低音結他)、Nick McCarthy (節奏結他+琴鍵+和音),以及Paul Thomson (鼓+敲擊+和音),本來都是屬於不同樂隊的成員.樂隊主腦Alex Kapranos 在某派對上和Paul Thomson先結緣,二人一拍即合,開始一起寫歌,隨後兩位成員也先後加入。 2002年,Franz Ferdinand正式成軍,開始醞釀專輯,製作了多首歌曲,2003年簽約獨立唱片公司 Domino Records,該公司亦為樂隊發行了首張單曲Darts of Pleasure,唱片封面則由AlexKapranos設計。此曲在英國流行榜上攀升到第43位,翌年亦入圍NME Awards of 2004。 加快步伐,樂隊與曾任Cardigans監製的Tore Johansson合作,一起移師瑞典的Gula Studios,密鑼緊鼓,全力投入專輯製作。2004年1月頭炮推出單曲”Take Me Out”,Franz Ferdinand一鳴驚人,登上英國流行榜第三位,打鐵趁熱,樂隊同名專輯Franz Ferdinand甫一推出,同樣打入三甲。 最重要的是,樂評人對這隊新紮師兄寵愛有加,英國音樂雜誌NME給了這專輯9分(10分是滿分),更一口咬定,認為Franz Ferdinand大有潛質成為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The Who、Roxy Music、Sex …

後龐克搖滾,比紅牛更醒神。 Read More »

PUMA FAAS夜行跑系

過去十年,波鞋界最偉大發明,唔係另一款超級氣墊鞋底,而係呢一款PUMA聰明環保鞋盒兼鞋袋包裝設計。 除了減省製作鞋盒的浪費外,更可一物二用,這款鞋袋,方便收納,省位置,也可用作環保袋。 還有,針對我這類經常帶著跑鞋上班去的跑友,實用以外,更加讓大家乖乖地,免費幫PUMA賣廣告,一石二鳥。 有關跑步,我其實要說的是跑鞋。 仗著飛人保特(Usain Bolt)的名聲,近年,PUMA也開始積極進軍跑鞋市場。 PUMA的FAAS跑鞋系列,我第一款擁有的,是品牌送贈的BOLT特別版400系,鮮黃色的,搶眼到暈,我經常全身黑裝上班,黃黑黃黃黑,就係咁簡單。 整個FAAS跑鞋系列,都是屬於較輕身的跑鞋,數字愈細,鞋身則愈輕。 其中,也順應了近年夜跑這風潮,整個系列,除了黑色,清一色都是鮮艷奪目的夜光選擇。夜跑,其實也是潮流所趨。 我那對黃色400系穿了大半年,差不多是時候退役,PUMA剛好送上了藍色另一款600系,相對起前者,雖然略重一點點,但穿起來,感覺上兩者的重量分別其實不大。 600系結構及鞋底質料的承托力,較400系為佳,更適合中距離練跑穿著。 Runners’ World稱之為 old-school跑鞋,但不要被它較400系笨重的外表騙了你,其實穿上腳幾次,待鞋身break in後,感覺上,其實也頗輕盈。 當然又是主打搶眼色彩,手頭上這款彩藍色,看來也是為酷愛夜跑的朋友而設。 秋風起,又是時候夜行出動,但要緊記道路安全,跑鞋顏色,還是Sharp一點的好。  

東涌至大澳,秋風送爽好。

秋風送爽這事兒,終日在城市島生活的你,即使是活在當下,不到郊外走一趟,你是不可能真正明白箇中感受的。 趁這個星期天氣大好,週六行山好友相約,早上九點於東涌地鐵站出發,搭乘11號巴士到逸東邨,然後邁步前往大澳去。 沿途上,大部份都是鋪得好好的平坦石屎路,只有一兩小段斜路,到最後一段接近大澳的路途才變成泥路,大致上,全程老少咸宜,最適合三五知己,邊聊天,邊漫步。 途中還有好幾家小村落居民的糖水茶水檔,行得微累,出了一身汗,一碗最簡單的綠豆沙都頓成人間極品,稍作歇息,繼續上路,一樂也。 雖然,今天大部份時間都是天色多雲兼有點煙霞,天色不算份外藍,但大嶼山的空氣,依然甜美。 慢慢走,大概用了三個半小時的時間,午飯時間,剛好差不多抵達大澳,穿過大街小巷,來到這條安靜的小漁村。 不用多說,首先當然就是要幫襯一下地道村民的小海味店,買一些蝦乾、大地魚粉之類的手信回家,支持一下。 最後,醫肚當然就是壓軸好戲了,朋友介紹,幫襯了「橫水渡小廚」,主店剛好滿座,店主帶了我們到對面的半戶外雅座,由於天氣不太熱,沒冷氣反而更舒服。 點了好幾味差不多都有蝦醬什麽什麽的小菜,五個人,大快朵頤,再喝兩支大藍妹,埋單每人才七、八十塊,真正平民享受,大滿足。 全程最享受的,還有邊欣賞四周景色邊拍照,走過這段路途的朋友們,看看我的照片集,看看有沒有你也似曾相識的沿途美好風光? 沿途小插曲,路過見到這個無人駕駛的自助小檔攤。 盤子上,看見每一隻香蕉都有標明價錢,方便各位行山行得肚子餓的過路人,自行付款,自行買隻蕉吃來補充體力。 十分體貼的小生意,而且看來檔主相信honest system可貴之處,如果回到我們城市島裡去,這個社會還是這樣地文明,人生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