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al

男兒當換樽

生平最憎見到果啲明明走到飲水機面前,但一見到水機無水就掉頭走人的男人老狗。 係呀係呀,話緊你呀,唔駛四圍望喇,你知唔知你牛龜馬大,但係又幾鬼樣衰先? 看,另外這一位宅心仁厚之男,呵,你也可稱之為宅男,雖然外表弱不禁風,卻有情有義,見各位女同事飽受無水飲的口乾煎熬,便靜悄悄地施展神功,為大家的工作間,重新注入甘露。 正所謂公司無水匹夫有責,男兒,當然要肩負起換樽之任務,各位男士,大家都應該奉換水男為榜樣哦。 換水男,加油哦,保護地球的責任,靠晒你。 各位男士,你願意成為下一個換水男嗎?

一塊玻璃的故事

說起企業影片(Corporate video),自覺創意無限的創作人,可能會先給你打兩個呵欠,因為這類影片九成硬銷企業形象,其執行手法,亦不外乎父慈子孝世界變得很美等這類例牌動作。 最近在YouTube看到了這支來自康寧(Corning),名為”A Day Made of Glass”的企業影片,長達5分30秒,執行手法可能比港式樓盤廣告更科幻,題材亦同樣離不開企業為人類帶來美好優質生活這例湯例水的企業遠景。 但有趣的是,我居然有耐性地一口氣地將它看罷,中間絕無快鏡飛帶。我一邊看一邊在讚嘆之餘,看看在YouTube上的數字,更赫然發現,此片放了上網才個多月,瀏覽人次已過千萬。 說起康寧,印象中少不免是廚房中那套隨時用足十年,跌過落地無數次卻依然無穿無爛的碗碗碟碟,試問大家怎會聯想到,現時我們幾乎人人一部,在街上頭耷耷手指篤篤的那部iPhone4或iPad,又或者是其他大品牌如Samsung、LG、Dell、Motorola或Acer等等的智能手機,機面上的那塊強化玻璃,原來就是康寧出品? 目前,康寧為起碼超過20個品牌280款電子產品,提供片中展示的這名為Gorilla Glass之玻璃物料,除了最廣泛應用的智能手機外,還包括LCD/LED電視、廚房電器用品及其他戶外玻璃展示屏幕。 事實上,這款不易磨損兼堅硬無比的玻璃化工物料,康寧早於60年代已經發明,直至數年前,才卻給喬布斯(Steve Jobs)在一個無意中的場合發現,驚為天人後馬上火速鑽研,最後此物料終成為了不少蘋果產品的重要材料之一,至於蘋果公司,目前亦當然成為Gorilla Glass的最大買家。 說到這裡,相信你已不用我多說,這講述康寧玻璃物料可如何應用於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企業影片,為何會如此引人入勝,為何會引來過千萬的瀏覽人次,正因為,原來有些時候,一些毫不嘩眾取寵,以平實手法告訴你一家企業的成功故事之短片,由於原來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有所共鳴,迴響固然亦更大。 康寧這家企業,真的有點像一架隱形戰機,低調內斂卻實力強橫。難怪就連向來以報導最新科技情報著稱的WIRED雜誌,也大讚此片,稱之為Design Fiction,真的是科幻得來有道理,天馬行空之餘,卻是一切皆有可能。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體感Gmail玩大了,有人要來玩認真。

4月1日愚人節早上,Google給大家開了一個玩笑,說會推出一個名為Gmail Motion的新產品,還未聽過這故事的話,可以看看這一篇或以下短片。   4月1日愚人節下午,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的Institute For Creative Technologies (ICT)馬上作出回應,力証Google所言非虛,只要配上Microsoft Kinect 的體感感應鏡頭,就一切皆有可能。 以下這個,不是愚人節笑話,絕對不是說笑。  

「我大個要做寫信佬!」

小時候,我家在油塘灣徙置區,那個年代,隔離鄰舍都是內地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我的父母也不例外。 已忘記了在那個街角或藥材舖前的小檔口,印象中有位老伯,專替我老媽和她那班潮州婆上海婆師奶朋友寫信回鄉下,你說一句,他便會重覆你那一句,有需要時,再免費略加少許形容修飾思路整理,你點頭,他落筆。 離鄉別井,家書抵萬金,可惜這要務,還是要找人代勞。原來,那個年代的新移民,不少也是目不識丁,當時做人家的文字槍手,可以混點飯吃。於是老媽千叮萬囑,叫我長大後一定要學懂寫字,識寫字,就有飯開。 後來,雖然當時我只還是小五小六,但好歹念的是培正中文小學,老媽開始覺得我要學有所成,除了幫她代筆寫家書外,經她的專業推介,後來的三姑六婆也陸續找上門來,於是,我極有理由相信,當時我已開始斷了那位寫信伯伯的米路。 長大後,我也順理成章,雖然大學念的是音樂,畢業後卻成了一名在廣告公司靠文字維生的打工仔,幫廣告客戶做文字槍手。 今時今日,我雖然不能稱得上有什麼成就,但最近在網上看見這名為「細個嘅過癮諗法,分分鐘係將來嘅大成就!」短片,卻讓我回想起上面這則童年往事。 短片中,我們先見到一名在沙灘堆沙,喊着「我大個想擔泥」的小男孩;然後,又見到有位在街角和垃圾婆爭廢紙的小女孩,大呼「我大個想執紙皮」宣言;最後,開着三輪小拖車的冬菇頭男孩,逐家逐戶去「尋桔」,然後嚷着說:「我大個想運桔」。 哎喲,大吉利是,小小年紀怎可毫無大志?創作人當然不是如此立壞心腸,原來背後各有潛台詞,「想擔泥」的那位小朋友叫貝日銘(蜚聲國際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執紙皮」的小女孩叫張茵茵(中國女首富兼廢紙回收大王,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運桔」的那位叫董浩仁(前董特首之父,一代船王兼物流業大亨董浩雲?)。這支短片,原來是一個遊戲活動的宣傳片,主辦單位是某大保險公司,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也可以炮製一條類似的短片,參加這個比賽。 「我大個要做寫信佬!」,小時候,我對老媽如是說。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孿生小寶寶的Geek Talk

這對孿生的小寶寶,你一言,我一語,話題由剛推出的Google+1如何照抄Facebook的“Like”,說到babysox.com賣的BB襪有多款選擇。 全部對話的DiDiDaDa,由高智能的Google Translate Baby Talks即時解讀,並由BB字幕組提供,剛吃飽飯的話,忌看。        

體感Gmail,力挑Xbox 360。

見體感遊戲今年繼續大行其道,Wii的後繼機有MOVE,微軟亦成功創製出無控制器360度體感Kinect,科技界的龍頭份子Google也來湊熱鬧,順勢推出體感Gmail,是為Gmail Motion。 只要一個Web Cam,你就可以連Keyboard也不用,對著鏡頭,以降龍十八掌式的動作,向Gmail的體感識別引擎作出不同指令,你就可以輕輕鬆鬆,將整個電郵打好。工作之餘,更可當做運動。 Google 開發人員,為你詳盡解釋Gmail Motion這嶄新科技。 除了電郵之外,Google更同時積極研發以下體感功能,讓你的上網體驗更美好。 Google體感文件(文件中的流程圖,可能要有關單位各自負責了) Google體感繪圖(這可能只有年輕用家才可以用了) Google體感檔案上載(上載速度視個人體力而定) Google體感簡報(那句One more thing你想起誰?) Google體感試算表(算術還是我們亞洲人的強項) (以上內容純屬2011年4月1日愚人節期間限定虛構,切勿模仿,即使在家長指引下,任何意外結果Google將一概不負責任)

男兒當微笑—井上雄彦為日本災民打氣。

面對天災人禍,我等凡人深感無助之餘,還可以做什麼?呼天搶地?讓愁雲再添慘霧? 311日本東北大地震後,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彦除了立即在他的Twitter帳戶@inouetake 向粉絲報平安外,更馬上以他一貫著名的水墨手繪,大筆一揮,繪畫了數十張以《Smile》(微笑)為主題的插圖(目前已更新至79張)。 每張人物寫真,都呈現出一個來自不同階層、個個充滿著朝氣的日本人面貌,漫畫大師利用他的專長以激勵人心,為日本災民打氣。 井上雄彦是不少年青人以至是70後們的偶像,相信這批漫畫必定能在不少日本人的心目中,注入點點生氣。 更希望的是,日本國民能夠儘快走過這段艱難的日子,雨過後,天,一定會晴。  

邪惡E.T.襲地球

邪惡的E.T.外星人,一下子將我們的童年美好回憶粉碎了! 更厲害的,是當年的Elliott(Henry Thomas)和Gertie(Drew Barrymore),如今也長大成人,再次粉墨登場,真的是大製作哦,瘋了。 嗨,難道你忘記了?當年E.T.電影中,這頭頭大身小的E.T.外星人,也是瘋狂愛吃Reese’s巧克力花生糖的哦,Elliott當時也是用這個做餌,引它出來呢。 這可能是較早期的置入式廣告Product Placement代表作了。

【銅鑼灣藍光人】短片,引來台灣東森電視台報導!

早兩天向大家介紹過由我們公司創作,為宣傳電影「關鍵第4號 」(I Am Number Four)而製作的網上短片,於一星期內便獲得了過15萬的點擊,曾經捱更抵夜製作的同事們,當然開心到不得了(大家都辛苦了)。 昨天又發現另一好消息,就是台灣東森電視台,居然也發現了這條短片,更順水推舟,幫我們解畫,說這短片與該電影關係的來龍去脈。 不知道,究竟是台灣傳媒對這類的廣告手法,比我們香港這一邊更為接受,還是隔離屋飯香(人家的飯總是較為香)? 但無論如何,獲得傳媒報導,總是一件好事,但我們更希望的是,這套電影能夠大賣特賣,然後客戶又會歸功於我們呢,哈哈(先做做夢吧,做夢對身體有益)。

銅鑼灣藍光人就係傳說中阿4?

多得YouTube這平台,再加上facebook的Share和Like的推波助瀾,拍攝網上短片,已成為近年不少廣告客戶的指定動作。 最近公司同事十分興奮,因為繼真人版【功夫滑仔】之 港版三輪哥後,我們再下一城,大鬧中環後,今次來到銅鑼灣,表面上是拍攝美女時計,但其實另有乾坤。 今次,我們企圖把近期一套大熱科技猛片「關鍵第4號 」(I Am Number Four)的主角,帶到香港鬧市,看看大家反應。 無論你是鬧好讚好,我們都照單全收。因為僅僅一星期,此片放在YouTube的幾個種籽,已經錄得超過15萬的瀏覽紀錄,假使每個click 你要靠在雅虎香港首頁登廣告,以平均不足1%點擊率的click算回來,你求其搵個中學生都識計這條數,假如我是客戶的話,我會半夜笑醒,仲要係嘈醒隔離果隻。 更重要的是,因為片中主角那雙發光的藍光手,有朋友討論這是否遊戲inFamous的宣傳片,更有不少聰明的網民,一看就認得出(踢爆)這是「關鍵第4號 」(I Am Number Four)的網上軟廣告,增加了網上討論,我們的目的,其實已經達到。 但話說回來,一如我經常強調,網上病毒短片不可能是傳統廣告的廉價替代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引發相關的網絡討論和分享,其他的營銷攻勢,還要配合傳統的廣告和公關,線上線下雙劍合璧,才是最佳拍擋。